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計劃
一、學生分析三年級有學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齡大多在9歲,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課堂上他們看來很活躍、很熱鬧,但是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卻非常缺乏.他們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兒童社會生活為主線,編制了“家庭、學校和社區”、“我在學習中長大”、“我和規則交朋友”、“我的角色與責任”四個單元,共12課。每課依內容和容量不同,建議安排的課時不等。一般每課安排2-3課時,一冊書安排30課時左右,留出一定課時給學校和教師安排相應的地方課程及相關活動使用。
三、教材目標
三年級的學生還處于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
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范圍,用社會關系、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范疇,并使四個范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系。 因此教材呈現如下特點: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系,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注意了對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
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后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教材注意了這一內容的體現,幫助學生建立現在社會所要求的消費觀念,特別應避免兒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傾向。
3、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并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說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通過做小記者采訪、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4、富有開放性,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圖片、地圖、圖標等文本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網絡、軟件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有條件的地方要盡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
計劃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http://salifelink.com)。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系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四、教學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在創造性使用教材過程中的依據是什么?課程標準。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著活動形式逐漸復雜,涉獵的范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采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仿佛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范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采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小學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并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著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五、教學安排
第一單元 家庭、學校和社區 10課時
第二單元 我在學習中長大 8課時
第三單元 我和規則交朋友 6課時
第四單元 我的角色和責任 6課時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計劃】相關文章: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5-05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3-22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01-21
《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選11篇)11-18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教學計劃10-15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通用10-15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4-04
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