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認識毫米》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認識毫米》,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認識毫米》1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測量的活動中,經歷認識毫米、建立1毫米長度觀念的過程。
2、體會長度單位毫米的含義,知道1厘米=10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
3、增強實際測量經驗,感受數學的發展及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毫米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描述1千米的概念。
2、描述1米的概念。
3、描述1厘米、1分米的概念。
當我們要測量更小、更短或要求測量的結果更精確時,用這些單位還合適嗎?
二、新授:
1、測量橡皮的長度。
(1)提出測量要求,讓學生測量自己橡皮的長度。
(2)交流測量的結果。結合橡皮厚度不到1厘米的情況,引出"毫米"。告訴學生毫米用字母mm表示及毫米在測量中的作用。
2、體會長度單位毫米。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讓學生觀察自己的直尺,告訴學生"1厘米中間每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讓學生數一數1厘米中有幾個1毫米。
(2)交流結果,得出:1厘米=10毫米或1cm=1mm
(3)讓學生測量1分硬幣的厚度。了解1分硬幣的厚度大約是1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
3、小組合作測量:
(1)測量課本和練習本的厚度。
(2)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
三、議一議:
1、測量書本、練習本等這些比較薄的.物品厚度,怎樣做能夠量得更精確些?
通過討論,使學生了解到測量一些比較薄的物品的厚度,可以把幾個相同的物品摞在一起量,再算出每個物品的厚度。
2、估測一摞紙有多少張。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一下,再實際測量。交流時,重點了解學生不同的測量方法。
四、練一練:
課本69頁的練一練。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認識毫米》2
教材與學生學習起點分析:
本課《分米和毫米》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全單元內容分二部分編排,先教學分米和毫米的認識,再教學千米的認識。在此之前學生在一年級下冊已經認識了米,厘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知道了它們之間的關系,1米=100厘米,頭腦中也建立了1米,1厘米有多長的表象。
學生對測量的方法已經掌握,有一定的用直尺測量的`能力。對毫米和分米雖沒有正式的接觸,但在生活中對毫米有一定的感性認識。由于生活中學生缺乏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又很少用到分米、毫米這兩個長度單位,所以1分米和1毫米的長度表象較難建立。
教學目標:
1、在觀察、猜想、驗證等實踐活動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進率。
2、借助硬幣厚度、吸管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長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長度觀念。運用已有長度單位的模型表象,合理估計實際物體的相關長度。
3、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大膽猜想積極驗證解決問題的探究過程,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認識分米和毫米,通過體驗活動,形成1分米和1毫米的感性認識,正確建立表象。
教學難點:
掌握各相鄰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會進行簡單換算。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靈活應用合適單位估計并測量物品的長度。 五、教學準備: 學生(尺子、硬幣或游戲卡、一根10厘米長的吸管、6厘米3毫米的牙簽、兩人一根米尺);教師(課件、米尺、實物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一)復習舊知
1、小朋友們還記得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已經認識了哪兩個長度單位?
2、關于米和厘米你還記得哪些相關的知識?
(二)導入新課并質疑
估一估,再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教室黑板的長是4( )。 一支鉛筆的長是18( )。 一張光碟的厚度是( )。
引導學生思考:仔細觀察這張光碟,它的厚度有沒有1厘米呢?那聰明的小朋友一定在想有沒有比厘米更小一點的長度單位呢? 對,有一個比厘米更小一點的長度單位,那就是毫米(板書),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這個新的長度單位(引出毫米的認識。) 質疑:關于毫米的認識,你想知道什么問題呢? 問題1:1毫米有多長? 問題2:1厘米有多少毫米?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認識毫米》】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毫米的認識01-20
《毫米的認識》教案01-24
《毫米、分米的認識》教案01-18
《毫米的認識》教案范文08-25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02-01
小學數學教案:毫米的認識4篇01-20
《毫米的認識》教案15篇01-28
《分米和毫米的認識》教案02-28
三年級數學《毫米的認識》教案15篇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