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關于碳審計的案例研究的論文
摘要:現如今,隨著環境的日益惡化,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低碳經濟的興起是必然的,作為市場經濟的有效控制監督手段,審計也應該扮演它應有的角色,由此,碳審計便應運而生。本文在全面梳理外國碳審計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闡釋了什么叫做碳審計,它的內涵以及基本結構框架。其中以電力行業---大唐發電為例,簡單闡述碳審計的理論結構。
關鍵詞:碳審計;審計主體;大唐發電
二十一世紀,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趨勢,經濟雖然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可是就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氣候變化給人類系統和自然系統造成各種風險,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最為明顯。所以,充分分析碳審計系統不僅對審計工作有啟示、有提升,還有利于為環境保護建言獻策。目前,只有部分城市實行了碳審計的試點工作,要不斷的推廣碳審計,就得對它加以系統和完善的研究。
一、碳審計的基本理論
(一)碳審計的概念。碳審計,從其聯系上來講,其實是碳會計核算的延伸,沒有碳會計的核算,碳審計無從下手。所以說,對于碳,你無法衡量它,你就無法管理,這只是從它與會計的聯系來闡述它的表面意思的。對碳審計的概念,更深入的理解便是:碳審計作為環境審計的一部分,是企業的各方利益相關者委托具有資質的社會審計機構依據一定的審計準則,運用一系列審計方法,對企業的碳排放以及社會環境責任的履行情況提供一定的鑒證,并出具公允的、合理的審計報告。
(二)碳審計的目標。碳審計的目標一方面體現在環境的保護上,另一方面,碳審計更多的強調通過外部審計機構的審計,促進低碳經濟的發展以及運用低碳技術的提高。在運用市場手段機制來處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時,就必須要第三方機構的監督鑒證作用。接下來就具體闡述一下碳審計的目標:①為政府低碳政策的建立和推行提供依據。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政府已經著手展開了一系列市場手段來抵御這種變化的風險并在 7個省市開展了交易試點的活動,但是這并沒有形成科學的規章制度。所以,政府要想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實施辦法,就離不開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審計報告。②為企業中的利益相關者提供最大的利益。企業進行碳審計就是為了知道其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中,低碳政策的執行情況,看企業是否存在浪費,是否真正的節能減排,是否能降低成本、實現盈余,使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碳審計的主體、客體和內容。
(1)碳審計的主體。目前,行業中存在的一些碳審計主體主要包括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并有執業資質的第三方審計機構、政府審計部門、企業內部獨立的審計部門。首先,我們稱第三方審計機構為社會審計,它是以社會為主體的審計機構,例如環境交易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社會審計能利用其自身的經驗和專業優勢進行社會監督,提高效率;其次,政府審計部門大都是接受公眾的監督來對企業進行審計的,雖然它具有權威性,但是由于政府扮演的多重角色會導致低效率,審計成本較高。最后,企業內的獨立審計部門主要是對內部低碳政策的執行情況和各活動環節監督,確保其不偏離企業的發展目標,能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2)碳審計的客體。碳審計的客體應該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的碳排放量、資源耗費以及形成的碳排放信息報告。在碳審計活動中,編制碳排放信息報告是企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企業進入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前提條件,企業應該無條件的向審計機構提供碳排放工作的相關記錄,并對記錄的真實性負責。要是企業不提供,審計機構就無法審計,會給工作的開展造成很大的障礙。
(3)碳審計的內容。碳審計,不同于其他審計項目是對資金活動的審計,其審計的方面主要是低碳政策執行的效率效果、節能減排的責任落實情況以及低碳產品的交易等。首先,低碳政策效率效果的審計主要是審查企業的政策制定是否科學合理,執行是否到位,有無違背低碳經濟的目標,然后向企業的相關部門反饋審查的結果;其次,節能減排的責任落實情況審查主要是關注節能產品是否合理,排放量是否達標。最后,低碳產品交易的審查主要是看交易活動是否符合國家政策的規定,交易的核算是否合理、公允。
二、關于碳審計的案例研究
眾所周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跟市場中的行業相關的,各色各樣的行業中其碳排放量是不同的,所以,在我們研究企業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時,應該最先從行業入手,找到其中的某一個企業進行具體研究。電力資源一直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資源,其產生也會耗費很多資源,所以,本文從電力行業入手,選取大唐國際來進行碳排放的研究,從而來介紹碳審計的基本結構。
(一)案例的基本情況及背景介紹。近年來,隨著企業發展擴大步伐的加快,大唐國際不斷開拓風電資源點和太陽能資源等清潔能源,各項工作全面推進并取得進展。加快發展風電、水電、太陽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從源頭上可以減少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13 年,集團公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 4.07%,完成 679.68 億千瓦時。與等量燃煤機組相比,相當于節約標準煤 2200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 18 萬噸、16 萬噸。從以上的數據可以看出,大唐發電正在為節能減排工作不斷地努力著,集團不斷地加大對項目改造的投入,降低成本,從而來確保其收益的增加。集團的治理理念就是:加大環保設施建設和綜合治理力度,突出環保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基于上述案例背景,本文選取了大唐發電 09 年-13 年的碳排放量情況和改造收入投入情況:
(二)分析案例。根據案例,可得知,碳審計的主體是外部的第三方審計機構和企業內部的審計部門,客體是企業的碳排放量。基于以上的數據顯示,通過逐年對比分析研究,首先2009年至 2013 年,大唐國際的環保改造投入數是在逐年遞增的,其中 2012 年的投入增加迅猛,甚至是前一年的一倍,2013 年達到了 49.84 萬元。其次,大唐國際歷年的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的指標呈逐年遞減的趨勢,截止至 2013 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達到0.3,廢水排放率達到0.17,二氧化硫排放率到達1.57,氮氧化物的排放率達到 2.41,在有的年份,甚至成倍的遞減。最后,通過兩張表的對比發現,項目改造投入量與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呈正相關的,說明大額的投入不是沒有效果的。雖然投入大,但是收益卻遠遠勝過投入,不僅能為企業創造收益,而且還能為企業贏得良好的社會認可度。在外部審計機構出具審計意見后,企業就可以對外公布審計報告了,有利于社會責任的履行和企業形象的建立。
(三)案例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過對案例的簡單描述和分析,我們了解到,大唐國際的這些環保舉措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1)披露的碳排放數據較全面,準確度高。大唐發電在它的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中都公布了碳排放情況,說明碳排放的日常記錄工作做得好,這就為碳審計工作掃清了障礙,使審計人員能比較容易的獲得所需的數據。而有的企業卻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認為不披露也不會對生產經營將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沒有必要披露。
(2)在政府的引導下積極配合。正是在政府的宣傳和號召下,企業積極組織執行相關工作,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嚴格按照政府的發展路線去走,提供政府要求的碳審計報告,這就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現實的經驗和依據。
(3)在企業內部培養了“復合型人才”.企業設立了內部的碳審計部門,這不是一般的員工可以勝任的工作,需要企業加強對碳審計人才的培訓,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這也是有效執行低碳經濟的手段之一。這下有利方面的結合,能使企業具有較強的綜合實力,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我們應該學習。
三、通過以上案例,我國的碳審計應該做出哪些改進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我國碳審計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國家推行的這一舉措了解不夠,對碳審計的認識不足。因為我國的碳審計工作起步較晚,到目前為止,只有相當少的一部分了解什么叫做碳審計。這就導致了社會大眾對它的認知度較低,執行的意識不強烈,這就很難形成規范的碳審計系統。
(2)未建立專門的碳審計機構來實施審計工作。現在,一些大企業雖然執行了碳審計規定的要求,但是最后它的審計工作都是交由外國的會計師事務所來審計的,例如交給國際四大來審計,這不利于我國碳審計工作經驗的形成,業務水平得不到提高,限制了信息的交流。使得我國的審計人員在接了審計的工作任務后,有推卸逃避責任的可能性。
(3)碳審計的審計內容單一,執行效率效果沒有科學的評估標準。碳審計工作已經在不少的國家實施了,但是實施的安慰特別狹窄,只有在少數幾個行業中實施了碳審計,例如房地產行業、電力行業、汽車制造業。而且,對于它的排放、檢驗及生成的核算報告都沒有的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
(二)我國碳審計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趨勢。總的來說,雖然現階段,碳審計的發展還不成熟,當前也還存在諸多的困難和阻礙,但是經過法律法規的不斷規劃和完善、政府的推動、經驗的積累,碳審計工作一定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來維持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互聯網的發展也會推動碳審計的進步,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建立碳審計的網絡信息系統用來規范和控制碳審計工作的進行,這樣可以節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信息的交流與溝通。
參考文獻:
[1] 鄭立橋。 低碳經濟背景下國內企業碳審計制度框架研究[C]2013,12
[2] 歐陽弘毅,付敏,白睿潔。論我國碳審計[J].商業文化。2011,7
[3] 錢純,蘇寧,孟南。關于我國碳審計主體的思考[J].會計之友。2011,6
[4] 張愛民,郭仲。我國環境審計主體分析[J].財會通訊。2010(12):135-137
【最新碳審計的案例研究的論文】相關文章:
企業風險管理審計案例研究04-30
關于審計教學案例選編的研究05-01
服務營銷研究論文最新11-10
審計案例-采購與付款業務05-01
工程審計研究05-03
《審計》課堂案例-五大循環審計05-01
審計方向論文03-10
內部審計論文02-06
英語論文寫作研究-以易得論文寫作軟件專家系統為案例04-26
環境應急監測的案例研究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