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旅游管理論文
合理的課程設置能夠有助于專業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助于專業人才對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掌握,從而更好地適應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論文主要通過對選取的湖南省內幾所高校的旅游專業設置情況進行分析,同時在相關利益者的問卷調查的基礎上,探討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以期提出一些合理性的意見。
一、研究背景
我國的旅游教育從改革開放之初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道路。1979年,我國的高等旅游教育以上海高等旅游專科學校的誕生為標志開始起步,到現在旅游高等教育既走過了快速發展的道路;同時也面臨著快速發展過程中,基于學科本身發展所面臨的許多問題。旅游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旅游產業的發展離開不旅游人才的培養,而高素質的旅游人才的培養還有賴于高校旅游教育的發展與完善。旅游管理是工商管理這個一級學科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相比于其他成立較早,相對比較成熟的學科,旅游管理專業還比較年輕,各高校在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方面沒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形成了現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混亂場面。
二、相關概念與理論
1.課程。國外學者對課程的種定義主要有:課程是一種學習計劃;課程是通過有組織地重建知識和經驗而得到系統闡述的有計劃、有指導的學習經驗和預期的學習結果;課程是指傳授給學生的,意在使他們取得畢業、獲得證書或進入職業領域的資格的教學內容和具體教材的總計劃等[2]。國內的學者楊樹勛(1999)認為課程是使受教育者在學校規定的期限內,循序獲得各種應得的知識和訓練,以求達到一種圓滿生活的精密計劃[3]。從廣義上說,課程是指學生在學校獲得的全部經驗。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計劃的學科設置,教學活動,教學進程,課外活動以及學校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從狹義上說,課程是指各級各類學校為了培養目標而開設的學科及其目的、內容、范圍、活動、進程等的總和,它主要體現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之中。本研究所涉及的課程概念是從狹義的角度考慮的,而且研究的對象是高等學校的旅游專業課程。
2.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指一定學校選定的各類各種課程的設立和安排,主要規定課程類型和課程門類的設立及其在各年級的安排順序和學時分配。這是一項完整的系統工程,它意味著通過教學計劃的制定、教學內容的傳授、學校教育要培養何種規格人的問題[5]。本研究涉及的研究對象是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
3.利益相關者理論。“利益相關者”一詞的英文為stakeholders,最早出現在1963年斯坦福大學一個研究小組(SRI)的內部文稿中,是指那些沒有其支持、組織就無法生存的群體。有人將它譯為“相關利益者”、“利害關系人”或“利害相關者”。關于利益相關者的概念有許多,大多包含的基本含義是:利益相關者是所有受公司經營活動影響或者影響公司經營活動的自然人或社會團體。
三、實證調查
1.樣本情況。在調查過程中,本文選擇了4所高校作為研究樣本,它們的旅游管理專業建設情況,具體如表1所示:
2.問卷設計。問卷中總共設置了18道題,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95份,其中有效問卷92份,有效率達97%。問卷的發放除本校是采取紙質的外,其他幾所樣本學;旧隙际峭ㄟ^電子郵件的方式發放。本文中的利益相關者是指:旅游管理專業教師,旅游專業人士,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包括在讀與已畢業的),主管旅游方面的政府官員或者說職能部門。調查問卷的人群分布如表2所示:
3.問卷分析。(1)對旅游管理管理專業課程的了解。絕大部分人表示“比較了解”,“非常了解”的人所占比重很少,還有一部分是不了解,說明對于課程整體即便是學生本身也缺乏足夠深入的了解。(2)對課程分布比例的了解。當被問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理論課、專業實踐課三者的分配比例是否合理時,51%的被調查者選擇了“不合理”,調查者普遍認為實踐環節有待加強。其中有受訪者還提到專業課程的設置太廣,不能體現完備的系統性,在展現旅游業的實際前景方面存在不足。(3)對課程互動性的了解。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是否能夠滿足學生與教授者之間的互動,即動態性和靈活性的調查結果分布,絕大部分被調查者選擇了“一般”,還有相當一部分選擇了“否”,這說明課程以及課程的設置在滿足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課程設置的應變調整時都存在不足,在調查過程中,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教授者同時提到課程設置應該體現動態性、靈活性還有人性化,這樣一來教授者有足夠的彈性時間研究自己所長,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主要以上課的形式)給學生,教授者教有所長,學習者喜聞樂見,最終實現雙向溝通。(4)對培養目標的了解。當被問及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專業培養目標是否明確時,68%的受調查者選擇了“不太明確”,說明在專業的培養目標方面有過于寬泛、不明確的缺陷。(5)對獲取專業能力的了解。在問及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學習中應該獲得哪些能力和素養時,以下幾種被選擇的較高,它們分別是: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調查結果說明以上的幾項能力和素養是相關利益者比較關注,認為比較重要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該在課程設置中很好地體現和培養這些能力和素養。
四、課程設置建議
1.明確專業的培養目標。旅游管理專業的本科生培養定位與技能型旅游管理專業的職高生、大專生有較大的差別,旅游管理本科生應該更注理論素質的培養和服務管理能力的提升。課程設置重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知識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旅游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是為了培養懂管理、懂商務、會企劃、會推銷、會服務、擅外語、擅微機、擅公關等綜合型管理人才,也可以學習國外的經驗?傊,只有明確培養目標,細化培養目標,同時立足于專業特點,課程設置才有章可循。
2.合理設置課程結構。在課程結構方面,應該注重合理的實踐課程與理論課程的比例,加大實踐在課程內外的融合,使學生在掌握好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好地運用知識,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管理能力與職業素養。
3.架構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目前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存在著內容重復、課程體系不清晰的現狀,學生無法真正系統掌握專業知識,所以在課程體系的架構時要突出專業的核心課程,簡化相關交叉而又不合理的課程,當然旅游學科本身就是一個多元的交叉的學科,這樣就更需要合理組合,強化優勢學科的交叉,使專業課程形成既符合專業特征又符合人才培養的合理體系。
4.課程設置動態化、人性化。專業課程設置應該采取時間靈活、內容靈活、授課方式靈活的方式,例如課程的設置應該在基本的大方向確定的前提下考慮教授者的研究方向和學生的需求,同時應當依據產業與就業形勢適時合理地調整;授課方式可以不拘泥于課堂單純的理論式教學,可以增加小組討論課程、課外具體“情境”教學等,當然這些又必須以完善的監督機制和老師高度的責任心為前提,在課程的考核、評價方式上也需要相應地人性化,增加靈活性。
5.加強校企聯合和專業的實踐教學考核、設施的完善!靶F舐摵稀笔且环N可使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受益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國內只是一種淺層次的單向合作,亟須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訓網絡結構。這種聯合辦學的方式很多高校都已采用,但總體來說還不夠健全、不夠完善。在實踐教學的設施配套方面很多學校也都建立了諸如校內的各種模擬實驗室和校外的實習基地,但都有待完善,同時實踐教學沒有形成嚴格的考核,這樣一來會影響實踐教學的整體質量。
【淺析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合理性旅游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淺析我國生態旅游管理的現狀及其路徑選擇的旅游管理論文04-13
工程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研究論文02-08
淺析高校社區管理專業的發展論文03-28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旅游管理論文04-12
旅游管理論文題目07-22
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現狀分析旅游管理論文04-13
淺析高?荚嚬芾07-18
高校圖書管理淺析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