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地方民間藝術傳播措施論文
民族民間藝術是不同民族在適應、改造自然環境中形成的特有文化現象,帶有強烈的地域特征,以工藝品制作、繪畫、舞蹈、戲曲、民俗、歌曲等形式表現,其創作大多是自發與業余的,在技藝方面是拙樸和天真的,在功能方面自娛與實用并存,能反映民族心理特質,體現民族血脈的傳承。在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的今天,各省市和地區越來越重視挖掘本土民族民間資源,加以傳播,借此凸顯地方特色。各地政府或單位、企業或個人都積極利用大眾媒介、展演等各種傳播平臺努力打造文化品牌或產品,京劇復興、趙本山的“本山傳媒公司”、天津郭德綱的小品等,都是極具特點的成功傳播案例。因此,如何結合地方的優勢,采取合適的策略有效傳播當地的民族民間藝術,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已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
一、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主要特色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邊疆省區,有豐富的地上地下文物,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以及奇特瑰麗的“喀斯特”地貌,這些,構成了獨特的廣西民族文化生態。廣西地處嶺南西部,自古為“百越之地”,屬西甌駱越故地。越文化、滇文化、楚文化、中原漢文化、客家文化、壯族駱越文化均在此交匯,造就了五彩斑斕的廣西民族文化,并由此衍生出獨具特色的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特點包括:
1.地域民族性突出廣西是多民族的省份,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廣、交錯雜居的分布狀況。廣西不同民族、不同支系、不同地域,有其不同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內容。例如民居建筑,有漢族庭院式的民居、園林式的山莊、南洋風格的騎樓,有客家圍屋,有少數民族的干欄式建筑,等等。再如服飾,廣西12個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同一個民族的不同支系又有各式各樣的服飾。另外,戰國至東漢的左江巖畫,綿延分布在200公里的左江沿岸,規模之大世界罕見,其中著名的寧明花山巖畫全幅畫長135米,高44米,畫有朱紅色人物1300多個,最大的高達3米,最小的僅0.3米,間有少量獸類和器具,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廣西的銅鼓文化習俗仍在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流行,白褲瑤的打銅鼓和砍牛送葬、壯族的青蛙節打銅鼓和祭蛙求雨儀式等都體現了廣西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
2.具備地區國際化特點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祖國南疆,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國西部資源型經濟與東南開放型經濟的結合部,在中國與東南亞的經濟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廣西周邊與廣東、湖南、貴州、云南等省接壤。在文化上,廣西與越南、泰國、柬埔寨等國家有較長期的民間交往歷史,民間習慣、藝術形式上有許多相通之處。
3.多種民族亞文化并存,既有相對獨立性,同時極具兼容性從地域特點來看,以柳州為界,桂北飲食以咸辣為主,其重要民間藝術戲曲——桂劇、彩調劇,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歷史血緣關系,帶有明顯的楚文化特點;桂南以粵文化為主要特征,融合了疍家文化、越文化的元素,民間以粵語為主要語言,流行于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各族自治縣和寧明等地的天琴表演同時帶有壯族文化的特色,粵劇、師公戲、絲弦戲、采茶戲同時并存;桂西以古老壯族的密洛陀文化為主流,是黑衣壯、藍衣壯等古老壯族聚居區,“螞拐舞”、紅水河沿線的銅鼓文化、壯錦、舊州的繡球等都體現出駱越文化的特點;桂東地區以客家文化和粵文化為主線,舞獅、“舞炮龍”等是粵文化和客家文化遺存的體現。廣西各民族長期接觸和交往,使各民族的文化一方面具有獨特的傳統,一方面又有互相滲透、互為兼容的跡象。比如桂北農村壯族、漢族、侗族、苗族的干欄式木樓,大同小異;竹竿舞、拋繡球、斗牛等在廣西不同民族的節慶活動中都有也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其他如節日、飲食、娛樂等方面,各民族都有一些相近、相同的習俗。
4.民族民間藝術保存較完整廣西自古遠離中原的朝代更迭、戰亂紛爭,又屬經濟欠發達地區,加之許多民族的聚居地又相對偏僻,因此許多傳統文化得以系統、完整地保留下來。像侗族的民居建筑、瑤族的服飾,還有許多民族的節日、歌謠、技藝等等,都比較完整地流傳下來。
二、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現狀
在整合文化藝術資源方面廣西有著一定的基礎優勢:第一,廣西相對其他少數民族省份兼容性更高,歷史上和中原地區的聯系也很緊密。社會發展進程總體上以融合發展為主,進而現在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形成了既相對獨立,又極具兼容性的特點;第二,經過近幾年政府的鼓勵推動,各地的節慶活動開展廣泛,區內大部分縣市每年都有以本地民族特色為重點的節慶活動,在活動開展的同時,各主辦方也相互借鑒,這在較大程度上促進了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整合;第三,隨著“北部灣經濟區”確定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之一,廣西作為與東盟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橋頭堡,有和東盟諸國開展全方位文化交流的必要和需求,為此一個完整的廣西文化形象更有利于確立廣西的樞紐地位。
1.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已開始發掘,但分散零亂,缺乏整體形象打造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由于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地域分布廣、交錯雜居的分布狀況,致使當地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分散,桂北的桂劇,桂南的天琴、“碧海絲路”舞劇,桂西的“螞拐舞”,桂東的舞炮龍、彩架等,雖由當地縣市通過節慶活動、外出展演等方式大力打造、宣傳,仍不免是“各個山頭在唱歌,聲大難和”。近幾年,廣西借助國際民歌藝術節的平臺以民歌為“龍頭”,整合了民歌資源和壯錦、銅鼓等部分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但僅僅依靠一年一次的國際民歌節和單一的民歌訴求,在大眾傳播形式多樣,信息泛濫的現代社會,廣西豐富的地域特色還是無法有效形成整體形象,也不能更好地豐富廣西的文化品牌內涵。
2.在一些項目上,民間資本參與民族民間藝術產業化運營與傳播取得了突破,但未全面鋪開作為民間資本參與民族民間藝術產業化運營成功的典型“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演出是將廣西桂林風景、現代聲光影技術、民間傳說和民間山歌藝術形式有機結合的產業化運營項目,它不僅探索了一條新的文化產業運作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為當地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如何和現代主流審美思想相結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例,到2008年底,《印象?劉三姐》演出近2000場,觀眾約300萬人次,票房收入約6億元。此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工藝品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中也探尋了新的發展模式。廣西臨桂縣五通鎮的“三皮畫”(樹皮畫、豬皮畫、牛皮畫)已初步形成了產業,有500戶農戶直接參與制作,一年產值達到4000多萬元;靖西縣舊州村是廣西歷史悠久的繡球專業村,這里制作繡球的歷史有400多年,采用“公司+協會+農戶”的生產模式,歐美和國內已經成為主要市場,目前,舊州的繡球年產16萬個,年產值達到170萬元。這些成功項目都大大推動了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有效傳播。然而,對于廣西大部分民族民間藝術的產業化運營與傳播,民間資本的參與十分有限,大多要么參與比例較少,要么僅僅流于形式,如賓陽的“炮龍節”、武鳴的“三月三歌圩”等。
3“.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文化傳播模式對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局限性明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模式是國內諸多省份推動民族民間藝術發展的主要原動力,實質是通過構建獨特的文化平臺,提高知名度、美譽度,吸引投資商,拉動經濟增長。廣西長期實施了舞臺藝術精品戰略,一些民族民間藝術得到了傳承與發展。壯劇《瓦氏夫人》、民族歌舞詩《漓江詩情》、舞蹈《壯族大歌》等140多個劇目在“五個一工程獎”、“文華獎”等各類全國性評選和比賽中獲獎,實現了舞臺藝術整體突破;民族音畫《八桂大歌》、壯族舞劇《媽勒訪天邊》和桂劇《大儒還鄉》連續三年分別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廣西成為西部14個省市區中唯一獲得“三連冠”的省區;傳統的歌舞劇《劉三姐》不斷加入聲部交替詠唱的手法,模仿水波的流動,表現手法進一步創新;特別是已經連續舉辦七屆的“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大推動了廣西民歌品牌的塑造。這一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廣西文化形象在全國的傳播,但對于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的生存終歸是“輸血”,而不是“造血”,沒有形成其本來應有的大眾消費土壤。從2009年由自治區文化部門發起主辦的“廣西戲劇展演”的慘淡門票銷售上即可看出,傳統民族民間藝術和主流文化消費理念的契合仍任重道遠。
三、結合地方實際,運用新策略大力推動廣西民族民間藝術傳播
文化消費是民族民間藝術得以生存的原生土壤,傳統的藝術形式要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就必須有牢固的本地域或更廣闊的文化市場空間,要和主流的文化消費理念相適應。
1.整合民族民間藝術資源,適應北部灣發展戰略
在對廣西民族民間藝術的傳播項目中,應采用以壯族“民歌”、“壯錦”和“銅鼓”等民間藝術形式為主體,廣泛融合區內各種藝術元素進行整合傳播的方式。這主要基于:1、單一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的推廣傳播容易淹沒;2、形式特點各異、資源分散的民族民間藝術創作不利于現代文化產業大生產、大制作、大傳播的特點;3、整合傳播有益于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將各縣市的優秀民族民間藝術元素以大項目的平臺整合傳播顯然比但各縣市單獨對外宣傳更有效率。經過幾年來“國際民歌藝術節”的拉動,廣西在對外傳播的藝術文化項目上已經整合了不少民族民間藝術元素,但還比較簡單、粗放,應該由內至外的在各個藝術作品、傳播渠道上作進一步的整合。
2.以項目運作為核心搶占制高點,推動文化品牌向周邊地區傳播
近年來,廣西、云南、貴州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都在依托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旅游、演藝、會展,形成某一訴求的品牌效應,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相比東部強大的社會經濟基礎和群眾文化消費能力,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缺乏多種產業并存的土壤,加上群眾的文化消費能力低,發展文化產業“先天不足”。但同時,這些地區又都是資源大省,因此廣西必須通過舉辦重大項目來吸引注意力,克服距離和傳播的困難,借助外力增強消費的拉動能力。從文化消費的角度,“北部灣沿岸”國家是廣西重要的藝術文化傳播對象,除了歷史上雙方有更密切的文化傳統和相近性外,廣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更高也是有利于民族民間藝術產品向這些國家的傳播。
3.區分受眾偏好,采取對應的傳播手段
要讓民族民間藝術更好的對內對外傳播,就要注意區分不同受眾的文化消費偏好。民族民間藝術作為傳播民族文化心理的符號載體,最初以本族受眾作為對象時所承擔的信息傳播功能是完整的:儀式化的社會協調功能,娛樂功能,環境監測功能,經濟功能。但隨著受眾對象的改變,原有的文化符號所承載的社會功能對于新受眾則大多集中于娛樂功能和環境監測功能上,受眾需求變化后,如果傳統節慶活動僅僅停留在滿足原有受眾的功能需求上,則不利于拓展新的受眾,因應廣泛結合現代主流娛樂符號和利用網絡等新興媒介來滿足受眾的娛樂和監測需求。廣西現有的情況是各個縣市大多以節慶活動作為展示本地民族民間藝術的主要平臺,宣傳范圍大多局限周邊,或短期運用大眾媒介進行布告式宣傳,影響范圍有限,活動參與以本地居民為主,大體只能是傳統活動的升級版,未能考慮到更大范圍受眾的需求,如已舉辦多屆的“三月三歌圩”,許多外地觀光客看不懂“對歌”,不了解“搶花炮”,還有節慶活動缺乏“民間工藝品”展銷的遺憾。此外,“地球村”信息環境的形成和傳播內容的極大豐富使受眾偏好更為多樣化,傳統電子大眾媒介時效性短暫的特點更為突出,而網絡“超文>文秘站-您的專屬秘書,中國最強免費!<本”、群體“分離化”的特點有利于根據不同受眾開展有針對性的傳播,其范圍更廣,成本更低,并且較少受到媒體使用習慣的影響。>
4.加快文化機構改革,提高民營文化傳播單位傳播能力
當前廣西多數藝術文化項目的起步和推進還依賴于政府強有力的推動,但民族民間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依靠的更多應該是大眾文化市場。政府加快文化機構改革,讓民營文化傳播單位成為民間文化市場的主力軍,更多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其中,創造良好的民間藝術產業化市場環境有利于提高傳播主體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形成多層次、大范圍的傳播狀態。
5.改變傳播理念,將節慶的附屬功能轉變為產業功能
節慶、展演活動是民族民間藝術重要的展示推廣平臺,由于大多數活動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地區名片”、“文化形象”工程,因而不可避免的帶有地方經濟的廣告附屬功能的意味,在傳播策略上也必然出現傳播主體與傳播內容的錯位,并不能切實的為民族民間藝術提供自生的土壤。在市場經濟為主要經濟形態的今天,民族民間藝術要實現自我傳承、發展,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將服務經濟建設的附屬功能轉變為產業功能,找到文化市場空間,適應新的受眾需求,才能為廣西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更廣泛的傳播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方民間藝術傳播措施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化傳播與經濟的關系05-01
手機媒體的傳播特點論文04-28
音樂網絡傳播論文04-29
網絡知識傳播的經濟特征論文05-01
網絡知識傳播的經濟特征論文05-01
無線電波的傳播論文04-28
傳播視角下音樂教學論文04-30
論卡通形象的傳播策略論文04-30
新聞傳播在社會文化的影響論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