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合集20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教案1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生折射的現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初中物理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杠桿,能抽象出杠桿的定義,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于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復雜機械。復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著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著用一用,看會有什么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后平靜下來。)
初中物理教案3
教學目標: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3、知道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重點:
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教學準備:
天平砝碼,木塊2個,石塊2個,量筒,水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自然界是由各種各樣的物質組成,不同物質有不同的特性,我們正是根據物質的這些特性來區分、鑒別不同的物質。特性指物質本身具有的,能進行相互區別、辯認的一種性質,例如顏色、氣味、味道、硬度等都是物質的特性,這節課我們來學生物質的另一種特性——密度
二、新課講解:
1、建立密度的概念
(1)實驗:用天平測出木塊和石塊的質量;用刻度尺和量筒、水測出木塊和石塊的體積。
(2)分析數據
a、木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b、石塊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
c、木塊的質量跟體積比值不等于石塊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
從表演中可看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就等于單位體積的質量,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
(3)建立概念
a、密度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符號ρ
b、密度公式:ρ=m/v;m表示質量,v表示體積
c、密度單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g/cm3=1000kg/m3=103kg/m3
(4)例題:一鐵塊質量是1、97噸,體積是0、25米3,鐵塊密度多大?
已知:m=1、97t=1、97×103kg;v=0、25m3
求:ρ
解:
答:鐵塊的密度是7、9×103kg/m3
2、密度物理意義
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1米3水的質量是1、0×103千克。
3、思考與討論
(1)對同種類物質,密度ρ與質量m和v的關系。
(2)不同種類物質,密度是否相同?這說明什么?
(3)公式的物理意義。
三、鞏固練習
四、小結
初中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質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單位;
2、通過實際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學會測量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質的量”的含義。
(二)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空間而變化的物理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天平使用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2、難點:理解質量的含義,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課前復習
1、物質是由什么組成的?原子的結構是怎樣的?
2、固態、液態、氣態物質各有什么特征?其微觀結構是怎樣的?
二、引入新課
我們去商店購買糧食、蔬菜、水果時,我們關注的是物質的量的多少?售貨員要用秤稱量貨物的質量的大小。在物理學里,質量的含義是什么?質量有什么特性?如何利用測量工具去測量物體的質量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三、新課教學
1、質量
①定義:在物理學里,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做質量。用字母m表示。
注意區分“物體”和“物質”的概念。
②質量的單位:千克(kg),克(g),毫克(mg),噸(t)
1kg=103g,1g=103mg,1t=103kg
③質量單位千克的由來
學生閱讀P12“科學世界”。規定4℃時1dm3的純水的質量為1kg。并且用鉑制作了標準千克原器,這個標準千克原器也叫“檔案千克”。
④認識一些物體的質量(P9)
2、質量的測量
①測量工具:托盤天平和學生天平(實驗室用)
磅(秤)、桿秤(生活中用)
②認識天平:底座、支架、橫梁、平衡螺母、托盤、指針、分度盤、標尺、游碼,稱量,感量。
a、平衡螺母:用來調節天平橫梁平衡;
b、指針和分度盤:判斷天平是否平衡、當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幅相等時,天平橫梁就是平衡的。
c、標尺、游碼、砝碼:指示所稱物體質量。
d、稱量: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稱量”,也就是它所能稱的最大質量。稱量值就等于這臺天平配套砝碼盒內砝碼的總數加游碼最大的讀數所表示的質量。
感量:天平能稱量出的最小質量叫感量。標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質量數就是天平的精確程度(感量)。
③測量原理:天平兩臂等長,當兩個盤中物體質量相等時,天平就會平衡。
④使用天平應注意的問題(P10)
⑤如何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放、調、稱、記。
a、放:把平放在水平臺上。
b、調:調節橫梁平衡:先將游碼調到零刻度,再移動平衡螺母(哪端高就往哪端調),當指針指向分度盤的中央或左右擺幅相等時,天平橫梁就是平衡的。
c、稱:把物體放在左盤,向右盤中增減砝碼,并移動游碼(移動游碼相當于向右盤中加減小砝碼),直到橫梁第二次平衡。右盤中砝碼的總質量加上游碼表示的質量就等于被稱物體的質量(游碼讀數時,應以游碼左側刻度線為準)。
d、記:記錄測量結果(要記住寫單位)。
[注意]用天平測量物體質量時的兩次平衡的調節方法不同:
空載平衡(稱量前):調節平衡螺母。
載物平衡(稱量時):增減砝碼并移動游碼。
⑥練習測量物體的:橡皮,鉛筆等。
四、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質量的概念、單位及其測量方法。其中質量的測量是重點。我們要學會正確地使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
第2課時
一、復習提問
1、使用天平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怎么使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
二、進行新課
1、想一想
①在左盤上放上準備稱量的物體后,向右盤中嘗試著加砝碼時,應該先加大的還是先加小的?為什么?
②在讀測量的質量時,應該先讀大砝碼,還是小砝碼?
③如果要稱粉狀物體(例如鹽),應該怎么做?
2、質量是物體的屬性
①想想做做(P11):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時,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②結論:質量是物體的屬性,它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發生變化而變化。
三、隨堂練習
課后練習
四、小結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了質量的意義、特性及測量方法。質量的測量是本節的重點,我們應會正確地使用天平測量質量(放、調、稱、記)。
五、作業
六、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案5
第一節,《認識靜電》教學反思
一,這堂課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幾個演示實驗:
(1)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互相排斥。
(2) 用兩個通草球分別接觸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兩個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 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用一個通草球接觸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兩個通草球卻互相吸引。
(4)使起電機的大金屬球帶上電,用一個不帶電的絕緣金屬球與之接觸,結果絕緣金屬球上的箔片張開。
(5)把帶正電荷的大金屬球C移近(不接觸)彼此接觸的金屬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屬箔都張開了,表示A,B都帶上了電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屬箔就會閉合。如果先把A和B分開,然后移開C,可以看到A和B仍帶有電荷;如果再讓A和 B接觸,他們就不再帶電。這說明A和B分開后所帶的是異種等量的電荷,重新接觸后等量異種電荷發生中和。
課堂因實驗而精彩,由于實驗的成功,學生對于這三種起電方式的理解就比較容易。如果天氣不夠干燥,課就很難上好
二、理解物體帶電的'本質時,教師反復強調:質子數目偏多,或電子數目偏多。對于理解有很好的作用,鞏固練習中的幾個題也選得比較好
三、電荷、元電荷、質子電量、電子電量下節課還要加強復習。
第二節,《探究靜電力》教學反思
一、關于點電荷,不宜講得太多,知道這幾個意思就行,不是很小的帶電體就可看成點電荷,也不是很大的帶電體就不可看成點電荷,一個帶電體能否看成點電荷,不是看它的尺寸大小,而是看它的形狀和大小對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二、我們不可能重復庫侖的實驗,不可能做的精準,演示實驗只是定性分析,無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對定律的理解。
三、考慮到庫侖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庫侖扭秤的實驗對檢驗庫侖定律具有重要意義,介紹給學生,很有必要。
四,此課很難有什么特色,教學思路與別人大同小異。
第三節,《電場強度》教學反思
這堂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類比的方法解決了場強與試探電荷無關的問題。
某點的場強只能與場源電荷以及該點到場源的距離有關。這好比火爐旁邊各處的溫度,這一點的溫度是火爐本身有關,也與這點到火爐的距離有關。
試探電荷就好比是溫度表,這點的溫度是40度,用溫度表測量,溫度為40度,不用溫度表測量,它還是40度。用這個表量得是40度,那個表量也是40度。場源電荷產生的電場也是這樣,這點的場強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不用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用小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是這個值,用大點的試探電荷來試探,它也是這個值,與試探電荷完全無關
初中物理教案6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建立熱值概念。知道熱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了解熱值的表示法和常見燃料的熱值,能利用熱值表進行有關燃料放熱的簡單計算。
2、了解熱機效率。知道熱機工作時燃料釋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可以怎樣提高熱機效率以及提高熱機效率的意義所在。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社會調查、分組交流合作,了解熱機效率及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熱機的利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并能夠簡述熱機使用產生的排放物
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培養自覺的環保意識,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燃料的熱值、熱機效率以及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
教學難點
熱機效率的理解和環境保護。
課前準備
木柴、煙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氣(打火機中裝有)等燃料樣本,多媒體課件,布置學生課前進行有關環境污染方面的社會調查。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無論是燒菜做飯,還是奔馳的汽車與火車,乃至直入蒼穹的火箭等都離不開燃料。即從原始人類學會用火的那天起,至今,人們使用的能量絕大部分還是通過燃料燃燒獲得的。那么燃料燃燒釋放的能量究竟有多少用來做了有用功?以及燃料的燃燒對環境會造成那些影響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節 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二、新課教學
1、課件展示:木柴取暖、煤氣燒飯、鍋爐中煤炭燃燒、內燃機車、飛機、輪船等,引出常見的燃料。
2、設疑:常見的燃料有木柴、煤炭、汽油、酒精等,在燃燒時都會釋放能量,但它們釋放能量的能力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又如何來表示它們這種能力的大小呢?
3、交流與討論:如何比較不同燃料燃燒釋放能量的能力的不同?
注:如果學生不能回答,可由教師引導:必須保證哪些量相同才能進行比較?(燃料的質量要相同,而且都要完全燃燒)。
(一)燃料的熱值
燃料的熱值:把1千克某種燃料完全燃燒釋放出的能量(熱量)叫做這種燃料的熱值。用q表示。單位是J/kg,氣體燃料熱值單位是J/m3。
注意,質量必須是單位質量1千克,必須完全燃燒。
強調:熱值是燃料的重要特性,只和燃料的種類有關,與質量和是否完全燃燒無關。
學生查熱值表,并表述木柴、液化氣熱值的物理意義。
由熱值的定義我們知道:
1kg的干木柴完全燃燒釋放出1.2×107J的熱量;
那么質量為m kg的干木柴完全燃燒釋放出多少J的熱量,怎么計算?
m﹒q
由此得出熱值的計算公式:Q=mq 。
思考:氣體燃料通常不用質量而用體積,因此計算氣體燃料放熱時,公式應該寫成 Q=qV
例:計算4kg柴油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
解:查表可知q=3.3×107J/kg,
所以Q=mq=4 kg×3.3×107J/kg=1.32×108 J。
答:完全燃燒釋放的熱量為1.32×108 J。
估算練習:在圖12-26所示的情況下,所需的干木柴、煙煤和汽油。
交流與討論:在圖12-26中,實際需要的干木柴、煙煤和汽油的質量大大超過計算得出的數值,這是為什么?
(二)熱機效率
實際上熱機工作時,并不能將燃料所蘊藏的化學能全部用來對外做有用功,有很大一部分能量在工作的過程中損耗掉了。
課件展示:教材圖12-27“熱機燃料燃燒能量走向示意圖”。
由圖可知,真正能轉變為有用功的能量只是燃料燃燒所釋放能量的一部分。
熱機效率:熱機轉變為有用功的能量與燃料完全燃燒所釋放的能量的比值稱為熱機效率。用η表示(即η=Q有/Q總×100%)。
過渡語:為了合理利用能源,人們一直都在努力提高熱機的效率。
自學P38第四自然段
交流與討論:如何合理利用能源,提高熱機的效率?
歸納:主要途徑是減少熱機各種能量損失。
具體措施:(1)使燃料盡可能完全燃燒(煤粉、鼓風)
(2)減小機械摩擦(選用優良潤滑油)
(3)盡量簡化機械傳動部分(三角旋轉式發動機)
5、課件展示:各種熱機的效率
思考:熱機的效率能否達到100%?為什么?
(三)環境保護
熱機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造成了環境污染,如噪聲污染、廢氣污染等。
課件展示:燃料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的有關圖片和生活場景。
交流與討論:通過上面的展示,并聯系我們的生活環境談一談:燃料燃燒對環境有哪些影響?
歸納:(1)燃料燃燒排放的煙塵,使空氣混濁,影響動植物生長。
(2)汽車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氣:如過多二氧化碳,引起地球溫室效應,全球氣候變暖。CO能造成“煤氣中毒”,讓人缺氧致死。二氧化硫會形成酸雨,危害植物、危害莊稼,破壞生態平衡,還會腐蝕建筑物……
閱讀:我國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和信息窗內容,進行環保總動員。
三、課堂小結:
1、熱值:①概念:②單位;③公式:④計算:
2、熱機效率:①概念:②提高熱機效率的途徑:具體措施:
3、保護環境,從我做起。
四、課堂練習
1、液化氣的熱值是4.9×107J/ m3,,其物理意義是 ,完全燃燒5 m3 的液化氣可以產生 J的熱量。
2、火箭常用液態氫氣作燃料,其原因是 。
3、下列關于熱值的說法正確的是( )
A、燃料不燃燒,其熱值為零。
B、燃料不完全燃燒其熱值要變小。
C、.燃料的熱值與燃燒情況和質量無關,只與燃料種類有關。
D、 燃料燃燒時放出熱量多的其熱值就大。
4、一個含0.6 kg無煙煤的蜂窩煤,能燒開5瓶水,而0.6 kg的液化氣可以供普通人家一天做飯、燒開水、洗澡用水。這樣看來不同的燃料的 不同,若q無煙煤=3.4×107J/kg,5瓶水的`質量是9kg,從20℃到燒開,那么這個煤爐的效率是 。(一個標準大氣壓下)
5、要提高熱機的效率,下列做法不可行的是( )
A、盡量減少廢氣帶走的熱量。
B、盡量保持機械部件之間有良好的潤滑。
C、盡量減少曲軸傳遞給飛輪的機械能。
D、盡量減少散熱損失。
6、煤和石油在燃燒時生成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燃料的不完全燃燒還會產生粉塵和一氧化碳,這些 和 排放到空氣中,嚴重污染了大氣。
7、用煤炭燒開水,水實際吸收的熱量遠遠小于依照熱值計算的熱量,為什么?
作業設計
①一臺大型推土機的推力約為3×104N,勻速推著土總行程達10km,消耗柴油約30.3kg,求推土機上裝的柴油機的熱機效率。
②點燃一只無煙煤(0.6kg),能燒開5瓶水,而點燃0.6kg的液化氣可以供普通人家燒一天的飯菜,開水還可以燒淋浴用的洗澡水。這樣看來:不同的燃料( )不相同。若q無煙煤=3.4×107J/kg,5瓶水的質量約為9.5kg,從20℃燒開,那么這個煤爐的熱效率是( )
板書設計
第四節 熱機效率和環境保護
一、燃料的熱值。
熱值:1千克的某種燃料完全燃燒時放出的熱量。
(1)符號:q
(2)單位:焦/千克。(J/kg)。或氣體燃料的熱值:J/m3
(3)熱值的物理意義:
(1) 公式: Q=mq或q=Q/m
二、熱機效率。
三、環境保護。
初中物理教案7
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感觸頗深。新教材作為課改實驗的主要載體,對教育部頒布的《物理課程標準》做了較為準確的解讀,較好的體現了《課程標準》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以及“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的課程基本理念。教材以人為本,特別注重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于點滴之處都體現出科學探究及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精神,而且注重了學科滲透和新科技的納入,這一切都有利于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利于培養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受到了實驗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們的普遍歡迎。
具體說來,新教材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㈠知識內容方面
①新教材內容覆蓋了中學物理課程標準的所有科學內容標準,精選了學生終身學習必備的物理基礎知識與技能,在對過往的一切舊教材的揚棄中,一改過去“難、繁、偏、舊”的特點,所選內容典型、實用、有特色。而且教材難度適宜,沒有過多過繁的計算,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讓學生的主要精力可以用在自主的探究學習上。
②新教材特別注重物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科學探究方法的教學,從物理概念、規律的產生與發展、物理學研究方法的養成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知識的闡述和理論的建構是通過科學探究才得出的,例如:速度的概念、聲音的產生、光的傳播規律、力的三要素等,都不由教材直接給出,而是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探究得到。這不僅加強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③新教材較好地貫徹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改理念,特別注重聯系實際,每一章節都從學生熟知的自然現象開始,層層深入、環環相扣,以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揭示客觀世界的奧秘,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的熱情和興趣,既注重知識,又立足能力。教材中有許多這樣既來源于生活又可以用探究出的物理知識來解釋的實例:P94頁的“推與拉”、P98頁的“勻速下降的跳傘運動員”、P116頁的“迷你實驗室”關于現代科技的介紹等。可以說新教材在貼近生活,注重物理知識的現代化、實用性及生產應用上做到了有機的統一。
④新教材特別重視與其它學科的協調與整合,特別是正確的哲學觀點和人文科學在物理教學中的滲透。例如: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探索之路》和第三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對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史和物理學家的介紹、P75頁的“信息窗”對牛頓生平的介紹等。這一切對學生形成積極進取的價值觀、人生觀都至為重要。
⑤新教材在結構體系上大膽探索,具有強烈的互動特質,設置了如“實驗探究”、“探究點撥”、“討論與交流”、“請提問”、“實踐活動”、“信息窗”等內容,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意識,實現了教材資源的最佳配置。
㈡思想文化方面
①新教材在體現理科教材的一般共性的`同時,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社會定位和培養
目標,特別注重了人文精神和自然學科的融合,在教學中努力使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掌握學習方法,并且學會合作學習,善待他人,正視批評。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觀方面新教材作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新教材突出自然辯證法思想的教育,教導學生理性地認識世界、認識宇宙,并以多種形式提倡并培養科學的批判精神與嚴謹的科學態度,這一切都為學生今后的自然科學的學習以至發現都奠定了基礎。
②新教材各章節都辟出相當的篇幅對中外古今的物理學家、科技成果做了適時介紹,這既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持續發展的意識。
㈢編制排版方面
①教材非常“美”——采用了16開銅版紙印刷,彩圖鮮明,文筆生動,印刷清晰,裝幀精美,引人入勝。老師和同學們都說,新教材通俗易懂,讀起來更象是散文。
②新教材在編排、表述與學習情境、活動設計上都注意到和學生的年齡特點相適應,具有極強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③新教材所有探究活動的設計都本著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發展,有利于學生觀察、思考、假設、推理、發現精神的培養,教學過程延伸至課前、課后,具有極強的可操作性。例如:P28頁“掛鎖是怎樣工作的?”,P66頁“調查班級同學的視力情況”等。 當然任何新事物的誕生,總是不可避免的會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在四個多月的新教材的使用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新教材的部分章節編排與學生其他必要相關知識的儲備脫節,學生不能正確學會使用數學等基礎學科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材的教育功能。如第四章《多彩的光》,在教學過程中就發現,學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理性認識,由于數學教學的滯后,本該教育學生形成的工具思想和學科聯系意識,不能收到扎實的成效。如果將本章一移至初二下學期,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2、相對來說,新教材的基礎知識較少,基礎題作業不足。教學中我們發現有些學生明顯缺乏適應性,不能準確掌握所學知識的內核。這樣是否會影響到初、高中物理知識的銜接?建議在這方面能否加強一些。
3、新教材作業中社會調查比重過大、要求較高,有些是否超出了初二學生的年齡層次?(例如:P62頁的第二題要求學生在課外獨立研究凸透鏡的全部成像特點等。)另外,教材極少數地方存在錯誤與疏漏。(例如P52作業第二題中小貓在平面鏡中所成像的所有四個供選答案竟無一正確。)
4、當前各實驗學校的師生普遍感到與新教材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建議新教材的編寫者和出版社能否提供更多的教學資源。例如:將教材中選用的圖片等素材制成光盤,配套發行。
值得肯定的是新教材作為素質教育探索過程中全體教育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結晶,盡管存在一些瑕疵,但終究瑕不掩瑜。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新教材本身,就是一次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全面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嘗試。應該說新教材的使用既是一次實驗,又是一種大膽的探索,這對素質教育的深入、課改理念的推廣,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我們知道,我國的基礎課程改革才剛剛起步,課改教材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相信隨著課改工作的逐步推廣,課改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我們的義務教育物理新教材也會日臻完善。
初中物理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串聯電路電壓的計算規律,掌握實驗基本技能。
(2)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過程,得出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提高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歸納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探究態度,增加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鍛煉和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2)難點:實驗探究的過程。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環節一:新課導入
演示實驗:先用一只小燈泡組成一個簡單電路,同學們觀察它的.亮度。然后再串聯進去一個相同的燈泡,觀察第一只小燈泡的亮度是否變化。
問題:為什么兩只燈泡串聯在一起亮度會變暗呢?
導出課題:串聯電路的電壓規律。
環節二:科學探究
問題1:回憶關于電壓的知識。
回答1:電壓符號“U”,單位是伏特,簡稱伏(V),還有千伏、毫伏等單位。
問題2:還記得電壓表怎樣使用?
回答2:(1)電壓表要與被測電阻并聯。(2)電流從正接線柱進入,從負接線柱流出。(3)注意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量程。
教師引導:為什么串聯之后小燈泡變暗了呢?這其實和串聯電路電壓特點有關,下面我們用實驗來探究一下串聯電路電壓有什么特點。
實驗探究:探究串聯電路電壓的規律:
1.猜想:串聯電路中,每個燈泡電壓小于總電壓。
5.交流討論:實驗中哪些數據不符合結論,為什么?操作是否正確?小組分工是否明確?
6.總結:串聯電路總電壓等于各用電器電壓之和。
問題3:我們已經通過實驗得出了結論,誰能解釋一下課前老師演示的小實驗呢?
回答3:當電路中只有一只小燈泡時,它的電壓等于總電壓。而兩只小燈泡的電壓之和才等于總電壓,所以此時沒個小燈泡電壓減小,亮度變暗。
環節三:鞏固提高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淺談本節課收獲。
作業:填寫實驗報告,整理實驗流程。
初中物理教案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滑動摩擦、滾動摩擦、靜摩擦現象.
(2)知道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能舉例說出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與實際的聯系,了解摩擦現象存在普遍性,并培養學生初步的提出問題能力和猜想假設能力.
(2)通過實驗設計與操作,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3)通過對摩擦現象、因素猜想、方案設計等的討論,培養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摩擦現象以及其運用的學習使學生關注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物理知識.
(2)通過體會本節內容中探究的各個環節,培養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敢于創新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 探究滑動摩擦力與什么有關,猜想過程與設計方案過程
教學難點 掌握控制變量的方法;摩擦力的測量
儀器材料一斜面,一木塊;木塊、木板、彈簧測力計、毛巾、小鐵塊、厚海綿、圓鉛筆(多組)
教學方法 實驗探究,討論匯報,實踐活動,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2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一、滑動摩擦力
(1)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2)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相反.
(3)物體所受到的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可畫在物體重心上.
二、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各種猜想:
(2)制定計劃與實驗表格:
(3)數據分析:
(4)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現象
四、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設計 學生活動設計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播放視頻: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停下來.
(或者演示:一木塊從一斜面上滑下,在水平桌面上滑行一段后停下.)
師:為什么最終都停了下來?
(2)布置小活動.
(3)師: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發生相對滑動時受到阻礙的現象,稱為滑動摩擦現象.在滑動摩擦過程中產生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4)師:滑動摩擦力是物體受到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那么滑動摩擦力的方向有什么規律嗎?
(5)師:你是否感受過滑動摩擦的存在?(鼓勵各種想法)
(6)展示圖片:看似光滑的金屬表面,用顯微鏡看時的模樣.
(7)對滑動摩擦力這個力我們已知道了大小和作用點,現在你還想知道什么? 觀看視頻,思考現象共同點和原因.
生:由于有摩擦.
小活動:用橡皮擦去書上的字或用抹布擦桌子,并體會其中的力,感覺阻礙作用.
知道滑動摩擦和滑動摩擦力概念.體會“相對滑動”情景.
生:與運動(相對運動)方向相反.
生:滑滑梯時褲子會磨破;摔跤時皮被蹭破;……
生:簡單了解滑動摩擦產生原因.
生: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
2.設置實踐小活動,進行猜想
(1)布置小活動.
(2)師:請大家猜想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關系,盡量說出你的猜想依據.(鼓勵學生的各種猜想,發掘其中合理的因素給予表揚;引導學生對結論進行猜想,比如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或越小).)
在黑板上列出各種猜想和猜想依據.(有些猜想不合理或猜想正確但依據有偏差的,可以在探究出結論后再解釋探討.)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滑動,用手掌在衣服上滑動,用腳在地上蹭動,輕輕的試試,再用力試試,體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生:與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粗糙程度)有關,地面越光滑拖物體越容易.
生:與壓力有關,因為物體越重越難拖.
生:與接觸面的材料情況有關,旱冰在水泥地上好溜,在地毯上難溜起來.
生:與接觸面的大小有關,
因為接觸面越大,受到阻礙的面就越大.
生: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滑動摩擦是相對運動引起的,應該和速度有關.滑滑梯時滑得越快屁股越熱.……
3.小組討論,制定計劃和設計方案
(1)演示:滑動摩擦力如何測量.
師:用彈簧測力計水平拉著木塊勻速滑動,指針不要顫動.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反映了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強調要“勻速”,可不作解釋,但要留給學生這樣一個疑問,使他們清楚有這樣的要求.)
(2)師:請各小組討論如何設計實驗分別來驗證各個猜想.要求至少對兩種猜想進行方案設計.(或者直接與學生說明首先對壓力和接觸面粗糙程度這兩因素進行研究.得出結論后再研究其它因素.)
參加一些小組的討論,指導學生研究各個猜想因素與摩擦力的關系時,只能一個一個的單獨研究,而且在研究某一個因素的變化怎樣影響摩擦力時,必須保持其它因素不變,否則不能確定摩擦力的變化是由哪個因素引起的.指出這就是在研究多因素問題時常用的“控制變量法”.
(3)請各小組匯報設計方案.
在和學生一起討論各個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時注意滲透“控制變量法”.最后交流制定出研究各個因素的最佳方案,制定出實驗表格,舉例如下:
實驗 操作(簡單表述) 滑動摩擦力大小
1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2 木塊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加上重物后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3 木塊在毛巾上勻速運動
木塊在海綿上勻速運動
4 木塊平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橫放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5 木塊以較慢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木塊以較快速度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掌握用彈簧測力計的拉力來反映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小組討論,包括器材和實驗步驟,并且對實驗的可行性進行考慮.
生:研究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壓力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再在木塊上加一重物,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材料性質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薄毛巾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表面平整的厚海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接觸面積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品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橫放(或豎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生:研究與運動速度的關系時,第一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慢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第二步把木塊平放在木板上,用彈簧測力計以較快的速度水平勻速拉動,記下此時的滑動摩擦力大小.
4.進行實驗,記錄收集數據
師:請大家根據以上的討論,修正自己的'探究計劃后進行實驗,并作好記錄. 進行實驗,如實記錄收集數據.
5.分析交流,得出結論
師:請各小組分析所得數據,得出結論,描述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關系如何?
(給學生解釋,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但我們不作深入研究,只作為了解層面,一般不用考慮).
分析所得數據,把結論表述出來.
進行小組匯報,交流得出結論: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大小有關,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材料性質有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大小無關.
6.總結與評估
師:在實驗過程中是否有新的發現?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還會和其它的因素有關?對我們所得的結論你還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嗎? 能激發興趣,對自己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或其他學生和老師提出的問題作更深入思考.
7.設計實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
(1)演示實驗:筷子提米
(2)師:其實摩擦有三兄弟,除了滑動摩擦外,還有靜摩擦和滾動摩擦.兩個有相對運動趨勢但保持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產生的摩擦叫靜摩擦,比如用手握起飲料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滾動時產生的摩擦叫滾動摩擦,比如旱冰鞋與地面間的摩擦.你能舉出生活中這兩種摩擦的現象嗎? 思考杯子和米的受力可能.
了解靜摩擦和滾動摩擦概念,進行舉例.
生:推桌子但桌子沒動時,與地面有靜摩擦;人走路時靠的是鞋與地面的靜摩擦;司機轉動方向盤時手與方向盤間有靜摩擦;各種繩結.……
生:帶輪子的行李箱拖動時與地面間有滾動摩擦;用圓珠筆寫字時筆尖的滾珠發生滾動,筆與紙間有滾動摩擦.……
8.實例說明,有害摩擦和有益摩擦
(1)播放視頻:磁懸浮列車.
播放氣墊船圖片
(2)布置小活動,要求學生找出幾根圓鉛筆.
總結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可以減小摩擦力的大小.
(3)展示圖片,請大家說出圖中是采用什么方法來減小有害摩擦和增大有益摩擦的.圖片有:有花紋的鞋底;用力剎車;光滑平整的雪橇;給車輪的軸加潤滑油;軸承中的滾珠.
(4)總結:增大有益摩擦的辦法有: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壓力.
減小有害摩擦的辦法有: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減小壓力;給接觸面處加潤滑油;用滾動摩擦代替滑動摩擦;使摩擦面脫離接觸. 思考設計意圖,知道目的是為了減小摩擦力.
小活動:用手掌在桌面上移動,體會受到的阻礙;在手掌下墊上幾根圓鉛筆再在桌面上移動,體會體會受到的阻礙.對比發現,摩擦力變小了.
生:鞋底的花紋是為了通過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大與地面的有益摩擦;剎車時通過增加剎車皮和輪間的壓力來增大有益摩擦.
生:雪橇是通過減小接觸面的粗糙程度來減小有害摩擦;通過加潤滑油來減小軸間的有害摩擦;軸承用滾珠是利用滾動摩擦來減小有害摩擦.
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增大有益摩擦和減小有害摩擦的事例.
課后作業 相應練習冊;小論文: 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教學反饋 (1)學生對一些摩擦現象雖然較熟悉,但有時意識不到摩擦的存在,所以教學一開始意識不到摩擦的重要意義.
(2)科學探究中猜想階段發現憑學生的感覺不合理的猜想還是較多的.
(3)實驗過程中學生對勻速時讀數容易把握不準.
(4)對于摩擦的一些現象和運用學生興趣很大.
備注 根據教學情況可把這些內容安排為兩課時,第一課時為探究滑動摩擦力和什么因素有關,第二課時接著介紹靜摩擦和滾動摩擦,以及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辦法.
說明:需要視頻目錄:(1)冰球比賽中,推出的冰球在冰面上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2)滑冰運動員到終點時停止用力后慢慢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3)騎自行車不蹬后滑行一段后停下來的情景(一小段)
初中物理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率。能說出功率的物理意義,并能寫出功率的定義式及其單位。
2.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說明功率的含義。
3.能應用功率的定義式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設計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人體的輸出功率的過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基本步驟。
2.通過資料認識常見運動物體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實際應用的重要價值。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測量活動的組織安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協作能力。
2.進一步形成樂于探究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的習慣,增強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本節在學習機械功之后,從做功快慢的角度認識功這個物理量。功率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后續學習電功率等知識的基礎。
教科書通過對生活、生產實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義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學生明確功率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測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對功率概念的認識是本節教學的重點。功率與功的關系和物體運動速度與距離的關系相似,學生在學習速度概念的基礎上容易進行知識的正遷移,所以,可以結合實例采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這樣既有利于學生認識與記憶,也可以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教學重點: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計算。
教學難點:對功率意義的理解。
三、教學策略
與速度、密度和壓強的定義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義的物理量。教學中通過人上樓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時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問題,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鋪墊。類比速度是表征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決于相同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來完成,它的大小為單位時間,內所做的功。
四、教學資源準備
多媒體課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5分鐘)
問題:小明的教室在五樓,通常上樓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樓只用了40s,請問:(1)小明在兩種情況下,做的功是否相同?
(2)你認為這兩種上樓做功方法,從物理的角度思考有什么不同?
人們在生產、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機械來做功,這與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請舉例說明。
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進一個新的物理量──功率。
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所舉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樓(如16層樓)時,乘電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機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機與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務,人花的時間要長得多;從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機比人工要快得多。
從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入新課,增強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系。
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新課教學(30分鐘)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憶以前我們是如何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比較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來類比,講述功率的定義:
功與做功所用時間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數值上等于單位時間內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時間
如果用W表示功,t表示時間,P表示功率,則可以把上式寫成P=W/t(板書)
思考:類比速度的單位,功率的單位應該是什么?
J/s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瓦特,簡稱瓦,用字母w表示,是為了紀念英國的物理學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術中,功率常用的單位還有:千瓦(kW)、兆瓦(MW),它們與瓦之間的換算關系是什么?
換算關系:1kW=103W 1MW=106W
練習:結合速度的定義、計算和單位,完成下列表格
物理意義
表示物體運動快慢
定義
單位時間內運動的路程
計算公式
單位
m/s km/h
介紹一些常見物體的功率,記住人平時騎自行車的功率約為60~80W。
例題:下列關于功率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物體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體做功時間越短,功率越大
C.物體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體做功時間越長,功率越大
速度單位是距離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單位應該是功的單位與時間單位復合而成的,應該是J/s。
學生積極思考,完成表格。
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單位時間內做的功,物體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時間較長,功率不一定大,A錯。物體做功時間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錯。物體做功越快,其含義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時間短,或相等時間內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確。物體做功時間長,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運用類比,從科學方法角度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使學生對類比法和比值定義法有更深刻的認識,為今后研究類似問題提供方法上的幫助。
讓學生區別做功快慢與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測量
上課鈴響了,你和你的同伴都從一樓爬到了四樓,你們倆的功率誰的大?如何測量你們爬樓的功率?
思考:(1)需要測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測出人的功率?(在學校里,人爬樓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階臺階的高度×臺階數進行測量)。
(2)所需要的測量工具是什么?
(3)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怎樣的?
(4)設計出記錄表格
實驗次數
重力G/N
臺階數n
一級臺階高度h/m
時間t/s
功率P/W
與同學合作,測量在不同情況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還有哪些簡便的方法可以測出人的功率?(如跳繩、俯臥撐等)。
指導學生推導計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對解決車、船的速度、功率、牽引力的問題較為方便。
計算時注意“F”的單位是N,“v”的單位是m/s,此時“P”的單位才是W。
公式 說明,當發動機的功率一定時,牽引力與運動速度成反比。當需要較大的牽引力時,要減小其行進的速度。汽車爬坡時,司機采取的換擋減速的辦法,以獲得較大的牽引力。
例題:一輛小轎車以10m/s的速度勻速通過一隧道,若該小轎車發動機的牽引力為6000N,求:(1)小轎車發動機的功率為多少?
(2)5秒內發動機所做的功為多少?
練習:一輛功率為45kW的汽車,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勻速行駛30km,求汽車受到的阻力
學生思考、討論,明確需要測量人的重力或質量G、一級臺階的高度h、跳過的臺階數n、所用的時間t。需要的測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計算功率的表達式是
根據自己的設計進行實驗,并將數據記錄于表格中。
學生聽講并練習。
通過估測人體登樓的功率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在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喜悅。
會用公式 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小結(5分鐘)
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在實驗探究中又存在哪些問題?還有什么想探究的問題?
學生可以個別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小結。
促進知識的鞏固掌握。提升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現象.
2.理解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定律,培養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課由我們能看到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引入現象,然后轉入研究規律,通過實驗總結出定律,并指出光發生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隨后介紹了光的兩種反射現象: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時說明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物體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節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定律,難點是正確確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過實驗總結出反射規律.
教法建議
1)研究反射規律的實驗盡可能準確,這是上好這一節課的.關鍵.
讓學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關系,對學生總結定律很重要.雖然誤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關系,這個實驗的準確度非常重要,做好這個實驗能為學生總結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礎.
2)要給學生樹立空間的概念
由于我們把定律最終落實在紙面上的光路圖,很容易造成學生的錯覺,認為光現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識的借助立體模型或微機模擬使學生形象的認識光現象的空間感.
3)通過實驗幫助學生對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語言要準確,要注意入射光與反射光,入射角與反射角的因果關系.
初中物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平面鏡成像特點
2.知道在光的反射現象中光路可逆
3.知道潛望鏡、萬花筒的光學原理
技能目標 學會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重 點
平面鏡成像特點
難 點
“像”的概念,區別實像和虛像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 光的直線傳播
2. 光的反射現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導入
學生 觀察課本P54照片
設問 湖中的倒影是怎樣產生的?為什么與湖面上的景物對稱?
展示 表面平的鏡子、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產生與物體對稱的影子。
這類反射面是平面的鏡子稱為平面鏡。
三、新課
(一)、平面鏡所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實驗1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1
記錄 將蠟燭和蠟燭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連起來,
量出蠟燭到鏡面的'距離和蠟燭的像到鏡面的距離。
結論 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實驗2 內容 活動卡P35實驗2
觀察 比較描畫與原畫的大小、左右和朝向關系
結論 虛像、對稱、大小相等
練習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1.2.5.
(二)、平面鏡中的像是如何產生的?
閱讀 課本P54-P55
發光點S發出的光束經平面鏡反射,進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都交于鏡面后的S。因為光的直線傳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線是從鏡面后的S發出的,好像S在發光,S實際沒有光線射出,它是發光點S在平面鏡中所成的虛像。物體上的每一點都會在平面鏡中形成一個相應的虛像點,在平面鏡中就形成了物體的像。像的大小與平面鏡的大小無關。
演示 平面鏡成像作圖法
利用物像對稱性先決定像點位置,任取兩根發散光線并畫出反射光線。(用虛線表示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
提問 如果入射光線沿著反射光線的方向射入,情況會怎樣?
練習 活動卡P36思考和討論1.2.
課本P56思考與練習3.4.6.
(三)、平面鏡的應用
閱讀 課本P55
平面鏡作用:1.成像2.改變光路
練習 活動卡P37探究1.2. 3.
小結 1. 平面鏡所成的像特點
2. 平面鏡中的虛像的產生
3. 平面鏡的應用
作業
活動卡P38家庭實驗1.2.
板 書
一、平面鏡成像特點
1.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2.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對稱的。
二、平面鏡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鏡成像應用
課后記錄
初中物理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知道電壓表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正確使用電壓表進行測量,知道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2、通過測量電壓,掌握電壓表使用方法,提高動手操作及實踐能力。
3、體會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養成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難點】正確使用電壓表進行測量。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上課,同學們好!上課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電路中電壓的大小應該利用什么儀器進行測量?舉手最快這名同學你請來說。他說測量電壓要用電壓表。請坐,看來你對于之前的知識掌握得很牢固。同學們,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電壓和電源兩端電壓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呢?能否利用電壓表測量并得出結論?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走進今天的新課《用電壓表測電壓》。
環節二:新課講授
同學們我們先來從連接電路的角度思考,需要哪些實驗儀器?老師聽到有的同學說要用到電源、開關、導線,還有的同學說需要小燈泡、電壓表等儀器。
我們已經知道了要用到的實驗儀器,那么再來想一想,怎樣正確使用電壓表?第二排這名男同學你請來說。很好,請坐,他說使用前,要預估待測電壓,選擇電壓表中恰當的量程,使用中電壓表要注意正接線柱電流流入,負接線柱電流流出,且電壓表要與被測用電器并聯。還有哪位同學能來補充?同桌請來補充。她說如有需要,可以直接與電源進行串聯,此時測量的是電源電壓。待示數穩定后讀數,認清所選量程所對應的分度值,進行正確讀數。使用后要將儀器整理放回。請坐,看來同學們對于上節課的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了。
要用電壓表進行測量電壓,具體步驟是什么呢?老師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了一張實驗儀器圖,同學們試著結合圖片說一說測量的具體步驟應該是什么?靠窗的這名女同學你請說。她說先將電壓表接在小燈泡的兩端,接通電路,讀取電壓表的示數;再將電壓表接在電源兩端,接通電路,讀取電壓表的示數。觀察兩次測量電壓表的示數。很好,請坐,總結得十分全面。
那么同學們,測量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老師在這里告訴大家實驗的注意事項。首先一定要先連接電路,檢查無誤后再閉合開關進行測量。每次想要更改電路,需要先將開關斷開,再進行操作。
現在同學們相鄰四人為一小組,老師給大家十分鐘的時間,結合桌上準備的實驗儀器進行測量吧。好,時間到,老師通過巡視發現同學們都參與其中,并且分工明確。現在我們找一組同學說一說,他們組的測量結果?第三小組代表請說。第三小組說通過實驗發現,兩次測量數據是一樣的',都是3V。那么通過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他說,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很好,請坐,看來你們觀察得很仔細,總結得也很正確。
環節三:鞏固提高
同學們,我們現在更換電阻,再次測量,看一看上述實驗結果是否正確。老師看到很多同學都已經展示了他們的測量結果,并且得出的結論與上述實驗相同。
環節四:小結作業
這節課馬上接近尾聲了,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都掌握了哪些知識?我們重溫了電壓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并通過實驗,知道了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這一結論。
下課后,同學們試著想一想為什么電壓表使用時要與被測用電器并聯?
同學們,下課!
四、板書設計
(略)
初中物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電阻.
2.知道電阻的各種單位及其換算關系.
3.理解決定電阻大小的四個因素.
能力目標
1.能認識到電阻是導體本身的屬性.
2.能進行電阻不同單位之間的變換.
3.能根據決定電阻大小因素,判斷比較不同導體電阻的大小.
4.初步體會“控制變量法”研究物理問題的思路.
5.培養學生依據物理事實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首先提出一個學生能常見的問題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思考不同的金屬都可以導電,而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選材卻不同.
本節所有的結論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實驗引入導體雖然可以導電,但同時對電流有有一定的阻礙作用.然后通過“控制變量法”把影響電阻的因素一一導出.
教法建議
本節宜采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本節的所有結論都是由實驗推導而來,應該增加學生動手機會,以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學生初步領悟“控制變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驗證分組實驗,學生信服,培養思維和操作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驗數據能力.
導體能夠導電,但同時對電流又有阻礙作用,不同的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不同,在物理學中用電阻表示導體對電流阻礙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導體電阻一般不同,電阻是導體的一種性質,它的大小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長度、橫截面積和溫度,與其兩端的電壓及其中的電流無關、導體的電阻只有通電的時候才表現出來.
由于決定電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實驗研究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即每一次只讓一個因素發生變化,其他因素保持不變,然后再觀察相應的電阻的變化.
為了表示導體的電阻跟材料的關系,可用電阻率表示.某種材料制成長 ,橫截面積為 的導線在20℃的電阻值叫做這種材料的電阻率.
電阻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一是讓學生知道電阻是表征導體對點流阻礙作用的物理量以及電阻的單位;二是讓學生了解不同物體的導電能力和絕緣能力;三是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知道決定電阻大小的因素。本節教材以電阻概念的定義、電阻的大小和單位、常見的電阻器為核心展開,直接給出了電阻單位的名稱、簡稱、符號。在講授新課時,我采用導學案引領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方法逐步掌握以上各知識點。
首先,我通過知識鏈接環節,回顧導體和絕緣體、電流和電壓以及電流表的使用,以備課堂新授所用。然后在學習新課環節,我采用學校所倡導的“問題導學、交流合作、展示提高、當堂達標”四個教學環節展開。問題導學部分,我提出問題:導線多用銅、鋁制成,鐵也是導體又多又便宜,為什么不用它來做導線呢?隨后通過演示實驗:將甲、乙兩段導體分別連入電路,閉合開關,觀察燈的亮度,引入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再通過自主學習,掌握電阻部分的基礎知識點。通過對常溫下導體和絕緣體的排列順序表引入不同材料的導電或絕緣性能不同,進而引導學生展開決定電阻大小因素的探究。學生通過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評價得出結論。最后再通過當堂達標檢測學生掌握情況。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學到了一種研究物理的方法----控制變量法,深刻地理會了方法的實質,在探究的過程中鍛煉了學生的依據問題設計電路的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深刻地理解知識的內涵創造了條件,為學生能力的.發展搭建了舞臺。但縱觀整節課的實施,我仍感到很是失敗。在引導學生探究時,沒有放開手,而是讓學生在一個老師有所限定的范圍內,根據老師的意愿來猜想;在進行實驗環節,因事先未做好充分指導,學生對導學案的使用有些脫節,只是盲目的去連接電路,而對于為什么連?怎樣連?都有些盲目。由于在探究實驗環節花費時間較長,最后的當堂達標未來得及完成。
在評課環節,各位老師給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1.問題導學環節設想不夠全面,致使學生對電阻的概念的理解有些生硬。學生為什么要學電阻?電阻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可以從輸電線、電爐、電燈等對電阻的不同要求,如果有3伏的電源,而所連接的小燈泡只需2伏的電壓,那應怎么解決呢?2.猜想環節可讓學生對著導線猜想,交流設計方案,并且為學生解釋為什么要用鎳鉻合金線做實驗?3.在總結實驗結論環節,應引導學生自己去得出,增大學生活動時間,增大練習量。怎樣在探究的過程中加強同學間的協作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相應的發展是教師必須關注的問題,也反映出在新的課堂模式下教師的駕馭課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初中物理教案15
教學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3掌握浮力的實質、方向.
4能正確運用浮力的實質、物體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
(1)浮力的概念及其實質.
(2)物體的浮沉條件.
難點:正確運用“壓力差”和物體的浮沉條件求浮力.
教學模式:
實驗、設問、講解、練習
教學時間:1課時.
實物及實驗器材:
(1)投影儀一臺,透明膠片數張.要求把板書、練習題課前寫在膠片上,以減小課堂上書寫時間.
(2)演示彈簧秤一把.
(3)500毫升燒杯三個,分別裝400毫升的清水、飽和食鹽水、酒精.
(4)乒乓球2個,其中一個裝細砂,用作懸浮演示.
(5)邊長為5cm的立方體紅磚一塊.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師:為什么船、木塊能浮在水面上?
生:船、木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師:沉在水底的石塊有沒有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生:部分回答有,部分回答沒有.
教師演示課本圖8—27實驗,回答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向上托的力.這個“向上托的力”就是本節課所講的浮力.
二、講授新課
1.什么叫浮力?(板書)
(1)先演示石塊放在清水中,讓學生知道石塊受到水向上托的力.
(2)然后把石塊放在飽和的食鹽水溶液里,說明石塊也受到鹽水向上托的力.
(3)最后把石塊放在酒精里,讓學生進一步知道,石塊放在酒精中時,同樣也受到酒精向上托的力.
師:從上述的實驗,請同學們說出什么是浮力?
生: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
師:物體在空氣里有沒有受到向上托的力?氫氣球脫手后為何會上升?
生:物體在空氣里同樣受到向上托的力,所以氫氣球脫手后會上升.
浸入液體(或氣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這個力叫做浮力.(板書)
2、用實驗引動學生
第一、用彈簧秤和細線系著體積相同的規則的鐵塊,不規則的`石塊,干木塊等,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的示數減小;在水中游泳時感覺水有向上的托力等感性認識出發,逐個進行分析,使學生初步認識到浸在水中物體要受到水對它的浮力,從而糾正“輕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上浮的,所以受到浮力的作用;重的物體在液體中總是下沉的,因此不受浮力作用”的錯誤觀點.
第二、通過演示規則鐵塊和不規則的石塊隨著浸入水中體積的增大,彈簧秤的增數減小──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物體受到的浮力與其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當物體完全浸入水中后,深度增加時彈簧秤示數不變──說明“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在任何深度的浮力都相等”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浮力的大小與物體浸沒在水中的深度成正比”的錯誤認識.
第三、通過觀察鐵塊和石塊浸入水中后彈簧秤示數減小相同這一現象,使學生初步認識:“體積相同的物體浸沒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相同”這一本質聯系,摒棄那種“浸沒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與物體質量、密度、形狀等有關”的錯誤認識.
第四、通過觀察木塊浸入水中的體積增大到一定程度彈簧秤的示數為零的現象,使學生了解:漂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
第五、在以上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教材P144“一個邊長為L的正方體,浸沒在密度為ρ的液體中,上表面在液體下面h1米處,如圖正方體上表面和下表面受到液體的壓力是多大?方向怎樣?”再加上“上下表面的壓力差是多少?”的計算分析,初步認識浮力等于“液體作用在物體上下表面壓力差,浮力的方向豎直向上”這一本質聯系,從而摒棄那種只有物質在液體中上浮時才有浮力的錯誤認識.
第六、通過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實驗和上述計算所得到的浮力:F浮=水對物體上下表面的壓力差=pg(h1+L)L2-pgh1L2=pgL3=pgV=pgV排=物體排開的液體的重力(V排=V).從實驗和推導兩方面進一步認識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這一本質聯系,摒棄了那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的模糊認識.
由于氣體具有同液體相同的性質,而氣體的密度很小,氣體對于體積不大的物體作用的浮力,通常小到難以覺察的程度,但熱氣球能載幾噸重的物體上天,說明氣體對浸沒在它里面的物體也能產生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同樣適用于氣體.
把上述由個別現象所得出的知識加以綜合并進行抽象和概括就能得到“浮力”的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
在物理教學中,對感性材料進行科學抽象時,必須有意識地突出本質,摒棄非本質,這是使學生形成概念、掌握規律的關鍵.
初中物理教案1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電壓》。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在工作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這樣的問題。雷鋒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因此,面對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們應該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認自己的恐懼毫不可恥,可恥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對于這個問題也是一樣的。讀書忌死讀,死讀鉆牛角,對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們一定要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解決辦法。雷鋒說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電壓”一節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級第十六章第一節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電流和電路”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電壓和電壓表。電壓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個不易理解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電學概念和電學規律的重要的基礎知識。電壓表是電學實驗中的重要儀表之一,學生通過用電壓表測電路中的電壓,不僅鍛煉了使用電學儀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對運用實驗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方法的認識。
二、說學情
(過渡句: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過“電流和電路”這一章內容,已經具有了學習電壓這一節的前提基礎。而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電壓”一詞聽起來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挖掘其潛能,老師僅指導和幫助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學生們可以自主探索電壓的作用及測量方法,幫助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學會如何使用測量工具。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九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知道電壓的作用,電壓的單位及換算,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會用電壓表測量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學電壓表的使用方法,養成自學的能力,通過用測量用電器兩端的電壓,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養成與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切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嘗試探究活動的樂趣從而激發探究的欲望。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電壓在電路中的作用,知道電壓表正確的使用方法。
【難點】
能夠用電壓表測量電路中電壓大小。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
在初中物理的電學知識體系中,電壓的概念是深入學習電學基本規律的必備知識。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復習回顧電流表的使用,通過實驗現象對比電流表、電壓表使用的異同點加深掌握電壓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體教學、演示實驗創設學習的'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實驗探究學習。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句: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環節一:新課導入
播放關于各種用電器電源銘牌的圖片,播放城市夜景,閃電圖片。電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和看到“電壓”這個詞。用電器要在一定的電壓下才能正常工作,一節干電池的電壓大約是1.5伏;電視機供電的電壓是220伏;輸電用的高壓電線的電壓可達幾萬伏甚至更高;它們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課題電壓。
【設計意圖:在此環節中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實例與電壓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們身邊,物理不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新課程標準中的生活走向物理的課程理念】
環節二:新課講授
教師展示兩節干電池,小燈泡,開關,若干導線。用一節干電池與其他元件組成閉合回路,觀察小燈泡亮度較暗;然后再用兩節干電池接入電路中,在閉合開關之前提問同學們燈泡亮度如何變化,觀察到實驗現象之后,發現燈泡較亮,總結實驗現象,說明電路中電流的強弱與電源有關。提問學生電流的強弱與電源的什么量有關?
組織學生通過合作交流,通過討論和師生共同總結可以得出,電壓是電源提供的,電源有正負兩個極,兩極間有一定的電壓。把用電器的兩端分別于電源的正負極鏈接,電路中就有電流通過,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
【設計意圖:改換電路中串聯電池節數的多少引起燈泡明亮程度發生變化的實驗,引出不同電源的電壓不同,產生的電學效果也不同,從而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電壓是產生電流的原因。同時,讓學生認識到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科學方法】
教師講解電壓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
常用單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講解完電壓的相關概念之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生活常見的電壓(教材中小資料中常見的電壓表格)
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電壓的作用、提供裝置、單位及單位換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桌同學面前都有一個電壓表,讓同學們拿起來并觀察,
教師講解電壓的高低可以用電壓表測量,并說明學生面前的是學生用的電壓表。
讓學生獨立閱讀電壓表使用說明,閱讀完以后提問學生一下問題。
1、電壓表應該跟被測用電器串聯還是并聯?
2、電壓表標有“-”號的接線柱應該連接在什么位置?另一個接線柱應該連接在什么位置?
3、什么情況下使用標有“3”字樣的接線柱,什么情況下使用標有“15”字樣的接線柱?在預先不知道被測電壓的大小時,為了保護電壓表,應先選用大量程,還是小量程?
學生回答問題,教師進行改正并總結。
教師講解電壓表的使用步驟:
1、調:調節調零旋鈕,使指針指在零刻度線處
2、認:認清量程和分度值。
3、連:連接電壓表
4、讀:讀數
教師組織學生開始練習使用電壓表先將電壓表接在小燈泡兩端,接通電路,讀取數據;再將電壓表接在電源兩端,接通電路,讀取數據。電壓表兩次讀數是否相同?
實驗結果表明,電壓表兩次的示數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個用電器的電路中,用電器兩端的電壓與電源兩端的電壓相等。
緊接著讓學生回憶電流表的讀書方法,說出電壓表讀數和電流表讀數的異同點。
學生通過實驗室電壓表測量電路電壓,體會應用物理知識帶來的快感,學以致用。
環節三:鞏固提高
學完本節課的新內容之后,給出一道隨堂練習題,讓學生應用剛剛學過的知識解題,以進一步加強對電壓及電壓表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練習,既讓學生鞏固了基本概念,又讓學生能熟練應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基本問題上來,突出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用“快學快練”的方式鞏固剛學過的知識點,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小結時,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提問總結,梳理本節課知識點。
在作業布置環節,完成課后第三題。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置,對新知識的鞏固,也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拓展認知領域。】
推薦一個教師必備工具“Yichafen”,是一個在線查分系統,全國8000所高校都在用,三分鐘極速創建發布查分系統
七、說板書設計
(過渡句: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初中物理教案17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
教學目標
1、常識性了解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的知識。
2、知道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3、知道水能和風能是清潔能源,在使用中的能量轉化和我國使用能源的概況。
4、通過本節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和節約能源的教育。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天然的機械能-水能和風能,以及它們對人類的開發和利用。教材的內容聯系實際,是動能和勢能的知識延續,是機械能在自然界中的具體體現,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對機械能形成比較具體的概念和全面的認識,在教材中還包含了大量的.愛國主義教育和國情教育的內容,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
教法建議
本節的重點是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對建筑攔河壩提高上游的水位,到水流沖擊水輪機,水輪機帶動發電機發電這三個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風能和水能的利用可以采用讓學生閱讀,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教學。提供的資料是:我國水能的使用情況;我國風能的使用情況;關于水能和風能使用的照片。
做好調查的準備,課本后面有兩個調查題目,分別是是否有利用水能和風能的可能,及是否有水電站,對于水電站做一些調查。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三節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課題】水能和風能的利用
【重點難點分析】從動能和勢能轉化的角度分析為什么要修建攔河壩來提高上游的水位,對于水輪機的構造和發電廠的組成不要詳細分析,從聯系實踐來學習,并擴展對機械能的認識視野。
【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內容建議用閱讀的方法學習
1,用課前診測引入新課
提出思考問題:重力勢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動能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河水從高處落下,說明水的能量轉化情況。
2,閱讀水能的利用
方法1,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自行閱讀并提出問題,組織成小組討論,并提交思考答案,由全班同學審查。此種方法適合于班級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并組織的教師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較廣的知識面。
方法2,提出思考問題:我國古代利用水能的情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水能發電的情況;攔河壩提高水位的意義;利用水能發電的過程中能量的轉化。利用潮汐發電的方法和意義及其發電過程中的能量轉化。
3,閱讀風能的利用
教學方法同上,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由學生提供關于風能的利用的資料(這是在上一節課應當布置的課題),學生提供的資料可以由班級共享。對于一般的教學過程,可以提出思考問題:風能的利用狀況;風能的特點(優點和發展特點)等。
4,布置學生實踐題目
調查本地域中水能和風能的利用狀況;是否還有可以利用的水能和風能資源;實際的水電站的使用情況等。
初中物理教案18
新課教學:
一、力是什么?(多媒體投影)
1、觀察、演示:(多媒體投影——出示一組運動圖片)
①在剛才學生的體驗下,引導學生得出“力”是人對物體的作用,是人對物體施加了力。
②接著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物體間能否發生力的作用呢?生產中,有沒有見過其他物體對物體施加力的情況嗎?(教師組織,學生互問互答)
③學生思考并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多媒體投影)
④剛才學生所舉的例子都是物體與物體相互接觸而發生力的作用的,讓學生對此提出不同的意見。(舉出一些不接觸也能發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體投影——A、B圖片)
A》蘋果離開樹后能下落;
B》鐵釘沒有接觸磁鐵,磁鐵吸引仍能鐵釘;
結論:相互接觸的物體間能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也有力的作用。
⑤學生總結出:物理學中的力,是物體對物體推、拉、提、壓等的作用,即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有學生對“作用”的疑問,教師對此進行解釋:在物理學中通常將物體之間的推、拉、提、壓、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括:(多媒體投影)
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
教師講解:綜上所述,兩個物體無論是否接觸,它們之間都能發生力的作用,當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我們把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多媒體投影)
(學生懂得從例子中分辨這兩種物體)
3、多媒體投影上述記錄與分析,加深學生對物體力作用的體會
4、鼓勵學生由體驗提出疑問:一個物體能否發生力的作用?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從主觀感覺出發,有礙概念的理解,例如:緊握拳頭時,手沒接觸別的物體而肌手也緊張,認為一個物體也能有力的作用(處理方法,讓學生握拳體會手指與手掌的相互擠壓。手指、手掌為兩個物體)。
學生總結出: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發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觀察和體驗:(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提出問題,再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一個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來的?
1、學生實驗:
①讓全體學生舉手拍書桌
②學生用雙手拉彈簧
2、(多媒體投影)
① 站在滑板上的學生推墻后的場面;
② 游泳時手和腳向后劃水,人為什么前進?
③ 觀察球從高處落地后的情況,引導學分析得出結論;
3、總結(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受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物體。
4、運用:劃船時船漿向哪個方向劃?為什么船能前進?(多媒體投影)
5、質疑討論:
甲乙兩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臉,臉痛手不痛,是臉受到了力而手沒有?
6、做 一 做:
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多媒體投影——火箭)
原因:氣球向后壓出氣體,反過來氣體向前推氣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問題:物體間力的作用看不見,摸不著,怎樣知道物體是否受到了力呢?會產生什么效果呢?
教師講解什么是運動狀態的改變,由學生的實驗概括出結論(多媒體投影和學生實驗相結合)
1、學生演示:兩名學生傳接排球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2、學生演示:
(1)輕壓氣球
(2)輕拉壓彈簧
(3)使鋸片變彎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3、質疑討論:
(學生實驗)學生用手壓桌面,桌面看不出變化,從而提出:力作用在物體上并不都是能產生效果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通過多媒體投影幫助釋疑。)
四、理解知識,發展智力: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重視個體,激活學生思維,并使學生獲的成就感(穿插于過程)
1.馬拉車時車,車隨馬前進,可見車受力而馬不受力對嗎?
2.腳踢球時受到的力的`施力物體是什么?這時受到球作用的物體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動,人就不受力嗎?
4.磁鐵能夠吸引鐵釘,鐵釘也能吸引磁鐵嗎?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為什么會碎?
6.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讓學生吹好氣球后,再放開,氣球就會從手中飛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獲得什么啟示?
五、探討總結(多媒體投影)
1、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
獨存在;物體間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直接接觸的物體間可以發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觸的物體間也能發生力的作用。
3、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運用這個知識
解釋生活、生產實際中遇到的一些實例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六、教師結束語:
有的力很小:小螞蟻搬著面包屑,細雨紛飛飄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風巨浪,轟然巨響,火箭騰飛,斗轉星移,宇宙奇觀,力真美妙!關于力還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學現象,同學們回去后按探究問題探究,如果發現新的問題,我們大家再來共同探討!
七、探究問題
1、力的大小如何比較?
2、怎樣對力進行測量?
3、你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種測量力的工具嗎?
初中物理教案19
一、教材分析
密度在中學業物理中占著十分重要的位置,中考題中也經常出現有關密度的計算或實驗設計題。同是它又是一個應用十分廣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學習液體內部壓強、大氣壓強、阿基米德原理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必要基礎。通過本節教學應使學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使用比值的方法來定義密度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因此,新教材在引導學生實驗的基礎上,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不同,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這樣既復習了天的使用,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就教材要求來看,教學大綱與新課程標準有明顯不同。教學大綱要求“理解密度的'概念”,屬于“理解”水平層次,強調學生對密度概念的理解。課程標準要求“通過實驗理解密度的概念。嘗試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能解釋生活中一些與密度有關的物理現象”,既有“獨立操作”水平層次,又有“理解”水平層次。與教學大綱相比,更加突出實驗和探究。同時對密度知識的應用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利用密度知識進行質量、體積、密度的計算,能解釋簡單的現象,解決生活和生產中的具體問題等。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義;用密度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找出同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的關系;通過師生互動,學習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科學思維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對物質屬性的認識有新的拓展。
學生用學過的密度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體現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通過探究實驗歸納總結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重點。
通過學生探究活動找出同種物質具有的共性———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并用圖像表示等思維方式的培養是本節課的難點。
四、教法設計
教學模式:實驗引入,設疑導學模式
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學生實驗,體驗物質屬性;
(2)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實驗結論,得出密度的定義;
(3)師生由密度公式討論導出密度的單位以及密度知識的實際應用。
五、教具學具準備
托盤天平、砝碼盒、燒杯、水、量筒、鐵塊、鋁塊、銅塊、投影儀。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課引入
(二)新課教學
1、密度概念的建立
2、密度概念教學
(1)密度的定義:某種物質單位體積的質量叫做這種物質的密度。表示符號:ρ。
(2)密度的公式:密度=質量/體積ρ=m/V。
3、密度的單位
4、密度表
5、例題(課本)
(三)總結擴展
密度是物質的特性,對同一種物質來說,在一定條件下,密度是一個常數。密度表示的是單位體積的某種物質的質量,例如鋁的密度是2、7×103kg/m3,它的意義是1m3的鋁的質量是2、8×103kg/m3。可見物質的密度是用物質的質量和它的體積的比值求出的,而不是由它質量的多少或它體積的大小所決定的。例如一塊鋁切去一半,剩下一半的密度是否發生了變化呢?沒有,因為當這塊鋁切去一半時,體積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質量也變為原來的二分之一,但m、V的值即ρ并沒有發生變化。
(四)聯系實際
初中物理教案20
<meta/><title>祝福青春</title>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機械運動。
2. 知道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與參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機械運動類型。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例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的道理。
教學重點:
參照物的選取與判斷問題。
教學難點:
運動相對性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飛機、鳥兒在空中飛翔,船只在江河湖海里航行,車輛行駛,行人再陸地上行走 ...... 這些都是我們常見的運動,宇宙萬物都在永不停息地運動,沒有運動,就沒有世界。我們要怎么判斷汽車、輪船、飛機等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的?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運動與靜止的知識。
二、新課學習
1. 參照物
觀察書上的圖片并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景,提出問題:火車窗外的樹木等景物真的向后退了嗎?江兩岸的青山真的向后移了嗎?這些現象怎樣解釋呢?怎樣來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標準又是什么?我們要怎么樣準確地描述這些運動呢?現在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看看能不能從中找到答案。
播放視頻:參照物
通過觀看此視頻和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明白要判斷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首先要選一個地面上不動的物體作參照,看一看要研究的物體與所選的參照物體位置是否發生變化,如果位置發生變化,說明是運動的,反之是靜止的。
①以公路邊的樹或樓房為參照物,相對于參照物位置改變的汽車是運動的,相對于參照物位置不變的汽車時靜止的。
②相對于岸邊的碼頭位置改變的輪船是運動的,相對于岸邊位置不變的`輪船時靜止的。
③相對于飛機場的候機大廳位置改變的飛機是運動的,相對于飛機場的候機大廳位置不變的飛機是靜止的。
通過觀看此錄像和思考、討論教師提出的問題,使學生理解,當選擇運動的物體為參照物時,“靜止的物體”就會運動起來。
①乘客座在行駛的列車上,通過窗口看到窗外的樹木風馳電掣般的向后運動,是相對于行駛的列車窗口而言的。
②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兩岸走,巍巍青山兩岸走勢相對于漂流的竹排而言的。
③看到張開的傘帶著運動員是漂浮的,是相對于隨著張開傘的運動員下落的攝像機而言的。
一個物體相對另一個物體位置改變,叫做機械運動,通常簡稱為運動。選擇的另一個物體為假定不動的物體,假定不動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播放動畫:相對運動與參照物
總結歸納機械運動及參照物概念,判斷一個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與我們所選的參照物有關。選不同的參照物,對物體運動的描述就有可能不同。所以,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都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
2. 機械運動分類
物體的運動按照經過的路徑可以分成哪幾類?物體從一個位置運動到另一個位置,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叫做直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曲線的運動叫做曲線運動。汽車的直線行駛、拐彎行駛;輪船的直線航行、拐彎航行;飛機的直線飛行、空中俯沖表演等。
3. 布置實踐活動
通過觀看電影、電視劇或觀看有關機械運動的錄像片,記錄有關機械運動的現象,用機械運動的相對性進行解釋。說明分別選擇什么物體為參照物,攝像師怎樣操作才出現這樣的效果。
學生課外收集有關機械運動相對性的資料,并作解釋,整理一篇小報告。
三、小結
①描述物體的運動和靜止必須選擇參照物,假定不動的物體為參照物。
②運動和靜止都是相對于參照物而言的。
③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運動叫做機械運動,機械運動有直線運動、曲線運動。
四、板書設計
第一節 運動與靜止
一、 參照物
在判斷物體運動還是靜止時被假定不動的物體。
二、機械運動
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叫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三、運動的分類
直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直線的運動。
曲線運動:經過的路線是曲線的運動。
【初中物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2-17
初中物理教案11-10
初中物理教案:密度11-15
初中物理教案:功率11-18
【推薦】初中物理教案01-15
初中物理教案【熱門】01-17
【薦】初中物理教案01-16
初中物理教案【推薦】01-16
初中物理教案:質量12-16
【熱】初中物理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