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略論舉證時限的瑕疵與修正
長期以來,我國民事訴訟對當事人舉證采取的是證據隨時提出主義。其弊端在于,一是直接導致了審判資源的浪費,提高了訴訟成本,嚴重制約了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效率的提高。由于法官在庭前對雙方當事人的爭點、證據不了解,導致法官在庭審時難以駕馭,影響庭審質量。而證據的隨時提出,經常使得法官在審理一個案件時需要多次開庭,直到當事人沒有證據提出時方能審結。二是嚴重違背了誠實信用原則。一些當事人庭前不提供證據,在庭上搞證據突襲,或者一審不提供證據,在二審或再審中提出證據,以達到拖延訴訟的目的。從而損害另一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簡稱《規定》)對舉證時限的規定,目的就是為克服證據隨時提出主義的弊端,以符合公正與效率主題。但是《規定》對舉證時限的規定,筆者認為明顯存在兩大缺陷:
一是由于沒有使一方當事人享有適時發現對方證據機會的配套規定,導致當事人不能在舉證時限內提供保護己方合法權益證據的可能性存在。
如甲與乙借款合同糾紛一案,甲起訴要求乙歸還借款10000元,提供了乙出具甲的借條。乙在舉證時限內向法庭提供了甲出具給乙收到還款10000元的收條。在庭審質證時,甲提出乙在這筆借款之前還借過甲10000元,乙提供的證據是其已歸還第一次借款的依據,并當庭提供了乙出具給甲的第一次借款的借條。《規定》第四十一條“一審程序中的新的證據包括: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后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確因客觀原因無法在舉證期限內提供,經人民法院準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第一種情形中的新發現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之前客觀上沒有出現的,二是之前雖然出現,但在通常情況下當事人無法知道其已經出現。第二種情形是指當事人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之前已經知道證據出現,但通常情況下,在舉證期限屆滿之前無法完成舉證責任,經申請延長舉證期限并經人民法院準許,在延長的期限內仍無法提供的證據,該證據若在一審舉證期限屆滿后的庭審中提交,應視為“新的證據”。根據該條規定,甲提供的第二份借條顯然不屬新的證據。《規定》第四十三條“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后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納”。根據該條規定,對于甲提供的第二份借條,法官應不予采納。從而判決原告敗訴。
對于這樣的判決結果,當事人不服,法官內心也不愿作出。造成這種尷尬情形的出現,皆因《規定》沒有使一方當事人享有適時發現對方證據機會的配套規定。當事人在庭前不清楚對方可能提供什么樣的證據,顯得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才能對癥下藥,以致在舉證時限內,即使提供證據,常常也是無的放矢。
二是沒有緊密結合我國的國情,未能顧及我國當事人訴訟能力的現狀。
盡管《規定》第三十三條也要求法院向當事人送達的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以及可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但我國并未實行律師強制代理主義,不少當事人因經濟能力問題,在實務中常只靠自己進行訴訟。這些人的法律知識本就缺乏,僅僅依靠舉證通知書上法官的書面指導,對于他們訴訟并無實質性的幫助,他們又怎能在舉證時限內完成提供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證據呢?
如何解決《規定》對舉證時限的規定中存在的缺陷,不妨看看美國的證據規則。
在英美法系的代表美國,其證據規則中設定舉證時限,有著完善的審前準備程序保證。美國的審前準備程序的基本內容是由發現程序(或稱證據開示程序)和審前會議制度構成。在發現程序階段,法律賦予當事人有權主動向對方收集有關證據和信息,了解對方掌握或可能掌握的證據,通過當事人之間的調查和交換證據材料,使雙方知悉對方的事實和法律點。在發現程序結束后,由法官傳喚當事人雙方,主要是律師參加的協調會議,通過會議使雙方律師相互了解對方在審理時提供哪些證據,以及傳喚哪些證人,然后由法官確立舉證時限。這樣的舉證時限設定,由于雙方當事人及其律師在庭審前均知道對方在庭上將提供哪些證據,從而真正避免了證據突襲現象,保證審理能夠在光明下進行,排除惡作劇式的游戲。
通過了解美國的證據規則,不難發現,設立舉證時限的基礎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在舉證時限設立前清楚對方在庭上提供或可能提供的證據,同時在清楚對方證據的基礎上能夠有針對
[1] [2]
【略論舉證時限的瑕疵與修正】相關文章:
時限04-29
修正04-29
品味瑕疵作文07-25
公文的處理時限04-30
招標時限規定04-30
公文的處理時限04-30
【精華】品味瑕疵作文11-06
產品標準的編寫瑕疵及點評05-02
愛的修正帶02-28
修正帶作文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