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隨著心理學家對人類學習過程認知規律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逐漸流行。這種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不僅要求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且要求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學模式(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強調知識傳授、把學生當作知識灌輸對象的傳統教學模式),是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新教學模式。本文在介紹幾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就如何將這些新教學模式應用于地理教學進行了探討。
幾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我們可以將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instruction)
根據歐共體“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的有關文件,支架式教學被定義為:“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這種教學思想是來源于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理論。維果斯基認為,在兒童智力活動中,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能力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通過教學,兒童在教師幫助下可以消除這種差異,這個差異就是“最鄰近發展區”。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⑴搭腳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⑵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個節點)。⑶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⑷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⑸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
2、拋錨式教學(anchoredinstruction)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⑴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⑵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讓學生面臨一個需要立即去解決的現實問題)。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⑶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要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⑷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⑸效果評價————由于拋錨式教學要求學生解決面臨的現實問題,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即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
3、隨機進入教學(randomaccessinstruction)
在教學中,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隨機進入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⑴呈現基本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⑵隨機進入學習————取決于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而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的情境。⑶思維發展訓練————由于隨機進入學習的內容通常比較復雜,所研究的問題往往涉及許多方面,因此在這類學習中,教師還應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⑷小組協作學習————圍繞呈現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⑸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與支架式教學中相同。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1、以圖為載體,進行問題框架的構建支架式教學強調事先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臨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在地理教學中,隨時會遇到各種地圖或圖形,而圖本身可以將許多新舊知識點聚集其中。所以,依據圖來進行“最臨近發展區”概念框架的構建,是使學生能更好、更快的進入問題情境的一種方式。例如(圖一)對傳統工業的講述:框架中的問題是為發展學生對原有知識的進一步優化所要的,也就是說,該框架應按照學生智力的“最鄰近發展區”來建立,因而可通過這種腳手架的支撐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頓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提升到另一個新的更高水平。對問題的分析探究過程,也是學生主體性得到發揮的過程,也是對知識意義建構的過程。
2、圍繞教學中心,設計實例、問題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在講述“商業中心和商業網點”時,課前安排學生分組進行不同街區的商業網點各方面的調查,其中包括商業網點集聚區的繁華街道,也包括居民區的商業網點。這一階段為“拋錨”階段。確立了目標之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自主學習,進入自主調查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階段。通過學生之間的協作調查,學生對商業街、商業小區、商業網點的形成、商業網點的密度、商業網點的效益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將自己的見聞記錄下來。上課時,教師將學生的調查結果公布在黑板上,通過學生對各個問題的討論分析之后,教師引導,建構學生新的知識體系。最后,讓小組之間相互評價。整個過程可表現為以下(圖二)所示:3、利用影片、圖片,隨機進入課堂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及其能力的培養,教師只能起到主導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輕松的、簡單易行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去建構問題的興趣。怎樣讓學生展開新知識的分析與建構,必須從學生原有知識體系中去尋找閃光點。其中,影片和圖片以其知識容量大、直觀性強、吸引力強等優點,可以吸引學生。因此,可以以此為導入點展開知識的意義建構。圖片和影片中的知識點多,根據教師提出的中心主題,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圖片、影片中找到相關的多個聯系點。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關聯點,隨機進入課堂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舊知識的整理、優化,經過分析討論實現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這樣,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討論、研究,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例如,一段關于青藏高原牧羊和三江平原的種植業的影片播完之后,同學們對兩地的農業有了直觀的了解,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多項地區間的農業差異,教師可以抓住每一個差異一點讓學生展開分析:如圖三:建構主義的教學方法盡管有多種不同的形式,但是又有其共性,即它們的教學環節中都包含有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在協作、討論過程中當然還包含有“對話”),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習者自身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及其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建構主義模式在《旅游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04-29
問題解決教學模式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04-26
游戲教學模式在幼兒教育中的應用論文04-27
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教學論文05-02
模糊法及其在大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02
地圖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04-30
交往互動教學模式在高職規劃與招聘教學中的實踐與應用的論文04-27
圖像教學對初中地理教學的應用論文05-02
淺談比較教學模式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