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校師生溝通現狀及對策分析論文
摘 要:以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的現狀為例,通過對當前高校師生溝通現狀的分析,尋找構建良好師生溝通的渠道和行動對策,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理論和依據。
關鍵詞:高校 師生溝通 研究 對策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展的,高校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高校迅速擴招,部分高校師生比例從原來的1/14發展到1/40,師生關系的失調現象隨之產生;其次高校學生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的逐步增強,獨生子女在高校學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等,這些現象都促使師生關系發生變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出現困難。本文以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的現狀為例,通過對當前高校師生溝通現狀的分析,尋找構建良好師生溝通的渠道和行動對策,為高校教育取得成效提供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理論和依據。
一、高校師生溝通現狀
為了了解高校師生溝通的基本情況,2004年我們采用網絡調查及實地調查的方式,對海南省五所本科院校共864名師生溝通情況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師生對溝通需求迫切;師生雙方都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是十分重要的;師生皆期待以“朋友”的平等方式進行溝通。其次,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非平等的溝通前提;不懂得溝通技巧等因素成為目前高校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現將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情況的現狀描述如下:
1、通過溝通實現人際目的,師生均認為喜歡與對方溝通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超過半數的師生認為自己喜歡與對方進行溝通。其中認為喜歡與教師溝通的學生占所調查人數的56.94%;認為學生喜歡與自己溝通的教師占調查人數的77.83%。根據人際溝通的人際目的理論,人際溝通是有目的的,人際溝通是為實現既定的人際目標而存在的。學生之所以認為喜歡與教師溝通出發點主要表現為:46.81%的學生認為是為了“促進溝通和了解”,40.98%認為是“能得到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在校園生活中,除了與同學溝通接觸外,大學生最重要的社交對象就是教師,在中國現行的教育環境中,教師又多扮演“主考官”和“裁判員”的角色,學生希望自己被教師所了解,將自己展示給教師,從而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認可,以達到人際目的,因此56.94%的學生認為自己喜歡與教師溝通。從教師角度而言, 教師期望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夠實現預期的目標,完成既定的目的,必須通過師生之間有效的高質量的溝通、學生的積極配合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在認定學生學習的目標與教師的教育目標一致的情況下,77.83%的教師認為學生喜歡與自己溝通。從以上分析可見,師生對雙方溝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師生雙方都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是十分重要的。
2、強烈的平等溝通意識,師生均認為“朋友”是雙方溝通的角色期待。
在問題“你認為教師在校園生活中應該扮演什么?”認為“權威”學生占3.94%,教師占1.74;認為“家長”的學生占5.21%,教師占3.91%;認為“教育者”的學生占5.84%,教師占13.48%;而認為應該扮演“朋友”角色的學生高達83.12%,教師達80.00%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師生均認為在師生溝通中教師應該扮演“朋友”的角色,“朋友”的角色是師生心目中雙方溝通的最佳定位。根據Eric Berne的交互作用分析理論,人們在溝通時會采取三種被稱為自我心態:家長、成人、孩童的心理定位中的一種,人們可以運用其中的任何一種,但在三種溝通狀態中,成人心態被認為是理智的、平等的溝通狀態。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扮演“教育者”或“權威”的角色,雖然希望與學生的溝通中盡量能保持穩定、平和的態度,但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卻常常自覺或不自覺采用家長式自我心態(Parent ego state),表現出保護、控制、呵護、批評或指導傾向。雖然如此,不能否認的是,調查中教師們已經意識到溝通過程中“成人狀態”的重要性,期待與學生以“朋友”角色進行溝通,80.00%的教師的認同“朋友”角色便是最好的證明。其次,從大學生的方面看,隨著大學生自我意識增強,主體意識和成人意識的發展,他們喜歡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希望在與教師的交往中,教師不是總是教育、批評甚至是訓斥的父母溝通態度,而能以平等的心態,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們,從而縮短心理距離,使溝通得以順利進行同樣是他們對與教師溝通的理想期待。
3、非平等的溝通前提,導致師生關系疏遠與冷漠
調查中有15%的學生認為教師難以親近,彼此無法進行正常的情感交流;只有16%的學生覺得與教師相處十分愉快;23%的學生認為教師不想、不愿、不主動與他們溝通,從而導致師生間溝通出現障礙。以上現象的產生,有以下原因:受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師生觀影響,師生之間體現著“師道尊嚴”,部分教師仍以“權威者”“教育者”的形象自居,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師的主宰、權威地位仍未動搖,這種舊的師生關系依然存在;其次部分高校教師認為與學生深入交往是輔導員或班主任的事,自己只要上好課即可,因而導致雙方疏遠與冷漠;再次,位差效應在師生溝通與交流過程中雙方心理的直接影響。54.80%的學生認為在課堂上無任何地位可言,80.67%以上的學生不會也不敢提任何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更談不上提尖銳直率的質疑和批判, 80.09%的學生認為教師往往以知識傳授者和答案給予者的身份出現。以上非平等的溝通前提,必然導致師生關系的疏遠與冷漠。
4、處于斷乳期的兒童心態,學生期待與行動存在差異
中國應試教育成長起來的大學生,從中學時代班主任及課任教師保姆式的教育進入大學自我管理。入學初期,必然要經歷從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斷乳期。初入大學時的不知所措,令他們期待老師對他們的關心與呵護,幫助與指引。調查資料顯示43.22%的學生覺得需要老師的關心,此時他們與老師的溝通狀態是典型的兒童狀態(Child ego state),
以沖動和變化為標志,希望得到老師的批準,更喜歡立即的回報;但是,從生理的角度,他們又認為自己已經是成年人,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教師應該以朋友的身份與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兩者的矛盾導致了他們期待與行動的差異:一方面總認為老師對自己的關心不夠,為自己不被老師了解而產生失望、沮喪、自卑的情緒,行動上表現出對老師課程的抵觸感;另一方面卻期待老師能把自己當成年人來對待,不要過多干涉自己的事情,覺得對老師是否關心自己采取“可有可無”或無所謂態度的學生在調查中占28.55%,不是特別需要的占26.18%。這些數據都顯示學生對個人獨立意識的加強和不想過多依賴老師的期待成長心理。與此同時,在調查中,有29.34%的學生認為沒有得到老師的關心;50.16%的學生覺得自己得到教師的關心,但關心是微不足道的。與學生的認識相反,在調查中,70%的教師認為學生是需要老師關心的,71.30%的教師認為雖然對學生關心比較少但大部分學生能得到教師的關心,21.74%的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能得到較多的關心。教師與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的反差其實也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在實際的教育領域中,師生關系并不像人們理想中的那樣,絕對地互相尊敬、熱愛,互相得到雙方需要的滿意回報。師生之間的溝通也應該如其他溝通一樣,雙方在彼此尊重、互相寬容,積極行為等方面做出應有的努力。
5、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不懂得溝通技巧,是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
人際溝通理論認為,信息在交互的過程中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溝通所處的特定時間、地點以及周圍的環境、氣候等有關因素對溝通起著相當大的制約和影響作用。其次,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如語言和非語言表達技巧、傾聽的技巧、建立關系和增進關系的技巧等是人際溝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在師生人際溝通中要提高溝通效率,保持溝通通暢,良好的溝通環境和師生都接受的溝通方式是溝通成功的關鍵因素。調查中,我們發現,師生溝通不暢的原因,除了非平等溝通、師生不同的心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及不懂得溝通技巧。調查資料顯示,學生認為不喜歡與教師溝通的原因不是溝通雙方存在代溝,認為存在“代溝”的只占12.82%;也不是老師喜歡擺架子,認為老師喜歡“擺架子”的不足10%;或者“其他原因”占16.49%。而認為“不知道用什么溝通方式”的卻高達60.80%。至于溝通環境, 46.09%的老師和43.69%的學生都認為辦公室不是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都不希望和老師在“辦公室面談”,反而對非面隊面的網絡、電話或書信溝通,學生更愿意接受。這說明無論是老師或者是學生認為辦公室是一個比較拘謹,過于嚴肅的溝通環境,是不利于學生與教師在較為和諧的氛圍中進行溝通和暢談的,老師或者學生都期待有一個較為寬松的溝通環境。以上數據表明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主要來自于缺乏良好的溝通環境和沒有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
二、高校師生溝通對策研究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寧的課堂氣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真正的教育意味著人和人心靈上最微妙的接觸,學校是人們心靈相互接觸的世界”。無數的教學實踐表明,師生良好的溝通,是實現教學目的,取得教學實效的重要途徑,也是影響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據以上對海南省高校師生溝通的現狀的分析,我們對高校師生溝通提出以下溝通對策,以期更好解決目前高校師生溝通中存在的問題,為高校師生有效溝通提供具有實際參考價值的理論和依據。
1、對良性溝通動機的鼓勵與支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與教師溝通的目的是多種多樣的,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兩方面:一是學生通過與教師的溝通,獲得教師對自己學習、生活以及情感等方面的指導,以期更好的完善自己,更好的成長;其二是促進學生與教師的相互了解,相互交流,建立更為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達到“教學相長”。以上的溝通動機是良性的,無論對學生的成長或者是對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實現都是有益的,因此,針對調查中師生對雙方溝通的需求都是迫切的,師生雙方都認為師生之間的溝通對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溝通目的與心理需求,筆者認為這樣良性的溝通動機在高校教學與管理中,應當是鼓勵、支持與提倡的。
人際溝通理論認為,信息在交互的過程中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在溝通過程中要提高溝通的效率,溝通環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可通過多種渠道,鼓勵學生積極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相應增加對師生良性溝通動機的鼓勵和宣傳,引導和提倡,從而使學生對良性溝通動機的肯定與信心,消除害怕與教師溝通被誤解為討好教師,達到其他不良目的的思想負擔;其次,教師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適當表現出良性溝通動機的需求心理,給予良性溝通動機以積極的暗示,思想的鼓勵和行動的支持,從而在教學環境中形成良好的溝通氛圍,給予寬松的溝通環境,促進師生溝通的更好實現,最終達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良性溝通動機的鼓勵與支持針對目前我國高校師生比嚴重失衡的現狀,對于師生更好進行溝通,爭取更多溝通機會是非常重要有意義的。
2、以平等為溝通前提
管理學中的位差效應理論是指由于地位的不同使人形成“上位心理”和“下位心理”。具有上位心理的人因處在比別人高的層次而具有某種優越感,具有下位心理的人因處在比別人低的層次而有某種自卑感。位差效應在人際溝通與交流過程中是客觀存在的,其對溝通過程中雙方心理有直接的影響。在高校師生溝通的過程中同樣存在位差效應。我國的高校中雖然一直倡導師生溝通的民主平等,但由于傳統的師生觀念的影響以及師生雙方實際處在直接或間接的隸屬關系中,各自的權限和地位的不平衡,因而形成了習慣性的心理定勢——教師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居高臨下“家長”的心理狀態,學生相應存在自卑或戒備的心理壓力。在師生溝通的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不安或恐懼心理,無法大膽、坦誠地向教師敞開心扉;教師則多以權威者、施與者的身份出現,難于以成人的心態對待已經成人的學生;以至于溝通不成功或者根本無法進行。針對調查中高校學生處于“斷乳期”的特殊情況和師生雙方都希望以“朋友”的角色進行溝通的溝通期待,師生要進行有效的溝通,筆者認為最有效和最為可行的應該是首先應確立以平等為雙方溝通的前提的溝通思想。在溝通過程中,師生均應學會換位思考,注意位差效應,教師應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上位心理,平等待生,不厚此薄彼,以成人的心態而非以家長的心態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主動調整自己形成平等的溝通氛圍引導學生展開溝通;而學生則應消除主觀先入的對教師的偏見與下位意識,在教師的幫助和個人的努力下盡快走出“斷乳期”,逐漸形成成熟的個人溝通心理,同樣以既相互尊重又彼此信任的成人心態而非兒童心態與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
3、建立多渠道的溝通方式
目前海南省以及我國大部分高校師生溝通多局限為課堂、講座等一對多的溝通方式,缺乏良好的溝通渠道及單一的溝通方式是調查中影響高校師生溝通的最大障礙。為此,建立多渠道的溝通方式,是解決目前高校師生溝通障礙的有效途徑。具體溝通方式建議如下:
(1)多種溝通媒體的使用,滿足師生溝通中對不同媒體形式提供不同的溝通方式的要求。
面隊面的溝通,以信息傳遞的及時以及信息反饋的快速成為人們喜歡的人際溝通重要方式之一。目前一些高校建立的“校長接待日”制度,借助這一制度,師生可以直接與校領導面對面進行溝通與交流,及時解決須解決的問題。建議教師也可在任課期間給予學生相對固定的溝通時間設立類似校長接待日的“教師接待日”,以便學生課后的溝通。
書信溝通,針對部分同學不習慣與教師面隊面的溝通,或者對一些問題難以面隊面提出,可以以書信為溝通的特殊媒介在師生之間開展溝通和交流活動,如可以設立“師生溝通信箱”“課程教師專用信箱”等形式,方便師生溝通。
電訊溝通,包括電話、手機短信、電子網絡等電訊溝通方式。目前“校長熱線”“書記熱線”已經成為校園溝通的常見的方式,但畢竟熱線有限,校長只能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熱線接待,平常的師生溝通則要頻繁的多。借助電子通訊設備進行師生溝通,是目前最為快捷有效和可行的溝通方式。電子通訊設備的不限時性和靈活性使溝通不限于時間、地點等因素,隨時可以進行。建議課任教師在任課的第一時間便可以給學生留下可聯系的電子通訊方式,可以是電話號碼、電子郵箱、QQ號等等,這樣做的結果不但可為學生提供可聯系的直接方式,更重要的是教師在第一時間通過公開聯系方式的方法很好地表現了教師積極的溝通思想與及對學生的信任,給予學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為以后課程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礎;學生亦應主動將聯系方式告知教師,以方便師生之間溝通。其次,在學校網絡上建立“師生論壇”,學校相關部門定期在論壇上發布、更新相關信息,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可在論壇上與教師進行交流;通過論壇,師生之間可以在此敞開心扉,自由交流,暢所欲言,不但能增進情感,還為教師及時發布教學信息,通知教學事項提供快速的服務,為師生溝通提供互動的平臺,
(2)個性化的溝通方式,滿足不同學生的溝通需要。
個別溝通。針對高校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個性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不同的溝通需求、不同的思想認識,要求教師在與學生溝通時不能采用統一的,固定的方法處理所有學生的問題,師生可選擇個別溝通的方式,一對一進行溝通,從而了解學生的需求,更好地進行交流。
團隊溝通。團隊的人數以三到五個為宜,通過學生事前與教師約定談話問題的方法開展,如針對“大學生大學期間是否可以戀愛”問題,師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的方式交流思想,加深認識,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法。
專業溝通。通過在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研究中進行師生溝通與交流。如學生通過參與教師課題研究的方式與教師進行長期的聯系與交流,學生不但可以在專業知識上有所收獲,同時也會在長期的合作中與指導教師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筆者發現,在多年的教學中,認識和了解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指導學生課后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師生接觸頻繁,交流機會增加,隨著活動的開展,師生之間的了解逐漸加深,友誼隨即增長,師生情誼甚至在學生工作以后轉化成朋友關系。
(3)其他溝通方式。在高校師生溝通中,除以上溝通方式外,充分發揮學校現有的學生會、學生社團的橋梁作用,借助不同的學生活動,通過邀請教師指導,參與活動等方式,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提供平臺。其次,目前各高校都已經建立的“學生心理咨詢室”也應在師生溝通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不是長期的閑置于閣,型同虛設。
4、學習一定的溝通技巧
有了良好的溝通動機、形成平等的溝通意識、具備一定的溝通環境氛圍,要達到師生良好的溝通,還需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以提高溝通的能力。調查中,師生普遍認為,師生溝通的障礙還表現在對溝通技巧的缺乏,不懂得溝通技巧,往往給期望溝通者帶來許多的困惑和尷尬,甚至令溝通無法進行,因此,師生都應加強溝通技巧的學習。目前我國高校針對大一新生普遍開設思想道德修養、心理教育等課程,然而,開設人際溝通課程的學校卻極少,個別學校在全校性選修課程中開設了“人際溝通”(如海南省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生選修踴躍),但由于學校的重視程度不夠,老師只能在教有余力的情況下才開設,不能保證每學期或每年課程的開設,也就無法滿足學生的要求。針對學生對人際溝通技巧學習的迫切與及人際溝通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建議各高校能對課程的開設給予一定的條件,如減輕任課教師其他專業課程教學的任務,增加課酬等方式,使任課教師能騰出時間及吸引教師進行人際溝通課程的教學;其次,可根據學校的不同情況,采用定期講座、溝通游戲活動等形式進行溝通技巧的學習。
參考文獻:
1、伍茂國,徐麗君.人際交流.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
2、王維、林濤.素質教育與師生關系.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3)
3、許晉才.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主要途徑.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0.20 (2)
【高校師生溝通現狀及對策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危機管理的對策分析的論文04-27
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論文05-01
淺論高校師生的心靈溝通04-29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辦學現狀及發展對策論文05-01
傳統武術在高校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論文11-28
高校體育理論課教學現狀及對策論文04-28
綠色消費現狀及對策分析04-26
關于高校足球選項課現狀及發展對策論文05-02
水煤漿技術應用現狀及對策分析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