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述歌唱中技術與激情的結合論文
內容摘要:技術與激情是歌唱的兩個重要因素,藝術第一是歌唱藝術的原則,演唱者要堅持這個原則就要在不破壞技術這一基本因素的基礎上合理調控激情,正確地處理好理智與情感的沖突,以達到技術與激情的有效結合。
關 鍵 詞:技術 激情 理智與情感的沖突 控制情感 均衡 升華
我們知道,聲音是歌唱的基礎,無論聲音美妙與否,它總是歌曲演唱的首要條件;而“情”只有建立在聲音這個首要條件的基礎之上,才可能表達出內容。雖然沒有感情的聲音聽起來缺少了歌唱的主要內容,但我們還能夠聽得到聲音,感受一些人聲的藝術美;但是有情無聲的歌唱或者說有豐富的感情但聲音總是差強人意的歌唱,我們憑借什么基礎去表達情感呢?所以說,演唱中的技術因素是演唱至關重要的基礎。
歌唱藝術的原則是——藝術第一,技術第二。雖然音樂是聲音的藝術,但它卻不是為了聲音而唱聲音的,而是要通過聲音來表現人的喜樂之情、本性,及其種種變化——這是荀子對音樂表現對象的認識。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始終強調歌唱發聲的技術是為歌唱的內容而服務的。盡管科學的歌唱聲音本身就已經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包含了我們審美的意識和追求,體現了人生美的藝術價值。但作為歌唱藝術,歌唱的內容,表現的情感、情緒、情景等才是歌唱的實質。歌唱藝術是美妙的聲音與思想一致的統一的完整體。20世紀上半葉俄國最優秀的男低音歌唱家夏里亞賓就認為歌劇演員不能把自己停留在聲樂的技巧上,而應該“反映出劇中或歌中人物的精神”。前蘇聯音樂學家阿薩菲耶夫也說過,表演節目的局限性和無意義地炫耀技巧,會造成聽眾注意力的遲鈍和對創作新事物不感興趣。安琪利卡·卡塔蘭尼(Catalani Angelica,1780—1849),正歌劇時期最后一位世界級的偉大的女歌唱家,由于她的嗓音和超常的發揮,往往把她的優勢推向了極端,因此,批評也接踵而至。專家們指責她刻意追求驚異的效果,而不是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她的炫技“達到了空前絕后及異想天開的地步”“達到了荒謬的高峰”,規勸她“少浪費自己的才華進行炫耀”。另一項評論則詳盡而客觀地論述了卡塔蘭尼的演唱特色,認為她的聲音純凈,技巧完美,音域寬廣有力,特別是用全音程或半音程唱顫音,非常漂亮,是一種創造性的唱法,但她的演唱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缺乏靈魂。這正是有的人唱了多年,空有一身功夫,就是不為觀眾喜愛的癥結所在。所以,純粹賣弄技巧是單調乏味的,是沒有生命力的。
只有藝術第一,才能使演唱不僅好聽受看,還生動感人。帕斯塔(Pasta,1798—1865),原名朱迪塔·奈格麗,是意大利的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帕斯塔在歌劇演唱中,能夠基本按照作曲家的原譜演唱,很少肆意發揮華麗唱法的技巧。這不是說帕斯塔沒有自己的二度創作,她像所有優秀的歌唱家一樣,享有這樣的權利。可敬的是,帕斯塔從不濫用這種特權,她在自己的創作中表現出了應有的嚴肅謹慎的態度。她總是在不破壞音樂形象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展現自己的特長,一旦這樣的發揮得到觀眾和作曲家的肯定,她就會始終堅持這樣的唱法,再不會隨意改動。她曾在演唱歌劇《尼奧塔》時,悉心設計了一個裝飾音,演出實踐證明,這個創新是成功的。于是,她在以后20年,一以貫之地保留了這個裝飾音,從未臨時增減過一個音符。優秀的歌唱家總是不屑于以效果取悅聽眾的,比如在細微處過分做作,或將樂句無故擴大和減小,對音符隨便延長或縮短,或把速度無故改變、或在高音處故意拖長、或濫用“搶板”(Rubato)和故作戲劇式的唱法、或濫用漸強與漸弱、或將節奏隨便改變忽快忽慢、或隨時作無意義的呼吸和隨便改調、或增加“貝爾康多”的特有唱法等等,這些都是違背藝術高尚風格的做法。雖然許多優秀的演唱者不會被規律所束縛,但是一個有修養的、被尊敬的歌唱家必定會遵守許多不說明的規律,那就是,他必定尊敬作曲家,不會出賣他們或對他們有任何的不忠。
當然,技術第二不等于技術低劣,相反,藝術第一必須要以精湛純熟的技術為前提和基礎,否則藝術第一就是一句空話。情感必須依附于歌唱的基礎(聲音)之上,并通過這種優美的聲音來表現豐富的情感。而要稱得上是優美的聲音,就必定在演唱中需要運用到完善的技術。在音樂家的行話里,“大牌子”的意思,就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技巧。在真正的藝術創造中,高度的技術就像鹽融于水一樣,它是與音樂的內涵相結合而形成的一個密不可分的音樂的整體。不僅聽眾絲毫覺察不到演唱者為克服困難而辛苦掙扎的痕跡,而且還要顯出在這種困難情況下演唱者能充分活動的自由。這種融合的最終效果就是技術色彩銷匿……我們聽到的僅僅是音樂,聽眾只沉醉于優美的音樂中,而完全忘記了去贊嘆演唱者的技巧。當然,在演唱者的技術尚不能自如運用的情況下,教師一味地在教學中僅簡單地使用“感情再投入一些”“情緒再激動一點”等教學用語,往往效果不是很明顯。
然而,即便演唱者掌握了全面的歌唱技術,在運用這些技術時也需要理智和清醒。有些人在演唱的時候,自己感覺已經是十分投入了,但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常常與自己的感覺相差較大,原因就在于沒有仔細研究如何運用聲音的色彩、力度、變化等來達到自己演唱的理想效果,只是充滿激情。充滿激情固然是需要的,是表達感情的前提,但是所有的人,包括不學習藝術或聲樂的人們,誰都能夠充滿感情,因為這是人類的本能。我們常說唱歌要充滿感情,其實并不是簡單地說說就能夠做到的事情。怎樣表達情感,什么樣的聲音可能表達什么樣的情感,什么樣的聲音可以塑造什么樣的人物,都應該有理有據。不管歌曲的歌詞內容多么激動,歌總是歌,與話劇、朗誦總是不同的,初學者常犯的錯誤是歌唱時“隨意唱”,他們認為這將獲得好的效果。其實不然,如果情緒過于激動,往往會造成緊張,也容易跑調忘詞、聲音亂套。充滿感情是第一步,表達感情才是目的。演唱者要切記聲音的歌唱性是演唱好歌曲的最基本的保證。演唱時歌者的頭腦必須永遠冷靜,只有心才應是熱的。我們知道聲音是傳遞情感的載體,雖然外部的動作表情也多少可以協助表現出一部分內涵,但是聲音的自身表現力才是根本的。所以,如果為了表現歌曲的某種情緒而放棄了聲音方面連貫圓潤的特性,那就失去了歌唱藝術的本質意義。因此,演唱一定要沉著冷靜,善于應變,這樣各發聲器官就比較容易控制聲音,控制各種技巧和情感的層次變化。實踐證明,歌唱的放松來自于興奮,來源于積極,但同時要考慮到任何情感的放縱也都會造成難堪。我們試想,當一個歌手演唱《黃河怨》時哭訴——“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這時如果情緒過于激動,凄慘、悲傷的情感戰勝了理智,就很可能會出現淚流滿面、喉嚨哽咽,唱不出聲音來,或者出現干脆演唱不下去的難堪場面。
這里我們簡單地理解一下“理智與情感的沖突”。我們所說的理智與情感的沖突,實質就是意志與情感的沖突。所謂“理智對情感的駕馭”,也就是意志遵循理智的要求而實現對情感的駕馭。認識過程本身并不具有控制情感的功能,情感控制是由意志來完成的。所謂“理智戰勝情感”,是指意志的力量根據理智的認識克服了與理智相矛盾的情感;而“情感戰勝理智”,是指意志力沒抑制住情感的沖動,而成為情感的俘虜,背離了理智的方向。歌者在演唱中一定要理智戰勝情感,而不能讓情感戰勝理智,如果情感戰勝了理智,就會出現亂子。而假若一個歌者總是情感壓倒理智,那他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演唱家。對每一位歌唱者來說,對創造熱情與強烈的創造意識應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這就需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狀態。主要指在表演中收放自如的能力與控制情感的強度和變化的.幅度不影響作品整體性及形式美的法則。日本大指揮家小澤征爾說過:“我的工作有點像交通警。對于交通警來說只須要掌握紅、黃、綠三種顏色,對于我來講卻有更多的色彩。舉例說,總譜上的標志是憂傷,但是幾分憂傷呢?哪種憂傷呢?內在的,淡淡的,或者僅僅是愁眉不展的?作曲家沒說明,我只有自己去做出判斷,這就是我的專業。”他認為,只有正確地區分憂傷的程度與層次,才能更準確地把握情感的動態特征。“藝術家在樂曲的任何特殊部分都能分辨并且感覺到他的樂器能有多大反應,使他不至于違背美學的原則。”那么,如何使技術與激情達到統一呢?首先,演唱者對作品要有準確的、較穩定的整體感以及從總體上把握作品的能力。其次,對作品的情感有深刻的體驗及表現能力后,要有隨時呼喚情感與靈感的能力及控制情感的能力。再次,注意培養自己合理使用能力,既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唱當中,充分發揮和表現自己的技能和情感,又能清醒地指揮自己的歌唱,傾聽自己的演唱,客觀地注意自己的表演,在投入全部熱情的基礎上,還必須保持冷靜,清醒的頭腦,力求歌唱能按照應有的情緒展開和發展,防止一切可能發生的偏差。美國朱利安達音樂學院聲樂教師塞吉厄斯·卡吉談道:“有一次我觀看了一位有才能的年輕女高音《托斯卡》第二幕,當她唱詠嘆調時,不僅抑制不住激動得哭起來,一瞬間,聽眾深為感動。接著發生的就太糟糕了。由于嗚咽,她再也不能開口唱詠嘆調,難堪地停頓了半天之后,她終于控制住自己的啜泣。但是她那潤濕的一片假睫毛掉在面頰上搖晃著……”可見,這位女高音也正是由于無法把激情控制在歌唱表演的理性軌道中,才出現了始料不及的難以收拾的局面。
技術與激情二者缺一不可。歌唱家的再創造和價值,就在于唱出來的是藝術而不是技術。在演唱中,歌唱家的一招一式、一字一句都是為表現內心情感而服務的。當內心情感激動奔放時,演唱者的聲音力度增強,音色洪量,音調高昂,節奏擴張,時值增長,面部、手,以及全身動作幅度增大;也有特殊的內心情感表現方式,當演唱極度悲傷與怨恨時,聲音力度反而減弱,音色反而暗淡,音調低沉,表情動作不明顯。如上例《黃河怨》中:“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母親眼看自己的孩子慘死在敵人的刺刀下。在生活中,母親會達到淚流滿面甚至瘋狂的程度,但情感的藝術表現不能這樣處理,用低沉而如泣如訴的聲音表現內心情感的強度反而要遠遠超過高聲喊叫,這種內心情感的表現方法更加深化了情感的強度,表現的張力效果似乎痛苦到精神失常的地步。這樣表現情感會更加引起觀眾的悲哀情感,與演唱者情感共鳴。這才是有效地將技術與激情相結合。演唱者的任務不是娛樂,而是藝術,他所追求的目標不應是在觀眾身上造成一種預想的情感反應,而是憑借一整套的表現手段,去探測他自己的情感的同時,允許觀眾也目擊這種發現,從而使他們在自己身上也做到同樣的發現。在上述情況下,流出真實的眼淚并不表明一個優秀演員的能力。演唱者在演唱中要注意喜而不狂、怒而不暴、哀而不傷、樂而不淫。所謂喜而不狂,是有節制的喜,也就是在表演喜悅情感時,不能從頭到尾都是笑,而是要喜在心里,喜在眼里,喜在聲音里。所謂怒而不暴,就是在表現憤怒情感時,不能火冒三丈高,暴跳如雷、聲音粗糙,而是既要注意義憤填膺,又要注意聲音的圓潤和連貫。所謂哀而不傷,演唱者在表演悲傷情感的歌曲時,不能毫無節制地在舞臺上流淚真哭,而應該悲哀在內心,悲哀在面部上,眼淚含在眼圈里,要“假戲真作”“假戲真演”,也就是通過聲音、面部悲哀的表情去感染觀眾,讓觀眾真流淚。所謂樂而不淫,當演唱愛情歌曲時,演員不能眉飛色舞、秋波蕩漾,更不能表現出低級庸俗的心理意識,要注意愛的內在,愛的純潔,愛的高尚。演唱者不能一看見高音就用大力氣、大音量,不同的人物形象需要不同的處理,關鍵就在于如何通過研究作品,研究人物性格,領會情感的深度和性質,再研究通過哪種聲音效果來產生出理解中的情感效果。總之,效果的采用須恰當,否則,只有損壞效果而無補益。我們還必須記住,一首歌中不宜常有高潮,即使有了高潮,也要作整體的衡量。在增加效果時,并非將樂句增加速度,實際上須將樂句擴大與緩延速度。節奏與速度的標志在樂曲開始時已經規定,不能隨意更改破壞。在用“搶板”時亦不可疏忽了節奏。當我們采用“漸快”,這不過是一種情緒上的要求,在整個速度上是無變化的。我們在Largo的速度亦可一樣有Accelerando,在表情上切不可過分注重枝節,以免導致因小失大。
不同的作品需要選擇不同的表現方式。譬如,巴洛克時期的樂器做不出漸強、漸弱的效果,所以巴洛克音樂的力度變化是突然的、梯形的。巴洛克時期藝術的美學特征是著重表現激情的狀態,并為加強這種表現的力度而有意突破固有的平衡與協調。那么我們在演唱這個時期的作品時就要考慮到上面的這些特征。再如,有的作曲家作品情感內涵豐富復雜、起伏幅度大、爆發力強,如貝多芬的作品。有的作品卻情感內涵單純、振幅不大、力度不強,如圣詠。這些也都需要演唱者準確地把握與傳達。在聲樂作品中,筆者認為對學生發聲最有幫助并能培養好的演唱基礎的是17、18世紀的早期的意大利作品,它們遠勝過19、20世紀意大利的作品,它們至今仍為每個聲樂學生和歌唱家珍視。在今日世界樂壇上,這些歌曲仍保持有崇高的藝術地位。唱這些歌曲,必須注意到單純、深入、沉靜,不宜過分夸張,不需強力對照或戲劇式誘人。一切音樂上的要求必須明晰、細微,文字與音樂融成一片。要富有幻想、有感情,不宜冷酷,這里無需洪亮有力,但需高雅清新。在唱巴赫作品時,務必不能夸張,音程要明晰,聲音要清潤,演唱者不宜隨意增加個人的情感,或夸大及變更速度。因為巴赫寫作,只為了忠于藝術,并非為了迎合大眾,所以寫曲的格調自有一貫風格,不會為了取悅時尚而更改,所以我們在演唱時也應保持巴赫的這種格調。亨德爾在樂曲中講究格律,所以雖然感情奔放到極點,仍恪守著規律,循著一定的格調進行,這無疑需要演唱者極堅定的毅力來克制。法國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雖然因作曲家而異,但與其他國家的藝術歌曲演唱風格相比有它的特點。法國民族性格不愛過分夸張,而喜愛以簡潔而多樣的結構形式表達細膩、含蓄的感情,法國藝術歌曲的精煉、優雅恰是這種民族性格的反映。法國詩人與作曲家在歌曲中表現的往往大多只是一些意境、心緒、暗示、印象或象征性的、不明確的朦朧感情或微帶憂郁的傷感,很少有浪漫主義的狂熱的感情爆發。因此,在演唱上要求注意控制聲音,既不縱情奔放又要自然流暢,既含蓄內在又熱情洋溢,既精細、純凈又不流于纖弱,最根本的就在于掌握清晰度和分寸感。在節奏方面要注意它的嚴謹性,作曲家沒有標明的地方,就不要任意加快或放慢,甚或隨意加延長音,這都是應該避免的誤區。此外,唱連貫樂句時一定要保持純清的連貫,而不能唱成滑音。至于樂句分句和全曲的結構層次都要做到明確無誤,以達到演唱藝術的完美。德語和意大利語都有很強的主音重音,為這種語言譜寫樂曲時,作曲家必然會照顧到這一特點,而法語由于主音重音很微弱,這對作曲家就很少約束,同樣也使歌唱家比較自由,在表現手法上就有更多的琢磨的余地。總的說來,演唱者在演唱法國藝術歌曲時,必須保持一種抒情風格,這種抒情性是要有控制的,任何過度與不足(如聲音過分控制,咬字太夸張,傷感過度,語言不夠親切,表情過于冷漠、平淡或火爆等),都是與法國藝術歌曲的表演風格格格不入的。俄羅斯的藝術歌曲富有內在的激情,生動、熱情、奔放、淳樸,很有民族的性格特色和內涵。外表的典雅精致,壓抑不住內在的熱烈淳樸。演唱俄羅斯的藝術歌曲需要有極好的情感“爆發力”。粗枝大葉的抑揚、緩急,盡情夸張的“漸慢”是浪漫派音樂所允許的,但演唱古典藝術歌曲時,由于它的典雅格調所致,是絕不允許聽任感情以激情去演唱的。古典藝術歌曲自始至終追求清凈、樸素、典雅。演唱民歌改編的藝術歌曲時,要重點抓住它特有的民族風格,其中包括一些“虛詞”和“襯詞”的運用,特殊語言文字的讀法,一些“滑音”和“裝飾音”的運用,不能“倒”字,一些特別的調式和音程等等,既要符合文學韻律又要自然流暢。歌曲《我住長江頭》,很多時候演唱者會無奈地從唱變成吼,氣不夠用,越唱越無法控制,從容地開始,狼狽地結束,其實應該是語言清晰,感情深沉,符合時代背景,又極有中國味。能做到這種水平,當然需要很好的技術,單靠激情往往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又如歌曲《春思曲》,從第11小節到第17小節,窗外的楊柳、雙燕,都是有生命有活力的生活寫照。孤獨女子,獨倚小樓,怕看楊柳,更妒忌雙燕。她的內心深處實在已被外界的“生氣”所觸動,因而有些激動與不安了。孤獨的女子終于“吶喊”出內心的渴望:恨不得變成一只杜鵑,飛到心上人的身邊,喚他快快歸來。歌唱中因激動而使音色明亮,這種音色的變化運用是恰當的。但這是一個孤獨女子的自白,她的激動是不可過分的,因為她本身是柔弱的。藝術歌曲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著時代的“烙印”,這個特點如果不注意,就會在演唱時作出不恰當的處理,無論唱得多好,也經不起推敲,埋不下“經典”的遺憾。
綜上所述,只有聲音沒有真實情感的表現是機械的,缺乏生命力的,也是沒有藝術感染力的,違背了聲樂藝術的本意。反之,即使有很深很豐富的情感,沒有優美的聲音依托,根本就談不上聲樂藝術。在聲樂演唱表達情感的問題上,應多幾分理智,理解情感,感受情感,然后去恰當地表現情感。演唱者不但要在歌唱過程中將技術與激情有效地結合,產生出優美的聲音,更需要注意在詮釋曲目時能準確運用這種結合,在整體歌唱發聲狀態基本的范圍內作某些音色、氣息等的調整,形成符合情感表達需要的聲音質量,符合表達某個作品的要求。有控制激情能力的歌唱家,可以使自己強烈的創造激情始終與形式美的法則相結合。一個有較好修養的歌唱家在樂曲的進行中,能維持藝術上的均衡(包括樂句發展中的均衡),他一定不會將樂句過分渲染與夸張或疏忽了事。演唱者在歌曲發展過程中,無論在量上還是在質上,也都應保持這種均衡的進行狀態,甚至在“力度”發展中,那極細微處也應有這種均衡感。均衡中包括藝術上的多種對照,例如不同的調性、強弱的力度、曲體的形成、節奏的變化和各種不同的音色與情緒的變化等等。這些對照要在有修養的藝術均衡中表現出來,才算得上是優良的表現。這不但需要靠直覺,還需要有完美的“控制”和豐富的經驗才能做到。弗洛伊德認為,當“本我”的能量與內在的激情受到“自我”的控制與超我的壓抑時,就要進行轉移,以尋找能量可以發泄的替代對象,在攝食中無法充分得到滿足,就會用吸煙、喝水、說話、唱歌等其他方式加以表現。假若替代的對象是與人類文化傳統密切相關的高尚目標,如智力、人道主義、文化藝術,那么這種能量的移位就是升華。在歌唱過程中,我們正需要借鑒這種移位,在這移位的過程中,理智的情感表現不同于盲目沖動的情感宣泄,要利用人聲歌唱技術調節出來一種實際的感受效果。形成這種感動人心靈的效果的過程本身即是一個藝術的表現過程,是一種移位的過程,但它并非是簡單淺薄的,而一定是建立在豐富的實踐和廣博的知識積累之上的表達。我們只有理解了這一點,才能知道如何通過技術去進行這種升華。
參考文獻:
[1]張前.音樂表演藝術論稿
[2]俞子正、田曉寶、張曉鐘.聲樂教學論.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趙梅伯.唱歌的藝術.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4]許講真.歌唱藝術講座.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5]鄒長海.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6]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7]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8]俞宜萱、蔣英.法國藝術歌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9]莫紀綱.中國藝術歌曲演唱指南.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試述歌唱中技術與激情的結合論文】相關文章:
試述執行中參與分配論文11-16
淺析歌唱中的呼吸論文04-08
歌唱訓練中的習慣培養論文03-01
歌唱訓練中的習慣培養論文10-14
試述立功在司法實踐中的界定論文01-20
試述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論文10-07
試述光影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論文10-10
試述土建基礎施工中的深基坑支護施工技術建筑工程論文10-12
試述執行中參與分配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