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內容】《義教課標實驗教科書 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56-58頁例4及做一做。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理解圖形按一定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原理。
2、能按一定的比,將一些簡單圖形進行放大或縮小。
【教學重點】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難點】按一定的比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準備】多媒體
【自學內容】見預習作業
【教學預設】
一、自學反饋
1、什么叫做比例尺?
一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
2、怎樣求比例尺?
求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最簡整數比。
3、一棟樓房東西方向長40,在圖紙上的長度是50c。這幅圖紙的比例尺是多少?
(1)學生嘗試獨立求比例尺。
(2)匯報交流
50c:40=50c:4000c=1:80
(3)你是怎么想的?
二、關鍵點撥
1、求比例尺。
(1)怎樣求一幅圖的比例尺?
先寫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再化成最簡整數比。
(2)比例尺有什么特點?
比例尺是前項或后項為1的比。
(3)比例尺可以怎樣表示?
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1:500000)或(線段比例尺)
2、求實際距離。
(1)在一副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圖上,量得兩地間的距離大約是10c,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多少?
(2)學生嘗試獨立列比例解答。
(3)匯報交流
解:設這兩地之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x厘米。
=
=5000000
5000000c=50
(4)你覺得在求實際距離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實際距離一般用千米做單位。
3、求圖上距離
(1)學校要建一個長80米,寬60米的長方形操場,你會畫操場的平面圖嗎?
(2)學生嘗試畫操場的平面圖。
(3)匯報交流
你是怎么畫的?【根據圖紙大小確定比例尺,可以是數值比例尺也可以是線段比例尺,根據所確定的比例尺求出圖上距離,再畫圖,畫圖后還要標上比例尺。】
三、鞏固練習
1、課本第53頁練習八第1題求比例尺。
2、課本第52頁做一做第1題。
3、課本第52頁做一做第2題。
四、分享收獲 暢談感想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聽課隨想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內容:
成正比例的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像特征,并能根據圖像解決有關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
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關系。
教具準備:
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情況,其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你能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嗎?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舉出一些簡單的例子,如
(1)班級人數多了,課桌椅的數量也變多了;人數少了,課桌椅也少了。
(2)送來的牛奶包數多了,牛奶的總質量也多了;包數少了,總質量也少了。
(3)上學時,去的速度快了,時間用少了;速度慢了,時間用多了。
(4)排隊時,每行人數少了,行數就多了;每行人數多了。行數就少了。
2、這種變化的量有什么規律?存在什么關系呢?今天,我們首先來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板書:成正比例的量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題情境圖。
問:你看到了什么?生
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體積也不同,高度越高體積越大;高度越低,體積越小。
(2)出示表格。
高度/㎝ 2 4 6 8 10 12
體積/㎝3 50 100 150 200 250 300
底面積/㎝2
問:你有什么發現?
學生不難發現:杯子的底面積不變,是25㎝2。
板書
教師:體積與高度的比值一定。
(2)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①在這一基礎上,教師明確說明正比例的意義。
因為杯子的底面積一定,所以水的體積隨著高度的變化而變化。水的高度增加,體積也相應增加,水的高度降低,體積也相應減少,而且水的體積和高度的比值一定。
像這樣,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子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②學生讀一讀,說一說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關系的。
要求學生把握三個要素
第一,兩種相關聯的量;
第二,其中一個量增加,另一個量也增加;一個量減少,另一個量也減少。
第三,兩個量的比值一定。
(三要素可再省略:1.相關聯;2.同時變化;3.比值一定)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比例關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Y/X=K(一定)
(4)想一想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學生舉例說明。如
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每袋牛奶質量一定,牛奶袋數和總質量成正比例。
衣服的單價一不定期,購買衣服的數量和應付錢數成正比例。
地磚的面積一定,教室地板面積和地磚塊數成正比例。
2、教學例2。
(1)出示表格(見書)
(2)依據下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3)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4)看圖回答問題。
①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
生:175㎝3。
②體積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
生:9㎝。
③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體積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是否在直線上?
生:水的體積是350㎝3,相對應的點一定在這條直線上。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通過交流使學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圖像特征。
3、做一做。
過程要求
(1)讀一讀表中的數據,寫出幾組路程和時間的比,說一說比值表示什么?
比值表示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速度)
(2)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成正比例。理由
①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②時間增加,路程也增加,時間減少,路程也隨著減少;
③種程和時間的比值(速度)一定。
(3)在圖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時間的點,并連接起來。有什么發現?所描的點在一條直線上。
(4)行駛120KM大約要用多少時間?指導學生估算的方法
(5)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4、課堂小結
說一說成正比例關系的量的變化特征。
學生回答成正比例的理由時,語言表述不清楚,要注意引導學生按照正比例中的三要素來回答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七第1~5題。
練習補充,可以從中挑選有關正比例的練習,其它可等學習反比例后再做。
板書設計:
成正比例的量
相關聯;同時變化;比值一定
x×y=k(定值)
教學反思:
反思的第(1)個問題是:什么樣的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資料上解釋: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那么一個人的身高和體重算不算兩種相關聯的量?第(2)個問題是:類型過于多,到底怎么幫助學生整理方法。一節課的學習孩子們基本上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但是對于判斷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孩子們還是感到困難,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上我處理的不夠好。我要再去請教其他老師,吃透這個知識。幫助孩子們更好的理解。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96~97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認識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知道扇形統計圖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數量和總量之間的關系。
2.能看懂扇形統計圖,并能從圖中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進行簡單的分析,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感受統計的價值。
教學重點:
看懂扇形統計圖,知道扇形統計圖的特征,并能從統計圖中讀出必要的信息。
教學難點:
根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準備:
課前統計本班學生喜歡的體育項目,課前統計學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頁情境圖,說說同學們正在干什么?
2.在這些體育項目中,你喜歡什么活動?出示統計表,進行統計。(可在課前進行調查統計,利用Excel自動生成扇形統計圖)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足球跳繩踢毽其他人數
【設計意圖】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為引出有關統計數據提供了現實背景。同時,采用真實的數據進行教學,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讓他們經歷數據收集、整理的全過程,進一步體會到統計的意義和價值。
二、整理數據,引入新課
1.通過這張統計表,我們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預設:數量的多少對比:如喜歡乒乓球人數最多,喜歡足球的比喜歡踢毽的多2人等;數量求和:如喜歡乒乓球的和喜歡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較喜歡每種運動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多少,可以怎樣比較?
3.如何計算喜歡各種運動項目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學生進行口算或筆算,完成統計表,并進行校對。
喜歡的項目
乒乓、球足球、跳繩、踢毽、其他
人數
12 8 5 6 9
百分比
30% 20% 12.5% 15% 22.5%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根據統計表得到數量之間的關系,再讓學生計算出百分比并補充表格,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百分比不僅可以表示出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的多少,還可以體現出喜歡各項運動的人數與全班總人數之間的關系,加深百分比與絕對人數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認識扇形統計圖
(1)如果我用這樣一張圖來統計我們最喜歡的運動項目,用這個扇形表示乒乓球的30%,你覺得這整個圓表示的是什么?
(2)乒乓球的30%又表示什么?
預設:把全班人數看作單位“1”,喜歡乒乓球的人數占全班人數的30%;把一個圓平均分成100份,喜歡乒乓球的占其中的30份。
(3)你能根據我們剛才計算的,把這張圖補充完整嗎?(教師可以逐項出示,并可以讓學生根據扇形的大小來判斷一下這塊扇形可能表示的是哪個運動項目。)
(4)根據學生回答完成扇形統計圖。
(5)揭題:像這樣的統計圖,我們把它叫做扇形統計圖。(板書課題)
(6)想想各個扇形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7)小結:扇形的大小和項目所占總人數的百分比有關。我們可以根據扇形的大小來判斷數量的大小。
2.理解扇形統計圖的特征
(1)看圖說說,在這幅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預設:量的多少:如誰多誰少,誰和誰一樣多;部分和總量的關系:如喜歡乒乓球和足球的人數占了總人數的一半,喜歡踢毽和跳繩以及其他項目的人數占了總人數的一半。
(2)說說這樣的統計圖有什么優勢?
預設:可以根據扇形的大小清楚直觀地看到量的.相對大小;可以看到各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
(3)小結:在這樣的統計圖上,我們不僅可以直觀地比較各個扇形的相對大小,還能清楚地看出各部分與整體之間的關系。
【設計意圖】通過計算、選擇、補充,讓學生經歷扇形統計圖制作的過程,使學生對扇形統計圖有一個較為完整、全面的認識,同時通過對信息的整理和對扇形統計圖的優勢分析,明確扇形統計圖的特點。
3.嘗試練習
出示教材第97頁“做一做”的內容。
(1)你能看懂這張扇形統計圖嗎?統計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知道的?(可以根據旁邊的圖例來知道各個扇形代表的項目。)
(2)說說從圖上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3)如果每天喝一袋250 g的牛奶,能補充每種營養成分各多少克?引導學生用百分數的意義理解各百分數和250 g的關系,進而算出各種營養成分多少克。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內容:
比較正數和負數的大小。
教學目的:
1、借助數軸初步學會比較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大小。
2、初步體會數軸上數的順序,完成對數的結構的初步構建。
教學重、難點:負數與負數的比較。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讀數,指出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二、新授:
(一)教學例3:
1、怎樣在數軸上表示數?(1、2、3、4、5、6、7)
2、出示例3:
(1)提問你能在一條直線上表示他們運動后的情況嗎?
(2)讓學生確定好起點(原點)、方向和單位長度。學生畫完交流。
(3)教師在黑板上話好直線,在相應的點上用小圖片代表大樹和學生,在問怎樣用數表示這些學生和大樹的相對位置關系?(讓學生把直線上的點和正負數對應起來。
(4)學生回答,教師在相應點的下方標出對應的數,再讓學生說說直線上其他幾個點代表的數,讓學生對數軸上的點表示的正負數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
(5)總結:我們可以像這樣在直線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像這樣的直線我們叫數軸。
(6)引導學生觀察:
A、從0起往右依次是?從0起往左依次是?你發現什么規律?
B、在數軸上除可以表示整數外,還可以表示分數和小數。請學生在數軸上分別找到1.5和-1.5對應的點。如果從起點分別到1.5和-1.5處,應如何運動?
(7)練習:做一做的第1、2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未來一周的天氣情況,讓學生把未來一周每天的最低氣溫在數軸上表示出來,并比較他們的.大小。
2、學生交流比較的方法。
3、通過小精靈的話,引出利用數軸比較數的大小規定: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4、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利用學生的具體比較來說明“-8在-6的左邊,所以-8〈-6”
5、再通過讓另一學生比較“8〉6,但是-8〈-6”,使學生初步體會兩負數比較大小時,絕對值大的負數反而小。
6、總結:負數比0小,所有的負數都在0的左邊,也就是負數都比0小,而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7、練習:做一做第3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一第4、5題。
2、練習一第6題。
3、某日傍晚,黃山的氣溫由上午的零上2攝氏度下降7攝氏度,這天傍晚黃山的氣溫是 攝氏度。
四、全課總結
(1)在數軸上,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
(2)負數比0小,正數比0大,負數比正數小。
第二課教學反思:
許多教師認為“負數”這個單元的內容很簡單,不需要花過多精力學生就能基本能掌握。可如果深入鉆研教材,其實會發現還有不少值得挖掘的內容可以向學生補充介紹。
例3——兩個不同層面的拓展:
1、在數軸上表示數要求的拓展。
數軸除可以表示整數,還可以表示小數和分數。教材例3只表示出正、負整數,最后一個自然段要求學生表示出—1.5。建議此處教師補充要求學生表示出“+1.5”的位置,因為這樣便于對比發現兩個數離原點的距離相等,只不過分別在0的左右兩端,滲透+1.5和—1.5絕對值相等。
同時,還應補充在數軸上表示分數,如—1/3、—3/2等,提升學生數形結合能力,為例4的教學打下夯實的基礎。
2、滲透負數加減法
教材中所呈現的數軸可以充分加以應用,如可補充提問:在“—2”位置的同學如果接著向西走1米,將會到達數軸什么位置?如果是向東走1米呢?如果他從“—2”的位置要走到“—4”,應該如何運動?如果他想從“—2”的位置到達“+3”,又該如何運動?其實,這些問題就是解決—2—1;2+1;—4—(—2);3—(—2)等于幾,這樣的設計對于學生初中進一步學習代數知識是極為有利的。
例4——薄書讀厚、厚書讀薄。
薄書讀厚——負數大小比較的三種類型(正數和負數、0和負數、負數和負數)
例4教材只提出一個大的問題“比較它們的大小”,這些數的大小比較可以分為幾類?每類比較又有什么方法,教材則沒有明確標明。所以教學中,當學生明確數軸從左到右的順序就是數從小到大的順序基礎上,我還挖掘三種不同類型,一一請學生介紹比較方法,將薄書讀厚。
將厚書讀薄——無論哪種類型,比較方法萬變不離其宗。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
【教學目標】
1、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認識生活中的折扣現象,理解折扣的含義。
2、能把折扣問題轉化成百分數問題,并能準確、靈活地解決生活中的折扣問題。
3.在探索解決“折扣”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百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獲得用數學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折扣的意義,感受折扣在生活中的運用,能正確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折扣問題。
【教學難點】能應用“折扣”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的相關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課
1、導入課題
(1)、孩子們!五一和國慶期間,商家為了招攬顧客,經常采用一些促銷的手段,你見過哪些促銷手段?(降價,打折、買幾送幾、送貨上門等)
(2)、有些同學提到了“打折”,大家看,(出示課件) 你認為打折之后去購買商品,是比原來便宜了還是貴了?
(3)、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與打折有關的數學問題——折扣。(板書課題)
2、明確目標
師:對于折扣,你知道些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出示學習目標:(1)、知意義 。(2)、會運用
剛才有同學提到他的理解,那是這樣嗎?在這節課中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好,讓我們進行今天的第一個學習任務。
二、民主導學
任務一:理解折扣的'意義
1、任務呈現:請大家自學書97頁第一自然段,完成下面的問題,有困難的組內互相幫助。
(1)什么是打折?
(2)幾折表示( )也就是( )
(3)八折=( — )=( )% 九五折= ( — )= ( )﹪
(4)八折表示什么?九五折表示什么?
2、自主學習
學生自學后完成,如遇到困難可以組內互相幫助。
3、展示交流
(1)明確”打折”的含義
打折就是商店降價出售,幾折就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十。
(2)明確“九折”“八五折”的含義
九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十分之九,百分之九十。
八五折表示現價是原價的十分之八點五,百分之八十五,誰是誰的85%呢?誰能說一說八五折的具體含義?
(3)及時鞏固
也就是說,折扣都可以轉化成百分數,是這樣的嗎?那你能不能很快地將下面的折扣改寫成百分數。你能說說這些折扣的意思嗎?(課件出示圖)用誰是誰的百分之幾描述。
七折 六五折 八八折
(4)小結
同學們,我們說了這么多折扣的意思,幾折就表示十分之幾,也就是百分之幾十。如八五折:現價是原價的85%(或十分之八點五)
剛才我們了解了這么多的折扣知識,下面看我們能不能利用這些折扣知識幫解決幾個實際問題。
任務二:用折扣解決問題(例題4(1))
1、出示例4的第(1)題:
爸爸給小雨買了一輛自行車,原價180元,現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買這輛車用了多少錢?
小結:孩子們,你們聽明白了嗎?他是把折扣問題轉化成百分數問題解決的。看來呀,關于折扣的問題我們只要把它轉化成百分數問題就能順利解決了。看來這道題沒有難倒大家,好,來道難點的。
2、任務呈現
幻燈出示例4的第(2)題:
爸爸買了一個隨身聽,原價160元,現在只花了九折的錢,比原價便宜了多少錢?
2、自主學習
學生獨立思考,自主解決。
3、展示交流
是啊!九折就是便宜了一折,我們是說打九折銷售,在國外有些國家就說成降價10%。說法是不一樣但意思一樣嗎?六折就是便宜了幾折,八五折呢?
4、比較上兩題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請大家仔細觀察我們剛才這兩道題,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都已知了原價的折扣,求現價和便宜了多少錢,在解答方法上我們都是求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 折扣問題的應用題其實就是百分數應用題,解答時可以按照百分數應用題的方法去解答。
5、同學們!通過這幾次的購物經歷,老師發現大家理解了折扣的含義,其實關于折扣還有很多的小奧秘。如果商場打折你最想讓他打幾折呢?也就是折扣數越小越好,剛才有同學提到0折,其實0折并不是不花錢,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可以上網查一查。
看這道題,同一款米奇書包,在A店打八折,在B店打九折,如果是你,你會到哪個店去買?
那如果老師告訴你這個書包的原價,你還會這樣選擇嗎?A店原價95元,B店原價80元。想想看你要去哪個店去買?非常好,大家都拿出筆來開始計算了。
小結:同學們靈活運用折扣知識解決了這么多的問題,真不錯。看來我們在購物時,不能僅看折扣,還要看這件商品原價,當然我們還要注意這件商品的質量、你是否需要等等,不要被商家的促銷手段所蒙騙,做一個理智地消費者。
好,這節課你學得怎么樣呢?我們檢測一下吧?
三、檢測導結
1、目標檢測
一、填空、
1、七折=( )%=( — ) 95%=( )折。
2、九五折表示現價是( )的( )%。
3、一件衣服打六八折銷售,就是便宜了原價的( )%
四、解決問題
一個書包原價100元,現在商店打八八折銷售,買這個書包現在要花多少錢?便宜了多少錢?
2、結果反饋
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出示答案,訂正。
3、反思小結
折扣是百分數在生活中應用的一個例子,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非常廣泛,這些知識都等著我們去發現、去思考、去探索,希望大家能做個有心人!可不要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打了“折扣”哦!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6
課前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復習了小數,那么小數與分數之間、分數與百分數之間又有怎樣的區別和聯系呢?希望通過本節課對分數、百分數的相關知識的復習,你們能找到正確的答案。[板書課題:分數(百分數)的認識]
⊙回顧與整理
1.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及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1)師:什么是分數?什么是分數單位?
明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者幾份的數叫做分數,其中的一份叫做分數單位。
(2)師:分數與除法有著怎樣的關系?
預設
生1:除法中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中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母,除號相當于分數線。
生2:因為0不能作除數,所以分數的分母不能為0。
2.真分數、假分數的特點。
(1)真分數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數的分數值小于1。
(2)假分數的分子大于或等于分母,假分數的分數值大于或等于1。
3.分數的基本性質、約分和通分。
(1)師:什么是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這叫做分數的基本性質。
(2)師:什么是約分和通分?
預設
生1:把一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但是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生2:把異分母分數分別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叫做通分。
(3)師:什么是最簡分數?
分子和分母是互質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4.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
(1)小數、分數、百分數的互化。
①小數化成分數。
原來有幾位小數,就在1的后面寫幾個0作分母,把原來的小數去掉小數點作分子,能約分的要約分。
例如:0.7= 1.25==
②分數化成小數。
用分子除以分母,能除盡的就化成有限小數;有的不能除盡,不能化成有限小數,一般保留三位小數。
例如:=3÷4=0.75 =3÷25=0.12
=3÷7≈0.429 =4÷9≈0.444
③小數化成百分數。
只要把小數點向右移動兩位,同時在末尾添上百分號即可。
例如:0.23=23% 1.7=170%
④百分數化成小數。
只要把百分號去掉,同時把小數點向左移動兩位即可。
例如:120%=1.2 85%=0.85
⑤分數化成百分數。
通常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除不盡時,通常保留三位小數),再把小數化成百分數。
例如:≈0.143=14.3%
⑥百分數化成分數。
把百分數改寫成分數,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例如:85%==
(2)師:誰能舉例說一說什么樣的分數能化成有限小數?
預設
生1:一個最簡分數,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
例如:=0.65,分母中只含有質因數2和5。
=0.8125,分母中只含有質因數2。
生2:如果一個最簡分數的分母中含有除2和5以外的其他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
例如:≈0.056
分母中除質因數2以外,還有質因數3。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杠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杠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么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么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么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匯報結果。
學生發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么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厘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確定位置的方法,說出某一物體的位置。
2、會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
3、發展空間觀念,初步體會到數形結合的思想。
4、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經歷確定位置的全過程,從而掌握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
在方格紙上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法】
情境教學法,創設找圖書管理員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感知確定位置的方法。
【學法】
積極參與法,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理解用數對確定位置的方法,并積極參與動手操作活動,提高看圖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生談話。
學校讓我們班推薦一位同學到學校圖書室做圖書管理員,老師已經選好了,那么你們想不想知道這位同學是誰嗎?
這位同學在班級中的位置是第三組的。你們知道這位同學是誰嗎?他可能是哪幾位同學?如果要找到這位同學,還要知道什么條件?
這位同學的座位是在第3排,大家知道這位同學是誰嗎?
2、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確定位置的方法。
板書課題:用數對確定位置
【設計意圖:通過談話中引入數學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習新知奠定了基礎。】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例題1教學圖。
讓學生觀察圖,說說張亮同學坐在第幾列?第幾行。
(豎排叫做列,橫排叫做行)
(2)張亮同學坐在第2列,第3行。用數對來表示(2,3)。
(3)讓學生用數對表示王艷和趙強的位置。
王艷(3,4)趙強(4,3)
(4)小結。
確定一個同學在教室的位置,要考慮兩個要素:第幾列和第幾行。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認識第幾列第幾行的判斷方法,經歷應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的解決問題的過程】
2、完成第3頁的“做一做”。
課件出示電影院和電影票的圖片。出示題目:舉出生活中確定位置的例子,并說一說確定位置的方法。
(電影院用電影票來確定位置,電影票一般都寫著“幾排幾號”,“排”表示行,“號”表示列。比如“3排7號”用數對表示是(7,3)。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情景出發,選擇學生感舉的事物,提出相關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教學例2。
(1)認識方格圖。
出示動物園示意圖。
指導學生觀察圖。
這幅動物園示意圖與以前見過的示意圖有以下幾點不同:一是動物園的各場館都畫成一個點,只反映各場館的位置,不反映其他內容;二是表示各場館位置的那些點都分散在方格紙豎線和橫線的`交點上;三是方格紙的豎線從左到右依次標注了0,1,2,…,6;橫線從下往上依次標注了0,1,2,…,6,其中的“0”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2)用數對表示圖中各場館的位置。
提問1:我用了數對(3,0)來表示大門的位置,你們知道我是怎樣想的嗎?
【大門在示意圖中處于“豎線3,橫線0”的位置上,所以可以用數對(3,0)來表示】
你們能用數對表示其他場館所在的位置嗎?
【熊貓館(3,5)大象館(1,4)猴山(2,2)海洋館(6,4)】
(3)根據數對標位置
在圖上標出下面場館的位置:飛禽館(1,1)、猩猩館(0,3)、獅虎山(4,3)。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的事例認識和理解位置與坐標中數值的對應關系,讓學生不但會用數對描述現實生活中的位置,還會描述坐標圖上的物體的位置。】
三、鞏固運用
1、小游戲:看誰反應最快。
老師說出一組數對,相應的同學要在3秒內起立。
2、做一做。(課件出示)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如何用數對來確定位置,用數對確定位置時,數對中的前一個數表示第幾列,后一個數是表示第幾行。
五、板書設計
用數對確定位置
豎排叫做列從左往右
橫排叫做行從前到后
張亮坐在第2列第3行(2,3)
(列,行)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9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比的實際應用。根據《數學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的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積極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間,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基于以上教學理念,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以下特點:
1.聯系生活實際,體會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應用價值。
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應讓學生從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獲得直接經驗。因此,在教學中,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了解無論是照相還是用放大鏡看書、用投影儀放大圖表,都離不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知識,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2.在觀察、操作中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基于以上認識,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借助對例題的探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方法,并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后的圖形,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的各邊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即可。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圖形的大小改變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并掌握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紙卡
學生準備 方格紙
教學過程
情境導入
1.觀察、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1)觀察、感受。
①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么?
(紙卡上的字為小5號字,學生躍躍欲試后會有些失望,因為看不清)
②把紙卡放到展臺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么?
生搶答: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引導學生思考。
師:為什么紙卡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呢?
生:因為字被放大了。
2.結合生活實際,導入新課。
(1)過渡: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下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課件出示教材59頁主題圖)
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預設
生1:圖1是把物體縮小。
生2:圖2、圖3、圖4都是把物體放大。
(2)導入新課。
今天,就讓我們從數學的角度一起來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板書: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設計意圖:創設一個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情境,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探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的興趣,使學生在觀察、體驗中初步感知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探究新知
1.探究把圖形放大的意義和方法。
(1)課件出示教材60頁例4。
(2)思考、交流。
提問:“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生:“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畫圖方法。
①提問:以正方形為例,具體畫圖時應該怎樣做?
預設
生:正方形原來的邊長是3個單位長度,現在按2∶1放大后,邊長應該是6個單位長度。
②畫圖。
(學生獨立畫放大后的正方形,教師巡視指導)
(4)完成例4。
①怎樣畫長方形?
預設
生:把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放大到原來的2倍,畫出長方形。
②怎樣畫三角形?
預設
生:把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放大到原來的2倍后,連接兩條直角邊的端點。
(可引導學生用數方格法驗證,當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時,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也放大到原來的2倍)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0
目標:
1、 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計算公式。
2、 會運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提高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
3、 在公式推導中滲透轉化的思想。
重點:
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難點:
圓柱體積的計算。
用具:
課件、圓柱模型。
過程:
1、 教師提問。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怎樣求長方體的體積?
(2)圓的面積公式是什么?
(3)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推導的?
2、 教師:同學們,我們在研究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時,是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形來解決的,那么,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呢?能不能也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柱的體積)
1、 教學例5。
講授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演示動畫“圓柱的體積”)
(1)教師演示。
把圓柱的底面分成16個相等的扇形,再按照這些扇形的形狀,沿著圓柱的高把圓柱切開,這樣就得到了16塊體積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體圖形。
(2)學生利用學具操作。
(3)啟發學生思考、討論:
①圓柱切開后可以拼成一個什么立體圖形?(近似的長方體)
②通過剛才的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A、拼成的這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和圓柱相比,體積大小沒變,但形狀變了。
B、拼成的這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和圓柱相比,底面的形狀變了,由圓變成了近似長方形的立體圖形,而底面的面積大小沒有發生變化。
C、這個近似長方體的立體圖形的高就是圓柱的高,高的長度沒有變化。
(4)學生根據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進行猜想。
①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②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③如果把圓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狀是怎樣的?
(5)通過以上的觀察,啟發學生說出發現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形狀越接近長方體。
②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積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來的長方體的長就越接近一條線段,這樣整個立體圖形的形狀就越接近長方體。
(6)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①學生分組討論:圓柱的體積怎樣計算?
②學生匯報討論結果,并說明理由。
教師: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板書: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板書: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板書: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板書:高)所以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板書: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③用字母表示圓柱的體積公式。(板書:V=Sh)
2、 教學例6。
出示教材第26頁例6。
(1)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教師:要知道能否裝下這袋奶,首先要計算出什么?
學生:杯子的容積。
(3)指明要計算杯子的容積,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
杯子的底面積:3.14×(8÷2)2=50、24(cm2)
杯子的容積:50、24×10=502、4(mL)
答:因為502、4大于498,所以杯子能裝下這袋牛奶。
3、 教學例7。
師:看下面的問題你能解答嗎?遇到了什么問題?有什么辦法嗎?(課件出示:教材第27頁例7)
生1:這個瓶子不是一個完整的圓柱,無法直接計算容積。
生2:我們可以先轉化成圓柱,再計算瓶子的容積。
師:怎樣轉化呢?說說你的想法。
學生可能會說:
瓶子里的水的體積始終是不變的,即使瓶子倒置后,水的體積與原來還是一樣的,這樣就說明瓶子的容積其實就是水的體積加上18cm高的圓柱的體積。
也就是把瓶子的容積轉化成了兩個圓柱的體積。
……
師:嘗試自己解答一下。
學生嘗試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
瓶子的容積=3.14×(8÷2)2×7+3.14×(8÷2)2×18
3.14×(8÷2)2×7+3.14×(8÷2)2×18
=3.14×16×(7+18)
=3.14×16×25
=1256(cm3)
=1256(mL)
答:這個瓶子的容積是1256mL。
只要學生解答正確就要給予肯定,不強求算法一致。
【設計意圖:讓學生聯系實際,靈活地運用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體會到在生活中,數學知識應用的廣泛性】
師:在本節課的學習中,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可能會說:
利用“轉化”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利用了體積不變的特性,把不規則圖形轉化成規則圖形來進行體積的計算。
在五年級時,計算梨的體積也是用了轉化的方法。
……
【設計意圖:既幫助學生梳理了所學知識,又及時總結了學習方法,滲透了數學思想】
圓柱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V=
A類
1、填表。
底面積S(平方米) 高h(米) 圓柱的體積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個圓柱形水池,底面半徑是10米,深1.5米。這個水池的占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水池的容積是多少立方米?
(考查知識點:圓柱的體積;能力要求: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
B類
兩個底面積相等的圓柱,一個圓柱的高為9分米,體積為162立方分米。另一個圓柱的高為3分米,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考查知識點:圓柱的體積;能力要求:能運用圓柱體積計算的方法解決簡單的問題)
課堂作業新設計
A類:
1、 45 25.6
2、 314平方米 471立方米
B類:
54立方分米
教材習題
第25頁“做一做”
1、 75×90=6750(cm3)
2、 3.14×(1÷2)2×10=7.85(m3)
第26頁“做一做”
1、 3.14×(8÷2)2×15=753.6(cm3) 753.6cm3=0.7356L 0.75361 不夠。
2、 3.14×(0.4÷2)2×5÷0.02≈31(張)
第27頁“做一做”
3.14×(6÷2)2×10=282.6(cm3) 282.6cm3=282.6mL
第28頁“練習五”
1、 3.14×52×2=157(cm3)
3.14×(4÷2)2×12=150.72(cm3)
3.14×(8÷2)2×8=401.92(cm3)
2、 3.14×(60÷2)2×90=254340(cm3) 254340cm3=254340mL
3、 3.14×(3÷2)2×0.5×2=7.065(m3)
4、 80÷16=5(cm)
5、 3.14×1.52×2×750=10597.5(千克) 10597.5千克=10.5975噸
6、 表面積:3.14×6×12+3.14×(6÷2)2×2=282.6(cm2)
體積:3.14×(6÷2)2×12=339.12(cm3)
表面積20×10+20×15+15×10)×2=1300(cm2) 體積:20×10×15=3000(cm3)
表面積:3.14×14×5+3.14×(14÷2)2×2=527.52(cm2)
體積:3.14×(14÷2)2×5=769.3(cm3)
7、 25cm=0.25m 35—3.14×(2÷2)2×0.25=34.215(立方米)
8、 3.14×(6÷2)2×11×(2+1)=932.58(cm3) 932.58cm3=932.58mL
932、58800 不夠
9、 81÷4.5×3=54(dm3)
10、 3.14×(10÷2)2×2=157(cm3)
11、 3.14×(1.2÷2)2×20×50=1130.4(cm3) 1130.4cm3=1.1304L 1.13041 能裝滿。
12、 3.14×(10÷2)2×80—3.14×(8÷2)2×80=2260.8(cm3)
13、 30×10×4÷6=200(cm3)=200(mL)
14、 3.14×102×20=6280(cm3) 3.14×202×10=12560(cm3)
15、 第四個圓柱的體積最小;第一個圓柱的體積最大。
發現:同樣一張長方形紙可以圍成兩個不同的圓柱,且以長邊為圓柱的底面周長時圍成圓柱的體積最大。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第十二冊第36~37頁例4、例5及做一做,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正確地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2、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體驗轉化及極限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教學難點:理解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多媒體課件、圓柱形容器、水、橡皮泥。
教學過程:
一、激凝導入
師: 大家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我們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可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水。(出示裝有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嗎?你能想什么辦法知道它的體積?
(2)生回答。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圓柱體。
那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圓柱體橡皮泥的體積嗎?
生(熱情的):老師將它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就可以了!
3、創設問題情境。
師小結:這么說同學們都有辦法將一些圓柱形的物體轉化為長方形或正方體來求它們的體積,大家真了不起!那如果我們要求某些建筑如(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雄偉的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一個圓柱形門柱的體積,或者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還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不能)
那怎么辦?
學生試說出自己的辦法。
師:看起來前面這些方法雖然可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必須找到一個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才行,是不是?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推導圓柱的體積公式。
師:你們打算怎么去研究圓柱的體積?
小組同學討論研究的方法。
2、學生動手操作感知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操作學具,進行拼組)。
(2)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體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3)想像:如果把圓柱像這樣等分成32份、64、128份后再拼起來,會怎么樣?有怎樣的變化趨勢?分成無數份呢?(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拼起來的近似長方體的長越近似于直線,這樣整個圖形越近似于長方體。如果照這樣分成無限多份,拼出的圖形就是長方體)
3、教師課件演示圓柱轉化成長方體的過程。
4、師生共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的體積=底圓柱面積高
V = Sh
5、鞏固公式
①V、S、h各表示什么?
②知道哪些條件就可以求圓柱的體積?
а、知道底面積和高可以直接用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
b、知道底面半徑和高,可以先計算出底面積,再計算體積;
c、知道底面直徑和高,要先算出半徑,再算出底面積,最后才能計算出圓柱的體積。
學生回答后師板書。
6、教學例4、例5。
課件分別出示例4、例5,讓學生找出題中的條件和問題,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三、實踐練習
1、出示課件:人民大會堂東門前的門柱和壓路機大前輪的有關數據求出它的體積。
2、拓展延伸:同學們到工廠參加社會實踐。工人師傅拿出一塊長、寬、高分別是6厘米、5厘米、4厘米的長方體,問:同學們,現在我們要把這塊木料加工成一個體積最大的圓柱體,你們想一想,圓柱的底面直徑和高應是多少?小林想了想說:我知道了。
同學們,你們知道小林是怎樣想的嗎?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2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上節課,我們從意義、讀法、寫法、大小比較、改寫以及省略尾數保留近似數等幾個方面復習了整數的相關知識,這節課我們按類似的思路來復習小數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小數的認識)
⊙回顧與整理
1.小數的意義。
過渡:同學們,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數表示物體個數的時候,例如:我吃了半個蘋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問:半個、一米半怎樣來表示呢?誰來說說小數的意義?
預設
生1:半個可以用0.5來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來表示。
生2:把整數“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這樣的幾份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千分之幾……可以用小數來表示。
2.小數的數位順序表。
師:小數的數位順序表是怎樣的?誰能把整數、小數的數位順序表補充完整?
(課件出示數位順序表,小數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師填充)
3.小數的讀法和寫法。
(1)師:怎樣讀小數?怎樣寫小數?
預設
生1:讀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讀法讀,小數點讀作“點”,小數部分按從左到右的順序順次讀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生2:寫小數的時候,整數部分按照整數的寫法寫,小數點寫在個位的右下角,小數部分順次寫出每一個數位上的數字。
(2)寫小數時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補足)
4.小數的分類。
(1)誰知道根據小數部分的位數是否有限,小數可以分成哪幾類?
預設
生:根據小數部分的位數是否有限,小數可以分成“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兩類。
(2)誰能舉例說明什么是有限小數?什么是無限小數?
預設
生1:小數部分的位數是有限的小數,叫做有限小數。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數。
生2:小數部分的位數是無限的小數,叫做無限小數。例如:8.33…,3.1415926…都是無限小數。
(3)無限小數還可以再細分嗎?如果細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幾類?
預設
生:無限小數可以分為無限不循環小數和循環小數。
(4)關于無限不循環小數和循環小數,你都了解哪些知識?
預設
生1:一個數的小數部分,數字排列沒有規律且位數無限,這樣的小數叫做無限不循環小數。例如:π
生2:一個數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這樣的小數叫做循環小數。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個循環小數的小數部分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數字叫做這個循環小數的循環節。
例如:3.99…的循環節是“9”,0.5454…的循環節是“54”。
5.小數的性質。
(1)師:誰能說說小數有怎樣的性質?
預設
生:在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2)理解小數的性質時,應該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數的末尾”,而不是“小數點的后面”)
6.小數點位置的變化。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3
設計說明
“反比例”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理念,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機會。
1.借助定義、實例,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義和生活實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函數思想,充分理解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的比值不變的特點,為學生探究成反比例關系的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以及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和特點奠定良好的基礎。
2.借助具體情境,在觀察、討論中發現規律。
教學中,通過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觀察、討論中發現“把相同體積的水倒入底面積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這一規律,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歸納、概括出反比例的意義及特點。
3.借助已有的學習經驗總結反比例關系式。
因為正、反比例體現的都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關系,且正比例關系表達式學生已經掌握,所以在總結反比例關系表達式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自己總結出反比例關系表達式,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玻璃杯 直尺 水 實驗記錄單
教學過程
⊙復習引入
1.復習。
課件出示:一個圓柱形水箱,底面積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這個水箱能裝水多少立方米?
(1)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問題。
(2)提問:你是根據什么公式進行計算的?
預設
生: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3)師追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還有怎樣的數量關系呢?在什么情況下其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
預設
生1:底面積=圓柱的體積÷高,高=圓柱的體積÷底面積。
生2:如果底面積一定,圓柱的體積與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圓柱的體積與底面積就成正比例。
2.引入課題。
如果圓柱的體積一定,那么底面積與高又成怎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反比例)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有關圓柱的體積問題以及列舉圓柱的體積、底面積和高之間的關系,在培養學生思維完整性的同時,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探究新知
1.在具體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關系的量。
(1)課件出示教材47頁例2,引導學生結合問題進行觀察。
師:觀察情境圖,理解圖意后,觀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觀察,再一列一列地觀察,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變化情況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積/cm2 | 10 | 15 | 20 | 30 | 60 | … |
水的高度/cm | 30 | 20 | 15 | 10 | 5 | … |
①表中有哪兩種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杯子底面積的大小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2)學生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預設
生1:有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
生2: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與水的高度的乘積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面積×水的高度=水的體積(一定)。
(4)明確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為水的體積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隨著杯子的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增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積減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總是一定的,所以我們就把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這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反比例關系。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P23-26的內容,P24做一做,完成練習四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圓錐,圓錐的高和側面,掌握圓錐的特征,會看圓錐的平面圖,會正確測量圓錐的高,能根據實驗材料正確制作圓錐。
2、過動手制作圓錐和測量圓錐的高,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
3、養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教學重點:
掌握圓錐的特征。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的組成。
教具準備:
每人一個圓錐,師準備一個大的圓錐模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圓柱的特征是什么?
二、新課
1、圓錐的認識 (直觀感受觀察討論匯報)
(1)讓學生拿著圓錐模型觀察和擺弄后,指定幾名學生說出自己觀察的結果,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圓錐有一個曲面,一個頂點和一個面是圓的,等等。
(2)圓錐有一個頂點,它的底面是一個圓、(在圖上標出頂點,底面及其圓心O)
(3)圓錐有一個曲面,圓錐的這個曲面叫做側面。(在圖上標出側面)
(4)讓學生看著教具,指出:從圓錐的頂點到底面圓心的距離叫做高。 (沿著曲面上的線都不是圓錐的高,由于圓錐只有一個頂點,所以圓錐只有一條高)
2、小結
圓錐的特征(可以啟發學生總結),強調底面和高的特點,使學生弄清圓錐的特征是:底面是圓,側面是一個曲面,有一個頂點和一條高.
3、測量圓錐的高(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測量)
由于圓錐的高在它的內部,我們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長度,這就需要借助一塊平板來測量。
(1)先把圓錐的底面放平;
(2)用一塊平板水平地放在圓錐的頂點上面;
(3)豎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間的距離。
4、教學圓錐側面的展開圖
(1)學生猜想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會是什么圖形呢?
(2)實驗來得出圓錐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扇形。
三、課堂練習
1、做第24頁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模型紙樣,先做成圓錐,然后讓學生試著獨立量出它的底面直徑.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2、練習四的第1題。
(1)讓學生自由地觀察,只要是接近于圓柱、圓錐的都可以指出。
(2)讓學生說說自己周圍還有哪些物體是由圓柱、圓錐組成的。
3.完成練習四的第2題。
補充習題
1出示一組圖形,辨認指出哪些是圓錐。
2出示一組圖形,指出哪個是圓錐的高。
3出示一組組合圖形,指出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四、總結
關于圓錐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能向同學介紹你手中的圓錐嗎?
教學反思:
觀察、感知中認識并掌握圓錐的特點,經歷探究測量圓錐高的方法的過程,加深了對圓錐高的認識。在旋轉,對比圓柱和圓錐的過程中,加深對圓錐特點的認識,發展學生的思維。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5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問題導入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復習了平面圖形的特征,到目前為止,我們學習了哪些平面圖形?
預設
生1:我們學過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生2:我們還學過圓和圓環。
(學生邊說教師邊把相應的圖形貼在黑板上)
師: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復習關于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相關知識。(板書課題: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
⊙回顧與整理
1.周長和面積的意義。
師:什么是平面圖形的周長?什么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預設
生1:圍成一個圖形的所有邊長的總和叫做這個圖形的.周長。
生2: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面積。
2.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
(1)我們學過哪些圖形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
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圓的周長和面積的計算公式。
結合學生的回答,有序地畫出相關的平面圖形,為構建知識網絡做準備。
(2)如何計算這些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各個面積公式之間有什么聯系?
①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用字母表示為C=2(a+b)。
②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用字母表示為S=ab。
③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用字母表示為C=4a;面積=邊長×邊長,用字母表示為S=a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12-16
數學小學六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01-04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1-05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優秀教案01-09
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4
人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05
小學六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01-04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4
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