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宏觀經濟學初級課程與中級課程的比較論文

時間:2021-09-02 12:34:05 經濟學論文 我要投稿

宏觀經濟學初級課程與中級課程的比較論文

  目前國內很多院校在經濟學類各專業的本科生教學中開設中級宏觀經濟學,使用的教材絕大多數是引進的歐美高校流行教材。教學中同學們經常提出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要分成初級和中級?中級課程和初級課程有哪些差異?中級課程在哪些方面對初級課程進行了拓展和深化?中級課程有哪些特點?這里就這些問題進行探索。

宏觀經濟學初級課程與中級課程的比較論文

  一、宏觀經濟學課程的不同層次

  我們知道,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是非常豐富的,并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日益提高而不斷深化。而任何個人的能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就掌握該學科的所有知識。所以在教學中,人們通常根據個人能力、興趣特長以及社會的需要,對一門學科的知識進行合理分解、組合,形成不同層次的知識體系,并進一步形成不同層次的課程,各個層次課程既相對獨立,又密切關聯。這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規律的必然要求。事實上,世界范圍內小學、初中、高中的劃分就體現了這一要求。例如,同樣是描述數量關系的數學課程,小學主要是數字運算,初中主要是代數運算,高中主要是簡單函數的運算,而對復雜函數運算的討論則放在大學階段。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自然也不例外。

  在歐美發達國家高校,人們把經濟學課程,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通常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層次,本科生教育一般涉及初級和中級課程,研究生教育才涉及高級課程。不同層次課程使用不同教材。初級層次教材通常冠名“宏觀經濟學原理”,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布蘭查德的《宏觀經濟學原理》等。中級層次教材習慣上稱“宏觀經濟學”,如曼昆的《宏觀經濟學》、巴羅的《宏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亞伯和伯南克的《宏觀經濟學》等。高級層次教材比較復雜,除個別,如羅默的《高級宏觀經濟學》、楊奎斯特和薩金特的《遞歸宏觀經濟理論》,更多的是專著或論文。由于這里只討論本科生教育,所以不考慮高級層次課程。我們認為,歐美發達國家高校的初級課程和中級課程差異主要有兩個方面。

  二、課程對象、教學目的和課程性質差異

  初級課程的授課對象通常是各專業的低年級本科生,既包括經濟學、商務管理、行政管理等國內俗稱的“經管類”各專業,也包括數學、醫學、語言學、農學、文學、法律等其它國內俗稱的'“非經管類”專業。這些學生經過了中小學階段的學習,已經了解了一些零散的經濟知識。同時,基于若干年日常生活的觀察和體驗,對宏觀經濟的某些方面已經有所感受。但這些知識只能稱之為“經濟常識”的一部分,而不是作為經濟學專門學科的“宏觀經濟理論”的一部分。經濟常識以感性知識為基礎,其邏輯嚴格性、理論系統性都相當粗糙。具備這些知識可以對社會經濟現象有所認識。但認識是片面的、局部的,屬于“盲人摸象”階段,并不足以有較為全面的認識。另外,這些學生很多畢業后并不從事經濟管理工作,不需要掌握嚴格、系統的經濟學理論。所以初級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理解并運用宏觀經濟的基本規律,從而實現從具有“經濟常識”到掌握“基礎理論”的飛躍,課程的性質一般屬于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

  中級課程的授課對象主要是經濟學專業本科生,他們畢業后所從事的工作涉及到大量的經濟活動,需要處理的問題也主要是經濟問題。這需要較為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為依托。初級宏觀經濟學提供的關于整體經濟運行的“基本理論”難以滿足工作要求,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學習掌握系統的經濟理論。因此中級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較為全面、深刻地理解宏觀經濟規律,從而實現從具有“基礎理論”到掌握“系統理論”的飛躍。課程性質為主修經濟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

  三、教學內容的差異與銜接

  課程的對象、目的決定課程的內容,而最能直接體現教學內容的則是教材。在國外,初級課程和中級課程的教材都很多,由于不同學者觀點不同,所撰寫的教材難免存在一些差異。考慮到曼昆同時撰寫了初級課程和中級課程教材,并且這兩本教材在國內外都具有較高的代表性,以他的教材進行討論至少能讓我們感受一下曼昆是如何把握二者的差異。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為初級課程教材,它包括6篇14章。按照知識結構,這些內容可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觀經濟的數據”。討論宏觀經濟的描述和衡量,包括“一國收入的衡量”和“生活費用的衡量”共2章。第二部分是“長期中的真實經濟”和“長期中的貨幣與物價”,前者以產出為線索,討論經濟增長、投資和失業,包括“生產與增長”、“儲蓄、投資和金融體系”、“基本金融工具”、“失業”共4章;后者以物價為線索,討論貨幣和通貨膨脹,包括“貨幣制度”、“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共2章。第三部分是“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討論長期中一國的進出口和匯率,包括“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基本概念”和“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共2章。第四部分是“短期經濟波動”,討論短期產出和價格二者相互關系以及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總需求與總供給”、“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英雄”、“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和“宏觀經濟政策的五個爭論問題”共4章。

  曼昆的《宏觀經濟學》為中級課程教材,它包括6篇19章。比照初級課程教材的知識結構,這些內容可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宏觀經濟學的科學”和第2章“宏觀經濟學的數據”,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國民收入:源自何處,去向何方”、第4章“貨幣與通貨膨脹”和第6章“失業”,第三部分包括第9-11章和第13-1515章,依次是“經濟波動導論”、“總需求I:建立IS-LM模型”、“總需求II:使用IS-LM模型”、“總供給與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短期取舍”、“穩定政策”和第“政府債務”,第四部分包括第5章“開放的經濟”和第12章“重訪開放經濟: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與匯率制度”,第五部分包括第7章“資本積累與人口增長”和第8章“技術、經驗和政策”,第六部分包括第16-19章,分別是“消費”、“投資”、“貨幣供給與需求”、“經濟周期理論的進展”。

  從以上可以看出,宏觀經濟學知識結構主要沿著3個緯度展開,首先是4個宏觀經濟變量緯度,即國民收入、物價、利率和失業;其次是3個時間緯度,即包括短期、長期、超長期;最后是2個空間緯度,即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其知識內容就是在不同的時間緯度和空間維度4個宏觀經濟變量的內在規律,包括它們的決定機制、相互關系、以及宏觀政策的作用和選擇。

  與初級課程相比,中級課程內容更加系統、更加豐富,具體表現為知識拓展和知識深化兩方面。知識拓展是指增加新知識,中級課程的集中在第五和第六部分,即經濟增長理論、宏觀經濟理論的微觀基礎,前者是從時間緯度對國民收入、利率兩個變量的演變規律進行了拓展,后者是從影響因素緯度對國民收入、物價、利率的演變規律進行了拓展。另外,第四部分的第12章“蒙代爾-弗萊明模型與匯率制度”,是從時間緯度拓展了開放經濟。它討論的是短期開放經濟,而初級教材只包括長期開放經濟。

  四、中級課程的特點

  與初級課程相比,中級課程具有:結論強調邏輯性、方法突出定量性兩大特點。

  結論強調邏輯性主要表現在,同樣是說明變量之間的關系,初級課程為了便于初學者理解,主要使用類比、舉例等方法;而中級課程為了突出科學性,則采用邏輯推理方法。例如在討論總需求理論時,曼昆的初級教材利用日常例子,即給定貨幣數量,價格越低,人們的購買越多,來說明物價與消費的“財富效應”,進而說明國民收入與物價之間的“此消彼長”關系。曼昆的中級教材則首先構建產品市場均衡模型,導出利率到投資、再到產出的因果關系;然后構建貨幣市場模型,導出物價到實際貨幣供給、再到利率的因果關系;最后通過IS-LM模型,導出物價與國民收入之間的“此消彼長”關系。

  方法突出定量性主要表現在,對于同樣的經濟問題,初級課程主要采用以文字、圖形為工具的定性分析,即使是少量的定量分析也局限于代數運算,不涉及微積分;而中級課程主要采用以代數式、函數為工具的定量分析,一些地方運用簡單微積分。例如在討論經濟增長的“追趕效應”時,初級課程只是定性說明由于資本受到收益遞減的制約,較窮的國家具有較高的增長率。初學者對到底高多少沒有直觀感受,也不知道其它因素如何影響“追趕效應”。中級課程則給定生產函數和初始資本,通過數字模擬方法比較不同初始資本的增值率水平,說明初始資本對增長率的影響。這樣不僅能夠直觀感受增長率的具體差異,同時也能分析其它因素,如人口增長、折舊率等對“追趕效應”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宏觀經濟學分冊》,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第四版

  [2]曼昆著.張帆,楊祐寧,岳珊譯.《宏觀經濟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第六版。

【宏觀經濟學初級課程與中級課程的比較論文】相關文章:

對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幾點認識論文09-08

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實證研究論文09-06

高校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論文10-04

運輸經濟學課程論文01-12

試析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07-21

高職的ESP課程開發比較論文06-29

模塊化教學在宏觀經濟學課程中的實踐及評價論文11-19

淺析初級宏觀經濟學教學中的問題論文11-20

課程建設下投資經濟學論文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