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用活探究激活課堂的論文
摘 要:新課程改革最終的落腳點必須在課堂教學的變革上,而探究性學習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變革的有效嘗試和重要途徑。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挖掘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營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創設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三個方面闡述了探究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關鍵詞:新課改 語文教學 探究性學習
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過程當中,強調并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它倡導教師不僅應考慮語文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閱歷出發,讓學生在親身體驗、動手動腦中獲得對語文的理解,使學生把學習的過程還原為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落實探究性學習的理念,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獲得學科知識和技能,是我們語文教學應關注的重點。筆者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探究式學習在語文教學中的具體運用,以求拋磚引玉。
一、挖掘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筆者在對本校學生的語文課評價調查中發現:在對語文教學“不感興趣”與“一般”的原因分析當中,學生普遍認為教師上課沉悶無聊、死板沒新意,教師講解的太多;在“有興趣”的原因分析當中,學生認為教師上課形式多樣,課堂活動比較多,老師講的比較少,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比較多。由此可見,改變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而代之以學生自主建構、自主探究的學習,已是語文教育改革發展之必須。
探究式學習注重啟發和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使學生不僅能有效地學得知識,還能潛移默化地形成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和批判性思維,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所以它的首要目標就是“問題的提出”。在教學的實踐當中產生問題的途徑很多,筆者列舉幾種,以和大家討論。
1.任務安排法。例如在《詩兩首》的教學中,組織學生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以任務安排法生成問題。即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個學生必須提出至少一個問題小組討論,并以小組的形式提交一個供全班討論的而自己小組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如此一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意識上有所轉變,迫于任務,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中等以上的學生積極性比較高,提出了更多問題,諸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到底指的是什么?為什么不是別的,而是生活?作者為什么要選擇一條寂寞的充滿雜草的路呢?標題《一條未選擇的路》為什么不用《一條選擇的路》呢?學生把自己在閱讀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把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提出來時表現得非常積極。
2.問題引導法。在《在山的那邊》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在認真朗讀詩文的基礎上,在黑板上列出以下問題導向:1.請同學們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詞句提出來;2.“山”和“海”你認為它是什么?3哪些詩句你最喜歡?能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嗎?
學生在品味詩文的時候知道了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出問題,尤其是在問題的引導下,把理解中的疑難提了出來。學生很有興趣參與到學習當中,竟然提出二十多個問題,諸如:作者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鐵青著臉又是為什么?山頂的誘惑有那么大嗎?我一次次失望,那么是什么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海是什么呀?全新的世界是怎樣的世界?任教以來第一次讓我感受到,只有讓學生自主起來、探究起來,學生才能真正地學會學習、學到新知。學生學得有興趣,教師教得也歡心,語文課堂也有生機和活力。
3.單元知識串聯法。比如在執教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時,我先整體介紹第一單元是詩歌單元,詩歌的學習目標為:體味詩歌的意象,品味詩歌含蓄、精練、優美的語言;精讀詩歌中的重要語句,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擬人等詩歌常用藝術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展開聯想和想像,感受自然美景和人生情趣,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讓學生主要從詩歌的意象、語言、表現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進行思考。
學生在思考的時候便有了一定的方向,提出的問題十分有針對性,圍繞詩歌賞析,具有一定的深度。在學習《沁園春·雪》的時候,學生提出了許多富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惜秦皇漢武,稍遜風騷”的“惜”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感情?“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風流人物”是指誰?詞人為什么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給了你怎樣的感受?運用了怎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詞的上闋和下闋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手法?學生的提問能力讓我嘆為觀止,我不禁感嘆魏書生的話的確十分有理:“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自己能做的事,學生能講明白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貫徹這樣的原則,會在課堂中有意外的驚喜。
二、營造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1.整體教學環境。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講授式教學也逐步向感受式教學轉變,提倡為學生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充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把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教育教學的一個重點和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要有好的探究結果,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豐富的心理世界和經驗世界,對待問題都帶著個人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包含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熱愛學生,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就會有一種輕松感,就會自尊、自信、自強,就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比如主動走下講臺,走近學生,和學生一起活動游戲,放下自己的架子,多親近學生、靠近學生,多和學生聊天,多家訪,坐在學生當中一起學習,學生就會自覺地在學習中暢所欲言、袒露心聲。這一教學環境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可以營造得起來的,它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日久天長便會在日常的教學活動和與學生的交往中逐漸轉化為一個教師的教學意識和教學風格。 2.課堂教學情境。教師應該轉變權威的角色,改變牽著學生鼻子走的現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呵護學生的求知欲望,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尊重學生個體,理解學生的心理世界和經驗世界,洞察學生的思維方式和知識背景,在教學中和學生進行對話和溝通,以平等的合作者和相互的學習者出現在學生的面前,傾聽學生的想法和心聲,贊賞學生的每一個進步。
在實際教學中首先是尊重學生,聽取學生的意見。我在《桃花源記》教學中,讓學生背誦課文,突然有學生提出來先上課后的專題小記《如何背誦》,他們再背誦。我覺得他的意見不錯,“理論指導實踐”,于是先和學生學習關于如何背誦的文章,并和學生一起理出背誦的三個步驟,即:(1)朗讀課文,注意正音、停頓、語調。(2)理清文章思路,明確大意、關鍵句。(3)逐句逐層逐段背誦。(4)反復成誦。了解了背誦的方法之后,學生嘗試著背,積極性明顯有了提高,課文也較快地背了出來。
學生的意見就是學生在學習中的問題,學生的意見得到了尊重,自主的意識就比較強,積極性比較高,課堂上學生膽子大了起來,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并不是跟著老師走。
其次,要仔細地去聆聽學生發言,贊賞學生。學生在思考問題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帶著自己的心理體驗,教師要以平等的態度“洗耳恭聽”,再“加問”、“細問”,使學生理清自己的思路、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本情境。在課堂教學中離不開具體的教學內容,對語文而言,我們學習的是一篇篇充滿生機活力的優秀詩篇,蘊涵著人類文化的精神和思想。語文教學除了掌握語文的規律和運用外,我們更要在其人文性的感召和熏陶下,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內涵和人文涵養。
語文教學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學生營造便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的環境、語境、氛圍。在這一情境當中學生最容易遷移自己的情感,最容易觸發自己的心理體驗,也就更容易自主、合作、探究起來,更容易生成問題,在質疑、解疑的過程當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文本情境營造的方法很多,材料來源于生活的各個角落,要利用語文教學資源和語文教師自身的風格、魅力,來營造一切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氛圍和場景。
我們可以以《黃河大合唱》的配樂詩朗誦引入《黃河頌》;以圖片展示荷花的造型來學習《愛蓮說》;以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模仿鐮刀頭羊的三次“咩”叫來體驗其情感世界來完成《斑羚飛渡》;以追問“魯迅為什么不理會阿長又吃驚于阿長送《山海經》”來學習《阿長與〈山海經〉》中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激。
三、創設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師營造出一定的教學情境,在情境中由學生生成問題并在教師協同下完成了生疑、質疑的教學環節,接下來就應該是學生解疑、探究的課堂活動環節,使學生能在親自操作中體會到該“如何做”,從而使學生的各項技能、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發展。
1.根據語文的學科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最理想的課堂活動形式就是小組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小組內相互合作、交流、爭辯、討論,甚至在小組內讀讀、練練、動動、說說、議議、爭爭,讓學生充分地活動起來。
如在執教九年級上冊《陳涉世家》這篇文言文時,文言文的篇幅比較長,文言字詞比較豐富。我就布置任務給不同的小組:請各小組同學找出課文中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因為文章篇幅比較長,找起來比較費力費時,于是,我就叫四大組的各小組分別各查找一類,并且讓小組內的四個同學每個同學查找一段。這樣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務,各負其責,促使每個同學都動了起來。
于是,我順勢講了“古今異義”是指字形相同的字古代的意思和現代的意思不一樣。每個學生都聽得很認真,從他們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了一種求知的欲望,感受到了小組合作的魅力。自己深入課文探究之后,出現了問題,渴望知道為什么錯,作為教師我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似乎有那么點做數學趣味題的感覺。我也深深地感到,這一個個看似普通的孩子,當智慧之弦撥動后,可以迸發出如此令人驚異的火花。
2.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可以突破教材的限制,充分挖掘當地的資源,組織學生游覽、參觀。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學習了《觀潮》一文后,我一方面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一方面創設條件,組織學生參觀本地的風景名勝(比如三百潭、東塘濕地等),然后進行作文創作。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寫作的素材,還激發了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總之,我們采用多元的方法,把探究性學習運用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能為學生營造一個不斷探索的空間,有利于激發學生無窮的學習潛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為學生終生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7-9年級).人民教育出版社。
2.鮑希奎等《課堂主動參與模式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趙伶俐《課堂教學技術與藝術》.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
【用活探究激活課堂的論文】相關文章:
如何激活語文課堂教學論文05-02
淺議物理課堂探究教學論文05-02
激活數學課堂05-01
巧用插圖 激活課堂04-30
高職體育課堂探究式教學法探究論文04-29
試談課堂教學模式探究的論文04-27
對活力—探究型課堂活動的理解與策劃論文05-02
激活作文課堂之我見04-30
中職學校數學課堂改革的探究教學論文05-02
創新語文課堂 激活學習興趣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