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外銀行信貸管理的比較與啟示
對貸款的行為約束和管理實踐是銀行業經營管理和風險控制的基本要素。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銀行業信貸管理存在不少制度缺陷,致使銀行經營狀況和信貸資產質量長期積重難返。本文通過對廣州市中、外資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的調查分析與差異比較,提出了借鑒國外銀行的先進做法盡快建立適應國際化競爭的新型銀行制度的對策建議。
一、中外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的主要差異
外資銀行十分注重信貸風險的防范,在長期的商業化經營中,形成了一整套較為科學、規范的信貸管理體制和內部控制制度,對貸款原則、貸款程序、貸款審批、貸款風險分析,風險評定、風險控制體系等有規范而嚴格的要求,從而有效地控制了信貸風險。相比之下,國內銀行的商業經營體制和信貸管理機制目前尚處在調整和逐步完善之中,諸多方面與外資銀行有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結構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水平制衡,國內銀行重視垂直管理。
外資銀行在信貸組織上通常采用條塊結合的矩陣型結構管理體系,信貸業務的組織除了有縱向的總行一分行的專業線管理之外,十分強調橫向的部門之間的分工與制約,較好地實現了風險控制與資源配置效率的較佳結合。外資銀行通常會設置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多個部門共同負責信貸業務的組織管理,如信貸政策制訂部門、資產組合風險分析部門、業務管理部門、風險審查部門、不良貸款處理部門以及系統一體化管理部門等等。各部門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在業務上相互溝通、協作又相互監督。貸款審批是信貸風險的關鍵控制點,在這一環節,外資銀行多采取由隸屬于不同部門的授權人員共同審批的辦法,三人或雙人審批有效。如某外資銀行廣州分行,貸款審批由業務管理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共同負責,每一筆貸款的發放都必須由最少兩名授權人員主管――獨立思考后簽字同意方為有效。分行長主要起協調管理作用,不直接參與貸款的審查與簽批。審批流程呈橫向運動特征。
國內銀行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組織結構與專業銀行時期相比,基本架構沒有實質性的變動,仍是與行政體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機構,表現為管理責任關系和信息的匯報渠道均為總行、一級分行、二級分行、支行、網點之間以及機構內部行長、科長、經辦之間的分級管理。與外資銀行比,縱向管理鏈條過長,而橫向的分工與制衡關系強調得不夠。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各級分行進行了內部結構調整,相繼成立了資產保全部和風險審查部門負責處置不良貸款、評估貸款風險,改變了舊體制下信貸部“一統”信貸業務的局面,但信貸政策管理、信貸資產組合風險管理等職責仍然基本由審貸部門承擔,部門的細分化程度不夠。貸款審批實行逐級上報、層層審批制度,行長或主管信貸的副行長具有最終決策權。審批流程呈縱向運動特征。
(二)風險防范意識和控制手段上的差異――外資銀行重視事前防范,國內銀行重視事后化解。
外資銀行十分注重信貸風險的早期防范,將防范風險作為整個信貸業務流程的核心,在各個業務環節采取了
[1] [2] [3] [4] [5] [6]
【中外銀行信貸管理的比較與啟示】相關文章:
對中外農業企業的比較與啟示04-30
中外國有企業管理的比較及其啟示04-28
中外金融制度比較分析04-27
中外嫉妒文化比較研究04-27
中外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的比較借鑒論文04-28
中外利潤表的比較分析05-03
淺談中外美術史的比較教學04-29
中外連銷超市若干比較分析05-02
國債市場的中外比較研究04-29
中外高校體育教學特征比較研究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