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管理論文
摘 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時期, 鄉村旅游以其鮮明的特色和功能,在滿足旅游消費需求的同時,有效促進了貧困農村的經濟發展,成為城鄉互動的一種有效模式。研究重慶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不僅是對重慶統籌城鄉發展格局的有益補充,也是對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進一步探索。
關鍵詞: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對策
一、重慶鄉村旅游資源基礎及市場規模
鄉村旅游是一種以傳統的農業經濟和鄉村資源為基礎,以城市居民為巨大潛在市場,滿足都市人享受田園風光,回歸淳樸民俗欲望為目的的旅游產品。傳統的農業資源借助這種產品能夠實現更高的附加值。重慶自古就是物華天寶、人文薈萃之地,其獨特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底蘊和社會人文環境孕育了豐富多樣的鄉村旅游資源。從田園風光、鄉村聚落、鄉村建筑到農耕文化、民風民俗、節慶文化;從農業觀光到農產品品嘗、購物;從傳統農業生產到現代化高效農業等等,均有可開發的旅游資源和旅游景觀,為重慶鄉村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重慶具有區別意識的鄉村旅游自2000年才開始自主發展,現已具有一定的規模。2006年,重慶市鄉村旅游接待游客總人數達1676萬人次,占全市國內旅游接待人次數的24。69%,實現直接旅游總收入9。3億元。目前,全市共有鄉村旅游景區(點)數2470個,客房數總量74208張床位;全市被命名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的單位共12個;直接吸納農民就業人數5。3萬人,間接提供勞動就業崗位12萬人;到2010年,全市旅游農業游客總量將達到1850萬人次,年平均增長率約為11%,預計約占當年全市國內旅游總人次的18。5%,重慶鄉村旅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二、重慶鄉村旅游市場發展模式及其面臨的挑戰
鄉村旅游發展具有強大的綜合帶動、文化交流、信息流通和輻射功能,也是縮小城鄉差距、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載體。目前,重慶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大致有五種:
。1)農家樂及鄉村飯店發展模式。重慶鄉村旅游發展主要以農家樂作為載體,全市的“農家樂”數量已多達3650余個,年接待游客量達到1000余萬人次,占重慶鄉村旅游旅游收入的85%左右。此外,還有部分鄉村飯店在傳統農家樂基礎上發展起來,主要分布在“一小時經濟圈”區域。
。2)生態及高科技農業園模式。該模式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明顯,發展勢頭良好,是重慶鄉村旅游發展的重要模式。主要分布于重慶市現代農業園區(渝北)、重慶生態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區(北碚)、重慶市農業科技博物館、巴南區百里生態農業經濟長廊、萬州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園等。
(3)森林公園模式。該模式是我市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原始形態。主要分布于南岸區南山、沙坪壩歌樂山、北碚縉云山、江津四面山、南川金佛山、萬盛黑山谷、武隆仙女山森林公園等。
(4)古鎮民俗節事模式。主要分布在各級歷史文化古鎮和民族風情村,如重慶美麗鄉村嘉年華、土家族擺手舞節、墊江牡丹節、三峽柑桔節、永川茶竹文化節、北碚靜觀臘梅節等。
。5)景區帶動型模式。主要是指以重點旅游景區為核心,把景區的部分服務功能剝離出來,吸納周邊鄉村的農民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從而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形成旅游景區和社區經濟的互動發展。如南岸南山片區、長壽戶片區、武隆仙女山片區、金佛山片區、東溫泉片區等均屬這種模式。
重慶是擁有8。2萬平方公里土地、3000多萬人口的年輕直轄市,大城市與大農村的二元結構十分明顯。目前,重慶發展鄉村旅游面臨著以下問題:
(1)鄉村旅游模式發展不平衡,配套功能服務產品不齊全。目前,除農家樂模式較為成熟外,其他鄉村旅游模式如生態農業園、森林公園、民俗節事旅游等在產品規劃、建設、包裝、宣傳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旅游配套服務設施不齊全,不能滿足游客的多層次需要。
。2)鄉村旅游產品檔次較低,鄉村核心文化挖掘不深入。很多鄉村旅游產品無法反映農事農藝、鄉村生活、鄉土習俗、勞作體驗等鄉村核心文化內涵,更缺乏具有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能充分展示“村野文化”的旅游活動內容。
(3)鄉村旅游產業效益不高,經濟聯動效應不明顯。鄉村旅游理應成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源和加速器,但目前重慶市鄉村旅游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貢獻率還不高,所占比例偏低,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拉動作用不夠充分。
三、重慶發展鄉村旅游的對策建議
首先,因地制宜地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以市場導向配置資源,引導鄉村旅游向優勢地區集中。加強“一圈兩翼”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分類指導和協調,架構“一環四走廊”的都市田園型鄉村旅游發展格局,促進鄉村旅游的區域化布局、規;a、產業化經營;積極推進“渝西經濟走廊”鄉村旅游發展,加速推進渝東南“烏江畫廊/武陵山區”新農村旅游,推進鄉村旅游產品從“單一”向“個性化”轉型,旅游經營從“單體”向“規;鄙。
其次,深入挖掘鄉村文化體驗性內涵,創造差異化的特色品牌項目。充分利用鄉村旅游主體行為上的參與性特點,在鄉村田園風光景觀意象和農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開展生態型農業觀光園,讓游客參與農作勞動,體驗農事之趣;針對鄉村旅游文化層次上的高品位性特點,挖掘鄉村民俗文化意象,設立民俗風情區,開展一系列游客參與性較強的民俗文化體驗恬動。
第三,維護鄉村景觀的原真性,避免出現圍城效應,確保重慶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旅游者參與鄉村旅游活動,貪圖鄉村特有的鄉土文化,他們所荷載的異域文化會與鄉土文化產生互動過程,有時在很大程度上會誘發鄉村固有文化的演化與變遷。這會破壞鄉村的原真性意象,從而降低鄉村吸引力,最終導致鄉村旅游根基的動搖。因此,必須采取適當措施,制定必要的法律法規來維護鄉村特色景觀的傳統性和原真性;必須認真貫徹“開發與保護并重、開發服從保護”的旅游業發展方針,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走生態文明的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馮淑華 沙 潤:鄉村旅游的鄉村性測評模型——以江西婺源為例[J]。地理研究,2007(5)
[2]龍茂興 張河清:鄉村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析[J]。旅游學刊, 2006 (9)
[3]鄒統釬:鄉村旅游發展的圍城效應與對策[J]。旅游學刊,2006 (3)
【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及對策研究管理論文】相關文章:
云南鄉村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步研究05-02
日喀則旅游發展模式研究05-02
寧波發展文化旅游對策研究04-26
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問題及對策初探05-02
石家莊假日旅游發展對策分析與研究04-27
淺析國外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模式05-02
發展生鮮物流優化對策研究的物流管理論文04-30
河南省旅游經濟發展對策研究05-01
中國旅游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