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繼續教育跨境合作培訓模式論文
摘要:本文將通過案例法,綜合研究當前國內外和港澳臺部分高校繼續教育跨境合作采用的培訓模式,淺析未來跨境合作辦學的發展特征與趨勢,從而為高校繼續教育未來的跨境合作戰略提供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繼續教育;跨境合作;培訓模式
一、經濟全球化的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技術、經濟、知識、人才、價值觀念跨越國界流動的全球化浪潮席卷了世界。其中世界經濟的快速全球化以迅猛發展的信息技術和市場化為主要特征,通過商品、服務、技術和資本的跨境流動和優化,使得全球經濟市場邊界持續擴大、相互融合,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日益形成全球經濟一體化。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教育資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優化配置,而教育市場的需求被置于一個開放的平臺之中,需求更易被“看見”,而具備競爭力的教育產品提供者將通過不斷地創新融合參與全球性的競爭,來滿足這些日益增長的需求。關于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研究可參考等學者的研究資料,他們將全球化定義為“技術、經濟、知識、人才、價值觀念在世界范圍內跨越國界的流動浪潮”。伴隨著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教育國際化和各國教育機構間日漸增強的相互依賴成為當前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跨境合作辦學成為了近年來在亞洲區域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辦學模式。而在繼續教育領域,成人學員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自身的視野不斷開闊,開始熱衷于向全球各地的先進經驗學習,同時對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的要求不斷提升,對具備國際視野和前瞻性思維的多渠道、多元化培訓也產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作為應對策略,眾多高校與終身學習機構積極參與到這場變革與創新中來,使得在繼續教育領域開展跨境合作辦學的模式呈現出諸多新趨勢和新特點。國內包括香港學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和繼續教育領域跨境合作現象已作了不少研究和評述,如(伍時豐等,2013;熊建輝,2011),許多大學更是已經處在實踐跨境開展繼續教育培訓的過程中,像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已將“拓展及促進與本港、內地及海外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作機會,提升院校間協作效應,從而強化學員的學習效益”寫入了學院的使命;浙江大學也在一年一度的海峽兩岸繼續教育論壇上提出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贏發展”。更多的中國內地大學也已起步,或蠢蠢欲動,或摩拳擦掌,或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當前高校跨境合作模式初探
筆者以浙江大學繼續教育管理處及浙江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為研究平臺,以參與各類繼續教育會議、舉辦海峽兩岸繼續教育論壇、以及與其他兄弟院校的聯系為紐帶,結合各高校在各自繼續教育部門的網站上對各自通過跨境合作開設培訓課程的推廣,將當前高校跨境合作的幾種模式作了初步歸納,以期達到窺一斑而見全豹之效。
(一)課程合作
香港中文大學從1998年起就與校外的學會/機構、海外及內地著名大學合辦多元化的學歷課程,包括與英國特許法律行政人員協會合辦的法律行政人員專業課程,與北京語言大學合辦的對外漢語教學法課程和普通話教師暑期培訓課程并頒發證書。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與美國托馬斯杰佛遜法學院聯合舉辦“中美法學院國際交流高級研修班”,在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開展法律學習,學習內容涉及國際商業法、國際談判法、以及中國法律系統。
(二)人員流動
人員流動的跨境合作模式是當前較為常見的培訓模式,主要分為學員流動和師資流動兩種,而學員流動是當前占據較大比重的一種培訓形式。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與蘇州大學文學院合作,舉辦“尋找江南———香港學生園林與普通話研習營”,以古詩詞為切入點,將講座、游覽、社區志愿者服務、考察古鎮和鄉村等活動有機結合,通過將學員從香港送往蘇州、周莊、杭州三地開展實地培訓,促進普通話學習。由國僑辦主辦、浙江省外僑辦和浙江大學承辦的國僑辦第32期海外華裔青年企業家中國經濟高級研修班組織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41位華裔青年企業家學員,在浙江進行為期一周的研修學習和參觀考察,培訓課程內容覆蓋“十三五”規劃解讀和新發展機遇、“一帶一路”建設、“互聯網+”新思維、電子商務與跨境電商、企業現場教學等主題。這項專為海外杰出青年華商量身打造的品牌活動,為廣大海外華裔青年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特性、中國政治經濟體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而師資流動的案例,可以從香港理工大學的培訓方式中體現。香港理工大學開設了倫敦大學國際項目的法律課程,同時與馬來西亞私立培訓學校AdvanceTertiaryCollege(簡稱ATC)簽署協議,由ATC提供全部學術支持,學生在香港理工大學接受來自馬來西亞培訓機構教師的授課,培訓結束后獲得倫敦大學國際項目的結業證書,目前已有2000余名學員在香港報讀相關課程。
(三)跨境考察
在國際化的背景下,跨境考察是近年來興起的高端課程類型之一,課堂上的傳道解說結束后直接跨境到實地參觀,能夠極大地開闊學員眼界,也因此吸引了眾多社會精英學員參與。值得注意的是,中組部對干部培訓涉外考察這一塊管理甚為嚴格,因此當前參加跨境考察的受眾大多為企業家培訓。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與斯坦福大學專業發展中心合作,舉辦變革時代的企業創新與戰略決策課程,為學員提供去思科、英特爾、谷歌等公司學習考察的機會,同時還帶領學員赴加州州政府學習調研,尋找企業在加州的投資契機,為政企合作提供平臺。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修班組織學員赴新加坡進行為期五天的跨境考察,專門對新加坡的核心經濟區域、集裝箱港口、城市規劃、法治制度進行訪問,通過跨境考察的方式讓企業家們跨出國門去接受新思維、新事物、新的管理模式,從而以他山之石,進一步反思國內企業的發展和遠景規劃。
(四)加盟中心
倫敦大學國際項目面向全球開設法律本科的預備課程及工作坊培訓,學校發現,雖然大部分的學生是通過獨立學習完成了學校的課程,但是也有將近一半的學生選擇在自己所在國家的培訓機構學習倫敦大學的國際項目。于是倫敦大學在2009年引入了一項“教學機構認證框架”,對符合特定質量標準的教學機構予以認證,到2014年9月為止,已經有來自46個國家的75個教學機構作為加盟中心通過了倫敦大學的認證,可以在本地提供倫敦大學的國際項目培訓,這其中包括學歷和非學歷的培訓。①上文提到開始倫敦大學法律課程的香港理工大學,就是其中通過認證的加盟中心之一,而目前中國內地還沒有一所真正意義上完成認證的加盟中心,只有華南師范大學正在認證的進程當中。
(五)混合模式
除了以上幾種單一模式外,更有一些跨境合作的培訓案例整合了以上兩種以上的模式展開培訓,如北京大學法學院與美國洛杉磯洛約拉法學院在北京和洛杉磯兩地共同舉辦了“中美知識產權娛樂法高級研修班”。該研修班為期兩周,分為國內、國外兩個部分,第一周在北大法學院授課,第二周美國洛杉磯學習課程并考察訪問。這一培訓班既采用了課程合作的模式,又具有人員流動和跨境考察的特征,對課程開發和組織人員要求極高,也是高端化和國際化相結合的較好案例。
三、未來跨境合作辦學的發展特征與趨勢
(一)互聯網+思維在繼續教育領域的應用
特斯拉創始人Musk說,互聯網就像讓一個人有了神經系統,可以快速溝通與反饋。2015年,國務院連續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重要文件,鼓勵運用互聯網+思維,融合創新,引領跨越。從這個意義上說,繼續教育行業利用互聯網精神進行改造的空間同樣很大。通過互聯網技術,可以探索通過大數據準確找到目標受眾,在培訓過程中采取在線課堂和傳統課題相結合的方式,積極參與在線課程聯盟建設,推進校際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并且建立優質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推進優質數字化資源開放共享,最后,在培訓結束后可采用學員在線評價的方式獲得及時反饋。
(二)從重視宣傳到重視研發的轉化
從當前高校跨境合作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到,能夠開展跨境合作的項目,大多是各個高校重點打造的高端化品牌項目,相比單一的在當地的授課,跨境合作項目對課程的組織、教師的招募、學員的體驗等培訓環節要求更高,而其中的關鍵所在,就是課程的研發。當前高校在宣傳繼續教育培訓項目上花費了較多人力和物力,未來應考慮將重心逐漸過渡到重視研發上。未來高校需要的跨境合作課程研發人員,就像當前多元化的互聯網產品的產品經理一樣,能夠站在用戶角度想問題的意識,并以產品為中心。只有擁有極強的市場洞察力、較好的國際化視野、一定的策劃能力,才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課程,未來我們的高校應花錢和時間去培養和挖掘這樣的人才。
(三)探索多元合作體制機制的建立
經濟全球化視闕下,繼續教育跨境合作培訓將進一步呈現高端化、國際化和品牌化的特征。要走出境外辦學的第一步,需要先提升高校自身繼續教育培訓的品牌影響力,結合高校的學科背景建立具有行業特色的培訓基地,通過舉辦繼續教育領域內的學會、協會的機會,加強與國內外辦學單位的聯系和合作,只有堅持全球視野,整合資源,探索搭建多元合作辦學的平臺和體制機制,才能深入地開展跨境合作辦學。
參考文獻:
[3]熊建輝.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創教育國際化新時代.世界教育信息.2011.4.
[4]伍時豐、方思琪、陳健清.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企業培訓課程創新與發展.第十四屆海峽兩岸繼續教育論壇論文集.2013.pdf.
[6]《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5年7月5日.
【繼續教育跨境合作培訓模式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論文04-27
我校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論文05-02
合作學習,穿越傳統的課堂模式論文05-02
把握合作交流契機構建合作學習模式論文04-29
高校公共體育合作式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4-27
地質工程教育與校企合作模式探索的論文04-30
初中數學合作學習模式探討論文05-02
高中數學合作學習模式探究論文05-02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論文05-02
校企合作的雙元主體育人模式的構建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