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15篇(合集)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物理教案1
教學目標: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兩類。
2、了解光的色散現象,知道白光可分解為七種色光。
3、了解光的三原色和顏料的三原色,以及色光的混合與顏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4、了解光具有能量,以及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光的色散、色光的混合。
難點:色光的混合及顏料的混合。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出示一組圖片:光源,分類,判斷。
(二)新授:
(一)分解太陽光
白色的陽光是最單純的,真是這樣嗎?學生利用實驗進行探究,找出正確的答案。
師生交流:分析討論實驗結論,并舉例說明結論的正確性。分析牛頓色散實驗。
舉例:“雨后彩虹”
(二)觀察色光的混合
視頻:教堂的彩色玻璃。
提出新的問題:當白光通過紅色(或藍色或綠色)玻璃時,你會看到什么現象?如何得到單色光?單色光混合會有什么新情況?學生進行實驗,得出正確結論介紹光的三原色、濾鏡。
小結:透明體顏色
(三)顏料的混合
色光可以進行混合產生不同顏色的'光。美術課上用的顏料是否也可以混合并調出不同的色彩。美術課代表介紹顏料的混合為什么看到的花是紅的?分析討論。
小結:不透明體的顏色。
(四)光具有能量
結合身邊事例。
小結:
師鼓勵學生課后繼續交流,通過協作探究解決心中疑問。
(五)隨堂練習。
初中物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概念,知道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特點.
2.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與時間關系的公式,能進行有關的計算.
3.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會應用這一公式分析和計算.
4.理解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物理意義,會根據圖象分析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一時間、位移-時間公式的理解及計算.
【教學難點】
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象的理解及應用.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教師提問:
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與有什么速度、速度變化、速度變化率的關系?
判斷:加速度變大,速度一定變大?加速度不變,速度也不變?
(二)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
物理學中將物體速度發生變化的運動稱為變速運動.一般來說,做變速運動的物體,速度變化情況非常復雜.本節,我們僅討論一種特殊的變速運動——勻變速直線運動.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汽車勻加速啟動時,各時刻對應的瞬時速度:
t/s 0 1 2 3 4 5
v/m· 2 4 6 8 10 12
生:每增加1s,小汽車的.速度值都增加2m/s。每個相同時間,速度變化相同。
師:計算小汽車的加速度,選取任意兩個時刻,如將3s和4s,2s和5s對應的速度值代入加速度定義式。
生:加速度為2m/s2
教師:從數據中可知:小車速度怎么變化,但是加速度又如何呢?.
生:小車速度不斷增大,但是加速度保持不變.
得出結論:物理學中,稱物體加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為勻變速直線運動.
教師:勻變速直線運動是一種理想化的運動模型.生活中的許多運動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運動規律往往比較復雜,但我們忽略某些次要因素后,有時也可以把它們看成是勻變速直線運動.例如:在乎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在超車的一段時間內,可以認為它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剎車時則做勻減速直線運動,直到停止.深受同學們喜愛的滑板車運動中,運動員站在板上從坡頂筆直滑下時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筆直滑上斜坡時做勻減速直線運動.
(三)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關系v-t=v0+at
速度——時間公式可以由上述表格中的數據通過數學歸納法得出。也可以通過加速度的定義式推導得到:a=
其中vt為末速度(時間t秒末的瞬時速度)
v0為初速度(時間t秒初的瞬時速度)
a為加速度(時間t秒內的加速度)
教師:之前我們復習了加速度的定義:a=。那么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在勻變速直線中,加速度a確定不變,初速已知v0。時間t秒末的瞬時速度怎樣表示呢?
生:vt=v0+at.
教師:很好,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關系vt=v0+at。
那么什么時候物體勻加速運動,什么時候勻減速運動呢?
討論:
(1)當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增加時,a 與v0 同向,為勻加速直線運動;
(2)當物體的速度隨時間均勻減小時,a 與v0 反向,為勻減速直線運動;
(3)如果初速度為零,v0 = 0 , 則 vt = at 。
一般取v0方向為正,當a與v0同向時,a>0;當a與v0反向時,a<0
可見:v-t=v0+at為勻變速直線運動速度公式的一般表達形式(只要知道v0和a就可求出任一時刻的瞬時速度.)
例題1:斜面上一小球以初速度12m/s沿斜面向上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為 ,求5s后該小球的速度。
(四)速度—時間圖象:
1.取初速度為正方向,勻加速直線運動圖像
先通過一個實例來讓學生畫圖,讓他們對速度時間圖像有直觀的了解。
(1)由vt=v0+at可知,vt是t的一次函數,根據數學知識可知其速度—時間圖象是一傾斜的直線.
(2)由v-t圖象可確定的量:
圖線上點的意義——某時刻物體速度的大小、方向
圖線中線的意義——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直線為勻變速運動)
線的斜率的意義——物體運動的加速度
圖線與縱軸的截距——物體的初速度
2.其他勻變速直線運動圖像
下面圖像都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嗎?加速減速?初速度方向?加速度方向?(用正負表示)
3.輔助練習
例如:根據圖我們可以求出:
(1)甲的初速度為2 m/s,乙的初速度為12 m/s;
(2)在第2 s末甲、乙瞬時速度相同,均為6 m/s;
(3)甲做勻加速運動,加速度為2 m/s2;乙做勻減速運動,加速度為-3 m/s2;
(4)甲、乙前2 s內的位移分別為:s甲=(2+6)×2/2 m=8 ms乙=(12+6)×2/2 m=18 m.
(四)位移—時間關系
1.先說明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時間圖像與時間軸所夾的面積大小等于物體運動的位移。由此得出速度位移圖像與時間軸所夾的面積等于位移。
猜測:勻變速直線運動中,v-t圖包圍面積也表示位移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v-t圖來推導(微元法).把勻變速直線運動分成幾個勻速運動,勻速運動位移為速度乘以時間。當分成越來越多的勻速運動后,就越接近勻變速直線運動。由此可見包圍面積表示位移。
意義: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時間t內的位移數值上等于速度圖線下方梯形的面積.
得s=×t,s=(v0+v0+at)t=v0t+at2.
討論:當a=0時,s=v0t;
當v0=0時,s=at2;
當a<0時,s=v0t-at2(此時a只能取絕對值).
初中物理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電壓的計算規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環節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
1.猜想:串聯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據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環節三:鞏固提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溫度的概念,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單位。
過程與方法: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1、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采集科學準確數據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學難點】溫度計的使用。
【實驗器材】各種溫度計各一只,演示溫度計一只,三只燒杯,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
【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一)
水無常形,變化萬千,無處不在。
云,形狀各異!似魚鱗,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讓人浮想聯翩的`云從哪里來?
雨,時而悄然無聲,時而瓢潑傾盆。他來自何處,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銀裝素裹”!傳說雪花來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頭,你相信嗎?
解疑合探(一)
1、水變化萬千,它不僅可變成云、雨、雪,而且還可以化為露、霧、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樣循環的呢?讓學生討論,看教材p3.
2、將冰放入水壺中,然后加熱,觀察冰的變化。
不斷加熱,水沸騰后,用勺子靠近壺嘴。
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學生總結: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稱為物態變化
設疑自探(二)
1、什么是溫度?符號?
2、生活中常用的溫度單位及單位符號?
3、攝氏溫度是怎樣規定的?
4、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怎樣讀?
5、還應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溫度值?
6、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什么?它與攝氏溫度的關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請一位同學將手伸入三只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燒杯中并說明感覺。
教師:從這個實驗中可知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
初中物理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標
(l)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輪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機械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加深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素養。
二、實驗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一大一小)輪組成的滑輪組,長1米的'細繩2根。
三、教學方式
引導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復習提問
一、回顧-----各種簡單機械
1、 省力費距離的機械;
2、 費力省距離的機械;
3、等臂杠桿。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機械;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的結構;3、為導出“機械效率”作準備。
活動2
猜想
二、猜想----比較直接對鉤碼做功和使用機械對鉤碼做功的大小?
1、教師演示兩種做功形式并提出問題;
2、學生猜想,比較二者做功大小。
1、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3
制訂計劃進行實驗
三、探究-----W總和W有的大小
1、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和計算;
3、學生陳述自己的猜想和證據是否一致,物理教案《提高機械的效率》。
1、會動手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進行計算;
3、
活動4
分析論證
四、分析-----W總〉W有的原因
1、 機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結論: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
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W總=F·s W總=W有用+W額外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
5、機械效率沒有單位,永遠小于1。
1、能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
2、理解各概念的含義。
活動5
應用
五、觀察----一些機械的機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動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小組討論;
2、學生各抒己見;
3、老師進行提示和小結。
1、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活動7
設計與評估
七、探究----設計改變機械效率的方案?
1、每組設計一個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分類;
3、學生陳述能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師總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會設計一種或幾種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案;
2、能理解機械效率中改變機械效率的原理。
活動8
交流與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1)知道亞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爾和牛頓關于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過程及物理學史。
(2)知道伽利略以實驗事實為基礎,將實驗和邏輯推理結合的理想實驗方法。
(3)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4)理解慣性的概念,知道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會解釋慣性現象。
教學重點
1、亞里士多德和伽里略研究運動和力關系的不同的研究方法。
2、理想實驗的研究方法是一種以可靠實驗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3、進一步理解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力的概念進一步深化。
教學難點
1、對理想實驗方法的認識。
2、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
教案過程
(一)情景引入
情景1 觀看中國冰壺運動員參加冰壺比賽的視頻,體會運動員運動精神和良好的文化素養。
師:請仔細觀察冰壺的運動情景。
問題1 如果我們把冰壺看作一個質點,請描述冰壺的運動?請分析冰壺的受力情況?
問題2 冰壺的運動與它受力情況有關系嗎?
問題3 通過對冰壺的運動分析,關于運動和力的.關系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問題4 冰壺在前行的過程中,總有兩位運動員用刷子使勁地刷冰面,目的是什么呢?
問題5 如果冰道足夠長,冰壺能一直運動下去嗎?
學生討論,教師借機導入新課—— “必須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才運動;沒有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不運動”這個兩千多年前古希臘科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正確嗎?
導入新課,回顧規律
師:初中時同學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請回憶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并思考回答問題。
問題1 牛頓第一定律的研究對象,成立條件和定律結論。
問題2 定律得出的實驗基礎是什么呢?
實驗1 回顧初中的探究實驗及結論
實驗結論:水平表面阻力越小,物體運動的路程越長
實驗2 用氣墊導軌近一步研究以驗證上述結論(用氣墊導軌的作用目的就是減小滑塊的摩擦力,使實驗接近理想情況。同時促進學生學會運用現代實驗手段DIS系統處理物理問題。)
把滑塊放在一個氣墊導軌上,使滑塊和導軌之間形成氣層,物體沿這個導軌運動時受到的阻力很小,推動一下物體,可以看到物體沿氣墊導軌的運動很接近勻速直線運動。
利用氣墊導軌和DIS系統,位移傳感器,演示滑塊在水平導軌上的運動過程,通過對s-t圖像的分析,得出物體在無阻力的情況下保持了運動狀態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逐步回憶起初中所學運動和力間關系——即牛頓第一定律。
實驗3 模擬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實物器材,但有一定的摩擦)
(1)讓小球從一個斜面從靜止滾下來,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但不能到達同樣的高度。
(2)假想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來的高度。
(3)如果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將會到達原來的高度,但要通過更長的路程。
(4)繼續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來的高度,而沿水平面以恒定速度繼續運動下去。
(5)學生總結伽利略的研究方法:以可靠的事實為依據,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解釋自然規律。
【伽利略的觀點】 在水平面上運動的物體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摩擦阻力的緣故。
【迪卡兒的補充】 如果沒有其他原因,運動的物體將繼續以同一速度沿著一條直線運動,既不會停下來,也不會偏離原來的方向。
再次分析冰壺的運動,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亞里士多德關于“物體運動需要力維持”的觀點是錯誤的判斷。
師:伽利略和笛卡爾對物體的運動做了準確的描述,但是沒有指明原因是什么,牛頓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研究,系統地總結了力學知識,提出了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
物體的這種保持原來的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的性質叫慣性,所以牛頓第一又叫慣性定律。
【慣性定律和慣性的區別和聯系】
(1)慣性定律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所遵從的運動規律。
(2)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有慣性,不論物體運動與否、受力與否,都具有慣性,且慣性只和質量有關。
【說明】
(1)物體不受外力時的狀態是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說明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2)外力的作用是迫使物體改變其運動,說明力是使物體運動速度改變的原因。
(3)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不受外力作用→受外力作用,但合外力為零
3、慣性(實驗)
【演示動畫5】 火車在長直軌道上勻速行駛, 坐在門窗密閉的車廂內的一人將手中的鑰匙相對車豎直上拋,鑰匙將落在( )
A.手的后方。 B.手的前方。
C.落在手中。 D.無法確定。
生:鑰匙將落在手中,因為拋出前鑰匙隨車一起運動,拋出后鑰匙由于慣性繼續保持向前的勻速直線狀態,所以會落入手中。
【演示實驗6】(用實物投影儀)拿一個小紙條放在桌邊上,在紙條上壓一個立著放的木塊,將紙條迅速抽出,木塊不倒。(學生操作)
師:請大家解釋當紙條抽出時,木塊為什么不倒?
生:木塊是靜止的,當紙條迅速抽出時,由于木塊有慣性,還要保持靜止狀態,所以木塊不倒。
【演示實驗7】 剎車時的慣性現象
(1)汽車突然開動的時候,乘客會向后傾倒,為什么?
模擬演示:(用實物投影儀)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小車突然啟動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生:啟動前木塊和小車一起保持靜止。啟動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開始運動,但是由于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靜止,所以木塊向后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突然開動時乘客向后倒這一普遍現象。
(2)汽車突然停止的時候,乘客會向前傾倒,為什么?
模擬演示:(用實物投影儀)在小車上立一個木塊,使小車和木塊一起運動,小車突然停住時會發生什么現象?
生:剎車前木塊和小車一起運動。剎車時,木塊底部和小車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慣性,木塊上部還要保持向前運動,所以木塊向前傾倒。
這個實驗再現了汽車緊急剎車時乘客向前倒這一普遍現象。
【啟示】 汽車司機不能超速、超載防止汽車由于慣性而帶來的事故。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幾部分內容: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四)、作業布置 略
初中物理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知道動能、勢能的概念。
(2) 在探究實驗中掌握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 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觀察認識動能、勢能的存在。
(2) 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3) 在探究實驗中總結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方法,發展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重點:
(1) 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 動能、勢能的影響因素。
三、教學難點:
動能、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四、實驗器材:
玩具小車、玩具小球、雞蛋、沙土、小桌、彈簧、斜面、小鋼球、塑料球等.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實驗演示:玩具小車推著小球前進,舉高的砝碼砸碎盒子里的雞蛋,壓縮的彈簧恢復原狀時推動小球前進,以及白板上展示的風推帆船前進,舉高的重錘砸樁,拉彎的弓射箭等圖片引出能量的定義。
(二)新課講解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就說這個物體具有能量。
2、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老師引導]:對比、分析課前的演示實驗,以及白板上風吹帆船前進、舉高的重錘砸樁、拉彎的弓射箭三幅圖片,把能量細分,得出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的概念。
[學生總結]:動能: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重力勢能: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
彈性勢能:物體由于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勢能:把重力勢能、彈性勢能又叫做勢能。
[學生練習]:學以致用,相應習題的練習使學生加深對各種形式的能的理解。
3、探究動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有的物體動能大,有的物體動能小,你能猜想一下動能的'大小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個人一組討論、分析猜想得出,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現在我們利用桌上的斜面、小球、小方塊來探究動能的大小是否與物體的質量、運動的速度有關。學生前后四個人一組,討論、交流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三分鐘后大家一起來分享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實驗中注意的一些問題。
(1) 動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在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答:采用控制變量法。)
(2) 實驗時如何比較動能的大小?(答:使小球從斜面滑下,看物塊被撞擊的距離,被撞的距離越長,運動小球所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3) 如何控制小球的速度相同?(答:使它們分別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滾下。)
(4) 如何改變小球的速度?(答:使小球從斜面的不同高度滾下。)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論。
[交流結論]:質量相同時,速度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速度相同時,質量越大,物體的動能越大;
4、探究重力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的演示實驗:舉高的砝碼能把雞蛋砸碎,以及舉高的重錘砸樁,想想重力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得出重力勢能大小可能與被舉的高度和物體的質量有關。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利用老師提供的一盤沙土、大小砝碼、木頭小桌,同學們前后四人一組,想一想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怎樣比較物體重力勢能的大小?三分鐘之后分析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果,并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實驗中注意的一些問題。
(1) 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因素有關,在實驗中用到的實驗方法?(答:采用控制變量法。)
(2) 實驗時如何比較重力勢能的大小?(答:使砝碼從某一高度砸下,看桌腿陷進沙子里的程度,陷的越深,說明被舉高的砝碼所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論。
[交流結論]:高度相同時,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質量相同時,高度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5、探究彈性勢能大小的影響因素
[提出問題]:剛才我們的演示實驗:壓縮的彈簧去頂小球,以及拉彎的弓射箭,想想彈性勢能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活動]:學生前后四人一組,分析、討論得出彈性勢能的大小可能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利用老師提供的彈簧、小車、小球等,同學們前后四人一組,想一想這個實驗應該怎樣做?實驗方法是什么?怎樣比較物體彈性勢能的大小?三分鐘之后分析討論結果。
[學生活動]:小組分享討論結。
[動手探究]:某一小組學生講臺上演示實驗后得出結論。
[交流結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與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物體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三)課堂小結
(1)能量: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就說物體具有能力;
(2)能量的分類:動能和勢能,勢能又分為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
(3) 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速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速度越大,其具有的動能就越大。
(4) 重力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被舉高的高度有關,物體的質量越大,被舉得越高,其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5) 彈性勢能的大小與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有關,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程度越大,其具有的彈性勢能就越大。
(四)布置作業:
課后動手動腦學物理。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從演示實驗引入,加深學生對動能、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概念的理解,隨后緊跟著相應習題的練習,可以更好的掌握它們之間的區別。進一步啟發學生設計實驗,探究三種形式的能量分別與什么因素有關,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交流可以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學生上講臺自己動手做實驗,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8
初二是物理學科開始學習的起始點,更是一個關鍵點,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從心理上重視。在如今素質教育的改革大潮中,作為實施者——教師,則更應該積極探索以適應新教材的改革,社會的需要。激勵是指激發人的動機的心理過程,通過激勵使人在某種內部或外部刺激的影響下,始終維持在一個興奮的、積極狀態之中。因此在素質教育中實施激勵性教育是勢在必行。在初二物理教學中筆者積極探索激勵性教育,發現激勵性教育在物理教學中能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激勵性教育是指:用激勵性語言、行動去觸動心靈的心理教育。其宗旨是以“情”為主體,感化或促進提高。筆者通過實踐、反復調整、修正,最后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包括:①啟發式教學、獎勵式授課。②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③贊許式評價。
一、啟發性教學、獎勵式授課: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45分鐘,使這45分鐘高質量高效率!
1指導學生如何預習新章節。預習是學習好物理的起點,首先通讀全文找出重點,用紅筆將重點畫出來,并將這些重點記在預習本上。其次,尋找疑點也是預習的精華,是經過反復思考,依然尋找不到解答的知識點,將這些疑點都寫在疑點本上,并用紅筆勾畫出,作為標記,上課要注意聽。再者,將預習到的知識和后面的小試驗小制作聯系起來,如果能做,自己做一做,鍛煉自己的動手與動腦、邏輯思維、判斷能力。最后,做一下預習反饋,將本、書合上,分析這一章節講了什么,頭腦中要有一個知識網絡,并和相應的習題做一下對照,看一看自己是否能解答。(用鉛筆寫)
2授課過程以教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起主體作用為主線,以教與學為重點,貫穿整個課堂。讓學生變被動接受和管理為主動參與,實行導向、導航、導演、引導、指導、輔導,領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領著知識走向學生。激發學生創造的.潛能,而不是單純品嘗前人創造的成果。教學中首先注意引入方式,啟發式、實物式、對比式,或是兼而有之。講述中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從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如在講蒸發時,首先將一塊濕布在黑板一側抹一下,然后對同學們講,一會兒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干了”同學們異口同聲,繼而引出蒸發。
二、層次性、漸進性提問與追問:
提問的技巧對于激勵性教育來說,也是功不可沒。因為對于一個學困生,如果提問比較難或太容易,他們會覺得是在故意羞辱他。因此,提問的同時應掌握一個度。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時,首先問一個好
學生,透鏡分為幾種?“凸透鏡、凹透鏡。再問一個學困生,“凸透鏡具有什么特點?”此時,筆者拿一個凸透鏡,放在陽光下,使陽光經透鏡聚焦于火柴或一張白紙。“聚光。”“好!你真棒!那么你再告訴老師,凹透鏡呢?它的特點正和凸透鏡相反,對嗎?”“發散。”“這節課內容只要你好好聽,你一定會。最后我要提問你幾個問題。你先記好了。”講完之后,再問他,照相機的原理是什么?要想照近景、照遠景,你該怎么辦?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總結自然留給了那些聽明白的同學。這樣先提問講后再回答的措施,調動了他的信心與積極性,以及對物理的興趣與愛好。
三、贊許式評價:
無論在哪些方面,盡量去挖掘學生們身上的優點,鼓勵他們的信心,并給以贊許式的肯定。“優點單”就是一個很好的措施,使每個學生看到了老師與身邊同學的評價,自己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本事沒有發揮出來,我也能行。其中同學們對一位學習特別差、紀律特別差的學生的意見至今記憶猶新,“學習成績差,不一定代表你笨、沒有創造力。記得嗎?1千米=1000米,你不就回答對了嗎。再有,在學習簡單機械時,杠桿的支點,動力和阻力,你找的不是都比較準嗎?你紀律不好,為什么不嘗試一下換位思想呢?老師、同學相信你,你一定能克服。盼著你的捷報早日傳來。”“雖然你紀律不好,但你在運動會上為咱班贏得了榮譽。全班感謝你。假如今后,你不再搗亂了,相信你會贏得更多的掌聲。”“真的很希望你努一把力,別給咱班拉分”……記得當時的他非常感動,原來他在老師、同學們的心中,并不是一個什么都不行、無可救藥的學生。有了自信,提高了學習的勁頭。從那以后,發現認真交作業的有他,認真回答問題的有他,問問題的有他,他進步了。記得在學完杠桿的應用,他拿來筷子、鉗子、剪刀、鑷子、指甲刀、瓶起子,然后問:“這些是不是杠桿?是什么杠桿?”“你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真好。現在我們共同分析一下,找一下支點、動力、阻力,畫力臂。”正是這簡單的評價,贊許式的肯定使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總而言之,激勵性教育是一種心理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方面。在實施激勵性教育的同時,時刻銘記著以師生的心理相容,心靈的互相接納為核心,時刻銘記著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再是“工頭”,不是領導,不是嚴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是導師、朋友、助手和楷模。本著這個原則,激勵性教育初探又上了一個新臺階。讓激勵性教育發揮出它的價值,使億萬人的心共同為祖國的明天而跳動。
時代在進步,在發展,作為物理教師的我們,有責任為教學的改革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時,那么你就融入了為教育事業的改革、教育事業的發展的一個大熔爐中,通過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錘煉、敲擊、磨礪,反復地調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就能產生強烈的核裂變效應,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華。
初中物理教案9
第——怎樣認識和測量電流
【教學目標】
(1)通過類比的方法理解電流的概念,
(2)掌握電流方向的規定
(3)掌握電流單位及換算
(4)認識電流表,知道電流表的圖形符號。
(5)會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和正確讀數
【教材分析】
電流的概念比較抽象,為了讓學生更輕松的理解和接受電流,老師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說說“水流”、“人流”、“車流”的形成,必須有兩個條件:一是流動的物質如水、人、車,二是朝某一方向。與“水流”、“人流”、“車流”類似,電流的形成也要有兩個條件,就是電荷和向一定方向,把電流的概念引出。電流方向的問題是物理學的規定,要求學生記住通過P15圖11-27的演示看到燈泡的亮度不同,說明電流有強弱和水流有急緩類似,公式I=Q/t可補充,同時電流的單位的內容也隨機說明介紹。認識電流表借助實物和掛圖講解,用電流表測量電流通過實驗器材操作演示給同學們看,有時間和條件的讓學生動手練習,達到增強記憶加深印象和提高興趣的.的效果。
【學情分析】
學生對電流的概念比較難理解,用類比的方法講解讓學生通俗易懂。電流表的讀數一定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寫法上不要忘了單位。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避免出現錯誤的操作動作。
【教學理念】
本節的教學重點:電流的方向的規定
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和正確讀數
本節的教學難點:電流的概念
正確選擇量程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
【教學過程】
我們知道閉合開關,電燈會亮,風扇會轉,各用電器會工作,說明電路中有電流通過了電燈、風扇和各用電器。通過用電器是否工作來判斷電路中是否有電流。那么電流是什么呢?物理學中常用電流與水流、人流、車流來類比,引入電流的概念。
一、認識電流
1、電流的形成:電荷的定向移動(或者說向一定方向移動)形成了電流。
2、電流方向:物理學中規定正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為電流的方向。由于正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也可以說電流的方向與負電荷定向移動的方向相反。用電器接入電路閉合開關時,電源外部電流沿著電源正極→開關→用電器→電源的負極的方向流動,電源的內部電流從電源的負極→電源的正極的方向流動。
如圖11-3-1所示串聯、并聯電路電流方向。會標電流的方向
3、電流的定義:用每秒電荷通過導體任意橫截面的電荷量表示電流的強弱叫電流。用字母I表示。表達式I=Q/t,其中Q表示電荷的多少,單位庫侖,簡稱庫,符號C。t表示時間單位秒符號、電流的單位:國際單位安培,簡稱安,符號=1C/s 常用單位:毫安(mA),微安(μA)換算式:1A =1000 mA 1 mA=1000μA 1A =106μA 臺燈工作時的電流為的含義:表示每秒通過臺燈的電荷量為
二、怎樣測量電流
1、認識電流表
①作用:測量電路中電流的大小
②電路符號 圓圈內的A表示所測的電流用安培作單位。
③有三個接線柱,標了“—”或“+”表示公共的接線柱,另二個標數字的表示量程的接線柱。二個量程:“0~”“0~3A”對應的分度值分別為,
2、電流表的使用
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將書P16電流表使用說明書詳解后歸納為以下幾個字。
①校零:使紅色指針對準“0”刻度線。
②串聯:只串不并,并則短路,因電流表電阻很小,相當于導線。
③正進負出:使電流從電流表“+”接線柱進,從“—”接線柱出。
④量程:估測或試觸(從大量程先試,如偏角小則試小量程。)
⑤禁止:不允許把電流表不經過用電器直接接在電源的兩極。
3、電流表的讀數方法
①看量程
②看分度值
③看指針向右偏了多少小格,用分度值乘以小格數就是電流表的示數。但記住一定要把單位讀出來。練習讀出下圖11-3-2電流表的讀數,若改用“0~3A”的量程結果又怎樣?
4、用電流表測電流
在活動3中目的是使學生能正確接入電流表,用不同的量程正確讀出讀數;比較讀數的不同,知道用哪個量程測量會使結果更準確。注意:在電路電流不超過的情況下使用“0~”的量程,讀數會更準確。因為“0~”的分度值,“0~3A”分度值,測量工具的分度值越小,測得的結果越準確。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自我評價與作業
初中物理教案10
1、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化學反應: 2h2o=== 2h2↑+ o2↑
產生位置 負極 正極
體積比 2 :1
質量比 1 :8
f.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著的木條------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2)結論: ①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②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③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據水的化學式h2o,你能讀到的信息
化學式的`含義 h2o
①表示一種物質 水這種物質
②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水的化學性質
(1)通電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堿(可溶性堿),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資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h2o ,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國水資源的狀況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業“三廢”(廢渣、廢液、廢氣);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水能發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點和發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初中物理教案12
課前準備:
一、教學設計:
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我們的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二、具體步驟:
(1) 布置同學們課前復習歸納。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三態是固態、液態、氣態,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轉化、液體和氣體之間的轉化都已學過,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同學們自覺體會和產生固態與氣態之間是否會轉變的疑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圖書,收集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在學習了前面關于固態和液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物態變化之后,觀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固態與氣態之間直接轉化的過程,并做好記錄、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課堂上引導同學通過小組活動完成課本中設計的實驗,并通過實驗歸納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同時,再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前面討論的現象和問題。然后,對學生收集的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和指導。
三、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
2、 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 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
4、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實驗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欲望。
5、通過小組活動、課外和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教具、學具、實驗儀器:
1、學具: 收集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
2、教具: 實物投影儀、照片、鐵架臺、燒瓶、酒精燈、細線、碘
五、教學重點、難點:
1、 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 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
3、 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六、課前學習的內容:
1、 歸納前面所學的物態變化并了解其吸放熱的情況。
2、 查閱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態變化情況。
3、 觀察生活中的物態變化,了解那些發生在固體和氣體之間的。
4、 與同學交流觀察學習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并做適當的記錄整理。
教學過程:(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學指導、學生活動)
一、 復習引入 (3分鐘)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 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 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屬于凝固?
4、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5、 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學生1答:固態、液態、氣態。
學生2答: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3答:如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等是熔化;水結成冰、油變成固態油脂、蠟燭油變硬等是凝固。
學生4答: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5答:蒸發和沸騰 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不同點:溫度條件不同; 發生地點不同; 劇烈程度不同。
學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復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整理糾正一些不正確的答案。
二、教學過程 (35分鐘)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
1、 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后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現的一些現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2)什么是升華?
(3)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么過程?
(4)什么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6、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變化中,哪些是升華?哪些是凝華?
學生活動:在錐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懸掛一段棉線,用酒精燈微微加熱。學生觀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沒有看到液態的碘。學生觀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細線上出現針狀碘固體,非常漂亮。
學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學生2答: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
學生3答: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
學生4答:吸熱學生答: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說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小結 (7分鐘)
四、作業布置、教師引導:
1、同學們在課前收集了有關人工降雨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分別交流。
(1)在這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現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種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3)人工降雨的第三種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華、凝華,它們幫助人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1、 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2、歸納出物態變化的網絡圖或循環圖。
(1)食物保鮮(2)舞臺制造白霧(3)利用衛生球除蟲
(說明活動鼓勵同學們質疑、提問、補充,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多向思維。老師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或有的同學不太清楚的問題請學生幫助解決,使學生體會成功和幫助人的喜悅。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另外,通過對日常現象的觀察和比較,使同學們體會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關系,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服務的欲)
板書設計:
升華和凝華
一 、活動:
1、過程
2、觀察、記錄現象
3、結論
二 、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
凝華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三 、升華吸熱 凝華放熱
四 、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會用伏安法測電阻,加深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確畫出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并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3)學會正確選擇電壓表量程,并用試觸法確定電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電燈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過程與方法:
設計實驗電路圖,并且比較各個電路圖的優缺點,從而確定本實驗用哪個電路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熱情,產生探測未知電阻阻值的欲望,積極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做好實驗的科學態度,感受用物理知識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
二、設計思路
用伏安法測電阻屬于歐姆定律變換式的具體應用,對于加深學生歐姆定律和電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綜合使用初中常用電學器材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本節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測量一個定值電阻的阻值”問題后,由學生設計實驗,通過交流和討論發現,應該用有滑動變阻器的電路圖進行實驗,好處是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并設計出實驗表格;第二部分準備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實連接圖如何連接,并根據實物圖說出實驗中的注意點,為下面的實驗做好準備;第三部分開展實驗,先進行定值電阻阻值的測量,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第四部分,仿一仿,開展實驗測量小電燈的電阻的測量,討論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從而分析出小電燈不需要求平均值。兩個實驗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設計電路和表格。
2、難點:分析出燈絲電阻受溫度的影響。
四、實驗器材:
每組配備干電池兩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各1件,待測電阻一只(5歐或10歐,其電阻值用不透明白膠布粘封,并標以Rx字樣。要求學生暫不揭開。),導線若干條,小燈泡(2、5V)。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憶一憶”)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學中的一條什么重要規律?歐姆定律的表達式如何寫?(學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師:怎樣利用歐姆定律測量導體的電阻?引出本節。 板書:(第四節 歐姆定律的應用 測電阻)
(二)進行新課
(“動一動”)
1、設計實驗
(1)測量電阻的方法
師:同學們說說看,你準備如何測量電阻的阻值?板書:(一)測未知電阻Rx
答:用電壓表測電阻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通過它的電流。
(2)問:實驗的原理是什么? 板書:實驗原理
答: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計算出它的電阻。 板書:R=u/I
(3)問:根據同學所說的方法,你們能否設計出實驗電路圖? 板書:實驗電路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幾張電路圖實物投影,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電路圖,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哪幅電路圖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實驗中總是有誤差的,為了減小誤差,我們應該怎么辦?聯系前面學的一個重要的器材,如何改進?) 投影正確的實驗電路圖
(“考一考”)
師:滑動變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投影:①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多次測量取平均植,減小誤差。②保護電路
(“探一探”)
2、實驗準備
(1)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板書:實驗器材
電源(干電池2節)、電流表、待測電阻R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壓表、導線若干 (投影)
檢查和認識自己小組的實驗器材。注意認清哪個元件是待測定值電阻Rx。
(2)設計表格 板書:設計表格
提醒:要測哪些物理量?計算什么?表格需要幾列幾行?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實物投影并作出評價,強調表格的規范,并讓學生完善自己設計的表格。
問:三次測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導學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為了計算方便,可以調節電路中的'電流為整
數值(投影完整的實驗表格)
實驗次數 電壓
U/ V 電流
I/ A 電阻
R/ Ω 電阻平均值
R/ Ω
(3)連接實物圖(根據所設計的電路圖連接)
師:請一位同學到屏幕上將電路圖連成實物圖,其他同學在下面觀察是否正確,若有錯誤的地方,請同學們糾正。
(4)實驗注意點 板書:實驗注意點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實驗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學生要進行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實驗的注意事項:(1)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該斷開(2)滑動變阻器應該一上一下接,實驗前將阻值調到最大處(3)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選擇 (投影)
(5)這個實驗需要哪些步驟? 板書:實驗步驟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①按電路圖連接電路。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是斷開狀態。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電阻值位置。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要連
接正確。電壓表使用0~3伏量程,電流表用試觸法確定量程。
②檢查電路連接無誤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路中的電流,觀察電流的示數為0、1A,0、2A,0、25A時電壓表的示數記錄在表格中。
③根據記錄的三組實驗數據分別算出未知電阻的三個值。為了減小誤差,算出電阻的平均值,作為被測電阻的阻值。
④實驗要求:積極動手,按要求操作,記錄數據、計算結果要實事求是。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
以上內容,邊講邊投影
(“做一做”)
3、實驗探究(伏安法測電阻)
教師巡視,指出學生在操作中有問題的地方
(“比一比”)
哪個小組的實驗規范 準確 迅速
4、分析與討論
實物投影學生的測量結果。揭開定值電阻Rx上的封條,核對自己測試結果的正確性。
思考:你測量的電阻值為什么和定值電阻上標出的數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實驗電路和儀表造成的誤差。
(“議一議”)
分析:1、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不隨電壓和電流的變化而變化。
(“仿一仿”)
小電燈也有電阻,將待測電阻R換成小電燈,仿照剛才的實驗測小電燈的電阻。
注意:加在小電燈兩端的電壓不要超過小電燈上所標注的電壓
實驗時,觀察小電燈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溫度
板書:(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匯報測小電燈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分析:
2、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
這似乎與剛才的實驗結論優點矛盾,誰來分析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呢?
小電燈的燈絲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進行工作的,電燈越亮,燈絲的溫度就越高,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溫度影響較大,有的幾乎部首影響)
問:對于小電燈的燈絲,他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電燈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義?表格中還有必要寫平均值嗎?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檢查儀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擺放。
(三)課堂小結
(“談一談”)
師: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測量一個未知電阻的阻值和小電燈的電阻,并且根據所測出的實驗數據機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了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業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說明:本節實驗要引導學生按實驗的目的,完成電路設計、器材選用、實驗步驟、設計表格等項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六)板書設計
四、歐姆定律的應用
(一)測未知電阻Rx
1、原理:歐姆定律的變形式:R=u/I
2、電路圖
3、實驗器材
4、設計表格
5、實驗注意點
6、實驗步驟
(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方法:伏安法測電阻
初中物理教案14
一、知識與技能
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訓練連接電路和使用電流表的技能。
二、過程與方法
科學探究全過程的切身體驗,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在實驗中探究串、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教學難點:組織、指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認真觀察、分析、得出正確結論。
教學用具:電池、開關、燈泡、導線等實驗用品。
課時安排: 1 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同學們看黑板上的電路,從前面學過的知識知道,這是兩個小燈泡組成的串聯電路,電路中各點的電流之間有什么關系?
大家現在先來猜想一下各點的電流有什么關系?有多少種可能?
1. 電流可能是由大到小的,電流每經過一個小燈泡,就消耗一部分電能,回到負極時就小了。
2. 認為小燈泡一樣亮,電路中各點的電流可能相同;電流可能有時大有時小,如大燈泡較亮,它需要的電流大,小燈泡暗,需要的電流就小,好像與用電器有關。
3. 我想靠近電源正負極的地方應大些,應該與電源位置有關。
4. 我的`想法是導線粗的地方電流大;導線細的地方電流小。像粗水管中的水流大,細水管中水流小一樣。
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串、并聯電路電流的規律。
二、新課學習
1. 串聯電路電流的規律
大家按照自己的猜想,制訂自己小組的實驗計劃,然后我們進行小組的試驗計劃討論。每個組匯報自己的試驗計劃,大家進行討論,老師進行統籌,確定每個組要驗證的方向。然后動手進行實驗。
大家的實驗計劃都制訂好了,請大家注意電流表的連接方法。學生開始動手實驗,教師給予指導。
實驗匯報:同學們的實驗做完了,現在總結一下自己實驗的結論。經過同學們的努力實踐,現在可以統一意見了:串聯電路中各點的電流相等。
這一結論經過了同學們的探究和實踐活動,已經得到了驗證。在這個實驗中你還有什么收獲?
我們知道了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先有了猜想后,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再探究實驗的過程中,可以隨時調整設計中不合理的地方。也要隨時提醒自己有沒有失誤的地方。我們在實驗中,應該不怕困難,大膽去驗證結果。
大家都體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也學習了科學探究的方法,給我們今后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 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
我們一起合作對串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進行了探索,現在我們開始找出并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吧。
大家都知道,串聯電路只有一條路徑,并聯電路有多條路徑。我們把并聯電路的各分支叫支路,總路徑叫干路,而實際上我們只要探究干路和支路電流之間的關系。如下圖所示:
① 猜想干路和支路電流的關系
②設計實驗:仿照串聯電路中電流的設計,對以上猜想設計一下實驗。
③進行實驗
大家的電路設計大致相同,只是猜想的結論不同。現在大家根據設計好的電路圖可以動手實驗了。學生動手實驗,教師給予指導。
實驗匯報:同學們都做完了實驗,我相信結論已經出來了,請匯報一下你們組的結論吧。
老師小結:在并聯電路中,干路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三、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內容:
1. 串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串聯電路中各點的電流相等 .
2. 并聯電路中干路和支路之間的電流關系:在并聯電路中,干路的電流等于各支路電流之和。
四、板書設計
電流: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
并聯電路:干路電流和之路電流的關系
初中物理教案15
活動內容
了解、收集、分析、總結廚房里的熱學知識。
活動目的
1、讓學生了解廚房里所涉及到的熱知識,通過廚房炊具及餐桌上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給人民生活水平帶來的提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先讓學生回家時認真觀察廚房所有的炊具、做飯、燒菜的全部過程,回憶自家廚房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及看到的有關物理現象,思考哪些與學習的熱學知識有關,怎樣解釋其現象,做好筆記。
活動過程
1、小組討論、交流(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調查結果)
2、班級討論、交流(小組推選代表)
3、教師歸納小結
(1)爐灶的變遷,從大土磚灶到紅磚砌的“節能灶”,從土煤爐到蜂窩煤爐,從沼氣灶到液化氣灶,每一次改進之所以深受人們歡迎,主要是每次改進都能使燃料燃燒更充分,既節省了燃料,又減少了廢氣(煙)污染,當然還有使用更方便的因素。
(2)使用爐灶燒火或炒菜做飯時,要把鍋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讓鍋底壓著火頭,這樣可以使鍋的溫度升高得快。
(3)鍋鏟、手勺、漏勺、鋁鍋等炊具的柄都用木頭或塑料,是因為木頭、塑料是熱的不良導體,以便在烹飪過程中不燙手。
(4)爐灶上面安裝排風扇,是為了加快空氣的對流,使廚房里的油污及時排出去,避免污染房間。
(5)往保溫瓶灌開水時,不灌滿,能更好地保溫。因為未灌滿時,瓶口處有一層水蒸氣,它是熱的不良導體,能更好地防止熱量的散失。
(6)冬季從保溫瓶里倒出一些開水后,蓋緊瓶塞時,常常會看到瓶塞馬上往上跳一下(有時會脫離瓶口掉在地上)。這是因為隨著開水的倒出,進入了一些冷空氣,瓶塞塞緊后,進入的冷空氣很快膨脹,壓強增大,推開瓶塞。
(7)在冬天或氣溫很低的情況下,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時,應當先用少量的沸水預熱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內外溫差過大,內壁膨脹受到外壁阻礙產生力,致使杯子破裂。
(8)煮熟后滾燙的雞蛋和在沸水中燙一下的西紅柿,放入冷水中浸一會,容易剝殼和剝皮。因為滾燙的蛋殼與蛋白、西紅柿皮與肉遇冷后都會收縮,但它們的收縮程度不一樣,從而使兩者脫離。
(9)冬季喝剛出鍋的湯時,看到湯面沒有熱氣,好像湯不燙,但喝起來卻燙口,因為湯面上一層油阻止了湯內熱量的散失。
(10)炒菜主要是用熱傳導的方式,煨湯、煮飯、燒水等都是用對流方式傳熱。
(11)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易破裂。這是因為砂鍋是熱的不良導體,滾燙的砂鍋放在濕地上時,砂鍋外壁迅速放熱收縮,而內壁溫度降低很慢,砂鍋內外收縮不勻,故易破裂。
(12)液化氣是用壓縮體積的辦法使氣體液化裝在鋼罐中的,使用時,通過減壓閥,液化氣的壓強降低,液態變成氣態進入灶中燃燒的。
(13)燒水或煮食物時,噴出的熱蒸氣比熱水、熱湯燙傷更嚴重。因為經它們變成同溫度的熱水、熱湯時,要放出熱量(液化放熱)。
(14)手沾點涼水拿剛出籠的熟饅頭時不覺得怎么燙手。這是因為熱饅頭接觸手上的涼水時,涼水迅速汽化生成一層水蒸氣在手與饅頭之間,水蒸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所以手不覺得怎么燙了。
(15)夏天用我國南方一種陶土做的涼水壺裝開水,會很快冷卻,且比氣溫低,這是因為陶土容器中的水可以滲透出來,到了容器壁外的水會很快地蒸發,蒸發時要從容器和它里面的水里吸收大量的熱,因而使水溫很快降低。當水溫降到和氣溫一樣時,水還會繼續滲透、蒸發,還要從水中吸熱,水溫繼續降低,但因為水溫低于氣溫后,水又會從周圍空氣中吸熱,故水溫不會降得過低。
(16)夏天自來水管壁大量“出汗”,常常是要下雨的征兆。必須明確,自來水管“出汗”現象,并不是管內的水滲漏。由于自來水大都是來自地下,溫度較低,空氣中的水蒸氣接觸到水管壁,就會放出熱量而液化,一旦水管壁大量“出汗”,說明空氣中水蒸氣含量高,濕度大,這正是下雨的前兆。
(17)冬天水壺里的水燒開后,在壺嘴一定距離才能看到“白氣”,而緊靠壺嘴的地方看不到“白氣”。這是因為緊靠壺的地方溫度較高,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不能液化。而距壺嘴一定距離的地方溫度低,壺嘴噴出來的水蒸氣放熱液化成小水滴,即看到的“白氣”。
(18)當鍋燒得溫度較高時,灑點水在鍋內,會發出“吱吱”的聲音,并冒出大量“白氣”,這是水先汽化后液化的現象。
(19)在熱鍋里和燒得溫度很高的鍋里滴有同樣的一滴水,熱鍋里水滴先蒸干。原因是水滴滴入溫度很高的鍋中,接觸處的水急劇汽化形成一層水蒸氣,這層水蒸氣托起尚未汽化完的水滴,減緩了水滴汽化的速度,同時引起了水滴的跳動,跳動過程中,由于水蒸氣的散失,水滴受重力作用下落,將又與熱鍋接觸,再次形成一層水蒸氣而托起水滴。如此反復,水滴不斷跳動,并且逐漸減小直至消失,汽化時間當然長一些,所以后蒸干。而水滴在熱鍋中直接汽化,很快蒸發干。
(20)磨刀時要往菜刀上灑水,因為刀與磨石摩擦生熱,刀的溫度過高時鋼鐵硬度會減小,刀口就不鋒利了,灑水后吸收了熱量,刀的溫度就不會升得過高了。
(21)當湯煮滿鍋時,迅速向鍋內加冷水或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都可制止沸騰。原因都是吸收鍋里湯的熱量,使其溫度降到沸點以下。加冷水,因冷水的溫度低于沸騰湯的溫度,混合時,冷水吸熱,湯放熱。把湯揚起再倒入鍋內的過程中,由于空氣溫度比湯低,湯放出了一部分熱量,溫度略有降低,倒入鍋內時,它又要從沸湯中吸收一部分熱量。
(22)油炸食物時,濺入水滴會聽到“叭、叭”響聲,并濺出油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濺入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沸騰,產生的氣泡上升破裂而導致響聲。
(23)煮食品時,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為水沸騰時的.溫度是不變的,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溫,而結果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鍋內的水干得快而已,白白浪費了燃料。正確的方法是用大火把水燒開后,就改用小火,保持鍋內的水一直沸騰就行了。
(24)用壓力鍋煮食物熟得快,主要是增大了鍋內的壓強,提高了沸點,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溫度。
(25)用砂鍋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讓砂鍋離開火爐,食物在鍋內還能繼續煮一會兒。這是因為砂鍋離開火爐時砂鍋底的溫度高于100 °C,而鍋內的食物溫度為100 °C,離開火爐后,鍋內食物還可從鍋底吸收熱量,繼續沸騰,直到砂鍋的溫度降為100 °C止。
(26)用錫焊的鐵壺燒水,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把它放在火上一會就會燒壞了。這是因為水的沸點在標準氣壓下是100 °C,錫的熔點是232 °C,裝水燒時,只要水未燒干,壺的溫度總不會超過100 °C,達不到錫的熔點,更達不到鐵的熔點,所以壺燒不壞。若不裝水放在火上燒,不一會兒壺的溫度就會達到錫的熔點,焊錫熔化,壺就壞了。
(27)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月菜才會變咸,而炒菜時加鹽幾分鐘就變咸了。這是因為溫度越高,鹽分子運動越快的緣故。
(28)長期堆煤的墻角處,若用小刀從墻上刮去一薄層,可看到里面呈現黑色。這是因為分子是不停地作無規則運動,在長期堆煤的墻角處,由于煤分子擴散到墻里,所以即使刮去一薄層,仍可看到里面呈現黑色。
活動小結
通過活動,學生解答物理現象題的能力有很大提高,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敘述簡練準確。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寫有關日常生活、生產中熱現象及應用的小論文110余篇。特別是寫出了“爐灶上的變遷”“餐桌上的變化”等一類歌頌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好文章,學生同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06-16
初中物理教案【薦】02-25
初中物理教案【精】03-20
初中物理教案:質量12-16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推薦】初中物理教案01-15
【薦】初中物理教案01-16
初中物理教案【熱門】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