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1教學目標
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通過找一找、說一說、畫一畫等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通過觀察測量、動手操作,使學生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通過情境圖和生活中的事物,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將數學知識用于生活中。
2學情分析
在一、二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初步認識了這些幾何圖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本節課將和老師共同參與一系列活動,認識四邊形并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一定基礎的學習技能,形成合作意識,并具有一定的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思維活躍,應充分給他們動手和表達的.空間和時間。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直觀感知認識四邊形的基礎之上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長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驗證。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情景互動,激發學習興趣
播放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物體(表面是四邊形)
活動2【講授】學習四邊形的特征
1、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平面圖形和部分立體圖形。
2、激勵學生判斷哪些是四邊形?并做好相應標注。
3、師質疑:為什么其他圖形不是四邊形呢?
4、在理解四邊形特點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說出生活中的四邊形。
5、鼓勵學生畫出自己喜歡的四邊形。
活動3【活動】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
1、引導學生觀察長方形、正方形,猜測她們的邊和角有什么特點?
2、師質疑:你們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3、給與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尋找驗證的方法。
4、課件展示探究活動的要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
5、板書匯報結果:
長方形 正方形
對邊相等 四邊相等
都是直角 都是直角
6、師:通過觀察比較,發現長方形一組對邊長,一組對邊短。
順勢引導把長的邊叫長,短的邊叫寬。而正方形各邊沒有長短之分,所以將每條邊叫邊長。(從而認識兩種圖形各部分名稱)
7、通過對比,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以及他們各部分的名稱。
活動4【練習】拓展應用
1、師:通過剛才一系列的數學活動,你們不僅驗證了自己的猜想,還認識了這兩種圖形各部分的名稱。接下來,就請同學們在方格紙上畫出兩種圖形,并標出各部分名稱。
2、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紙片,(近似正方形的長方形)讓學生判斷:這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如果是長方形,我們怎么把它變成一個正方形?
師:能否利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驗證一下?
活動5【講授】總結、延伸: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師: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再難的數學問題都能找到答案,因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老師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有心人,去探索出更多的數學秘密。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一、乘除法
一、教學內容:P2~P14
二、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迅速準確的計算出結果。
2、 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迅速準確的計算出結果。
3、 使學生能夠應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4、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
1、 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2、 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難點:
1、 口算乘法中的進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數除兩位數及幾百幾十
3、 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五、課時安排:7課時
六、教學進度:第1~2周
小樹有多少棵
教學內容:P2~P3
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用具:掛圖、數字卡片。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引入:
同學們,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大家一進校園就會看到花壇里盛開著美麗的鮮花,它在裝點著我們美麗的校園,這么美的環境大家喜不喜歡。(喜歡)要有美麗的.環境,就需要花草樹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里有什么?
1、仔細觀察并說出圖意。
2、誰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著解決所提問題。
引出:20×3=
4、討論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將學生的方法板書到黑板上,并讓學生說說20×3計算時是怎樣想的?
學生互相交流20×3的計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師再提哦出問題: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
三、 拓展應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說說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學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發現的計算規律,說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確,教師都給予肯定。
2、完成P2第3題,做完說說計算時是怎樣想的。
3、完成練一練第1~3題
(1) 1~2 學生獨立完成。
第一題先認真看圖,明白圖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題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第三題前兩問可讓學生先討論怎樣算,然后再做。最后一問有開放性,學生要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解答。
四、數學游戲
教師先向學生說明游戲的規則,并演示幾次,讓學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進行游戲。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什么? 學得怎樣?
需要多少錢
教學內容:P4~P5
知識目標: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理多種算法交流的過程,并能正確地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能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教具準備: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導入:
暑假里,有三個小朋友,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
出示掛圖:同學門自己觀察這幅圖把你看到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圖,并根據圖提出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認識年、月、日;認識24時記時法;根據作息時間表解決實際問題。
本單元屬于數與代數領域“常見的量”中的內容,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時、分、秒的相關知識,并在實際生活中積累了一些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關年、月、日方面的知識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可以說學生已或多或少地形成了一定的時間觀念。本單元正是在此基礎上向學生明確介紹有關年、月、日等時間單位和24時記時法等方面的知識,以及一些簡單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備內容
看日歷(2課時)→認識年、月、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認識平年和閏年以及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
年、月、日
一天的時間(1課時)→24時記時法及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的換算;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時間表(1課時)→認識作息時間表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認識年、月、日,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知道平年和閏年,能夠從日歷中找出指定的日期。
2.掌握24時記時法,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初步理解時間和時刻的'意義。
3.會看簡單的作息時間表。
過程與方法
1.能夠正確區分平年和閏年。
2.能將12時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進行換算。
3.能根據作息時間表中呈現的信息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操作、比較、猜想、討論等一系列活動,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
2.借助鐘表模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3.在學習交流的活動中初步體會合理安排時間和惜時守信的重要性。
備重難點
重點
1.掌握年、月、日等方面的知識。
2.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時刻。
難點
1.明確平年和閏年的判斷方法。
2.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算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在具體情境中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和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在與他人的討論交流中,培養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筆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在乘法這一單元里,我們已經學習了
(1)口算。哪類題目可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2)筆算。哪類題目要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里的兩位數我們指的是一般的情況,不包括整十數
(3)估算。估算的時候我們一般把兩位數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數來估算的。估算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
2、關于乘法,我們這一課要學什么,有誰知道嗎?
板書課題: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探究:
1、其實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們前面口算中出現的那類題,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筆算。
(1)、談話:今天我們仍然到奶牛場去參觀,看看奶牛場一天能生產多少牛奶。(出示主題圖)
(2)、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今天擠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讓學生說出算式后板書:2530=
2、學生用已有的筆算知識列出豎式計算
交流:板書: 3 0 或 2 5
觀察兩個豎式,說說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師的豎式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板書:
問: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沒有和什么數位對齊)
猜: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在算的時候先不要考慮它)
遮去0,現在的豎式變成幾乘幾?(25乘3)
一起來算一算:75。
好了嗎?(沒有,還要添上0,得數是750)
把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比一比,你更喜歡哪個豎式?為什么?
說說這種簡便豎式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實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時訓練。
想想做做1。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學生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積的末尾0的處理。
說說做這樣的兩位數乘整十數怎樣算簡便?
5、學這個簡便寫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來看這道題:3804500
這是一道三位數乘四位數,你能不能用新學的辦法來計算?
隨學生回答并板書,結合板書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兩位數乘兩位數,這樣就會了,不過最后還要加上3個0。
看來學了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決一些更難的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3
問:題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樣比較第一組中的兩道題?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組里說說怎樣比較第二組、第三組的兩道題。
2、想想做做4
看圖說說圖意,再列式計算,說說是怎樣列式的,又該怎樣進行估算。提
醒學生用約等號連接估算結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場景圖,讓學生說說收集到哪些信息,獨立計算后,再指名說說算
式,如果學生獨立計算有困難,教師重點提問:20人正好租4條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學生獨立閱讀題目后,先觀察平面圖,找到方向標,確定圖中的方向,再
明確題目要求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何收獲?
五、作業: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筆算方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和估算以及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例題先讓學生按照豎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結果,然后介紹簡便的筆算方法,這樣安排可以減少計算的錯誤,并使學生產生學習筆算簡便方法的需求.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內容:課本31頁例7、32頁例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生活中的具體物體,學生感知和了解噸的含義,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2、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學生具有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經。
教學重點: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能進行噸與千克的簡單換算。
教學難點:通過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體1噸重的觀念。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20千克的水1桶,一捆10千克的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1、同學們,截止到目前,我們已經認識了哪兩個質量單位?千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關系?
板書:1千克=1000克
2、練習:填合適的單位。
師:目前地球上最重的動物是什么呢?(藍鯨)
出示藍鯨資料,學生閱讀。
師:課件中藍鯨的重量用噸作單質量單位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噸(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借助學生喜愛的熟悉的動物們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回憶已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又用藍鯨的資料引出質量單位“噸”。
二、活動體驗、建構新知。
師:你在哪里見過或聽過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品嗎?出示集裝箱和一節火節的載質量。
1、初步認識1噸有多重
一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個學生的體重是()千克,40個學生的體重是()千克,也就是1噸。
1只北極熊約重500千克,兩只北極熊約有()千克,也就是()噸。
(出示課本圖片)引導學生觀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
一袋大米重10千克,10袋重100千克,100袋重1000千克,就是1噸。
2、活動體驗1噸有多重
③一只東北虎250千克,()只是1噸。
④分組匯報結果。
小組活動
(1)每小組可以準備一桶水、一捆書、一位同學體重等不同的物品。
(2)每位同學親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3)通過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樣的物品質量是1噸。
(4)分組匯報結果。
同學們,這了不起,通過自己的推算,順利解決了問題,感受了1噸。
【設計意圖】先由全班共同體驗,使學生親身感知1噸的重量,為后面的分組體驗起到引導和示范作用。接下來的分組體驗材料讓學生自主選擇日常熟悉的物品,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體驗過程,進一步強化對1噸的認識,形成1噸的質量觀念。
3、噸和千克的換算。
(1)課件出示例8。
4噸=()千克3000千克=()噸
(2)學生獨立思考填空。
(3)組內交流后,匯報換算推理過程。
(4)完成課本第32頁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噸。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5000)千克。
【設計意圖】噸和千克之間的單位換算與“千米和米”相同,難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
三、加強練習、鞏固提高
(1)課本第34頁第1題連線。
這是一道連線題,通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千克、噸的感受。學生先獨立連線,再集體交流。
(2)課本第34頁第2題填上合適的單位。
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交流反饋,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對最后一題要告訴同學們要填長度單位千米。
(3)課本第34頁第3題
學生根據質量單位噸和千克之間的關系進行單位換算和簡單計算,明確在計算前要統一單位。
(4)課本第34頁第4題解決問題。
鍛練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通過多樣化的練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所學的質量單位噸和千克的換算和簡單計算的方法,進一步建立噸的質量觀念,并能在有關質量單位的實際生活中解決相應問題。運用噸的知識的數學實踐活動,將知識的獲取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歸納總結、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節水方法?
五、板書設計:
噸的認識
1千克=1000克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1噸=1000千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倍”的認識是后面繼續學習乘法和除法計算的基礎,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好。本節復習課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教材112頁9題時,通過分析題意、獨立解決、集體反饋幾個步驟,讓學生經歷知識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通過對“倍”的認識及相關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乘法認知結構的優化。
2.關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解決有關倍的問題時,經常會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相混淆,主要是因為對題意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在本節復習課中,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分析、理解,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從而提高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教師準備 PPT課件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1題(5):飛機從北京飛往西安大約需要2小時,飛往烏魯木齊的時間是飛往西安的2倍。北京飛往烏魯木齊大約需要幾小時?
(1)引導學生回顧有關倍的知識。
①“倍”的意義: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
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意義:一個數中有幾個相同的另一個數,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復習有關倍的問題的解題方法。
①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3)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通過對倍的知識的回顧和問題解決,使學生對“倍”有進一步的認識,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及解題方法,為后面的練習作鋪墊。
2.結合教材習題,復習倍的.認識的解題方法及二者之間的區別。
(1)課件出示教材112頁9題。
4元16元 ()元 ()元
①筆袋的價錢是三角尺的幾倍?
②一盒彩筆的價錢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筆多少錢?
③筆袋的價錢是鋼筆的2倍。一支鋼筆多少錢?
(2)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分析三個問題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第二個問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第三個問題是已知一個數和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求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3)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然后集體交流。
[第一個問題:16÷4=4;第二個問題:4×9=36(元);第三個問題:16÷2=8(元)]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時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問題:①倍不是單位名稱,它是指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所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這樣的問題不用寫單位名稱;②兩個數相比較時,把標準數看作1份,另一個數里面有這樣的幾份,另一個數就是它的幾倍)
(5)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解答。
(6)引導學生討論:“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義不同;②計算方法不同;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單位名稱,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沒有單位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幾道題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鞏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題方法和二者的區別,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基礎。
⊙拓展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17題:興華村前年只有16戶使用天然氣,去年使用天然氣的戶數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氣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戶。今年使用天然氣的一共有多少戶?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2)尋找解題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戶) 64+20=84(戶)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倍的認識”,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114頁思考題。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區別:
(1)意義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單位名稱,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沒有單位名稱。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內容: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具準備:
情景圖(課件),照片,蠟筆,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設讓學生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的情境,在測量中發現它們的長度都不是整厘米。從中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2)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小結:當測果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長。
(2)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現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從學生尺中,我能發現毫米與厘米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4、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匯報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舉例說明1毫米的長度
手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 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又長了什么本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第一課時
教學與實踐活動內容:青島版的三年級數學上冊第72——73頁
教學與實踐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掛圖)在這些變化中還存在許多數學問題。
你對哪個時期印象最深?了解到什么?
二、講授新課
他們從圖中了解到什么?
多少是一半?一半怎樣表示?(小組交流)
說說你是怎么表示的?
3、有沒有什么符號可以表示一半?
出示:1/2 讀作二分之一 這樣的數,我們叫它分數。
4、教學書寫:
先寫“—”,再寫“2”,最后寫“1”
5、胎兒頭長占身長的一半,也就是多少?
用紙條表示胎兒的身長,怎么表示一半?
6、嬰兒、成人的頭長也能用1/2表示嗎?用紙條折一折,涂一涂,表示一下。
指出頭長在哪兒?可以用哪個分數表示?
成人呢?
7、今天,我們認識了3個分數:1/2 1/4 1/8
8、學習書寫:
1/2:先寫“—”,再寫“2”,最后寫“1”
分數就這三個嗎?你還知道哪些分數?
三、小結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讀作二分之一
讀作四分之一
1/8 讀作八分之一
教學反思:
通過看圖和實際的操作,學生對分數的含義認識比較好,知道分母、分子的意思。分數的認讀需要加強練習,一部分學生習慣從分子開始讀,導致錯誤。
第二課時
教學與實踐活動內容:
認識幾分之幾,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教學與實踐活動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圖片)涂色部分是多少?
出示分數,學生涂色
二、講授新課
1、成年人的頭長占整個身長的多少?
2、成年人上身的長約占整個身長的多少?
3、八分之三是什么意思?(小組交流)
你能在這條線段上表示一下嗎?
4、 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3 分子
—— 分數線
8 分母
5、成年人下身的長約占整個身長的多少?你能說一說,寫一寫嗎?
6、成年人的上身長還是下身長?(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引導學生學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三、練習
1、 自主練習2:看分數,涂顏色
2、 自主練習3:火眼金睛辨對錯
說一說對不對,為什么?
3、 自主練習4:先寫出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數,再比較大小。
(先自己寫一寫,再在小組中交流。)
4、 自主練習5:寫出下面的分數
5、 自主練習6:先說說題目的意思,再填空。
板書設計:
分數的初步認識
3 分子
—— 分數線
8 分母
教學反思:
分數的比較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需要通過大量的練習來加強鞏固與理解。
第三課時
教學與實踐活動內容: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鞏固練習
教學與實踐活動過程:
一、復習導入:
出示分數,學生認讀
出示分數,學生比較大小
二、講授新課
1、你會比較下面每組分數的大小嗎?
1/4 1/9
2、小組討論有什么方法?(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4、總結方法:
當分子相同,分母不同時,哪個分數大
5、你會比較下面的分數嗎?
1/2 和1/4 1/5和 1/4
三、練習
1、自主練習7:同位互相合作,完成練習
2、自主練習9:填空
進行小競賽,看誰填的又對又快
3、自主練習10:你能照這樣擺下去嗎?
(先自己擺一擺,再填空,在小組中交流。)
說說,你發現了火柴棒的根數有什么變化規律?
4、自主練習11:小小設計師
花壇面積占整塊地面積的幾分之幾?
自己設計一個花壇,說說你設計的花壇占整塊地面積的幾分之幾?
5、自主練習12:數學手抄報
估一估,“小小發明家”欄目大約占手抄報的幾分之幾?
“名人名言”欄目大約占手抄報的幾分之幾?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6、知識長廊:讀一讀,了解分數的由來與發展。
教學反思:
異分母分數的比較對學生來說比較難理解,開始時可以借助圖畫來觀察、理解。慢慢地過度到抽象的分數比較大小。
第四課時
教學與實踐活動內容:簡單分數的加減法
教學目標:
1、學會通過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問題,,并運用簡單的的分數加、減法解決問題。
2、通過小組交流,合作探索,體驗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初步的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
3、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充分體驗解決數學問題的成功感,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掛圖
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分數,認讀
2、2/7是什么意思?
3、舉例說一個分數。
二、新授:
1、同學們,我們已經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發生奇妙的變化。當你長大成人的時候,身體各部分的比例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嗎? 出示掛圖
(引導學生觀察畫面。)
2、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3、出示問題1:成年人的軀干和下肢共占身長的幾分之幾?
你能解決剛才提出的問題嗎?(小組內交流)
匯報:
3/8+4/8=7/8
全班交流算法:
(1)3/8表示8份中的3份,4/8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8。
(2)3/8是3個1/8,4/8是4個1/8,3個1/8加4個1/8就是7個1/8,即7/8。
說說你喜歡哪種算法。
4、出示問題2:成年人下身比上身長幾分之幾?
這個問題你能自己解決嗎?(自己完成)
匯報自己的算法
三、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1:算一算
先看圖,弄清圖意再解答。
2、自主練習2
學生自己完成練習
同位互相檢查。
補充類似練習,適當擴展延伸。
3、自主練習3
指名說說圖意
同位互相涂一涂,完成練習
問題:一共涂了幾分之幾?
誰涂的多?多了幾分之幾?
四、小結
板書設計:
簡單分數的加、減法
3 / 8 + 4 / 8 = 7 / 8
5 / 8 – 3 / 8 = 2 / 8
教學反思:
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比較簡單,學生掌握較好,但是個別學生還需要加強練習。有時候,在練習中,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識。因此必要的練習必須加強。
第五課時
教學與實踐活動的內容:完成練習
教學與實踐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我們學過的簡單分數的加、減法。
二、鞏固練習
1、自主練習4
出示掛圖:小組開火車競賽
2、自主練習5
指名讀題,了解題意
獨立完成,指名上黑板,全班訂正
3、自主練習6
出示課件,幫助學生理解題意。
小組交流,完成填空
4、自主練習7
出示掛圖,指名讀題
做一朵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做一顆五星比做一面紅旗多用了幾分之幾?
這張紙用完了嗎?
5、自主練習8
獨立完成,要求正確、迅速,書寫工整
6、聰明小屋:
教師出示四個學生名字的卡片,小組合作,按照身高關系排排隊。
說說你的推理過程。
7、你知道嗎?
出示小知識,自己讀一讀。
說說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小結
教學反思:
通過一些各種各樣的練習,學生對分數部分知識的學習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提高。
第六課時
教學與實踐活動內容:我學會了嗎?
教學目標:
1、運用本單元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2、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
教具、學具準備:
準備一些拼圖
教學與實踐活動的過程:
一、導入:
看,小奇和小玲在玩拼圖游戲。我們來看看他們拼的怎么樣?
出示圖畫
二、我學會了嗎?
1、小奇和小玲各擺了這個拼圖的幾分之幾?
2、他們共擺了拼圖的幾分之幾?
指名列算式,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3、誰擺的多些?多幾分之幾?
指名列算式,說說你是怎么算出來的?
4、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三、豐收園
1、談談你學習這一單元的收獲
2、評價一下你的小伙伴
教學反思:
通過這個綜合的小練習,學生們進一步地鞏固了所學習的知識,教學效果比較好。在教學中,也要適當增加一些練習,幫助他們鞏固知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設計說明
本節課主要探究的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是在學生知道了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理解了周長的實際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突出了以下兩點:
1.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實踐探究的能力。
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探究,引導學生動手量一量,動筆畫一畫、算一算,通過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既發展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2.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學生利用對周長含義的理解,充分發揮自主性,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出它們的`周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匯報自己的學習成果,恰到好處地進行引導,從而歸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題卡 學情檢測卡
學生準備 直尺 彩筆 題卡
教學過程
⊙激趣引入
1.復習舊知。
師: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過哪些知識嗎?誰能說一說周長指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
2.引入新課,揭示課題。(課件出示)
師:剛才我們看到美羊羊和喜羊羊分別沿著長方形和正方形走了一圈,誰走得遠?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要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才能知道)
師:同學們說得真棒,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既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又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帶著問題去探究,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實踐探究
1.引導學生探究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48頁上面例題。
師:這是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怎樣才能求出它的周長呢?
學生動手操作,先量一量,再計算。
(2)組織學生集體交流結果和方法。
師:你測量了哪幾條邊的長度?你是怎樣算出這個長方形的周長的?
(請學生充分表達,展示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預設
方法一:先量出4條邊的長度,再加起來。
5+3+5+3=16(厘米)
方法二:先分別量出長和寬的長度,再把2個長和2個寬加起來。
5×2+3×2=16(厘米)
方法三:先把1個長和1個寬加起來,再乘2。
(5+3)×2=16(厘米)
(3)理解計算方法。
針對只測量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同學提問:你是怎樣想的?
在交流中明確:長方形的特征是對邊相等。
(4)對比評價。
師: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引導學生對比和評價不同的計算方法。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身份證號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探索數字編碼的簡單方法,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初步培養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2、通過調查、比較、猜測、交流等活動初步了解身份證編碼中蘊含的一些簡單信息和編碼的含義,并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對數字編碼思想的理解。
3、進一步體會數字編碼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增強對生活中數學問題的領悟與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了解身份證編碼的規律,初步學會編碼。
教學難點:
如何科學合理的編碼。
教學準備:
搜集身份證號碼,初步了解身份證號碼的信息、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提出問題
大家都知道,數字只有十個,這小小的十個數字,在生活中被人們廣泛應用,給人帶來方便、樂趣。我們按照不同要求、不同順序把這小小的十個數字編排起來,就會有千變萬化,還會傳遞各式各樣的信息,這堂課就來學習神奇的數字編碼。(板書課題)瞧,這么多的數字,我們把它們編成這個數字編碼,(課件出示身份證號碼),問:“大家認識這個數字編碼嗎?”對,這18個數字組成了身份證號碼。那么身份證號碼如何證明了我們的身份,傳遞了哪些個人信息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
二、探索身份證號碼的編制方法。
1、師:請同學們把課前收集的身份證號碼在小組內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這些數字分別表示了什么?在小組內把自己知道的與同學們分享。
(1)小組討論交流,初步獲得身份證號碼的編排規律。
學生在小組內觀察比較,將了解到的身份證號碼的信息在小組內交流。
(2)全班匯報交流。
預設1:身份證號碼都是18位,從中我們可以找出每個人的`出生日期,我的生日是…
預設2:我們組女生的身份證號碼的倒數第2位是雙數,男生的都是單數。
預設3:我們組有的同學前6位號碼一樣。
師:那么再看看屏幕上的身份證號碼,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及時出示:
42 11 82 19760902 01 5 0
省城縣生日碼順性校
份市區序別驗
地址碼碼碼碼
(3)質疑辨析。
師:對于身份證號碼的編排,大家有什么疑問?
學生自由質疑,如果沒有,師引導學生探索下列問題:
預設1:比較兩位同學的生日碼,你有什么疑問?
突出“01——09”的月份,例如3月出生的為什么要寫成03?
(如果是10—— 12月,就需要用2位數表示,而1——9月份的要用0來占位,是為了保證位數的一致)。
預設2:再出示個身份證號碼,說說有什么發現?
(這個身份證號碼最后一位的校驗碼是字母“X”,為什么呢?)講解:這個“X”不是字母,而是羅馬數字的“十”。校驗碼是按統一的公式計算出來的,分“0、1、2、…9、10”共11個數字,當校驗碼為“10”時,為了保證身份證號碼統一為18位,所以要用羅馬數字“X”來表示。
預設3:如果是雙胞胎,倆人的身份證號碼會不會相同?
(雙胞胎的身份證號碼不同,雖然地址碼和出生日期都相同,但順序號和性別可能不同,即使性別碼相同,順序碼也一定不同,而且校驗碼也會不同)。
師:一個身份證號碼和一個人相對應,一個人的身份證號碼只有一個,一個號碼也只能代表一個人的身份。這就是編碼的“唯一性”。(板書)
2、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編碼?補充出示:商品的條形碼、銀行卡號、駕駛證號(車牌號、學生證號碼條:圖書編碼)。
這些數字編碼的編排也都有一定的規律,大家如果感興趣,課后可以選一種搜集資料去調查了解難它的含義。
三、嘗試編碼體會基本方法
1、創設情景,完成小任務:登記跳繩成績。(準備兩張登記表,一份有編碼的一份沒有編碼的)師報名字,學生登記,比較兩次登記有什么不同?
2、再出示:在三年級跳繩比賽中,只有16號的XXX同學跳了100個,你知道是誰嗎?
引導認知:有可能是其它班級的,這與編碼的唯一性是不符的。
3、那么請你為XXX同學編一個號碼,能讓我們看到這號碼,就知道這是三年級五班的XXX同學,而不是其他人。你會怎么編呢?
小組內共同討論再編。出示編碼說明書
匯報:有可能出現3516 30516。說明各個數字表示的意義。哪個編碼更好?
4、按照這個方法,給自己編個號碼。
再討論這樣編寫的號碼有什么變化呢?
(會,只能保證今年學號的唯一性,但是年級升高了,學號也會變化,那樣在小學階段會有6個學號,而且現在的學號會是下一年級某個學生的學號,會有重復,不便查找。)
5、再為自己編個號碼,既能表明年級、班級、學號,又能用六年的號碼嗎?
學生小組內討論共同編號。
匯報。師提示:加入入學年份,可以保證每個學號只對應一個人,而且永久有效。
6、小結:我們在設計編碼時,注意選擇重要的,相對不變的信息,然后盡量用最少的數字表示出每個信息,注意保證位數相同。
四、總結拓展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說說你的收獲。
板書:數字編碼
唯一性
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是“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基于以上理念,我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數字編碼中我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身份證號碼的編排方式,體會編碼的特點,初步學會編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難點是怎樣科學合理地編碼。教學中,第一環節我以談話交流導入,引出課題,并為下面學生自行編碼奠定一定的基礎。第二環節,探究身份證號碼中的秘密,讓學生課外收集號碼,并了解相關信息,在自主探究、學習的情況下了解到底身份證號碼中隱藏著怎樣的信息。了解每個數字用幾位數表示,新舊身份證的區別,數字編碼的作用和生活中的數字編碼。第三環節,練習,通過動手操作,初步學會編碼的方法。數字編碼這一單元是人教版數學教材第九冊的內容,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的大,但它與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的緊密。我沒有按照過去的傳統教法——課前將相關知識一一查詢搜集,然后傳授給學生。而是給學生分配任務,讓學生自己收集整理資料,然后在課上做匯報交流。同學們通過課前調查,在生生互動,相互交流這一環節,顯示了超強的信息量和驚人的創造性,課堂教學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教學設計創造性、開放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有效運用了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交流匯報和課后運用知識的多種學習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廣闊空間。課前我分小組給學生分配任務。
二、教學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學生通過上網、咨詢、調查等方式收集到了許多編碼的知識。知道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編碼,例如:圖書編碼、商品編碼、運動員號碼牌、門牌號碼、銀聯卡、積分卡等等。學生通過進一步的調查學習,還了解到不同的編碼表示的含義。
三、合作學習在課堂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課前,小組長帶領幾個同學把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整理。課中,小組代表匯報完后,馬上就有同學站起來補充匯報。零零散散的知識在同學們的合作努力下變得條理清楚、概括完整。
四、本節課注重理解與運用。在學生了解、掌握了生活身份證號碼的知識之后,讓學生親身感受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協作中互補,感受到合作交流學習的重要,使學生用積極的情感來學習數學。
上完這節課,我進一步加深了對新課標的理解,重新認識了“教”與“學”的關系。不要簡單地充當知識的傳話筒,也不要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收器。而是把自己放在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位置上,充分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索問題的精神。他們課前通過做社會調查,上網搜集資料,向家長咨詢等活動,逐漸走“近”數學——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
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的語言不夠精煉,對有些問題處理的不夠及時準確,對學生的反應作出正確、及時的反饋與評價,還有一定的難度,我還需要不斷的提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進一步建立千克、克和噸的質量觀念。
2、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和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3、初步經歷質量單位的形成過程,結合生活實際解決問題。
4、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鞏固千克、克、噸的認識。
教學難點:結合生活實際,解決與千克、克、噸有關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某超市招聘售貨員的考試,要求應試的人員必須掌握最基礎的質量單位的`有關知識,剛好我們才學過了這方面的知識,大家有沒有興趣試一試?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稱物品,認秤。
學生獨立完成并說一說為什么下面兩樣物品稱出的質量用“千克”作單位。
2、貼標簽。
以給商品貼上質量標簽的游戲形式出現,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千克和克的實際質量,吸引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3、補標簽。
教師創設情境:“下面這些物品和動物的質量標簽上的質量單位漏寫了,你能把它們填補完整嗎?”學生用不同的手勢表示“千克、克、噸”,集體完成,并請學生陳述自己的理由。
4、比較下面物品的輕重。教師用第3題中單純的式子變為比較兩種標明質量的物品輕重,吸引學生參與。
復試
1、第5、6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第7題。學生獨立觀察思考、理解圖意;嘗試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8題。學生獨立嘗試解決;同桌交流。
4、第9題。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在此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解決問題,給每個學生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最后全班交流,看哪個小組想出的方法最多。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第10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小組交流,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際操作。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能有:10克10克地稱5次;先稱30克,再稱20克;先稱2個20克,再稱10克等。
6000克=( )千克 3 g=( )g
4噸=( )千克 6000 t =( )g
4千克500克=( )克 3噸70千克=( )千克
四、總結反思,拓展升華
第11題。這道思維訓練題蘊含著代換的數學思想,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用學具代替蘋果梨子擺一擺,增強直觀性。解題思路是:3個蘋果和3個梨合起來剛好和9個桃子一樣重,所以1個梨和1個蘋果應和3個桃子一樣重。學生若有其他的合理想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
五、作業:作業本上的作業。
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了解24時計時法的特征,會用24時計時法正確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時刻,并能正確進行兩種計時法的互換。
2.經歷認識、收集、應用24時計時法的過程,體會24時計時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建立時間觀念。
3.在探索24時計時法與普通計時法的'互換中,促進思維發展。
教學重點:
能正確地把用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間,與用普通記時法表示的時間進行互換。
教學難點:
理解和發現普通記時法與24時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鐘面(上面是7時)
1.同學們,在前邊我們已經認識時鐘,看看現在是幾時?(7時)你們昨天7時在干什么?(看電視、吃早餐、睡覺)為什么會這樣呢?
2.揭示課題 :24時計時法
【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數學學習,喚醒了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新課伊始,設疑激趣,一方面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明確了方向。】
二、圍繞目標,合作學習。
1.關于24時計時法你有哪些了解?
2、.談話交流。
a.晚上12時 談話:春節聯歡晚會新年的鐘聲是什么時候敲響的呢? 思考:這是夜里12時,是舊的一天的結束,新的一天的開始。我們把這一刻稱為0時。閉上眼睛想一想,時針一天正好走幾圈呢?接著演示時針是怎樣走的。
b.上午7時 思考:現在是幾時?你在做什么?
c.中午12時 追問:上午的學習結束,該吃午飯了。是幾時?到中午12時為止,鐘表上的時針走了幾圈?經過了多少小時?
d.晚上7時怎樣用24時計時法表示?有什么電視節目?(思想教育:關心國家大事)
e.又到晚上12時
思考:這一天鐘表上的時針走了幾圈?經過了多少小時呢?1日=()時?
3. 怎樣用24時計時法來表示一天中不同的時刻嗎?
4.反饋練習
a. 0時指什么時候?
b.上午7時,用24時計時法怎么表示?中午12時怎么表示呢?
c.下午1時用24時計時法該怎么表示呢?
d.下午7時,用24時計時法該怎么表示?
【利用鐘面模型的課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感知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時針在鐘面上轉兩圈,一晝夜共有24個小時,建立0時的概念。通過具體的事例,幫助學生明確一天中開始和結束的時間“0時”。認識0時是一天的開始,24時是一天的結束。】
四、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設計說明
本節課圍繞“混合運算”“加與減”“乘與除”等數的運算知識進行整理和復習。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是筆算乘法的開始,要讓學生切實掌握。本節復習課在教學設計上對以下幾個方面比較關注:
1、重視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
數的運算這部分內容的知識點比較多,在復習時必須進行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一個完整的、清晰的知識體系,從而更深刻地理解算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復習鞏固計算方法和運算順序的同時,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對自己以往練習中出現過的錯誤進行回顧和整理,反思自己在計算中經常會出現的錯誤,組織學生思考如何避免這些錯誤的再次出現。
3、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廣泛搜集各種類型的習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答,開闊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大大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整理復習
1、回顧本學期學習的知識。
師:上節課我們復習了小數的相關知識,本節課我們復習“數的運算”部分的知識。請同學們回顧本學期你都學過哪些運算?
預設
生: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的運算順序;整十、整百、整千數乘(除以)一位數的口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簡單的小數加減法。
師:小數的加減法我們上節課已經復習過了,這節課我們就來復習一下整數的相關運算。
2、結合教材習題,復習“數的運算”的相關知識。
(1)復習兩位數乘(除以)一位數的筆算。
課件出示教材92頁3題。
師:請同學們圈一圈,算一算,說說你是怎樣算的。
(學生獨立完成后與同桌交流,師巡視指導)
個體匯報。
師相機指導,學生結合點子圖和小棒圖重點說清每步計算的實際意義,鞏固算理。
(2)復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兩步)的運算順序。
課件出示習題:
327+46-135 (126-62)×6
1000-582-10472÷8+75
學生獨立完成后與同桌交流運算順序。
讓全做對的學生介紹自己的計算方法。
(3)復習整十、整百、整千數乘(除以)一位數的口算。
課件出示習題:
80×3=70×9=40×6=500×9=
100×5=6×300=420÷7=630÷7=
900÷3=2×20xx=7×60=400÷8=
學生開火車計算。
指名說算法后,一起回顧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
(先把整十、整百、整千數0前面的數與一位數相乘,計算出積后,再看乘數末尾有幾個0,就在積的末尾添上幾個0)
(4)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回顧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課件出示教材92頁7題。
師:請同學們根據題意獨立解決問題,并根據自己解決問題的過程小組內交流一下自己思考問題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師巡視并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體輔導。
指名匯報思考問題的方法。
預設
生1:我從問題入手,要求應找回多少元,要用付的錢數減去買籃球花的錢數。
生2:我用畫示意圖的方法表示數量關系,先求出4個籃球一共花的錢數,再用200減去買籃球一共花的錢數,所得的就是應該找回的錢數。我認為解決實際問題時應該弄清數量關系后再列式計算。
設計意圖:通過按部就班地復習,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活動目標:
認識基本的平面圖形,圓,正方,長方形,三角形活動重點:認識基本的平面圖形,能夠數出來
活動難點:
認識基本的平面圖形,能正確數出多少種圖形
活動過程: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拿出一個紙盒)。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么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數一數紙盒有幾個面?教學生有順序的數法:上下,左右,前后各兩個面,一共是六個面。
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的各個面和相對面有什么特點。
這樣使學生明白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問:誰知道它們是什么形狀的?板書:正方體。讓學生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并且指出正方體的六個面有什么特點?
3、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5、認識球體和三角形也同樣列舉出一些道具,例如:乒乓球、籃球、三角尺等。讓幼兒在很直觀的辨認出各種圖形,并讓幼兒自己列舉出生活中都看見過哪些實物是什么圖形?
二、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五的第1—4題。
三、小結
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面一樣嗎?
正方體、球體、三角形呢?
課題10以內連加法第11周第4—5課時
活動內容:10以內連加法活動目標:1、學會連加法2、能夠準確計算
活動重點:學習計算方法,能準確計算活動難點:正確,快速的計算活動過程:一、口算練習
4+4 2+3 5+2 2+5 6+2 7+1 8+1 7+2 7+3 10+0 9+1 4+4 2+8 2+6 2+7 6+4 4+3 5+5二、新課學習
教室里有2個同學,不一會來了3個同學,又來了2個同學,現在教室里共有多少名同學呢?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課題:
小數的大小比較第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主題圖,談話引入:今天天氣真熱,童童想到冷飲店買些冷飲。請大家觀察價目表,看看這里有哪些品種的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教師指名說說每種冷飲的名稱和價錢。
教師整理板書: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磚1.5元,蛋筒2.2元。
提問:通過這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談話:童童想買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個貴一些,你能幫她比一比嗎?揭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提問:如何比較0.8和0.6的大小?
課件出示:0.8 ○ 0.6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并選派代表交流、匯報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在正方形中分別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結:兩個小數都是零點幾的,我們可以比較它們的小數部分,十分位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2.試一試。
提出問題:比一比雪糕和冰磚的價格,并和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出示:0.8 ○ 1.5
(1)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代表匯報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數部分是0,1.5的整數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寫成分數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談話:同學們說得很多,這些方法都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來表示這兩個數。
(出示數軸圖)提問:你能在數軸上標出0.8和1.5的位置嗎?
學生在教材中的數軸上標出兩個小數的位置。
學生匯報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結: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不相同時,可以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3)引導:在數軸上標出0.6,比較0.6、0.8和1.5這三個數哪個,哪個最小。學生獨立標出位置,并比較大小。
(4)任意選兩種冷飲,比一比價格,再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在小組里交流,主要比較以下四種情況:
0.8○2.2 0.6○2.2 1.5○2.2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評。
比一比:四種飲品,哪種冷飲最貴,哪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結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提問:我們在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來比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總結。
(1)采用換算單位法,把較大的單位換算成小的單位。
(2)數軸比較法,先把這些數依次在數軸上標出,然后比較其大小。
(3)整體比較法,即位數相同,從位比起,相同數位上的數誰大這個數就大;位數不同,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時候,就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這個小數就大。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兩條彩帶各長多少厘米嗎?(6厘米和9厘米)
再問:用分米作單位,這兩條彩帶分別長多少?
再問:你能比較這兩個小數嗎?(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寫出小數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并說說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根據圖中的涂色部分寫出小數,然后比較大小。
指名匯報,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比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回顧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匯報。
4.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標出數,然后按順序把三個數填入括號內,最后集體交流,說說比較的過程。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20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復習教案01-02
【熱門】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推薦】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熱】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熱門】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薦】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熱】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