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優化的論文
摘要:《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是職業學校機械、機電類學生學習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程。本文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方法、重點難點的掌握幾方面入手,進行優化教學的探索。
關鍵詞:職業學校;《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優化教學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職業學校機械、機電類專業必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這門課程在較強的理論性基礎上,與生產實踐聯系非常緊密,學科知識是生產一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學好這門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和技能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根據在職業學校從事《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教學的體會,從幾個方面總結了優化教學的方法,對教學效果有著較好的提升效果。
一、教學內容的選擇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具有概念多,述語多,公式多,內容抽象,涉及面廣的特點,而職業學校的學生的特點是基礎知識薄弱,理解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夠,學習積極性較差,學習過程中一旦遇到概念不能理解,就容易產生厭學心理,但愿意動手學習技能。職業學校教育的宗旨是堅持以能力為本位,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根據教育宗旨和學生實際情況,按照理論知識“必須”、“夠用”的原則,減少學術性強,與專業培養目標關系不大的內容,抓住與生產實踐聯系緊密,關系到學生技能水平的內容,將教學重點放在“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形狀和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三個章節上,其中“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一章的重點突出在與一線生產實踐聯系緊密的基本概念及國標規定上,弱化與精度設計相關的公差帶與配合的選用內容;“形狀和位置公差”一章的重點放在對公差項目的理解和標注的識讀上,“表面粗糙度”一章重點放在輪廓算術平均偏差的理解和標注的識讀上。這樣經過合理整合了教學內容,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聯系實際操作,有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保證。
二、啟發式教學的應用
對于《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這樣一門多概念、多術語、多公式的課程,如果只是教師平鋪直敘地講,學生按部就班地聽,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心理,教學效果很難保證。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啟發式教學的應用,效果就完全不同。啟發式教學除了重視課前提問,還可以在課中、課后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知識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再引導學生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來檢驗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最后教師再在總結學生方案的基礎上帶領學生引出正確結論。例如:在講解完有關尺寸的概念后,學生通常很容易理解:判斷零件是否合格的方法就是比較實際尺寸與極限尺寸,最小極限尺寸≤實際尺寸≤最大極限尺寸是零件尺寸合格的判斷條件。緊接著給出學生一個問題:如果給出已知條件:實際尺寸=基本尺寸,能否判斷出零件是否合格?這時不少學生會輕率地給出“合格”的結論,教師就在實際尺寸=基本尺寸的基礎上增加條件:最大極限尺寸<基本尺寸,這時學生自然又會得出“不合格”的.結論,這樣兩個結論就自相矛盾了,教師再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如果加工后的實際尺寸=基本尺寸,工件不一定合格。
三、重點、難點的優化教學
對于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教師要善于總結和提升教學方法,用最簡單、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帶領學生巧妙地抓住重點、跨越難點。 “光滑圓柱形結合的極限與配合”一章是《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中的最重要的內容,概念和公式比較集中,如果不理解概念的本質和概念之間的內在關系,單憑死記硬背,很難掌握所有概念和公式,對于學生技能的提高也毫無益處。因此,掌握概念和公式的最好辦法,就是引導學生理清概念之間的邏輯關系,公式自然而然地就會記住了。比如在關于極限尺寸、極限偏差與公差的概念中,極限尺寸是由設計人員給出的用來控制實際尺寸的兩個界限值,這兩個值在圖樣上是不直接注出,而通過偏差的形式給出的,這就形成了極限偏差的概念:實質上是以基本尺寸為基數,反映了極限尺寸偏離基本尺寸的方向和大小,極限尺寸有最大和最小極限尺寸兩個值,那么偏差隨之就自然有兩個:上偏差為最大極限尺寸與基本尺寸之差,下偏差為最小極限尺寸與基本尺寸之差,為了反應極限尺寸與基本尺寸的大小關系,所在一定是有正負之分,也可能為零。而與之相比較,公差的概念是允許尺寸的變動量,由于誤差的客觀存在,因而這個允許的變動量一定是一個客觀上能夠實現的絕對值,因而不能為負,也不能為零。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中另一個容易讓學生產生困擾的地方就是三種配合類型中的特征值的計算,如果沒有一定的思路,公式記憶就會非常困難和混亂。這里可以這樣來梳理:由于工件加工誤差的客觀存在,每一種配合類型的實際實現結果都會產生松緊的差別,特征值的計算其實就是計算最松和最緊狀態時孔與軸尺寸之差。那么允許的最松狀態一定是在孔的尺寸最大軸的尺寸最小時出現,所以最松狀態的特征值就是孔的最大極限尺寸-軸的最小極限尺寸,又等于ES-ei;而允許的最緊值一定是在孔最小軸最大時出現,所以最緊狀態的特征值就是孔的最小極限尺寸-軸的最大極限尺寸,又等于EI-es;再進一步理解了間隙配合的最松值為最大間隙,最緊值為最小間隙,過盈配合的最松最緊值為最小過盈和最大過盈,而過渡配合的最松最緊狀態為最大間隙和最大過盈,這樣一來,特征值的計算公式就不須背記自然形成,而且也不會忘記了。
關于配合類型的判斷,理論上的方法有兩種,第一種是比較孔與軸公差帶的位置,孔的公差帶在軸以上為間隙配合,在軸以下為過盈配合,孔軸公差帶交疊為過渡配合。第二種是通過比較孔與軸的極限偏差,EI≥es時為間隙配合,ES≤ei時為過盈配合,兩個不等式都不成立則為過渡配合。這兩種方法需要畫出公差帶圖或知道孔和軸的極限偏差,在實際的讀裝配圖應用中不太方便,因為裝配圖中通常只會給出配合代號。通過觀察比對孔軸的常用和優先配合代號表,可以總結出僅通過配合代號來判斷配合類型的方法:在基孔制(H)中,如果軸的偏差代號為a~h區間時為間隙配合,代號為js、k、m、n時為過渡配合,代號為q~zc區間時為過盈配合,只有代號為p時,配合類型與基本尺寸和公差等級有關,可能為過渡配合,也可能為過盈配合,需查表確定;而在基軸制(h)中,如果孔的偏差代號為A~H區間時為間隙配合,代號JS、K、M、N時為過渡配合,代號為P~ZC區間時為過盈配合。這種判斷方法只需記住偏差代號的三個區間的分界點H(h)和P(p)就很容易記住了,利用這種方法來判斷配合類型方便快捷,學生使用起來效果很好。
四、理論聯系實際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是一門與生產實踐聯系非常緊密的課程,理論學習得再好,不會應用于生產實踐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因而其教學過程離不開生產實踐,教學內容可以用實際的零件圖和裝配圖為載體,結合學生的實習課題、工藝過程,再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有目標地進行教學,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總結優化教學的方法,合理安排教學內容,采用科學的方法,抓住重點,克服難點,理論聯系實踐,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提高,教學目標得到充分實現。
【極限配合與技術測量基礎課程優化的論文】相關文章:
公差配合測量技術論文09-23
公差配合與測量技術在制茶機的應用論文12-31
工程測量技術課程建設實踐研究論文11-29
《護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優化與實踐07-26
電氣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的論文01-02
極限與配合的基本知識及舉例 -工程01-01
電氣測量技術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教育論文12-20
運用多媒體技術 優化基礎日語教學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