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正確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約束條件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必須要堅持科學的方法。同一研究對象因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思路,分析不同的問題也有不同的概念系統,不同的假設系統也給理論留下不同的發展空間和方向。所以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因其研究對象的特殊也形成特定的約束條件。我們從“問題域”約束、“工具論”約束和“方向性”約束三個層面,分析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約束條件問題,進而準確理解其勞動價值論的內涵。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問題域”約束
理論就是對“問題域”的一種應答。“問題域”指提問的范圍、問題之間的內在的關系和邏輯可能性空間。法國著名的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路易·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問題框架”,它指由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構成的特定的問題結構或問題體系。阿爾都塞認為任何“文本”都是雙重的或雙層的結構。第一層是表面的文字結構,即“可見的話語”,表現為概念、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第二層是深層的、潛藏在無意識層次中的語言結構。他把潛藏在“文本”深處的結構稱之為“問題框架”。“正是問題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內部揭示了由該思想的各個論題組成的一個客觀的內在聯系體系,也就是決定該思想對問題作何答復的問題體系。”(注: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中譯本,第47頁。)認為脫離“文本”的“問題框架”,從字面行文來對原著和思想進行閱讀和理解,極易造成誤斷和歪曲。
經濟理論只是用來說明和解釋某一“問題”的簡單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經濟理論也就構成對“問題域”的“應答域”。提出問題的“方式”、“角度”和“問題本身”,就引導理論研究到何處尋找問題的解,它主觀上指示了求解的方向,預設了“應答域”的范圍。所以必須梳理價值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深層結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內在聯系,就構成其特定的“問題域”或“問題框架”。對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邏輯矛盾或悖論的發現,事實上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起點。正確的問題是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橋梁”,是實現理論革命的關鍵。
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論概念的歧義性,導致價值論的混亂和不徹底性。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存在的邏輯矛盾和顯示出的演進方向,就成為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者和繼承者——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既定的約束條件,并決定勞動價值論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的選擇。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商品時所耗費勞動和商品交換中所購買的或支配的勞動,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變的。以“勞動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動”為前提得出了勞動決定價值和收入決定價值二元價值論。馬克思在批判“馬爾薩斯片面發展了斯密價值論錯誤”時,明確指出:把“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等同起來”,“純粹是同義反復”,“直接同工資相交換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能力,正是這個混淆造成了謬誤”,“但決不能從上述反復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勞動量等于工資中或者說構成工資的貨幣或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也不能說,工資的價值等于代表(同工資相交換的)勞動的產品的價值,……因此,代表所能買到勞動的價值所包含的勞動的那些商品價值和用來購買或支配這一定勞動量的那些商品的價值,是不大相同的。”(注:《剩余價值理論》第三冊,第18-19頁。)斯密有時把商品的價值量歸結為勞動時間,主張“客觀價值論”;也有時把形成價值的勞動看作勞動者對“安樂、自由與幸福”的犧牲,而不是把勞動看作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頁。)這樣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主觀主義的解釋。斯密價值論多元性是造成價值論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根源。
李嘉圖混淆了作為勞動產品的商品之間的交換與資本與勞動(力)本身商品的交換的區別,價值論從商品之間交換向勞動力商品轉移時,出現了價值規律的例外和反常。“因為他(李嘉圖)始終是以在資本家和工人間分配的成品為前提,卻不去考查導致這一分配的中介過程——交換。”(注:《剩余價值理論》第三冊,第8頁。)“李
[1] [2] [3] [4]
【正確理解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約束條件】相關文章: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釋義05-01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05-02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再認識04-27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思考04-27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幾點思考04-30
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幾點認識04-28
重新認識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04-30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內涵應與時俱進04-27
論深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方法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