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立法法與其歷史環境-關于立法法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問題
【內容提要】立法法的有效實施卒賴人們的理解和接納。然而立法法出臺前后,人們對它的回應,褒貶迥異,駁雜紛紜。這里有人們觀察法律的視覺分別,也有立法法自身原因。而這兩者都同立法法賴以產生和存在的中國現時期社會歷史環境有直接且深刻的關聯。所有的制度建置,都應當是一定社會歷史環境的內在規定性的表述。認知和解讀立法法,應當將立法法與中國現時期的歷史環境銜接起來。中國立法法的制定,一方面應當適應歷史環境的需求,另一方面應當將歷史環境所可能給予的局限性減弱到最低限度。在前一方面,立法法成就顯著,它吻合了中國的政府推進型法制建設道路,統一了中國立法的基本制度,總結和固化了二十年間所積聚的諸多成功立法經驗,適應了法治國家建設對立法的一些需求,也為消除二十年來所累積的種種立法弊病作出了努力。在后一方面,立法法卻多有瑕疵、缺憾甚至顯癥,它偏重于經驗而疏離了立法理論、忽視了立法創新、拒絕了立法借鑒,偏重于立法權限、程序、監督而忽略了立法者的制度規制,偏重于法律解釋而忽略了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其他法的淵源解釋,偏重于立法主體的權限規制而全然沒有設置立法不盡職守的法律責任,偏重于立法制度建置而嚴重忽略了立法技術事宜。這些問題的存在固然與立法法誕生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局限性有關,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弱這種局限性更是主要原因。消除這些瑕疵、缺憾甚至顯癥,是完善中國立法法的必要任務。【關 鍵 詞】立法法/歷史環境/歷史局限性/立法經驗/立法缺憾
【正 文】
國人矚目并寄予莫大期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已于2000年3月15日由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并于2000年7月1日起正式生效施行。它的起草、制定過程歷時7年,是現階段中國法的淵源中一部特別重要的基本法律,也是現階段中國法的體系中一部十分重要的憲法性法律。這部法律的誕生和實施,標志著中國各種法律、法規、規章的制定,標志著中國憲政的、行政的、民商的、經濟的、社會的、程序的等各種部門法領域的立法調整,從此有了一個直接的法律根據;意味著中國立法的法治化以至整個國家的法治化,因之有了一個直接的法律準繩。但是,這部法律在實際生活中究竟會取得怎樣的成效,它在實現其價值的過程中能否使自身得以逐步完善,卻不是由其重要地位所決定的,而是取決于人們對它的理解和接納程度,取決于它同賴以存在的社會歷史環境的融合程度。為使這部憲法性法律富有成效地實施并逐步得以完善,很有必要解讀一下其與中國現時期歷史環境的銜接。
一、歷史地看待立法法
立法法是一部被廣為關注的法律。在其出臺之前,許多人期望它盡快地、盡可能好地產生;但也有不少人對它不予認同,主張不宜問世。然而在其出臺之后,不少當初抱有期望的人悵然若失,而不予認同者更是嗤之以鼻,有的甚至還橫加指斥。一部法律能夠引起眾人矚目,并且態度相左,這本來不算怪事,在法治環境之下的各國,這樣的情形隨處可見。但人們對同一部法律所懷有的期望和情緒,所抱有的態度,反差如此鮮明,甚至同一個人在它出臺前后對其態度迥然不同,這樣的情形則實屬少見。中國立法法就屬于這樣一種引起少見反差的法律。這種情形及其產生的原因,都是耐人尋味的。這是中國現時期社會歷史環境所刻下的特殊印痕。
人們對立法法懷有如此反差鮮明的情緒,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對立法法報有深切期望的人們,或是深知欲依法治國,必先依法治法的道理,立法法正是一部重要的治法之法;或是因為親身參與立法實際活動,密切關注立法實踐且確有真切的而不是錯覺的感受,注意到中國立法中亦有諸多寶貴經驗有待以法律形式予以總結、反映和固化;或是有感于中國立法和法律、法規、規章中存在種種弊病,例如存在越權、混亂、矛盾、含混、質量低劣以及其他影響法的實施的癥狀,希望能有統一的關于規制立法的法度,以矯正這些弊亂;或是因為他們注意立法法與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某種聯系,認為制定立法法,以其規范中國立法,便可吻合中國傳統立法文化的內在要求;或是基于上述多種原因甚至所有原因綜合所致。
對立法法懷有失望情緒的人們,則是因為正式出臺的立法法,未能如其所愿地對中國立法作出制度設計,甚或是與其所期望所憧憬的關于中國立法的制度設計差之甚遠。
[1] [2]
【論立法法與其歷史環境-立法法研究的一個方法論問題】相關文章:
《公共圖書館法》立法研究04-29
論立法時機的判斷標準05-02
能源發展有法可依-《能源法》立法開門納言04-28
立法04-29
論康德的人為自然立法04-28
環境立法應關注農村04-25
與空間碎片有關的空間環境保護立法研究05-02
旅游環境保護立法初探05-01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問題與方法04-30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問題與方法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