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新世紀漢語漢字之整合的論文
小引
語言文字問題不但涉及文化、教育,而且還同經濟和政治相關。國力孱弱的國家,其語文也必然弱勢。國力強盛者,其語文也必然勢頭強勁。前者可以非洲除阿拉伯語、南非英語以外諸多語言為例,當代的俄語地位的變化也可見其通理;后者,美國是最佳實例。因此,各國各民族歷來都把語文政策提到政治高度,甚至作為基本國策之一。對于中華民族,漢語漢字的狀態也將嚴重影響其在世界的地位。
漢語漢字有兩大問題:一是整合(一般都稱為統一);二是發展。所謂整合,即調整、整理以盡可能合一,也就是達致相對的統一。實際上整合也是一種發展,而發展又無法離開整合。目前兩岸語言的差別估計不超過5%,并不嚴重影響交流;漢字的繁簡差異也可以經過較短時間適應即可彼此相通。盡管如此,畢竟還是對各類語文應用有不利影響,有必要加以整合。本世紀已經接近終結,在漢語漢字問題上已不可能有明顯的新作為。無論何種專業或行業,都已經把目光移向即將到來的21世紀,漢語文方面當然也必須如此。在新世紀中,中華民族將有新的機會又有新的挑戰。面對這個變動的新世紀,我們應該有新的視角、視域和觀念,方可有新的拓展。
一、漢語漢字整合之可能
。ㄒ唬h語整合之可能。
漢語的整合,歸根到底就是臺海兩岸語言的整合,而這是無須懷疑的。因為在世界交通、通信越來越發達、越快速的今天,一方面人們呼吁維持不同的語言以保持世界文化的多元,另一方面,世界的語言和方言種類卻正在越來越快地減少。在一個越來越重視效率(通信的、交際的、市場的效率)的世界上,語言工具種類的集中或即少數化已經是一個事實,而不僅僅是理論探討。不可能存在這樣的前景:大陸和臺灣的語言分歧在未來會達到無法通話的境地。即使如南非這樣一個獨立國家并已形成一種南非英語,但他們仍然是英語的一種方言,仍然可以同英國、美國溝通。而美國在成為超級強國之后,雖然美國英語已經開始凌駕于英國英語之上,可是由于交際的需要和交通、流動的加快,他們之間實際上存在著方言的聯盟,誰也不會讓自己一方的英語過于離開對方,都會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言語。因此,語言、方言之間的互動并靠攏已經是信息時代的一個不能無視的事實。散布世界各地的英語如此,僅僅海峽之隔的兩岸更當是如此。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就此再深入探討一下。就我們所見,語言整合的動力主要來自下列三者。
1.市場競爭的需要。當今的世界是由市場主導的。世界上存在不同的市場,它們之間同時也存在著競爭,以便保持本地投資者(國家、私人)的利益。在結成市場集團的成員之間固然需要更快地互通信息,協調策略,而在競爭集團之間也需要彼此了解對方,展開談判。因此在21世紀中,當市場和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時,語言的進一步分化和拉開距離那是不可想象,也是不被世界性市場及其組成企業所接受并允許的。
2.交流效率的需要。人們的交流不限于市場,也表現在各個方面,21世紀時人們的流動將越來越頻繁,交流也將越來越超出目前的格式(例如電腦互聯網絡)。我們無法具體描述未來的交流格式,但卻可以指出交流的總的模式:這將是多方向、高頻率的交互溝通形式。效率在新世紀中將越來越突顯其地位。如果語言不能有效地適應這一交流模式,人們將自動調整它,讓它們互相靠近,而不管政府如何干涉。即使政府干涉,這種干涉也將是蒼白的,無力的,于是也就是無效的。單純的民族主義或地方主義在此時可能會變得有點可笑。
3.文化共享的需要。市場是一種文化,但文化并不僅限于市場。世界既然是多元的、多極的,文化也將是多元的、多極的。在21世紀,文化的多極不再是相互隔絕或對抗的,而是一種相互的補充。作為多元文化中的一種文化已經不可能是純粹的,它只是以某種單一文化為主,并融合了另種文化的“文化”。這是由于人們共享的需要。語言是廣義文化的一種,由于語言間的接觸和滲透一—吸收,同樣不再可能存在單一的純粹的語言品種。語言同樣需要共享,并通過它再去共享狹義的文化。因此語言種類的復雜和分化(或以此作為主流)顯然同這個趨勢背道而馳。它必然會通過互相接觸,互相聯盟,從最接近的語言、方言處開始形成局部范圍的相對統一。
所謂相對統一,就是語言不可能完全統一和一致;差別是必然的、正常的,也是語言發展的動力之一,就像美國和英國的英語那樣。這也正是本文“整合”的含義。在這種意義上說,“整合”正是本文所期待的一種新觀念。
(二)漢字整合之可能。
文字是語言的記錄工具,又是語言賴以發展的工具和助動力之一。文字依賴語言而立而行,語言也依賴文字而遠而強。語言和文字之間是互為依存、互為制約、互為促進的關系。但語言畢竟是第一性的。語言的整合必然要求文字的整合,在某種條件下文字的整合又可能是語言整合的先驅和條件。因此漢字的整合是無須辯說的。在今天的條件下,漢語要在世界上確立地位而不被淘汰,必須以整合文字作為重要條件之一。如果拼音文字在技術上、在現實層面上還無法取代漢字,那么改善漢字系統一一包括整合漢字,就是極其現實、極其迫切的一項考慮。
簡要地說,兩岸間整合漢字之可能,是基于以下三項:
1.海峽兩岸都認識到確立漢語之世界地位的必要性,也都將認識到作為確立漢語世界地位的重要條件的漢字整合之必要性。
2.由于利用傳承文獻和現實文獻之需要,由于現代市場、現代通信系統對字符統一之要求,也即在文字層面上對文化共享、交流效率、市場競爭的需要,因此,海峽兩岸將終于認識到整合漢字攸關世界華人之共同利益。
3.海峽兩岸的漢字系統的分歧尚未達到無法整合的地步。幾乎所有對應傳承漢字的各種字形,都沒有超出傳統造字原則的范圍,基本上是以千百年來民間流行的字形為基礎的,實際上只是圍繞傳承字作出的不同程度的擺動。它們之間存在著可整合性。
(三)兼容日本漢字之可能。
如果把眼光擴大到日本,那么日本在加入自身因素后,無疑也會同意上述三項估測。在傳承字的范圍內,中日字形同樣是圍繞傳承字的不同變異,它們之間存在著可整合性。為了日本民族的利益,為了日本語的推廣(不論現實可能性有多大,哪個國家都是想推廣自己的語言的),日本也不可能無視文化共享、交流效率和市場競爭的需要。中日之間畢竟存在著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利害關系。因此,日本未來同樣不可能長期讓日本字形同中國字形分道揚鑣。
二、漢語漢字整合之困難
(一)華人世界內的困難。
然而我們必須認真估計到整合的困難。這種困難主要來自下面三方面:
困難之一:泛政治化。語文成為政治的一種。語文不是政治,但在當前世界上,什么都可以政治化。更何況可以用作政治斗爭工具的語言?比如還沒有到達動武地步的比利時、加拿大的語言問題,已經真槍真刀演出過的斯里蘭卡的語言問題。大陸和臺灣之間的語言問題同樣受到政治的擺弄,都將以我為主,以我為中心或者希冀以人口數量作為最終解決的武器,或者借口以語言文字正統與否作為核定標準。這突出表現在漢字繁簡字形問題上。在先進行國家統一,還是先進行文字統一這個問題上,兩岸的分歧和沖突似乎表現得更為明顯。而民間對此只能興嘆而已。
困難之二:惰性效應。一定數量人口在長期使用某種語文下造成的惰性效應。人口越多,使用某種語文時間越長,使用該種語文積累文化的歷史越長,就越具有惰性。而且使用人口的數量和使用時間之間存在著非線性關系,而不是簡單的程度增加。文字歷史越短、使用人口有限、所造成的成果也越有限的文字,也就越容易改革、改變。語言也是這樣。兩岸人民具有幾乎同樣長的使用漢語文的歷史(臺灣開發雖然只有四百余年,但其漢族居民卻是從大陸移民去的,歷史的源頭是相同的),具有同一個文化積累,一方雖僅有兩千萬之數,但數量也已經相當巨大。要改變任何一方的語文現實都不是容易的。
困難之三:物質負擔。文化的物化產品的損失與處理。語言文字的變更將影響一大批文化產品的使用價值。使用人數越多的,損失越大,處理也越困難。當初大陸廢止第二批簡化字的考慮之一就是新簡化字將影響大批電腦硬件(軟件硬件化)的使用,將使這些產品報廢,從而造成驚人的損失。至于印刷物的損失則更是可以想見的。一般來說,社會比較容易承受漸進的變更,而較難接受急劇的改變或更換。
。ǘ┘嫒萑毡緷h字的困難。
如果把日本也考慮在漢字整合范圍之內,那么除了上述困難(尤其是第一項)將大大增加外,還會加入語言不同和假名系統干擾所帶來的某些整合困難,例如“場(邊,中國大陸民間曾將‘場作為“道”的簡化字)、“蕓”(藝,中國漢字另有“蕓”字)、“オ”(日本片假名,與大陸“才”字相同)。
三、面對新世紀漢語漢字之整合方略
。ㄒ唬╆P于漢語之整合。
面對未來世界的變化以及漢語整合的可能與困難,我們必須有所超越。過去的研討常常停留在就事論事,就兩岸論兩岸。這正是局限之所在。有鑒于此,新的漢語研討應該定位在“應對”上,而不是就整合論整合、就統一論統一。所謂應對,就是“應對”新世紀向中華民族和漢語的挑戰。漢語之整合乃是在此視界下的整合。概略而言,就是:
1.倚重自然調整。在下個世紀至少頭10年內,兩岸之間的分裂和對峙看來還無法根本消除,因此,要依靠政府來起動語言整合幾乎是不可能的。根據英語世界的經驗,在信息交流暢通并快速的時代,人們出于效率考慮,自然而然地會選擇最佳語言形式并逐漸導致語言或方言之間接近,或可防止距離失控。這是個自然的發展過程,是人們自己的選擇,沒有政治因素滲入,不會引起特別的爭論和不快。隨著兩岸對立的逐漸消除,并預期兩岸出現和平統一現實,這個自然過程將更快和更和諧。因此,把“調整”確定為實際整合或統一的原則將更具有彈性和容納度,更有現實性,回旋余地也更大。在目前看來,只有自然調整才是現實和可能的。
2.發展民間交往。上述原則必然導出此一原則,民間交往是兩岸當局都認可并承諾發展的活動,因此推動政府在此項目上有所作為是可能的。隨著世界新的多“極”格局的逐漸形成,這個過程將更具有現實和積極意義,F在已經可以看到,隨著兩岸交往的開展(常常借助香港作為中間站),許多兩岸不同的詞語已經可以為對方所接受,例如臺灣的“互動、共識、關愛、亮麗、光碟、雷射、手機”已經在大陸廣泛使用,大陸的“軟件、激光、整風、反右、一語堂、戴帽子”也廣為臺灣所了解,甚至大陸已經不用的“政治掛帥”居然也在現在的臺灣通行使用。語詞的共存互識并用無疑是整合的第一步。
3.適時順水推舟。我們不希望將政府永遠排除在語言整合過程之外,因為這不但不可能,而且會引起不必要的誤解或麻煩。我們希望政府在適當時機加入這個過程。在自然調整到達趨勢比較明朗的階段,政府的適時參與,不但對他們是方便的,不至于引起政治上的聯想和風波,而且也可以加速整合的過程,建立新的規范。這里的關鍵就是參與時機的選擇。至于參與的具體時間,可以讓人們隨著過程的推移,把這個問題具體化。
4.選擇大同小異。既然我們把兩岸語言問題確定采用“整合”即調整、整理的原則,那么兩岸之間語言的大同小異就是必然的。這是一種彈性的做法。因為語言學告訴人們,只要地域有區別,語言之間就一定有差異。大陸南方許多城市,一城之中尚且城東、城西、城北、城南往往還有方言的差別,更何況兩岸?企圖“全同”那才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烏托邦。因此選擇大同小異不但是現實的,也是科學的。在需要規范的時候,必須有這樣的指導思想。中國傳統的大一統觀念在現今的時代中早已經顯得有點力不從心,在語文方面也同樣需要結合新的條件予以調整或改造。
在具體項目上,我們認為,首先可以從字詞讀音的調整開始,也即字音的調整和詞音(比如輕聲、兒化)的調整。接著是詞匯。語法或文法上的差別不大,主要是書面的文體語言的調整,個別語法形式的取舍(例如臺灣用“有/有沒有”作為助動詞,用“不會”代替“沒有”、“不用”回答問題,用“耶”、“啦”之類的語氣詞),大概會隨著詞匯的調整自然展開的。至于語調差異,應該實事求是地分析。臺灣地區一般民眾說國語時語調較軟較平,尾音也比大陸北方地區普通話略長。但是新聞播音員在這兩方面的差別較小。因此這是一個可以相互容忍、并在互動過程中解決的課題。在具體行動上,可以先開展兩岸語言異同調查,在此基礎上編纂兩岸用詞用語異同詞典,然后推動兩岸互相熟悉彼此不同的用詞用語,觀察兩岸人民選擇詞語的趨向,以作為未來官方和語文指導機構推薦詞語時的依據。我們高興地看到,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已經接受了類似詞典的編纂工作,但希望有進一步的后續項目。
。ǘ╆P于漢字之整合。
漢字問題有類似漢語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對于兩岸之間的漢字問題,幾乎可以全部照搬上述漢語整合、應對的考慮。從更廣闊的層面看:漢字已經是一種“準”國際性文字系統,并可能朝向“真”國際性文字的方向發展。在新世紀中,中華經濟文化圈可能成為新的一極,為了應對新“極”的形成,中國兩岸和日本之間必然會存在一個文字上的三角互動、互制的關系。韓國的總統曾經建議中日韓就漢字“統一”問題展開磋商和研究。對此,我們歡迎韓國此項建議,并歡迎韓國參與這個過程。然而,鑒于韓國使用漢字有太多、太大的局限性,他們的發言力量不可能很大,F在看來漢字整合問題要大于、復雜于漢語問題,因此,有必要另行探討。概略而言,漢字整合就是:
1.開展多邊協商。相對于語言來說,文字是較容易規范的項目,也是最受到政府干預的事物之一。由于政府的干預,而且是幾個政府分別管轄著漢字,因此,漢字的自然調整是比較困難的。這是同語言不同的一個方面。在這種情況下,協商就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協商(包含研究)可以有兩個方面,學界的協商和政府主管部門的協商。這二者都是多邊性的協商。學界和政府部門之間是互相依靠的兩個方面。沒有政府參與,文字的調整很難實現,而沒有學界的研究,也不可能產生最佳方案,從而也影響政府的有效推行。中日韓三方是當然的協商參與者,同時也應歡迎韓國參加。至于新、馬,希望他們也能參與這個決策過程,以利集思廣益并實施最終的調整方案。多元因素的參與當然會導致人多嘴雜、延宕時日、不易取得一致的缺點,但卻是防止產生更多遺憾后果的必要條件。
2.發展民間交往。同時,我們還需要開展民間交往,一方面讓人們互相熟悉對方的漢字字形系統,去除隔閡與誤解(1997年底筆者參加第五屆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親眼看到臺灣同行對簡化字“愛”群起而攻之,指責“沒有心怎么有愛”,痛感隔閡、誤解之深),便于自然調整,另一方面也讓大家更切實地感受一下字形分歧給各方帶來的不便和問題,并在實踐中找到最佳整合方案?磥,這個過程是更為重要的。沒有這個過程,漢字的整合就沒有民眾的壓力,也就沒有充分的基礎。
3.面對網絡需求。新世紀中光電子通訊是最關鍵的一項。由于電腦及其網絡(網路)的出現,文字功能就顯得特別重要,F在已經出現日文和中文兼容的問題,影響了許多人的工作效率,也影響了許多企業的商業利益。盡管這個問題可以用一定的兼容方式解決,但是在電腦內部仍然屬于不同的系統,有不同內碼,無法統一為一個系統。這樣就非常妨礙漢字提升其國際文字地位。符號的基本單一是任何具有擴展/提升價值的國際符號的基本要求。因此,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人們也必須為漢字去考慮其系統的單一性問題。
4.選擇大同小異。同樣,由于中日之間國情不同,語言不同,兩國的漢字必然不可能完全相同,日本有自己創造的“國字”,中國也有日本不用的漢字。即使在互相重疊、交集的部分,有時也需要容許各自有部分的“自主權”。日本的姓,由于家系不同,同一個漢字(字種)會分成好幾個字形,例如,“島”,其中的“山”既有在下的,又有在左的,甚至還有在上的;“吉”字,日本有的家族是用“士”字頭,有的則是“土”字頭。各家“祖傳”,有神圣性,更動不得。但是通用語詞所用的漢字基本上是可以盡量調整、整理并獲得一致的。
在具體行動上,我們建議先做好基礎工作或當前急需解決的如下工作:調查各自使用漢字現狀;編制以傳承字為中心包括各種異體在內的全漢字形音義字典/字表;制定全三系(傳承系列、大陸簡化系列、日本系列)實用漢字計算機統一內碼表;制定漢字字形統一檢索法方案及其實用檢索表。
。ㄈ┌殡S課題之配合。
語言文字還有一些重要的伴隨項目,比如標點符號以及其他相關符號。無庸置疑,隨著前者的整合,后者的整合也是必需和必然的。
結語
說到底,語言文字就是語言文字。它既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雖然它同政治經濟都有微妙的關系。所以,既不能用簡單的政治辦法解決,也無法用無情的經濟措施控制。21世紀向華人和漢語漢字提出嚴酷的挑戰,我們如果不能排除小我,犧性部分,以獲勝全局,達致世界一等的一“極”,那就必將陷入困守小我,抱殘守缺,被動挨打,淪為二等民族、二等國家的境地。進一步說,如果日本在可見的將來還繼續使用漢字,又不想游離于東亞和漢字文化一經濟圈之外的話,那么漢字的整合無疑對日本也是利益攸關的。因此,作為平民,作為當局,都需要靜思再三,都需要、也可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各方如能超脫狹隘,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必能收水到渠成,皆大歡喜之果。
注釋:
卞成林:1992,《港臺與大陸的用語分歧》,《語文建設通訊》38期,香港。
曹逢甫:1995,《臺灣的國語教育》,《語文建設通訊》50期,香港。日本歧阜。
潘禮美:1995,《海峽兩岸審音比較》,《語文建設通訊》47期,香港。
史有為:1992,《漢語文化語音學虛實談》,《世界漢語教學》,92年4期,北京。
史有為:1993,《從日本看漢字和漢文》,《華文世界》68期,93.6;臺北。
史有為:1993,《漢文建設和漢字建設》,《語文建設通訊》39期,香港。
史有為:1994,《漢語建設試議及其他》,《語文建設通訊》43期,香港。
史有為:1995,《語文對接論綱》上下,《語文建設通訊》48/49期,香港。
姚榮松:1992,《海峽兩岸詞語之比較》,《臺灣師范大學學報》
姚榮松:1996,《海峽兩岸縮略詞語比較初論》,《華文世界》,96年9月號,臺北。
【新世紀漢語漢字之整合的論文】相關文章:
漢學,漢語與漢字05-03
漢字之美作文07-24
[經典]漢字之美作文04-21
漢字之美作文01-09
數學復習之化歸與整合04-29
思考與整合論文(精選8篇)05-01
《漢語拼音·認識漢字》教案08-31
漢語方言漢字統計比較研究04-28
對外漢語教案 現代漢語之數詞04-25
對外漢語教學教案之現代漢語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