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26-27頁第4—7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做練習,進一步熟練一位數除多位數的筆算。
2.邊練習邊觀察,從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體驗到探索的樂趣,創新的樂趣。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一位數整除三位數的基本練習課,鞏固多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熟練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 計算找聯系
1. 獨立計算課本第27第5題。
教師巡視看學生計算的'方法。(有的同學做了27×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請做得快的同學介紹一下自己的方法。這個方法好嗎?我們就用乘除之間的關系來計算。
2.估一估,算一算課本第27頁的第6題。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數
出示 2()×4=104,你能在()里填正確的數嗎?
請每組派代表說說你們的思考方法。(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練筆算方法
1. 判斷課本第26頁第3題商的余數。
要指導自己判斷是否正確,可用什么方法驗證?
下面我們來計算一下,看看它們商為數與你判斷的是否一致。
再仔細觀察以下,商的為數與什么有關?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除數一位數
被除數首位夠除:
商的位數=被除數的位數
被除數首位不夠除:
商的位數=被除數的為數—
2. 27頁第7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倍”的認識是后面繼續學習乘法和除法計算的基礎,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好。本節復習課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教材112頁9題時,通過分析題意、獨立解決、集體反饋幾個步驟,讓學生經歷知識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通過對“倍”的認識及相關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乘法認知結構的優化。
2.關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解決有關倍的問題時,經常會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相混淆,主要是因為對題意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在本節復習課中,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分析、理解,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從而提高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教師準備 PPT課件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1題(5):飛機從北京飛往西安大約需要2小時,飛往烏魯木齊的時間是飛往西安的2倍。北京飛往烏魯木齊大約需要幾小時?
(1)引導學生回顧有關倍的知識。
①“倍”的意義: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
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意義:一個數中有幾個相同的另一個數,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復習有關倍的問題的解題方法。
①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3)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通過對倍的知識的回顧和問題解決,使學生對“倍”有進一步的認識,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及解題方法,為后面的練習作鋪墊。
2.結合教材習題,復習倍的認識的解題方法及二者之間的區別。
(1)課件出示教材112頁9題。
4元16元 ()元 ()元
①筆袋的價錢是三角尺的幾倍?
②一盒彩筆的價錢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筆多少錢?
③筆袋的價錢是鋼筆的2倍。一支鋼筆多少錢?
(2)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分析三個問題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第二個問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第三個問題是已知一個數和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求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3)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然后集體交流。
[第一個問題:16÷4=4;第二個問題:4×9=36(元);第三個問題:16÷2=8(元)]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時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問題:①倍不是單位名稱,它是指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所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這樣的問題不用寫單位名稱;②兩個數相比較時,把標準數看作1份,另一個數里面有這樣的幾份,另一個數就是它的幾倍)
(5)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解答。
(6)引導學生討論:“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義不同;②計算方法不同;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單位名稱,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沒有單位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幾道題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鞏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題方法和二者的區別,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基礎。
⊙拓展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17題:興華村前年只有16戶使用天然氣,去年使用天然氣的戶數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氣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戶。今年使用天然氣的一共有多少戶?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2)尋找解題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戶) 64+20=84(戶)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倍的認識”,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114頁思考題。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區別:
(1)意義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單位名稱,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沒有單位名稱。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第三單元 測量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第5課時噸的認識和換算
教學反思: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第6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33頁例9、做一做及練習七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數?其中一個括號的數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里的數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里填3,后面括號里填幾?
(3)如果后面括號里填2,前面的括號里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匯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么,“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余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于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 載質量2噸 載質量3噸 運煤噸數
1 4次 0次 8噸√
2 3次 1次 9噸
3 2次 2次 10噸
4 1次 2次 8噸√
5 0次 3次 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
(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第1、4兩種方案正好運完8噸煤。
1、“載重量2噸”:4次 “載重量3噸”:0次
2、“載重量2噸”:1次 “載重量3噸”:2次
教學反思:、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1教學目標
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通過觀察測量、動手操作,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中。
2學情分析
在一、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本節課將和老師共同參與一系列活動,認識四邊形并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一定基礎的學習技能,形成合作意識,并具有一定的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活躍,應充分給他們動手和表達的空間和時間。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直觀感知認識四邊形的基礎之上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驗證。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情景互動,激發學習興趣
播放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物體(表面是四邊形)
活動2【講授】學習四邊形的特征
1、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平面圖形和部分立體圖形。
2、激勵學生判斷哪些是四邊形?并做好相應標注。
3、師質疑:為什么其他圖形不是四邊形呢?
4、在理解四邊形特點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說出生活中的四邊形。
5、鼓勵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
活動3【活動】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
1、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猜測她們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
2、師質疑: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3、給與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尋找驗證的方法。
4、課件展示探究活動的要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5、板書匯報結果:
長方形 正方形
對邊相等 四邊相等
都是直角 都是直角
6、師: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一組對邊長,一組對邊短。
順勢引導把長的邊叫長,短的邊叫寬。而正方形各邊沒有長短之分,所以將每條邊叫邊長。(從而認識兩種圖形各部分名稱)
7、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們各部分的名稱。
活動4【練習】拓展應用
1、師:通過剛才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你們不僅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還認識了這兩種圖形各部分的名稱。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出兩種圖形,并標出各部分名稱。
2、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片,(近似正方形的長方形)讓學生判斷:這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如果是長方形,我們怎么把它變成一個正方形?
師:能否利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驗證一下?
活動5【講授】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師: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再難的數學問題都能找到答案,因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有心人,去探索出更多的數學秘密。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
里程表(二)
教學目標:
1.弄清里程表中的信息與形成路程之間的關系。
2.能聯系生活實際解決有關里程表中的`問題。
教學重點:
從里程表中獲取與行車路程有關的信息。
教學難點:
解決有關里程表中的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探究展示】
想一想,說一說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淘氣根據題意畫了一個圖,你看懂了嗎?與同伴說一說。
二、達標訓練
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小展示完成任務。
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小展示完成。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共性問題,通過大展示完成,教師適當點撥。
哪一天行駛的里程數最多?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你覺得
這節課哪個組表現得最棒?
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小展示完成。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共性問題,通過大展示解決,教師適當點撥。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厘米,也會用米和厘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后匯報
書的封面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書的封面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匯報:書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么?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厘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厘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厘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長中又發現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厘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厘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厘米10 毫米板書: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并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厘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并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厘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些物體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這些物體的幾分之一。
2、體會分數與現實社會的聯系,初步了解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你們知道平時老師喜歡做什么事情嗎?(折紙)你們玩過嗎?那你能折出這張紙的幾分之一嗎?(動手折一折)
展示: 說說你是怎樣折的?
導入:剛才大家的折法雖然不一樣,但都是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板書: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二、教學新課
1、出示一個裝有蘋果的果盤,果盤上用布遮蓋,學生能看到蘋果,但無法看到蘋果的個數。
述:老師這里有一盤蘋果,如果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你們能想到什么?(1/6)如果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2份,你們又能想到什么?(一份是這盤蘋果的1/2)
一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每份可以用1/6表示,平均分成2份,每份可以用1/2表示。那么這盤蘋果有幾個呢?平均分了以后,每一份怎樣用分數表示呢?這堂課我們繼續來認識分數。
取下蓋布,露出6個蘋果,誰能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生演示把6個蘋果平均分成6份。)
述:我們剛才是把誰平均分成了6份?(6個蘋果)對了,我們是把這些蘋果(媒體演示把這些蘋果圈起來)平均分成了6份(媒體演示分6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這樣的一份是幾個,每個蘋果就是這盤蘋果的幾分之幾呢?是誰的1/6?
問:現在誰來說說這里的1/6表示什么意思?
2、問:你現在還能把這些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呢?
3、、操作體驗
(1)要求:請你拿出6個圓片代替6個蘋果動手分一分,然后互相說一說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
(2)交流演示:你是怎樣分的,可以看出每份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1/3、1/2)是誰的1/3?這里的一份是幾個蘋果(2個),那每兩個蘋果就是這些蘋果的幾分之幾?這里的一份又是幾個呢?那為什么這3個蘋果是這些蘋果的.1/2呢?
(3)現在你能說說這里的1/3(1/2)表示什么意思?(指名說說)
自己再輕聲地說一遍。
小結:是啊,我們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6份,其中的每一個就是它的1/6,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3份,每兩個就是它的1/3,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3個就是它的1/2。剛才我們得到的1/6、1/3、1/2都是把什么來平均分的?把這盤蘋果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想想做做
(媒體演示)
小結:剛才我們通過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每一份就是它的幾分之一。
四、操作實踐、鞏固加深
1、老師在材料袋中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學習材料,你們能通過不同的分法,說說每一份與這些物體的關系嗎?
2、活動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每兩人合作取出材料袋中的一種學習材料先分一分,并填寫好活動報告,最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內容: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具準備:
情景圖(課件),照片,蠟筆,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設讓學生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的情境,在測量中發現它們的長度都不是整厘米。從中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2)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小結:當測果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長。
(2)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現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從學生尺中,我能發現毫米與厘米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4、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匯報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舉例說明1毫米的長度
手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 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又長了什么本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內容:
第68—69頁例1、例2,練一練。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算理,初步掌握筆算乘法的算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認真書寫,仔細檢查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乘法的算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算理。
教學材料:
投影片,口算卡片。
一、談話引入
1、口算:
13×3=答案 20×4=答案 50×6=答案 300×2=答案 210×4=答案 160×1=答案
2、32×3讀作(),3×32讀作()。
3、20×4這道算式表示()。
4、9乘6可寫成()×(),還可寫成()×()。
5、計算(指名板演)
6
×7
————————————
42
3
×5
————————————
15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乘數是一位數的“筆算乘法”,這節課先學習“一位數乘兩、三位數(不進位的)”。(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授
1、出示例1,計算31×2。
問:31×2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
(1)學生口算31×2=?你是怎樣算的?
(2)教師說明:先概括口算方法,再指出,計算31×2除了口算,還可以筆算。
(3)講解算法:列出豎式,告訴學生寫乘法豎式時,先寫被乘數,再寫乘數,寫乘數時應注意將乘數的.個位與被乘數的個位對齊。然后邊講解,邊板書筆算方法。
31
×2
————————————
62
A、將被乘數十位上的“3”遮住,便成了□ 1,1乘以2得2,表示2個一,寫有積的個位上,即與2對齊的橫線下。
□1
× 2
————————————
2
B、露出遮住的“3”,引導學生想:用2乘被乘數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得多少?(6乘以10,表示6個10是60即是60。)板書:
31
×2
————————————
62
————————用虛線寫0
C、把個位、十位乘得的積合起來,得62。
2、教學例2,計算231×2。
(1)請同桌互相說一說,這道題列豎式應該怎么算?
(2)請同學們試著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邊寫邊說計算過程。并請2個學生上臺板演。
(3)1個學生說計算過程。
231
× 2
————————————
462
4、小結:象今天學習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你們應該怎么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列豎式計算,同桌互相說一說計算方法。
2、填空。請同學們根據因數,填出積。
3、文字題。學生自己讀題,列式解答。
4、應用題。
(1)學生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2)列式解答。
5、聰明題:□里填幾?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你覺得應該注意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身份證號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2、通過調查、比較、猜測、交流等活動初步了解身份證編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并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數字編碼思想的理解。
3、進一步體會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領悟與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身份證編碼的規律,初步學會編碼。
教學難點:
如何科學合理的編碼。
教學準備:
搜集身份證號碼,初步了解身份證號碼的信息、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提出問題
大家都知道,數字只有十個,這小小的十個數字,在生活中被人們廣泛應用,給人帶來方便、樂趣。我們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順序把這小小的十個數字編排起來,就會有千變萬化,還會傳遞各式各樣的信息,這堂課就來學習神奇的數字編碼。(板書課題)瞧,這么多的數字,我們把它們編成這個數字編碼,(課件出示身份證號碼),問:“大家認識這個數字編碼嗎?”對,這18個數字組成了身份證號碼。那么身份證號碼如何證明了我們的身份,傳遞了哪些個人信息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證號碼的編制方法。
1、師: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的身份證號碼在小組內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這些數字分別表示了什么?在小組內把自己知道的與同學們分享。
(1)小組討論交流,初步獲得身份證號碼的編排規律。
學生在小組內觀察比較,將了解到的身份證號碼的信息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1:身份證號碼都是18位,從中我們可以找出每個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預設2:我們組女生的身份證號碼的倒數第2位是雙數,男生的都是單數。
預設3:我們組有的同學前6位號碼一樣。
師: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證號碼,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及時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縣生日碼順性校
份市區序別驗
地址碼碼碼碼
(3)質疑辨析。
師:對于身份證號碼的編排,大家有什么疑問?
學生自由質疑,如果沒有,師引導學生探索下列問題:
預設1:比較兩位同學的生日碼,你有什么疑問?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為什么要寫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數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來占位,是為了保證位數的一致)。
預設2:再出示個身份證號碼,說說有什么發現?
(這個身份證號碼最后一位的校驗碼是字母“X”,為什么呢?)講解:這個“X”不是字母,而是羅馬數字的“十”。校驗碼是按統一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分“0、1、2、…9、10”共11個數字,當校驗碼為“10”時,為了保證身份證號碼統一為18位,所以要用羅馬數字“X”來表示。
預設3:如果是雙胞胎,倆人的身份證號碼會不會相同?
(雙胞胎的身份證號碼不同,雖然地址碼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順序號和性別可能不同,即使性別碼相同,順序碼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驗碼也會不同)。
師:一個身份證號碼和一個人相對應,一個人的身份證號碼只有一個,一個號碼也只能代表一個人的身份。這就是編碼的“唯一性”。(板書)
2、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編碼?補充出示:商品的條形碼、銀行卡號、駕駛證號(車牌號、學生證號碼條:圖書編碼)。
這些數字編碼的編排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大家如果感興趣,課后可以選一種搜集資料去調查了解難它的含義。
三、嘗試編碼體會基本方法
1、創設情景,完成小任務:登記跳繩成績。(準備兩張登記表,一份有編碼的一份沒有編碼的)師報名字,學生登記,比較兩次登記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級跳繩比賽中,只有16號的XXX同學跳了100個,你知道是誰嗎?
引導認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級的,這與編碼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請你為XXX同學編一個號碼,能讓我們看到這號碼,就知道這是三年級五班的XXX同學,而不是其他人。你會怎么編呢?
小組內共同討論再編。出示編碼說明書
匯報:有可能出現3516 30516。說明各個數字表示的意義。哪個編碼更好?
4、按照這個方法,給自己編個號碼。
再討論這樣編寫的號碼有什么變化呢?
(會,只能保證今年學號的唯一性,但是年級升高了,學號也會變化,那樣在小學階段會有6個學號,而且現在的學號會是下一年級某個學生的學號,會有重復,不便查找。)
5、再為自己編個號碼,既能表明年級、班級、學號,又能用六年的.號碼嗎?
學生小組內討論共同編號。
匯報。師提示:加入入學年份,可以保證每個學號只對應一個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結:我們在設計編碼時,注意選擇重要的,相對不變的信息,然后盡量用最少的數字表示出每個信息,注意保證位數相同。
四、總結拓展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說說你的收獲。
板書:數字編碼
唯一性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字編碼中我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式,體會編碼的特點,初步學會編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點是怎樣科學合理地編碼。教學中,第一環節我以談話交流導入,引出課題,并為下面學生自行編碼奠定一定的基礎。第二環節,探究身份證號碼中的秘密,讓學生課外收集號碼,并了解相關信息,在自主探究、學習的情況下了解到底身份證號碼中隱藏著怎樣的信息。了解每個數字用幾位數表示,新舊身份證的區別,數字編碼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數字編碼。第三環節,練習,通過動手操作,初步學會編碼的方法。數字編碼這一單元是人教版數學教材第九冊的內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與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的緊密。我沒有按照過去的傳統教法——課前將相關知識一一查詢搜集,然后傳授給學生。而是給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然后在課上做匯報交流。同學們通過課前調查,在生生互動,相互交流這一環節,顯示了超強的信息量和驚人的創造性,課堂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設計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效運用了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匯報和課后運用知識的多種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課前我分小組給學生分配任務。
二、教學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通過上網、咨詢、調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許多編碼的知識。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編碼,例如:圖書編碼、商品編碼、運動員號碼牌、門牌號碼、銀聯卡、積分卡等等。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學習,還了解到不同的編碼表示的含義。
三、合作學習在課堂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課前,小組長帶領幾個同學把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整理。課中,小組代表匯報完后,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補充匯報。零零散散的知識在同學們的合作努力下變得條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證號碼的知識之后,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上完這節課,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重新認識了“教”與“學”的關系。不要簡單地充當知識的傳話筒,也不要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問題的精神。他們課前通過做社會調查,上網搜集資料,向家長咨詢等活動,逐漸走“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不夠精煉,對有些問題處理的不夠及時準確,對學生的反應作出正確、及時的反饋與評價,還有一定的難度,我還需要不斷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編出6的乘法口訣,理解這些口訣,并能熟練地應用口訣進行乘法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編出6的乘法口訣,理解這些口訣,并能熟練地應用口訣進行乘法計算。
教學設計 :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呈現情境。
談話:今天我們要到兒童樂園里去玩一玩。
2.提出問題。
(1)木馬轉盤一次可以坐幾個人?
(2)哪6位同學愿意在一起騎木馬?讓學生自由結合,組建6人小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幾個6人,共是多少人?
讓2個小組的學生走到教室前面來,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幾個6人,是多少人?
再讓6人到前面來。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來,設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經歷過程,自主探索
1.自己嘗試。
2.出示表格: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自己嘗試計算、填表。
3.交流探討。
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
班內匯報:各組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結合學生的匯報,組織探討:
(1)表格中填出的數各表示什么意思?(板書:1個6相加、2個6相加……6個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積是多少?怎樣知道的?讓每個學生都寫出6個乘法算式,寫好后相互檢查。
4.編口訣。
(1)你能編出6的乘法口訣嗎?
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讓他們評一評。
(2)整理口訣。
這些口訣,你們能按一定的順序排一排寫出來嗎?寫好后小組內相互檢查。
(3)記口訣。
把口訣讀一讀。說說哪幾句容易記住,哪幾句難記?相互介紹自己記口訣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記口訣。
師生對口令記口訣。
5.用口訣。
口算:6×26×56×36×1。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開碰碰車。
2.練射擊。
3.打電話。
小動物們聽說兒童樂園這么好玩,于是它們各自打電話約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們和誰在打電話嗎?(友情提示:得數相等,電話接通)
讓小組內6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小動物,輪流打電話。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算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在具體情境中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和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在與他人的討論交流中,培養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筆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在乘法這一單元里,我們已經學習了
(1)口算。哪類題目可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2)筆算。哪類題目要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里的兩位數我們指的是一般的情況,不包括整十數
(3)估算。估算的時候我們一般把兩位數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數來估算的。估算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
2、關于乘法,我們這一課要學什么,有誰知道嗎?
板書課題: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探究:
1、其實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們前面口算中出現的那類題,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筆算。
(1)、談話:今天我們仍然到奶牛場去參觀,看看奶牛場一天能生產多少牛奶。(出示主題圖)
(2)、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今天擠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讓學生說出算式后板書:2530=
2、學生用已有的筆算知識列出豎式計算
交流:板書: 3 0 或 2 5
觀察兩個豎式,說說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師的豎式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板書:
問: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沒有和什么數位對齊)
猜: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在算的時候先不要考慮它)
遮去0,現在的豎式變成幾乘幾?(25乘3)
一起來算一算:75。
好了嗎?(沒有,還要添上0,得數是750)
把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比一比,你更喜歡哪個豎式?為什么?
說說這種簡便豎式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實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時訓練。
想想做做1。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學生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積的末尾0的處理。
說說做這樣的兩位數乘整十數怎樣算簡便?
5、學這個簡便寫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來看這道題:3804500
這是一道三位數乘四位數,你能不能用新學的辦法來計算?
隨學生回答并板書,結合板書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兩位數乘兩位數,這樣就會了,不過最后還要加上3個0。
看來學了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決一些更難的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3
問:題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樣比較第一組中的兩道題?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組里說說怎樣比較第二組、第三組的兩道題。
2、想想做做4
看圖說說圖意,再列式計算,說說是怎樣列式的,又該怎樣進行估算。提
醒學生用約等號連接估算結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場景圖,讓學生說說收集到哪些信息,獨立計算后,再指名說說算
式,如果學生獨立計算有困難,教師重點提問:20人正好租4條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學生獨立閱讀題目后,先觀察平面圖,找到方向標,確定圖中的方向,再
明確題目要求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何收獲?
五、作業: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筆算方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和估算以及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例題先讓學生按照豎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結果,然后介紹簡便的筆算方法,這樣安排可以減少計算的錯誤,并使學生產生學習筆算簡便方法的需求.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教學內容:
課本第33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加深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建立除法的邏輯推算。熟練掌握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
2、方法與過程:經歷自主探究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計算的方法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發展計算思維的靈活性。會用邏輯推理“因為??所以??”,能進行觀察對比,提高對比能力。感知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探索與應用過程中,發展自主探究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并能熟練計算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整十數被一位數除、整百數被一位數除的計算方法。除法算式的不同讀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故事引入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來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小故事,好不好?請大家仔細聽好。狐貍裝了一筐蘋果,今天它要賣蘋果。狐貍說:我的蘋果可甜了,而且還很便宜呢?2 個蘋果只要12元喲?小熊看見了想買蘋果,它說蘋果價錢太貴了,狐貍就說:那好我再便宜一些吧,20個蘋果只要120元錢,小熊高興地說很便宜了,小猴看見了卻說小熊上當受騙了。
2、啟發提問,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說為什么小猴說小熊受騙了?
師:請前后四個同學討論討論,說說為什么?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分析故事中的條件和問題,學習新知識做準備。)
3、師:哪組同學能說說你們小組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2個蘋果只要12元。”
“20個蘋果只要120元。”
4、師:其他小組能否根據他們小組找到的信息,列出算式嗎?
生:(1)12÷2=6(元)
(2)120÷20=
5、師:在計算120÷20,該怎樣計算呢?
6、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
(板書: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1、討論算法
師:先請你們小組一起討論計算方法,并試著算一算。
(核對答案)
方法一:因為12÷2=6,120里面有12個十,20里面有2個十,所以,12個十除以2個十的商是6。
師:請和這位同學做法相同的同學舉手。
師:560÷70這道題,誰來說一說“因為、所以”?
生:略
師:還有同學有其他的做法嗎?
方法二:因為
20=120,所以120÷20=6。
師:這位同學想到了“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
(出示題目卡片200÷20、490÷70、300÷50、240÷30)
師:像這組同學這樣計算,你們會嗎?能不能說出思考過程?
200÷20=? 因為__×20=200 所以200÷20=
490÷70=? 因為__×70=490 所以490÷70=
300÷50=? 因為__×50=300 所以300÷50=
240÷30=? 因為__×30=240 所以240÷30=
師(小結):結合剛才兩組同學的做法,在計算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時,同學們可以根據
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做除法,想乘法的方法來計算;也可以用推算的方法,根據12÷2=6,求出120÷20=6;在做題目的時候你可以選擇你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師:老師和這兩位同學的做法都不一樣,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老師是怎么做的?
(板書:120÷20=6 被除數、除數同時劃去一個0)
師:有沒有同學能說說老師是怎么做的?
生:略
師:好,現在老師就來教你們一個方法:被除數、除數同時劃去相同個數的0,劃0的個數根據除數。
師:再看剛才那4道題,誰來說說該怎么劃0?
生:略
2、講解讀法
師:哪位同學來讀讀這個算式?120÷20
(板書:3種讀法)
生:120÷20 讀作:120除以20
師:這個算式還有其他讀法嗎?
生:還可以讀作:20除120
或:120被20除
師:這位同學非常好,已經在上課之前就做了預習,老師要表揚他。
(出示題目卡片:630÷7 400÷80)
師:請同桌兩位同學小聲地說一說這兩題可以有哪幾種讀法?
生:略
師:(出示題目卡片)
選擇:算式24÷3,下列讀法錯誤的是( )
A、24除以3 B、24被3除 C、3除24 D、3被24除
師:請同學們手勢準備、出
(檢查手勢答案,是否有同學錯)
師:同學們已經很好地掌握了除法算式的幾種讀法。
3、鞏固練習
師:請同學們把書翻到課本第33頁,看例題;看完的同學完成練一練的1計算 師:做得快的同學,第一:請你仔細檢查
第二:請你任選2題說說你是怎么做的?
(核對答案)
師:全對的同學請舉手(看沒有舉手的同學,問他錯在哪)
師:挑選200÷2、400÷8這兩題,請同學說說他是怎么做的?
三、應用提高
1、第33頁的練一練的第2題
師:小巧和小丁丁和學會了“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后,來到超市里買雞蛋,發現有兩位同學利用假期時間,在超市里幫忙分雞蛋,將210個雞蛋平均裝入3只塑料桶。那么沒只塑料桶要裝多少個雞蛋呢?
師:同學們能否列出算式,并試著算算結果。
生:210÷3=70(個)
師:如果要平均裝入30只塑料桶呢?又該怎么列示呢?
生:210÷30=7(個)
師:請同學們比較這兩個算式210÷3和210÷30的異同,并說說做法
生:略
師:210÷3 我們可以先算21÷3=7,再添一個0
而210÷30 我們可以先各劃去一個0,再用21÷3=7
師:(出示題目卡片)請一組同學來開火車
180÷2= 160÷40=
270÷30= 400÷8=
四、歸納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整十數、整百數的除法”以及“除法算式的不同讀法”,請同學們回去認真復習!
540÷9= 500÷50=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1.充分利用情境圖,培養學生觀察及收集信息的能力。
本節課首先利用情境圖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提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自主收集信息的能力。
2.給予學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由于學生已有口算加減法的經驗,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自主探究。通過與已有知識的對比,實現知識的遷移。通過自主探究,使學生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同時,鼓勵學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收集資料的'信息卡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課件出示教材10頁情境圖。(出示PPT課件)
(1)引導學生觀察,同時收集數學信息,并相互交流。
(2)引導學生根據收集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2.結合學生提出的數學問題揭示課題:本節課我們就要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這些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在收集信息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探究體驗
1.(1)出示例1(1),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2)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35+34=?
(3)小組討論,交流算法,然后匯報。
算法一 先算35+30=65,再算65+4,結果是69。
算法二 先算30+30=60,再算5+4=9,最后算60+9,得數是69。
(4)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
(5)引導學生共同總結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①把其中一個加數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然后用另一個加數連續加上這個整十數和一位數。
②把兩個加數都拆成一個整十數和一個一位數,然后用整十數加整十數,一位數加一位數,最后把兩次的結果加起來。
2.課件出示例1(2),學生獨立完成。
(1)各組匯報算法。
算法一 先算39+40=79,再算79+4=83。
算法二 用湊整法,先算39+1=40,再算40+43=83。
算法三 先算30+40=70,再算9+4=13,最后算70+13=83。
(2)引導學生比較例1(1)和例1(2)的口算方法有什么不同。
[例1(1)不需要進位,例1(2)個位數相加滿十了,需要向十位進1]
3.小結: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可以根據數字的特點,靈活地選擇口算方法,怎樣算簡便就怎樣算。
設計意圖: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充分體現知識的遷移,給學生充分探究和交流的空間,展示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體驗算法的多樣化。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環節:
1.情景引入:觀察一個立體圖形的各個角度,初步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不同。
2.例題講解:觀察汽車全景照片后,對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狀講解。解決書上的相應練習加上茶壺的上、側、正的觀察。
3.情景練習:針對空間中3個不同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來體會不同角度觀察的不同。(選不同位置的照片)
4.擴展練習:欣賞風景在空間中的視角變化引起的物體形狀變化。
本次教學我認為采用計算機網絡自主教學和小組合作討論的教學形式結合,能夠在實物觀察、空間抽象、轉變視角的3個層次上得到提升。
教學目標:
1.了解從不同位置觀察同一個幾何圖形、同一個實物,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
2.能夠根據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體的關系進行綜合,找到物體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間中不同位置觀察到的多個物體間的位置關系。
4.建立空間觀念,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準備:
立體的長方體紙箱一個(每一個面粘貼不同的學生熟悉的卡通動物形象),遮蓋布一塊,實物圖片若干,屏風一個,桌子上有的茶葉筒等3種物體,網絡課件,計算機10臺。
分組:4個學生一組(選出組長、信息員)。分配一臺計算機。
學具準備:白紙和筆。
教學過程:
一、觀察長方體物體,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體不同
(場地布置:凳子在6個不同的地點,看到一個面的3個,兩個面的3個,看見3個面的一個人)
1.情景設置:今天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請大家研究。這放置了一個長方體物體在各小組派來的代表中間,請從一號開始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么?請你們自由交換位置,再說一說你看到的是什么?(請回到自己的小組)
2.同時點擊對應的課件,出示1~6號角度看到的物體。
3.提問:為什么你們都觀察的是同一個長方體,每個人兩次看到的卻不一樣呢?
4.小結: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都是不一樣的。只能看到物體的一部分。
二、觀察實物,綜合表象找實物。
1.提問:那么你們能判斷站在一個物體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嗎?
2.出示:小明、小紅、小東在商店買鞋,他們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們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們看到的鞋和他們對應用連線表示嗎?(連線)
3.小結:你們真厲害呀!能根據他們站在鞋的正面、側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狀。
三、綜合表象,找尋實物
1.我這里還有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你有信心解決嗎?
2.提出問題:我弟弟家要購買一輛新車,他有這輛車的正面、側面、后面的圖片資料,可是他不知道這輛車是什么牌子和型號。請你們利用網絡上的汽車資料和圖片幫助他找到這輛車。
3.出示汽車的不同位置圖,提供網絡資料。
4.學生自主活動。
5.判斷和小結:要了解一個物體必須從它的每一個部分入手,綜合考慮它的'全局。
四、判斷空間中多個物體之間的關系
1.有時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美術的素描課上有這樣的3樣物體(出示)這是還有一張從空中俯視的平面圖。以及4臺攝像機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攝像師助理在連接數據線時出現了錯誤。那么在A、B、C、D這四個點的攝像機分別拍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呢?請你連接上攝像機的線。
3.提供幫助:在屏風后邊有這三樣物體的實際情況和4個對應的點。你們可以自由進去觀察找到幫助。
4.學生自由活動。集體訂正。
5.提問:為什么4張圖片中茶葉盒一會在杯子的左邊,一會又在右邊呢?這說明了什么?
6.小結: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不同位置觀察空間中的物體不僅是形狀不同,而且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也不同。
五、欣賞空間中角度變換的風景
1.同學們在這節課上學的非常的好。在這節課結束的時候,我想請你們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賞,配背景音樂。
3.提問:在欣賞中你感覺到什么?
4.總結:在實際生活中,除了改變位置觀察同一物體,還有一種在定點變化視角的觀察,這就象我們剛才看到風景是從一個點觀察周圍。希望以后同學們能利用這兩種觀察方法觀察你看到的周圍。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20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復習教案01-02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2-04
【熱門】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推薦】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熱】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熱門】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薦】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