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物理教案

時間:2024-04-15 13:42:44 曉麗 物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案(通用16篇)

  初中物理教案 1

  1、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化學反應: 2h2o=== 2h2↑+ o2↑

  產生位置 負極 正極

  體積比 2 :1

  質量比 1 :8

  f.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著的木條------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2)結論:

  ①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②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③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據水的化學式h2o,你能讀到的信息

  化學式的'含義 h2o

  ①表示一種物質 水這種物質

  ②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水的化學性質

  (1)通電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堿(可溶性堿),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資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于 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 h2o ,最多的金屬元素是 na ,最多的元素是 o 。

  c.我國水資源的狀況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業“三廢”(廢渣、廢液、廢氣);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以及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初中物理教案 2

  課題:

  什么是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重、難點:

  力的概念(重點)

  力的作用效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難點)

  教具:

  彈簧、乒乓球、排球、磁鐵、小車、鐵釘、鋸片、汽球、海綿;多媒體計算機。

  教學方法:

  問題——體驗——探究教學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和內容

  新課引入

  先設計懸念,激起學生求知欲,從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內容“力”,再讓學生看課文“?”后面的一段內容,再讓學生說出常用“力”字的詞及其意義。(接著讓學生體驗下面的過程)

  1、學生緊握拳頭。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學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學生用力搬起課桌站立10秒鐘。

  讓學生談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說出原因。

  先請學生談談對力的認識,舉出平時用力的一些動詞,如:推、拉、壓、握……。然后講解人們對力的認識是從日常生活中開始的,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從事生產勞動中經驗的結晶,如:提水、挑物體、拉車、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覺到肌肉緊張。在此基礎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課題。

  (多媒體投影):什么是力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么?(多媒體投影)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多媒體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墻后的場面;

  ②游泳時手和腳向后劃水,人為什么前進?

  ③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后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劃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么船能前進?(多媒體投影)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一做: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

  原因:氣球向后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教師講解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演示:兩名學生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輕拉壓彈簧

  (3)使鋸片變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多媒體投影幫助釋疑。)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

  五、探討總結(多媒體投影)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小:小螞蟻搬著面包屑,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于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后按探究問題探究,如果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大家再來共同探討!

  七、探究問題

  1、力的大小如何比較?

  2、怎樣對力進行測量?

  3、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種測量力的工具嗎?

  初中物理教案 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及三者間的關系;

  (2)能區別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3)知道機械效率的定義;

  (4)機械效率的表達式。理解機械效率總小于1;

  (5)會用公式計算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6)知道提高機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標

  (l)通過科學探究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概括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能力:包括組裝滑輪組,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刻度尺等能力,提高機械的效率。

  3、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加深理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2)、培養學生團結合作,互相交流的素養。

  二、實驗器材

  學生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鉤碼、彈簧秤、鐵架臺,一個定滑輪和一個動滑輪組成的滑輪組,兩個定滑輪和兩個動滑(一大一小)輪組成的滑輪組,長1米的細繩2根。

  三、教學方式

  引導探究式教學

  教學過程

  師生互動

  教學目標

  活動1

  復習提問

  一、回顧-----各種簡單機械

  1、 省力費距離的機械;

  2、 費力省距離的機械;

  3、等臂杠桿。

  1、使學生知道生活中常用的機械;

  2、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機械的結構;

  3、為導出“機械效率”作準備。

  活動2

  猜想

  二、猜想----比較直接對鉤碼做功和使用機械對鉤碼做功的大小?

  1、教師演示兩種做功形式并提出問題;

  2、學生猜想,比較二者做功大小。

  1、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活動3

  制訂計劃進行實驗

  三、探究-----W總和W有的大小

  1、學生動手做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想;

  2、教師設計實驗方案引導學生學會收集證據和計算;

  3、學生陳述自己的猜想和證據是否一致。

  1、會動手實驗;

  2、會收集數據并進行計算;

  活動4

  分析論證

  四、分析-----W總〉W有的原因

  1、 機械本身有重力;

  2、 摩擦阻力;

  結論:

  1、有用功(W有用):利用機械工作時對人們有用的功叫有用功;W有用=G·h

  2、額外功(W額外):對人們沒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額外功;W額外=W總-W有用

  3、總功(W總):有用功與額外功的總和叫總功;W總=F·s W總=W有用+W額外

  4、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機械效率,公式:

  5、機械效率沒有單位,永遠小于1。

  1、能對自己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論證。

  2、理解各概念的含義。

  活動5

  應用

  五、觀察----一些機械的.機械效率

  加深理解

  活動6

  猜想

  六、猜想----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1、小組討論;

  2、學生各抒己見;

  3、老師進行提示和小結。

  4、加深對機械效率的理解;

  活動7

  設計與評估

  七、探究----設計改變機械效率的方案?

  1、每組設計一個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方案;

  2、老師對學生設計的方案進行分類;

  3、學生陳述能提高或降低機械效率的理由;

  4、教師總結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法。

  5、會設計一種或幾種提高機械效率的方案;

  6、能理解機械效率中改變機械效率的原理。

  活動8

  交流與提高

  八、交流----

  初中物理教案 4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杠桿,能抽象出杠桿的定義,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于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復雜機械。復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著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著用一用,看會有什么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后平靜下來。)

  初中物理教案 5

  一、基本說明

  1、本教學設計參與人員基本信息作者

  2、教學內容

  1)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級或模塊:九年級

  3)所屬的章節:第十六章第三節

  4)教學時間45分鐘

  二、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比熱容的概念,知道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屬性;會查比熱容表。

  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比較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嘗試用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利用探究學習,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2、內容分析

  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了熱傳遞、熱量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物體溫度升高時吸收熱量多少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提出了比熱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點知識。本節教材是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常識出發提出問題,經過探究活動得出結論,并應用探究所得解決實際問題,新教材更為關注的是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驗探究。本課時教學內容主要是比熱容的概念的建立,這是下節課進行熱量計算的基礎。應把探究不同物質的吸熱能力,作為本節教學的重點。由于比熱容的概念內涵較深、外延較廣,涉及熱量、溫度變化、質量三重概念間的關系,學生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以及應用比熱容的'知識來解釋自然現象、解決實際問題,則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3、學情分析

  從學生角度看,學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變量、轉換、比值定義等方法的運用,本節的探究活動教材采用的是一種部分探究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切實體驗物質的熱屬性,以加深學生對比熱容概念的理解。

  4、設計思路

  主要采用科學探究等方法開展本節教學,探究中用到了控制變量法、轉換法,給比熱容下定義時,用到比值定義法、類比法。探究活動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獨立尋找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的辦法,鼓勵學生對課本提供的探究方案進行大膽的改進,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熏陶,體驗成功的愉悅。為幫助學生理解比熱容的概念,努力使本節的教學活動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幫助學生構建“身邊的物理”,從而順利突破教學難點。

  三、教學反思:

  1.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設法讓學生體會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設計此課時,從老百姓極為關心的天氣預報入手,引入新課;緊接著讓學生聯系著他們極為熟悉的燒水現象,探究出影響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的兩個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這些會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無處不蘊含著物理知識,極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縱觀本節課的設計,不難發現每個環節都由提出問題入手開展教學的,這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組成一個步步攀升的臺階,帶領學生走向科學的殿堂。

  3.在不違背新課程標準的前提下,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對教材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問題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設計等等。這些改革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 6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電壓”一節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壓和電壓表。電壓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電學概念和電學規律的重要的基礎知識。電壓表是電學實驗中的重要儀表之一,學生通過用電壓表測電路中的電壓,不僅鍛煉了使用電學儀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對運用實驗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的認識。

  二、說學情

  (過渡句: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電流和電路”這一章內容,已經具有了學習電壓這一節的前提基礎。而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壓”一詞聽起來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其潛能,老師僅指導和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學生們可以自主探索電壓的作用及測量方法,幫助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學會如何使用測量工具。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電壓的作用,電壓的單位及換算,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會用電壓表測量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電壓表的使用方法,養成自學的能力,通過用測量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與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切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嘗試探究活動的樂趣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電壓在電路中的作用,知道電壓表正確的使用方法。

  【難點】

  能夠用電壓表測量電路中電壓大小。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

  在初中物理的電學知識體系中,電壓的概念是深入學習電學基本規律的必備知識。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復習回顧電流表的使用,通過實驗現象對比電流表、電壓表使用的異同點加深掌握電壓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體教學、演示實驗創設學習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實驗探究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新課導入

  播放關于各種用電器電源銘牌的圖片,播放城市夜景,閃電圖片。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電壓”這個詞。用電器要在一定的電壓下才能正常工作,一節干電池的電壓大約是1.5伏;電視機供電的電壓是220伏;輸電用的高壓電線的電壓可達幾萬伏甚至更高;它們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課題電壓。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實例與電壓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展示兩節干電池,小燈泡,開關,若干導線。用一節干電池與其他元件組成閉合回路,觀察小燈泡亮度較暗;然后再用兩節干電池接入電路中,在閉合開關之前提問同學們燈泡亮度如何變化,觀察到實驗現象之后,發現燈泡較亮,總結實驗現象,說明電路中電流的強弱與電源有關。提問學生電流的強弱與電源的什么量有關?

  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通過討論和師生共同總結可以得出,電壓是電源提供的,電源有正負兩個極,兩極間有一定的電壓。把用電器的兩端分別于電源的正負極鏈接,電路中就有電流通過,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

  【設計意圖:改換電路中串聯電池節數的多少引起燈泡明亮程度發生變化的'實驗,引出不同電源的電壓不同,產生的電學效果也不同,從而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同時,讓學生認識到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方法】

  教師講解電壓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

  常用單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講解完電壓的相關概念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生活常見的電壓(教材中小資料中常見的電壓表格)

  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電壓的作用、提供裝置、單位及單位換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桌同學面前都有一個電壓表,讓同學們拿起來并觀察,教師講解電壓的高低可以用電壓表測量,并說明學生面前的是學生用的電壓表。

  讓學生獨立閱讀電壓表使用說明,閱讀完以后提問學生一下問題。

  1、電壓表應該跟被測用電器串聯還是并聯?

  2、電壓表標有“-”號的接線柱應該連接在什么位置?另一個接線柱應該連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況下使用標有“3”字樣的接線柱,什么情況下使用標有“15”字樣的接線柱?在預先不知道被測電壓的大小時,為了保護電壓表,應先選用大量程,還是小量程?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進行改正并總結。

  教師講解電壓表的使用步驟:

  1、調:調節調零旋鈕,使指針指在零刻度線處

  2、認:認清量程和分度值。

  3、連:連接電壓表

  4、讀:讀數

  教師組織學生開始練習使用電壓表先將電壓表接在小燈泡兩端,接通電路,讀取數據;再將電壓表接在電源兩端,接通電路,讀取數據。電壓表兩次讀數是否相同?

  實驗結果表明,電壓表兩次的示數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緊接著讓學生回憶電流表的讀書方法,說出電壓表讀數和電流表讀數的異同點。

  學生通過實驗室電壓表測量電路電壓,體會應用物理知識帶來的快感,學以致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完本節課的新內容之后,給出一道隨堂練習題,讓學生應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解題,以進一步加強對電壓及電壓表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學快練”的方式鞏固剛學過的知識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時,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在作業布置環節,完成課后第三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推薦一個教師必備工具“Yichafen”,是一個在線查分系統,全國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鐘極速創建發布查分系統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案 7

  課前準備:

  一、教學設計:

  升華和凝華是自然界中常見的自然現象,是物質在固態和氣態之間直接轉變的過程,但我們的同學們,對這種轉變的過程和轉變過程中的吸放熱情況并不非常熟悉,而且也很難直接觀察到,因此要掌握好這一節內容,我們可以在實際教學中把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過程變成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活動的過程。

  二、具體步驟:

  (1) 布置同學們課前復習歸納。

  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三態是固態、液態、氣態,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轉化、液體和氣體之間的轉化都已學過,通過對已學知識的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同時讓同學們自覺體會和產生固態與氣態之間是否會轉變的疑問,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

  (2)布置學生收集有關資料。

  布置學生通過上網、查閱圖書,收集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弄清人工降雨的常用方法、使用材料和原理等。通過對課外知識的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3)觀察生活中的現象。

  在學習了前面關于固態和液態、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物態變化之后,觀察日常的生活中有沒有固態與氣態之間直接轉化的過程,并做好記錄、與同學進行交流和探討,培養同學們觀察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最后在課堂上引導同學通過小組活動完成課本中設計的實驗,并通過實驗歸納課本中的重點知識。同時,再用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一些前面討論的現象和問題。然后,對學生收集的知識進行討論和交流,并給予一定的評價和指導。

  三、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叫升華,什么叫凝華。

  2、 知道升華是一個吸熱過程,凝華是一個放熱過程。

  3、 能夠解釋生活中常見的升華、凝華現象。

  4、 通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歸納總結,收集材料和對日常現象實驗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培養探求知識的欲望。

  5、通過小組活動、課外和課堂的討論與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四、教具、學具、實驗儀器:

  1、學具: 收集的文字資料、實物、圖片。

  2、教具: 實物投影儀、照片、鐵架臺、燒瓶、酒精燈、細線、碘

  五、教學重點、難點:

  1、 知道升華、凝華現象及它們各自的吸放熱情況。

  2、 解釋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

  3、 了解升華、凝華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六、課前學習的內容:

  1、 歸納前面所學的物態變化并了解其吸放熱的情況。

  2、 查閱有關人工降雨的資料,了解其中的原理和涉及的物態變化情況。

  3、 觀察生活中的物態變化,了解那些發生在固體和氣體之間的。

  4、 與同學交流觀察學習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并做適當的記錄整理。

  教學過程:(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教學指導、學生活動)

  一、 復習引入 (3分鐘)

  前面我們已學習了有關自然界中物質狀態及其變化的情況。下面來做一個簡單的回憶和歸納。

  1、 自然界中的物質常見的存在狀態主要有哪些?

  2、 發生在固態和液態之間的轉化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3、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屬熔化?哪些屬于凝固?

  4、發生在液態和氣態之間的轉變過程分別叫什么?吸熱還是放熱?

  5、 汽化的兩種方式是什么?它們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6、那么我們來猜一猜:自然界中,固態與氣態之間能否轉變呢?舉例說明。

  學生1答:固態、液態、氣態。

  學生2答: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凝固,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3答:如冰化成水、鐵變成鐵水等是熔化;水結成冰、油變成固態油脂、蠟燭油變硬等是凝固。

  學生4答: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汽化,是一個吸熱過程;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是一個放熱過程。

  學生5答:蒸發和沸騰 它們的相同點: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不同點:溫度條件不同; 發生地點不同; 劇烈程度不同。

  學生6答:能; 如:衣柜中的衛生球變小冰凍的衣服干了;冬天的雪人變小了;雪花的形成等。復習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整理歸納知識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整理糾正一些不正確的答案。

  二、教學過程 (35分鐘)

  教師引導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觀察物質在固態與氣態之間的變化:

  1、 先裝置好實驗儀器

  2、觀察瓶中碘的變化并做好記錄。

  3、移去酒精燈,然后觀察瓶中的變化。

  4、棉線上析出的碘像什么?

  5、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活動中發現的一些現象。

  (1)碘是怎樣變成氣體的?

  (2)什么是升華?

  (3)升華時我們必須給碘加熱,這說明這是一個什么過程?

  (4)什么叫凝華?它吸熱還是放熱?

  6、課前同學們收集的物態變化中,哪些是升華?哪些是凝華?

  學生活動:在錐型瓶中放入少量的碘粒,在靠近碘粒的上方懸掛一段棉線,用酒精燈微微加熱。學生觀察:瓶底有紫色的碘蒸汽冒出,但沒有看到液態的碘。學生觀察:瓶中紫色的碘蒸汽消失,瓶中細線上出現針狀碘固體,非常漂亮。

  學生1答:像雪(人造雪)

  學生2答: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

  學生3答: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

  學生4答:吸熱學生答: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它是一個放熱過程。

  (說明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記錄實驗現象。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知識的能力。)

  三、教學小結 (7分鐘)

  四、作業布置、教師引導:

  1、同學們在課前收集了有關人工降雨的一些資料和圖片。下面請同學們分別交流。

  (1)在這種方法中涉及哪些物理原理和現象?

  (2)人工降雨的第二種方法是什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3)人工降雨的第三種方法是什么?又涉及哪些學過的知識?

  2、除了人工降雨外,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升華、凝華,它們幫助人們解決了哪些問題?

  1、 學生歸納總結本課內容。

  2、歸納出物態變化的網絡圖或循環圖。

  (1)食物保鮮

  (2)舞臺制造白霧

  (3)利用衛生球除蟲

  (說明活動鼓勵同學們質疑、提問、補充,提高學生合作學習和多向思維。老師提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或有的同學不太清楚的問題請學生幫助解決,使學生體會成功和幫助人的喜悅。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梳理知識的能力。另外,通過對日常現象的觀察和比較,使同學們體會到生活、物理、社會的關系,學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服務的欲)

  板書設計:

  升華和凝華

  一 、活動:

  1、過程

  2、觀察、記錄現象

  3、結論

  二 、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過程;

  凝華是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的過程。

  三 、升華吸熱 凝華放熱

  四 、生活中的升華、凝華現象及應用。

  初中物理教案 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溫度的概念,知道溫度的常用單位和國際單位制中單位。

  過程與方法:

  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溫度計的過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對溫度進行準確測量的必要性,養成采集科學準確數據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液體溫度計的原理和攝氏溫度的規定。

  【教學難點】

  溫度計的使用。

  【實驗器材】

  各種溫度計各一只,演示溫度計一只,三只燒杯,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

  【教學過程】

  設疑自探(一)

  水無常形,變化萬千,無處不在。

  云,形狀各異!似魚鱗,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讓人浮想聯翩的云從哪里來?

  雨,時而悄然無聲,時而瓢潑傾盆。他來自何處,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銀裝素裹”!傳說雪花來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頭,你相信嗎?

  解疑合探(一)

  1、水變化萬千,它不僅可變成云、雨、雪,而且還可以化為露、霧、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樣循環的呢?讓學生討論,看教材p3.

  2、將冰放入水壺中,然后加熱,觀察冰的變化。

  不斷加熱,水沸騰后,用勺子靠近壺嘴。

  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學生總結:水有三種狀態——固態、液態和氣態。

  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稱為物態變化

  設疑自探(二)

  1、什么是溫度?符號?

  2、生活中常用的溫度單位及單位符號?

  3、攝氏溫度是怎樣規定的?

  4、人的正常體溫是多少?怎樣讀?

  5、還應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溫度值?

  6、國際單位制中溫度的單位是什么?它與攝氏溫度的關系是什么?

  解疑合探(二)

  〖演示〗請一位同學將手伸入三只分別盛冷水、溫水、熱水燒杯中并說明感覺。

  教師:從這個實驗中可知憑感覺來判斷物體的溫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準確地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溫度計。

  初中物理教案 9

  1、水的組成:

  (1)電解水的實驗

  a.裝置―――水電解器

  b.電源種類---直流電

  c.加入硫酸或氫氧化鈉的目的----增強水的導電性

  d.化學反應:2h2o===2h2↑+o2↑

  產生位置負極正極

  體積比2:1

  質量比1:8

  f.檢驗:o2---出氣口置一根帶火星的木條----木條復燃

  h2---出氣口置一根燃著的木條------氣體燃燒,產生淡藍色的火焰

  (2)結論:

  ①水是由氫、氧元素組成的.。

  ②一個水分子是由2個氫原子和1個氧原子構成的。

  ③化學變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例:根據水的化學式h2o,你能讀到的信息

  化學式的含義 h2o

  ①表示一種物質 水這種物質

  ②表示這種物質的組成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

  ③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 一個水分子

  ④表示這種物質的一個分子的構成 一個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的

  2、水的化學性質

  (1)通電分解2h2o=== 2h2↑+o2↑

  (2)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堿(可溶性堿),例如:h2o + cao==ca(oh)2

  (3)水可遇某些氧化物反應生成酸,例如:h2o + co2==h2co3

  3、水的污染:

  (1)水資源

  a.地球表面71%被水覆蓋,但供人類利用的淡水小于1%

  b.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海水中含有80多種元素。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質是h2o,最多的金屬元素是na,最多的元素是o。

  c.我國水資源的狀況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污染

  a、水污染物:工業“三廢”(廢渣、廢液、廢氣);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防止水污染:工業三廢要經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農藥、化肥,提倡使用農家肥;加強水質監測。

  初中物理教案 10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電壓的計算規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環節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

  1.猜想:串聯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據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環節三:鞏固提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 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什么是彈力;

  (2)知道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4)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實驗分析過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力的測量原理。

  【教學難點】

  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一、彈力

  老師利用多媒體展示:跳水,蹦床,蹦極,射箭……學生觀察實驗,對彈力有了初步認識。

  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實驗:

  (1)鋼尺壓彎反彈;

  (2)拉伸或壓縮彈簧。

  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對彈力進一步了解。

  老師引導學生得出彈力概念。

  回憶力的作用效果,悟出發生形變的物體會對施力物體產生作用力,即彈力。

  二、測力計及其使用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

  學生實驗:拉伸彈簧,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說明彈簧測力計原理:在一定范圍內,受到拉力越大,彈簧的伸長就越長。

  學生知道彈簧測力計原理。

  投影儀展示彈簧測力計,請學生觀察,介紹彈簧測力計結構:

  (1)最大刻度的意義;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調整。

  學生了解彈簧測力計結構。

  投影儀展示各種彈簧測力計。

  老師講解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及其注意事項:

  (1)如何調零;

  (2)測量范圍;

  (3)測量方法(伸長方向與測量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師引導學生做實驗,并對學生進行指導,糾正。

  學生實驗:

  用彈簧測力計測鉤碼重量;

  用彈簧測力計測自己的一根頭發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與同學進行比較。

  三、實驗探究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拔河,牛拉車……等圖片;

  提問:以上兩邊的力相等嗎?

  學生觀察錄像,思考。

  引導學生做教材25頁圖8-3-8實驗并填空。

  學生做書上實驗,補全結論。

  引導學生對拔河、牛拉車進行分析。

  學生分析討論總結:只要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加了力,受力物體反過來也肯定會給施力物體一個力。這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條直線上。

  四、課堂小結

  通過多媒體展示,老師講解,以及學生自己動手試驗,使學生知道了什么是彈力,掌握了彈簧測力計的'原理以及用法;通過實驗探究對相互作用力的關系有一定了解。

  五、課堂作業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練習

  【實踐活動】

  課后“發展空間”中的自制橡皮筋測力計。

  【教學反饋】

  本節教學活動應是學生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參與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己動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觀察中思考、學習。

  初中物理教案 12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單位。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聯系生活實際了解功率的物理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形成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2、學習者的分析

  學生來自小城鎮和農村(大部分),有豐富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接觸許多與功和功率有關的事物和現象,為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奠定基礎,同時學習過速度和電功率的概念,對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幫助。

  3、教具與學具

  電化教具:多媒體課件

  4、教學過程分析和設計

  教學流程圖

  設計內容 設計意圖 活動層面

  教材處理 師生活動

  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一、播放多媒體素材(視頻)或畫面)如用挖掘機挖土和一個工人單獨挖土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快?圖中的情景說明了什么問題?

  類似的事例還有嗎?(啟發思考) 教師通過所設計的情景,將學生引入學習怎樣比較做功快慢的學習主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學習主題。

  認知層面

  想想議議學物理

  二、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1、引導回顧速度的知識。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學生提供一組數據,讓學生想一想,議一議誰做功最快?說出比較的依據。

  物體 所做的功 所用時間

  A 1000J 5S

  B 1000J 10S

  C 4000J 1min

  D 6000J 1min

  3、聯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運問題加深對功率知識的認識。

  4、想想議議:

  投影演示插圖孫女與爺爺上樓,讓學生分析比較誰的功率大。

  5、提問: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準確的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呢?

  6、介紹功率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并以適當的事例加以鞏固。

  例:過去我們學習電功率,說說某電風扇的功率為60W,表示什么意思?

  引導學生參看課本小數據圖表中的資料,說出各物體功率所表示的意義。

  7、鞏固提高:

  提問:用1牛的力在2秒內將物理課本從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這個力做功的功率嗎?

  教師啟發:以前學習過要比較兩物體運動的快慢,可以先確定路程再比較時間,也可以先確定時間再比較路程。同理,要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可采用什么方法?

  學生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回答,由他人(同組同學或其他組同學)適當補充,再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領悟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①做功相同,比較做功的時間,時間短的做功快;②時間相同,比較做功的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快。

  利用機械或人工將同一大堆磚從地上搬到五樓,你會選用什么方法?

  學生討論過程。

  教師點拔:在圖中不知爺孫倆的體重和他們爬樓的時間,能否確定他們的功率的大小。

  教師引導:用一個包含有功和做功所用的時間的概念(電功率)來表示物體做功的快慢是否可行?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功率的概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義,認識功率的相關單位及計算公式。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作適當的講評,加深學生對功率概念的理解。

  教師先引導學生求出所做的功,再求功率,這對學生鞏固前后知識均有所幫助。

  溫故而知新,對后面的學習將起到重要的啟發作用。

  用類比法

  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物體做功有快有慢之分,進一步知道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對物體做功的快慢有進一步的認識。

  學生的答案可能兩方面都具有,如果教師在學生的討論中逐步啟發,加選先進的起重機,學生就會在前面討論的基礎上深刻領悟物體做功確有快慢之分。

  學生的討論也會出現分歧,教師就在學生的分歧中導入功率的概念,循序漸進,恰到好處。

  設疑,引出功率是表示物體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要比較兩物體做功的快慢,可用功率直接比較)。

  通過實例講授,讓學生自然知道功率的概念。

  加深學生對功率的物理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對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數值有個具體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率的相關知識,包括公式的運用。

  知識的運用與遷移

  三、通過例題訓練,加深對功率概念的理解和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

  1、 想想議議:

  物理學或者生活中,還有那些場合需要表示一個物理量變化快慢的?

  2、例題:體重為900N的爺爺與體重為300N的小孫子舉行登樓活動,樓高三層共10米。若:

  (1)爺、孫兩人同時從一樓起步,半分鐘后同時到達三樓;

  (2)爺爺年紀大、身體較重,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2倍;

  (3)孫子登樓用了半分鐘,爺爺所用的時間是孫子的3倍。

  以上三種情況下,誰做功多?誰做功少?誰用的時間多?誰用的時間少?誰做功快?誰做功慢?

  3、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例題,動手做一做。

  教師適當的引導,讓學生說出經濟增長率、人口增長率、頻率(振動),拓展知識。

  引導學生回到前面所舉的例子,通過討論及訓練,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邊邊思考,邊動手進行計算解答。教師把學生的答案進行投影,可進行全班討論,加深理解。

  學生自己進行閱讀、解答,教師在課室巡視,給有學習困難的學適當的幫助。學生解答完后,教師再用解題示范,強調解題的方法和習慣。

  對各種變化率,增長率的認識,讓學生拓展知識

  使學生加深對做功快慢的理解及加強學生對功率知識的應用能力

  練習功和功率公式的應用,使學生加深認識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的乘積,功率──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小結

  四、小結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有哪些收獲?

  學生先自己總結歸納,教師引導個別代表回答并作適當的講解。

  給學生充分表現自我的機會,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機會發現學生學習的問題,并獲得教學效果的即時反饋。

  五、點評

  功率的教學一個難點,以往的教學過程按教科書的思路進行授課,課堂顯得枯燥,學生學習熱情不高。本教學設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熟悉的生活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再以想想議議學生小組討論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認識和功率的知識,最后讓學生用所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學生體現到學致用的樂趣。本人教學實踐證明,這節課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

  初中物理教案 13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生折射的現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 1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會用伏安法測電阻,加深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2)能正確畫出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并按電路圖連接實物電路。

  (3)學會正確選擇電壓表量程,并用試觸法確定電流表的量程。

  (4)理解小電燈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2.過程與方法:

  設計實驗電路圖,并且比較各個電路圖的優缺點,從而確定本實驗用哪個電路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實驗的熱情,產生探測未知電阻阻值的欲望,積極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嚴肅認真、實事求是做好實驗的`科學態度,感受用物理知識成功解決問題的喜悅。

  二、設計思路

  用伏安法測電阻屬于歐姆定律變換式的具體應用,對于加深學生歐姆定律和電阻概念的理解有重要作用,同時又給學生提供了綜合使用初中常用電學器材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本節課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如何測量一個定值電阻的阻值”問題后,由學生設計實驗,通過交流和討論發現,應該用有滑動變阻器的電路圖進行實驗,好處是可以通過多次測量求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誤差,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并設計出實驗表格;第二部分準備需要哪些器材,了解實連接圖如何連接,并根據實物圖說出實驗中的注意點,為下面的實驗做好準備;第三部分開展實驗,先進行定值電阻阻值的測量,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討論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第四部分,仿一仿,開展實驗測量小電燈的電阻的測量,討論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從而分析出小電燈不需要求平均值。兩個實驗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能夠設計電路和表格。

  2、難點:分析出燈絲電阻受溫度的影響。

  四、實驗器材:

  每組配備干電池兩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開關各1件,待測電阻一只(5歐或10歐,其電阻值用不透明白膠布粘封,并標以Rx字樣。要求學生暫不揭開。),導線若干條,小燈泡(2、5V)。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憶一憶”)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電學中的一條什么重要規律?歐姆定律的表達式如何寫?(學生回答略)

  (“想一想”)

  師:怎樣利用歐姆定律測量導體的電阻?引出本節。 板書:(第四節 歐姆定律的應用 測電阻)

  (二)進行新課

  (“動一動”)

  1、設計實驗

  (1)測量電阻的方法

  師:同學們說說看,你準備如何測量電阻的阻值?板書:(一)測未知電阻Rx

  答:用電壓表測電阻兩端的電壓,用電流表測通過它的電流。

  (2)問:實驗的原理是什么? 板書:實驗原理

  答:根據歐姆定律的變形公式計算出它的電阻。 板書:R=u/I

  (3)問:根據同學所說的方法,你們能否設計出實驗電路圖? 板書:實驗電路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幾張電路圖實物投影,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是同學們設計的電路圖,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哪幅電路圖更好一些,好在哪里。(提醒:實驗中總是有誤差的,為了減小誤差,我們應該怎么辦?聯系前面學的一個重要的器材,如何改進?) 投影正確的實驗電路圖

  (“考一考”)

  師:滑動變阻器起到什么作用?

  學生回答,投影:

  ①改變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多次測量取平均植,減小誤差。

  ②保護電路

  (“探一探”)

  2、實驗準備

  (1)需要哪些實驗器材?板書:實驗器材

  電源(干電池2節)、電流表、待測電阻R 、滑動變阻器、開關、電壓表、導線若干 (投影)

  檢查和認識自己小組的實驗器材。注意認清哪個元件是待測定值電阻Rx。

  (2)設計表格 板書:設計表格

  提醒:要測哪些物理量?計算什么?表格需要幾列幾行?

  學生設計,教師巡視,實物投影并作出評價,強調表格的規范,并讓學生完善自己設計的表格。

  問:三次測量的平均值放哪里?

  引導學生在表格后加一列平均值,為了計算方便,可以調節電路中的電流為整

  數值(投影完整的實驗表格)

  實驗次數 電壓

  U/ V 電流

  I/ A 電阻

  R/ Ω 電阻平均值

  R/ Ω

  (3)連接實物圖(根據所設計的電路圖連接)

  師:請一位同學到屏幕上將電路圖連成實物圖,其他同學在下面觀察是否正確,若有錯誤的地方,請同學們糾正。

  (4)實驗注意點 板書:實驗注意點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實驗中要注意哪些方面?

  學生要進行討論,師生共同總結實驗的注意事項:

  (1)連接電路時開關應該斷開

  (2)滑動變阻器應該一上一下接,實驗前將阻值調到最大處

  (3)電流表,電壓表的量程選擇 (投影)

  這個實驗需要哪些步驟? 板書:實驗步驟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①按電路圖連接電路。連接電路時開關應是斷開狀態。

  滑動變阻器的滑片要放在最大電阻值位置。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正負接線柱要連

  接正確。電壓表使用0~3伏量程,電流表用試觸法確定量程。

  ②檢查電路連接無誤后,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的滑片,改變電路中的電流,觀察電流的示數為0、1A,0、2A,0、25A時電壓表的示數記錄在表格中。

  ③根據記錄的三組實驗數據分別算出未知電阻的三個值。為了減小誤差,算出電阻的平均值,作為被測電阻的.阻值。

  ④實驗要求:積極動手,按要求操作,記錄數據、計算結果要實事求是。實驗完畢要整理好儀器。

  以上內容,邊講邊投影

  (“做一做”)

  3、實驗探究(伏安法測電阻)

  教師巡視,指出學生在操作中有問題的地方

  (“比一比”)

  哪個小組的實驗規范 準確 迅速

  4、分析與討論

  實物投影學生的測量結果。揭開定值電阻Rx上的封條,核對自己測試結果的正確性。

  思考:你測量的電阻值為什么和定值電阻上標出的數值不完全相同?

  答:由于實驗電路和儀表造成的誤差。

  (“議一議”)

  分析:

  1、為什么電阻兩端的電壓變了,通過它的電流也變了,電阻幾乎沒變?

  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不隨電壓和電流的變化而變化。

  (“仿一仿”)

  小電燈也有電阻,將待測電阻R換成小電燈,仿照剛才的實驗測小電燈的電阻。

  注意:加在小電燈兩端的電壓不要超過小電燈上所標注的電壓

  實驗時,觀察小電燈的亮度并用手摸一摸它的溫度

  板書:(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匯報測小電燈的實驗數據和實驗結果,然后帶領學生進行分析:

  2、為什么小燈泡阻值變化比較大?

  這似乎與剛才的實驗結論優點矛盾,誰來分析一下這是什么原因呢?

  小電燈的燈絲是利用電流的熱效應進行工作的,電燈越亮,燈絲的溫度就越高,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有的材料受溫度影響較大,有的幾乎部首影響)

  問:對于小電燈的燈絲,他的電阻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求出小電燈阻值的平均值是否有意義?表格中還有必要寫平均值嗎?

  師生共同得出結論

  檢查儀器是否收拾好,按要求擺放。

  (三)課堂小結

  (“談一談”)

  師: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測量一個未知電阻的阻值和小電燈的電阻,并且根據所測出的實驗數據機進行分析比較,得出了電阻是導體本身的一種性質,它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四)布置作業 :完成本節實驗報告。

  (五)說明:本節實驗要引導學生按實驗的目的,完成電路設計、器材選用、實驗步驟、設計表格等項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六)板書設計

  四、歐姆定律的應用

  (一)測未知電阻Rx

  1、原理:歐姆定律的變形式:R=u/I

  2、電路圖

  3、實驗器材

  4、設計表格

  5、實驗注意點

  6、實驗步驟

  (二)測小電燈的電阻

  方法:伏安法測電阻

  初中物理教案 15

  [設計意圖]

  通過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使學生深化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

  [復習目標]

  掌握質量,密度,比熱容等物理量,鞏固天平,量筒等儀器的使用方法.

  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培養學生手腦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學精神.

  [復習重點和難點]

  密度和比熱容知識的理解運用

  [教具和學具]

  天平,量筒,一元硬幣,五角硬幣,磁鐵,三角板,刻度尺,鐵湯匙和塑料湯匙

  [教學過程]

  教學階段與時間分配 教師主導 學生主體 點評

  一、了解硬幣(20分鐘)

  1、 用天平分別稱出一元硬幣和五角硬幣質量,并加以比較。測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沒有砝碼的天平比較出兩枚硬幣的質量大小呢?)

  2、 請大家比較兩枚硬幣的`密度,要求大家設計表格,記錄你測量的數據。最好能用兩種方法來測量密度。

  3、 自選器材,探究這兩枚硬幣還有那些性質。

  動手測量硬幣的質量,進一步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兩枚硬幣分別放在調節好的天平兩邊來比較他們的質量。自主設計測量密度的實驗表格,提出不同的測量密度的方法。(一種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種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導學生自發的把桌上的硬幣拿到一起,用測多算少的方法來測量硬幣的厚度。學生研究總結出兩種硬幣是否可以被磁鐵吸引 通過這個活動大家要掌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學會從多個角度解決問題,并且能夠研究發現一些新的問題

  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8分鐘)

  水的比熱容比較大,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了這一性質,請大家總結自己知道的現象,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

  交流每個小組的討論結果 總結每個小組的討論,讓大家對比熱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質有哪些物理屬性?(10分鐘)

  總結學過的物質的物理屬性,請同學們設計實驗從物質的物理屬性的角度比較鐵湯匙和塑料湯匙 從密度角度比較

  從比熱容的角度比較

  從硬度角度比較

  從導電性角度比較

  從導熱性角度比較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選材都要根據它的用處,我們要把不同物理屬性的物質用在最適合的地方

  四、總結知識點 (7分鐘)

  歸納質量,密度,比熱容的物理意義及其單位,復習課后的知識梳理 學生聽講

  [教學資源]

  復習課往往比較枯燥,在解釋生活中的現象的時候可以上物理課件圓,發光的小球等網站下載flash,配合課堂使用

  [教學評析]

  從運用知識的角度來復習本章內容,以為是復習課,教師只需要在適當的時候做必要的引導,大部分活動讓學生自主完成。這樣學生不但認識了知識,也用過了這些知識。

  初中物理教案 16

  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感觸頗深。新教材作為課改實驗的主要載體,對教育部頒布的《物理課程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解讀,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以及“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的課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為本,特別注重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于點滴之處都體現出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受到了實驗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具體說來,新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㈠知識內容方面

  ①新教材內容覆蓋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的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上。

  ②新教材特別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這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較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系實際,每一章節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開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于現代科技的介紹等。可以說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的統一。

  ④新教材特別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探索之路》和第三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為重要。

  ⑤新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了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提問”、“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體現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定位和培養

  目標,特別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方法,并且學會合作學習,善待他人,正視批評。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認識宇宙,并以多種形式提倡并培養科學的批判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一切都為學生今后的自然科學的學習以至發現都奠定了基礎。

  ②新教材各章節都辟出相當的篇幅對中外古今的物理學家、科技成果做了適時介紹,這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持續發展的意識。

  ㈢編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開銅版紙印刷,彩圖鮮明,文筆生動,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引人入勝。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新教材通俗易懂,讀起來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編排、表述與學習情境、活動設計上都注意到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動的設計都本著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發展,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假設、推理、發現精神的培養,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前、課后,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頁“掛鎖是怎樣工作的?”,P66頁“調查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等。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四個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節編排與學生其他必要相關知識的儲備脫節,學生不能正確學會使用數學等基礎學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學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認識,由于數學教學的滯后,本該教育學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學科聯系意識,不能收到扎實的成效。如果將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學期,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對來說,新教材的基礎知識較少,基礎題作業不足。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明顯缺乏適應性,不能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核。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建議在這方面能否加強一些。

  3、新教材作業中社會調查比重過大、要求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學生的年齡層次?(例如:P62頁的第二題要求學生在課外獨立研究凸透鏡的全部成像特點等。)另外,教材極少數地方存在錯誤與疏漏。(例如P52作業第二題中小貓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所有四個供選答案竟無一正確。)

  4、當前各實驗學校的師生普遍感到與新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建議新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將教材中選用的圖片等素材制成光盤,配套發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為素質教育探索過程中全體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盡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嘗試。應該說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實驗,又是一種大膽的探索,這對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理念的推廣,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我們知道,我國的基礎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課改教材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課改工作的逐步推廣,課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們的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也會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06-16

初中物理教案04-25

初中物理教案11-10

【熱門】初中物理教案02-08

【推薦】初中物理教案01-15

初中物理教案【熱門】01-17

初中物理教案【推薦】01-16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1-15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04-29

初中物理教案范文1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 国产 日产 韩国 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精品第一页|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又嫩又紧欧美12p|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精品少妇人妻AV无码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超级碰|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午夜福利免费院| 国产强伦姧在线观看| 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观看|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高清| 国自产拍亚洲免费视频|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播放| 试看120秒做受| 青青青爽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99久热re在线精品99 6热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九九热线精品视频16|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乳大丰满中文字幕| 亚洲阿v天堂在线| 亚洲日本欧美日韩高观看|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中文| 永久免费AV无码国产网站| 国产欧美精品区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国产激情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一个人看的视频www|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日本亲近相奷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