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4-06-30 14:23:14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15篇(優秀)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15篇(優秀)

小學數學教案1

  “加強估算”是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來的一項明確要求。在實際教學中,估算教學教什么?怎么樣教?在一次數學教學經驗交流會上,我有幸聽了一節特級教師吳正憲執教的《估算》。課堂教學實錄如下:

  師:你們二年級經歷過估算嗎?

  師:這節課,咱們一起學習估算知識。(板書:估算)

  師:在學習估算時,你有什么問題要問?

  生1:怎么去估算?

  生2:估算注意些什么?

  生3:估算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4:估算有什么用?

  生5:估算用在哪里?

  師:你們遇到過什么地方用估算,什么地方精確計算?

  課件:

  生:選A。

  課件:師:你能估計出這頭大象多重嗎?

  一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生在本子上算

  匯報并板書:

  生1:300×6=1800小估

  生2:400×6=2400大估

  生3:350×6=2100中估

  生4:300×7=2100大小估

  生5:300×6+300=2100湊、調估

  生6:330+350+300+380+400+350=2130四舍五入估

  問:生1你是怎么想的?

  生1:這六個數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整三百乘六。

  師:你都是往小里估的,你把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吧!

  生:小估。

  生哈哈樂。

  師:小估就小估吧,小估你請坐。同時在算式的后面板書:小估。

  問:生2你是怎么想的?

  生2:我都看成了四百。

  師:你是往大里估的,對不對,你也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吧!

  生2:大估。

  師:大估你請坐,同時在算式的后面板書:大估。

  問:生3你是怎么想的?

  生3:都是三百多,就都看成了三百五十。

小學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70-7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成數和折扣的含義,以及成數與分數、百分數之間的關系;會解答有關成數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成數和折扣的含義;理解成數與分數、百分數的含義。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1.李莊去年種小麥50公頃,今年種小麥60公頃。今年比去年多種小麥百分之幾?

  2.小華家承包了一塊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噸,去年比前年多收了25%。去年收白菜多少噸?

  師述:農業收成,有時用成數來表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成數的應用題。

  板書:百分數應用題

  (二)學習新課

  1.電腦出示例題:商場里每臺電視機的進價是1800元,售價加兩成,每臺電視機的售價定為多少元?

  2、成數的含義。

  師述:什么是成數呢?在五年級我們學過“幾成”就是十分之幾,如“一成”就是十分之一,它相當于10%。

  (1)口答:

  “三成”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是( )。

  (2)七成 二成五 五成相當于百分之多少?

  3、售價加兩成是什么意思?求售價應先算出什么?

  還可以怎樣算?學生交流解題思路。

  4.出示例2。

  例2:曹莊鄉去年產棉花37.4萬千克。今年遭受蟲災,減產一成五,今年大約產棉花多少萬千克?

  (1)學生讀題,理解題中的數學信息。

  (2)減產一成五是什么意思?

  (3)學生獨立解答,指名學生說解題思路。

  師述:在列式計算時,我們可以直接把“成數”化成百分數,用百分數進行列式計算。

  板書:

  37.4×(1-15%)

  =37.4×0.85

  =31.79(噸)

  答:今年產棉花31.79萬千克。

  3.練習。

  小麗家承包了一塊地,前年收小麥8000千克,去年比前年增產一成半。去年收小麥多少千克?

  6.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師述: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成數”的知識,知道了“成數”的含義,以及“成數”與分數和百分數之間的關系,并且學習了有關“成數”的一些實際的、簡單的.應用題。

  (三)鞏固反饋

  1.填空:

  (1)某縣今年棉花產量比去年增產三成。這句話的意思是( )是( )的30%。

  (2)一塊麥地,改用新品種后,產量增加了四成五。這句話的意思是改用新品種后產量是( )的( )%。

  2.把下面的百分數改寫成“成數”。

  75% 60% 42% 100% 95%

小學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聯系長方體表面積在生活中的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

  2、在擺、算、想象、猜想等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合理分類、化繁為簡的思維方法,并發展空間觀念。

  3、會根據實際需要,合理策劃選擇包裝樣式,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4、能用準確的數學語言描述思考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生活中,常把幾個長方體物體包成一個大長方體。這樣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包裝。

  學生間相互交流了解的情況。

  師:前幾天,我曾讓大家去了解這方面的情況,誰來說說你帶來了什么?

  生:火柴盒、香煙盒或藥盒等。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討論、研究問題。(揭題)。

  二、展開。

  1、師:下面我們研究兩個相同情況。想一想: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物體包裝,會有幾種不同的包法?

  2、試一試:要求擺得出,還要說得明白。

  交流:有哪幾種?為了方便表達,最大面用字母A表示,次大面用字母B表示,最小面用字母C表示。

  歸納:三種不同包法:

  A面重疊(上下疊);

  B面重疊(前后疊);

  C面重疊(左右疊)。

  3、師:現在研究6個相同情況。2個有三種不同擺法,6個有幾種呢?你能很快猜出有幾種嗎?

  生:6、7、8、9、10、12種等。

  師:那么,究竟有幾種呢?想試試嗎?(生:想!)

  師:兩人一組,邊擺邊思考,怎樣說才能讓大家明白你的擺法?

  合作學習:

  (1)小組擺、交流。教師在巡視時及時向同學們推薦了同學中作記錄的學習方法。并問:為什么要記呢?

  生:包裝方式多,記一記,不會重復。

  (2)大組交流、匯報。

  兩人一組匯報,要求一位同學邊說邊擺,另外一位同學選擇相應的直觀圖貼在黑板上。

  學生匯報:總共有9種不同的包法。(見下圖)

  師生歸納:按接觸面思考:A、B、C各一種;AB、AC、BC各兩種。

  師:這種方法怎么樣?它是按什么思考的?

  生:按接觸面來思考;這樣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

  師:還有其他思考方法嗎?能不能將問題簡化,比如以兩個一組作為一個整體,將兩個A面重疊(上下疊)的長方體看作一個大長方體,這樣就轉化為3個長方體的包裝問題了,可以有幾種包法?

  生: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擺,有3種包法。

  師:大家從中受到什么啟發?還可以怎樣考慮?。

  生:哦,我明白了!還可以將兩個B面重疊(前后疊)的長方體看作一個大長方體,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拼擺,又有3種包法。

  生:還可以將兩個C面重疊(前后疊)的長方體看作。

  生:(搶著說)對,對!它也有3種包法。因此6個長方體共有33=9種不同的包法。

  師:這種方法怎么樣?

  生:這種方式很好,很清楚。

  師:先把2個小長方體看作一個大長方體,那么6個小長方體就可以看作3個大長方體。2個小長方體間的位置不同,就得到了3個不同長方體的包裝問題。這種將復雜的'問題轉化為已經解決簡單問題,是我們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很重要。

  4、師:現在我們來猜猜,哪些樣式的表面積較大、較小?說理由,并算算。

  生:都是C面重疊的包裝樣式的表面積較大,因為重疊部分面積最小;上圖第一列中的A面重疊、AB、AC面重疊的包裝樣式表面積較小,因為重疊部分面積較大

  師:哪個表面積更小些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師:假設A面面積為6,B面為3,C面為2。

  生:62+312+212=72,64+36+212=66,64+312+26=72。這幾個表面積都比較小。

  三、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包裝。

  教師取一種物品(火柴),先請大家猜可能的包裝樣式,再說說理由,結合實際談想法。

  學生打開一包火柴觀察后說,(見圖)這種樣式表面積小,也就是材料省。

  師:是不是廠商對商品的包裝都考慮節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師:分小組,互相觀察帶來的其他物品,說說自己的看法。

  學生紛紛舉例說明:有的考慮經濟、實用,有的考慮美觀、大方,有的考慮方便不同的需要就有不同的標準。

  四、小結。

  師:這節課對你有什么啟示?

  生:生活中有許多事,可以用數學方法來解決;包裝這一小問題,學問可不小。

小學數學教案4

  單元教學要求:

  1、生結合生活情景能辨認銳角和鈍角,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地描述銳角和鈍角的特征。

  2、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分類、比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

  3、使學生通過看、說、百、分、畫、互問幾互答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他人合作和交流,學會提出問題并運用一定的策略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單元教學重、難點:

  1、直角、銳角、鈍角。

  2、知平移、旋轉現象。

  3、畫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

  單元課時安排:約3教時

  第一課時銳角和鈍角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8~39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鞏固學生對“角”“邊”“頂點”“直角”的認識,熟悉比較角的大小。力求學生能夠通過多種方法實現大小的比較。

  2、新課的導入。在比較中提示一種角比直角大,還有一種角比直角小,從而揭示出銳角和鈍角的概念。力求以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主導思想。在運用板書畫一畫,學生讀一讀的方法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認識、理解。

  3、實踐練習,注重學生知識的的形成過程,從判斷推理、尋找發現、到小組合作的畫一畫、拼一拼、折一折的實踐練習,在充分展示學生個體的優勢的同時,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在合作的過程中考察學生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4、整個過程體現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充分體現生活數學、快樂數學。

  教學重點:

  1、認識銳角和鈍角,并理解與直角的關系。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折疊或正確的畫出銳角和鈍角。

  3、圍繞生活,通過比賽的方式,鞏固理解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三角尺,紙張

  學具準備:學生三角尺,紙張

  教學過程:

  一、引導入課,復習舊知。

  1、復習內容。引導學生回憶關于角的知識。

  出示角。根據圖例回答這是一個(角)

  角是怎么組成?請你在圖上填出“邊”“頂點”“邊”

  出示直角。這是一個什么?(直角)

  除了這些,你還知道了哪些知識?小組討論匯報

  2、比較兩個角的大小。

  兩組:一組是移動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組是移動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組可請學生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

  3、比較銳角和鈍角的大小(注意,此處不揭示出兩個角的概念,只當作兩個普通的角出現)。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較。

  [設計意圖]通過對角的回憶,調動學生發揮認知能力,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開展本課的學習。

  二、自主探究,導入新知的學習。

  1、出示上海楊浦大橋的情境圖,請大家認真觀察,在這幅圖中,你們能找出角嗎?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憶的方式,進一步的加深對新知的認識理解。并進行板書。

  ①、一個是銳角,一個是鈍角。(板書“銳角”和“鈍角”)

  ②、說一說銳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銳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小”);在回憶鈍角與直角的關系。(在鈍角的下方板書“比直角大”)

  ③、按照學過的方法請學生分別在“銳角”和“鈍角”字樣上方板演兩個直角。

  ④、根據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筆在一個直角上畫出銳角,在另一個直角上畫出鈍角。以加深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

  ⑤、讀一讀,加深記憶。并在練習本上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教師巡視。

  ⑥、搶答。教師根據銳角和鈍角概念的不同說法進行提問。活躍課堂氣氛。

  例:A、銳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性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更清晰地把握銳角和鈍角的本質屬性,在合作中解決問題,正是新課標倡導的全新學習方式。

  三、鞏固實踐階段,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相聯系,實行小組活動教學,在合作中完成。

  1、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1)請大家用事先準備好的紙片折出一個直角。

  (2)請在大家再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3)請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出一個銳角、一個鈍角和一個直角。

  2、自由活動:找一找!

  老師帶我你們去小海龜的家。瞧!小海龜的家都是由我們學習過的圖形組成的,有銳角,鈍角,還有直角。小朋友們仔細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銳角?哪些角是鈍角?并說出原因。

  3、出示兩道判斷題:(課件板演比較的方法)

  A、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銳角?B、下面圖形中哪些角是鈍角?

  ②、寫有“最”的方形寶盒。

  出示兩部分的內容。(課件板演)

  A、用角描述圖形。如:紅領巾是有2個()和1個()組成的。

  B、用同樣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個直角組成的。(小組自由發言,限制發言的時間為1分鐘)

  4、小組合作完成三部分內容,限制時間。關注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任務、時間的合理統籌。

  A、拼一拼。把小組內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銳角和大小不等的鈍角。

  B、畫一畫。以固定點為頂點分別畫一個銳角和鈍角,C、折一折。用紙張折出一個銳角和一個鈍角。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鞏固強化,使學生能比較牢固地建立對銳角和鈍角的理解,同時感受角的分類以及三種角之間的變化聯系。

  四、總結,深化階段。

  ①、小組內講解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角是鈍角?

  ②、體會,在我們做早操時,經常有兩臂的運動,想一想,兩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時是銳角,什么程度時是鈍角,什么時候又是直角。

  五、課堂練習作業p39第1、2、3題,小組校對

  第二課時平移和旋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1~43頁授課日期__年__月__日__星期__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了解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變換特征;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說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具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今天我帶大家到游樂園學習數學知識—平移和旋轉。(看課本第37頁的彩圖)

  [設計意圖]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和學生的距離。

  二、新授課

  1、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1)看一看,說一說游樂園里有哪些游樂項目?

  (2)這些游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

  (3)根據游樂項目不同的運動,可以分幾類類?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難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1)說一說分類的理由

  A: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么?

  B:旋轉:大風車、摩一輪等都是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么?

  (2)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了解平移、旋轉特征。

  (3)用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

  小結:通過觀察,舉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體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親身經歷,建立對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較豐滿的表象基礎,為揭示概念做好準備。

  3、練習(課件出示P41頁方格圖)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會移嗎?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們會移嗎?(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4)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5)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們會移嗎?

  (7)判斷哪一條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課件出示課本P43頁第一題)

  (8)哪幾條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課件出示課本P44頁第4題)

  [設計意圖]通過操作并說一說,比一比,這樣手腦并用,學生效果就更明顯。

小學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

  2.能正確地用“四舍五人法”求近似數.

  3.使學生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取近似值對結果的精確程度的影響.

  教學難點:

  理解保留小數位數越多,精確程度越高.

  教學方法:

  探究交流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課型:

  1課時 新授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出示情境圖,電子秤上顯示的數據和售貨員的話,提出疑問怎么會不一樣?引出“四舍五入法”

  2.引出近似數,復習整數求近似數。

  (二)探究交流

  1.出示情境圖,在實際應用小數時,往往也沒有必要說出它的準確數,只要它的近似數就可以了。提出0.984的近似數是多少?小組討論后指名匯報。

  (根據學生匯報現場操作展示在多媒體PPT中,插入函數能在播放時在方框里輸入學生匯報結果,能及時將學生的想法展現在課件上)

  2根據匯報結果,分別具體探討保留兩位小數的近似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后的近似數。并說一說操作的'過程。

  3、強調取近似數的要求不同表示方法

  4、小組探討1與1.0的精確度

  5、引導通過線段圖理解保留一位小數是1.0,小數末尾的0,應當保留,不能去掉。

  6、總結:剛才是利用什么方法求0.984的近似數?獨立完成想一想后在小組中交流,找不同說原因。

  (三)鞏固練習

  1、選擇,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1)保留( )位小數,表示精確到十分位。

  ①一位 ②兩位 ③三位

  (2)如果要求保留三位小數,表示精確到( )位。

  ①分 ②百分 ③千分

  2、求下面小數的近似數

  (1)保留兩位小數

  0.256 12.006 1.0987

  (2)精確到十分位

  3.72 0.58 9.0548

  (選兩組,整組4人一起在電腦前討論后,將本組答案用電腦操作展現在課件上放映呈現給大家)

  3、按要求填出表中的近似數

  4、拓展題

  四、全課總結

  1、數學課將結束了,你有哪些收獲?在哪方面還需努力?

  2、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課本73頁的知識,打開課本,認真看一看課本,找出書中你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用筆做個記號,然后大聲地朗讀出來。

  課后作業: 1.從課后習題中選取;

  2.完成練習冊本課時的習題

  板書設計:

  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

  0.984≈0.98 0.984≈1.0 0.984≈1

  小于5,舍去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大于5,向前一位進1

  表示近似數的時,0不能去掉

  課后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會找一個數的因數和一個數的倍數,并了解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倍數是無限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除法等式的分類,提高觀察,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滲透事物之間的聯系,感受相互依存的這種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因數倍數的含義,求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難點】

  準確地找出一個數的因數和倍數。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身上掛有一些除法算式的小羊,讓學生通過計算結果,將不同的小楊送回家個不同的村莊。并向學生思考這樣分類的標準是什么。讓學生著重觀察整除的這一類式子,并指出這類式子中的某對數存在著一定的關系。引出今天的內容《因數和倍數》。

  (二)探索新知

  讓學生小組討論整除這一類式子都有什么特點,根據特點總結:在整數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數而沒有余數,我們就說被除數是除數的倍數,除數是被除數的因數。

  學生獨立思考 20÷10=2 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因數?20÷2=10 呢?能說 20 是倍數嗎?從而強調因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提問:0 能當除數嗎?

  通過問題引出,為了方便,在研究因數和倍數的時候,所說的自然數(一般不包括 0)。

  (三)課堂練習

  問題:讓學生嘗試寫一下 2、3、5 的倍數,以及任一個 20 以內的因數。并思考倍數寫的完么?因數寫的完嗎?你有什么發現?

  (四)小結作業

  小節采用發散性問題,你今天有什么收獲?

  作業:多媒體展示一些數,將這些數填到對應的熱氣球中,熱氣球的要求分別是 36 的因數和 60 的因數。

  四、板書設計

  因數和倍數

  定義: 練習

  特點

小學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理解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就是“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過程與方法:通過組織學生進行遷移、類推、歸納、交流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類推、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一個數乘以分數應用的廣泛性事例,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和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掌握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推導算理,總結法則。

  教學準備:

  根據例題制作的掛圖、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知探究】

  一、探索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

  教學例2(課件出示情景圖)

  (1)師:根據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問題?該怎樣計算?說說你的想法。

  預設1:求3桶共多少升?就是求3個12L的和是多少。

  預設2:還可以說成求12L的3倍是多少。

  預設3:單位量×數量=總量,所以12×3=36(L)。

  (2)師:我們再來看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學生思考,自主列式。)

  (3)出示第2小題

  (4)師: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你還能提出類似的問題并解決嗎?(學生練習,交流。)

  歸納小結:在這里,我們依據單位量×數量=總量的`關系式可以得出:一個數乘幾分之幾表示的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設計意圖:尊重學生,培養學生的學習探索能力是很重要的。本節課的教學除了有之前所學分數的意義作為基礎之外,學生還在前一課時明確了整數乘分數可以用來表示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因此在本堂課中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們自己去思考、學習、嘗試,教師只要起到一定的點撥作用就可以了。】

  2、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例2“做一做”

小學數學教案8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好習慣。

  2、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長度觀念,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重 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 。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

  難 點:怎樣正確使用毫米、分米測量物體的長度。

  關 鍵:采用直觀演示與動手實踐相結合的方法。

  教 具:課件、米尺、學生尺 、線繩、各種小物體等。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新課。

  師:每組的紙上都畫有一條小線段,你們能精確量出它的長度嗎?試試看!1、學生分組活動。2、匯報: 量不出小線段的長度。

  師:怎樣才能量出小線段的長度?

  生:要是知道一個小格是多長就能量出。

  師:你想 怎樣解決這個疑問?

  生:看書。

  師:請同學打開書60頁,自學例1。

  點評:有疑才有思,通過量線段這個小環節,教師故意為學生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每個學生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疑問,積極性非常高!

  二、合作探究,形成規律。

  師:誰能告訴老師一個小格是多長?

  生:一個小格長1毫米。

  師:你能具體說說是怎么規定的嗎?

  生:1厘米中間的每一個小格是1毫米。

  師:我們一起看大屏幕:(教師自制課件動態演示)。

  師:這是一個放大的1厘米,咱們一起數一數一共有多少個小格?(一邊數,一邊動態演示)這一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2個小格是幾毫米?5個小格是幾毫米?1厘米里面有幾個1毫米?那么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

  師:量一量,一分硬幣有多厚?

  生:1毫米。

  師: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以小組為單位,量一量你身邊的小物體的長度或厚度,要有分工,有記錄,分工明確。

  學生分組活動。

  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匯報。

  師:當我們量的物體比較小或要求我們量的比較精確時要用毫米作單位,當要量比較長的物體時,就要用一個比毫米大的多的長度單位,想知道它是什么嗎?打開書61頁,自學例2。

  ( 1)學生自學。(2)學生匯報:10厘米的長度就是1分米。

  師: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等于多少分米?

  繼續以小組為單位,看看那些物體可以以分米作單位來量一量。(1)學生分組活動。(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用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量出3分米長度的繩子給大家看。

  想一想,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到現在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那些長度單位?

  (大屏幕出示已學過的長度單位)

  師:觀察每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幾?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出來嗎?這節課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師出題考考你好嗎?

  點評:在新授環節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實踐操作法,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之上,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機會,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比如以毫米、分米為單位量身邊物體的長度或厚度,既培養了學生合作精神,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并且充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親切感,學生積極性高,學習效果也很好。

  三、鞏固練習

  1、填合適的長度單位。

  (1)蠟筆長6( )。 (2)跳繩長2( )。

  ( 3 )課桌高7( )。 (4)粉筆長75( )。

  (5)別針長34( )。 ( 6)小紅身高120( )。

  2、判斷

  (1)小名身高134米。( ) (2)一根繩長15分米。( )

  (3)一塊橡皮厚1米。( ) (4)10分米=1厘米。 ( )

  3、兒歌

  長度單位真不少,米、分米、厘米和毫米。

  有的長,有的短, 有的不長也不短。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一定要:牢牢記,靈活用。

  點評:在鞏固練習階段 ,采用了學生喜歡的一些形式,如:選擇、判斷、兒歌等,既檢驗了學生對本課所學知識,及時得到反饋信息,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寓教寓樂。

小學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觀察5個或6個相同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教學目標:

  1、通過從下面、上面以及不同側面觀察5個或6個相同正方體擺成的物體,積累辨認物體視圖的經驗,體會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

  2、使學生主動參與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進一步學習利用實物或圖形進行直觀和有條理的思考,發展空間觀察。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

  教學重點:

  積累辨認物體視圖的經驗

  教學難點:

  體會物體的'相對位置關系

  教學準備:

  學具盒

  教學思路:

  一、導入新課:

  出示4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擺成的物體。

  讓學生觀察,說說從下面、側面和上面看到的視圖。

  接著追問:還可以怎樣擺?

  二、探究新知:

  讓學生試一試,再看一看。

  學生分組展示不同的擺法。

  集體交流:你能找到擺的方法嗎?

  引導學生發現:在原來物體的前面或后面,與原來的某一個正方體對齊著放一個都是正確的。

小學數學教案10

  一、觀教材編排體系

  (老師們,我想首先對人教版教材關于統計這塊知識的編排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和展望。)

  各冊的目標定位:

  一年級目標:

  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會用畫正字或自己喜歡的方法收集數據,會看簡單的統計圖,并學會以一格表示一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并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

  二年級上冊目標:

  繼續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以一格表示兩個單位的統計圖,根據統計圖提出問題。

  二年級下冊目標:

  1、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了解統計的意義,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2.使學生初步認識統計圖(一格代表五個單位)和簡單的復式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并能夠進行簡單的分析。

  3.通過對周圍現實生活中有關事例的調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年級下冊目標:

  1、向學生介紹兩種新的條形統計圖,使學生學會看這兩種統計圖,并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統計圖。

  2、使學生初步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3、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二、本冊教學內容編排思考

  我認為本冊的教學內容有三大看點:

  看點一: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略:例1(教學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1)是在前面學習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設計了測量體重的情境,通過統計全班同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時的體重,先分別用單式統計表表示,再引出復式統計表。

  (2)由于學生已經學過單式統計表,復式統計表的填寫可讓學生自主探索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進行討論達成共識,明確單式統計表和復式統計表的聯系和區別。

  (3)根據統計表回答問題,可讓學生獨立思考,尤其是第3問,要讓學生多發表想法,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同學提出合理的建議,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祥細說明:例1中出現了復式統計表,它是在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設計了學生熟悉的檢查身體的情境(如上頁圖)。首先統計學生剛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和現在的體重情況,并把數據填入單式統計表中,然后提出:如何在一個統計表里表示呢?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復式統計表,并根據統計表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在設計的三個問題中有一個發散性的問題:你還能發現什么?學生可在觀察的基礎上獨立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由于學生在前面已經掌握了用正字記錄法,本冊教材中沒有再出現提示,在學生收集兩年的體重數據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點撥。由于學生已經具有填寫單式統計表的基礎,在把兩年的體重數據填入一張復式統計表中時,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有一定的空間,首先讓學生獨立嘗試填寫,然后小組合作交流,最后全班集體討論形成共識,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給予個別指導,明確單式統計表與復式統計表的聯系與區別。根據統計表回答的三個問題,可以讓學生獨立嘗試完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從統計表中發現更多的問題。如,組織學生對體重過輕或過重的學生提些合理化建議等,從而明確統計的作用與意義。

  2、做一做安排的是對學生參加各種課外小組活動人數的統計,可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獨立完成數據的收集、整理并把數據填入復式統計表中。在復式統計表中給出了一個班級參加四種課外小組活動的人數,其余的內容教師可組織學生對本班或其他班級的情況進行調查統計,然后對統計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并討論回答統計表后面的四個問題。教材所呈現的內容貼近學生的校園生活,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經歷統計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參與意識。

  看點二:認識條形統計圖(一格表示5個單位的)

  略:例2(認識1格表示5個單位的條形統計圖)

  (1)通過統計某路口20分鐘過往車輛的數量,使學生經歷收集隨機出現的數據的過程,并學習用1格表示5個單位的方法表示數量,并根據統計圖表回答簡單的問題。

  (2)沒有條件進行現場統計的學校,可通過放錄像或做游戲的形式進行統計,統計時注意用畫正字記錄,便于用1格表示5個單位。學生可在教師引導下獨立完成統計圖,如果在統計過程中出現不是整5的數據,可在條形圖上方把數據標明,條形圖位置要基本準確。

  (3)回答問題,先獨立思考,再進行全班交流,第4小題要讓學生多發表想法。

  教參詳細說明:例2是在學習了簡單的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通過統計某路口過往車輛數量,使學生體驗隨機出現的數據的收集和整理的過程與方法,同時使學生體驗動態的統計過程(如上頁圖)。從數據來看,當在一條比較寬闊的馬路上統計20分鐘后,所得到的數據比較大,教材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用每個表示2輛汽車,最多要畫幾個呢?太麻煩了,怎么辦呢?這是例2的一個重點內容。

  教材中雖然給出了過往車輛的數據,但教師可根據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具體處理,有條件的可組織學生現場收集,也可以用播放錄像的'形式讓學生記錄、采集數據。在記錄數據時,教師要明確要求用正字記錄法,對得到的數據,教師可有意識地加以整理,便于用一個表示5輛車。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等形式,在教師的點撥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個單位的統計圖的制作。

  例2后面的做一做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教材提供的素材把統計引向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如有條件可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從而加深理解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看點三:注意滲透根據統計結果進行預測的思想。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到這么一個細節,在例二中一共有四個問題,其中最后一個問題是:

  20分鐘后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哪一種車?這在以前是不曾出現的。這可以說明什么問題呢?我認為這是一種知識上的遞進,它通過一步步的培養學生對統計的結果提出問題,并對統計的結果進行簡單的預測,逐步讓學生明確統計的結果帶來的對決策的意義和作用。統計不僅可以呈現事物的狀況,而且通過對統計結果的分析,還可以發現事物內部的規律,預測事物發展的情況,指導以后的工作。不論國界和所從事的工作,一些基本的統計觀念卻是人們普遍應當具備的。

  英國的PeterHolmes在1980年提出統計觀念表現在5個方面:(1)數據的收集;(2)數據的記錄與表示;(3)數據的提煉;(4)數據與概率的關系;(5)對數據進行解釋并作出推斷。

  統計觀念主要涵蓋以下幾個方面:(1)數據的收集、記錄和整理能力;(2)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并由此作出解釋、推斷與決策的能力;(3)對數據和統計信息有良好的判斷能力。

  我想本冊比較關注的就是對數據的分析、處理并由此作出解釋、推斷與決策的能力的培養。教材中對此的安排如例2及后面的做一做、練習二十二的第2、3、4題,讓學生根統計結果預測20分鐘后來的第一輛車最有可能是什么車?根據五年級比二年級近視的人多,根據一周每天電視機銷售情況和學生需要增添什么圖書等提出合理化建議。在教學的時候可讓學生大膽猜測,并說明猜測的理由,使學生明確根據統計圖表可以進行簡單的預測,以便作出較為合理的判斷。

  三、課時劃分建議

  (1)可分三課時

  課時一:106頁的例一和108頁的做一做

  課時二:109頁的例二和111頁的做一做

  課時三:112、113頁的練習二十二

  (2)各課時目標

  課時一:1、體驗數據的收集和整理過程,掌握數據的收集整理方法。

  2、探索填寫比較簡單的復式統計表。

  3、讓學生感知統計的作用和意義。

  課時二:1、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表示5個單位),據統計表提供的數據初步掌握繪制統計圖的方法(1格表示5個單位)。

  2、根據統計圖回答簡單的問題并作出合理的預測。

  3、進一步體會統計圖的決策作用。

  課時三:1、通過練習進一步經歷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過程。

  2、進一步掌握簡單復式統計表填寫和一1格表示5個單位的統計圖的繪制。

  3、感知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起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建議

  1.注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

  2.可以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靈活選取素材進行教學。

  3.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發揮主體作用。

  4.注意讓學生體會統計對決策的意義和作用。(有待認真深入思考后寫)

小學數學教案11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采用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意義.

  2.復習長度、面積、體積、質量、時間單位.

  3.復習各種計量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重點

  指導同學匯總整理學過的計量單位,牢固掌握各種計量單位及單位間的進率.

  教學難點

  掌握各種計量單位的實際大小及進率,正確使用計量單位.

  教學步驟

  一、直接導入.

  提問導入:同學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采用了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你能說說這是為什么嗎?(同學自由回答)

  教師歸納:我國從1990年起廢除原來的計量單位,采用國際上通用的法定計量單位,目的是為了便于國際交流,擴大開放,不斷發展面向世界的外向型經濟.因此,我們要認真學好有關計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量的計量.(教師板書課題)

  二、歸納整理.

  (一)啟發同學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量的計量?

  教師板書:

  長度 質量 時間

  面積

  體積(容積)

  (二)復習長度、面積、體積單位及進率.

  1.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每個長度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2.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面積單位有哪些?每個面積單位實際有多大?相鄰單位間

  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討論:相鄰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都是100?

  師生歸納:面積單位是根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就是100.

  3.啟發同學回憶:已學過的體積(容積)單位有哪些?相鄰單位間的進率是多少?

  同學思考:相鄰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為什么是1000?

  教師說明:面積單位體積(容積)單位都是依據長度單位確定的,長度單位間的進率是10,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體積(容積)單位間的進率是1000,要注意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在實際計量時做到準確無誤.

  4.練習.

  (1)在( )里填上適當的計量單位名稱.

  一枝鉛筆長176( ) 一個籃球場占地420( )

  一張課桌寬52( ) 一個火柴盒的體積是21( )

  一間教師的面積是48( ) 一種保溫瓶的容量是2( )

  (2)一個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它的棱長是多少?它的每個面的面積是多少?

  (3)用棱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木塊堆成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需要多少塊?把這些小正方體木塊排成一行,有多長?

  (三)復習質量單位.

  1.啟發同學回憶:學過的質量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并填寫下表)

  2.練習.

  ①10麻袋大米約1( )

  ②l個雞蛋約6.5( )

  ③1棵白菜約2.5( )

  ④1名六年級同學體重是40( )

小學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具體的情境圖中,讓學生學會區分基數和序數的,理解幾個和第幾的不同,并通過生活實例使學生充分感知無論第幾都只有一個,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幾個則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推理、判斷的能力,以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3、使學生感知與同伴合作學習和樂趣,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理解序數含義,會區分基數與序數,明確數的方向決定的次序。

  教具準備:

  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師生交流

  今天,老師要帶大家云一個你們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嗎?

  2、出示實物投影的書中第18頁的圖畫。

  動物園的售標處,井然有序的排隊買標。師:問:小朋友,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嗎?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師:(1)請大家猜一猜誰最先上車?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幾?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兩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請你說一說:兩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學生在公共場合應該自學排隊,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數與序數

  (1)請大家數一數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隊買標?有誰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誰?

  (2)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已經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問:有幾個人在排隊?這時誰排4?小朋友排第幾?解放軍叔叔呢?

  3、進一步體會基數、序數的含義

  (1)請幾位同學上講臺

  先請大家數一數共幾人?再問一問從左數第3人是誰?××同學是從右數的第幾?他還可以排第幾?

  (2)分小組做排隊游戲

  三、反饋練習:

  1、投影出示:5只小鳥

  把左邊的4只小鳥圈起來,給從左數的第4只小鳥涂上顏色。

  2、舉一些日常生活中關于"第幾"的例子

  先4人小組互相說,然后向全班匯報。

  四:作業:

  書第20頁"做一做"的第1題

  看圖片可以說一說:照片上共有幾個人?從右數,爺爺排第幾?奶奶和爸爸排第幾等?

  小學一年級數學教案2

  師:在動物園的另一角,有一只小螞蟻餓急了,正在找東西吃呢。忽然它看見一個又大又紅的蘋果,很想吃,可在它周圍有許多方格,怎樣才能吃到蘋果呢?請看圖,這兒有提示:螞蟻往右走幾格,再往上走幾格到蘋果處。我們一起來幫幫小螞蟻好嗎?(老師演示,讓學生明白題意)

  師:這只小螞蟻又發現不遠處還有一個香甜的香蕉呢,請小朋友自己去幫助小螞蟻,好嗎?你可以看提示(2)

  師:這只小螞蟻的胃口可大了,它還想吃到可口的小青蟲和脆甜的鴨梨呢!該怎么辦呢?同桌兩人可以商量商量螞蟻該怎么走,然后再畫出來。(展示不同的方法)

  4、說一說,他們各住在哪里?

  5、綜合練習(上、下、左、右、前、后、位置)

  四、總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5~6頁內容及練習一的4~7題。

小學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教材P113第1題及練習二十五第2、3、13、14、21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幫助學生建構小數乘法的知識網絡,并能理清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能熟練、正確地進行筆算小數乘法,按照要求截取積的近似值,并能解答有關的小數乘法應用題。

  過程與方法:通過題組練習,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概括能力;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學會交流,相互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數學交流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計算正確率及速度,更深刻了解積與因數的聯系。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合作題組練習,使學生自我意識中建立小數乘法的知識網絡,并能準確地用數學語言表達各個知識點,在思維中理清各知識之間的聯系。

  難點:深刻理清積與因數的聯系及培養合作意識和數學交流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復習歸納,質疑引導;練習體驗,小組交流。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規律。

  學生獨立做一做

  老師生交流小數點的移動的規律。

  即時練習:完成教材第113頁第1題(1)。

  二、整理和復習小數乘除法的計算方法。

  老師:元旦節,老老師家搞了一次小活動,我們一起來看看老老師的購物清單吧!

  出示購物清單:蘋果每千克2.5元,買了4.8千克;

  買了3件同樣的玩具,共用73.5元;糖果每千克1.2元,共用22.32元;

  老師:從清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根據信息你可以解決哪些數學問題?

  老師:下面就請同學們算一算蘋果的總價和玩具的單價吧!教老師巡視,算完后。

  老師:誰來說說蘋果的總價你是怎么解決的?

  (先讓一個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下展示,并讓他說說2.5×4.8是怎樣算的,

  老師:那也就是說,計算小數乘法的方法是先,再,最后。板書:計算方法

  老師:玩具的單價你又怎么解決的?(再讓一個學生說73。5÷3是怎么算的,一起回憶數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老師:算算糖果的單價吧。教老師巡視,算完后匯報方法。22.32÷1.2

  老師:也就是說在計算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時必須先把除數轉化成整數,就像這里的22.32÷1.2就要轉化為223.2÷12,再按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進行計算。

  出示:5.98÷0.23 19.76÷5.2 8.84÷1.7 21÷1.4

  老師:這幾道題在計算時該怎么轉化呢?

  除法法則:一看:看看除數是幾位小數。二移:把除數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同時向右移動相同的數位(把除數轉換成整數)。三對齊:商的小數點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老師:同學們剛才算的三道題到底對不對呢?你有什么好辦法?(說驗算的方法)

  老師:小數乘除法的驗算與整數乘除法的驗算方法是相通的。

  即時練習:指名板演教材第115頁練習二十五第2題。

  三、整理和復習小數乘除法的簡算

  老師:剛才我們用豎式算出了蘋果的總價,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兩個數的特征,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試試吧!

  (巡視,選有代表性的作業展示,指名說簡算依據。)

  老師:看來整數乘法運算定律也適用于小數。(板書:運算定律)

  即時練習:完成教材練習二十五第3、13題。

  四、復習取近似數

  老師:既然是元旦節就要有節日的氣氛,老老師準備用彩帶布置家。我們一起看看吧!

  用40米彩帶做花環,彩帶每卷長7.5米。

  (1)需要買幾卷彩帶?40÷7.5=5.333(卷)≈6(卷)

  老師:5.333是循環小數,而且循環小數是無限小數。(板:循環小數—無限小數)

  老師:這里要用進一法取商的近似數。(板書:取近似數:進一法)

  (2)一卷彩帶3.18元,一共需要多少錢?(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3.18×6=19.08(元)≈19.1(元)(板書:四舍五入法)

  (3)每1.5米做一個花環,40米彩帶可以做多少個花環?

  40÷1.5=26.666(個)≈26(個)(板書:去尾法)

  老師:取近似數就有三種方法,同學們可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用喲!

  即時練習:完成教材第117頁練習二十五第14題。

  五、混合運算

  老師:同學們的表現可真棒!這么快就把清單中的一些問題解決了。老老師這也有兩道題目想請你們幫忙算一下,好嗎?比比看誰算的快。

  4.6+5.4÷0.27 3.2×25 ÷8

  (學生匯報時要說運算順序。)

  老師:你是怎么想到要先算再算

  老師:看來小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和整數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是一樣的。

  (板書: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

  六、拓展提高:教材第118頁練習二十五第21__題。

  學生閱讀題目,理解題意。

  分析:領先的運動員與最后的運動員相遇時,兩人跑完了2個3km即6km,所以兩人的相遇時間可以用兩人跑的總路程6km除以兩人的速度和求得。相遇時離返回點的距離可以3km減去最后的運動員跑的路程,也可以用領運動員跑的路程減去3km求得。(10分鐘,100m)

  七、小結

  老師: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對小數乘除法進行了整理與復習。誰來說說我們主要復習了哪些知識?這節課你收獲最大的是什么?

  八、作業:教材第113頁第1題(2),練習二十五第3、5、6、16題。

  板書設計

  小數乘、除法復習課

  因數→整數計算方法先,再,最后

  除數→整數一看、二移、三對齊

  運算定律

  小數乘除法運算順序與整數的相同

  循環小數——無限小數

  四舍五入法

  近似數進一法

  去尾法

小學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第73、74頁“千米的認識”,例1、例2和“練一練”,練習十六第1-4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公里),建立千米長度的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學會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進一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

  教學重、難點:千米與米之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具準備:一根米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復習前面學過的長度單位

  2.出示米尺,你能比劃出1米有多長嗎?

  3.你能猜一猜教室的長是多少米嗎?

  二、教學新課

  1.引入“千米”

  測量教室的長可以用米做單位。但是如果我們用它來量比較長的距離,比如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是多少?你覺得用米這個長度單位來量怎么樣?

  既然“米”小了就必須要用一個新的比米要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個比米要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千米的認識)

  2.認識千米

  (1)平時我們也把千米說成公里。大家打開書,看第一幅圖,圖上的'“公里”就是千米。

  提問:那么一千米到底有多長呢?

  首先我們來想一想100米有多長,學校跑道一圈大約是200米!100米也就是它的一半,你能想象出它的長度嗎?

  幾個100合起來是1000呢?

  那么1000米就等于把()(板書:1000米)

  1000米用千米做單位就是()(板書:=1千米)

  (2)感知1千米路程

  剛才我們了解了1千米到底有多長,那么你能說出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的路程大約是1千米嗎?

  我們同學1分鐘大約可以走100米,你們想一想如果要你走1000米要用幾分鐘呢?

  3.千米與米的簡單換算

  (1)教學例1

  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道題,

  出示:4千米=()米

  讓學生看一看,千米和米哪個大,就是由大的換成小的。想一想昨天我們學習的思考方法,這道題我們要怎樣思考呢?

  教師指導學生想思考過程

  提問:1千米=()米,4千米就是()個1000米,也就是()米

  (2)教學例2

  出示:6000米=()千米

  這道題是把小的長度單位變成大的,又因該怎樣想呢?

  根據書上的提示2人小組討論,把討論結果填在書上。(指名回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一練”第2題

  學生先填在書上,指名回答,并說出思考過程。

  2.完成“練一練”第3題

  引導學生理清題意。

  提示:“1千米是多少米?”

  “這條路要劃分成多少段?”就是要求什么?

  把這道題目做在練習本上。

  (指名學生回答)

  3.做練習十六第1題

  學生先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回答。(集體評講)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千米。知道了千米要比米(),1千米=()米。同時還學會了千米和米的簡單換算。

  五、作業布置

  課作:

  練習十六第3.4題

  家作:

  1.練一練第1題

  2.練習十六第2題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統計意義。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2.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學習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3.感悟數學知識的現實性,體會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意義及廣泛應用。

  學情分析

  通過對任教的三年級(2)班學生進行課前調研,了解到全班59.1%的學生面對“比總數不公平”的情境,能夠想到“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再比較”的建議,但沒有學生能夠清晰地回答“為什么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再比較就公平了?”。退一步說,就算學生真正理解了其中的意義,那么“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是否就能直接與“每人投中個數的平均數”畫上等號?細微的文字表述差異的背后,又表征著學生怎樣微妙的思維差異呢?

  事實上,“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個數”,對于一個三年級學生而言,其心理活動的表征往往是“先求總和,再除以人數”。而這一心理運算對學生而言,其直觀背景十分模糊。至于其最終運算后得出的結果又是如何成為這組數據的代表的,其意義的“聯結點”對學生而言更是很難直接建立。由此可見,僅僅從“比較的維度”揭示平均數的意義,潛藏著學生難以跨越、且教師也很難察覺的認知障礙與思維斷點。

  于是,教師將備課的思維焦點再次落到“數據的代表”上來。能不能從“數據的代表”的角度,重新為平均數尋找一條誕生的新途徑?于是,便有了本節課的嘗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平均數的求法。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統計意義。

  教學過程

  活動1【活動】一、建立意義

  (一)體驗平均數的代表性

  1.談話:

  (1)上個星期,于老師和體育來老師比賽投籃,1分鐘看誰投得多。

  (2)想不想知道比賽結果?我給同學們提供一些數據,請你判斷一下,我們倆誰投籃的水平更高一些。(課件分別依次出示來老師和于老師三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2.提問:

  (1)我們倆誰投籃的水平更高一些?為什么?

  預設:分別計算出兩位老師三次投籃的總數,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小結:在以前的學習過程中,要想比較誰的水平高我們經常先把總數算出來,看總數誰多。

  (2)觀察觀察數據,還有別的辦法很快地比較出我們倆誰的水平高嗎?

  預設:直接將兩位老師每次投籃的個數進行比較,得出結論。

  提問:為什么直接比5和3?

  小結:如果每一次投籃的數量一樣,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選一次的成績作為我投籃水平的代表就可以了。

  提問:選擇哪個數量來代表來老師的投籃水平呀?那于老師呢?方便不方便?

  【設計意圖:創設“1分鐘投籃比賽”的情境,精心設計數據,引發學生對平均數的“代表性”的理解。】

  (二)強化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1.談話:不過,我可不服氣,就找了一個理由:你是體育老師,我是數學老師,我要求再多投一次,結果來老師還真同意了,我就又投了一次。

  2.提問:

  (1)你們說于老師再投一次的話,會不會對我目前投籃的成績有影響?

  (2)想不想知道于老師最后一次投籃的結果?(課件出示于老師第四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3)我這次1分鐘投了幾個?我太高興了,我為什么高興呀?你們認為來老師會同意我的觀點嗎?

  (4)你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么比?

  (5)我平均每次投中了幾個?

  a.談話:有很多同學有自己的想法了,請你試著在圖上圈一圈、畫一畫,或者在圖下面寫一寫、算一算把你的想法表示出來。

  b.誰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方法一:移多補少

  預設:從第四次投的7個中拿出3個分別給前3次各1個,就得到平均每次投中4個。

  談話:你這個辦法可真好!這樣一移實際就是把幾次不相等的數勻乎勻乎,看起來每次都一樣了。數學上,像這樣從多的里面移一些補給少的,使得每個數都一樣多。這一過程有個名字就叫“移多補少”。(板書:移多補少)

  【設計意圖:首先利用直觀形象的象形統計圖呈現“移多補少”求得平均數的過程,而不是先通過計算求平均數,強化平均數“勻乎勻乎”的產生過程,幫助學生進一步直觀理解平均數能反映一組數據的整體水平。】

  方法二:先合后分

  提問:還有同學用計算的'方法算出了于老師平均每次投中的個數。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預設:3+3+3+7=14(個)16÷4=4(個)于老師平均每次投中了4個。

  談話:實際上就是把于老師四次投中的個數先全部合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板書:先合后分)

  小結:無論是移多補少,還是先合后分,目的就是要把原來幾個不同的數變得一樣多了,數學上我們把同樣多的這個數就叫做原來這幾個數的平均數。(板書:平均數)3、3、3、7的平均數是4。

  提問:再來看看,來老師水平高還是我水平高,這種情況下我干嘛要用到平均數來比較我們倆誰的水平高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投籃次數不同的情況下,比較總數不公平。這時就需要用平均數作為幾次投籃個數的代表來反映投籃的整體水平進行比較。加強學生對平均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

  活動2【講授】二、深化理解

  提問:

  1.那你們覺得于老師要是再投一次的話,這個平均數會不會發生變化?為什么?

  2.我們舉個例子來看看吧,如果我第五次就投了1個,你們覺得于老師投籃的整體水平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為什么?(課件出示于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3.你可沒算,為什么你一下子就告訴我下降了呢?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

  4.那我要想讓我的投籃水平再上漲一點兒,你們覺得我得投幾個?算算我投籃的水平上漲了沒有?( 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于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5.要想讓我投籃的整體水平上升點,你覺得我這次得投幾個才行?(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于老師第五次1分鐘投籃的成績)

  【設計意圖:初步認識了統計學的意義后,進一步設計活動讓學生借助于具體問題、具體數據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敏感性,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活動3【練習】三、拓展提升

  (一)進一步豐富學生對平均數的理解

  1.估計平均數(課件出示)

  提問:

  (1)不能算,直接看,有這樣5個數據,估計一下平均數可能會是幾呢?

  (2)為什么一下就能想到平均數是5呢?平均數可不可能是2,為什么?

  (3)真的是5嗎?你怎么知道是5?用計算的方法會算嗎?怎么算?

  【設計意圖:在估計的過程中,學生發現平均數總是介于最小數與最大數之間,強化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2.判斷直條所在位置(課件出示)

  提問:

  (1)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第五個數據如果我也要畫一個直條,它會在這條紅線上面?還是在紅線下面?請同學們用投票器進行選擇。

  (2)來選一個代表,誰愿意告訴大家為什么在紅線的下面?

  【設計意圖:變化思路,由已知平均數逆求部分數,加深學生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

  (二)利用平均數解決問題(課件出示)

  1.平均身高

  提問:

  (1)籃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強是學校籃球隊的隊員,可是他的身高才155厘米。你覺得可能嗎?

  (2)那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是每個人都是160厘米嗎?

  (3)既然李強的身高是155厘米,根據這個信息猜想一下,可能有的同學身高是多少厘米呢?有可能超過160厘米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學生借助平均數的意義進行推理判斷,深化對平均數的理解。】

  2.平均水深(課件出示)

  (1)提問:

  a.從圖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數學信息?(冬冬身高130厘米 池塘平均水深115厘米)

  b.冬冬心想,這也太淺了,我的身高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沒危險。你們覺得,冬冬的想法對嗎?

  c.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經超過平均水深了嗎?

  (2)談話:想看看這個池塘水底下真實的情形嗎?(利用課件,呈現池塘水底的剖面圖)

  (3)小結:雖然平均水深能夠很好地反映這條小河水深的總體情況,但并不能反映出小河某一處的深度。看來,平均數也不是萬能的,如果使用得不恰當,也會給我們帶來麻煩,甚至發生危險,今后我們還會研究中位數、眾數……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還要聯系實際去思考,平均數只有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發揮它的作用。

  【設計意圖:處理這一題目時,教師適時呈現小河的截面圖,并標注出5個距離,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學生仍能借助平均數的意義理解東東下水的危險性。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感悟到平均數在反映一組數據總體情況時存在的局限性,適時提出今后還要學習其它反映一組數據總體水平的統計量,做好統計知識由中年級到高年級的銜接。】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