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幼兒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論文
道德品質教育甚至是思想意識教育構成了幼兒德育的基本內容。幼兒德育是“用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對幼兒進行思想意識與道德品質的教育”。在我們與孩子的教育生活中,沒有什么是可以完全預測到、計劃好或加以控制的。我們發現,幼兒的生活事件主要有兩種來源:一是“事件原因”,二是“情境”。要徹底解決幼教領域中德育低效的問題,必須從幼兒德育內容、幼兒德育方法兩方面去探本尋源,并以此為依托,探尋解決幼兒德育低效的對策。
一、事件原因
幼兒德育應主要在社會性發展的基礎層面上發揮作用,主要培養幼兒在人群中生活應有的健康態度和能力,形成與發展幼兒的道德品質。可見,幼兒德育的內容應以親社會性行為的培養和道德品質教育為主。幼兒存在較強的自我中心,他們的認識屬于缺失性的、未成熟的認識,處處著眼于個體的自我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在幼兒的相互交往中,利益沖突與人際緊張普遍存在,如爭搶玩具、與同伴鬧矛盾、愿望不能滿足等。雖然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大多屬于雞毛蒜皮類的小事,但教育者應該明白,正是這些日常生活瑣事塑造著幼兒的品性和人格。因此,我們必須把幼兒德育內容定位在基本社會行為的基礎上,按照維護和協調雙方關系和利益的基本目的'和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則來進行具體的教育。
案例一:2013年9月的一天,我帶大三班小朋友做完“泡泡糖”的游戲后,孩子們都拉著小伙伴的手去聊天,唯有政偉小朋友一個人在一邊。我問他:“為什么不和朋友去聊天?”他先是表現得緊張、不自在,隨即又表露出毫不在乎的神情說:“我就要一個人玩。”聊天活動結束時,我組織全班小朋友圍坐在一起說:“小朋友們今天和小伙伴們玩得開心嗎?你們誰能告訴老師,政偉怎樣沒有找到好朋友?”珊珊說:“如果政偉以后不打人了,我就和他做朋友。”波波球說:“排隊時他不推我,我就和他做朋友。”這次討論后,政偉知道了其他小朋友不跟自己一起玩的原因,一點一點的改掉了打人、推人的壞習慣,擁有了很多好朋友。
幼兒的生活世界里存在許多矛盾和困惑,這些往往是教育的契機,我們作為幼教工作者必須要善于把握這些教育的契機。
二、陶冶教育(情境)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幼兒教育學》中所提出的德育方法為:
1、說服;
2、范例、榜樣;
3、行為練習;
4、行為評價方法(表揚、獎勵、批評、懲罰);
5、陶冶教育(情境)。
杜威說過,“雖然我們可以把馬引到水邊,卻不能迫使它喝水”,也就是說,教育的可能性最終應歸結于教育對象主體本身。幼兒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社會生活需要人們遵守某些特定的規約和許多核心的價值,如:“尊重他人”、“關愛生命”、“文明禮貌”等。但由于生活經驗的缺乏和所處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的不同,這些價值觀很難被幼兒認同和接受,需要教育者創設相關生活情境并加以恰當的引導,使幼兒在情境中感悟、理解,從而朝向善的方向發展。“教育性情境”,是指教育者根據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的,能夠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影響(也就是產生作用,發生意義性關聯)的情境。
案例二:現在的社會公益活動開展的豐富多彩,所以在周末的時間里,我建議大三班的家長們多帶孩子投身于公益事業里。2013年5月的一天,我們收到了一封表揚信。表揚大三班的文杰小朋友,在社區公益活動中照顧獨居老人,參與小區衛生大掃除。
不管采用何種方法,關鍵在于必須明確幼兒是從自身出發學習和掌握“德”的,因此,任何方法的前提都必須承認并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從道德上講,任何德育原則都要求社會本身尊重個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說,道德要求社會公正地對待個人,并且不要忘記,道德的產生是有助于個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對個人進行不必要的干預。道德是為了個人而產生,但不能說人是為了體現道德而生存。”這是我們在探索新的德育方法時所必須牢記的。
【淺論幼兒德育教育中的方法論文】相關文章:
電子商務中數據挖掘方法淺論論文12-21
淺論體操教學訓練中的練習指導方法論文12-17
項目領導方法淺論論文10-01
淺論環境統計中數據的審核方法01-17
淺論幼兒學古文論文10-08
淺論變電運行管理中的危險點與防范方法論文12-28
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的研究論文12-12
淺析體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論文12-03
體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論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