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育人功能與管理模式探討論文
摘要: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是大學生鍛煉自我、奉獻愛心、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是高校開展大學生德育工作的有效平臺,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和諧校園的建設。以此為依據和出發點,通過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調查研究,來探討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育人功能和管理模式,以推動公益型學生社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發揮。
關鍵詞:公益型學生社團;育人功能;管理模式
一、研究背景
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組織實施的“扶貧濟困”、“助學支教”、“社區服務”、“奉獻愛心”等志愿服務活動,每年都有數百萬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其中。公益型學生社團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熱點,那么它在高校到底具有哪些育人功能?學校以及社團內部管理模式又是如何?筆者就這些問題,通過調查問卷和座談走訪的形式,對武漢8所高校的10個公益型學生社團及其成員展開深入研究。對所選取的調查對象,總計發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82份,有效問卷472份,其中10份問卷由于填寫不完整或未按問卷規定填寫而被視為無效問卷。通過統計分析,總結出了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基本功能及其日常管理模式。
二、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功能
1、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筆者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調查中,有93、4%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能力,塑造良好的品格;有95、1%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可以鍛煉自己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提高了自己的交際能力;有94、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有助于增加學生在學生工作方面的經驗積累以及提高自身的組織協調能力;另外還有94、7%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助于大學生拓展社會視野。
(1)高校學生加入公益型學生社團,通過積極參加和組織各類公益活動,培養了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洞察能力。雖然很多情況下,學生參加的公益型活動和自己所學習的專業知識之間并沒有直接聯系,但不論是社團成員還是教育管理者都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成員在開展公益性活動時通過與不同群體的人溝通交流和工作交往,在不經意間學到更多課堂之外的東西,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信息,提升知識的綜合水平。
。2)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發展的獨特性質,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為了能夠將活動開展好,公益型學生社團的組織者必須首先詳細了解和分析社會上的熱點問題,然后確定一個合適的服務對象,接著要與服務對象就活動開展形式、具體操作辦法進行溝通交流,同時為了獲取充裕的活動資金,他們還必須多方奔走,通過宣講號召、游說鼓動各界人士及商業組織來為自己組織的活動募集更多的資金支持。在這一過程中,公益型學生社團成員交際能力得到了提高。
(3)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成員在組織各類公益活動時,鍛煉了自身的活動組織能力。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活動與其他學生社團并不完全相同,公益型學生社團面臨的活動對象復雜多樣,往往面向的是整個社會的大環境,要想保證活動開展取得良好效果,他們就必須制訂出更為詳細的、全方位的活動方案,兼顧各方面的利益。另外,公益型學生社團更多情況下要與資金打交道,而這種資金一般都是愛心人士捐助的善款,如何讓這些善款發揮最大作用,也讓愛心人士的善良能夠獲得足夠的尊重,這就要求公益型學生社團在開展活動時要有一個良好的財務管理規劃。因此,公益型學生社團的成員在制訂活動方案、開展公益活動以及財務管理的過程中,逐漸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
2、培育大學生團結協作精神
(1)公益型學生社團團結學生。公益型學生社團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小的學生集體,聚集了一群關注社會發展、關心社會問題的學生,共同為推動社會公平、公正發展貢獻一份力量。在一定意義上而言,這種興趣團體的存在,就意味著集體精神的存在與發揚,而開展的各種活動,則是對這種集體精神的不斷延伸和深化。社團成員在參與或組織活動中,逐漸培養和強化了自己對團隊的熱愛和感情,每一個成員都希望為團隊的發展盡心盡力。
。2)公益型學生社團凝聚人心。學生社團組織相對松散,成員之間追求民主平等,但并不等于社團會允許個人的自由散漫,社團本身明確的發展定位和良好的社團愿景凝聚人心,這些決定著社團本身的發展方向,是社團全體成員共同奮斗的目標和理想。這種理想能夠凝聚人心,激發成員的責任感和集體感,使成員在日常開展的活動中不斷獲得歸屬感。為了團隊的發展,大家會齊心協力、共同工作,在日常活動中相互激勵、共同進步、共同提高,也促進了成員之間友誼的形成與加深,強化了成員之間的團隊協作意識。在筆者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調查中發現,有91、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讓學生學會了如何融入集體,體會到了團隊團結協作的重要性。
3、陶冶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1)公益型學生社團是陶冶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有效載體。進入21世紀,獨生子女已占主流,經濟生活水平也較以往有了很大提高,艱苦奮斗的精神少了,并且對社會上存在的弱勢群體以及其他熱點問題了解較少,同時,競爭壓力的增大,也使得他們在競爭中忽視了精神方面的追求。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調查中發現,有91、8%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有助于培養并完善大學生的道德情操;有90、7%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有助于增強大學生未來的職業道德與職業操守;更有高達94、6%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可以使每一個成員都心存一顆感恩的心。
(2)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各類活動是大學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外化表現。在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過程中,面對各種社會現象,還可以更好地在內心反省自己的言行,校正自我道德坐標,從而培養了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通過積極參與公益型學生社團舉辦的公益活動,在實踐中,大學生能夠放下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情緒,培養起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和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從而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在學校主動學習專業知識、主動關注社會發展、主動承擔社會責任,樹立起甘于奉獻、樂于奉獻的高尚道德情操。
4、促使大學生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1)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所舉辦的活動觸動著學生心靈,感染著學生積極奉獻愛心。在筆者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調查中發現,有90、6%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提升了大家對社會公益活動的關注度;有93、9%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的存在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積極投入社會公益事業,培養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有許多發展較好的公益型學生社團成為了高校中最受學生歡迎的團體,以華中農業大學紅杜鵑愛心社為例,在每年招聘社團管理團隊時,應聘人數達到500人以上,超過了學校其他任何學生組織,在組建公益項目團隊時,必須通過招聘、考核、培訓合格之后上崗。近三年,該團隊已經先后組織2000余人次奔赴祖國各地,針對不同社會群體開展了支教助學、關愛聾啞兒童、培訓貴州貧困山區小學教師等活動。 (2)公益型學生社團舉辦的公益性學生活動中涌現出的典型,激勵和鼓舞著廣大學生。湖北省團委每年都會拿出專項資金支持省內公益型學生社團舉辦的好的公益項目,很多高校成立了愛心基金,比如華中農業大學的“本禹愛心基金”,或者是通過與企業合作等各種形式,來鼓勵和推動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發展。另外,還通過政策支持,在評選各種榮譽的時候給予政策傾斜,使公益型學生社團不斷獲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隨著公益型學生社團的發展壯大,以及一些明星社團的涌現,不斷地吸引著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公益型學生社團當中來,去從事更多社會公益活動,部分學生甚至在畢業后加入專業公益機構,將社會公益事業作為自己終生而為之奮斗的事業。
5、豐富大學校園文化生活
。1)公益型學生社團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活動形式多樣,范圍廣泛,面臨的對象豐富多樣,通過走訪、宣傳、調研、志愿服務、愛心奉獻等活動使學生走出校園,廣泛接觸社會,同時也向社會展現學校的精神和文化。筆者在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開展的調查中發現,有94、7%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在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華中農業大學的綠色協會為例,每年舉辦的武漢高校公益定向越野活動,總是會吸引來自武漢很多高校的學生組隊前來參加。
(2)公益型學生社團在推動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調查中發現,有91、9%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在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在實際的校園生活中,公益型學生社團不僅充實和豐富了廣大學生的課余生活,而且會避免部分學生因為課后無所事事而參與一些不利于自身發展的活動,為維護校園穩定,建設和諧校園發揮了重要作用。
6、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臺
公益型學生社團自身的宗旨就是教化、感染更多的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和關心關注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提升具有重大作用。在學生的認知方面,筆者在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所做的調查中發現,有84、5%的被調查對象認為公益型學生社團是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平臺。一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傳統的方式逐漸不能滿足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公益型學生社團作為學校與學生的連接組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能發揮很好的雙向服務功能;另一方面,公益型學生社團自身的定位和服務宗旨,決定了社團的發展方向,也對社團成員產生價值取向方面的影響,再把這些價值取向外化為行為和習慣,塑造了大學生的崇高精神、培養了大學生的堅定信念和道德品質。
三、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管理模式
通過調查、訪談以及查閱武漢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的相關資料,武漢高校對公益型學生社團的日常管理主要存在兩種管理模式:一種是自成體系,獨立運營;另一種是由學校的學生會或者團委的青年志愿者工作部監管。而社團內部的管理基本上相似,根據社團自身發展情況的不同而略有不同,但其內涵模式基本一樣,屬于典型的垂直結構,傾向縱向發展的模式。
根據調查研究的結果以及綜合各方面的研究材料,高校對公益型學生社團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兩種管理模式。
1、高校社團管理模式
一是所在高校團學組織的某個學生部門對社團進行兼管的管理模式。由于學生社團數量不多或者還未充分發現學生社團的重要性,學校內沒有成立獨立社團管理機構,而是由團委的某個部門或是學生會的某個部門來行使社團管理的職能。雖然這種管理模式流程較少、看似效率較高,但現實情況是對社團的管理力度太弱,為社團發展爭取的資源和支持也就十分有限,不利于社團的長遠發展。因此這種模式只是在社團剛剛興起時的一種過渡階段,目前正在逐漸退出高校舞臺,武漢部分高校依然存在,可能是因為實際情況不太允許或管理層不太重視社團建設所致。
二是所在高校成立了學校學院二級聯動的社團管理模式。根據學生社團發展的現狀,將學生社團劃分為學校、學院兩個層次,公益型學生社團除青年志愿者協會外,一般都屬于校級學生社團。分別在學校、學院設立二級專門的學生社團管理機構,負責對全校學生社團的日常管理,學校團委進行整體的協調、指導工作,學生社團掛靠單位和指導教師負責學生社團業務方面的具體指導工作,日;顒娱_展自主進行。整體來看,這種管理模式結構規整、完善,多個部門合力為社團發展提供支持,有利于社團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不過這種模式更適用于學校社團數量、規模發展比較壯大的情況。隨著近些年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以及其他學生社團的不斷發展壯大,這種管理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高校所采用,并且已取得較好的管理效果。
2、社團內部管理模式
規范、完善的組織內部管理結構模式,是確保一個組織穩定、持續發展的保障。公益型學生社團作為一個非正式的群體性學生組織亦不能例外。
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內部管理模式的特征體現為結構垂直、重心下移。在對武漢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調查、訪談中,筆者了解到武漢市高校的公益型學生社團內部管理雖然在管理的部門劃分上并不完全相同,但管理架構、模式基本上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在社團掛靠單位、指導教師的管理指導下成立的社團理事會,由理事會召開會員大會任命社長,負責整個社團的日常運轉工作。理事會下設秘書處、宣傳部、財務部、監察部、外聯部、項目部等部門,而公益型學生社團則更加重視項目部的建設,項目部下設各公益項目小組,負責公益活動的組織、開展。伴隨著公益型學生社團的發展,項目部下設的公益項目小組逐步成為各個學生社團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他職能部門主要為這些項目小組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基礎保障和服務。
【高校公益型學生社團的育人功能與管理模式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模式探討04-29
軍地高校管理模式的育人實踐與思考05-01
幼兒教學及管理模式探討的論文04-27
封閉型室內探討論文05-01
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研究論文05-01
分層管理模式融入高校飲食管理的探討04-29
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探討的論文04-27
水利工程管理模式的探討論文05-02
業主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模式探討的論文04-27
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的法理探討的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