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及消解論文
摘要: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是指學校制定和實施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不被師生所認同和接受,導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產生負功能的現象;其主要表現為教學組織松散化、教學工作邊緣化和教學研究原子化三個方面;制度文本與教師期待錯位、制度表達與制度實踐背離、制度穩定與制度變革矛盾、依附資源與契約資源分異是其產生的原因;保證制度文本合法性、制度執行適當性、制度變遷連續性、制度資源匹配性是其消解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教學管理;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
提高教學質量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題。為提高教學質量,國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導各級各類學校積極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很多學校結合自身實際也制定了比較完善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但是,深入研究發現,這些制度并沒有如預期的那樣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改革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努力仍然陷入重重困境[1]。那么,為什么很多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沒有發揮提高教學質量應有的效力呢?很多學者從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執行力和科學性等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過相關研究。根據新制度主義的觀點,作為一種制度的教學管理制度要想在實施過程中獲得應有效力,其本身首先要獲得制度相關客體/主體的認同和接受,取得應有的合法性,否則就會陷入合法性危機,影響制度實施效果。本文從制度合法性角度,探討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的內涵、表現、原因及消解問題,以期為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實施提供參考。
一、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的內涵
馬克思韋伯最早從行政管理角度闡述了合法性概念,并認為合法性是習俗、利益關系等純粹情緒動機或純粹價值合乎理性的動機之外,統治得以鞏固、穩定的不可或缺的更為重要的資源[2]。按照韋伯的觀點,合法性既包括適合法律法規要求,也包括適合社會文化習俗要求,還包括適合重要人物的要求。制度合法性本質上是指制度在社會上或組織中獲得了公眾的廣泛認同。學校管理制度的合法性指學校內部的利益相關者對學校管理制度發自內心的認同程度[3]。制度合法性危機與制度合法性相對應,是指由于公眾對已頒布的管理制度產生了認同危機導致其難以有效地貫徹落實的一種現象,包括理性認同危機和情感認同危機兩個層面。理性認同危機具體可分為手段危機、主體危機、價值危機、程序危機,其決定了制度“合不合法”的問題;情感認同危機則指利益相關者在心理、情感上對制度的認同危機,其決定了制度“有無效果”的問題。一般很難區分認同危機是在理性層面還是在感性層面,人們大多只關注對某一制度一個總體認同程度。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是指學校制定和實施的教學管理規章制度,不被師生所認同和接受,導致制度效率低下,甚至產生負功能的現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可以表現在單一的某個規章或條款上,也可以表現在一整套教學管理體系上。由于內心沒有真正認同和接受,利益相關者往往對教學管理制度采取消極接受或策略化遵守行為,這導致制度表面上仍在運行,而實質上已名存實亡。
二、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的表現
1.教學組織松散化
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合法性危機首先表現為教師對其“口服心不服”或“口不服心也不服”等行為上,在具體形式上就表現為組織“松散現象”的此起彼伏,隨處可見。如學校領導與教職員工之間缺乏必要的信任關系,隔閡逐漸增大;教學管理干部與普通教師之間彼此對立,彼此相互指責;二級部門之間各自為陣,以局部利益為重,缺乏有效的合作;管理部門和教學部門相互埋怨,缺乏默契與合作。這種長期的組織松散問題最終必然導致組織“離心離德”,內部凝聚力下降,師資隊伍不穩定,有利于學校基本職能發揮和教學質量提高的良好育人環境難以營造,學校發展的共同愿景和共享價值觀難以形成。
2.教學工作邊緣化
從內心里沒有認同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和教學管理相關制度,教師在教學上投入的時間、精力和情感越來越少,教師把教學工作當作副業,且慢慢習以為常或理所當然。雖然很多學校制定了像《教師教學規程》、《教師課堂教學基本規范》之類的教學基本制度,對教師的課前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和課后教學評價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規范,可是照本宣科、隨便對付的課堂教學仍然很常見,教學工作逐漸被邊緣化。學校的教學管理隊伍雖然日益龐大,但敷衍了事,不務正業的“懶政”現象也比較普遍,把教學管理工作也逐步邊緣化了。由于缺乏實質上的工作重心,學校內部的教師與教學管理者之間的相互指責和埋怨越來越多。
3.教學研究原子化
教師之間的互動交流可以促進顯性知識的迅速傳播和隱性經驗的明晰化,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但是由于教學管理制度僵化,學校教師被迫獨立地從事著機械重復的勞動,觀念封閉,視野狹窄,只能關注眼前和局部利益。例如,現在許多學校實施以工廠理念為基礎的“績效管理”,促使教師把教學和教學研究工作僅僅當作獲取“工分”的一種手段,教師之間的教學合作研究機制難以形成。普通教師很難對學校管理制度及管理者的行為產生影響,而往往以容忍、冷漠、被動方式來表達其態度,無法體驗到教學工作的樂趣及教學研究工作的意義。在教學研究和投入上的這種對制度的消極態度影響了制度作用的有效發揮。
三、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的原因
1.制度制定:制度文本與教師期待錯位獲得合法性的制度必須保持適度靈活性,體現服務于師生的價值取向,保證程序上公開公正,機會上平等地對待不同利益相關者。根據合法性要求,學校現有的很多教學管理制度本身質量較低。具體表現在:(1)程序危機。制度在制定時沒有堅持程序上的公開公正,往往缺乏廣泛征求意見和建議的過程,忽視教師的參與。(2)利益危機。制度常常為部分利益集團所左右,利益和資源分配方案偏向部分利益相關者,廣大教師的合法利益經常受損。(3)價值危機。很多制度堅持消極的x理論假設,在價值上固守控制思維,拋棄了服務師生的管理價值取向,管理的機械化和考核的過度量化使教學管理制度也從“促進教師工作的強有力手段”異化為“控制教師工作的極可怕的魔杖”[4]。(4)規范危機。一些學校把教師教學活動的整齊劃一和一致規范作為教學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在管理過程中要求一種絕對的規范性,這極大地挫傷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這些制度在程序、利益、價值和規范上的不合理性會引起教師的反感和厭倦,與教師內心期待發生極大錯位。
2.制度執行:制度表達與制度實踐背離制度執行和擴散是利益相關者不斷互動博弈的動態過程,其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高度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
(1)人情危機。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因照顧某些人情關系,而妥協退讓,因人而異,執行不到位。
(2)妥協危機。制度既是約束行動者的規則,也是激發行動者的使能器,因此制度在執行過程中既要約束行動者的行動范圍,也會受到多方行動者談判妥協的影響。
(3)競爭危機。由于當前學校組織邊界受到外界各種力量的不斷侵蝕,學校越來越行政化、庸俗化和物質化,教學中心地位日益受到多方力量的挑戰,與之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自然也受到來自與社團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和科研活動等方面制度的競爭。
(4)道德危機。按照制度的本源表達,學校管理者應是營造良好制度環境的主體而不是獲取制度利益的主體。但是由于利己主義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管理者往往利用信息優勢鉆制度“漏洞”,管理者與教師界限的模糊也很會使教學管理人員集“裁判員”與“運動員”身份于一身,利用雙重身份實施敗德行為。因此,現實中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執行過程中經常受到人情、競爭、妥協及道德危機的影響,制度的本源表達和制度的實踐效果往往相背離。
3.制度變遷:制度穩定與制度變革矛盾教學管理制度需要保持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才能為教師教學活動和行為選擇提供相對穩定的預期,增強教師對教學管理制度的信念認同。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學校教育教學內外部環境經常性的急劇變革,很多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調整相當頻繁,缺乏必要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這必然導致學校廣大教職員工對學校的教學管理制度缺乏穩定的預期和認同。
4.制度資源:依附資源與契約資源分異學校教學管理制度之所以能夠被廣大師生所接受、認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學校管理者擁有相當豐厚的合法性資源[5]。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后,物質激勵措施開始在學校管理中越來越普遍化,同時教師與學校間的依附關系轉變為契約關系,教師流動、離職現象逐漸成為一種常態,而目前學校的規章制度依然是以數字量化資源和身份依附資源為基礎。由于精神激勵法所能發揮的作用越發有限,學校過度依賴物質激勵。因此,現實中教師-學校關系的變化導致制度實施資源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但制度實施理念和方式仍然固守傳統,這必然導致制度在實施過程遇到抵制。
四、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的消解
1.理念轉變:保證制度文本的合法性現代教學管理必須適應世界教育發展新形勢,用基于知識經濟的現代教育管理理念替代基于工業模式的傳統教育管理理念;從傳統的基于控制主義的監控思維向基于互動主義的服務思維轉變,明確服務于師生教與學是學校教學管理制度的宗旨;從自上而下的單向式、專制式制度制訂程序向上下互動的雙向式、民主式制度制訂程序轉變,保證制度決策的公開透明性;在堅持師生利益第一的基礎上,從以部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為主導轉向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各方合理利益的訴求;以人為本,從過分強調教學管理規范的效率性和統一性向適度保持教學管理的靈活性與和諧性轉變。
2.決策變革:保證制度執行的適當性很多學校在執行教學管理制度時,由于過度集權,有關制度利益的決策權實質上多數掌握在個別重要的人物,如校長、副校長和教務長等人身上。決策權的過度集中降低了制度執行過程對人情、妥協、競爭和敗德等行為侵蝕和影響的抵抗能力。因此,學校在構建科學、合理、完善的教學管理制度體系時,還必須設計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運行體系和教學管理民主決策機制,保證教學管理人員在制度執行中從人治管理轉變為法治管理,從全能管理轉變為有限管理,從權力管理轉變為責任管理,從人治手段轉為法治手段,真正實現教學管理行為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學化,強化制度執行效果。
3.變革引領:保證制度變遷的連續性中國正經歷政治、經濟、科技、社會文化的重大轉型,為適應全球競爭需求,國家層面的教育教學頻繁改革和科學技術推動的教學理念及手段急劇變革已是新時期我國面臨的新常態。在外部制度和技術環境的強大壓力下,學校內部的各種制度包括教學管理制度的調整也就不可避免。為了保持教學管理制度的相對穩定性和預期性,學校必須加強調查研究,認識教學管理變革的新常態,提高變革預見性,不是被動適應管理變革,而是主動引領管理變革;通過完善學校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學校制度,保證內部教學秩序和機構的相對穩定性;使教學管理制度變革從激進式向漸進式、從集權方式向民主方式、從斷裂式向連續性、從單一調整向體系優化轉變。
4.環境優化:保證制度資源的匹配性由于政治、經濟體制等大制度環境的變化,計劃經濟時代與身份依附關系相關的教學管理硬性合法性資源的合法性效力正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逐漸喪失。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現代治理能力及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的新形勢下學校必須不斷建構和優化內外部制度環境,從重物理環境向重文化環境轉變,在制定科學合理,公平公正的規制性制度的同時,更要加強良好的價值觀念、信念體系、認知模式的建立與典型化,重視規范性制度和文化-認知性制度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的補充和調節作用,強化軟性合法性資源的構建與管理,實現軟硬資源的合理匹配和相互補充。
參考文獻:
[1]張富安,靳敏.崇尚教學學術:提高高校教學質量的現實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0(11).
[2]余華.管理主義合法性危機的反思與超越[J].求索,2008(7).
[3]曹云亮.高校管理制度合法危機現象探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2(4).
[4]包德鵬.新課程實施背景下教學管理制度的反思與重建[J].教學與管理,2004(4).
[5]王寧.消費制度、勞動激勵與合法性資源:圍繞城鎮職工消費生活與勞動動機的制度安排及轉型邏輯[J].社會學研究,2007(3).
【學校教學管理制度合法性危機及消解論文】相關文章:
合法性危機還是合法性希望--關于意識形態重建的哲學思考04-30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論文05-01
“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論文05-01
論文化建構的雙重性--兼談生態危機發生的文化本源及其消解對策04-27
法律移植、公共領域與合法性 論文05-01
高校危機管理的對策分析的論文04-27
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障礙及消解策略04-29
成見的合法性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