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匯率波動與亞洲的經濟增長
附圖圖1 亞洲各經濟體的經濟增長與衰退的同步現象(1990-2000年)
資料來源:The World Economic Outlook (WEO)Database April 1999;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頁,http://www.imf.org/external/pubs/ft/weo/1999/01/data/#2。
由出口帶動或是由外資流入引起的經濟增長會產生本幣升值的壓力。亞洲新興市場經濟由于本幣釘住美元,在經濟增長的高峰期都出現了本幣升值的壓力。按照Balassa-Samuelson效應,這些經濟體內相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貿易品勞動生產率增長要快于非貿易品勞動生產率增長,但同時經濟體內的非貿易商品的物價水平也相應抬高。
與勞動生產力同步提高的工資水平是無可非議的,但與勞動生產力提高無關的工資上漲卻拖累了各經濟體。最典型的是日本,貿易與非貿易部門的勞動生產率差異高達73.2%(美國是13.2%,Krugman and Obstfeld,2001)。除此之外,為了抑制經濟發展過熱,當時泰國等一些國家提高了利率。利率的提高產生了兩種現象:短期外資的大量流入,本國企業籌措資金的“外債化”(因為境外利率低,企業不是向國內銀行舉債,而是直接向境外籌措)。伴隨著1995年后較長時期的美元升值,亞洲一些經濟體的名義匯率都有明顯的提高(見表1)。
表1 1970-2000年亞洲各經濟體GDP增長與貨幣匯率的相關性
名義匯率 實際匯率 1999年人均國
民收入(美元)
新加坡 0.351076696 0.401379798 26300
香港特區 0.364264368 0.149986998 25100
日本 0.495270508 0.269414233 23100
中國臺灣 0.362602952 -0.104025631 16500
韓國 -0.433910518 0.038399868 12600
馬來西亞 -0.564034784 0.056595968 10300
泰國 -0.608576891 -0.009916242 6100
中國 0.187831613 -0.428633353 3600
菲律賓 -0.338179495 0.073377773 3500
印度尼西亞 -0.75387025 0.029684452 2830
印度 0.218499454 0.206986168 1720
資料來源:http://www.nso.go.kr/cgi-bin/SWS-1021.cgi;
http://intl.econ.cuhk.edu.hk/exchange_rate_regime/index;
http://www.jeico.co.kr/cnc_old.html;http://research.stlouisfed.org/fred2/series/EXBZUS/13.
從總體上看,雖然表1的相關系數很低,但是系數的正負符號可以表示出一種趨勢。負號(在直接標價法下)表明該經濟體的貨幣有升值的趨勢。在名義匯率欄中有負號的經濟體經濟增長大都依賴于外資。在經濟火熱的時候,外資大量
[1] [2] [3] [4] [5]
【匯率波動與亞洲的經濟增長】相關文章:
云南經濟增長與波動研究04-30
俄羅斯匯率政策調整與經濟增長04-29
真實經濟增長和匯率重估05-03
留學換匯須緊盯匯率波動04-28
經濟增長05-04
外生性宏觀調控沖擊對中國經濟增長及其波動的影響分析04-28
市場·消費·經濟增長04-28
環境產權與經濟增長04-30
山東省經濟波動與全國經濟波動的實證分析:1977~199904-29
近代中國的經濟波動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