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日子在彈指一揮間就毫無聲息的流逝,我們的工作又將在忙碌中充實著,在喜悅中收獲著,來為以后的工作做一份計劃吧。好的計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
爆竹聲中,我們又迎來了新的學年度,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現將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 指導思想
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學生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班級情況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結果不僅包括知識的獲得、認知水平的提高,也包括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范的養成,這學期將繼續教育學生既要學會做人,又要學會做事,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啟迪下學做事。
三、教學任務與目標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的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下,所涉及的內容都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
本冊由四個單元構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是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四、教學措施。
1、從人道的角度出了,尊重兒童的差異與感受。如:在涉及到家庭、父母、親情的教學時,要考慮自己班上是否有離異家庭,怎樣做才能使部分學生的自尊不受到傷害。
2、在學生需要的基礎上,要讓班上所有學生都有參與教學過程的平等機會。學生的平等參與不僅是為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理重要的是為使他們都感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對自己的期望。
3、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發展的需要為學生提供發展的資源。根據學生需要的差異考慮教學資源的分配,為所有孩子的發展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服務。
4、尊重學生的理性思考,特別是在涉及個人體驗與判斷的問題上,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結論,把握“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不把既定結論強加于學生。
五、教學進度。
月 份 教學內容 課時安排
二 月 第一單元 8課時 1—4
三四月 第二單元 8課時 5—8
五 月 第三單元 8課時 9—12
六 月 第四單元 8課時 13—16
七 月 期末復習 檢測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2
一、基本情況分析:
三年級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參加了少先隊組織,班上班風好,學風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100%,但也有幾個學生,組織紀律渙散,上課時能勉強遵守課堂紀律,課余時間就不能自覺了,本學期得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課程是在中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根據中高年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地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品德與社會》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學習民主地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具體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
本冊教材共三個單元,計十三課。課時安排為每周兩課時。
第一單元認識我自己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時間
1、兩年來的變化(2課時)第二周
2、我的優點和不足(2課時)第三周
3、我的興趣和特長(2課時)第四周
4、相信我能行(2課時)第五周
法制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單元我愛我家
5、說說我的家
6、我是怎樣長大的
7、爸爸媽媽真辛苦法制教育:了解環境衛生法規規范自身行為
8、不當家不知柴米貴
9、共建文明家庭第三單元我們的班集體
10、說說我們班法制教育:了解環境衛生法規規范自身行為
11、同學友誼要珍惜
12、我們應該這樣學
13、團結合作才能贏法制教育:課題四:用火安全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
課時)2課時)(2課時)(2課時)(1課時)第六周
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3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3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班共有學生48人,大部分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都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冊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三、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4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與社會課,通過了解,三(1)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總會有幾個學生頑皮,組織紀律渙散。雖說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們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規教育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學校,這就需要老師能耐心地指導,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和常規教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督促學生改正缺點。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我國小學低年級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勞動、手工和活動課程等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但主導價值是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準確的判定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樸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發言。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用電教手段為教學服務,提高思品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周次教學內容教學時數
第一周我的自畫像2課時
第二周別人眼中的我1課時
第三周心中有陽光1課時
第四周溫馨的港灣1課時
第五、六周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1課時第七周
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1課時第七周
說說我們的學校1課時第八周
校園里的發現1課時第九周
給學校畫張“地圖1課時第九周在學校工作的人們2課時第十周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2課時第十一周
看地圖,找家鄉2課時
第十二周家鄉的山和水2課時
第十三周我的家鄉變了樣2課時
第十三周家鄉明天更美好1課時
第十附近我喜歡過年1課時
第十五周家鄉的風味小吃2課時
第十六周小城故事多2課時
第十七周一起采風去2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5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長”、“我們一起長大”、“班級是我們快樂的家”、“我喜歡我們的學校”四個單元,共12個主題,31個活動。 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會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家人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愛,愛家庭、愛家人,有一定的家庭責任感和居家生活安全意識,行成真愛生命、熱愛生活、關系他人的生活態度。
2、了解自己的特點,知道每個人各有所長,學會取長補短,學會與同學合作,誠實守信,平等相處。珍惜同學之間的友誼,對人寬容。
3、學會關心集體,維護集體榮譽。遇到困難不退縮,體驗克服學習困難,取得成績的樂趣。初步形成規則意識和民主平等意識。
4、熱愛關心學校,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學會在生活中辨認方向的方法,能利用圖例畫出自己學校的平面圖和上學路線圖。
三、教學方法與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3、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 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4、綜合組織多種活動。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仿佛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范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采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四、教學時間安排
第一單元 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長------------------8課時
第二單元 我們一起長大-------------------7課時
第三單元 班級是我們快樂的家-------------------9課時
第四單元 我喜歡我們的學校------------------7課時
期末復習-------------------------------------2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6
一、 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與社會課,通過了解,三(1)絕大部分學生能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思想上積極要求上進,但也總會有幾個學生頑皮,組織紀律渙散。雖說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們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規教育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學校,這就需要老師能耐心地指導,對他們進行自律教育和常規教育,多與學生溝通交流,督促學生改正缺點。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它將我國小學低年級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勞動、手工和活動課程等進行高度整合的基礎上生成的新的課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學教育、社會教育、生活教育、勞動教育等內容,但主導價值是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的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別能力,為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三、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4、知道在中國長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優良傳統。初步知道影響中國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國成立和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5、知道世界歷史發展的一些重要知識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碰到的道德問題做出準確的判定和評價。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樸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老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4、熱愛祖國、珍視祖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尊重不同國家和人民的文化差異,初步具有開放的國際意識。
5、關愛自然,感激大自然對人類的哺育,初步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環保教育。
2、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都參與討論和交流,大膽發言。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使用電教手段為教學服務,提高思品教學質量。進一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和心理壓力。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教學時數
第一周 我的自畫像 2課時
第二周 別人眼中的我 1課時
第三周 心中有陽光 1課時
第四周 溫馨的港灣 1課時
第五、六周 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 1課時
第七周 爸爸媽媽的心,我能懂 1課時
第七周 說說我們的學校 1課時
第八周 校園里的發現 1課時
第九周 給學校畫張“地圖 1課時
第九周 在學校工作的人們 2課時
第十周 我能為學校做點什么 2課時
第十一周 看地圖,找家鄉 2課時
第十二周 家鄉的山和水 2課時
第十三周 我的家鄉變了樣 2課時
第十三周 家鄉明天更美好 1課時 第十附近 我喜歡過年 1課時
第十五周 家鄉的風味小吃 2課時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課時 第十七周 一起采風去 2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7
一.班級情況分析: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后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了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8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會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五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簡析?
1.教材的編排
本冊教材的結構與三年級上冊基本相同,共有四個單元,一、三單元各有三課,二、四單元各有四課.教材繼續以專題組織單元,設計了4個專題。依次是:珍愛生命;關心你愛護你;出行的學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2.教材的主要特點
(1)框架結構綜合?
(2)學習內容開放?教材內容的設計不局限于客廳內的教學活動,而是體現課前、課中、課后,校內外連續、完整的活動過程。
(3)整體設計連貫?各課的設計既有各自比較明確的設計意圖和側重點,又有散發性,課與課之間具有一定的連貫性。
(4)學習方式新穎?突出“體驗式”“研討式”“探究式”學習特點。
(5)呈現形式活潑
三、教學目標
(一).總體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分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正公平、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2、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護自救的本領,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行為習慣。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的交流與合作,學習民主的參與集體生活。
(3)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學習對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學習搜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說明問題。
3、知識
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集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簡單了解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
四、單元重點難點
第一單元:知道生命是寶貴的,要愛護自己的生態,呵護生命。具備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第二單元:了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體會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并愿意盡力幫助他們。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體會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來做。
第三單元:了解本地的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線,能利用交通圖選擇比較簡單的出行路線。知道出行時怎樣選擇合適的路線和交通方式。知道有關的交通規則和交通安全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第四單元:正確辨認地圖上的簡單圖例、方向、比例尺,學會運用地圖,了解家鄉,初步形成地理的觀點和思考方式。了解為家鄉作出貢獻的人,喚起對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六、教學措施
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生活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七、教學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1、要從每個學生的原有基礎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強調以鼓勵為主的發展性評價。
2、教師要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3、注意讓學生通過經驗來建構認識。
4、注意通過范例,引導學生自覺地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5、重視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注意培養調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八、學生習慣養成目標
1、初步具備安全防范意識和基本的自護自救能力。
2、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5、在與同伴交流中大膽發表自己意見。
6、及時記錄心中的疑問,經努力無法解決就虛心向別人求教。
7、比較自覺地運用工具書解決學習中碰到的問題。
8、能較自覺地在課前和課后從相關的書籍中查尋需要的資料。
9、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搜索,初步養成分類整理信息、介紹重點內容的習慣。
九、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單元12課時
第二單元8課時
第三單元8課時
第四單元8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9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三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浙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話說社區;第二單元;生我養我的地方;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第四單元;人類共同的家園。
三、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五、教學進度
第一、二周 1.社區一一我的大“家”
第三周 2.可愛的社區人
第四周 3.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
第五周 4.走進社區
第二單元 生我養我的地方
第六周 1.我的家鄉在哪里
第七周 2.我來做個小導游
第八周 3、家鄉特產知多少
第九周 4、了不起,家鄉人
第三單元 東西南北中
第十周 1、我國的行政區
第十一周 2、長江長城,黃山黃河
第十二周 3、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第四單元 人類共同的家園
第十三周 1、我們的地球
第十四周 2、世界真奇妙
第十五周 3、我們這樣生活
第十六周 復習總結
第十七、八周 復習考試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0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有學生50名,其中三(1)班有23名,三(2)班有27名,年齡大多在9—10歲。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單元。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從“讓校園更美麗”入手,培養他們愛校護校的精神。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在這一單元中,還貫穿了學習辨方向和學畫平面圖的基本知識面。然后將學生的視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開始引導他們認識了解一個更大的社會生活環境—溫馨的社區生活。最后安排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在學生認識了解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學校環境、保護學校設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平面圖的知識,讓學生畫畫自己生活的學校,對學校的位置和環境有所認識,并進一步讓學生畫畫上學的路線圖。讀圖、識圖和畫圖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人們常說“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圖知識技能在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中開展地圖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的未來生存做準備。教材編寫從學習辨別方向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學畫平面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掌握畫平面圖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戲中能夠靈活運用。教材編排了“為校園畫張像”、“學畫平面圖”“我們學習的場所”和“我為學校添‘綠色’”四個主題內容。每一個主題的學習,教師都要結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滲透。
每二單元“溫馨的社區生活”。主要通過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社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到社區參觀、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所了解,認識社區里為大家服務的人們,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勞動。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環境保護、社會捐助、關愛弱勢群體等活動,從小做文明的社區一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引導學生為自己生活的社區建設獻計獻策。教材編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區活動”、“文明的社區生活”、“感謝社區服務者”、“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五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和自然災害懲罰人類兩個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教育。針對近年來逐年上升的火災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一旦遇到火災,要懂得逃生的辦法和基本知識,盡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生命損傷,學會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災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災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引導學生不要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材編排了“認識自然”、“當災害來臨時”、“防止火災”、“模擬游戲——爭取生存時間”四個主題內容。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一)、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對辨別方向,學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興趣,體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養良好的看圖、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學習環境的了解,更加熱愛學校的設施,熱愛和保護學習環境。培養樂于合作、認真做事的精神。
2、通過讓學生了解周圍環境、周圍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學生對社區公益活動的了解和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弱勢人群。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通過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要愛護、保護、善待大自然,初步認識自然災害既是客觀存在,又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養成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體會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辨別方向的能力,訓練動手操作(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能力,讀圖、識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了解周圍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對不同社區環境的比較能力。通過學生觀察、了解、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在公共場所中對一些人的不良表現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3、學會遇到意外時,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訪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并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
2、通過觀察、了解、訪問等活動,學習進行社會調查,并能夠了解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懂得周圍環境、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并感謝勞動者。懂得自己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懂得關心弱勢群體。知道遵守文明公約。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通過“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活動,使學生知道美化社區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和奮斗目標
1、教學重難點: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并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2、奮斗目標: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五、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仿佛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范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采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六、專題研究計劃
根據本學期的教學重點特制定本學期教學專題研究計劃如下:
主題:如何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方法:
1、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
2、教育學生多掌握一些自然災害的自救和互救知識。
七、尖子生的培養和學困生的轉化
1、學困生的轉化
我班品德與社會方面的學困生有:程銘靜、張蕭、陳培高。主要原因是理解能力差,記得慢。轉化措施如下:
(1)因材施教,課上提一些適合他們回答的問題,讓他們回答,體能成功的喜悅,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
(2)課下安排學習組長幫助他們。
2、尖子生的培養
(1)重點培養,課上除完成課堂作業外,給他們安排一些有難度的題目練習。
(2)隔周進行一次有針對性的比賽活動,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八、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10課時。
第二單元溫馨的社區生活12課時。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8課時。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1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后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了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六、教學進度
周次 日期 教學進度 備注
1 2.25——2.26 1、家人的愛(第一單元) 1課時
2 2.29——3.4 1、家人的愛(第一單元) 3課時
3 3.7——3.11 活動天地:為家人做事 3課時
4 3.14——3.18 2、讀懂爸爸媽媽的心 3課時
5 3.21——3.25 活動天地:有話大家說 3課時
6 3.28——4.1 3、來自社會的愛 3課時
7 4.5——4.8 聽聽老師的心里話 3課時
8 4.11——4.15 1、不一樣的你我他(第二單元) 3課時
9 4.18——4.22 我們一起來作畫 3課時
10 4.25——4.29 2、換個角度想一想 3課時
11 5.3——5.6 3、分享快樂 3課時
12 5.9——5.13 1、我們的生活需要誰(第三單元) 3課時
13 5.16——5.20 2、阿姨叔叔辛苦了 3課時
14 5.23——5.27 3、說聲謝謝 3課時
15 5.30——6.3 1、學看平面圖(第四單元) 3課時
16 6.6——6.10 2、校外探路 3課時
17 6.13——6.17 3、出行的學問 3課時
18 6.20——6.24 期末復習 3課時
19 6.27——7.1 期末復習 3課時
20 7.4——7.6 考試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下冊教材以單元編排的方式,每個單元反映生活的一個側面,突出一個鮮明的教育主題,這一教育主題表達了編者明確的設計意圖和課程標準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內容。單元主題下設課文主題,每個課文題均來一個引導學生學習、研討的話題,下面又生成多個小話題。每課的內容力求打破學科界限,將各學科的內容綜合起來,體現綜合課程的特點。每個單元所涵蓋的課文內容表現為一組完整的經驗和一組有意義的學習活動。單元中的每一課又力求從不同的角度來表現單元主題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三年級下冊共安排了三個單元主題,即:“說說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畫畫我們成長的地方”“看看我們周圍的商店”。這三個主題將來源于不同生活領域的素材整合為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主題與活動,這些主題與內容將品德教育與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有機地融為一體。
二、教學總目標:
1、以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區生活為基礎,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感受,獲得對家庭、學校、社區的初步認識,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2、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3、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
4、培養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
三、教學重點:
教材在選擇切入點時,力求從兒童的生活經驗和兒童感興趣的問題入手,采用第一人稱的.表現方式,來增強教材與學生的親近感。教學中應將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融為一體。教師要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教師要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四、教學難點:
1、初步了解兒童的基本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的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2、初步了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知道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影響。
五、教學措施
1、利用直觀教具,引起學生的注意力。
2、通過各種有趣的機械操練、意義操練形式,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
3、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作用。
4、力體現“用中學、學中用”的原則。
教學進度:
第一周:《這是我們共同生活的地方》
第二周:《為了大家共同的需要》
第三周:《社區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第四周:第一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五周:《移動的畫板》
第六周:《合作的樂趣》
第七周:《地圖是一幅畫》
第八周:第二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九周:復習
第十周:《我家的日常購物》
第十一周:《各種各樣的購物場所》
第十二周:《購物的學問》
第十三周:第三單元的總結與提高
第十四周:綜合活動
第十五周:學生社會生活考察活動
第十六周:復習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3
新的學期開始了,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良性發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特制定本學期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注意與三年級上冊教材相銜接,在內容上共設計了三個主題單元。在學生對自己學校的生活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的基礎上,從“讓校園更美麗”入手,培養他們愛校護校的精神。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的內容要求,在這一單元中,還貫穿了學習辨方向和學畫平面圖的基本知識面。然后將學生的視角由學校擴展到社區,開始引導他們認識了解一個更大的社會生活環境—溫馨的社區生活。最后安排了“熱愛自然,珍愛生命”這一主題單元。
第一單元“讓校園更美麗”。在學生認識了解學校生活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愛護學校環境、保護學校設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引導學生學習有關平面圖的知識,讓學生畫畫自己生活的學校,對學校的位置和環境有所認識,并進一步讓學生畫畫上學的路線圖。讀圖、識圖和畫圖是人們生活中一個基本的生活技能,人們常說“一張地圖在手,走遍天下不愁。”地圖知識技能在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小學中開展地圖知識的學習,是為學生的未來生存做準備。教材編寫從學習辨別方向開始,一步步引導學生認識平面圖、學畫平面圖,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讓學生掌握畫平面圖的基本技巧,并有游戲中能夠靈活運用。教材編排了“為校園畫張像”、“學畫平面圖”“我們學習的場所”和“我為學校添‘綠色’”四個主題內容。每一個主題的學習,教師都要結合教材注意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滲透。
每二單元“溫馨的社區生活”。主要通過對城市社區和農村社區的認識,讓學生了解社區的發展、變化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一系列影響。社區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事物,學生或多或少已經有了一些了解。教材通過引導學生到社區參觀、調查、訪問等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生活的環境有所了解,認識社區里為大家服務的人們,引導學生尊重他們的勞動。教育學生要積極參與社區的文化、體育、教育、環境保護、社會捐助、關愛弱勢群體等活動,從小做文明的社區一員,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并引導學生為自己生活的社區建設獻計獻策。教材編排了“幸福生活的地方”、“多彩的社區活動”、“文明的社區生活”、“感謝社區服務者”、“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五個主題內容。
第三單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是讓學生初步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大自然養育了人類和自然災害懲罰人類兩個不同角度,培養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同時對學生進行在自然災害來臨時的自我保護教育。針對近年來逐年上升的火災和一些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不玩火,居家、學校、外出都要避免火災的發生;一旦遇到火災,要懂得逃生的辦法和基本知識,盡可能地保護自己,減少生命損傷,學會大家在一起互助和互救。火災大多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水災和地震大多是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引導學生不要驚慌失措,要學會自救與互救的方法。教材編排了“認識自然”、“當災害來臨時”、“防止火災”、“模擬游戲——爭取生存時間”四個主題內容。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一)情感態度目標:
1。激發學生對辨別方向,學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興趣,體會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培養良好的看圖、讀圖、用圖的方法和習慣。加深對學習環境的了解,更加熱愛學校的設施,熱愛和保護學習環境。培養樂于合作、認真做事的精神。
2。通過讓學生了解周圍環境、周圍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關系,感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感受他們的勞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方便,尊重并感謝勞動者,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通過學生對社區公益活動的了解和參與,培養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弱勢人群有同情心和愛心,尊重并愿意盡力幫助弱勢人群。自覺遵守、維護公共秩序,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通過為社區的未來發展提出建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區的建設,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公民責任感。
3。感悟是大自然養育了人類,要愛護、保護、善待大自然,初步認識自然災害既是客觀存在,又與人類的行為密切相關。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養成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的態度;形成自我保護意識,能夠體會災難面前人與人之間團結互助精神的可貴。
(二)能力目標:
1。提高辨別方向的能力,訓練動手操作(畫平面圖、路線圖)的能力,讀圖、識圖和用圖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2。通過了解周圍環境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對周圍環境的認識能力,對不同社區環境的比較能力。通過學生觀察、了解、訪問身邊的勞動者,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在公共場所中對一些人的不良表現做出自己的評價以及自我評價的能力。
3。學會遇到意外時,自我保護、自我救助的訪求,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提高收集、處理信息資料的能力。
(三)知識目標:
1。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并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
2。通過觀察、了解、訪問等活動,學習進行社會調查,并能夠了解周圍生活的環境和各種設施,懂得周圍環境、不同人的勞動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知道尊重并感謝勞動者。懂得自己對社會有一定的責任。懂得關心弱勢群體。知道遵守文明公約。知道愛護公共設施人人有責,能夠自覺愛護公共設施,在公共場所遵守公共秩序。通過“愿我們的社區更美好”的活動,使學生知道美化社區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
3。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四、本學期的教學重難點和奮斗目標
1。教學重難點:了解和初步掌握辨別方向的基本方法,學會畫簡單的平面圖和路線圖,并能初步運用平面圖和路線圖。知道火災的一些基本常識;了解洪水、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巨大破壞性;懂得災害來臨時自我保護和互助的方法。
2。奮斗目標:通過學習、實踐體驗、探究活動,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的融合,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環境、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主題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社會性的良性發展。
五、突破重點,難點的'具體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仿佛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范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采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4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來自社會的愛)。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在愛的陽光下;第二單元主要是我們共歡樂;第三單元主要是生活不能沒有他們;第四單元主要是尋路和行路。
三、教材重點難點
“尋路和行路”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安全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校外探路出發,激發學生對出行有很大的學問認識,最后落實到保護自己的安全教育。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家人愛的關懷下,懂得爸爸、媽媽的艱辛,以達到關愛社會。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會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理解感謝他人。
4、初步了解個人外出要注意些什么,初步學看平面圖,嚴格遵守交通規則、懂得安全的重要性。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懂得愛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六、教學進度
周次
教學內容
教時
1
我的領里生活(第一單元)
2
2
1.鄰居家的小伙伴,《1》
2
3
2、不給鄰居添麻煩《7》
2
4
3快樂的領里生活《13》
2
5
4快了的童年
2
6
5聽聽老師的心里話
2
7
1、我的成長與學校(第二單元)
8
為了介紹我們的學校
2
9
2、我是教室美容師
1
10
3、我送老師一朵花
2
11
我的成長與他人(第三單元
12
我的勞動感受
2
13
有多少人為了我
2
14
不說話的朋友
2
15
家鄉哺育了我i第四單元
16
我的家鄉在哪里
2
17
請到我的家鄉來
2
18
期末復習考試2
2
2
3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實施素質教育為核心,以課程改革為契機,全面落實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政策,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取向,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重點,深入開展教學教研活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著力提升教學水平和教研水平,為學校的持續發展不懈努力。
二、學生分析
三年級是小學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著他們社會生活范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了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于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校三年級共兩個班級。各班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大部分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于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三、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教材共設計了七個單元教育主題:
1、我和我的同學;
2、我要安全地成長;
3、我的成長與家庭;
4、我的鄰里生活;
5、我的成長與學校;
6、我的成長與他人;
7、家鄉哺育了我。
這七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系(如兒童自我、家庭、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本冊教材由后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系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系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后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了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系。了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于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群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愿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22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5-05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10-15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12-08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1篇)11-18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計劃04-27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通用10-15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