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導學導練2-漢語拼音(輕聲、兒化、變調)
輕聲是四聲之外的一種特別聲調。在詞語或句子里,有的音節常常失去原有的聲調而讀成又輕又短的調子,這種又輕又短的調子就是輕聲。普通話的輕聲都是從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變化而來。輕聲作為一種變調的語音現象,一定體現在詞語和句子中,因此,輕聲音節的讀音就不能獨立存在。
輕聲對某些詞有區別詞義的作用。如兄弟 xiōng di(指弟弟)——兄弟 xiōng dì(指哥哥和弟弟)
輕聲對某些詞有區別詞義和詞性的作用。如:對頭 duì tou (仇敵、對手,名詞)——對頭 duì tóu(正確、合適,形容詞)
另外,還有一部分雙音節詞第二個音節習慣上都讀輕聲,并沒有區別詞義或詞性的作用。如:神氣、商量、丈夫。
一個詞語是否讀輕聲,大體上有如下規律可循:
⑴語氣詞“吧、嗎、呢、啊”等讀輕聲。如:行啊、好吧、去嗎。
⑵助詞“的、地、得、了、過、們”讀輕聲。如:大的、寫了、買得起。
⑶名詞后綴“子、兒、頭”等讀輕聲。如:桌子、罐頭、老頭兒。
⑷方位詞讀輕聲,如:天上、家里。
⑸重疊式動詞的末一個音節讀輕聲。如:過來、過去、干起來。
⑹疊字名詞讀輕聲,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趨向動詞讀輕聲。如:過來、過去、干起來。
熟記聲調歌:“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彎,四聲降”及標調歌:“見到a不放過,沒有Aa找o、e,i、u相遇標在后,一個韻母最好說”
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兒化現象是北方話的特點之一,主要是由詞尾“兒”變化而來。詞尾“兒”本是一個獨立的音節,由于在口語中處于輕讀的地位,長期與前面的音節流利地連讀而產生音變,“兒”(er)失去了獨立性,只保持一個卷舌動作,使兩個音節融合成為一個音節,前面的音節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這種語音現象就是“兒化”,這種帶有卷舌色彩的韻母就叫“兒化韻”。兒化音節雖然用兩個漢字表示,但并不是兩個音節,讀的時候仍要念成音節,拼寫的時候在原來的韻母的后面加上一個“r ”,如“花兒”寫成huār。
韻母兒化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雖然兒化了,但原韻母不變,如:“號碼兒”(hàomǎr)中的“碼”,雖然兒化了,但韻母還是a;另一種是兒化后,原韻母發生了變化,如:“樹根兒”(shùgēnr)中的“根”( gěn),兒化后,它的韻尾n丟失,實際讀成了shùgēr。由于兒化,有的韻母發生了變化,這樣,有些音節本來是不同音的,卻變成同音的了。如“針”和“枝”是兩個不同音的字,兒化之后,成了“針兒”和“枝兒”,變成讀音相同的了。普通話的韻母除了e、er不能兒化外(ueng一般也不兒化),其他韻母都可以兒化。
兒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溫和、喜愛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兒、紅花兒。
形容細小、輕微的狀態和性質。例如:一點兒、小米兒。
確定詞性。兼作動詞、名詞或兼作形容詞、名詞的詞,兒化后確定為名詞詞性。例如:蓋--蓋兒、尖--尖兒。
區別詞義。例如:兒(腦袋)--頭兒(帶頭的、領導人)、白面(面粉)--白面兒(白色的粉末)
普通話中每個音節都不是一個孤立的單位,音節和音節連續讀出,聲調相互影響,或多或少要發生變化,不能保持原來的調值,這種現象叫變調,變調是一種自然音變現象,對語言的表達沒有影響。
上聲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前都會產生變調,讀完全的上聲原調的機會很少,只有在單念或處在詞語、句子的末尾才有可能讀原調。上聲的變調有兩種情況:
上聲在非上聲(陰平、陽平、去聲、輕聲)前面變成半上,即只讀上聲的前一半,后一半消失。如:首先、祖國、廣大、耳朵。
上聲在上聲前面,前一個上聲的調值變得跟陽平的調值一樣。如:手表、古典、美好、理想。
“一”、“不”變調
“一”在單念或在詞句末時念原調陰平聲。
“一”在去聲音節前面,變為陽平。如:
一道、一次、一定、一致、一律、一晃、一動、一并、一刻、一路……
“一”在陰平、陽平、上聲前面時變為去聲。如:
在陰平前:一般、一端、一經、一邊……
在陽平前:一時、一群、一條、一團……
在上聲前:一舉、一早、一手、一體……
“一”夾在重疊式的動詞之間輕讀。如:
看一看、想一想、問一問、學一學……
【小學語文導學導練2-漢語拼音輕聲、兒化、變調】相關文章:
學 議 導 練” 課堂模式改革實驗教案04-25
連讀變調與輕聲產生的年代04-29
《咬文嚼字》導學設計04-29
和諧作文:“和諧”話題作文導練08-06
學案導學在語文教學中的困惑與反思04-28
學案導學的心得體會12-21
學案導學中的教案怎么寫04-25
學校導學網絡商業計劃范文07-25
學案導學心得體會04-26
小學教學視導總結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