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果業莊園帶動果園文化
果業莊園帶動果園文化
◎于新武
山東省膠東的紅富士蘋果聞名海內外。
紅富士蘋果成了當地的主打品種。蘋果業也成為煙臺大部分地區的主導產業,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
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尤其是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家一戶小農經濟的劣勢就逐漸顯現出來,而且愈來愈嚴重。具體表現在:一是種植分散,不利于集約化管理。二是每家靠著幾畝果園,很難達到富裕或者說縮小城鄉差別的目的。如今的果園已經到了產量的頂峰了,而且正在走下坡路。一般三五畝果園,每年套袋也就是九萬個左右,這樣收入大多在五六萬元左右。如果再除去農藥、化肥、紙袋、人工等大概兩三萬的成本,剩下的收入寥寥無幾。第三,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農村勞動力呈現逐年遞減的趨勢。一家一戶的果園只有靠五六十歲甚至七十多歲的農民管理,力不從心。每當出現疏果、套袋、摘袋、轉果等費工費時的季節性農活時,每天180元的工錢還雇不到人手。果農守著果園愁眉苦臉干不動活。果農們每天應付果園里的活,忙得焦頭爛額,根本沒有心思和精力參加農村文化生活。
針對以上種種弊端,各級政府也正在探索一些新路子。比如蓬萊市園藝場就試點出果園集中、集約、集體管理的辦法。經過幾年的實踐,還是有收獲的。如果要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走農場化管理、車間化生產的路子,用果業試驗莊園式的生產模式,把分散在一家一戶的果園集中在少數種地能手手里,形成大大小小、星羅棋布的莊園。通過精心規劃,可以將果園連片管理。再通過包裝設計,形成以蘋果采摘體驗、果園觀光、農家樂、鄉村游、田園農莊生活等方式,形成多種多樣的農莊經營模式。
首先,通過宣傳發動、政府引導等手段,引導年老體弱、沒有勞動力的果農把自己的果園轉讓出來,集中到年富力強,有文化、有頭腦的知識型果農手里。 (論文范文 salifelink.com) 像五六百戶的村子,可以集中到七八個果農手里。這樣,每個果農就有幾百畝果園,形成大的莊園。反過來,這些把果園轉讓出去的果農,可以到這些莊園里打工,做一名產業工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這些農場主,就可以集中自己的優勢,把比較年輕的農場工人進行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年紀較大的、體弱多病的農場工人,完全可以干一些諸如封箱、包裝、分級等工作。這樣一來,農村的多余勞力就可以就地轉移,果園的管理也可以做到精細化。在精力許可的情況下,還可以探索莊園里養殖、種植一體化管理模式:將養殖產生的牲畜糞便建設沼氣池,利用沼氣發電,利用沼液滋養果樹,生產出有機果品。
其次是通過建設一個個莊園,推動果園文化的興起。以蘋果農場、蘋果莊園為主體,開展莊園歌詠比賽、籃球比賽、拔河比賽等。也可以以每個莊園為單位,開展具有果園特色的技能比賽,比如套袋比賽、選級比賽、包裝比賽等。這既提高了生產技能,又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莊園之間還可以比一比誰家的蘋果個大、形美、味甜,爭奪“蘋果大王”稱號。
第三是政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宣傳推介果園游、農家樂、鄉村游等,吸引各地尤其是城市居民來莊園旅游。通過開展蘋果采摘、品嘗體驗來吸引游客。也可以拿出一塊專門的地方,建設獨具特色的膠東民居,讓城里人來短期度假、居住。還可以提供書畫家采風創作基地等。像蓬萊市村里集鎮南官山村就規劃了20多個農村莊園,供前來觀光游覽者居住。
綜上所述,只有把零散的果園整合起來,集中管理,才能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推動果園文化的興起。
《果業莊園帶動果園文化》
【果業莊園帶動果園文化】相關文章:
草根文化的帶動性04-30
陜西果業十問04-27
渭南果業鑄輝煌05-02
王瓊和他的果業公司04-27
遼陽市果業發展的戰略思考04-30
山南昌果溝文化遺址09-05
摩爾莊園12-01
莊園的作文10-16
淺議果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04-30
淺談牡丹江市果業前景及對策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