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時間:2024-06-10 10:30:1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優秀)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優秀)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內容:

  28頁例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分析圖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的計算方法。

  2. 能主動思考、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理解0作為被除數時的意義及除數為0時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聽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圖,逐一出現。先讓學生講講他看到的圖中故事。然后教師再旁白故事,設置情境。

  3.嵌入數學問題:

  (1)4個西瓜,師徒4人,平均每人吃幾個?生:44=1

  (2)當豬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還能分到西瓜嗎?引導學生想到:三人一個西瓜沒分到,怎樣用算式來表示呢?這時可以通過故事情境寫出:03=0,并深刻領會其中的含意。

  (3)設置另一情境:當零為除數時的.結果又是怎么樣的呢?

  由于這個內容不是小學時學到的,但為了讓學生有個認識,所以可以略帶一些,當0作為除數時,是沒有意義的。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材第4~5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分析,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2、經歷結合具體情境進行時間計算的過程,體會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掌握時間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方法,會進行一些有關經過時間的簡單計算。

  難點:結合生活實際靈活地解決求經過時間的`問題。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先來復習一下學過的知識。(出示幻燈片)

  鐘表上最長最細的針是(),計量很短的時間常用()作單位。

  秒針走一圈是()秒,分針走一圈是()分,時針走一圈是()時。

  所以1分=()秒,1時=()分。

  二、探究新知

  1、時間單位的換算

  2時=()分

  想:1時是60分,2時有()個60分。

  2、出示題目。

  120秒=()分

  60秒是1分,120秒是

  2個60秒。

  4分=()秒

  1分是60秒,4分就是

  4個60秒。

  5時=()分

  可以想,1時是60分,5時里有

  幾個1時,就是幾個60分。

  三、練習鞏固

  1。填一填。

  3時=()分

  1時25分=()分

  3分=()秒

  150秒-30秒=()分

  2。在()里填上“>”“<”或“=”。

  9分()90秒

  1分15秒() 65秒

  3時()200分

  1時30分()90分

  四、總結提升。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設計說明

  1、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時、分、秒和24時記時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始終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主線。引入新課時通過呈現北京的小蘭和烏魯木齊的古麗的活動情境圖,引導學生思考8時古麗才起床,而小蘭已經開始上課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完全進入情境,進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3、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制表、評表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動手實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發揮引導和組織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信息。

  提問:你從圖中獲取了什么信息?

  預設

  生:8時的時候北京的小蘭在教室里認真地上課,而烏魯木齊的古麗才剛剛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師: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兩地的日出時間有差別,新疆的日出時間比北京要晚大約2時。

  2、揭示課題:同學們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啊,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兩個地方上課時間表的有關問題。(板書課題:時間表)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圖中兩個小朋友作息時間的不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看一看,說一說。

  (1)課件出示教材72頁第一幅主題圖和下面的兩個時間表,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學生匯報。

  預設

  生1:我發現了兩所學校每天上午都有四節課。

  生2:我發現了從上午第一節課到午休結束,新疆民族小學每節課的上課與下課的時刻都比北京啟明小學推遲2時。

  生3:我發現了兩所學校每節課都是40分,午休時間都是1時25分。

  生4:上午11時35分小蘭開始午休,古麗卻剛剛做完眼保健操。

  2、根據時間表解決問題。

  (1)出示問題:上午第二節課,小蘭和古麗都看了一下表,她們看到的可能分別是哪個時刻?(出示教材72頁三個鐘面)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3)個別學生匯報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需要分別在兩個時間表上找到上午第二節課的上課和下課時間。

  ②分析這段時間時針與分針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時針和分針不具備上述位置特征的鐘面去掉,保留下來的鐘面就是所求。

  (4)匯報答案。

  第一幅圖是小蘭所看到的鐘面;第三幅圖是古麗所看到的鐘面。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補充時間表。

  (1)出示小蘭和古麗的對話內容。

  小蘭:下午從13:00開始上兩節課,第五節課后是1時的大課間,然后上第六節課。

  古麗:我們下午從15:00開始先上兩節課,然后是1時的課外活動。

  (2)組織學生認真讀對話內容,理解意思后獨立補充時間表。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參與畫圖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以及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了解平面圖形的特征,并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具體實例,通過“比一比”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三是在方格紙上畫圖,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并體驗到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教學活動過程

  一、活動一:比一比,直觀感受面積的含義

  1.比較數學書和練習本

  質疑:數學書和練習本比,哪個大?你是怎樣比較的?比較它們哪一部分的大小呢?

  2.比較教師的手和學生的手

  教師與學生對掌相擊。

  質疑:你發現了什么?

  3.比較小正方形和大正方形誰大誰小?

  小結:大家剛才比較的這些面的大小在數學上有一個名字叫作面積。根據我們剛才比較的過程,誰來說說面積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對面積的理解,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完善概念。)

  (板書后請學生說說自己怎么理解并記住這句話: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二、活動二:比一比,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學生拿出附頁2中已剪好的圖5,觀察這兩個圖形的面積,猜猜哪個圖形的面積大。)

  提示:這還只是你們的猜測,如何準確地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你能想出什么好辦法?動手試試吧!可以借助你帶來的工具哦!

  (學生自己探索比較的方法,然后在小組和班級內交流自己比較的策略,如用硬幣擺、畫格子、剪拼等,并通過師生評價、生生評價,使學生從中學到比較的方法,得到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三、活動三:創意大比拼,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

  創作要求:在方格紙上畫3個面積等于7個方格的圖形,比一比,誰畫得準確而有創意。

  (作品展示,交流評價。)

  活動思考:通過這次活動,你發現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形狀各異。)

  四、小結

  1、安排圖形面積與周長的區別的問題討論,加強學生于對圖形面積的理解。

  2、通過學習,你對面積有了哪些認識?你還想知道哪些有關面積的知識?

  五、作業:教材第44頁第1,2,3,4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一、教學目標

  教科書P96-97頁的內容,求大數目的近似數 。

  二、教學要求

  (一)讓學生知道近似數的含義,并會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的 方法省略一個數的尾數,寫出它的近似數。

  (二)在認識近似數、理解近似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使學生體會近似數的含義,增強對近似數的感受,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難點

  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四、教學準備

  課前查資料,了解一些數量信息。

  五、教學過程

  (一)認識近似數

  1、讀中感悟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事物的數量,有時不用精確的數來表示,而只是用一個與它比較接近的數來表示,這樣的數是近似數。

  2、生活中再認識

  師:生活中的.許多數量是用近似數表示的,你留心了嗎?你在哪 見過或聽過?(或課前同學們也搜集了一些數,請拿出你搜集到的資料,和同桌說說這些數是準確數還是近似數)

  回憶,交流 。

  說明:沒有辦法得到一個精確結果或沒有必要用一個準確數表示 時,就用近似數 。

  3、讀數,判斷近似數

  過度:老師這里也搜集了幾組數據,你能讀出這些數,說說哪些是近似數嗎?

  出示信息,要求讀出,并說明哪些是近似數(或用想想做做 第1題)

  (1)《中國昆蟲名錄》收錄了當時已知的中國昆蟲20069種。

  (2)20--年4月英國《自然》雜志報告說,全球昆蟲可能僅有200萬到 600萬種。

  (3)江陰市實驗小學共有學生4502人。

  (4)20--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蘇州東方水城7天來共接待境內外游 客23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約16億元。

  指名讀題 組織交流

  (二)探索求一個近似數的方法

  1、出示例題

  下面是某市20--年末全市人口情況統計。

  總計(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先把男性和女性的人數分級,它們各接近四十幾萬?你能寫出它們的近似數嗎?

  2、求近似數的方法,一般采用四舍五入法

  (板書:四舍五入法)

  什么叫四舍五入法呢?請你自學書P96頁下方的一段話。

  交流,老師解釋。

  例如 48 4204 通過分級,我們知道大約有四十幾萬,然后看萬位后一位,千位上是4,比5小,四舍去,所以

  (板書 480000

  48萬)

  同樣,486685怎樣取近似數? 學生說,老師板書。

  970889呢? 自己坐在作業本上。注意格式。

  3、以萬或億作單位

  (1)對著前面判斷的信息,提問這些近似數是以什么為單位的? 萬或億作單位寫近似數有什么好處?

  以萬或億作單位的由于實際的需要、為了讀寫方便

  (2) 出示:283000 1970000000它們選用什么單位比較合適?

  集體講評,說思考過程 。

  (3)比較: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討論得出:相同方法相同四舍五入,不同前者用0占位,后者省略尾數后用萬或億作 單位 。

  (三)鞏固練習

  完成第97頁的想想做做,師指名回答,并糾正學生的錯誤的認識。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延伸

  從報紙、雜志或網上收集一些近似數,在班級里交流

  (六)作業設計

  1、省略下面各數最高位后面的尾數,再寫出近似數。

  705 385 1994 3208 9775

  2、用億、作單位寫出下面各數的近似數。

  8340000000 20680000000 980000000

  (七)課堂作業

  完成相應的《三級訓練》。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8~100頁的內容

  教材簡析

  這節課是認識分數的第一課認識幾分之一。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引入,由分幾個東西每人能分到整數個到分1個蛋糕,每人分不到一個,體會分數的產生過程,而后通過實物圖直觀顯示 的意義。試一試和想想做做提供了許多練習形式,為學生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奠定了基礎。借助于圓紙片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以及聯系生活實際運用,不僅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得到了鞏固,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和創新意識。

  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并能借助實物或圖形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教學目標

  1、理解幾分之一的具體含義,建立分數的初步概念,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會讀、寫幾分之一的分數。

  2、會借助實物或圖形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3、培養學生在觀察分析和動手操作中,正確地理解概念。

  4、培養學生探索、創新意識,并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體驗分數的產生過程

  1、談話:同學們,在家里或在學校你們有沒有分過東西呀?(請學生說說分東西的情況,進行適當的思考教育,并導出平均分)

  2、出示例1圖(先不出示蛋糕)。問:圖上兩人在分什么呀?誰來幫他們平均分這東西呢?(根據學生說的結果,板書:2個、1瓶)

  3、出示蛋糕,問:把一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同桌說說看,你打算怎樣分呢?(根據學生回答,多媒體出示分的過程。)

  4、問:每人得幾個呢?(板書:半個。)

  5、師:剛才我們平均分了三樣物體,得到了三個結果,你覺得哪個結果比較特別呀?(體會半個這個結果的特別之處:〈1、是漢字。)

  6、你能創造一個數或者符號來表示半個嗎?(學生獨立創造,表揚有創意的學生。)

  7、你想知道現在人們用哪個數來表示一半嗎?(板書 )介紹這個數的來歷。問:人們為什么用這個數來表示一半呢?(同桌議一議,初步體會各部分的含義)

  8、師:這個數就讀作二分之一,其實,半個就是二分之一個。像 這樣的數,我們稱之為分數。(板書分數)

  9、下面誰來說說看,我們剛才是怎樣得到一個蛋糕的 的?

  [評:這一學習過程自然又流暢,學生不知不覺中經歷了分數的產生過程,并積極的創造分數,并與 比較,體會了分數的優越性,并且初步理解了分數各部分的含義,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

  二、聯系生活,多重感知,理解的意義

  1、師:吃完了蛋糕,他們又玩起了折飛機,可是紙只有一張三角形的紙,怎么辦呢?(讓學生說說怎樣平均分?多媒體演示分法)

  2、師這樣平均分成2份以后,每一份都是原來這張紙的 。

  3、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的 。你還會找出其它圖形的 嗎?(學生動手折)

  4、學生交流。

  找長方形的. 時,請幾位同學分別演示,多媒體演示并比較幾種分法。

  問:為什么折法不一, 形狀也不一樣,卻都是這張長方形的 呢?

  [評:理解 是理解其它分數的一個基礎,教師以 為突破口,采用聯系生活、多重感知的方法,特別是找長方形紙的 的多種方法,使學生對于分數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體會。]

  三、嘗試遷移,設疑激趣

  1、有人也找出了幾個圖形的 ,(出示圖)你認為對不對?同桌討論一下。

  2、那你認為圖3的涂色部分該用什么數表示呢?

  你是怎樣想的?(同桌說一說)

  3、問:除了紅色部分可以用 表示外,還有哪部分也可以用 表示?

  [評:從 到 的教學,過渡自然,學生通過遷移、比較、討論,很好地理解了 的含義。]

  四、大膽猜想,自主探索,認識其它分數。

  1、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 、 ,猜猜看,你覺得還可能會有其它分數嗎?能把它們寫下來嗎?

  2、學生匯報,師示范寫。

  (選擇其中的一個分數,請學生用圓紙片折一折,說一說。)

  3、師: 有沒有? 呢?(師生一起寫)

  師:其實分數各部分都有它的名稱。請自學教材P100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4、你能用分數表示下面的涂色部分嗎?

  問:為什么這些分數的分母都不一樣呢?為什么它們的分子都是1呢?

  [評:認識分子是1的其它分數,形式較為開放。并通過學生自學,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通過最后一題的分子、分母的比較,學生更深化了對分數的認識。]

  五、學習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

  1、師:你會折出一個圓紙片的幾分之一嗎?(學生自由折,上來演示,并將學生折的圓紙片在黑板上。)

  2、出示兩個分數之后,請學生比較這兩個分數的大小。

  問:你認為哪個分數大呢?你是怎樣比的?

  3、再請學生展示折出的分數,并與前面的分數進行比較。

  4、師:老師折出了這張紙的 ,你認為這個 應該排出哪里呀?

  5、師:如果折出圓紙片的 ,應該排在哪里?為什么?(讓學生體會:分得份數越多,每一份就越少)那我們一開始折出的 ,又該排在哪里呢?為什么?(分的份數越少,每一份就越多)

  [評:比較兩個分子是1的分數的大小,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師通這借助折圓紙片的幾分之一,并為它們排隊的方式,符合學生直觀形象的思維特點,也很好地突破了難點。]

  六、生活中的分數

  1、師: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分數。出示黑板報圖(將其改成 和 的大小),說說科學天地大約占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呢?哪一部分大一點?

  2、師:你能舉些生活中分數的例子嗎?(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補充)

  [評:與生活相聯系,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用于生活。]

  3、小結: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我們要善于用數學的眼光來看事物,這樣我們學的數學才是有用的數學。

  七、全課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分數,你還想進一步了解關于分數的哪些知識呢?

  [評:最后一問,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不知不覺中將課堂引伸至課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總評]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集中而又不單一,教者緊緊圍繞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從熟悉的生活事例中先獲得感性認識,又通過觀察、折紙等實際操作,把圖和數有機結合,在讀者討論、交流中,巧妙地引導學生大膽猜想、自主探索,并合作交流,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而且使學生獲得了積極的數學情感。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一、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周長

  1、剪一剪,初識一周邊線

  秋天的樹葉色彩繽紛,形狀各異,每一片葉子都是秋姑娘寫給我們的信。老師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給我的一片樹葉。

  師:你能幫我剪下來嗎?可以怎么剪?(師引導突出一周邊線)

  師:一定要從他指的這個點開始剪嗎?

  小結:從哪里開始剪都可以,只要沿著樹葉一周的邊線,最后回到起點就行了。

  (請學生剪下樹葉)

  2、描一描,再識一周邊線

  老師這兒還有一片樹葉,你能一筆描出它一周的邊線嗎?[板書:一周邊線]

  3、比一比,初步認識周長

  師:這兩片樹葉一周的邊線一樣長嗎?

  對呀,邊線是有長度的,有的邊線長一些,有的短一些。樹葉一周邊線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完成板書]

  二、結合身邊實例,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

  1、摸一摸,圍一圍,說一說

  (1)用掌心摸一摸我們坐的課桌的表面。這個課桌面也是有周長的,用手指圍一圍課桌面的周長在哪里。誰能說說什么叫課桌面的周長?(課桌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是課桌面的周長)

  (2)拿出數學書,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在哪里?比劃給同

  桌看。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是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2、辯一辯,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個蘋果,這個蘋果的周長在哪里?

  師:蘋果是個立體物體,不好表示周長。但是如果我們把蘋果切開,就露出了一個切面,像這樣的平面就有周長。

  誰來指一指蘋果切面的周長?

  (2)找一找你身邊,哪里還能找到周長?

  生:黑板面的周長,門表面的周長等

  (3)小結:剛才我們認識的.這些都是物體表面的周長。其實很多平面圖形上也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周長”概念的建立,我設計首先是認識物體表面的周長,進而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其中通過一個立體蘋果實物,讓學生理解,周長是指物體“表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潛移默化中,起到了物體表面與平面圖形這兩方面的紐帶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圖形的周長

  1、操作交流中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

  師:描出這些圖形的周長,并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

  (幾人板演,其它學生完成在書本62頁)

  2、變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圖形周長的認識

  師:你們看,房子圖上開了一扇門,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原來一樣嗎?變得怎樣了?

  學生辯論后明確,周長變了,變長了。

  師:呀,房子圖上又開了窗,現在這個圖形的周長和開了門的房子圖相比,變了嗎?

  學生辯論后明確:周長沒變。

  明確:圖形的周長只和外面一周邊線的長度有關,與圖形里面的線段無關。

  師:這也是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認識嗎?它有周長嗎?為什么?

  學生辯論后明確:沒有周長,因為從起點圍,圍不到一周。

  師: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長了?

  生:

  總結:看來,只有怎樣的平面圖形才有周長?(起點和終點手拉手,封閉起來的圖形只有周長)

  (設計意圖:對三年級的孩子來說,在描周長、剪周長的具體活動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長”的概念,它還需要一定的觀察、比較、思辨等思維活動的參與。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較為豐富而深刻的“周長”概念呢?我設計了一個逐步遞進的沖突情境——開門的房子、開窗的房子、以前學過的角,讓學生在經歷沖突的過程中深化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四、自主動手操作、測量計算周長

  學到這兒,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有周長,封閉的平面圖形也有周長。

  1、探索規則圖形的周長測量計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辦法?同桌論討商量。

  (用尺量,再計算)

  請兩位同學合作到黑板上測量,其它同學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這個三角形的周長,用這樣的方法還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圖形的周長?為什么?

  小結:用線段圍起來的圖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計算的方法得到周長。

  2、探索不規則圖形周長測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這片樹葉的周長,可怎么辦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線圍一圍,再量出線的長度)

  兩位學生上臺操作,得出這片樹葉的周長大約57厘米。

  3、在圖形的變化中體驗周長的變化

  這是一個方格圖,每個方格的邊長是多少?

  (1)求一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師:在這個方格圖中來求正方形的周長,我們既可以數,也可以算,都是求這個正方形所有邊線的總和。

  (2)求3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3個方格拼成的,你覺得這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

  預設: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師:答案不一樣了,你支持哪種答案的說說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觀點可以舉手提問或反駁。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辯論,我們進一步明白了圖形的周長就是它一周邊線的長度,要求周長,關鍵是找準圖形的一周邊線。

  (3)求4個方格的周長

  這個圖形是由4個方格拼成的,你認為它的周長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嗎?

  比較:這兩個圖形的周長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們形狀一樣嗎?

  那你想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由3個方格拼成的圖形并不是3個方格周長的總和。我利用這個“認識易錯點”顯現學生的真實思維過程,引發學生產生強烈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爭辯中深入思考,從而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正確認識,有效地避免了錯誤。)

  五、實踐應用周長,積累測量經驗

  今天,我們和周長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長呢?那就讓我們來執行幾項任務吧。

  1、先請4人小組的組長來抽取任務

  2、在做任務時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軟尺,米尺等)可以由組長到工具角借,請工具管理員介紹工具的用法3、小組合作,教師指導

  1號任務: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

  2號任務:測量課桌面的周長。

  3號任務:小組內選一位同學,測量它的腰圍

  4號任務:沿中間曲線剪開,想辦法弄清楚剪開后兩個圖形的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

  ①周長=②周長()(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圖形剪開來比。)

  4、匯報交流

  5、教師評價,評選出“智慧小組”、“團結小組”、“文明小組”

  (設計意圖:采用分小組來抽取任務的形式能較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小組間產生競爭意識,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務。學生在自主測量物體和圖形周長的過程中,經歷觀察、測量、計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生活實際中去認識和理解,讓孩子們在操作中經歷,在經歷中應用數學知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內容】

  教材第38頁例3。

  【教學目標】

  1.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和驗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萬以內的加法。

  2.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能力,教育學生要養成驗算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連續進位的算理,掌握加法驗算的方法。

  【教學難點】

  能選擇合適的方法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不連續進位的加法。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部分內容,接著完成有關濕地生物的問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3。

  師:請看題,說說你知道了什么。(出示第38頁例3)

  生:我知道了某濕地有野生植物445種,野生動物298種。

  師:該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呢?自己嘗試算一算。

  2.學生嘗試獨立解答問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誰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與大家分享一下?

  學生可能會說:

  生1:求濕地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動物共有多少種,就是把野生植物的種類與野生動物的種類數相加,算式是445+298。我們可以用豎式計算,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哪一位上滿十就向前一位進1,結果是:

  生2:我們可以用口算,把298看作300,這樣445+300=745;剛才多加了2,所以再減2,745-2=743。

  ……

  師:算得對不對呢?你會驗算嗎?

  生:可以交換445和298的位置,再算一遍。

  師:好,同學們自己試一試,算一算298+445的結果與剛才的結果一樣嗎?

  學生嘗試獨立進行驗算;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展示驗算的情況,對于驗算正確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

  3.教學“做一做”。

  師:先想一想下面各題是否有進位,在計算并驗算。(出示第38頁“做一做”)

  學生嘗試獨立解答;教師巡視了解情況,指導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組織學生交流計算及驗算的情況,對于解答正確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

  4.歸納小結。

  教師:比較445+238和445+298,兩個算式的計算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在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時要注意什么?小組內討論交流后,由小組代表匯報。

  【教師歸納】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三位數時,不管哪一位上相加滿十,都要向前一位進1,驗算時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

  5.反饋練習。

  教材第38頁做一做。

  學生獨立練習并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鞏固應用,發展能力。

  1.練習八第4題。

  學生獨立練習,看誰計算得又準又快。

  2.練習八第5題。

  (1)小組內討論交流,判斷出對錯,并說說錯在哪里,然后學生獨立改正。

  (2)小組代表匯報判斷結果。

  3.練習八第6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第6題連線,然后討論:哪兩個數相加得1000?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得出“前位湊9,后位湊10”的規律)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設計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教學反思

  本課在新授課時,留下足夠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完成,然后通過小組充分討論,最后得出三位數加三位數的估算和筆算的方法,充分展示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這節課是在教師的點撥指導下,通過主動探索、交流合作學會的,而不是教師把知識強加給學生的,在這種活動中學生不僅獲取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能力,培養了主體參與意識。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會讀寫幾分之幾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的合作意識、語言表達能力和遷移類推能力得到培養。

  3、在動手操作、觀察比較中,學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學習的精神進一步提升,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

  1. 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幾分之幾的表象,初步認識幾分之幾,會讀寫幾分之幾。

  2. 學生對分數的含義有比較完整的認識。3、會比較同分母分數的大小。

  教具準備:

  課件;正方形紙和圓形紙若干張。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激發興趣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幾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長方形紙表示你喜歡的一個幾分之一的分數嗎?(學生折紙、涂色,表示出長方形紙的幾分之一。)

  展示,并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想的。

  師:如果在你們剛才的紙上涂2 份或3 份又該用哪個分數表示呢?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幾分之幾(板書課題)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認識幾分之幾。

  (1)學生 4 人小組,每人將手中的正方形紙平均分成4 份,你喜歡涂幾份就涂幾份,然后寫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幾分之幾,再向小組同學說出自己是怎樣想的。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交流。)

  (2)誰能上來展示一下,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①你涂了幾份

  ②涂色部分用哪個分數表示?(師隨機板書)

  ③為什么你用這個分數來表示呢?

  ④沒有涂顏色的部分你用哪個分數表示呢?(說出理由)

  (3)多媒體演示圖片。

  問:你能發現他們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嗎?它與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師:這些正方形都是被平均分成了4份,涂色部分是幾,就用四分之幾來表示。

  師:誰能說一說四分之二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組成的?四分之三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組成的?四分之四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組成的? 誰來小結?小結: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 份,1 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 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 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 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幾份就是四份之幾?四分之幾是由幾個四分之一組成的,它與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數不同。

  2、認識十分之幾把1 分米長的一條彩帶平均分成10 份。

  (1)先引導學生把1 分米的線段平均分成10 份(讓學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畫出1 分米長的線段,再對著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線段平均分成10 份。)

  (學生畫線段)

  問:你能說出每份是它的幾分之幾嗎?(或可以用哪個分數來表示其中的1份呢? )(1/10)(師隨機板書) 找出其他的1/10?

  取其中的3份,是這個彩帶的幾分之幾?(3/10)你還能找出其他的3/10嗎?取其中的7份,是這個彩帶的幾分之幾?(7/10)試著自己比一比3/10大還是7/10大。

  學生類推出:十分之幾就是幾個十分之一。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幾份,說出相應的分數。

  (3)師:今天我們學習的

  2/4、3/4、1/10、7/10這樣的數,也都叫分數。你能仿照這些分數,自己說出其他的分數來嗎?(師板書)

  (4)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4)師:大家都會說這么多分數,可見分數的個數是無限的。那你們都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寫分數時的順序嗎?

  把一個物體或圖形平均分成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這樣的幾份,分子就是幾。(請學生說說,或同桌之間說說看)

  3、同分母分數比大小

  1、出示例 6 第一組圖 2/5和 3/5

  1)猜想:哪個分數大一些?

  2)讓學生同桌一組,分別在長方形紙上涂色表示出 2/5和 3/5,再把它們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3)演示 2/5和 3/5比較重疊過程,讓學生直觀感受。

  2、出示 6/6和 5/6的`比較,說一說你是怎樣比較的?(學生直接在課本 上涂色,并初步體驗一個分數的分子與分母相同時,表示把一個東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取的份數和分的份數同樣多,就是1.)

  3、總結比較幾分之幾的大小的方法。

  小結:分母相同的分數,分子大的分數比較大.

  三、鞏固練習。

  1、P95 頁做一做 1、2。

  2、課件展示練習題

  四、課堂總結。

 1、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那么今天學的分數與前兩節學的分數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都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

  不同點:前兩節我們學的是分子是1的分數,今天我們學的是分子是幾的分數.

  3、那么哪些數可以用分數表示?誰能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一下呢? (把1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這份的1份或幾份都可以用分數表示.)

  4、觀察一下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數?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質量單位——克。

  2、了解1克的實際含義。

  3、知道1千克=1000克。

  4、會進行簡單的單位之間換算。

  二、教學準備。

  1、教具準備:臺秤、天平秤、貳分幣、重1千克的沙包、一大袋洗衣粉(1000克)、一大袋香米(1千克),蘋果、袋鹽、鉛球若干。

  2、學具準備:2分硬幣一枚,乒乓球一個。

  三、教學過程。

  1、設疑引新。

  (1)教師用臺秤稱—個沙包(事先準備的'質量為1千克)。

  (2)問:若把1千克重的沙包放在天平秤的左盤,要使天平平衡,右盤應放質量是多少的物品?(也是1千克)

  (3)如果老師放上了一個乒乓球(顯然不到1千克的),天平會怎樣?(不平衡)一個乒乓球不是1千克,究竟有多少重呢?

  我們可以用比千克小的單位克來表示。(板書:克)

  (4)一個2分硬幣的質量是1克(g)。

  ①教師在天平秤上演示一次,每個同學用手掂一掂。

  ②教師附帶介紹天平秤和天平秤的使用方法。

  (5)掂一掂乒乓球,估計一下它有幾克重(3克~4克)。在天平秤上試一試:左盤一個乒乓球,右盤三枚2分硬幣,正好平衡。

  2、獲取新知。

  (1)1個乒乓球有3克重(3個2分硬幣重),那么1千克有多少克呢?

  (2)出示標有1000克字樣的一大袋洗衣粉、一大袋香米,在臺秤上稱一稱,為1千克,說明:1千克=1000克。

  (3)想一想:幾個2分硬幣為1000克(1千克)。

  (4)看書:課本第90頁例2以上部分。

  (5)嘗試練習:

  ①2千克=( )克。

  ②3500克=( )千克( )克。

  再看課本例2,同桌找找方法,說說想法。方法同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不過克與千克之間進率是1000。

  (6)試一試:

  ①1千克200克=( )克。

  ②8000克=( )千克。

  (7)本節課你知道了什么?你還能知道或想到什么?

  3、鞏固練習。

  (1)估計下列物品的質量。

  ①教師出示實物,學生派代表來掂一掂后作答。

  ②一只蘋果95( ),一袋碘鹽500( ),一只鉛球2( )。

  (2)練——練:課本第91-92頁1、2、3、4、5。

  (3)思考題:

  1只菠蘿X2+2=3+3。

  1只菠蘿=2千克。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內容:課本19頁——21頁,練習五3——10題

  學情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三個部分,即加法、減法和加減法的驗算。根據《標準》的要求,筆算加減法限定于三位數加減三位數,因此本單元主要講解三位數的加減法。本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在此之前已經學習了幾百幾十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本單元主要介紹三位數加減三位數中連續進位和連續退位減,這是學生學習筆算加減法的難點。

  教學目標:

  1、采用小組和合作學習方式,熟練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多種形式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三位數加三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口算卡、投影片

  教學方法:談話、講授、練習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揭示內容

  師:海上有許多的帆船,每艘帆船上都裝有兩箱物品,要知道船上一共裝有多少物品應該怎么辦呢?

  (把兩箱物品加起來)

  師:今天我們來復習萬以內連續進位加法的復習,請打開課本19頁,在沒有準確計算船上的物品數目之前你能不能大概地說出哪艘船轉的東西最多?哪艘船裝的東西最少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能不能將你的想法告訴大家?

  師:請你動手列豎式算一算,這六艘船的排列順序是不是和你估計的一樣?

  二、課本第19頁,直接在表格中寫出上下兩個加數的和。

  師:有什么辦法即不用在稿紙上列豎式有能夠將上下兩個加數的和算得準確呢?

  三、京廣中心大廈是北京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樓高209米,它比中央電視塔矮196米,你知道中央電視塔有多高嗎?

  問:在這道題目中哪座建筑高?我們應該怎么考慮問題?

  四、算出玉米上算式的得數

  五、開鎖游戲

  鎖頭上有得數,鑰匙上有算式,請將算式和相應的得數連起來。

  六、判斷,課本20頁第7題,判斷各題有無錯誤,說說錯在哪里。

  七、536、915、351、85、464、208、649、873、792、127

  上面哪兩個數加起來得1000?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八、共同分析21頁第9題。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一、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乘法的意義的理解,形成對“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的理解,并能應用這個知識,掌握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算理,形成計算方法。

  2.培養學生初步地類推遷移的數學的能力,提高計算能力。

  3.培養學生估算的`意識和認真計算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教學重點

  理解算理,掌握法則,正確地進行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筆算。

  三、教學難點

  準確迅速地進行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筆算。

  四、教學具準備

  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層:教學例4

  (一)創設情境

  老師:同學們喜歡小猴子嗎?(喜歡)小猴子最愛吃什么呢?(桃子),調皮的小猴子把大桃子都吃光了,請看大屏幕:(課件出示情境圖)

  (二)探究新知:

  1.老師: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學生獨立思考后提出問題:“7個盤子里一共還有多少個桃子呢?”

  2.思考:怎樣列式?

  學生試著獨立思考,再小組交流。

  小組代表匯報方法:

  (1)用加法計算:

  0+0+0+0+0+0+0=0

  (2)用乘法計算:

  0×7=0,也就是求7個0是多少。

  7×0=0

  教師隨學生答板書。

  3 .想一想:

  0×3 9×0 5×0 各等于多少呢?為什么?

  4.師:觀察上面的算式,你發現了什么?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自己的看法。

  結論: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師質疑:0和一個數相乘與0和一個數相加結果有什么不同?

  5.練習:0×2 5×0 0×6 0×8

  0+2 5+0 6+0 0+8

  師:通過計算,聰明的你又會發現什么呢?

  學生通過小組商量得出結論:

  0和任何數相加都得原數,而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

  二層:教學例5

  (一)情境導入

  1.情境:出示67頁例5

  (1)誰來讀讀這道題,你都知道什么數學信息了?提了一個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呢?

  (2)想一想:要算運動場共有多少個座位應該用什么方法?怎樣列算式?

  同桌互說。(教師可巡視指導,引導學生列式并能說出算式意義。)

  匯報交流:604×8= (個)

  2.請你先估計一下,大約等于多少?(學生匯報)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乘數中間有“0”的筆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5——探究算理

  1.同學們掌握了“0乘任何數都等于0”這一規律后,一個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你們能獨立解決嗎?(能)

  2.604×8= (個)你能試一試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教師巡視,搜集學生多樣化的算法,在全班進行交流。

  方法一:

  4×8=32 600×8=4800 32+4800=4832

  是一種好方法,其他同學還有不一樣的方法嗎?

  方法二:

  6 0 4

  × 3 8

  4 8 3 2

  答:運動場共有4832個座位。

  3.自主探索:“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的豎式計算方法。

  (1)追問“你是怎么算的呢?”

  (2)原來十位上是0,怎么就變成3了呢?

  4.小組交流:各自算法,并糾錯。

  5.匯報算法。(請幾個學生寫到黑板上)

  6.分析算理:積的4、8、3、2分別是怎么來的?表示什么意思?

  重點——積的十位上寫幾?為什么?

  (4先乘8得32,個位滿30,向十位進3。再用8乘十位上的0得0。加上進上來的3就得3,把3寫在十位上。最后用百位上的6乘8得48。)

  7.小結:

  不管因數中間是否有0,都要用這個一位數去乘多位數里每一個數位上的數,但要注意0和任何數相乘都得0,在寫的時候要加上進上來的數。。(在掌握了“0與任何數相乘都得0”這一規律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練習,尊重每位學生的不同想法,提倡計算策略的多樣化,并在相互交流中不斷完善,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三)拓展延伸

  現在正是小朋友們長身體的時候,所以我們一定要參加體育鍛煉呦!今天,我們一起去參加一個智力長跑,好嗎?

  1.首先進入第一關

  202×4 305×4= 306×9= (男生完成)

  503×3 407×9= 609×7= (女生完成)

  想想,什么時候中間會是0,什么時候中間不會是0?

  2.第一關順利通過,老師祝賀你們。我們再接再厲去闖第二關。完成書68頁,第二題。

  大象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呢?

  3.勝利沖向頂峰。

  填一填。

  □ 0 □ □ 0 □

  × 4 × 5

  8 3 2 1 □ 3 □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第一單元

  第 一 課 時

  認識長度單位 —— 毫米

  教學內容:教材第2—3頁的內容及練習一第1至第2題。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言

  二、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估 計 實際測量

  數 學 書 的 長

  數 學 書 的 寬

  數 學 書 的 厚

  生1:數學書的長大約是21厘米、寬大約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為1厘米大約有一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長大約就有21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寬有14個指甲長那么長,數學書的厚有1個指甲長那么厚。

  三、學生動手測量實際長度

  1、讓學生用學具測量數學書的長、寬、厚。

  2、讓學生先在小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課題:

  板出:毫米的認識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尺度上的1毫米有幾長。

  2、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發現了什么?

  3、舉例子說說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六、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10個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鞏固發展

  1、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八、全課小結。

  教學反思: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標,這里所說的“有價值的、必要的數學”就可以理解為對生活有用的數學.新課程標準突出了數學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因此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盡可能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 ,改變課本中原有的例題,從現實生活中提出數學問題來呈現課本所要學的內容。反過來,在進行應用題的練習時,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例如讓學生估計測量身邊的事物,這就拉近了書本與學生的親近度,真正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的實際用途,還能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加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節課中發現學生的估計、估量能力比較差,出現了一些笑話,以后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我相信要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數學是有價值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直接經驗,把教學歸樸于實踐,歸樸于生活。同時再將數學運用與生活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的價值。

  第 二 課 時

  分 米 的 認 識

  教學內容:教材第4—第7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使學生意識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的的長度可以用分米作單位。

  2、認識分米,建立1分米的長度概念。

  3、培養學生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長度概念

  教學難點:選用合適的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學生動手測量課桌的桌面的長、寬。

  師:昨天同學和聰聰已經量出了這本數學書的長、寬、厚,你們還想知道哪些物體的長度?

  生:??

  1、兩人為一組測量桌面的長、寬。

  2、全班交流。

  3、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毫米作單位來測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間觀念

  1、讓學生觀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間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學生數一數幾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讓學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或在我們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約是1分米。

  4、用手比劃1分米有多長。

  5、閉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長。

  三、認識幾分米

  1、在尺子上認識幾分米。

  2、出示課件讓學生認識幾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繩子的長度(讓學生先估測,然后再測量)

  五、鞏固發展

  1、練習一的第三題

  2、判斷下列的說法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

  (1)一條褲子長9分米( )

  (2)一張床長5分米 ( )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筆長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 )厘米=()分米 2米=( )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三第4題教和第五題。

  5、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三第六題和第七題。

  六、全課小結:

  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良好的情緒能使學生的精神振奮,不良的情緒則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由此可見,營造自然寬松的學習氛圍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樹立學習信心、主動體驗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此環節教學中我設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自由、民主、和諧、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在這樣的學習環境里更好地體驗樂趣、體驗成功。我注意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并鼓勵學生可以離開自己的座位自由觀察、測量,充分體現了師生的民主、平等,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通過在真實情景中讓學生估一估、量一量、說一說、算一算、議一議,使學生建立起分米的表象。豐富了自己對1分米長度的感性認識,為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積累實踐經驗。

  第三 課 時

  千 米 的 認 識1

  教學內容:教材第七頁至第八頁例三和例四

  教學目標:

  1、認識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準備:要求學生到路邊觀察路標,教師制作一塊路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千米

  1、學生匯報到路邊觀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師制作的第一塊路標,讓學生理解、體會從某路口到南寧市外環線6千米的含義,

  3、讓學生看書第七頁的例三,理解到葉鎮21千米、靈山23千米的意義。

  4、小結:千米是比米大的長度單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師:從某路口到南寧外環線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從某路口到那里大約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長呢? 生:想

  師:從某路口到某處就是1千米,運動場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讓學生到運動場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約有多長。

  2、讓學生動手測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匯報板出:1千米=1000米

  3、舉出例子說一說在我們生活周圍有1千米長的物體嗎 ?

  三、鞏固知識、動用知識: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二第一題和第四題。

  2、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1)練習二第二題

  (2)補充題(略)

  四、全課總結

  教學反思:

  在這一節課中,我所感覺到的不足之處是在學生的組織紀律方面。走出課堂,有的興趣盎然,而有的是跟著走馬觀花。這就與教師的操控能力、語言魅力及組織方面有密切的關系。今后我一定會更加認真鉆研教材,練習基本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第 四 課 時

  千 米 的 認 識2

  教學內容:教材第8頁例四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千米,加深理解1千米的長度概念。

  2、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體驗1千米有多遠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讓學生說說1千米有多長,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 ( )米1米=( )厘米

  1米= ( )分米1分米=( )毫米

  二、學生實踐( 把全班學生分為10個小組進行測量)

  1、到操場上量出100米的距離,走一走,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00米有多遠。

  2、匯報:

  (1)請學生說一說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幾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約走了多少步。

  (2)提問;一個小組量出100米,10個小組一共量出多少個100米?是多少千米?

  (3)讓學生討論從學校門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3、體驗1000米有多遠。

  帶學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數一數你走了幾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遠。

  三、全課總結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通過大量關于年、月、日資料的收集和閱讀,來主動的學習和思考關于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方面的知識,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會判斷某年是平年還是閏年。

  2、把年、月、日的知識與生活連貫起來,把有關學科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學習。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3、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時間概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

  4、滲透愛國主義和珍惜時間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對每個月的天數的認識。(正確、迅速記住十二個月的天數)

  教學難點:

  平年、閏年的判斷。

  教學準備:

  學生:年歷卡、草稿本、查閱的資料、預習年歷上2月及全年的天數。

  教師:課件、水果卡片、2句話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同學們,今天有這么多老師聽課,高興嗎?那讓我們記錄下這難忘的一刻。(板書:20xx年10月19日時分)

  2、20xx年,年是什么單位?還有其他時間單位嗎?(月、日、時、分),我們已經學過時分秒,今天我們來研究年月日(齊讀:年月日)

  二、探索新知

  (一)自學年月日之間的聯系

  1、年月日是表示較長時間的單位,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你在哪些物體上見過年月日的?(課件演示:物體上的年月日),還有許多,下課自己找一找。

  2、我們的日子一年一月一日的過著,你們知道一年一月一日的來歷嗎?讓我們來看一看這方面的小知識(課件演示:年月日的來歷太陽大,地球小,地球繞著太陽跑,跑一周的時間為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繞著地球跑,跑一周的時間為一月;地球在繞太陽跑的同時自己也在不停的自轉,自轉一周為一日。),原來一年一月一日是跟什么星球的運動有關系的?(太陽、地球、月亮的運動)

  3、除此以外,年月日還有許多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自學書本44頁,要求填寫表格,并閱讀后面的文字(大聲)。

  4、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大月)誰補充?(小月)一年有幾個大月幾個小月?還有一個月呢?

  5、怎樣方便的記住大小月?(拳記法、兒歌)可以用喜歡的方法記大小月。

  6、我們認識了大小和二月,下面來練一練。

  24個月=( )年

  5年=( )個月

  1星期=( )天

  小紅到奶奶家作客,住了62天,正好2個月,這2個月分別是( )月和( )月。為什么是7、8月?為什么小紅要住62天?

  (二)探索判斷平閏年的方法

  1、知道了2月有28天或29天,下面進行競賽,給一個年份,看誰能很快報出這一年2月天數和全年天數,請同學們拿出年歷卡,準備好了嗎?現在看屏幕。(從 1996年到20xx年的年份隨機出示)觀察1996到20xx年總天數,發現什么?(有365天和366天)天數是怎樣算的?(平年:317+304+28閏年:317+304+29或365+1)為什么會相差一天,這一天差在哪個月?我們把2月為28天全年為365天的這一年叫平年,把2月為29天全年為366天的這一年叫閏年,看一看這里有哪些年是平年,哪些年是閏年?(多人說)

  2、 再看看平潤年的排列順序,你發現了什么?(每4年一循環)如果把平、閏年除以4,結果會怎樣?用1996、1997年試一試,你發現什么?那么你知道怎樣判斷平閏年嗎?(小結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3、 判斷閏年,先看左邊的2個年份(1978年、1904年),算一算。

  4、 算一算1900年,(學生發現1900是4的倍數,認為是閏年),看1900年2月的月歷,28天,說明1900年是平年,為什么呢,我們來看一個小知識(課件演示:閏年的來歷)最后一句話是什么?(小結公歷年份是400的倍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現在誰能說1900年為什么是平年呢?20xx年呢?2100年呢?

  5、 會判斷了平年和閏年,下面來看,我們知道年月日是表示較長時間,有比年更長的時間單位嗎?(1世紀=100年)

  (三)綜合練習

  今天同學們表現很好,老師想送給你們一些禮物,同學們喜歡吃水果嗎?要想吃到水果必須先回答水果先生提出的問題。

  閏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平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 )天。

  請說說你出生在哪一年,那年的2月有多少天?

  今年全年有( )天,合( )個星期零( )天。

  單數都是大月嗎?

  一年中有哪幾個大月?

  1世紀是多少年?我們現在生活在多少世紀?

  怎樣判斷平閏年?告訴方法。

  2100年2月有( )天。

  (四)課外延伸

  1、 除了書本上,你還知道哪些有關年月日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2、 檸檬先生有個問題:東東已經16歲了,可是他只過了4個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嗎?

  三、總結

  時間和生活緊密相連,我們應該珍惜每一天,送給同學們一首歌《三百六十五個祝福》,祝大家幸福快樂每一天。

  板書設計:

  年、月、日

  1世紀=100年

  大月(7個)1 3 5 7 8 10 12(31天)

  小月(4個)4 6 9 11(30天)

  2月 28天或29天

  平年:365天 3012+7-2

  閏年:366天

  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

  公歷年份是400的倍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區分和辨認四邊形。

  2.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

  教學重點:認識四邊形。

  教學難點: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交流:同學們,今天老師帶大家來到了圖形王國。(課件出示主題圖:各種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說說你認識哪些圖形。

  (學生匯報認識的圖形,如:圓、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長方體等。)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用課件把相應的圖形展示出來。

  二、互動新授

  1.感知四邊形。

  (1)表揚:同學們認識的圖形可真不少!(用課件演示:可以把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放在一起。)

  (2)提問:觀察圖形,你認為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條直的邊,4個角。)

  (3)小結:我們把由4條邊和4個角組成的圖形叫四邊形。(板書:四邊形)

  (4)說說你身邊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四邊形的。

  舉例說明。

  生1:我們用的方巾、圍巾。

  生2:窗戶框、門框、黑板。

  生3:過春節時門上貼的對聯。

  生4:課桌的面、凳子的面,還有我們用的.課本的封面……

  (5)引導:看來,生活中的四邊形實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動手把四邊形做出來嗎?用自己準備的材料做出四邊形。看誰做得又快又好。

  ①學生動手獨立做四邊形,教師巡視,注意觀察學生做四邊形的方法。

  ②師:誰愿意把做好的四邊形展示給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學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擺;

  生2:用鐵絲圍;

  生3:用筆畫;

  生4:用紙剪……

  (6)剛才我們不但找出了四邊形,還動手做出了四邊形,那么你覺得到底什么樣的圖形才是四邊形呢?

  引導學生敘述: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2.圈一圈。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樣的圖形是四邊形(課件出示教材第79頁例1),把你認為是四邊形的圖形圈出來。

  (1)讓學生完成教材第79頁例1,教師巡視,適時指導。

  (2)學生反饋時,把圈出的結果放在投影上,集體訂正。

  (3)讓學生說一說這樣圈的原因。

  (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3.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問:在這些四邊形中有長方形和正方形,(課件出示教材第80頁例2)那么長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點?

  (1)分小組說一說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動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們的角和邊,你發現了什么?

  (3)小組匯報總結。

  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4)小結: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而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因此,我們可以說長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邊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短邊分別叫做長方形的長和寬。

  4.動手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方格紙,在上面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2)在小組內交流、訂正,并說說自己的畫法。

  (3)小組代表展示,集體檢驗是否符合要求。

  師強調: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頁“做一做”第1題。

  先說一說四邊形的特征,然后獨立畫出四邊形,再在班內展示、交流并訂正。

  教師強調:有4條直的邊,有4個角的圖形就是四邊形。

  2.完成教材第80頁“做一做”第2題。

  (1)讓學生按照書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檢查。

  (2)動手剪開。在小組內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剪,從中你發現了什么?

  教師強調:長方形的寬就是我們從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條邊。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五、課堂作業

  《補》

【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上冊教案01-15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3-02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4-23

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3

三年級上冊的數學教案01-11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薦]08-27

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周長04-02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4-2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09

小學三年級上冊教案數學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