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財政本質與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
[摘 要]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看,財政本質的不同認識代表著各利益集團的利益格局。主流學派的“國家分配論”與當前較為流行的“公共財政論”等觀點,是從各自的角度看待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問題,理論上講,他們都沒什么不正確。但從整個社會占支配地位的利益集團(國家)的角度考察,我們認為,至少我國目前仍應堅持以“國家分配論”為指導思想的“一體兩翼”的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為主,但不排除一些條件具備的地方實施“國資委”模式。[關鍵詞]財政本質;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中圖分類號]F81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2670(2000)03-0037-04
時至今日,財政理論的主流學派仍否認國有資本營運的獨立性。他們認為,國家財政既是“管理型”的,又是“經營型”的,“公共財政與國有資產管理這兩方面內容,僅是財政的兩個組成部分,主體是一個,即‘以國家為主體’,本質是相同的,都反映一定的財政分配關系,只是兩者有著不同的活動范圍,因而不應完全獨立起來看待,以免割裂財政的整體性”①。這樣,“財政與國有資產管理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是‘主體’與‘兩翼’的關系(其中另一翼是稅收),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財政體系”②。本文擬借助于對財政本質的認識,從制度變遷的角度探討國有資產管理在財政體系中的定位問題。
一、從制度變遷看財政的本質
建國以來,我國財政理論在財政本質上的代表性認識,最主要的有如下流派:國家分配論、價值分配論、國家資金運動論、共同需要論、剩余產品分配論和再生產前提論等觀點(賈康,1998)。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與發展,有人提出應將傳統占主流地位的“國家分配論”發展成為“公共財政論”。他們認為,財政首先表現為一種分配活動,但就分配論分配顯然是狹隘的,但是把財政定義為是國家(或政府)所進行的經濟活動,又失之過寬。因此財政除參與分配外,還對資源配置、收入分配,以及促進經濟穩定和增長等經濟活動起著重要作用。為此,財政概念一般可表述為:財政是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的需要,憑借政治權力及財產權力,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或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所進行的一系列經濟活動(王國清,1999)。
歸納目前中國財政理論界的基本格局,大體上可以說是“國家分配論”與“公共財政論”等兩三個較具影響力的非主流學派間的學術論爭。從財政本質的不同認識上,我們不難發現其最根本之處仍在于“利益”之爭。為此,我們借助于新制度經濟學中的“制度變遷”理論對此略加論述。
諾斯認為,制度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或者更規范地說,制度是構建人類相互行為的人為設定的約束。它的主要特征是:①制度是人類適應環境的結果;②制度是一種公共品。它由社會認可的非正式約束,國家規定的正式約束和實施機制三部分所組成。非正式約束是人們在長期交往中無意識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構成世代相傳的文化的一部分,它主要包括價值信念、倫理規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因素。在非正式約束中,意識形態處于核心地位。正式約束是指人們有意識創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它包括政治規則、經濟規則和契約,以及由這一系列的規則構成的一種等級結構
[1] [2] [3]
【財政本質與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完善】相關文章: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設想04-30
東盟各國財政管理體制比較及對我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啟示05-02
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歷史變遷及創新設計05-03
淺談如何完善農村縣鄉公路的養護管理體制05-01
加強全面預算管理完善預算管理體制的論文04-27
建立和完善社會發展資源管理體制04-28
人的類本質·群體本質·個體本質04-27
本質的意思, 本質的解釋04-30
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國有資產管理體系04-28
做好學校檔案管理工作完善學校綜合管理體制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