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

時間:2023-04-30 20:09:57 高中三年級語文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1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是新人教版高考語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軟件制作,文件大小為 30 K,創作者將在文件內注明。本教案采用 WinRAR 打包壓縮,解壓密碼為WWW.3EDU.NET。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2

  1.先翻譯每組學過句子中的虛詞,再將這個意思套到另一句中來推斷虛詞用法是否相同。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

  2.具體辨析時,可在了解18個虛詞基本用法的基礎上,運用五點意識法:

  ⑴虛實意識:

  例:第一組: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組:1問其與飲食者,則盡富貴者2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⑵結構意識:

  例:第一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 2所食唯蘇麥鹽而已 3少時衣食無所(05高考)

  第二組:1何如東就妻子,徐擇木焉 2朝野服焉 3尤且擇師而問焉 4咸私哂其矯飾焉

  第三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賓 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來 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組:1吾將以身死白之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05高考)

  第五組:1因謂其友曰 2所謂因人成事也

  ⑶句位意識:

  例:第一組:1其待君王乎? 2爾其勿忘乃父之志3爾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組:1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2唐臨,長安人,周內史謹孫也 3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第三組:1頃之,拜受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組:1若素激義,能為我籌此 2顯者慚,杜門若不聞者(05高考)

  (4)呼應意識:

  例:第一組:1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 2果為馬所顛仆(04高考)

  第二組:1視其沼,則淺混而污 2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3此則國人之最也

  第三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 2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舞劍

  第四組:1其所言不實 2山巒為晴雪所洗(05高考)

  (5)語氣意識:

  例:第一組:1其待君王乎? 2其一人大叫

  第二組:1其李將軍之謂也? 2能設而不能動也 3此馬氏所以不對也(05高考)

  第三組:1豈有禁人在獄而心自安乎? 2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

  附:考綱所列18個虛詞:

  ⑴而①連詞:表并列,表遞進,表承接,表轉折,表修飾,表假設,表因果,表目的(“用來”)。

  ②代詞:通“爾“,人稱代詞(“你,你的”) ③構成復音虛詞(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①疑問代詞:“什么”、“哪里”;“為什么”、“怎么” ②副詞:“多么”。

  ⑶乎①助詞:表疑問語氣,“嗎”,“呢”;表測度,“吧”;表感嘆,“啊”、“呀”;作詞尾。

  ②介詞:“于”、“在”、“從”。

  ⑷乃①副詞: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轉折,“卻”、“竟”;表判斷,“就是”。

  ②代詞:“你”、“你的”。

  ⑸其①副詞,表測度,“大概”;表疑問,不譯;表反詰,“難道”;表婉商,“還是”;

  表期盼,“可要”、“要”

  ②連詞,表選擇,“是……還是”;表假設,“如果”

  ③代詞:僅不代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那”“其中

  ⑹且①副詞,“將要”、“將”、“暫且”;表程度,“已經”、“很”

  ②連詞,表并列,“又”;表遞進,“并且”、“而且”、“況且”;表選擇,“還是”

  表假設,“如果”;表讓步,“即使”、“尚且”;表轉折,“可是”、“卻”。

  ③助詞,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詞,第二人稱;指示代詞,這 ②連詞,表假設;表選擇,“或”、“或者” ③構成復音虛詞

  ⑻所助詞:①構成“所”字結構,“……的人(事)” ②和“為”呼應,表被動;

  ③和“以”連用,表原因,“……的原因” ④和“以”連用,表手段,憑借,……的方法(憑借)。

  ⑼為介詞:①表對象,“向、對”;表替代,“替”;表目的,“為著、為了”;表原因,“由于、因為”;

  表被動,“被” ②疑問語氣助詞,呢。

  (10)焉①代詞:三人稱疑問代詞,表疑代詞,哪兒,哪里,怎么 ②語氣助詞:陳述感嘆疑問語氣 ③兼詞“于之”

  ④作形容詞詞尾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語氣 ②表疑問語氣 ③用在句中,表語氣的`舒緩或停頓 ④用在句末,表判斷語氣。

  (12)以①介詞:表憑借,“憑”、“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對象,“跟”、“和”;

  表時間、處所,“于”。

  ②連詞:類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遞進,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飾。)

  (13)因①介詞“憑借”;“按照”;“趁著”、“就著”;因為;“從”、“由”

  ②連詞,“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詞⑴表時間、處所、范圍、對象等,“在”、“向”、“到”、“從”、“對”、“對于”、“由于”

  ⑵表比較,“比” ⑶被動,“被”。

  (15)與①介詞,“跟”,“同”;介詞,“給”、“替”;介詞,“和……相比” ②連詞,“和”、“及”

  ③通“歟”,語氣詞,表疑問或感嘆,④動詞(給予,結交,參加)。

  (16)則①副詞:表判斷,“就是” ②連詞:表承接,“就”、“便”、“原來是”;表假設,“如果”、“假設”

  表并列,“就”;表轉折,“卻”、“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詞:附在動詞后構成“者”字結構,“……的人(事、東西) ②用在句中,表提頓”。

  ③附在時間詞后,無實在意義 ④放在數詞后,翻譯為“個,樣”

  (18)之①助詞:襯助音節;取消句子獨立;結構助詞(“的”);定語后置的標志,賓語前置的標志

  ②代詞: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詞(這,這樣)。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3

  

  ⑴表示疑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①天下事有難易乎?②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將以實籩豆奉祭祀,供賓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將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⑨齊人固盜乎?⑩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11)壯士,能復飲乎?(12)技蓋至此乎?(13)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例:①孰為汝多知乎!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人取之,未嘗有言而獨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⑤求劍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

  ⑦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廢孟子而不立,非導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觚乎?

  ⑶形容詞詞尾,有時相當于“地”。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③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將行兮。

  ⑷表示測度語氣,相當于“吧”。例:①日食飲得無衰乎?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③吾嘗疑乎是。(乎:對。)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⑤頹然乎其間。⑥先王之法,經乎上世而來者也。⑦良劍期乎斷,不期乎莫铘。(乎:引進動作的對象。)⑧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⑨亦無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乎:對。)(11)子言未發而哀樂具乎其前。(12)蓋進乎技矣。(13)王變乎色曰。(14)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導大 .(16)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17)攝乎大國這間。(18)異乎三子者之撰。(19)浴乎沂。(20)幽獨處乎山中。

  ⑹表示感嘆語氣,相當于“啊”、“呀”。例:①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語氣,相當于“嗎”,“吧”。例:①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②無以,則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頓語氣。例:于是乎書

  --------------------------------------------------------------------------------

  

  ⑴有的人,有人。例:①或以錢幣乞之。②或說處殺虎斬蛟。③或告元濟曰:“官軍至矣!”④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⑤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⑥或曰此鸛鶴也。⑦或叩之曰。⑧或曰:“梅以曲為美,……。”⑨一夫不耕,或受之饑。⑩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11)或以告 .(12)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

  ⑵有時。例:①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②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③而或長煙一空。④或隨有瘳。⑤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

  ⑶有的……,有的……。例:①或黔其廬,或赫其垣。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③或得日或否。

  ⑷或許,也許。例:①操刀挾盾,猱進鷙擊,或能免乎?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③冀君在或見恕也。④冀緩急或可救助。⑤云霞明滅或可睹。⑥或朱易量。⑦或未艱貞若是。

  ⑸語氣助詞,用在否定句中加強否定語氣。例:①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或:一說泛指代詞。)②殘賊公行,莫之或止。(莫之或止:即“莫或止之”,沒有什么人制止它。)

  ⑹相當于現代漢語“或者”,表示選擇。例:到那里使吾眼睜睜看汝死,或使汝眼睜睜看我死,吾能之乎?

  ⑺如果。例: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

  --------------------------------------------------------------------------------

  

  ⑴立即。例:①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②即從巴峽穿巫峽。③始縊即氣絕。④但得其便,即將操賊之首,獻于麾下。⑤即門者持刺入,而主者雙不即出見。(即:本義項指后一個“即”)

  ⑵就是。例:①幾自疑身外即戰場。②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

  ⑶靠近,接近。例:以縛即爐火燒絕之。

  ⑷則,就。例: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③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專決。④即如前年胡景桂參謐慰帥一事。⑤即如忠烈遺骸。⑥須行即騎訪名山。⑦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間,食田一頃,即量腹而食。

  ⑸當,當下。例:①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即:當天)②即夕行步如平常。(即夕:當晚)

  ⑹即使。例:①即幸留,病數朋乃瘳。②即可不死,而離散不相見。③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于款。④即門者持剌入,而主者又不即現見。(本義項指前一個“即”。)

  ⑺假如,如果。例: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⑻就……來看。例:①即長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長者深也。②即其新不究其舊。

  [即便]隨即,馬上。例:①即便包了兩錠,叫胡屠戶進來。②你可即便交割。

  [即位]帝王或諸侯登位。例:昭王薨,安釐王即位。

  --------------------------------------------------------------------------------

  

  ⑴已經:……以后。例:①既同寢,夜半,客曰。②既克,公問其故。③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④既定策,則仆須急歸營。⑤東曦既駕。(既駕:已經升起。)⑥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⑦莫春者,春服既成。⑧屈平既絀,其后秦欲伐齊。

  ⑵與“又”、“亦”、“且”、比字連用,表示并列關系。例:①既視建筑雕刻為繁復,而又含有音樂及詩歌之意味。②有風既作飄搖之態,無風亦呈裊娜之姿。③三軍既惑且疑。④予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為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⑶既然。例:①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既:這里有“既然是”的意思。)②罪人有無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為差?

  「既而」例:①既而兒醒,大啼。②既而敵行益邇。③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④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⑤既而將訴于舅姑。

  「既已」已經。例:①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②齊軍既已過而西矣。③既已,無可奈何。(既已:這里意思是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

  

  ⑴不。例:① 然,莫相知。②側目莫敢過其門。③菲如以吾所長攻敵所短。④宋莫能守。⑤莫我肯顧。⑥莫如遣腹心自結于東。

  ⑵沒有什么。例:①尤莫逾油畫。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③莫不中音。

  ⑶沒有誰。例:①人人自以為必死,然畏,莫敢違。②時入莫之許也。③宮婦左右莫不私王。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操者。⑤天下有公利而莫或興之。(莫或:沒有什么人。)⑥奉行者莫辨也。⑦殘賊公行,莫之或止。⑧天下莫不聞。⑨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⑩莫之能御也。(11)莫能與之爭。(12)眾莫不知。

  ⑷不知。例:①愿早定大計。莫用眾人之議也!②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5)同“暮”。例:⑴至莫夜朋明。(莫夜:晚上。)⑵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大」沒有什么比這個再大,極大。例:①他們既肯賠話,又肯化錢,已是莫大的面子。②視天下為莫大這產業。

  --------------------------------------------------------------------------------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蘆置于地。②乃入見。③陳涉乃立為王號為張楚。④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乃罷會。⑤良乃入,具告沛公。⑥懷王乃悉發國中兵。

  ⑵才,這才。例:①雖理想派之作,亦先有所本,乃增損而潤色之。(乃:然后才。)②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③悉使蠃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④度我至軍中,公乃入。⑤泛彭蠡口,四望無際,乃知太白“開帆入天境”之句為妙。

  ⑶卻。例:①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③今君乃亡趙走燕。④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

  ⑷是,就是,原來是。例:①視之,乃龐德也,②當立者乃公子扶蘇。③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乃:一說這里有“在”的意思)④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⑤諸葛亮真乃神人。⑥路旁一歧東上,乃昔所未至者。⑦嬴乃夷門抱關者也。⑧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云。⑨是乃仁術也。

  ⑸竟然。例: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⑹他的。例:是芋視乃婦也。⑺乃至,甚至。例:蒙沖斗艦乃以千數。(乃:一說竟然。)

  ⑻可是。例:①零落難堪,似成棄物;乃摘而藏之,雙備經年裹物之用。②時夫仆俱陰險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覺引余獨往。(乃:一說只是,表示輕微的轉折。)

  ⑼而,又。例: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⑽這樣。例:夫我乃行之。

  [11]你,你的。例: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

  

  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于“他、她、它(們)的。”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將有益。”(其:他的。)②恐前后受其敵。(其:它們的。)③其夫囈語。(其:她的。)④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其:他們的.。)⑥其釵環裙襖,三人皆是一樣的妝飾。(他:她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②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于“我(的)”、“自己(的)。”例:①并自為其名。②舍其文軒。③既其出。(其:我們)④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⑤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其:我的)⑥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⑦不敢以其富貴驕士。⑧遂前其足。⑨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⑩亦各言其志也!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于“他、她、它(們)。”例:①妻跪問其故。?②念悲其遠也。(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時可導也。(其:他們)④望請其指教。(其:她們)⑤成以其小,劣之。(其:它)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其:它們)

  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例: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又能拿這些泥士石頭怎么樣。)②其孰能譏之乎?③且行千里,其誰不知?④其為死君乎?

  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于“那”之類的詞。例:①其不設色者:曰水墨。(其:那。)②懷其璧。(其:那塊)③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本義項指后一個“其”:那個。)④其極刑,曰:“順我,即先刺心;事則四肢解盡,心猶不死。”(其:一說如果。)⑤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其往:其后,將來)⑥未必有其實。(其:那樣。)

  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例: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于“這”之類的詞。例:①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其:這種)②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③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此其:這種。此、其同義連用。)

  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例: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要)②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其:可要。一說表示期望。)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其:還是)④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其:可,一定。這里有命令的意味。)

  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不概”、“可能”。例:①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則齊國其庶幾乎?

  (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例:①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4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①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②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②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③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①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飲得無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④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⑤無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③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④長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①于是乎書。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乎:于)

  ②今雖死乎此,比吾鄉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④吾嘗疑乎是。(乎:對。)

  ⑤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⑥亦無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⑦蓋進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長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

  ①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5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荀子《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司馬遷《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姚鼐《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李密《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司馬遷《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荀子《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司馬遷《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司馬光《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蒲松齡《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出師表》)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蒲松齡《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傳》)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6

  (一)用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范仲淹《岳陽樓記》)

  ③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蘇洵《六國論》)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大王來何操?(司馬遷《鴻門宴》)

  ③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

  ①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

  ②然則何時而樂耶?(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用作疑問副詞

  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司馬光《赤壁之戰》)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

  ①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三)作語助詞,相當于啊

  ①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

  (四)何:通呵,喝問

  ①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賈誼《過秦論》)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②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張溥《五人墓碑記》)

  ③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司馬遷《鴻門宴》)

  ④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宮賦》)

  【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③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

  ①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蒲松齡《促織》)

  【何乃】譯為怎能。

  ①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7

  高考語文18個文言虛詞的用法及其舉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則、者、之]

  1.【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于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8

  【若】

  (一)動詞,像,好像。

  ①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齊桓晉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二)用作代詞。

  1. 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①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

  ②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①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三)用作連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①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

  ②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赤壁之戰》)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①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①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赤壁之戰》)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9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②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

  ②或異于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②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①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①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

  ②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

  ③遠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

  ②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2010年高考語文文言虛詞10

  【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①罔不因勢象形。(《核舟記》)

  ②變法者因時而化。

  ③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燭之武退秦師》)

  ③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②因擊沛公于坐。(《鴻門宴》)

  4.通過,經由。

  ①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宮,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②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①于今無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①故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

  ①蒙故業,因遺策。(《過秦論》)

  ②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

  【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①乃設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③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

  ②魯肅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赤壁之戰》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罅。(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③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高考語文文言虛詞】相關文章:

論漢語文言虛詞的英譯04-28

文言虛詞教案04-25

文言虛詞雜談04-26

文言文常見實詞虛詞04-28

“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含義” 教案04-25

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及18個虛詞逐一精析04-26

文言文虛詞復習教案及18個虛詞逐一精析04-26

高三語文第二輪復習:文言虛詞教案04-25

高考語文文言文閱讀05-25

對口高考高職語文文言文復習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