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加拿大陪審法對“審前偏見”的救濟制度論文
摘要:加拿大的陪審制度屬于英美式的陪審團制。為更好地實現審判公正的目標,加拿大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開始重視對“審前偏見”的救濟。“審前偏見”被分為“利害偏見”、“特定偏見”、“一般偏見”和“順應性偏見”等四種類型,并有“司法指導”、“絕對回避”、“有因回避”、“改變審判地點”和“法官獨立審判”等救濟方法。加拿大的經驗對于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健詞:加拿大法律,陪審制度,審前偏見,司法救濟
一、引言
加拿大的法律制度起源于英國,并在英屬殖民地時期開始實行英國的普通法,其中就包括陪審制度。1892年加拿大議會通過了《刑法典》,規定嚴重犯罪實行陪審審判。1982年的《加拿大憲法法案》的第一部分《加拿大權利和自由憲章》(下簡稱《憲章》),特別規定了陪審權利:“除了依據軍事法律應由軍事法庭審判的案件以外,任何犯有應處五年監禁或更嚴重處罰的罪行的人,有權得到陪審審判。〔1〕”雖然《憲章》規定了陪審權,但陪審制度的具體規定主要體現于現行的加拿大《刑法典》以及判例法中。
加拿大的陪審制度屬于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在許多重要方面吸收了英國和美國陪審制度的內容。但加拿大陪審制度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如:強調審判公正的價值,對“審前偏見(pretrial prejudice)”產生的各種因素實行控制;而且,相比于美國,對陪審團施加了更大的限制。這是因為,雖然加拿大在法律上假定陪審員會信守誓言,而且也規定了一些防止或減少大眾媒體對陪審員“污染(tainted)”的措施,但司法實踐仍然表明,被召集擔任陪審員的外行人中間,有一些人在決定被告是有罪還是無罪方面,受到偏見的影響,不能做到公正。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一是法律規定的預防措施不能有效發揮作用,二是還存在著受大眾媒體影響這一因素以外的其它潛在偏見。有鑒于此,加拿大自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重視和強調對“審前偏見”的法律救濟。
二、 “審前偏見”的分類
加拿大制定法對于“審前偏見”并沒有作出規定。但判例法規定了對偏見的各種定義,其中最為普遍的是:“不能在女王與被告之間保持中立(being indifferent between the Queen and the accused)”〔2〕。在著名的R. v. Parks一案中,渥太華上訴法院的解釋是:“偏見既有態度的也有行為的構成因素。它是指一個人具有特定的、事先形成的成見,并讓這些成見影響其作出的裁決,盡管已存在防止依賴偏見的審判保障程序。一位帶有偏見的陪審員,是指受偏見左右、并依據該偏見岐視訴訟一方當事人的人。〔3〕”理論上一般將偏見劃分為以下四種類型〔4〕:
(一)“利害偏見(interest prejudice)”。有時也稱“明示(manifest)”或“顯而易見(obvious)” 的偏見。它是指陪審員對審判的結果有直接的利害關系,或者陪審員的到庭被一方當事人認為會產生不公正的后果。因此,如果陪審員與被告、被害人或證人之間有直接的家族、社會或經濟關系,或受到審判結果的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則構成“利害偏見”。有利害關系的偏見可以根據陪審員與審判的關系來推斷確定,而不必對該陪審員的態度進行具體的評價。
(二)“特定偏見(specific prejudice)”。當陪審員對于審理中的具體案件的態度或信念,有可能妨礙他以公正的態度作出有罪或無罪的裁決時,即屬于“特定偏見”。這種態度或信念源自于他本人對案件的了解、大眾媒體的宣傳,或者社區成員之間對案件的非正式討論或謠傳。
(三)“一般偏見”或“普通偏見”(generic or general prejudice)。這種偏見是指:由于陪審員對被告、受害人/原告或犯罪行為本身,事先存在一定的信念或固定看法,而對案件或案件參與人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態度或信念,這種態度或信念有可能使案件得到不公正的裁決。與“特定偏見”不同,陪審員對案件或案件參與人的特定身份的了解是非實質性的;陪審員對當事人或犯罪本身特點的看法,導致其將案件歸入一種具體類型之中,從而使陪審員有可能在確定有罪方面減輕控訴方的舉證責任,或用帶有偏見的方式來評價證據。種族或民族偏見是一般偏見中最為古老的、廣受人知的形式之一。這種偏見是依據一個人的群體成員的身份來對其作出判斷的,而不是依照所
[1] [2] [3] [4] [5]
【加拿大陪審法對“審前偏見”的救濟制度論文】相關文章:
三 步 審 題 法04-30
羅馬法的契約制度論文04-29
陪審04-29
工會經審研究論文03-15
從審計前顧慮到審后動力04-29
救濟04-30
審前社會調查報告范文04-26
偏見掩蓋不住智慧論文04-30
頭腦風暴法與英語聽前預測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