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青報:企業招聘“論校排薪”有失公平
“普通院校5000元,重點院校6000元,211工程院校7000元,985工程院校8000元,清華、北大、電子科大9000元!边@是近日在廣東2015屆高校本科畢業生的一場招聘專場中,深圳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開出的技術類新進應屆生的薪資標準。這個標準按院校等級不同,起薪點不同。有人質疑不公平。該公司則表示,按不同級別院校區分應屆畢業生起薪,是公司一貫的薪酬制度,不存在不公平。(《深圳都市報》11月24日)
在用人市場,長期以來似乎都是學歷與起薪關系密切,從專科生到本科生再到研究生,學歷越高,就業后的起薪就越高,這是學歷層次有別、文憑高低不同使然。但是,依據學校等級和聲望,公然對不同院校的本科畢業生“明碼標出等級價”,就讓人匪夷所思了。
企業之所以“論校排薪”,或許是因為在他們看來,諸如清華、北大等名校培養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要比普通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優秀。應該承認,從總體看,確實如此。但也要看到,普通大學也會出英才,重點大學也有庸才,哪怕清華北大畢業生,日后不一定都比普通院校畢業生更優秀。中國校友會網去年發布的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被名校瘋搶的高考狀元,在職場的表現遠低于預期,大部分狀元的職業成就并不突出,較少有出類拔萃的。
企業招聘員工,應該參考畢業院校等級,但最應看重的還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知識水平。企業支付員工薪水,應依照員工的崗位、貢獻和能力,若只看畢業院校,對同期被錄用者有失公平。招聘之初,若難以判定畢業生的能力大小,也可做到進門標準一致、起薪一致,至于進去拿多少績效工資,誰考核得好,誰就可以多拿。
“論校排薪”,是一種變相的“標簽化招聘”,確有歧視普通院校畢業生之嫌,人為制造了職場上的不平等。這些年來,一些用人單位搞“學歷上查三代”、非名牌大學畢業生不招,一些招聘會設入場資格審核區,其實都是變相的就業歧視。
【中青報:企業招聘“論校排薪”有失公平】相關文章:
論公平優先04-26
再論公平與效率何者為先04-26
論公平原則與蓋然性的關系04-27
論公平的本質、內在矛盾及其效率價值05-02
論新形勢下的效率公平觀04-30
論圖書館資源的公平利用04-29
論教育公平與構建和諧社會05-02
論代際公平視野下的環境保護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