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設論文
[關鍵詞]校本教研 工作管理 制度建設
[摘 要]教師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實現改革的目標,除了新課程標準的制訂、新教材的編寫以外,更關鍵的是如何讓教師接受新的課程理念、理解新課程,從而把新課程推向課堂班級層面,把理想的課程轉變為現實的課程,教師是影響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本文結合金山中學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實踐,試圖對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的必要性、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應遵循的原則和通過實驗探索取得的理性認識進行探討,僅供中小學校管理人員參考。
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其中包括課程改革的物質保障、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以及教師和學生教與學觀念的轉變等。而教師如何理解與把握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如何改變教育教學方法,如何切實落實課程改革的各項目標已成為直接影響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成敗的關鍵,因此,開展"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以下簡稱校本教研),是保證新課程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有效策略。學校作為課改實驗的最基層單位,必須重視校本培訓制度的建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狠抓內部管理,進一步落實校本教研制度,將教師的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校本培訓有機融為一體,這樣既能有效促進教師的持續發展,提升廣大教師的整體素質,又能為課改的穩步推進保駕護航。實踐證明,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是課改實驗工作在得以穩步推進的成功之所在。
一、名詞釋義
"校本"(school-base),是新世紀學校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本文采用華東師大博士導師鄭金洲教授的觀點,從三個方面理解它的含義:一是一切為了學校,二是一切在學校中,三是一切基于學校。
新課程校本教研:是以中小學教師為研究主體,以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為研究對象,在自然環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教育教學現象進行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總結經驗與形成理論、通過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是決定人們的相互關系而人為設定的一些制約。校本教研制度就是為確保新課程校本教研順利進行而制定的保障體系。
二、校本教研制度建設是新課改發展的需要
"制度既可以限制人們的活動,也可以鼓勵人們活動,更可以為某項活動的發展保駕護航,特別是對于新生事物,更離不開相應制度的有力支持。"新課程校本教研就是這樣,它的順利發展離不開相應制度的有力支持。
校本教研的順利進行取決于諸多因素,但從根本上來講,則是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教師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能力是教師進行校本教研的基本前提,但不能否認的是,一個只有校本教研能力而沒有教研熱情的教師同樣也難以勝任校本教研。
作為新課程校本教研的主體,擔任基礎教育任務的教師長期奮斗在教學的第一線,大都承擔著較為繁重的教學任務。正如一些教師所說的那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品味。也只有在基礎教育戰線上工作過的人才真正了解基礎教育工作的復雜性。新課程背景下,教師作為實驗的主體又必須參與到校本教研中來,所以他們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在工作中進行研究。但是,校本教研又是一種具有特殊形態的勞動,其成果在很多情況下需要教師投入大量的勞動,傾注大量的心智和體力,特別是在校本教研實施之初的今天,教師囿于能力、信息等多方面原因,此種情況更甚。校本教研的目的在于解決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但在今天,我們還很難根據某些標準或者是在短時期內判斷某個教研成果確實可以解決什么樣的教育教學實踐問題,教師進行校本教研不排除會得到"出力得收不到成效"的可能性。所以,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各種形式的培訓與交流,幫助教師在改革的過程中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地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地變革教學方式,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實現專業水平的提高,在教學改革實踐中實現真正的成長。而扎實有效的校本教研體制的構建無疑順應了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通過校本教研來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校本教研必將成為教師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失的階梯。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教師的成長成了校本教研成敗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建立以調動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為主旨的激勵機制,以扎實有效推進課改實驗工作的管理體制,應成為學校制定校本教研制度的出發點。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和校本教研的工作管理原則
要確保校本教研在學校開花結果,必須要有學校各種制度推動其發展,這就需要在學校內部建立與教師校本教研相適應的各種制度。如校本教研的評價制度、校本教研的獎勵制度,校本教研的實施制度等,以期達到規范校本教研的行為、指導和引領教師的校本教研進行的目的。在制定各項制度的過程中,主要應遵循以下原則:
1.以人為本原則 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要充分體現教師的主體地位,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學校制定的校本教研制度主要體現在對教師的尊重上,也只有對教師的尊重才能體現出教師校本教研工作的價值。對教師的尊重表現在:第一,尊重教師的興趣和生活方式,使興趣成為教師校本教研的催化劑,同時,盡量滿足教師生活方式的自由,為教師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以更有利于教師校本教研的發展;第二,尊重教師的勞動方式和勞動成果。只要能取得校本教研成果,就沒有必要過多計較教師的勞動方式。尊重教師的校本教研成果,并能利用及時有效的反饋系統,增強教師的成就感和與人分享成果的快感,對于研究成果的不足,則是有耐心、熱情地幫助教師分析原因,找到改進的方法,防止消極情緒的產生;第三,尊重教師的自我價值和作為自我價值體現的個人目標,因為"個人目標越是受到尊重,個體對目標就會看得越重,實現的可能性就會越大"。
2.公平原則"一個人對他所得報酬的滿意度固然與報酬多少有關,但報酬的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對個體積極性的影響更大。"將公平理論應用于教師校本教研管理中,具體表現在:公平對待所有的參與校本教研教師,在管理過程中,能夠做到"一碗水端平",公平合理的處理好各位教師的研究績效、利益分配等問題,做好校本教研的咨詢和服務,盡量使教師有一個寬松的校本教研氛圍,使教師"比"不出不公平感,同時,打破"大鍋飯",對校本教研能力不同的教師分別給予幫助,使教師滿腔熱情開展校本教研;創設一個既寬松又具競爭性的校本教研環境,以公正科學的評價為基礎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及時總結實踐經驗,使校本教研最優化進行;積極引導教師正確評價別人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管理過程中逐步探索,力求摸索出一套客觀、準確的評價教師校本教研成果的指標體系,努力為校本教研教師創設一個平等的競爭環境,盡量排除不公平的因素。
3.針對性原則 校本教研制度的制定必須要有針對性,不能籠統、模糊不清。根據人的需要層次理論,對個人來講,同一個時期內,總會有一種需要占有主要地位,也就是需要滿足的需要。因此,在制定校本教研制度過程中,我們先通過細致調查,準確明了教師真正的需要在哪一層次上,使制度有的放矢。歸納進來,就是:努力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諧的校本教研工作組織以及高質量的校本教研管理。
4.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相結合的原則"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因此,在制定校本教研獎勵制度時,必須考慮發揮物質獎勵的作用,以滿足教師在校本教研過程中合理的物質需要,把教師的物質待遇作為一項重要決策來抓。當然,強調物質激勵的重要性,并不排斥精神鼓勵,在物質獎勵基礎上,結合精神鼓勵,并逐步將重點過渡到精神鼓勵上來。
四、校本教研制度的實踐探索
(一)校本教研制度應逐漸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校本教研是校本化教育最重要的體現,是學校工作的起點,校本培訓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的中介,校本管理則是聯系協調協調的紐帶,為提高校本教研的質量,學校必須規范校本教研的管理體系,使校本教研活動正常化、制度化,并逐漸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
實踐證明:必要的校本教研制度,為教師的校本教研活動提供了一套角色行為的規范模式,使教師在校本教研活動中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通過什么樣的形式去做,都有章可循。下面以我校在校本教研制度方面的探索為例,試闡述校本教研制度體系的部分內涵:
1.建立理論學習制度。利用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時間,開展集中的校本培訓,組織學習有關課改理論和新課程理念的文章。如《金山中學新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方案》明確規定教師必須認真學習課改實驗的相關書籍、資料、文章,同時學校還自行編印了新課程理論學習提綱,以使教師盡快適應新課改需要。
2.建立健全校本研究制度,規范校本教研活動開展。我校為適應新課改,制定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如《金山中學促進教師參與新課程校本教研方案》、《金山中學"教研促教興校"計劃及實施方案》,為規范校本教研活動的開展,制定了《金山中學教科室工作及管理規程》。在《金山中學促進教師參與新課程校本教研方案》就明確規定了:
①領導必須聽課和深入教研活動,了解教學一線的真實情況;
②教科室對校本教研管理制度,規范各學科的教研活動;
③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網絡,各教研組、年級組分層抓好校本教研,抓好各學科組的教育理論學習和常規教研,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專題研究,圍繞重點專題研究開展聽課、舉辦觀摩活動等。認真總結本學科行之有效的經驗,進行交流、宣傳、推廣,組織本學科教師參加有關的繼續教育學習;
④教師參加校本教研的要求;
⑤加強聯合教研……通過實踐,我校校本教研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初步建立了依法治校、教研工作規范化的機制。
3.建立資金保障制度。加強校本教研,必須要有一定的資金作為保障,如《金山中學教育科研獎勵條例》規定了對教師參與教學科研工作和各級教研活動的激勵措施,為校本教研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校本教研制度是學校"精細化"管理的體現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在加強校本教研時,應充分考慮教研必須服務于教學,圍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來制定各方面的具體制度和措施,這也是一個學校管理工作"精細化"的體現。如我校制定的《促進教師參與新課程校本教研的方案》,規定以教研組為單位,定期進行"新課程研討",立足教學實踐進行總結、反思、交流,課例評析、思考,研討教學內容和方法,要求做到活動有專題、有記錄、有實效,將校本教研課題研究融于教研組的活動(我們稱之為"校本教研課題化")。另外,督促教師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除學校各組的常規教學研討制度之外,還建立了"五個一"
(即
①每位教師每學期上交一篇自己滿意的典型案例;
②每期上交一篇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
③每期上交一篇有一定水平的具有自己特點的教案;
④每學年上好一節研究課;
⑤每學期讀一本理論專著,并認真做好自學心得筆記) 的校本研究制度。
為避免落入俗套,各學校應充分考慮本校的實際情況,結合校本教研的特點,確保制度要有利于教師的培養和提高,如我校對教師的培養與管理上采取分層指導、分類推進、共同提高的辦法,促進教師由"教書匠"向"學者型"過渡的做法,對于各學科教師數量少的學校就不適宜,這類學校就更適宜尋求聯合教研的方式進行。
(三)校本教研制度的落實
"士為知己者死"。實踐證明,學校在校本教研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融入情感,以"情"作為校本教研管理的基礎和紐帶,加強溝通與理解、尊重教師,通過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融洽的情感關系來調動教師進行校本教研的工作積極性,確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俗話說"話不說不明,燈不點不亮",在制度制定之前和制度實施過程中,充分加強與教師的溝通,傳達信息,互通有無,交流意見,統一思想,最終達成一致,形成校本教研合力,共同為校本教研目標而努力。尊重老師,激發他們在校本教研過程中的主人翁精神和主體意義,激發他們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學校領導主動了解教師工作、生活的困難之所在,為教師排憂解難,解除其后顧之憂,迅速及時地幫助教師協調疏通,熱情地為他們服務,做教師的知心人,激發教師校本教研的工作熱情。使他們以最大的熱情參與到校本教研工作中來。通過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每一位教師對學校的各項工作能給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對各項制度能充分地認可,并認真在工作中貫徹落實,使校本教研的各項制度得以全面深入地貫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課改實驗才剛剛起步,各項實驗還處于摸索探究階段,我們相信,課改實驗只要深深扎根于實踐的土壤中,在實踐中不斷加以歷練與完善,實驗終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校本教研》新華出版社,2003.
2.張顯平《對農村中小學校開展校本教研的思考》《教育科學論壇》2005/2.
3.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龔如義 辛理《中小學教育與科研》伊梨人民出版社,2000.
6.鄒尚智《校本教研指導》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7.齊明山《行政學導論》大眾文藝出版社,2001..
【校本教研的制度建設論文】相關文章:
校本教研制度建設大家談04-30
高校制度建設論文04-28
集團企業的制度建設論文04-28
數字校園制度建設論文04-28
內部控制制度建設論文04-27
小學校本教研活動制度04-30
以五推行演繹校本教研的激情與靈感論文05-02
制度建設與制度創新論文(通用10篇)01-07
農村初中校校本課程建設思考論文05-02
高校班主任制度建設的論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