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
教學目標:
1、經歷正比例意義的建構過程,通過具體問題認識成正比例的量,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量的實例,能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
2、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數學活動,發現正比例量的特征,并嘗試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提高分析比較、歸納概括、判斷推理能力,同時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
3、在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并樂于與人交流。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出示蘋果、梨、橘子的圖片問:起一個總的名稱是什么?
2.出示:仿照第一題填空
(1)時間:3小時20分2小時45分
(2)總價:5元()()
(3)():6千克800克3噸350克
填后問:左邊的是什么?右邊對應的是什么?你還能舉出一種量和它對應的數嗎?
二、學習新課
(一)相關聯的量
教師做實驗,向彈簧稱上加鉤碼問:
(1)這其中有哪兩種變化著的量?(2)彈簧長度為什么會變化?
指出:彈簧長度是隨著鉤碼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像這樣的.兩種量我們把他們叫做相關聯的量。
追問:現在你知道什么叫相關聯的量了嗎?你能舉例說明嗎?
(二)學習成正比例的量
1、出示19頁表格
觀察圖像,填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1)表中有哪兩個相關聯的量?
(2)正方形的周長是怎樣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的?
(3)正方形的面積是怎樣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的?
(4)它們的變化規律相同嗎?
小組討論交流匯報
2、20頁第2題
3、正比例的意義
(1)例1和例2有什么共同點?(兩種相關聯的量,比值一定)
師指出:這樣的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他們的關系叫成正比例關系。
問:現在你知道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了嗎?自由說說指生回答閱讀課本
師板書關系式:y/x=k(一定)
(2)那么,要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該看什么呢?
三、鞏固提高:19頁說一說。
四、全課小結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1.利用正比例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感受正比例關系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教學重點:
1、結合豐富的事例,認識正比例。
2、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難點:
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用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預習書19---21頁內容
1、填好書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話的意義,體會正比例的兩個量有怎樣的關系?
3、把不理解的內容用筆作重點記號,待課上質疑解答
二、展示與交流
活動一:在情境中感受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一)情境一:
1、觀察圖,分別把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情況填入表格中。請根據你的觀察,把數據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的變化是否有關系?它們的變化分別有怎樣的規律?規律相同嗎?
說說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
3、小結:正方形的周長和面積都隨邊長的.增加而增加,在變化過程中,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積一邊長的比是邊長,是一個不確定的值。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
(二)情境二:
1、一種汽車行駛的速度為90千米/小時。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
2、請把下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說說你發現的規律: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買一種蘋果,購買蘋果的質量和應付的錢數如下。
2、把表填寫完整。
3、從表中發現了什么規律?
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也就是單價)相同。
4、說說以上兩個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小結:路程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路程與時間的比值相同;應付的錢數隨購買蘋果的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應付的錢數與質量的比值相同。
5、正比例關系:
(1)時間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應增加,而且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們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
(2)購買蘋果應付的錢數與質量有什么關系?
6、觀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個量隨另一個量的變化而變化,在變化過程中這兩個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嗎?面積與邊長呢?為什么?
師小結:
(1)正方形的周長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周長與邊長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
請你也試著說一說。
(2)正方形的面積雖然也隨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面積與邊長的比值是一個變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不成正比例。
請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2、小明和爸爸的年齡變化情況如下:
小明的年齡/歲67891011
爸爸的年齡/歲3233
(1)把表填寫完整。
(2)父子的年齡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3)爸爸的年齡=小明的年齡+26。雖然小明歲數增加,爸爸歲數也增加,但是小明歲數與爸爸歲數的比值隨著時間發生變化,不是一個確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齡不成正比例。
與同桌交流,再集體匯報
在老師的小結中感受并總結正比例關系的特征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知道圓的各部分名稱。掌握圓的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初步學會用圓規畫圓。
2、技能目標:讓學生從生活中認識圓,借助動手操作活動,發現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研討,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和創新、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圓的基本特征,理解直徑與半徑的關系。
學具準備:
圓的實物、剪好的圓片、圓規、直尺
教具準備:
細線、圖釘、剪好的圓片、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懸念產生好奇,好奇帶入新課
(一)設置懸念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嗎?(課件展示、圖文并茂)
1、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的?
2、籃球場的中間為什么要設計成圓形呢?
3、槍口、炮口為什么都是圓形的?
師:同學們,這些問題你們暫時還不必回答,但老師還有一個問題需要馬上回答,這三個問題都與什么有關?
(當學生回答是“圓”時,教師板書課題)
師:當同學們通過這堂課的學習,對圓有一定認識后,你們再回答這三個問題,相信你們的答案會更完整、更圓滿。(在黑板的一側板書:圓滿)
[設計意圖]不拘泥于教材內容,從學生年齡和心理特征出發,用心撲捉圓在生活中、自然中的原型,巧妙地創設了“三個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他們帶著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向往與追求的意向,以的狀態進入學習角色。同時,在“暫時還不回答”的關子下,把“三個問題”集中在“圓”上,旗幟鮮明地拉開了這節課的序幕,這一導課不僅意味深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開始不知不覺地滲透了“圓的文化特征”意識,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在猜想中探究,在探究中感悟
(一)生活中的圓
師:生活中你們見到哪些物體是圓形的?
(學生回答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將已準備的實物舉起展示)
(二)運動中的圓
師:你們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下面的情況可能會出現怎樣的現象呢?(課件展示)
1、一粒石子拋入平靜的水面時
2、電風扇的扇葉轉動時
(三)探究圓的形成
一根細線,用圖釘固定一端,另一端綁著一支粉筆旋轉一周。
1、師:接下來做個小實驗,老師用圖釘固定線的一端,將細線拉直,綁有粉筆的一端旋轉一周,會出現什么現象?
師:松開細線的這頭,粉筆還能轉圈嗎?(孕伏“定點”意識),圖釘按住起什么作用?
2、師:剛才老師是怎樣操作畫出一個圓的?
學生交流
師:圖釘按住的一端(不動),帶粉筆的一端我們把它看作一個點,這個點是(運動的),怎么運動的?
師:(把線拉直)這樣運動時動點就與固定的這點距離(保持不變)。粉筆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周就得到了一個(圓)。
3、師:如果把細線放長,粉筆繼續旋轉一圈,發生了什么變化?看來這細線的長短可以確定(所畫圓的大小)
(孕伏“定長”意識)
[設計意圖]以上三個教學環節,以“感知—想象—發現”為線索,逐步推進,串成學生探究“圓的形成”這一過程。感知是認識世界的開始,是思維、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通過“生活中的哪些物體是圓形的”舉例,既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經驗,同時為過度到想象提供了豐富的表象,這樣想象力也就引向了更成熟的高度。最后用他們的想象力猜測、感悟“圓的形成”兩大核心要素圓心和半徑,從而為后面的“圓”的本質認識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從畫圓中認識圓
1、通過回想前面的游戲,讓學生在感悟“圓的形成”過程中思考:你會畫圓嗎?
2、學生嘗試畫圓(教師巡視,收集學生不圓的和圓的作品。)
3、投影展示學生作品、學生互相交流
(投影展示“不圓”的作品)
師:請你評價下這幅作品?
你想提點什么建議?
師順著學生的闡述引出“定點”、“定長”。
(讓學生自己“由誤到悟”,在交流、切磋中對“畫圓時要注意什么”印象深刻)
(投影展示“圓”的.作品)
師:請欣賞這幅作品是怎樣被圓規創造出來的?
兩個學生介紹如何畫圓,師追問“畫的圓為什么有大有小?”
隨著學生反饋畫圓的三個步驟,教師同時用課件演示圓規畫圓。
4、板書:定點、定長、旋轉一周。
定點確定圓的位置,定長確定圓的大小
5、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
師:我們會在紙上畫圓了,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畫圓。例如:要在籃球場上畫一個很大很大的圓,你準備怎樣做?與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你的想法。
學生反饋、相互交流補充。
[設計意圖] “畫圓”的環節,不僅僅只是學生掌握畫圓的技巧、學會用圓規畫圓的過程,更重要的是繼前三個環節后,進一步提升學生對圓的初步認識,由表象逐步向抽象轉化的過程。在這里教師還十分關注學生情緒,尊重學生意愿,在學生躍躍欲試時,采用先讓學生嘗試畫圓,并利用可能“出現的問題”,揭示圓的畫法、“圓的位置”和“圓的大小”等深層次問題,這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種自然本色。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畫圓后教師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何在籃球場上畫圓?讓學生從“紙上談兵”,過渡到解決現實情境問題,與“探究圓的形成”有個呼應。
(五)解讀圓的概念
師:剛才我們用圓規畫圓、用繩子畫圓,工具不一樣,畫出來的卻都是圓,這是為什么?
生1:原理都一樣
生2:都是按三步驟來畫的
師小結:畫圓時都有兩個點,一個點是固定的,一個點是運動的,兩個點之間的距離保持不變,動點在這個運動軌道上旋轉一周,得到的圖形就是(圓)。所以,圓就是由無數個點連成的一條什么線?(曲線、封閉的曲線)
(課件演示)
(六)認識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征
1、師:有關圓你還了解哪些知識?
教師將“圓心o”“半徑r”“直徑d”寫在3張卡片上,請學生一一貼在黑板上圓的有關之處。
師:誰能在黑板上的圓中將它們畫出來并貼好。(3個學生依次上臺)
2、直接揭示圓心的概念
3、半徑
師:像這樣的半徑,你會畫嗎?
學生動手畫半徑
師:你是怎樣畫的?
(注意引導學生闡述“從哪里出發畫到哪里”)
師:什么樣的線段叫半徑?揭示半徑的概念。
(板:半徑r)
師:在同一個圓里,像這樣的半徑還能畫嗎?有多少條?為什么有無數條?
生:圓上有無數個點。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系呢?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4、直徑
師:直徑你會畫嗎?在你的圓片上畫出直徑。
師:你是怎樣畫的?那什么樣的線段叫直徑呢?
你們和數學家們總結差不多呢!翻到56頁,全班齊讀。
(板:直徑d)
師:在同一個圓里,直徑有多少條?
師:那它們的長度都有怎樣的關系呢?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板書:無數條長度都相等)
5、師:其實早在25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科學家就曾提出有關圓的概述(課件出示)
師:一中的“中”指的是?那“同長”的意思是?
6、判斷:以下圓內哪些線段是半徑,哪些線段是直徑?
7、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①師:你會怎樣去驗證你的想法?
在小組里商量一下,再派代表反饋。
課件驗證:在同一個圓里,直徑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1/2。 d=2r r=1/2d
②制造沖突(展示學生事先剪的一大一小的兩個圓)
疑問:在這兩個圓中,半徑、直徑二者還存在以上的關系嗎?
(板書:在同一個圓里)
[設計意圖]探究圓的特征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怎么有個突破,使學生能輕松地接受,本環節是采用“畫”、“量”、“折”,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方法。“畫”是發現,是印證;“量”是驗證、確認。這一為學生搭建的自主探究學習的平臺,既能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積極參與,而且將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刻,記憶得更牢固,也正好印證了“兒童的智慧出在他們手尖上”這句話。
三、運用知識,拓展思維
(一)小裁判
1、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做直徑。()
2、半徑2厘米的圓比半徑1厘米的圓大。()
3、圓的直徑都相等。()
4、在同一個圓里,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
(二)你能幫忙找到這個圓的圓心嗎?
[設計意圖]由于本節課是屬概念教學課,作為反饋練習,僅設計了兩大題。通過這兩大題訓練以檢查學生對概念理解的情況,并解決學生容易混淆或出錯的問題。
四、解釋自然中圓,欣賞人文中圓
(一)解釋自然中圓
師:課的一開始,我們還留下三個問題(課件重返“三個問題”):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現在集中解決第一個問題好嗎?
1、分組討論:車輪為什么都是圓形的?
2、小組派代表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利用課件演示下面兩個主要因素)
①平穩(因為車軸在車輪圓心上,同圓半徑都相等,確定了車與地面距離不變,所以平穩)
②車速快(車輪接觸地面只是一個點,摩擦力小,車速就快了。)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題,以小組合作、同學互助,共同討論為主要解題形式,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提高技能,培養學生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精神,增強互助合作、敢于創新為目標。同時,本練習起到了“前后呼應”之教學藝術功能,成了學生善于動腦、勇于解題的動力,使學生在成功解答后有一種滿足感,以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二)欣賞人文中圓
1、引言:同學們,世界是美妙的、神奇的,有了圓更增添了她的夢幻般的色彩。請欣賞
2、課件演示:(配樂)
摩天輪、花叢中肆意綻放的鮮花、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陶瓷藝術、圓形建筑、2008年奧運獎牌、神秘的陰陽太極圖……
還有古老的東方,中國人特別重視中秋、除夕、元宵等佳節,月下嘗餅、桌上湯圓…這就意味著團圓、圓滿;大陸同胞送給臺灣同胞的團團、圓圓兩只熊貓,不也就是盼望祖國早日統一,海峽兩岸同胞早日團圓嗎?
圓,在我們身上遺留下的印痕是多么深刻而廣遠。圓,是和諧的象征,是幸福的感受!
同學們,在這優美的旋律中,我們這堂課也接近尾聲了。這節課愉快嗎?你覺得這節課上得圓滿嗎?
[設計意圖]教學本質是一種文化。我們有理由向學生傳遞教學本身的內涵和鮮活的文化背景,引領他們通過學習感受數學文化的博大精深,努力使數學所具有的文化特征浸潤于學生心間,成為學生數學成長的不竭動力源泉,讓數學課堂擺脫原有習慣思維與陰影,真正美麗起來。為此,設計“欣賞人文中的圓”這一環節,就是引發學生領略“圓”的神奇魅力及其背后所蘊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征,拓寬學生對“圓”的認識視域。同時,讓學生真切地感受中國人對“圓”的特殊情感,激發他們愛祖國、愛學習的熱情,為進一步學好“圓”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4
設計說明
1.突出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本設計在引導學生自主解決例5的問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過程,也許有的學生認為商品3月份的價格未知,無法解決,也許有的學生會直接根據“降20%和再漲20%”的信息得出價格不變的結論。不管是哪種想法,都要引導學生按照既有思路進一步探究,進而使學生想到用設數法來解題。這樣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考力,提升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讓學生經歷數學學習過程與獲得數學結論同樣重要。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經歷思考、猜想、驗證等活動對于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本設計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立足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活動,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說出下面各題中表示單位“1”的量,并說說另外一個量怎樣表示。
(1)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80%。
(2)香蕉比蘋果多20%。
(3)女工人數占全廠人數的45%。
2.某種商品,3月的價格是100元,4月的價格比3月降了20%,這種商品4月的價格是多少?
(1)引導學生找出表示單位“1”的量。
(2)明確題中的數量關系:4月的價格=3月的價格-3月的價格×降低的20%。
(3)引導學生列式計算。
100-100×20%
=100-20
=80(元)
3.某種商品,4月的價格是80元,5月的價格比4月漲了20%,這種商品5月的價格是多少?
(1)引導學生結合復習題2的思路來解答。
(2)列式計算。
80+80×20%
=80+16
=96(元)
4.導入: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如何利用百分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習題層層遞進,對所學的“求比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數是多少”的問題進行回顧,使學生明確這類問題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礎。
探究新知
過渡:如果我們把復習題2、3中的兩個量的倍比關系合并在一起,會是什么樣的呢?
1.課件出示教材90頁例5。
2.引導學生讀題,思考。
(1)題中一共有幾個量?
(2)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3.分析題意,探究解題方法。
(1)提問:你能直接說出5月的價格和3月的`價格相比是漲了還是降了嗎?
(不能)
(2)教師啟發引導。
①在這兩個已知條件中,表示單位“1”的量是相同的嗎?
學生找出關鍵句分析后明確“4月的價格比3月降了20%”中表示單位“1”的量是3月的價格;“5月的價格比4月又漲了20%”中表示單位“1”的量是4月的價格。
②想一想,題中存在幾組數量關系,分別是什么?
學生小組討論后,交流匯報題中存在的數量關系。
[4月的價格=3月的價格×(1-20%);5月的價格=4月的價格×(1+20%)]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5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青島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73—78頁。
教材簡析:
教材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一步和兩步計算的分數應用題的基礎上,呈現了中國的世界遺產這一情景。通過介紹中國的世界遺產情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引入對乘加應用題的探索。知識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借助一、二單元的知識基礎,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己探索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計算規律,并能靈活的運用這個規律解決問題。重點是將四則混合運算規律正確地遷移到分數中。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具體情景中,能正確描述數量關系,畫線段圖,并根據數量關系和線段圖列出算式并正確解答乘加、乘減分數應用題,在不斷探索中領悟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律。
2.能力目標:通過讓學生說一說、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3.情感目標:創設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談話:同學們,2008年的奧運會相信大家一定記憶猶新,世界人民走進奧運,走進了北京。作為一名中國人,你能說說北京有哪些歷史文化遺產嗎?
[設計意圖]這一單元是圍繞“中國的世界遺產”這個大的情境串進行的,而本課是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第1個信息窗,情境內容將中國放入世界這一大環境中,因此由奧運會的話題引出了本課情境,這樣設計讓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本課,激發了學習興趣。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課件出示教科書73頁情境
談話:這里有一些我國世界遺產的文字信息,誰能讀一讀?根據文字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1)北京故宮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
(2)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一共有多少處?
(3)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比自然遺產多多少處?………
(4)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問題,我們先來解決“北京故宮的占地面積大約是多少公頃?”好嗎?
2.根據以往的解題經驗,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幫助你解決這一問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動腦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梳理已有的數學思想方法,為新問題的解決做好鋪墊。
3.選擇你喜歡的方法試著獨立解決這一問題好嗎?
4.學生匯報交流。
讓學生到前面展示不同的方法,分別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
(1)272×1/4=68(公頃) 68+4=72(公頃)
(2)272×1/4+4
=68+4
=72(公頃)
學生在多次交流解題步驟中,教師板書數量關系
天壇公園的面積×1/4+比天壇公園多的面積=故宮的面積
并展示學生畫的線段圖。讓學生分析線段圖。
[設計意圖]學生是探究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在這里把讓學生說解題思路放在首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5.剛才同學們有的用分步,有的列綜合算式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現在你能試著用先畫線段圖再列綜合算式的方法自己解決你們提出的“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一共有多少處?”嗎?
學生獨立解決。(根據學生情況,如果畫圖有困難,可讓學生小組內討論一下,在這里把誰看作單位“1”?)
全班交流,展示做題方法。
(1)30×7/10+30×2/15 (2)30×(7/10+2/15)
=21+4 =30×25/30
=25(處) =25(處)
6.讓學生展示線段圖的畫法,說清解題思路。
7.點題并板書:分數應用題。
8.單看這兩個算式的計算,你能想到什么運算律?有什么啟發?
9.小結:乘法的分配律在分數中同樣適用。
[設計意圖]讓學生借助兩種解題方法,將分數與整數的運算率溝通,為后面的練習搭建了平臺。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獨立完成(第75頁第2、3題。)
指生回答,并說出解題思路。
(重點說出數量關系。)
[設計意圖]這兩道題是針對性練習,旨在鞏固所學知識。數量關系要讓學生反復說,目的是讓學生從理論上加以理解。
四、回歸實踐,拓展運用。
課件再次出示本課信息窗情境圖。
談話:現在你能自己解決“我國的世界文化遺產比自然遺產多多少處?”嗎?
現在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遺產——青藏高原,檢驗一下這節課你的學習情況。
課本76頁第9題。學生讀題,指生列式。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歸課題情景,聯系生活實際,學以致用,靈活掌握解題方法。
五、談收獲。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6
設計說明
波利亞提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途徑之一,《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探究學習是體驗學習過程的一種重要學習方式”,這意味著教材是學生進行探究活動的重要素材。
本教學設計從六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水平及學生的知識經驗水平出發,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情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提出問題、探究計算方法、對比優劣,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收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1.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完成知識的自我建構。
引導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去獲取知識,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本節課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了以前學習的知識,根據數據的具體特點,學生借助轉化思想把分數與小數進行互化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了知識的自我建構,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算法靈活性的理解與掌握。
2.在對比中完成方法優化。
算法多樣化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訓練,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發散思維而忽視學生思維優化的訓練。在學生多種算法的對比中,引導學生發現最優算法,從而讓學生明白:在計算小數乘分數的時候要根據數據的特點靈活選擇算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計算。
15×=×15=×=
2.引入新課。
師:上面的題你會計算嗎?它們各是什么類型的分數乘法?你能說一說是如何計算的嗎?
(學生回答)
師:你們說得太好了!老師為你們知道的這么多而感到驕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種新的運算。
(板書課題:小數乘分數)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分數乘整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回顧已學的分數乘法的計算方法,為知識的遷移做好準備。
討論交流,探究新知
1.創設情境,獲取信息。
(1)課件出示教材8頁例5情境圖(不含問題),組織學生交流圖中的信息。(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匯報)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小組交流后匯報。
(松鼠歡歡的尾巴有多長?松鼠樂樂的尾巴有多長?)
2.理解題意,列出算式。
(1)組織學生理解的'意義。
師:同桌之間交流一下對題中的和問題的理解。
(交流匯報:尾巴的長度是身體長度的,求尾巴的長度,就是求身體長度的是多少)
(2)列出算式。
師:根據剛才的理解,你能用算式表示出這兩個問題嗎?
生1:求松鼠歡歡尾巴的長度,就是求2.1的是多少,可以用2.1×表示。
生2:求松鼠樂樂尾巴的長度,就是求2.4的是多少,可以用2.4×表示。
3.探究計算方法。
(1)探究2.1×的計算方法。
師:大家觀察一下,這道題與我們前面學過的分數乘法有什么不同?(一個因數是小數,另一個因數是分數)
師:那么應該怎樣計算呢?請大家在小組內討論一下,然后匯報。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7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并能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能夠正確地化簡比和求比值。這為以后學習運用比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
學情分析
分數除法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也是非常要的一課,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后面解決問題的學習。由于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必須在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開始學習。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要培養學生在探索除分數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分數除法的計算。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為問題為切入點,請你們列出算式并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裝幾盒?
300÷ 100=3(盒)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說一說它們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這就是分數除法的意義。
討論: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1)引導參與,探究新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除法的意義,那么如何來計算呢?請同學們看黑板。
出示問題1。
請大家拿出一張操作紙,涂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5。
師: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
4/5÷2
請同學們通過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來研究4/5÷2怎樣計算。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1/5,也就是2/5。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來做。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5×1/2=2/5
(2)質疑問難,理解新知
①師小結: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數,分母不變的方法算出結果2/5,有的是轉化成分數乘法來做……那么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
②接下來就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③通過計算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用第一種方法就不能做了。因為:上一題的時候,分子4是2的倍數,4÷2能得到整數商。而4÷3時,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數,得不到整數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數這種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轉化成乘法來做……4/5÷3=4/5×1/3=4/15
能再講講這樣做的道理嗎?
師:“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請同學們拿出第二張操作紙,你能把圖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嗎?
展示學生的分法
師(指著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過直觀圖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較歸納,發現規律。
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于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要注意的是:
結果最簡。除號要變成乘號。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1、分數除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是什么?(學生總結)
五、作業布置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8
教學目標:
1、理解圓的周長的概念
2、通過實踐操作體驗圓周率得出的過程
3、會用圓周長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4、結合課堂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教重難點:
體驗圓周率的得出過程
教學準備:
PPT課件,尺子、繩子,每個同學準備直徑是3厘米、5厘米、8厘米的圓一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圣誕節到了,動畫城里的小動物們要召開一次運動會。兔八哥和鴨小弟參加跑步比賽,場地如圖,猜一猜誰跑得比較快
二、用心感悟,理解概念
a)要求兔八哥所跑的路線,實際上就是求這個正方形的什么?
要知道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只要量出它的什么就可以了?能說出你的依據嗎?(突出: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
b)要求鴨小弟所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求圓的什么呢?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c)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叫圓的周長嗎?(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
d)指出你手上的圓的周長
三、動手操作,體驗過程
1、動手操作,那我們能不能想個辦法來求一求圓的周長呢?動手之前老師先來訪問幾個同學你們打算怎么去測量呢?(在尺子上滾動、用繩子繞)滾動的方法如果沒有沒有就課件演示一下
2、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測量任意兩個圓的周長并完成表格
圓的直徑
圓的周長
周長是直徑的幾倍?
3、提出猜想
你覺得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呢?引導學生觀察手上三個圓,說說你的想法。
跟直徑、半徑有關。那你覺得有什么關系呢?
直徑越長,圓的周長就越長
4、剛才我們說正方形的的周長是邊長的4倍,那么圓的周長是否也和圓的直徑(半徑)成一定的倍數關系呢?
5、匯報展示
觀察數據,你有什么發現得出結論:圓的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板書:3倍多一些。
6、認識圓周率
這個倍數呢是一個固定的.數,叫做圓周率。用公式表示圓周率=圓周長圓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讀做pai。在1500多年前數學家祖沖之計算出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比歐洲早1000多年是當時世界上算最精確的圓周率的值了。經過精密計算,知道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我們通常取3.14
7、引導出圓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C=d
四、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1、計算下面圓的周長
兩個圓先求出示一個知道直徑的圓,利用公式完成練習
第二個只知道半徑,拋出問題,這個只知道半徑你會求嗎?得出求圓周長的另一個公式:圓的周長=半徑2圓周率字母公式為C=2r然后完成計算
2、判斷題:
1)圓的直徑越大,圓周率就越大()
2)圓周長是它直徑的3.14倍()
3)半圓的周長就是它所在圓的周長的一半()
3、解決開始跑步的問題
4、計算我們人民幣1元的外周長,不知道條件怎么辦?先測量然后計算
5、拓展
五、溫故知新,總結課堂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周長和圓周率的意義,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的周長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探求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意識和合作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3、通過教學,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難點:
圓周率意義的理解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教學設想: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著眼,提出了參與、探究、搜集、處理、獲取、分析、解決、交流與合作等一系列關鍵詞。這些在本節課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其中,參與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礎,而只有當參與成了學生主動的行為時,參與才是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因此要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吸引他們參與進來就成了基礎的基礎。這里,老師能善于打破學生思維的平衡狀態,使他們產生新的不平衡,從而不斷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該如何測量?的問題使學生思維產生最初的不平衡,當學生通過化曲為直的兩種方法的局限性,從而打破學生剛剛建立的平衡,進一步吸引學生探究更加簡便的求圓周長的方法。
接著,就是要讓學生參與什么,怎樣參與的問題了。在引導學生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學生從猜測、分組測量計算到根據新獲取的數據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了知識新成的道。在小組活動前,老師鼓勵小組成員間分工合作,活動中教師參與其間,關注學生合作的情況。實驗后的廣泛交流達到了資源共享的目的,使接下來得到的結合更具可信度,也使學生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必要性。這種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在學生興趣點上激疑、質疑,無疑能鼓舞學生的探知、求知精神,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
教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1元硬幣、直尺、卷尺、系線的小球、計算器、實驗報告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創設情境。
這節課,老師要和同學一起探討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
媒體顯示:唐老鴨與米老鼠在草地上跑步,唐老鴨沿著正方形路線跑,米老鼠沿著圓形路線跑。
2、遷移類推。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唐老鴨、米老鼠所跑的跑線,討論、回答問題。
(1)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
(2)什么叫正方形的周長?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突出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系)
(3)要求米老鼠所跑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板書:圓的周長)
3、提出問題。
看到這個課題,你想提些什么問題。學生紛紛發言提出自己想探究的問題。
梳理篩選形成學習目標:
①什么叫做圓的周長?
②怎樣測量圓的周長?
③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④圓的周長怎樣計算?
⑤圓的周長計算有什么用處?
[設想:通過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參與形成學習目標,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指明了探究方向,避免盲目性。]
二、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1、實際感知圓的周長。
讓學生拿出各自圓片學具,邊摸邊說圓的周長;同桌之間相互邊指邊說。
2、明確圓周長的意義。
引導學生解決第一個問題,概括什么叫做圓的周長。(媒體顯示一個圓,并閃動圓的周長)
(1)圓的周長是一條什么線?
(2)這條曲線的長就是什么的長?
(3)什么叫做圓的周長?
學生討論互補,概括出圍成圓的曲線的長叫做圓的周長(顯示字幕)
[設想: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圓的周長,初步感知周長是一周的長度,再動口說一說培養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在學生對圓周長有了較強的感性認識后,體驗及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兩個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倍數及公倍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倍數,理解公倍數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培養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揭題:我們已經學習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今天這節課學習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板書課題)
提問:看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想法?你對公倍數有哪些想法?對最小公倍數呢?
引導:大家交流的想法,實際上是聯系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進行聯想,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學好數學。那剛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確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研究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板書課題)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倍數。
(1)出示例11,讓學生說說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問題。
引導:用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鋪兩個正方形,哪個正好鋪滿,哪個不能鋪滿?看圖想一想是為什么,你能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寫出算式來說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說一說?
交流:哪個正方形能正好鋪滿,哪個不能鋪滿?
提問:聯系鋪滿長方形的圖形,觀察列出的算式,你覺得6和3、2這兩個數有怎樣的關系?
說明:6既是3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是3和2公有的倍數。
(2)引導:想一想,這個長方形紙片還能正好鋪滿邊長多少厘米的正方形?為什么?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交流:還能正好鋪滿邊長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樣想的?(明確可以正好鋪滿邊長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發現正方形的邊長厘米數只要滿足什么條件,就能用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像這樣能被正好鋪滿的正方形有多少個,能找得完嗎?
(3) 引導:現在你發現,6、12、18、24這些數和2、3都有什么關系?說說你的想法。 指出:同學們的理解還真不錯!大家發現6、12、18、24這樣的數,既是2的倍數,又是3的倍數,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數,我們稱它們是2和3的公倍數。(板書:公倍數)
追問:8是2和3的公倍數嗎?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數是2和3的公倍數呢?(板書: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數)為什么公倍數里要用省略號?你還能任意再說幾個2和3的公倍數嗎?
2.求公倍數。
出示例12,明確要找6和9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
讓學生獨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與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樣找出6和9的公倍數和最小的公倍數的?
結合學生交流,教師板書用不同方法找的過程和結論,使學生領會。
小結: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數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數。
追問:有沒有最大的'公倍數?為什么?
說明:兩個數的公倍數有無數個,沒有最大的公倍數。兩個數的公倍數里最小的一個,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板書:最小公倍數——公倍數中最小的一個)
3.用集合圖表示公倍數。
引導:你也能用圓圈圖表示6的倍數、9的倍數和公倍數的關系嗎?自己畫一畫。 學生交流,呈現集合相交的圖,(圖見教材,略)分別標注出“6的倍數”“9的倍數”“6和9的公倍數”,并強調三個部分都有無數個數,都要用省略號表示。
讓學生看直觀圖說說,哪些數是6的倍數,哪些數是9的倍數,哪些數是6和9的公倍數,最小公倍數是幾。
指出:從圖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數,是它們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一個,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9題。
4.做練習七第10題。
四、總結提升
引導:今今天學習的是什么內容?什么是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可以怎樣找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寫公倍數時要注意什么?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1
教學目標和要求
1.經歷從時間問題中抽象出百分數的過程,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會正確讀百分數。
2.在具體情境中,解釋百分數的意義,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2.體會百分數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
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教學準備
1.讓學生客氣課前收集百分數的資料。
2.計算機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入課題
1.教師結合自己學校的足球對的`數據呈現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讓學生自己解決“比一比”中讓學生罰點球問題,接著討論“哪個品種發芽情況好”的'問題。學生討論后匯報。
教師引導學生兩個問題的解決過程,讓學生體會百分數的比要性,從而引入百分數,(教師板書)
二、教學百分數的讀寫
寫作22%讀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紹百分數的意義
1.教師通過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常見的百分數,比如各種酒類的濃度表示,讓學生體會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相比關系,不表示一個數的值,所以百分數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練一練
讓學生結合百分數的意義進一步說明上面題目中百分數所代表的具體意義。“罰點球”其實就是求一個人的進球率,“哪個品種發芽情況好”指的是發芽率。
三、教“讀一讀說一說”
1.讓學生看課本插圖,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每個情境百分數的意義。
2.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數”并在全班交流。
四、練習
讓學生自己完成,全班講評。
五、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2
教學目標:
1、能根據解決問題的需要,探究有關的數學信息,發展初步的分數乘法的能力。
2、學習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探究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原理,學生能夠熟練準確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3、使學生感受到分數乘法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學方法:
師生共同歸納和推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計算下列分數加減運算題。
教師:來回巡視學生的做題情況,并提問學生說說自己如何計算的?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先通分,再進行分子與分子相加減;分母不變…)并注意更正學生的錯誤和表揚回答問題的同學。
二、講授新課
同學們我們學習一種新的'運算:分數乘法,讓學生想一想什么是分數乘法?
學生同桌之間討論,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
教師板書例題,讓學生想一想如何計算?
學生列出算式3×15=,學生同桌之間相互討論,如何計算整數乘以分數?
教師提問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計算的?
教師和學生總結整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方法,整數乘以分數,只把整數乘以分子,分母不變。)
三、鞏固練習:
做課本2頁涂一涂,算一算,2個37的和是多少?
讓學生熟練計算,教師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計算方法。
做課本試一試1、2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3
學習內容: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練習(教材26頁第11~13題)
學習目標:
1.使學生熟練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具運用: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如果告訴了長方體的.長、寬、高,怎樣求它的表面積?
2. 如果要求正方體的表面積,需要知道什么?怎樣求?
3. 一個長4分米、寬3分米、高2分米的長方體,它占地面積最大是多少平方米?表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4.一只無蓋的長方形魚缸,長0.4米,寬0.25米,深0.3米,做這只魚缸至少要用玻璃多少平方米?
二、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26頁第11~13題。
1.第11題
(1)分析題目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2)粉刷教室要粉刷幾個面?哪一個面不要粉刷?還要注意什么?
(3)列式解答
4[86+(83+63)2-11.4]
=4[48+422-11.4]
=4120.6=482.4(元)
答:粉刷這個教室需要花費482.4元。
2.第12題
這是一道計算組合圖形的表面積的題,提醒學生:兩個圖形重疊部分的面積不能算在表面積里。
分析:前后面的面積是相等的,就是把3個長方體前面的面相加即可。
左右兩面也相等,實際上就是求中間這個長方體左右的兩個面即可。
解:涂黃油漆[40(65-10)+4065+4040]2
=(2200+2600+1600)2=12800(cm2)
涂紅油漆40652+40403=5200+4800=10000(cm2)
答:涂黃油漆的`總面積為12800cm2,涂紅油漆的面積為10000cm2。
3.第13題
提示:把一個長方體從中間截斷,就可以分成兩個正方體。
讓學生分別計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和切后的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和,再比較它們的表面積,看有沒有發生變化。
小結:截完后,增加了兩個截面。所以,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大于原來長方體的表面積。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四、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3)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 2
正方體的表面積邊長邊長6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2~4頁的例3、例4和試一試,完成練一練和練習一的第3~5題。
教學目標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的結果仍然是等式,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2.使學生在觀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培養獨立思考,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等式的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所得結果仍然是等式”。
教學難點:
會用等式的這一性質解簡單的方程。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3
1.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等式和方程,今天這節課,將繼續學習與等式、方程有關的`知識。請同學們看這里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圖意寫出一個等式嗎?
提問:現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將天平的一邊加上一個10克的砝碼,這時天平會怎樣?
談話:現在天平恢復平衡了,你能在上面這個等式的.基礎上,再寫一個等式表示現在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關系嗎?
2.出示第二組天平圖,說說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是怎樣變化的,你能分別列出兩個等式嗎?
3.出示第3、4組天平圖,提問:你能分別說說這兩組天平兩邊物體的質量各是怎樣變化的嗎?
談話:怎樣用等式分別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變化前的關系和變化后的關系?
啟發:這兩組等式是怎樣變化的?她們的變化有什么共同特點?
4.提問:剛才我們通過觀察天平圖,得到了兩個結論,你能用一句話合起來說一說嗎?
5.做練一練的第1題
二、教學例4
1.出示例4的天平圖,你能根據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相等關系列出方程嗎?
2.講解:要求出方程中未知數的值,要先寫“解”,要注意把等號對齊。
3.完成試一試
4.完成練一練
提問:解這里的方程時,分別怎樣做就可以使方程左邊只剩下x了。
三、鞏固練習
1.做練習一的第3題
2.做練習一的第4題
3.做練習一的第5題
四、全課小結
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哪些收獲?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五、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等式性質和解方程
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50=5050+10=50+10解:X+10=50
x+a=50+a50+a-a=50+a-aX-10=50-10
X=40
檢驗: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兩邊是不是相等。40+10=50,x=40是正確的。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 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和認識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用列舉的方法求100以內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能通過直觀圖理解兩個數的因數及公因數之間的關系。
2.使學生借助直觀認識公因數,理解公因數的特征;通過列舉探索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體會方法的合理和多樣;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能有條理地進行思考,發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學生主動參加思考和探索活動,感受學習的收獲,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求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教學難點:
理解求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方法。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鋪墊準備
1.直觀演示,作好鋪墊。
出示邊長6厘米和邊長5厘米的兩個正方形。
提問:觀察這兩個正方形,哪一個能正好分成邊長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課。
談話:根據上面我們看到的,如果一個長度是原來邊長的因數,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現在就利用這樣的認識,學習與因數有密切聯系的新內容,認識新知識,學會新方法。
二、學習新知
1.認識公因數。
(1)出示例9,了解題意。
啟發:觀察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和長方形的長、寬,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正好鋪滿?先在小組討論,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哪種紙片能把長方形正好鋪滿,哪種不能?你是怎樣想的?
結合交流進行演示,引導觀察用正方形紙片鋪的結果,理解邊長6是長方形兩邊12和18的因數,能正好鋪滿;(板書:12÷6=2 18÷6=3)邊長4是12的`因數,但不是18的因數,就不能正好鋪滿。(板書:12÷4=3 18÷4=4......2)
(2)啟發:想一想,還有哪些邊長是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為什么?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并說說你的理由。
交流:還有哪些邊長整厘米數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鋪滿?你是怎樣想的?你發現正方形邊長的厘米數符合什么條件,就能把這個長方形正好鋪滿?
(3)引導:現在你發現,哪些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
指出:大家發現,1、2、3、6這幾個數,既是12的因數,又是18的因數,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數,我們稱它們是1 2和18的公因數。(板書)
追問:4是1 2和18的公因數嗎?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數。
(1)出示問題。
引導:我們已經知道,兩個數公有的因數,是它們的公因數。那如果已知兩個數,你能不能找出它們所有的公因數呢?接著看一個問題。
出示例10,讓學生明確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數,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個。
(2)探索方法。
引導:先想想怎樣的數是8和12的公因數;再想怎樣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數。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們的公因數,并找出最大的一個。
學生思考、嘗試,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你是怎樣找8和12的公因數和最大的公因數的?
結合交流,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書過程)
① 分別找出8和12的因數,再找公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②先找出8的因數,再從8的因數里找1 2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提問:為什么可以這樣找8和12的公因數?
③先找1 2的因數,再從1 2的因數里找8的因數,并確定最大的一個。 追問:這種方法是怎樣想的?
小結
3.用集合圖表示公因數。
出示兩個圈:8的因數 12的因數(圖略) 讓學生分別說出8和12的因數,教師板書。
引導:如果要在圖里既看出8的因數和12的因數,又能把公有的因數寫在共同的部分,這兩個圈怎樣合并到一起比較合適?小組里討論討論。
4.回顧內容。
提問:回顧今天的學習,我們認識了哪些內容?(板書課題)什么是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三、鞏固深化
1.做“練一練”第1題。
2.做“練一練”第2題。
3.做練習七第1題。
學生練習,指名板演。檢查板演過程,說明最大公因數;有錯訂正。
4.做練習七第2題。 讓學生直接寫出得數。
提問:能根據算式說說哪個數是哪個數的因數或倍數嗎?
四、小結收獲
提問:今天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在學習過程中你還有哪些體會?<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05-29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01-12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05-02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2-31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范文09-28
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單元教案01-01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04
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案15篇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