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終身教育:知識社會的趨勢與必然論文
論文關鍵詞:知識 教育 發(fā)展
論文摘要: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人們不僅要獲得各種階段性的知識,更要掌握如何去學習的技能,以便實現自身的終身教育。
21世紀是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未來社會競爭的焦點仍是知識的競爭。美國管理教育家彼得·德魯克在其《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指出,知識社會是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社會,智力資本已經成為經濟、社會、文化發(fā)展最重要的資源,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將成為社會的主流。他深刻地指出:“知識的生產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一個行業(yè)、一家公司競爭的決定因素。”縱觀人類歷史,在社會、經濟轉型過程中,當出現數量到質量的突變時,新的知識會不斷產生。人類從農業(yè)社會到工業(yè)社會的歷史轉變,發(fā)揮了關鍵作用的正是新的知識。在21世紀來臨之際,世界范圍內已開始了從工業(yè)社會向知識社會過渡的發(fā)展進程,人們已越來越感到:知識將成為日益增長的生產要素,成為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人類發(fā)展及其生活質量提高的最根本的基礎。這一趨勢必然導致以培養(yǎng)人為宗旨的教育基點在邁向21世紀時發(fā)生戰(zhàn)略性的轉移,每個人的終身學習將成為知識社會教育的定位點。
一、終身教育觀的提出
(一)終身學習的提出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發(fā)表了具有里程碑性質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這本書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終身教育的思想,并闡述了它對于現代和未來人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書中鮮明地指出:“我們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勞永逸地獲取知識了,而需要終身學習如何去建立一個不斷演進的知識體系——‘學會生存”’。9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最新報告進一步倡導和發(fā)展了終身教育的思想。
(二)終身教育的內涵
不少人引用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的話來概括終身教育,“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
被廣泛認同的是“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對終身教育作出的定義:“終身教育是通過一個不斷的支持過程來發(fā)揮人類的潛能,它激勵并使人們有權去獲得他們終身所需的全部知識、價值、技能與理解,并在任何任務、情況和環(huán)境中有信心、有創(chuàng)造性和愉快地應用它們”。由此可以看出,終身學習“與其說是一種教育概念,不如說它是一種生活方式。”
二、現代知識社會和終身教育
自70年代以來,無論是在科學研究領域,還是在社會傳媒方面,有關知識社會的概念,成為社會輿論中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知識社會(Knowledgessociety)最早出現于80年代歐洲聯盟諸國的媒體上。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人們越來越感到“知識老化”、“知識更新的周期縮短”,這一系列的嚴峻事實,迫使人們不得不將“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納入知識社會教育的核心地位。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漢堡召開了第五屆國際成人教育大會,特將“成人學習:通向21世紀的鑰匙”作為大會的核心議題,并且向世界每一個人推薦“每天一小時”(onehouraday)自覺地用于學習,直至一生。KAQ模式是浙江大學提出的適應為知識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新模式。KAQ模式即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yt)、素質(Quality)三個詞的英文縮寫。KAQ模式要求學生要有扎實而寬廣的基礎知識,先進的現代化的專業(yè)知識,大跨度復合交叉的知識。能力是學習和應用知識的智力,要求學生能夠較好地表達、動手、組織、創(chuàng)新。素質是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修養(yǎng)的內在品質。素質和能力是計算機無法模擬的。“跨世紀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我們將知識傳播、能力培養(yǎng)與全面素質教育結合起來,這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轉變,是教育模式的一大突破。
終身學習是終身教育的本質,這種學習不僅單獨存在于學校或類似機構中,而且出現在工作、娛樂場所、家庭、社會活動中,即“學習即生活”,生活的學習化已經成為現代知識社會的一種存在狀態(tài)。人的學習需要的發(fā)展水平和滿足程度已成為衡量一個社會發(fā)展的尺度之一。
三、面向知識社會——終身教育思想的確立和發(fā)展
適應知識社會的到來,教育思想應有以下幾點思考和轉變:
(一)終身教育思想與當前“減負高效”思想的接軌
1.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過程中,為適應國際社會的發(fā)展,我國提出了減輕學生過重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盡管國人的學習意識日益增強,一些先進的教育思想也逐步在人們頭腦中形成,但思想的轉變畢竟要有一個過程和需要一些時間。
據上所述,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科學技術與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個人若想在社會上處于有利的地位,他就必須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顯然,長期以來把教育視作是為工作做好準備的觀念已經落后于時代的發(fā)展,而基于這種工作準備觀念的教育模式當然也相應地過時了。一個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應該增進知識,掌握技能,他們更應該學會學習。教師和家長應讓孩子懂得終身教育的意義,引導孩子向終身學習的方向發(fā)展,使孩子養(yǎng)成不斷學習的習慣和方法,這將是給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2.在“減負高效”的話題下,就終身教育思想的話題來談談家庭教育。一個人生存于世上,首先要學會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或者說要學會作為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存和作為社會學意義上的生存。我們雖然不遺余力地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填壓知識,然而就象有人形容的那樣,我們的孩子象一只只長期在家馴養(yǎng)的鵝,脂肪長了很多,肌肉卻萎縮近無,一旦失去了現代的保護包括家庭的依托,就無力起飛去自謀生路。人們曾多次引述這樣一個例子:日本孩子和中國孩子一起去野營,當出現又饑又累的情況時,日本孩子設法做飯吃,而中國孩子卻只會哭。這從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的孩子脆弱的一面,也更加暴露了我們家庭教育的不足。
(二)終身教育對普通高校提出的新要求
終身教育對普通高等學校提出的新要求,首當其沖是要變一次性學校教育思想為終身教育思想,也就是說長期以來形成的“一考定終身”的思想已經到了應該且必須改變的時候了。 1.在辦學思想上,要認識到高等學校不是教育的終結,也不是為學生一生準備一切的地方。學校改革的方針應從“終結教育”的軌道轉向“終身教育”的軌道。現代學校擔負著兩個課題,其一是促進“人格養(yǎng)成”,即為學會做人打下基礎;二是促進“格物致知”,即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打下基礎。終身學習要求學習者更多地采取自我負責與自我調節(jié)的學習方式,學會學習。
2.在教與學的角色轉換中,表現在教師更多地成為學習(教學)過程的咨詢者和協(xié)調者,而學生成為學習的“發(fā)現者”。明確“學”是教學的中心,教師的職責在于“引路”,而不是“包辦”,“施教之功貴在引路,妙在開竊”。要把傳授知識的過程,轉變?yōu)閷W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使學習具有探究的性質。蘇霍姆林斯基的“和諧教育”(通過豐富多樣的精神生活,保證個性全面發(fā)展,保證個人天賦才能的充分表現,保證學習富有成效)思想雖然產生于60年代,但對新時期的全面育人方針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3、在辦學體制上,要重視大學后的繼續(xù)教育,建立大學后繼續(xù)教育基地,構建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雙重功能的大學教育。德國成人教育理論工作者蓋斯勒(K.A.Geissler)曾對成人學習者動因作過調查,發(fā)現滿足個體需求的成人教育,方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終身教育市場。由于社會生活的關系,特別是個體勞動關系的突變,絕大多數的成人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其最大的動因出自生活的需求,他們參加學習不僅是為了完善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為勝任生活關系的變化,為面對勞動市場人才結構調整的挑戰(zhàn),可以創(chuàng)造更多的選擇職業(yè)的機會和可能性。終身教育不僅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學校教學、科研戰(zhàn)略性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它是促進高等教育自身改革與發(fā)展的最活躍的因素。
(三)建構面向終身教育的大師范教育理論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應運而生的終身教育和知識社會展示了人類未來教育的發(fā)展前景,植根于“學校教育學”的小師范教育觀念必然要在改革和發(fā)展中轉變并建構走向終身教育和知識社會的大師范教育理念。
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改革的理論模式,是對傳統(tǒng)學校教育制度的全面批判和揚棄。“今日師范教育是維護學校教育制度的工作母機,明日師范教育則應當是為終身教育和知識社會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培養(yǎng)新型教師的未來教育的發(fā)動機”。長期以來,人們習慣于把師范教育定位于培養(yǎng)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系統(tǒng)自我服務的領域。今天,對一步步走向或已經進入知識社會的師范教育而言,局限于傳統(tǒng)的學校教育系統(tǒng)內部看待師范教育的意義和作用就很不夠了。“當人們進入教育終身化、全民化、個性化的知識社會時,師范教育作為以旨在社會與人和諧發(fā)展的教育為己任的專業(yè)教育,經歷過古代教育的教師圣職化,近代教育的師范教育職業(yè)化、專業(yè)化,將在新的高度回歸為把人提升為新人的教育圣業(yè),它既是培養(yǎng)人才的母體,又是社會文明的母體。”
(四)建立并完善終身教育
70—80年代以來,美國的高等校園出現了一種新事物——回歸教育熱。所謂回歸教育即主張人的一生應是學生和就業(yè)不斷交替,相互結合的過程。從學校畢業(yè)的就業(yè)人員,工作一段時間后,應定期回到學校進修學習,掌握現代社會所需的新知識與新技術,有的放矢地進修與職業(yè)有關的課程,進一步提高自身的就業(yè)能力和水平。因為西方企業(yè)界對職工的硬性要求便是“好好工作,堅持學習”。這一股回歸教育熱給教育界本身帶來了怎樣的思考呢?事實上,在知識技能和價值的陳舊速度日益加快的世界里,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是高科技社會對高教育水準人才的必然要求。日本在《21世紀教育模式探索》這一方案中就明確表示:“我們的主要戰(zhàn)略是向終身教育過渡,它將使人終生受到教育和豐富自己”。由于以終身教育的思想作為戰(zhàn)略決策的基礎,發(fā)達國家在進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普遍將學校教育向兩頭延伸——學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同時,各國也開始注意到隨著終身教育制度的確立,各個教育階段間的聯系和銜接是十分重要的。
終身教育是理想,是目標,也是未來學習化社會之必然,建構終身教育體系則是處在知識社會的世界各國教育改革面臨的重要任務。
【淺談終身教育:知識社會的趨勢與必然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知識社會的建構主義教育論文05-02
邏輯理論變革的必然趨勢04-29
健康養(yǎng)殖是養(yǎng)豬生產的必然趨勢04-28
以人為中心--哲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04-30
淺談國際貿易現狀及新趨勢論文04-29
淺談展示設計的發(fā)展趨勢藝術論文04-28
高校圖書館服務發(fā)展的必然趨勢04-29
淺談終身教育視野下高校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05-02
淺談終身教育視野下高校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培養(yǎng)探析論文05-02
淺談綠色設計的發(fā)展趨勢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