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開展課前三分鐘古詩文預熱的習慣分析教育論文
一、有效開展古詩文誦讀的作用與實例
1.認真誦讀促記憶。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當中記憶力最強的階段,我們應抓住這一時機有機整合語文教學內容、合理調整教學計劃、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利用課前三分鐘有效開展古詩文誦讀。學生在每節課的反復誦讀中,不僅對古詩文進行了積累,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順應了小學生此階段的記憶特點,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記憶力。筆者擔任小學四年級的語文教學工作。開學之初,筆者要求學生人手一本《古詩文誦讀》,常規的做法是:每節語文課堅持開展3分鐘課前誦讀;每5首古詩為一組,每個禮拜反復誦讀一組古詩。同時,筆者引導學生嘗試“四段式誦讀法”,即將一周7天劃分為四段。周一、周二完全是處于朗讀階段;周三開始引導學生嘗試背誦記憶;周四、周五幾乎全班同學都能有感情、有節奏地背誦了;周末兩天可以自我回顧檢查前階段的誦讀成果。
2.反復誦讀增語感。筆者嘗試實踐“四段式誦讀法”的初期,雖然實踐的對象是小學四年級學生,但多數學生還未對如何有節奏、有韻律地誦讀古詩文形成一定的意識,往往一張口就參差不齊地發出各種聲音,不注意合理斷句,讀“破”古詩文的意義。筆者針對如何讀古詩文經過相應的反復指導后,學生漸漸地讀出了一些感悟,朗讀古詩時有意識地思考應該在哪里停頓、輕讀、重讀。令人欣慰的是,反復誦讀帶來了成效。學習《小兒垂釣》這首古詩時,在未加指導的情況下,學生知道應在每行前四個字后停頓,在“遙招手”時略微快讀,“怕得魚驚不應人”略微輕讀,這和平時大量的古詩文誦讀是分不開的。
3.繪畫誦讀激想象。一篇古詩文就如一幅風光圖,通過繪畫將詩歌中表現的意境展示在學生眼前,是培養學生創造性和想象力的好方法。而繪畫的前提在于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學生在課前三分鐘誦讀的基礎上,教師可指導學生結合下面所給的注釋進行初步理解,也可對關鍵字詞進行指導,使學生從文字到圖像進行由抽象記憶到形象思維的加工。由于每位學生都是個性化的載體,因此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能夠培養創新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努力嘗試教“詩意的語文”。誦讀《春日偶成》(云淡風輕近午天)這首詩時,在理解字詞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行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天空中會有些什么?”“花叢中、柳樹下又有誰在忙碌?”“透過柳條縫隙,你是否看到了騎在牛背上的牧童?”“前面的河流又是一派怎樣的景象?”這時,學生們個個都成了“神筆馬良”,一幅幅帶有個性化解讀的美圖躍然紙上。
4.深刻誦讀悟精神。筆者在指導學生開展課前三分鐘古詩文誦讀過程中,強調“誦讀”,更注重“品味”,讓學生識記古詩文的同時更讀出作者的思想和精神。筆者采用“教師引領——師生互助——學生體會——代表發言——師生評價”的方式進行深刻誦讀。首先,教師帶領學生分析詩句的背景和意義;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領會作者所表達的精神境界;再讓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最后,師生共同體會作出正確的評價。現在,筆者所教班級學生在品詩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誦讀“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學生能夠從自然風物中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誦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學生理解了少壯必須努力,否則將來追悔莫及……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讀中品味,深刻地感悟詩文中所蘊含的生命意識和人文思想。
二、有效開展古詩文誦讀的策略
1.理解古詩文含義,讀與誦交替進行。讀即朗讀,誦即背誦。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古詩文的意義,豐富感情,朗讀和背誦交替進行,加強記憶;及時復習,鞏固提高。
2.培養學生提問能力,以“問題串”促誦讀。只有學生邊誦讀邊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將疑問形成的“問題串”一一解決,才能真正領會古詩文的內涵,將書本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文化素養。
3.誦讀形式多樣化,獎勵方式經;教師可在學生反復誦讀、掌握一定數量的古詩文的基礎上,進行有計劃、有組織、規范化的競賽活動。如,古詩文背誦比賽,評比古詩文背誦之星;創作有關古詩文的手抄報,展覽并評比;鼓勵家長參與,和孩子進行背誦比賽……有評比,更有獎勵,讓學生在激勵中始終興趣盎然,激情不減地來誦讀古詩文,這樣方能達到陶冶性情、內化于心、提高修養之目的。
【對開展課前三分鐘古詩文預熱的習慣分析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現狀分析與反思論文05-02
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在小學的開展現狀分析論文05-02
職校學生德育教育分析論文04-30
幼兒教育媒體技術分析論文04-27
幼兒教育中師愛的教育實踐分析論文04-27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閱讀習慣教育論文05-02
小學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體會論文05-02
特殊教育學校開展言語論文05-02
開展自主學習構建高效課堂教育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