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對法官釋明權的辨析及其完善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思考
內容提要:法官釋明規則是各國普遍重視的一項重要民事訴訟制度,其目的在于保證并促使當事人處于平等地位開展訴訟。一方面法官有必要適用釋明權實施程序控制,另一方面過度釋明會破壞司法中立。因而,法官釋明權的行使必須在程序控制與司法中立之間尋找平衡點。只有一定限度內的依法釋明行為才是合理的,這個限度就是保證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因此,構建法官釋明權制度要遵循相應的原則、規定明確的限度并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使法官釋明制度真正促進司法公正和提高司法效率。
關鍵詞:法官釋明權 程序控制 司法中立
在民事訴訟過程中,把握程序控制與司法中立的平衡是在確保司法公正的前提下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和提高民事訴訟效率的必要條件。當前,作為法院職權行為的法官釋明權制度,在大陸法系國家正在逐步完善或重新引起重視,英美法系主要國家也引入了這項制度。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使健全和完善法官釋明權制度成為當務之急,其中把握程序控制與司法中立的平衡又是立法思路和司法實踐的核心。
一、兩大法系國家的法官釋明權及其法律屬性
釋明權又稱為釋明權、闡釋權,源于德語“Aufklarungsreckt ”。釋明權是法官專有的一項職權,是指在民事訴訟當事人的主張或陳述的意見不明確、不充分、不恰當、或提供的證據不夠充分而誤認為自己證據足夠充分時,由法官行使的對當事人進行發問、提醒或啟發,引導當事人澄清問題、補充完整、排除與法律意義上的爭議無關的事實或證據的職權。法官釋明權的基礎是法院專有的對民事訴訟的程序控制和指揮職權,價值在于保證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和提高司法效率。法官釋明權與大陸法系國家的職權主義模式緊密聯系,最早出現于德國的民事訴訟法;近幾年英美法系主要國家也引入了法官釋明制度。盡管各國法官釋明制度的價值取向不同,但均與法官必須在恪守司法中立原則的前提下,嚴格掌握訴訟程序指揮控制權的適度性密切聯系。
法官釋明權是大陸法系國家民事訴訟的用語。在19世紀的德國,理論界普遍認為民事訴訟并不僅僅是當事人私人之間的事務,在交給法院裁判后也具有公共事務的性質,法官有責任保證當事人主導原則的充分發揮,以推動程序展開 .當今德國的民事訴訟法(即1999年修改后)第139條第1項規定了法官的釋明義務:審判長應當使當事人就一切重要事實作充分說明并且提出有利的申請,特別在對所提事實說明不夠時要加以補充,還要表明證據方法。在必要時,審判長應與當事人共同從事實和法律兩方面對事實關系和法律關系進行闡明并且發問。法國民事訴訟法第442條還規定了法官闡明的內容。自50年代后期起,日本最高裁判所也明確規定法官在必要時應當行使釋明權 .我國民事訴訟制度也規定了法官釋明權規則。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12月頒行的《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3條是法官對當事人舉證的闡明,第8條第2款是法院對當事人自認的闡明,第35條是法院對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闡明。這部司法解釋雖未提出法官釋明權概念,但初步構建了法官釋明的基本訴訟制度。民事訴訟法也有相關規定,如法院告知當事人另行起訴的條款等。
法官行使釋明權是為了保證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和提高司法效率,依職權所采取的一項程序管理和控制措施。在大陸法系國家的民事訴訟活動中,法官扮演的是“指揮官”角色,具有對訴訟程序的一定控制權力,處于積極主動的地位。法官釋明權制度體現了這種訴訟模式的特點,即法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干預當事人享有的訴訟權利義務。尤其在市場經濟不是很發達的國家,在不推行律師強行代理制的條件下,當事人往往是自己在法庭上維護權利
[1] [2] [3]
【對法官釋明權的辨析及其完善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思考】相關文章:
我國水污染的防治及其相關問題的思考04-28
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法律制度的完善05-02
論我國船員勞務外派法律制度的完善與規范05-02
完善我國稅務管理的幾點思考04-30
我國土地退化的成因與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04-28
心理咨詢若干問題辨析及相關思考04-29
誠信相關概念辨析05-02
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其法律思考04-28
我國環境問題的現狀及其法律思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