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生媒介素養論文
一、陜西省農村小學生的媒介接觸現狀
1、媒介接觸種類與偏好
根據統計結果,被訪對象接觸普遍性最高的三種媒介分別為電視、網絡(包括手機等移動終端)和書籍,其中接觸電視媒介的占到被訪對象的92.6%,網絡與書籍分別占到73.8%和73.3%,排在最后的是廣播及報刊。在對媒介喜歡程度排序時,偏好人數排在前三位的媒介分別為電視、網絡與手機,其中51.9%的被訪者將網絡媒介排在第一位,20.4%和13.0%的受訪者分別將電視與手機排在喜歡媒介的第一位。
2、媒介接觸時間分配
被訪者中54.0%的農村小學生每天會接觸廣播媒介,接觸時間小于30分鐘的占到其中的85.3%;每天接觸電視媒介時間大于30分鐘的占到電視媒介接觸人數的88.3%,大于60分鐘的,占到62.0%;書籍的接觸時間分布比較均衡;網絡媒介接觸時長大于30分鐘小于120分鐘的接觸人數,占到媒介接觸總人數44.6%,小于30分鐘的占到36.4%,大于120分鐘的占到19.0%。
3、媒介獲取途徑現狀
在媒介的獲取途徑上,家長出資購買與家庭現有資源(廣播、電視、網絡、手機)成為小學生獲取媒介的主要途徑,在通過各種媒介獲取信息的總人次中分別占到27.4%和30.6%。也就是說家庭作為信息渠道的提供者,為小學生的各種媒介接觸渠道做出了58.0%的貢獻,而其他的各種渠道分配了剩下的42.0%。
4、對媒介的使用目的與對特定內容的偏好
在被訪對象中,有86.9%的小學生會出于娛樂的目的接觸媒介,會抱以學習目的接觸媒介的占到總人數的71.6%,同時有20.5%的人會在無聊打發時間的情況下接觸媒介。在多種媒介接觸需求中,“看影視或動畫”占到總人次的41.9%,排在第二位的是“玩游戲”,占到總人次的27.5%,而“閱讀”居于最后,僅占總人次的6.1%。在喜歡的影視劇類型中,“動畫片”與“喜劇片”位居前兩位。在被問及喜歡某個節目的原因時“搞笑”與“放松”分別以31.2%和20.6%排在總人次比例中的前兩位。“學習價值”以總人次的9.5%排在末位。
5、對媒介與信源的評價
在媒介接觸種類與內容方面對學生影響最大的三個群體分別依次為“同學”、“老師”和“家長”,三者共占到選擇總人次的69.4%。在關于“哪種媒介的信息真實可信”的回答中,電視、書籍及報紙三種媒介分別以44.4%、25.9%以及22.2%的.首選比例排名前三位,而同時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網絡占據了剩下7.5%中85%以上的比例,超越廣播與雜志成為相較這兩大傳統媒介更被小學生們信賴的媒介。在信源的依賴度上,排在首位是專家教授,其次為新聞記者,排在第三位的是明星。另有農村1.1%的被訪者認為各種信源“都不可靠”。同時被訪者中對媒介信息經常性產生懷疑的占被訪人數的17.0%,偶爾會懷疑的占到50.8%。
6、對媒介的使用與受其影響情況
根據調查,經常性使用媒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的只占被訪對象的7.1%,而41.0%和36.6%的小學生只是偶爾或從來沒有有意識使用媒介解決現實問題。在面對媒介信息的自主選擇上,26.9%的小學生認為自己可以進行自主選擇,而更多的被訪者則是持不確定的態度。在日常生活中61.4%的被訪對象會偶爾模仿媒介中出現的行為或形象,有15.9%的被訪者會經常性模仿。雖然分別有34.5%和42.9%的被訪者認為媒介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有影響”或者“比較有影響”,但在問及是否可以對媒介內容或形式做出評價時,仍有37.3%持否定態度。
二、小學生的媒介素養表現
1、媒介接觸種類與偏好
在媒介接觸種類上受訪者總體表現出多元化的趨向———人均接觸媒介種類為4.1種。但在接觸各種媒介過程中,受訪者的接觸意愿與實際接觸時長等都表現出明顯的不均衡性。
(1)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受訪者中實際接觸人數排在前三位的媒介分別是電視、網絡和書籍。電視與書籍等傳統媒介在小學生中具有很大的普及性和現實影響力,而同時我們發現小學生對以互聯網和數字傳播技術為基礎的新媒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接觸意愿上表現出更強的傾向性。
(2)紙媒與電子媒介。在對新媒介表現出很大熱情的同時,被訪者中絕大部分人每天都會在電視媒介上耗時半個小時以上———更多訴諸視聽語言和多媒體的媒介形態越來越受到小學生的青睞,而傳統的“紙媒”則在接觸現實和意愿兩方面有被冷落的趨勢。
2、媒介使用能力
(1)信息攝取與媒介使用目的失衡。媒介的“滿足與需求”理論認為精彩紛呈的媒介信息就好像擺在受眾面前的“自助餐”一樣,為受眾提供了豐富的美食,受眾各取所需,滿足不同需求。而我們發現小學生在媒介使用內容與目的上,表現出明顯的“挑食”傾向。媒介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休閑娛樂”,而更多的媒介使用可能性被排除在視野之外。只有極少的人次愿意在閱讀上花費時間,學生更多是以娛樂性作為媒介及信息接觸的標準。
(2)媒介使用過程中缺乏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娛樂化傾向的同時,農村小學生在媒介接觸中也表現出比較被動。首先,信息流動不均衡。信息更多是從媒體到小學生的單向流動,小學生以被動接收為主,缺乏主體思考和對信息的及時回饋;其次,媒介的使用能力欠缺,主動使用意識薄弱。能夠經常性積極主動地使用媒介解決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學生比重極小,更多的學生只是偶爾或從沒有有意識地通過媒介解決現實問題。再次,在對信息有意識選擇上,雖然有約27%的小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對接觸內容進行自主選擇,但我們通過實際接觸情況發現,“自主選擇”的標準或“外在約束”很大程度上是缺席的。
3、媒介批判能力
(1)服從與接受的大多數。小學生在媒介接觸過程中表現出較強的順從性,主要體現于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特定群體的更多信賴,比如“專家”、“新聞記者”及“明星”———我們發現他們對“信賴度”的判別與某個群體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有著緊密的關聯。另一方面,媒介接觸中的從眾與議程設置現象。在學生接觸什么媒體、什么內容、接觸的方式及對信息的態度等方面,對其影響最大的群體是“同學”,表現出一定的從眾性。同時小學生還主要受到“老師”和“家長”等周邊群體的影響。媒介設置了“師長”的議程,通過這一途徑也間接在一定程度上設置了小學生的議程。而我們認為“議程設置”設置的不僅僅是議題,同時更是對議題的態度或者對議題介入的角度。
(2)少數的絕對性批判與自由成就真理的幻想。我們也慶幸地看到在大多數之外還存在著批判與反思的少數。約百分之一的被訪者認為,各類信源“都不可靠”,這一數據映射出被訪者強烈的媒介批判意識和批判意愿。但這種批判顯然缺乏理性的引導,簡單粗疏,絕對地否定一切。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對“最真實可信的媒介”選擇,在除電視、書籍及報紙之外的7.5%中,網絡占到85%以上的選擇比例。我們不僅看到這些少數對傳統媒介“把關人”機制的自然反彈,也隱約看到與“觀點的自由市場”有著很大相似的“自由成就真理”的幻想———理性批判同樣缺席。
(3)批判能力的欠缺。雖然大多數被訪者認為自己可以對媒介形式和內容做出恰當評價,但這顯然是一種太過樂觀的自我判斷。我們可以找到明確的印證:例如,更多的被訪者認為自己只是有時或者不知道能否對媒介信息進行自主選擇,又如,在信息可靠性的判斷上,受訪者更多的依賴信源這一因素,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響和自我的思考與判斷。批判意識薄弱與非理性,隨之而來的必然是批判能力的自我判斷失衡與批判能力相對缺失。
三、結語
對農村小學生媒介素養的關注對于社會的健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媒介素養如果我們能夠讓年輕一代從小就知道辨別和善用媒介,祛除他們的父輩由于長期媒介行政化背景所養成的“媒介拜物教”,真正使媒介為“我”所用,而不是成為媒介的奴隸,那我們的社會公民就真正成熟起來了。健全的媒介素養勢必以更積極主動的姿態提供給主體一個更主動和更開闊的社會空間。伴隨著公民主體的成長,也勢必將成為社會全面和諧發展的深遠動力。我們的研究即在于在呈現小學生媒介接觸與媒介素養現狀的基礎上,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推進做出基礎性的研究貢獻。
【農村小學生媒介素養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媒介素養論文05-10
關于語文媒介素養的論文08-18
分析媒介素養教學路徑論文12-20
媒體人的媒介素養與媒體責任論文01-05
中職生媒介素養培養思路論文11-13
高校輔導員媒介素養論文12-06
中學生媒介素養調研論文12-09
淺析中學語文媒介素養論文08-16
媒介素養對語文教學的影響論文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