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隨著地理新課程的全面推廣應用,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不斷地摸索實踐新課程思想的方式、方法。其中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提出“合作學習”的教學觀正在被大家所認同。該教學方法是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也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探索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它促進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本文從教學應用的角度談談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一、對合作的認識
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動力,與競爭一樣,是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人類大部分活動都是合作性的,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合作的地位和作用將會顯得越來越重要。今天的學生畢業后將面臨的是一個多元、復雜、多變、互賴的社會,他們不僅應從學校學得如何競爭、如何生活,更應當掌握如何合作。合作是集體生活的潤滑劑,是事業成功的必要保證。許多社會學家認為:“合作的交往較之競爭的交往在當今及未來世界里更重要。”
二、關于合作學習
合作學習是把合作的觀念引入教學系統,是新課程實踐的產物。它抓住了學校教育教學的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重大課題。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形成對科學的積極態度,發展批判思維能力,而且能使學生將其所學所能應用到合作情景之中。過去我們過重地強調分數是唯一重要的,每個人的成功與否取決于個人在測試中的成績。但現實生活中的T作都是協力合作的結果,相互配合、相互交流、有效地調節和分工是大多數工作的特征。所以合作學習是順應了社會的需求,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合作學習是指根據學生不同性別或能力,混合編成若干小組(人數可在3-6人),小組成員分T合作,相互扶持,彼此指導,共同努力學會教師每節課安排的內容,并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它倡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進行多邊互動,并由此推進教學的發展。
三、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實施
(一)準備階段。
合作學習兼顧教學的個體性與集體性特征,把個別化與人際互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力求體現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在教學形式上,采用班級授課與小組活動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講授過程力求簡要清晰,時短量大,任務明確,有較強的探究性,能為學生的小組活動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因此首先要成立學習合作小組,該小組以異質小組為主,即南性別、學業成績、能力傾向等方面不同的學生構成,成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要求各小組總體水平基本一致,每個小組都應是班級的縮影或截面。同時,各小組之間又應具有同質性。這樣全班共分出九組,每組六人,明確各小組責任人,并宣布組成這樣的小組是為了在學習過程中更有效地交流、傾聽、解釋、思考,在分享、協商、碰撞中感受學習成功的樂趣,使學生們都能接受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
(二)實施階段。
合作學習倡導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更加注重學生的活動,把重點放在學生的“學”上。教師精心研究教材,設計小組活動內容,創設好合作學習的情景,制定好各組完成任務的程序,并在課堂上督促各小組完成。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以指導者和支持者的身份出現,也可以參與某一小組的活動,提出啟發性的問題,滿足學生的需要。例如,我在教學《大洋與大洲》一節時,準備了十個地球儀,在上課時分發下去,每個小組一個。然后提出兩個問題:1、地球的表面是由哪兩部分組成的?哪個部分多,哪個部分少? 2、你如何根據地球儀來驗證你的判斷?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但第二個問題把他們難住了,各小組討論了幾分鐘也沒有結果。此時,我提醒各組,能不能用概率來驗證。有個小組的成員立刻叫起來,“知道了,老師,你不要說!”我因勢利導,“那你說說看如何驗證”,可他說:1‘等我們小組驗證出來再告訴你”,我無可奈何地說:“那其它組就看他們來驗證吧”。那位同學把他的想法與同組同學說了,并作了分工:一個同學用手把另一個同學的眼睛蒙上,還有一個同學轉動地球儀,被蒙上眼睛的同學用一個手指在轉動的地球儀上到處“亂”點,其它同學在認真地記錄點到的地方。就在這組同學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其它組同學也悟出來了,紛紛開始活動開了。過了十分鐘,我叫各組停下來,并匯報各組的點到海洋與陸地的次數,盡管各組的數字不同,但都是點到海洋多于點到陸地。接下來,我又問,“能不能算一下點到海洋的比例”各組通過計算,得到了不同的比例。我又請剛才的那位同學把名組點到海洋的總數加一加,再算一下全班同學點到海洋的總比例,結果發現約是70%,大多數組的結果也接近這個數字。于是,我又問:“為什么出現這種大致相同的數據?這說明了什么?”此時學生都已領會白已剛才活動的意圖,同聲說:“那是地球上海陸面積所占的比例”。
接下來在學習七大洲的分布時,我也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每個組用簡筆畫畫出七大洲的輪廓圖,并用剪刀剪下來,然后在一張白紙上畫出赤道、南北回歸線、本初子午線和180。經線,并把剛才剪下的七大洲輪廓圖帖在上面。各組的同學自行分T后,就開始了操作。在下課前,我將各組合作學習成果一一展示,并讓其它組成員來評價。學生點評得很專業,也很精彩,不僅注意到用經緯線定各大洲的位置,還說出應根據海陸間相對位置來確定各洲應分布在哪里。以至于個別完成得不夠理想的學習小組表示“課后我們好好合作,重做一張更好的。”果然,沒過兩天,我看到我的辦公桌七放著一幅精美的七大洲帖圖畫!
在這節課上,每位學生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強化了自身的責任感,并對同伴表現出極大的關心,體驗到集體學習的樂趣。在相互交流、相互評價中增進了友誼,輕松地完成了學習目標,學生也更喜歡這種形式的學習。
(三)對合作學習的反思。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對教師的組織管理能力要求較高,教師要充分做好準備,挖掘教材、生活中的素材,精心構思每一節課。如果設計、控制不當,會造成“一團糟”現象,反而不能完成學習目標。 因此,教師要做好以下準備。
1、首先要考慮本課的教學任務是什么?是否適合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設計的合作學習內容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在合作學習前應使學生清楚,小組內各人的任務,以及應當取得的學習成果,在課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只有當每個成員知道自己下一步需要做什么時,才能保證合作的成功。
3、應準備適當的和公平的評估方法來檢測學生的學習成果,既能反映出小組的合作成就,又能體會出小組各成員的貢獻,促進大家共同努力。
4、個別學生習慣于教師的傳授或由于自控能力差,會在小組合作學習時茫然不知所措,可能會產生學不到東西的感覺,老師、同學要多多關注。
5、合作小組成員之間應互相信任,多溝通,減少內部沖突,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合作學習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積極的自我概念,使教學過程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合作學習在地理學科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也體現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都很好地貫徹了這一思想。杜威曾說過:教育哲學的理念是使教育不僅僅是獲取信息,更要使教育同我們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聯系起來。合作學習的教育不僅使學生獲得相應的知識,更是使學習者為今后的團隊工作作好準備,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以及團隊生活中更能有效地工作。
【合作學習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過程分析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04
足球教學中合作學習教學模式應用初探論文05-04
小學語文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論文04-30
合作活動學習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4-27
淺論初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應用論文05-04
小組合作學習法在中學地理教學的應用論文05-03
體育教學中自主學習的應用論文04-30
淺論學習策略及其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論文05-04
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教學論文05-02
小組合作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