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時間:2024-04-09 19:20:22 宇濤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精選1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

  教學內容:

  課本P14頁例5,練習三第4、5、6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

  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情景圖。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來計算?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鞏固應用,加深理解

  1、課本第14頁的“做一做”。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挑戰園地:

  (1)練習三第4、5題。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題:寫出除法算式。

  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讓學生對照算式畫圖。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2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東西的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幾種的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

  實踐探索法和演繹概括法等教學法 ,在加強直觀教學的同時,注意從具體到抽象層層升華,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點。

  師:二(1)班準備明天參觀科技園,看,他們正在忙什么呢?課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題圖讓學生觀察。

  引導學生把看到的說給小組同學聽。

  各小組匯報。

  讓學生自由發表看法:同學們正在為明天的出行做準備。看,他們正在分食物呢!

  這么多分法中,哪種最特別?(分糖果的最特別,每份都一樣,每份都是4顆。)

  2、教學例1,引入“平均分”。

  (1)動手實踐,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師:每組選一個代表,把你們組的糖果數量以及是怎么分的匯報給大家。

  小組1:我們組有6顆糖果,我給他倆都是1顆,我4顆。

  小組2: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個人都有2顆。

  小組3:我們組有6顆糖果,分給3個同學,每份各是1顆,2顆、3顆。

  ……

  (2)教師追問:這么多種分法中,哪種最公平、公正?

  ①小組討論分配方案,突出怎樣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樣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顆。小組推選代表到臺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觀察:從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顆,你們又發現了什么?(每份的數量同樣多。)

  出示小精靈的話,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平均分。

  3、鞏固“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8頁“做一做”第1、2題。徐盛自主完成,集體訂正。

  二、互動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學例2,課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圖。

  師:要把18個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樣分嗎?

  讓學生分組討論,拿出準備好的學具,用學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動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

  學生分,教師參與學生之中,最后匯報并展示不同的分法。

  學生匯報,教師適時引導。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分法1:一個一個地平均分在6個盤子里,每盤分3個。

  分法2:先拿2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2個盤子里,再拿2個放在第3個盤子里……還剩6個,每個盤子里再放一個。

  分法3:還可以每次拿3個放在一個盤子里,再拿3個放在另一個盤子里,依次類推。

  第三種分法分得很快,能說說你們是怎樣想的嗎?

  學生可能會說是根據三六十八,就知道每個盤子里應放3個;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個盤子里就是3個……

  讓學生各抒己見,只要合理,均應給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強化平均分。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幾個?你還會分嗎?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師:如果把這18個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幾個呢?

  學生分組動手操作,展示分法時要讓學生說一說分法,引導其他學生進行評價。

  三、鞏固拓展,解決生活問題。

  1、聯系實際,練習體驗。

  (1)出示題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先讓學生分組討論分法,然后借助學具擺一擺。最后教師根據學生代表的匯報進行展示。

  (2)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幾盒?”

  讓學生說一說,題目中有哪些變化(“2份”改成“5份”),學生獨立完成,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并指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3)把題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幾盒?”

  學生在組內自由分。

  教師小結:把10盒酸奶平均分,雖然分的份數不一樣,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樣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鞏固拓展

  (1)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1題。

  提問:把8根火腿腸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強調平均分),下面有三種分法,哪種分法對?

  學生判斷,交流反饋: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對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錯的。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第2題。

  提問:一共有幾個貼紙?平均貼在3條線上,是指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每條線上應貼幾個?

  嘗試解決,并畫一畫。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小結:

  在我們生活中很多現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觀察,把你發現的平均分現象匯報給同學、老師和你的父母、朋友。

  板書設計: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3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P18頁,例4,練習四中相關練習。

  二、教學目標

  1、知道除法運算的含義,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在溝通圖畫語言、文字語言和符號語言之間聯系的過程中,發展符號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的簡潔美。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除法運算的含義,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難點:理解掌握除法運算的含義。

  四、教學準備

  課件、竹筍圖片、盤子圖片等。

  五、教學過程

  (一)理解圖意,明確問題。

  1、出示12個竹筍。

  看見什么了?誰看見了,再說說。

  2、出示4個盤子。

  這幅圖什么意思?互相說一說。

  指名匯報。(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

  3、出示:每盤放幾個?

  引導學生完整地說說這幅圖的意思。

  (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

  (二)開展活動,認識除法,了解除法的含義。

  1、到底每盤應該放幾個?誰愿意上來分一分。

  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

  2、剛才我們干什么了?就這個意思,你還在哪看見了?(可以指圖,也可以指題目)

  3、這幅圖還有這句話的意思,還可以用一個算式來表示。(板書:12÷4=3(個))

  (1)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讀一讀。

  (2)12表示什么意思?4呢?

  (3)這是除號,“÷”表示什么意思?

  (4)12÷4什么意思?

  (5)分得的結果,每份是多少?3在哪兒呢?

  (6)12÷4=3表示什么意思?(圖、文字、動作等具體說說)

  (三)在圖、文字語言、動作語言和數學符號的轉化過程中,體驗符號化思想。

  1、根據題目要求列算式。

  看圖列除法算式。小結:

  ①觀察得到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為什么題目不一樣可是算式卻都一樣呢?

  ②你能再舉一個生活中的實例,也用這個算式來表示嗎?

  ③你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除號前面的數都表示什么?除號后面的數都表示什么?等號后面的'數都表示什么嗎?

  監控:

  這幅圖什么意思?從哪兒知道的?這個意思還可以怎樣表示?

  在這兒,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板書:20÷5=4,你能用動作或者圖畫來表示這件事嗎?

  小結:通過前面的研究你有什么體會?

  (四)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出示P18頁做一做。

  (1)告訴我們什么了?

  (2)動手分一分,填寫算式。

  (3)匯報:說說每道除法算式的含義。

  (五)課堂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塊。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4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知道除法的含義,知道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二)使學生初步學會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除法的含義。

  難點:掌握第一種分法。

  教具和學具

  教具:6支鉛筆,8個正方體,6個桃,3個盤子。

  學具:8個小正方體,12根小棒和15個小三角形。

  教學過程設計

  (一)通過實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義

  教師拿出6支鉛筆,分給2個同學,可能有哪幾種分法?

  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

  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

  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

  在這些分法中,前兩種每人分的不是同樣多,最后一種分的每人同樣多,我們叫它為“平均分”。

  怎樣進行平均分呢?

  教師拿出6支鉛筆,請3個同學到講臺前邊。教師把6支鉛筆分給3個同學,每人要分得同樣多,并請學生注意分的'過程。

  第一次分,每人分給1支。最后教師問:“分完了嗎?”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接著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給1支,教師問:“分完了嗎?”(分完了)

  教師讓全體同學觀察,這3個同學每人分得幾支?學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師問:“每人分得同樣多嗎?”這就叫做“把6支鉛筆平均分給3個人,每人2支。”

  (二)教學例1

  要求每個同學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樣多”,讓每個同學都動手擺一擺,分分看。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擺的情況。

  學生擺完后,教師指定1名分得好的學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過程,并說一說是怎樣分的。(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每份分得同樣多嗎?每份是幾個?”

  教師指出: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三)學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教學例2,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邊口述題目,邊拿出6個桃和3個盤子)

  “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盤放得同樣多)

  “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學生回答后,教師再向學生演示平均分的過程。因為要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因此,先要拿3個,每盤里放1個。然后再提問:“分完了嗎?”

  教師再把剩下的3個桃,每盤放1個,提問:“分完了嗎?”

  “每盤放幾個?”

  “是不是每盤同樣多?”

  “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平均分)

  像上面這樣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都是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一種新方法——除法來計算。(板書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上下各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要對齊。

  把6個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幾個?這道題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邊談話邊寫)要分的桃是幾個?把“6”寫在除號前面(板書:6÷);把6平均分成幾份?把“3”寫在除號后面;每份是幾?把這個“2”寫在等號后面。教師指著“6÷3=2”說明:這個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著引導學生讀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兩名學生說出算式的意思,并讀出算式。

  然后讓學生打開書,引導學生看第45頁上小朋友分桃的圖。先要學生說說圖意,再指導學生用連線的方法,把右圖中剩下的3個桃分完。

  (四)鞏固反饋

  1、做課本中第46頁“做一做”中的題。

  第1題的第(1)小題,先讓每個學生拿出12根小棒,動手擺一擺,然后把除法算式寫完全,再指名學生說出除法算式中每個數表示什么。

  第(2)小題,讓學生獨立做,教師巡視,然后集體訂正。

  第2題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要分多少個球?怎樣分?讓學生實際連一連,表示分的過程。然后在書上填寫算式,并指名讀出除法算式。

  2、做練習十四的第1題和第2題。

  第1題,先指名讀出除法算式,再讓學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說完全。

  第2題,先指名讀算式,再讓每個學生用三角形擺一擺,然后填出得數,并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結:今天我們從動手分東西,學會了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的方法,還學會了除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最基本含義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學過程設計中,首先通過分東西,使學生了解哪種分法是平均分,哪種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礎上,研究怎樣分才能平均分。通過學生多次操作,對平均分有一定認識后,教師介紹“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時,用除法計算。把除法算式的讀法、除法算式的含義與具體操作緊密聯系起來。

  在鞏固反饋時,再一次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含義。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2~14頁例1、例2。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引導學生感受“平均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充分經歷“平均分”的過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各種水果圖片若干,紙袋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談話。

  (1)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做出神秘的樣子)今天是小精靈明明的生日。

  (2)多媒體顯示小精靈及錄音: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別高興。我邀請了一些客人。瞧,他們來了!(多媒體顯示4位小朋友)。媽媽端來一盤橘子,讓我分給4位朋友,我該怎么分呢?

  2.討論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用1號袋中的學具擺一擺、分一分(每人同等數量的橘子)。

  (2)每人分到幾個橘子?為什么要這樣分?互相說一說。

  教師巡視了解分配情況。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①每人分得不一樣多。經過討論、交流,重新均等分配。

  ②把全部橘子分完,每人分得同樣多。

  ③只分了一部分橘子,但每人分到的是同樣多的。

  (3)學生匯報分配情況,展示分配結果,并說出理由。

  (4)教師小結:像這樣,每人分到同樣多的橘子,你知道數學上把這種分法叫什么嗎?

  揭示課題──平均分。

  3.舉例,感知生活中的平均分。

  你還知道生活中哪些現象是平均分?

  師小結:看來平均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

  4.理解“份數”的含義。

  (1)這里有一些桃子,看一看是不是平均分的?用手勢判斷。多媒體依次顯示不同分法。學生判斷并說明理由。

  (2)比較。(多媒體顯示)通過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3)如果平均分成3份,你會分嗎?試一試。學生在題紙上分一分、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

  (4)學生展示分的結果,并進行評價。教師指導學生以合理、正確、美觀為評價標準。

  師:其他小朋友也想展示一下你的成果嗎?把題紙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5.考考你。

  (情境)剛才,大家幫明明平均分好了橘子,明明很感激大家。現在他想把8塊糖平均分給4位朋友,應選擇哪種分配方法呢?多媒體顯示下圖:

  學生手勢選擇,并說明理由。

  師:第(3)種分法每份都是4塊糖,是平均分,為什么不選擇這種分法呢?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平均分物體的時候應注意些什么?

  引導學生說出,平均分不能只看結果,還要看平均分成幾份。

  二、動手操作,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說得真好,老師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明明的爸爸研究、種植的神奇樹結果子啦!(多媒體顯示神奇樹)。

  明明為了感謝大家,特意摘了許多,讓我分給大家。想要嗎?就在2號袋中。為了使大家都能得到不同的水果,要求:

  (1)請你把2號袋中的水果平均分給你們組的每一個人。想想怎么分?

  (2)動手分一分。分完后互相說說你的分配方法。

  2.學生操作分配,教師巡視指導,注意發現不同的方法。

  學生可能出現以下分法:

  (1)按個數一個一個地平均分給4個人。

  (2)先兩個兩個或三個三個地分,多出來的再一個一個或兩個兩個分,直到分完

  (3)用乘法口訣來分。

  (4)用除法算一算再分。

  3.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一些分法。讓學生在實物投影上演示他們的分法。

  師:你們真棒!想出這么多的分法。這些分法都很好,你最喜歡哪種分法?說說理由。

  三、拓展應用

  1.鞏固加深。

  師:這位小朋友愁眉苦臉,他一定遇到了問題。(多媒體出示題目)

  每個盤子里放同樣多的蘋果,應該放幾個?請你幫幫我!

  (1)師:想一想,也可以動手擺一擺,然后在小組里互相說一說。你是用什么方法分的?每盤放幾個?

  (2)如果有4個盤子呢?(多媒體增加盤子數)

  (3)這12個蘋果你還能平均分成幾份?每份幾個?小組里互相說一說、分一分。

  (4)全班交流。

  2.應用。

  (情境)明明的媽媽告訴我們一件事,有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多媒體顯示一筐橘子),為此發生了爭論。怎樣分才能使5個人都滿意呢?

  小組商量,全班交流解決。學生相互質疑、解疑。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說些什么?

  [教學設計意圖]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的。在生活中小學生有分物品的經歷,但缺少平均分的實踐經驗。因此,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實踐操作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在頭腦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成為本節課的重點,亦是關鍵所在。在備課時抓住這一關鍵,從以下幾方面來設計教案。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材因篇幅的限制,提供給學生感知的背景材料極其有限,且信息都處于“靜止、儲存”狀態,不利于學生的感知和抽象概括。因此,在研究教材、學生的知識、技能、心理特點等因素的基礎上,發掘教材潛在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經教學法的加工,營造情境氛圍。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之間,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聯系的橋梁。使學生在積極參與、體驗,并在已有知識經驗的支持下,自主能動地探索,實現數學的再創造。

  課一開始,就以小精靈明明過生日給大家分橘子,使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小學生對形象逼真、色彩艷麗、栩栩如生的動態圖畫、卡片、實物或生動的描述感興趣,思維被激活,為下面的學習開拓了空間。

  在學生已比較熟練地把一個具體數量平均分成幾份后,我鋪設了一情境障礙:5個人要買同一筐橘子,怎樣分才公平?這一源于生活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再一次被激活,必然會發生爭論,在相互質疑、解疑中達到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操作,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教學中,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多次讓學生進行操作。把平均分物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材料。教學一開始,就是學生的操作:把12個橘子分給4個小朋友該怎樣分?在這里,未做任何提示,讓學生根據已有的認識水平去分,在交流中發現“每份分得同樣多”就表示“平均分”。

  接下來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平均分物品,在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和結果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含義,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面向全體,體現差異。

  在教學過程中把提高與發展每個學生作為素質教育的落腳點,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的實際水平基礎上主動、充分地發展、提高。在設計活動時,人人動手分學具;在相互交流中,體會多種分法的共同性──每份分得同樣多。無論是一個一個地分,還是用除法計算,都給予積極的肯定,并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機會,使師生能共同體驗成功以及成功帶來的喜悅。

  [教后記]

  1.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見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

  要培養有個性、有創新意識的人才,就必須培養學生敢于發表見解、敢于提出不同觀點的勇氣和進行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不怕挫折的精神。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勉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并且不要輕意對學生的見解下結論;讓有不同見解的學生在情緒不沖突的情況下進行相互辯論,直至學生自己能分辨是非,統一認識。

  在理解“份數”含義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雖然分的方式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2份。這時一學生說:“我還有一種方法。”邊說邊走上講臺,用手比畫了一下。原來,他是把6個桃從中間分開,這是學生生活經驗中最直接、最普遍的一種理解。這時又一學生說:“我還能把桃平均分成3份”。學生敢于不唯上、不唯書,敢于向教師挑戰。正是學生自主精神的體現。

  2.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多樣性交流。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他們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在他們群體上。鼓勵學生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地獲取知識。情商高的學生,總是有比較好的人際關系,并能較好地協調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當遇到問題或困難(有畏難情緒)時,總能及時找到指導、得到幫助和得到合作。因此,在教學中采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參與交流,例如,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各自的分配方法和分配結果,讓學生進行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讓小組之間互相辯論,從而進行群體與群體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到講臺上闡述自己分配的方法,臺下同學可向他提出問題或發表不同的見解,從而進行學生個體與全班同學之間的交流。啟發學生在課堂上踴躍地進行知識、情感的交流,思維的碰撞,幫助學生在交流中充分展現思維過程,將教師教學的過程演變為學生積極參與、不斷表現自我的、充滿生機、富有靈氣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體現自主合作和探究,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3.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本節課從引入體會平均分到練習應用,我都設計了有趣的生活情境,從中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很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如在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學生對于把一筐橘子平均分給5個人的問題,在小組內、小組間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又離不開數學,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知道除法的含義,懂得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初步會讀寫除法算式,能規范地書寫除號。

  (2)能力方面:通過創設情景學習,培養學生認真聽、細心觀察的能力,在動手分小棒的過程中培養動手能力。

  (3)思想方面:創設公平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除號并正確讀寫除法算式

  難點:讓學生理解除法運算的含義。

  三、教法和學法

  1、激發學習興趣,創設情境

  2、注重直觀形象,從抽象到直觀

  3、重視學生動手動口能力。

  4、教學中面向全體,人人參與。

  四、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師:小朋友看過什么動畫片?

  學生交流看了哪些動畫片,說說自己喜歡的人物。

  有學生會提到《喜羊羊與灰太狼》,在此,老師引出故事:喜羊羊請客師:喜羊羊今天過生日,他請來了三位好朋友,他為大家準備了12個蘋果,在餐桌上他們要平均分這些蘋果,每只小羊都分數量相同的蘋果。

  2、探究新知:

  ①師板書:12個蘋果平均放在個盤子里,每盤放()個。

  師: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學生說一說平均分。

  ②學生獨立用學具分一分。匯報結果:說一說是怎么分的?

  小結:每盤放3個,并引出一種新的方法——除法。

  師板書課題:除法

  ③學習除號。

  師:加減乘法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我們學習除法,它也有自己的符號是除號。指導書寫:先畫一短橫,再在其上下各點一點,橫線要平直,兩點上下對齊。

  ④學習除法算式的寫法。

  師邊說邊板書:要分的蘋果是幾個(12個),把12寫在除號的前面,把12平均分成幾份?(4份),把4寫在除號的后面,每份是幾?把3寫在等號的'后面。12÷4=3學生回想是如何列算式的。

  ⑤學習讀寫除法算式。

  12÷4=3師解說算式的含義: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這個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學生自己說一說算式表示什么?并讀一讀算式。師板書:18÷3=6 14÷7=2 8÷8=1

  學生讀一讀,并說說其中的一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鞏固練習。

  ①讀寫除法算式。

  ②分糖葫蘆

  ③分氣球。分別平均分成6份、4份、3份。

  4、課堂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7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談話,出示課件:

  提出問題:熊媽媽想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支?請小朋友想一想。

  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1)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兩支兩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支竹筍。

  (2)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熊媽媽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

  揭示課題:除法

  問:把12支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三支,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 像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小熊分竹筍的算式寫法。12÷4=3,讀作:12除以4等于3。

  2.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吧12支竹筍分別平均分成兩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

  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應用,加深理解

  四、課堂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8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P59~60例1、做一做及練習十四第1、2題。

  【教材分析】

  這個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注重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具體情境,選擇數目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作為例題,配以實物圖,讓學生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學情分析】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已學過表內乘除法的基礎上學習的。學生在前一階段剛學會表內除法,已經接觸過許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級學生的思維還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轉變,就要借助動手操作,讓學生親自去實驗,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教學時,應該根據知識的系統性以及二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使學生通過積累觀察、操作、討論、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數學活動獲取知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使學生經歷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現象抽象為有余數除法的過程,初步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認識余數。

  數學思考:通過操作、觀察、對比等活動,使學生發現生活中在分物時存在著分不完有剩余的情況,借此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初步培養學生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問題解決:認識有余數的除法,加強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據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動寫出除法算式,正確表達商和余數。

  情感態度: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況抽象為有余數的除法。

  【教學難點】

  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揭示課題

  1、口算下面各題

  12÷2 18÷6 9÷1 48÷8 20÷5 2÷2

  21÷3 56÷7 54÷4 14÷7 6÷2 7÷2

  2、揭示課題: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學例1復習表內除法的含義:

  (1)(課件出示草莓)這是什么?一共有幾個?每2個擺一盤,你能擺幾盤?用學具擺得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

  (2)一共可以擺幾盤?有剩余嗎? (可以擺3盤,正好擺完,沒有剩余)

  (3)(課件演示分草莓)這是平均分的問題,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

  (4)學生匯報,形成板書:6÷2=3(盤)請你再說說這個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

  (1)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時會出現有剩余的情況。 如果不是6顆草莓,是7顆呢?再動手擺一擺,每2個擺一盤,看看能擺幾盤?(學生動手操作) 討論交流:再擺的過程中你們發現了什么問題? 師:剩下的還能再平均分嗎?(不能,只剩一個不夠分。)

  (2)在交流中確定表示平均分時有剩余的方法。 (課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剛才擺的過程用一個算式表示出來嗎?(小組內思考、討論) 出示學生的表示方法,比較各種表示方法。

  小結:在數學上可以這樣表示:7÷2=3(盤)……1(個) 說說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結:這個算式表示7個草莓,每2個一盤,可以擺3盤,還剩下1個草莓。省略號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個數,我們把它叫做余數。余數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較歸納,完善認知結構。 (課件出示兩次分草莓的過程和算式)今天我們分了兩次草莓,這兩次分草莓的過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觀察比較6÷2=3(盤)和7÷2=3(盤)……1(個)這兩道算式,引導學生再次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分東西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全部分完沒有剩余,另一種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夠再分,不夠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數。

  三、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學生獨立在書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題。

  反饋交流:17÷2=8(組)……1(個) 23÷3=7(組)……2(個)

  說說這兩道算式商和余數各是多少,分別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題。 先用學具按要求擺一擺,然后根據擺的結果填空。 展示個別學生的填空情況,說說每道題中的商和余數分別表示什么,強調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課件出示P59情境圖。觀察動畫,引出活動:這些同學在做什么?

  拿出11根小棒自己擺。

  四、課堂小結、作業: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對自己和他們有什么評價?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2、作業:練習十四第1、2題。

  【板書設計】 認識有余數的除法

  6÷2=3(盤) 7÷2=3(盤)……1(個)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9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246~125頁乘法與除法、分數的初步認識,并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4題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經歷對本學期所學知識回顧、梳理的過程,初步學會和復習的方法,逐步養成自覺所學知識的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過程與方法

  進一步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和正確率;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養成估算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鞏固分數的意義,熟練地讀寫分數,會用分數表示實際操作結果,能熟練地進行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計算

  教學重點

  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學難點

  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具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回憶梳理本學期學習的內容

  (1)出示教科書第126頁主題圖,學生看圖,說說他們在做什么。

  (2)你能像他們一樣,回顧一下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和自己的學習情況嗎?

  (3)小組討論:四人小組議一議本冊書包含哪些知識?在討論的基礎上,將小組的共同意見寫在卡片上。教師巡視,關注學生交流情況,引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梳理知識。

  (4)小組匯報

  出示小組匯報要求:

  ①請全體同學認真傾聽每一位小組代表的發言。

  ②請各小組記錄員邊聽邊用筆將其他小組與你們小組相同的地方勾畫出來。

  ③勾畫完之后,請各小組發言的代表對前面同學的發言只作補充,不作重復匯報。

  二、復習乘法與除法

  1、復習口算

  先以口算比賽的形式完成教科書第126頁第1題,補充以下口算題。

  80÷8=×5=4×25=65÷8=

  指名匯報,并分別說說是怎樣算的`。

  2、復習筆算

  (1)問:用豎式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時要注意什么?

  (2)學生獨立計算教科書第126頁第2題,教師巡視,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及時進行指導。

  (3)全班交流,指名板演,并結合題目說一說兩、三位數乘一位數和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重點讓學生說一說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如:304×5=

  3、復習估算

  (1)學生先談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應用過估算,是怎樣用的?

  (2)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乘法與除法的第3題,同桌再相互說說自己是怎樣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說出估算方法,如果學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給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進行估算。

  三、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1、認識分數

  (1)學生先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1題。

  (2)指名口答填寫結果,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填。通過交流進一步強調平均分。

  2、簡單的同分母加減法

  (1)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7頁分數的初步認識第2題。

  (2)全班交流,匯報結果時,結合分數的意義讓學生說一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四、全課

  今天我們復習了什么內容?是怎樣進行和復習的?你有什么收獲?

  五、練習:完成練習二十三第1,2,3,4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0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第四冊P18—19例4、例5及P20練習四(2、3、4、)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演示:(情境圖)8個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聲中,踏青尋找春天來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貓媽媽帶著小熊貓挖竹筍,小熊貓請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貓挖了12個竹筍,想把這些竹筍平均送給鄰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個小伙伴。每人送給幾個?

  師:小朋友,你們能幫助小熊貓解決這個問題嗎?

  出示: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個。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除法算式。

  1、師:請你們用△替代竹筍,用小棒代替盤子動手分一分。

  學生動手操作。

  師:請告訴小熊貓:該怎樣分?分得的結果,每盤應放幾個呢?

  學生說一說分的方法、過程。

  2、數學王國小精靈:你們真能干!

  想一想:剛才這一平均分的過程,這樣的問題能不能也用一種方法來計算?也用一個式子來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會列式表示嗎?

  ①讓學生說一說,議一議,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導,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

  124=3/*

  除號(表示平均分)

  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②對照平均分的過程,在小組中說一說這個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3、操作:P18做一做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結果。

  ①師:你知道嗎?有多少塊餅干要分?要怎樣平均分?(明確: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

  學生用長方形分一分,再填寫算式。

  ②交流討論:

  你是怎樣分的?分的結果呢?

  算式怎樣寫,除號和等號后面的數是怎樣填出來的?

  這個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一樣多,這個過程和結果可以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三、解決熊貓媽媽的問題,進一步認識除法的含義。

  1、師:熊媽媽請小朋友幫助解決什么問題呢?

  出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盤。

  師:想一想,熊媽媽要分的總數是多少?

  按什么要求來分?該怎樣分?

  學生動手操作后,說說自己是怎樣分的。

  2、思考交流:

  師:你會用算式來表示分的過程嗎?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為什么這個問題也用除法來表示?(熊媽媽的問題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來計算。)

  3、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①師: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能給它們起個名字嗎?(看書,對照算式說說。)

  ②想想平均分的過程,說說被除數20,除數4、商5分別表示什么。

  4、操作鞏固。P19做一做(1)

  分一分,用除法算式來表示。

  ①獨立完成。

  ②交流:分的結果和算式的寫法。

  ③讀一讀,說一說算式的意思。

  3、思考討論:

  師:想想說說,小熊和熊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因為他們都是把一些物體,一個總數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

  四、做游戲。(課件演示:8個小朋友在樹林中采集活動)

  小朋友告別了小熊貓,來到樹林里采集,將采集到的東西進行平均分。

  (1)藍藍采了16個草莓,要平均分給大家,如果每個小朋友分4個,夠分嗎?(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2)東東、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這些蝴蝶做成標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幾版?(在p21第六題的圖上圈一圈,再列算式。)

  (3)小云和小麗把采來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幾朵?

  (4)我們平均分成2組做游戲,每組幾個人?

  五、課堂練習。

  P20第2、3、4題。

  獨立練習,然后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過程。

  六、總結。

  師:小朋友,今天,你們有哪些收獲?

  [課后小結]

  重視操作,豐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學中陳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實際操作,引導學生在分東西的實例中理解除法的意義,這樣的設計既注意了學生知識形成的過程,又能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觀察、操作方法的指導和訓練。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1

  教學內容:

  教材P68頁例1、例2,課堂活動第1、2題。

  教學目標: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認識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義,會讀寫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東西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簡捷性,從而激發進一步學好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在操作活動中認識除法算式。

  教學難點: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義。

  教具:小棒、桃子圖片 糖果

  學具;12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分一分、說一說。

  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糖)你們喜歡吃糖嗎?(喜歡)知道老師手里有多少個糖嗎?(不知道)老師告訴你們,我手里有12個糖。現在老師想把這12個糖平均分成4分,你們會分嗎?(會)請拿出你們的小棒,把它當作12個糖分一分。分對的同學,待會下課了,老師就把這些糖果獎勵給大家,現在開始動手吧。(學生操作,教師巡視)要求同學們一邊擺小棒一邊說。

  (1)平均分成4份

  分好的同學用一個最漂亮的坐姿來告訴老師,同學們坐的真好,現在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分一分。

  請四個坐得特別好,聽得特別認真的同學和老師一起來分糖。第一次每人一個,分完了嗎?繼續分,再來每人一個,分完了嗎?每人再分一個,現在正好分完了。請小朋友們看一看,他們每人分得了幾個糖,平均分了嗎?

  (2) 現在我們再來分一分,先聽清楚老師的要求 :把12個糖每3個分給一個同學,可以分給幾個同學?

  同桌的兩個小朋友一起合作,看哪些桌的小朋友分得又對又快。(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分好的小朋友請把腰挺起來,把頭抬起來。

  這一次,我們同樣是拿12個糖來分,每3個糖分給一個同學,可以分給4個同學。

  小結:這兩種分法都是把12個糖平均分的。象這種把12個糖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或把12個糖每3個分給一個小朋友,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這些問題,在數學里我們要用到一種新的方法——除法來計算。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師指板書,齊讀課題《除法的初步認識》

  二、分一分,認識除法算式

  師:老師手中是什么?想要嗎?那先得分一分,看誰分得又快又好。

  1、出示例1

  小黑板出示(1)把8個桃平均放在4個盤里,每盤放( )個。

  教師在黑板上貼出8個桃子的圖片和4個盤子的圖片

  請小朋友們用8根小棒代替8個桃子分一分。學生操作

  指名生上臺演示。

  師:我們拿了幾個桃子來分,平均分在幾個盤子里,每個盤子里有幾個?(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8 4 2 )

  (2)師:像這樣的平均分我們就可以用這樣一個除法算式來表示。以前我們學的加法用加號表示,減法用減號表示,乘法用乘號表示,那我們今天要學的除法該用什么符號呢?(除號)教師板書÷ 一邊板書一邊口述除號的寫法 “÷”這個就叫除號,寫的時候,先畫一橫線,要畫得平直,上下各寫一個小圓點,兩點要對齊。一條橫線劃得平,兩個圓點平均分。除號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學生跟著書空除號。

  教讀除法算式:8÷4=2 8除以4等于2 生齊讀。

  (3)結合分的過程,說說8、4、2分別表示什么?

  在這個除法算式里,8、4、2分別表示什么意思呢?

  師:把幾拿來分?把8分成了幾份呢?每份是多少?

  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把8個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2個。

  我們一起把這句話讀一遍。

  (4)小結:把幾個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每份的個數是一樣多,我們就可以用一個除法算式來表示,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根,就可以用12÷4=3這個算式來表示。

  2、教學例2

  小黑板出示例2 12個小朋友跳繩,每3人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

  學生齊讀題目

  請同學們拿出小棒動手分分 教師巡視

  師:可以分成幾組呢?(4組)

  (2)剛才分的`過程和結果用一個除法算式表示,這個除法算式該怎樣寫呢?誰來說一說。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12÷3=4 生齊讀算式。

  師:在除法算式中除了除號外,這3個數分別叫做什么名字呢?小朋友看看書(生自己認識)

  師:除號前面的這個數叫什么呢?除號后面的這個數呢?等號后面的呢?教師在這個算式下面寫出各部分的名稱 (被除數、除數、商)

  生跟著老師認讀幾遍。

  (3)結合過程說說12、3、4分別表示什么?

  (4)說說8÷4=2中各部分的名稱。

  三、談收獲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四、鞏固練習(課堂活動1、2)

  小黑板出示

  1、擺一擺,填一填

  讓生動手擺一擺,填出書上的空。

  指名上臺板演,集體訂正。

  2、圈一圈,填一填

  五、拓展練習

  一、在正確分法后面的( )里打√

  1、把6個○,平均分成3份。

  (1)○ ○○ ○○○

  (2)○○○ ○○○

  (3)○○ ○○ ○○

  2、把10個

  讓生獨立在書上圈出,在交流,指名生上臺圈、填,訂正。

  設計理念:除法含義這一數學難點,教學時在知識點上,通過抓住“同樣多”→“平均分”→除法含義的內在聯系,使學生認識逐步加深。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親身操作與教師示范演示相結合,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過程,形象直觀地理解除法含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由動作思維——建立表象——抽象思維,使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能力得到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2

  目標

  1、知識與技能: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稱,為后面學習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法學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演示法、練習法。

  教學準備  主要教學流程

  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7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5,除數是3,商是5。(復習除法各部分的名稱)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9個蘋果,每3個一份,分成了3份。(復習把一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的第8題。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9題。

  一部分的同學拿口訣,一部分的同學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學讀算式,然后問“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訣的同學就說“你的朋友在這里”。也可以交換著玩。

  四、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講評。重點要問學生為什么這樣列式?

  五、課堂小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3

  教學目標:

  鞏固除法的含義,及除法的各部分名稱。為后面學習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打基礎。

  教學過程:

  一、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6題。

  先讓學生獨立寫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講評。

  1、6除以3等于2。 6÷3=2 (復習除法的讀法)

  2、被除數是12,除數是3,商是4。 (復習除法的各部分名稱)

  3、把20個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20÷5=4 (復習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

  4、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28÷4=7 (復習把二個數量按照每幾個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二、完成完成教科書第16頁練習三第8題。

  看圖寫算式。呈現給學生實物圖,請學生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練習時,先借助畫面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再讓學生根據實物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之后,讓學生展示自己寫出的算式,說一說每個算式表示的意思,使乘法、除法的內在聯系自然滲透。

  三、完成教科書第17頁練習四第9題。

  和同桌一起完成,一邊平均分一邊寫算式。

  四、完成教科書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要學生自己獨立完成,然后全班搶答,然后思考怎樣才能填得又對又快。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4

  教學內容:

  理解平均分,課本第48~50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能用除法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初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難點:

  理解平均分的意義。

  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具:課本、電腦,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師:同學們,你最喜歡那種小動物?今天小動物們要在美麗的大森林里舉行一次有趣的聚會,想知道你最喜歡的小動物來沒來嗎?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出示主題圖)

  二、探索新知:

  1、師:好熱鬧的聚會啊!在剛才的畫中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表述看到的)

  2、師:同學們真了不起,發現了這么多信息。請同學們猜猜看,接下來小動物要干什么?他們會遇到什么問題?(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把學生提出的有關平均分的問題記錄在黑板上。)

  3、師:現在我們就來幫助小動物們解決這些問題吧!猜猜看這兩只大熊貓會怎樣分這10個竹筍呢?為什么會這樣分?(學生可能會出現各種情況,當學生提到把竹筍分給每個學生同樣多時,教師應及時引導板書:同樣多)

  4、師:同學們能想出這么多分法,真不簡單,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其中的一種分法——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5、師:你能用學具分一分,試一試嗎?(教師巡視,指導)

  6、師:哪位同學能展示一下你是怎樣分的?學生可能出現:

  生1:我用10根小棒代替10個竹筍,先給大熊貓1個,再給小熊貓一個;然后再拿1個給大熊貓,再拿一個給小熊貓。一直分完,每只熊貓正好分了5個。

  生2:先拿2個給大熊貓,再拿2個給小熊貓,然后再拿2個給大熊貓,拿2個給小熊貓,剩下2個一只一個,每只熊貓正好分了5個。

  生3:先拿5個給大熊貓,再將剩下的5個分給小熊貓,每只熊貓正好分了5個。

  生4:先拿3個給大的熊貓,再拿3個給小的熊貓;剩下的4個每只再分2個,每只熊貓正好分了5個。

  7、師:同學們想了這么多方法,有1個1個分的,有2個2個分的,還有3個3個分的,4個4個分的`,5個5個分的,都是分完為止。在同學們的分法中,你能發現什么?

  生:雖然分法不同,但兩只熊貓分到的竹筍都是5個。師:每份分的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

  8、師:剛才我們幫熊貓解決了問題,瞧,小猴子正著急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幫小猴子分一分,看每只小猴能分到幾個桃子嗎?

  (學生運用手中的學具分一分,教師巡視指導,全班交流分法。)

  三、鞏固練習:

  自主練習第1題。

  四、小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么樣?

  五、布置作業。

  提前預習下一課。板書設計:平均分

  教后反思: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初步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學習的興趣。通過分一分懂得了什么是平均分,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幫其它小動物分一分他們喜歡的食物。動手操作的樂趣表現在每個孩子的臉上。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 15

  教學內容:

  課本p21、22頁練習四第7、8、9、10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現除法問題,激發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第22頁練習四第10題。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8題。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9題。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計算的?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的思考題。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義。

  (2)、全班交流匯報。

  3、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四第7題。

  要求學生仔細觀察,獨立思考完成。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案01-21

小學數學除法初步認識教案4篇01-21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1-24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1-28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最新09-16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人教版09-16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1-03

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09-16

小學二年級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3篇01-03

二年級下冊數學《除法的初步認識》教案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