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經歷認識圓柱展開圖和探索表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2、認識圓柱展開圖,掌握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
3、積極參加數學活動,建立展開圖與圓柱側面、底面的聯系,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圓柱體表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
運用表面積公式計算實際圖形的表面積。
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讀題導入
1、齊讀課題。
師:看到這個課題,你們想到了哪些與之相關的知識。
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圓柱的`底面和側面。
2、復習相關知識
(1)什么是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它們是怎么計算的?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圓柱,揭示圓柱的表面積公式
師:根據剛才的討論,你能說說應該要求出圓住的表面積,必須哪些條件嗎?并說說理由。
生:因為圓柱的表面有一個側面和兩個底面。所以用一個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2、教學圓柱的表面積
(1)師:(課件出示上堂課中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上堂課,我們研究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以及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今天我們來進一步討論圓柱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誰還記得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
學生: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3)拿一個圓柱形的紙盒,指出它的側面和兩個底面。然后展開,使學生直觀看到圓柱展開圖是兩個同樣大的圓和一個長方形。
(4)議一議:怎樣求圓柱的表面積?學生討論。
學生:圓柱的表面積就是用圓柱的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
(4)教學例題:
出示教材中圓柱示意圖,讓學生了解圓柱的高和半徑,鼓勵學生自己嘗試計算。
(5)交流學生計算的方法和結果。如果出現列綜合算式的,要給予表揚。如果沒有。提出兔博士的話,鼓勵學生嘗試,老師可進行必要的指導。
三、練習
試一試
(1)提出試一試的問題,讓學生嘗試計算。
(2)交流計算的過程和結果。重點說說計算的過程和方法,注意本題中給出已知條件是圓柱的底直徑。
四、鞏固
練一練1:則由學生獨立完成。
練一練2:此題是一個半圓柱體,應該怎樣理解它的表面積,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后再讓學生自己來完成。
練一練3:先指導學生明確解決問題的思路,再自主解答。
五、家庭作業
自己找一個圓柱體的物體,來測量它的數據并計算出它的表面積。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課本第31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五第10-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繼續學習用分數乘法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豐富對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的認識,拓展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例3中的條形圖。
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用分數描述圖中的數量關系。
如:把黃花看作單位“1”,紅花是黃花的11/10,綠花是黃花的6/10(3/5);把紅花看作單位“1”,,黃花是紅花的10/11,綠花是紅花的6/11等。
二、組織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題目:黃花有50朵,(1)紅花比黃花多1/10,紅花比黃花多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思考: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圖中的哪個部分?它是那種花朵數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問: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紅花比黃花多1/10 “,是把黃花朵數看作單位”1“,也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50朵的1/10 。
指名列式。
問:列式時是怎樣想的?
學生完成計算。
2、學第(2)小題。
出示:綠花比黃花少2/5,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
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
追問:綠花比黃花少2/5這個條件中,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要求”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認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弄清這個分數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的。
3、做”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學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畫一畫,再完成填空。
三、鞏固訓練
1、做練習五第10題。
先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再把數量關系寫完整。
2、做練習五第11、12題
獨立解答,交流思考過程,集體訂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在今天課堂上的表現怎樣?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13-15題。
教學反思: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8、9題。
教學反思: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圓柱的表面積練習課
教學內容:教材14頁例4和練習二余下的練習。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能解決一些有關實際生活的問題。
2、培養學生良好的空間觀念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柱的側面積怎么求?(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圓柱的表面積怎么求?(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
3、練習二第14題:根據已知條件求出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二.教學例4
(1)出示例4。學生讀題,明確已知條件(已知圓柱的高和底面直徑,求表面積)
(2)求的是廚師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廚師帽沒有下底面,說明它只有一個底面)
(3)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獨立進行計算.教師行間巡視,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數是否計算正確。(做完后,集體訂正。指名學生回答自己在計算時,最后的得數是怎樣取得的。由此指出:這道題使用的材料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這道題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① 側面積: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積: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積:1758.4+314=20xx.4≈20xx(平方厘米)
5.小結:
在實際應用中計算圓柱形物體的表面積,要根據實際情況計算各部分的面積.如計算煙筒用鐵皮只求一個側面積;水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一個底面積;油桶用鐵皮是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進一法取值,以保證原材料夠用.
三、指導練習
1、練習二第9題
(1)學生通過讀題理解題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幾個面?(側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個底面積)
(2)指名板演,其他學生獨立完成于課堂練習本上。
2、練習二第17題
先引導學生明確題意,求用彩紙的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減去(78.5×2)平方厘米,再組織學生獨立練習,集體訂正。
3、練習二第13題
(1)復習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公式:
長方體的表面積=(長×寬+長×高+寬×高)×2
正方體的表面積=棱長×棱長×6
(2)學生獨立完成第13題:計算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表面積,并指名板演。
4、練習二第19題
(1)學生小組討論: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過教具演示,使學生明白圓柱及長方體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剛好是圓柱的三個底面積。因此,計算油漆的面積就是計算長方體表面積與圓柱側面積之和減去圓柱的一個底面積。
(3)提醒學生將計算結果化成以平方米為單位的數,并可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
四、布置作業
練習二第10、15、20題
第三課時教學反思
學生有上一節課扎實的表面積教學作基礎,這節課例4的學習顯得十分輕松。在這一環節,學生共提出兩個有價值的問題:“求做這樣一頂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幾部分的面積總和?”“結果20xx.4按四舍五入法保留整十數應該約等于20xx,可為什么教材中應是約等于20xx?”我在此環節,將教學重點放在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思考所求問題到底是求什么,即要求學生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教學完例題后,運用一組選擇題,提升學生靈活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練習題目如下:
做通風管需要多少鐵皮
圓柱形水池的占地面積
做無蓋的圓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鐵皮
做圓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鐵皮
衛生紙中間硬紙軸需要多大的硬紙板
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貼瓷磚的面積
壓路機滾筒滾動一周的面積
(1)求側面積;(2)求1個底面積與側面積的和;(3)求底面積;(4)求2個底面積與側面積的和
指導練習內容較多,難以在一課時完成,所以準備再補充一節練習課。
兩個驚喜
1、沒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學(數學科代表袁文杰)通過比的知識發現了底面積與側面積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利用這一關系提高求表面積的速度。因為底面積=πr2,而圓柱體的側面積=2πrh,所以S底:S側=(πrr):(2πrh)=r:2h,2S底:S側=r:h。當已知圓柱體底面半徑和高求表面積時,如果先求出圓柱體側面積,就可用側面積÷h×r快速求出兩個底面的面積,從而提高計算速度。
2、沒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學(數學科代表江賜陽陽)會用課前我查找資料中所介紹的轉化方法來推導圓柱體的表面積。在他的帶領下,同學們推導得出新的表面積計算公式:圓柱體的表面積=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底面半徑)。正因為了解到這種方法,在練習中計算已知底面周長3.14米,高5米,求表面積時,全班前30名同學完成的同學不約而同地采用了這種方法,體現出這種方法對于已知周長和高求表面積的簡便之處。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圓柱體積公式,會用公式計算圓柱體積,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數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探討問題,體驗轉化和極限的思想。
3、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領悟學習數學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滲透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唯物辨證思想。
教學重點:
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能正確應用。
教學難點:
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圓柱與長方體的關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體、圓柱形容器若干個;學生準備推導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用學具。
教學設想:
《 圓柱的體積 》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與技能上,通過對圓柱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系,通過想象、課件演示、實踐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數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理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疑引入
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前兩天,老師家的水龍頭出了問題,擰上閥門之后,還是不停的滴水,你們看,一刻鐘就滴了這么多的水。
1、出示裝了水的圓柱容器。
(1)啟發思考:容器里面的水形成了什么形狀?(圓柱)你能知道這些水的體積?
(2)討論后匯報
生1:用量筒或量杯直接量出它的.體積;
生2:用秤稱出水的重量,然后進一步知道體積;
生3:把它倒入長方體容器中,從里面量出長、寬和水面的高后再計算。
師:現在老師只有這些工具(圓柱形容器,長方形容器,半圓形容器和其他不規則容器),你怎么辦?
生1:把水到入長方體容器中
生2:我們學過了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只要量出長、寬、高就行
[設計意圖:通過本環節,給學生創設一個生活中的情境,提出問題,學習身邊的數學,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需要滲透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系為所學內容作了鋪墊的準備]
2、創設問題情境。
師:(課件顯示)如果要求某些建筑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或是求壓路機圓柱形大前輪的體積,能用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積的問題的欲望]
師:今天,就讓我們來研究解決任意圓柱體積的方法。(板書課題:圓柱的體積)
二、經歷體驗,探究新知
1、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1)教師首先提出具體問題:圓柱體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哪些幾何圖形有聯系?
生1:圓柱的上下兩個底面是圓形
生2:側面展開是長方形
生3:說明圓柱和我們學過的圓和長方形有聯系
師:請同學們想想圓柱的體積與什么有關?
生1:可能與它的大小有關
生2:不是吧,應該與它的高有關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引出了新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新知。]
(2)請大家回憶一下: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將圓轉化成已學過的圖形,來推導出圓面積公式的。
配合學生回答演示課件。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由形到體;同時使學生感悟圓柱的體積與它的底面積和高的聯系,通過圓面積推導過程的再現,為實現經驗和方法的遷移作鋪墊]
2、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啟發猜想:我們要解決圓柱的體積的問題,可以怎么辦?(引導學生說出圓柱可能轉化成我們學過的長方體。并通過討論得出:反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反圓柱切開,再拼起來,就轉化近似的長方體了。)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操作體驗。
把圓柱的底面積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分的份數越多,形體中的 越接近 ,也就越接近長方體。同時演示一組動畫(將圓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
[設計意圖: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大膽猜測、動手體驗。這樣學生在自主探索、體驗、領悟的過程中成為了發現者和創造者。]
(3)學生小組匯報交流
近似的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 近似的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近似的長方體的高就是圓柱的高。根據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得出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
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用教具進行演示。
(4)概括板書: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設計意圖:首先通過學生的聯想建立圓柱體和長方體的聯系,初步建立轉化的雛形,然后再通過實踐操作,動畫演示,驗證了學生的發現,從學生的認識和發現中,圍繞著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 公式)]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1、火眼金睛判對錯。
(1)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等于底面積乘高。( )
(2)圓柱的高越大,圓柱的體積就越大。( )
(3)如果兩個圓柱的體積相等,則它們一定等底等高。( )
[設計意圖:加深對剛學知識的分析和理解。]
2、計算下面各圓柱的體積。
(1)底面積是30平方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周長是12。56米,高是2米。
(3)底面半徑是2厘米,高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靈活運用公式進行計算。]
3、實踐練習。
提供在創設情景中圓柱形接水容器的內底面直徑和高。
這個圓柱形容器,內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12厘米,水面高度10厘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領悟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4、課堂作業。
為了美化環境,陽光小區在樓前的空地上建了四個同樣大小的圓柱形花壇。花壇的底面內直徑為4米,高為0、6米,如果里面填土的高度是0、4米,這四個花壇共需要填土多少立方米?
[設計意圖: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同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四、反思回顧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嗎?
[設計意圖: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談學習收獲,可使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學生的收獲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板書設計:
圓柱的體積
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圓柱的體積 = 底面積 高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 sh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從生活的實際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運用已有的知識(長方體體積的計算)經驗(圓面積公式的推導)解決新的問題,在新舊知識的聯系上,巧妙的利用想象、課件演示將圓和圓柱有機的聯系到一起,使學生想象合理、聯系有方。在探究新知中,通過想象和操作,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為較抽象的理論概括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感性材料,加強了實踐與知識的聯系,并創造性的補充了一些與學生身邊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練習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及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訓練學生認真審題,能夠選擇合理簡便的解題方法。
3.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正確、合理、靈活、迅速的運算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并且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靈活、合理地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
1.第74頁第1題。
(1)把下面的小數化成分數:
0.125 0.3 0.5 0.6 0.25 0.75
(2)把下面的分數化成小數:
以上各題用投影片出示,指名口答。
2.我們已經知道,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可以根據已知數的具體情況來確定是先把分數化成小數,還是先把小數化成分數,從而進行計算。
下面各題用什么方法進行計算比較簡單?
提問:分數、小數加減混合運算一般情況下化成什么數做比較簡便?為什么?
提問:分數和小數乘、除混合運算在一般情況下,化成什么數做比較簡便?為什么?(第三種方法最簡便,但這種做法只有小數能夠被分數的分母除盡時才最方便,一般情況下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把小數化成分數來做比較簡便。)
(二)學習新課
以上這些計算方法是我們進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基本方法。
(板書課題: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1)小組討論:這道題怎樣計算比較簡便?(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比較簡便。)
(2)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試做,通過試做,體會一下為什么用這種方法進行計算簡便?
(3)訂正,并且說說這種做法有什么好處?(因為計算分數乘、除法時,有時可以先約分再計算比較簡便,所以,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一般先把小數化成分數后再計算。)
(1)審題:例5與例4有什么不同之處?
(例4是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例5是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2)想一想,做這道題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些什么?(a.運算順序;b.選擇合理恰當的方法。)
(3)小組討論:這道題是把小數化成分數算簡便,還是把分數化成小數算簡便?(把小數化成分數計算比較簡便。)
(4)全體同學在練習本上試做。
(5)訂正。
(6)小結:我們把題目中的小數都化成了分數,這樣在乘除過程中,有時可以先約分,使得做起來比較簡便,同時得到的是一個準確的結果。
(7)如果計算的結果允許取近似值,也可以先把分數化成小數,取它們的近似值進行計算。在本冊教材中,一般要求只取兩位小數,這種算法在現在電子計算機越來越被廣泛使用的.社會里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大多數電子計算機都是用小數來計算的。請你用這種方法試做這道題:
≈5.2÷3.2-1.67×0.7(注意:這一步用“≈”)
=1.625-1.169
=0.456
訂正此題,并且教師要強調:如果計算的結果允許取近似值,才可以把分數化成小數來計算。
3.小結。
兩位同組的同學互相說一說:
(1)分數、小數乘、除混合運算,怎樣計算比較簡便?
(2)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又怎樣計算簡便?
看書質疑。
(三)鞏固反饋
采用分小組鞏固練習的形式。
1.用題板做練習,大面積反饋。
舉題板訂正,再把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進行比較:
不難看出,第二種方法更簡便一些。所以解題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題目的具體情況,如數的特征、運算符號等決定怎樣做簡便就怎樣做,故在掌握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還要靈活運用。
2.互相幫助:1,3,5組同學做題(1);2,4,6組同學做題(2)。之后,同桌同學交換檢查,指出錯誤,加以改正,使學生掌握檢查的方法,并養成檢查的習慣。
教師出示正確答案,哪組的同學都做對了就給予表揚。
3.全體同學齊做。
把題中的分數化成小數后再計算。(保留兩位小數。)
≈13×0.56-16.24÷3.5
=7.28-4.64
=2.64
(四)課堂總結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第1課時
圓柱的認識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教材第17頁圓柱的認識、第18頁例1和第19頁例2。
內容簡析
圓柱的認識:通過觀察物體的形狀,初步認識圓柱。
例1:通過觀察圓柱,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
例2:通過觀察圖形,掌握圓柱的側面展開圖。
教學目標
1、認識圓柱的側面、底面和高;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2、通過觀察、發現、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掌握學習方法。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掌握圓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
難點:圓柱側面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建立圓柱的空間觀念。
教法與學法
1、在教法上,應加強直觀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實物中抽象出圓柱的圖形,幫助學生建立圓柱的表象,再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發現并總結出圓柱的特征。
2、在學法上,學生把觀察和動手操作相結合,通過摸一摸、量一量、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認識圓柱的特征。本節課也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加強小組合作與交流。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導入課題
實物展示法:
教師拿出一個做好的圓柱模型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圓柱;緊接著讓學生觀察這個圓柱的特征,觀察圓柱的組成。(學生觀察并獨立思考)
學生1:圓柱由三部分組成:兩個圓和一個曲面。
學生2:兩個圓的面積相等。
學生3:……
教師表揚并鼓勵學生的回答。【品析:用觀察實物的方式導入,讓學生看到了真實的物體,使學生對圓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時用動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件展示法:
1、課件出示“旋轉門”的畫面,引導聯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圓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轉門,想到了它轉起來會形成一個圓柱。
2、課件出示:比薩斜塔、客家圍屋、立柱、蠟燭、水杯等。課件抽出圓柱的幾何模型。
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柱。(板書課題)【品析:課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圖形更加形象具體,學生一目了然,對于圖形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刻,有助于學生對于圓柱的學習和研究。】
動手操作法:
讓學生拿出所帶的硬紙板、直尺、剪刀、圓規等學具,小組合作,教師引導動手制作圓柱的模型。
小組展示制作成果,教師給予評價。【品析:親自動手操作制作圓柱模型不僅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圓柱,而且讓學生有一種喜悅的成就感。同時,對下面觀察總結圓柱的組成和特征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學例1
(1)整體感知圓柱
①談談圓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圓柱嗎?請同學說說你理解的圓柱。
②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狀的物體。
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教材第17頁幾個圓柱物體的圖形,認識圓柱。
(2)教學例1:
出示教材第18頁例1:觀察一個圓柱形的物體,看一看它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有什么特征。
①認識圓柱的面。
師: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你發現了什么。
師:指導看書,再次觀察例1中的圖形,引導歸納。(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②認識圓柱的高
引導學生觀察例1中的圓柱,根據圖形上的提示認識圓柱的高,再根據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圓柱的高。結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品析:此教學環節先運用提問交流的方式引出認識圓柱,再聯系生活實物模型,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自己所制作的圓柱模型來認識圓柱的組成和特征,使學生記憶更加深刻。】
◎教學例2:圓柱的側面展開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2)操作探究: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歸納: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現: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4)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觀察教材第19頁例2。
總結: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品析:此環節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與思考,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動手操作推導出圓柱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底面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通過這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經歷學習數學的過程。】
三、反饋質疑,學有所得
在認識了圓柱,學習完例1、例2的基礎上,讓學生及時消化吸收,教師提出質疑,師生共同系統整理。
質疑一:圓柱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圓柱有什么特征?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是由3個面圍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
質疑二: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什么形狀?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有什么關系?
師生共同總結:圓柱側面展開后得到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四、課末小結,融會貫通
同學們,今天我們認識了圓柱,學習了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你能說說你的收獲嗎?找兩個學生暢談本課時的收獲,教師對其進行補充完成課堂的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
1、圓柱的組成及特點:圓柱是由3個面組成的。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作底面;圓柱周圍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側面;圓柱的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作高。圓柱的底面都是圓,并且大小一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
2、圓柱的側面展開圖:圓柱的側面沿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等于圓柱底面的周長,寬等于圓柱的高。銜接下一節課的學習內容,給大家留一個思考的話題:
什么叫作圓柱的表面積?包括哪幾個面?
五、教海拾遺,反思提升
回味課堂,發現亮點之處:兩次質疑的討論使學生的學習進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過程,這次內化把圓柱的基本特征和圓柱的側面展開圖的有關知識真正掌握了。
反思過程,有待改進之處:在教學中,應多給予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時,教師應進行相應的提問,這樣學生學習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學習的知識才會更扎實。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十二冊P.110整理與反思以及P.110111練習與實踐13題。
教學目標:
1、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
2、用東、南、西、北描述物體的方向;
3、用數對表示物體的具體位置;
4、比例尺的知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復習,比較系統地綜合地運用各種描述的方法描述并確定物體的位置,體會用不同的方法確定位置的特點和作用;能綜合地運用比例尺的知識確定物體之間的圖上距離或實際距離。
2、在復習中訓練并培養學生的方向感和空間觀念、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識圖、作圖的能力。
3、在復習中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利用數學自身的魅力發展學生對數學積極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重點難點:
1、能根據文字描述在圖上正確找出指定位置
2、能用數學語言準確描述圖形中指定的位置。
教具學具:
教學光盤
教法寫學法:
可以先復習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比如,教師可以提問,我們已經學過哪幾種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由學生說出一種是用數對,一種是用方向和距離,由此引出東、南、西、北和東北、西北、東南、西南八個方向的復習。
然后出示課本上的街區平面圖,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街區圖的內容,特別是比例尺1∶10000表示圖上1 cm相當于實際距離多少米。然后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請同學看圖回答。以提問從陽光小區到郵局怎樣走為例,如果學生回答:出小區穿過馬路向左拐彎,到四季路再向右拐彎;沿著和平路向西,到四季路向北都應認可。當說出行進距離時,學生之間有時會出現較大誤差。由此可以讓學生看課本第106頁下面街區圖的局部放大圖,看看該示意圖是怎樣量的,使學生明確通常是量目標位置所在的點到路的.中軸線的距離。有了這個統一的約定,一般可要求六年級學生將圖上距離的測量誤差控制在2 mm之內。
復習時,也可以先討論課本上兩個少先隊員的對話內容,再請學生提出問題。還可以在學生說出街區圖的內容時,由回答比例尺1∶10000表示圖上1 cm相當于實際距離多少米的提問,引出圖上測量的問題。讓學生看課本第106頁下面街區圖的局部放大圖,搞清楚該怎樣量,然后再看著第106頁上面的街區圖,提出問題,或討論課本上兩個少先隊員對話中的問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畫某一現實背景中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從常量到變量,是學生認識過程的一次重大飛躍。通過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過去學過的數量關系的理解,初步學會從變量的角度來認識兩種量之間的關系,感受函數的思想方法。同時這部分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號這一內容,既可以鍛煉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的意識,通過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為進一步學習函數知識奠定扎實的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認識了比、比例的意義,掌握了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雖然學生在過去學習用字母表示數和運算律的過程中,對變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數的觀念探索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是從本課開始的。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結合生活實例通過觀察、操作、討論等學習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設計理念】
數學學習應從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在認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的基礎上,本節課的設計,我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際相聯系。
2.讓學生經歷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注重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4.注重學生過程的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認識、調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實例認識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量的特點,感受用數學模型表示特定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過程和方法,獲得從生活現象中抽象出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發展數學思維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獲得一些學習成功的體驗,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設疑,鋪墊銜接。
1.談話:看到“正比例的意義”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
2.結合現實情境回憶常見的數量關系。
【設計說明:數學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正比例的意義建立在對常見的數量關系間變化規律探索的基礎之上,適當的回顧既有利于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又為探究新知做好準備,有效溝通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二、合作探究,發現規律。
1.教學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并聯系這輛汽車的行駛過程,體會表中行駛時間和路程之間有什么關系。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和比較表中數據,說一說這兩種量分別是怎樣變化的。
組織反饋,并通過交流,使學生認識到這里的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汽車的行駛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
談話:請大家進一步觀察表中數據,這輛汽車行駛的時間喝路程的變化是否有一定的規律?
預設:
(1)一種量擴大到到原來的幾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到原來的幾倍;一種量縮小到到原來的幾分之幾,另一種量也隨著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
(2)路程除以對應時間的商都是一樣的,也就是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值都是80。
根據學生的交流的實際情況,如果學生不能主動發現規律的,及時引導學生寫出機組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問:這個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上面幾個量之間的關系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提問:括號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結合這個式子說一說上面的例子中汽車行駛路程和時間的變化規律嗎?
小結: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關系,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請學生完整地說一說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成什么關系。
【設計說明:正比例的意義比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對變量有比較充分的感知。為此,在呈現表格后,先引導學生聯系汽車行駛的過程體會到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是在不斷變化的,再通過觀察和比較進一步體會到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這既有利于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感知變量的特點,又滲透了變量和自變量的含義,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表格,討論時間和路程的變化規律,并對學生中可能出現的情況作充分預設,既為學生自主發現規律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觀察、比較、分析、歸納等具體活動中經歷學習過程,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表達式后,讓學生交流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結合文字表達式說一說兩種量的變化規律,促使學生對已經積累的感性認識進行抽象和概括,為進一步揭示正比例的意義做好準備。】
2.教學“試一試”。
讓學生自主讀題,根據表中已經給出的數據把表格填寫完整。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格,先想一想購買鉛筆的數量和總價是怎樣變化的,再寫出幾組對應的總價和數量的比,并比較比值的大小,看這兩種量是按什么樣的規律變化的。
提問:這里總價好數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們之間的關系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讓學生結合上面的關系式,判斷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設計說明讓學生繼續結合具體的實例進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積累對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經驗,為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提供更豐富的'感性認識。】
3.抽象概括
請大家回顧一下,例1和“試一試”中分別是什么樣的兩種量?成正比例的兩種量有什么共同特點?
啟發: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可以用什么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并揭示課題。
請大家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回顧例1和“試一試”的學習過程,說一說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共同特點,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通過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關系的字母表達式,既可以促使學生主動把已經積累的的感性經驗上升的理性認識,獲得對正比例意義的準確把握,又有利于學生初步感悟數學抽象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符號化的思想,發展數學思考。】
三、分層練習,豐富體驗
1.“練一練”第1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討論: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的呢?請大家先寫幾組相對應的的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所用時間的比,并比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這個比值表示什么,可以用什么樣的式子表示題中幾種量之間的關系。
學生按要求活動,并組織反饋。
提問:張師傅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2.“練一練”第2題。
出示題目后,請學生說一說表中列出的是哪兩種量,它們是怎樣變化的,在獨立進行判斷,并交流判斷時的思考過程。
3.練習十第1題。
先請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發現訂閱數量與總價的變化規律的,可以用什么樣的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為什么說訂閱的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關系?
4.練習十第2題。
出示題目后,讓學生按要求在方格紙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形,并說說是怎樣畫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題中的表格,讓學生獨立填表并比較填出的數據,說一說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是按什么規律變化的,它們是否成正比例。
結合學生的回答小結。
追問: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關鍵看什么?
【設計說明:緊緊圍繞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有層次、有針對地設計練習,既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掌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的過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學生初步體會變量的特點,感悟函數的思想,發展用數學語言表達的能力。】
四、反思回顧,提升認識
談話交流: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怎樣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你還有哪些收獲和體會?
【板書設計】
正比例的意義
兩種相關聯的量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比例的意義:
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樣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實物投影呈現課文情境圖。(不出現國旗長、寬數據)
①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②圖中有什么相同之處?
(2)這幾面國旗的形狀一樣,但長和寬卻各不相同。請大家算一算它們長和寬的比,看看能發現什么?
(3)(指教室里的國旗)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60:40=3/2
操場上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與這面國旗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長、寬比值。
2.4:1.6=3/2
兩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板書:2.4:1.6=60:40
也可以寫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師:在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嗎?你能把它組成一個比例嗎?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題。
什么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第2題。
學生獨立寫比例,看誰寫得多。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3.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1~3題。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復習環節發現部分學生對求比值出現知識遺忘。特別是對于如何求兩個小數或兩個分數的比值,而這部分知識是本課判斷能否組成比例的關鍵,所以在復習中必須舍得花時間,夯實基礎后才能繼續推進新授學習。
在總結比例概念的時機上,我對教材稍做修改。因為僅從一個例子就要求學生概括出比例的含義,對他們而言難度較大。因此,我在教學完2.4:16.=60:40后,請學生們把四面國旗長和寬的比,也根據比值相等的組成等式.在此基礎上再提問“怎樣的式子叫做比例?”明顯感覺學生們能夠根據實踐經驗較準確地抽象出概念。同時,建議在鞏固練習中補充概念的判斷題,如:6:10和9:15,(雖然兩個比的比值相等,但因為沒有組成式子,所以不是比例。)
做一做第2題隱含著初中相似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性質,教參給出了4個比例,“2∶4 = 1.5∶3、4∶2 = 3∶1.5、2∶1.5 = 4∶3、1.5∶2 = 3∶4。”其實應該共可寫出8個比例。交換等號兩邊的比,還可以組成4個不同的比例1.5:3=2:4、3:1.5=4:2、4:3=2:1.5、 3:4=1.5:2。為什么僅僅相換了等號兩邊的比,就應該算作不同的比例呢?(必須結合比例各部分的名稱來解釋)怎樣才能將4個數,既不重復又不遺漏地寫出8個比例來呢?(我覺得在學習完比例的基本性質后更容易理解)。因此,將此題下移至比例的基本性質一課完成。
練習六第1題必須特別關注,因為其中第2、4小題體現了正比例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我不僅要求學生判斷“相對應的兩個量的比能否組成比例”,還補充要求他們回答相應兩個量的比值表示的含義。如第2小題,有的學生用箱子數量:質量,那么比值的含義應該為每千克的箱子是多少個。也有的學生用質量:箱子數量,那么比值的含義則為每個條子的質量。通過練習,強化數量關系,為后繼學習作好鋪墊。
練習六第2題,如果將4個數兩兩排列求比值,有12種情況,再從中找出比值相等的組成比例太麻煩,有沒有比較方便快捷的方法呢?有!孩子們發現:將的數與第二大的數組成比;將剩下的兩個數也按大數比小數組成比,就能夠較快判斷出所組成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理解杠桿平衡的原理,并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實踐,與人合作協調,及遷移、類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經過啟發、討論和獨立思考、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獲得了杠桿平衡的條件,學生認識水平、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從中得到了培養。
3、學生在實驗、實際操作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并通過實際應用的練習,將課內外的知識有機結合,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掌握杠桿平衡的規律。
2、教學難點: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竹竿,棋子,塑料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材料,導入活動:
1、檢查課前布置的制作工具(簡單杠桿)的作業。
學生對照制作要求,自查和同組互相檢查。
小黑板或媒體出示制作要求:
(1)準備的竹竿長1m,盡量做到粗細均勻。
(2)在竹竿中點打孔,拴繩子時注意繩子的長度,同時注意檢查拎起繩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3)從中點處每隔8cm做一個刻度記號,盡量等距離。
拿出準備好的棋子和塑料袋。檢查大小是否一樣。
2、揭示課題:有趣的平衡(板書)
二、動手實踐,探索規律
1、活動一:探索特殊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
(1)如果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刻度相同的地方,怎樣放棋子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回答問題。“兩邊所放的棋子要同樣多。”
②演示:如:左邊放3個棋子,右邊也必須放3個棋子,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2)如果左右兩邊塑料袋放入同樣多的棋子,它們移動到什么樣的位置才能保證平衡?
①學生思考,說出自己的.見解。“塑料袋掛在竹竿左右兩邊的刻度要相同。”
②演示。如:
左邊塑料袋掛在刻度“4”的點上,右邊塑料袋也要掛在刻度“4”的點上,這樣才能保證平衡。
(3)小結:
你有什么體會?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2、活動二: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A)
(1)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4個棋子,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幾個才能保證平衡?
①也放4個棋子行不行?會產生什么結果?
②應該放幾個?
“放3個。”
(2)如果左邊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1個棋子。
①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幾個呢?
學生交流,各自說出自己的見解。
②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2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3個。
③右邊的塑料袋在刻度1上呢?
學生不難得出結果,放6個。
(3)小結:
師:你有什么體會?
左右兩邊棋子個數與刻度數的積要相等。
3、活動三:探索在一般條件下竹竿保持平衡的規律(B):
(1)問題:左邊在刻度4上放3個棋子并保持不變,右邊分別在各個刻度上放幾個棋子才能保證平衡呢?
(2)實驗活動:
①學生動手進行實驗活動。
②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③教師提供表格,引導學生展開活動。
右刻度
所放棋子數
乘積
(3)匯報結果。
學生發現: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4)從表中你發現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成什么比例?
學生觀察表中兩個量的變化情況,不難發現這兩種量成反比例
三、應用規律,體會揣摩
1、基本練習:
母女倆在玩蹺蹺板,女兒體重12千克,坐的地方距支點15分米,母親體重60千克,她坐的地方距支點多遠才能保持蹺蹺板的平衡?
提示:從新課探究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體重和坐的地方距支點的長度成反比例。因此,可直接設她坐的的地方距支點的距離是x分米。可以得到方程
60x=12×15
解方程得x=3
答:她坐的地方距支點3分米才能保持平衡。
2、綜合練習:
桌子上有一個天平,天平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可以滑動的托盤,天平的臂上各有幾個相等的刻度。現在要把1克,2克,3克,4克,5克五個砝碼放在天平上,且使天平左右兩邊保持平衡,該怎樣放?
提示:(1)根據臂長和質量成反比例
(2)先確定每個托盤中所放砝碼的總質量,在確定臂長。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1、談收獲。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知識?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研究這些知識的?
2、評價。
師:你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滿意嗎?
可采取學生自評,互評,老師評價的方式進行。
板書設計:
有趣的平衡
要保證竹竿平衡:中點左邊兩邊棋子個數相同,且所掛位置與中點,刻度(距離)要相等。
左右兩邊刻度數和所放棋子數的積相等時,竹竿才能保證平衡。
作業設計
基礎:
1、用邊長20厘米的方磚鋪一塊地,需要20xx塊,如果改用邊長為40厘米的方磚鋪地,需要多少塊?
綜合:
2、有一位菜販很不老實,他有一架動過手腳的天平。這架天平的兩臂不等長。有一天,當他向農民們購買實際重5千克的白菜時,就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短這一側,這樣稱起來較輕,天平顯示只有4千克重;而當他把白菜買出去的時候,他把白菜放在天平臂較長這一側,這樣稱起來白菜會有多少千克重?
提示:
(1)可以像例題中一樣,用列表的方法做。
(2)根據臂長與質量成反比,列方程求解。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課本第79——80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十三第3-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能正確解決類似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習慣,
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王芳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全書的1/3,還有多少頁沒有看?
全校的三好學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解答后,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二、教學例3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默讀。
指名學生讀題,問: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指名回答。
從“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6”這句話中你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比較的`結果怎樣?
問: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多誰的1/6呢?那么應該把什么時候的班級數看作單位“1”?
教師指導學生畫線段圖。
教師再根據線段圖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請你試著把這道題做一下。
教師找出不同的解法進行板演,并讓學生說說思路。
三、完成”練一練“
1、做第1題。
(1)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2)看線段圖分析
(3)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做第2、3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四、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
學生直接把結果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2、練習十三第4題。
3、學生讀題后,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進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五.本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六、布置作業
練習十三第5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負數的意義和數軸的意義及畫法。
教學指導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負數的出現,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負數的必要性,并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引入負數以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的認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過渡,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這里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什么樣的數是正數,什么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于數軸的認識,這里還沒有出現嚴格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性的定義,只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能在數軸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所對應的`點。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解決問題時應著眼于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題思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對于學生有道理的闡述,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課時安排
共分3課時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難點體會負數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2頁主題圖。(有條件的可播放天氣預報視頻)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 新課講授教學教材第2頁例1。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2)教師講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3℃表示零下3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3℃表示零上3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3℃,讀作三攝氏度。
(3)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剛剛同學回答得很對,讀法也很正確。
(5)了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6)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并讀一讀。
(7)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1題。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溫度低。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回顧和整理“數的認識”的過程。
2、能對學過的數進行較系統的整理,進一步掌握數的知識,發展數感。
3、積極參加自主整理的活動,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課前預習:
小組合作,交流整理:
回顧以前學過那些數,各舉五例。分析不同類數之間有何關系。
教學過程:
一、結合實例,引導學生回憶數的認識
1、回顧數的意義。
師:你學過那些數?
(生回答)
師出示卡片,生齊讀。師:舉例說明這些數可表示什么?
(生回答)
2、數的分類。
完成問題(1)。
師:把上面的數填到合適的.位置
(生回答)
師:每種類型的數,除了上面幾種類型,你還能舉出其它的嗎?
(生回答)
3、數的互化
呈現表格,完成數的互化,交流做法。
4、數的大小比較。
學生自主完成。
5、適時小結。
師:通過剛才的練習,我們復習到數的哪些知識?
(生回答)
二、整理回顧有關倍數和因數的知識
1、引出問題。
師:小明的爸爸年齡數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合數,個位上的數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且年齡是小明的五倍,同學們能猜出小明和他爸爸的年齡嗎?
(生回答)
以上問題,我們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呢?(倍數和因數)
明確:我們一起回顧和整理倍數和因數。
2、小組合作,梳理知識。
師:以小組為單位,將學過的“倍數和因數”知識整理下來。同學們認真討論,由組長記錄,一會兒我們要比一比,看一看哪一個小組整理的更加完整、科學合理。全班交流。
整理完善知識結構。
師:在這一部分中我們為什么先學因數和倍數?
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
師:倍數和因數是基礎,他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今天整理出來的倍數和因數脈絡圖使這部分知識更加條理化和系統化。
三、復習正數和負數
師出示亮亮家4月份收支情況記錄。
學生閱讀題目內容。
出示問題(1)。
提醒學生估算時要注意的問題。(生回答)師:(生回答)師:(生回答)
出示問題(2)。
讓學生舉例說明什么是正數和負數。
學生自主完成問題(2)。
全班交流。
交流時重點關注怎樣用正負號表示收支情況,以及怎樣基數按每次結余。
四、人民幣上的號碼
1、讓學生拿出自己身上的人民幣。
2、提出兔博士的問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你的經驗大膽回答。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復習了哪些內容?,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問題?
六、課堂作業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經歷自主回顧和整理整數、小數、分數四則運算的過程。
2、能對四則運算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和運算定律進行歸納和整理,能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
3、體驗自主整理數學知識的樂趣,提高計算能力。
課前回顧:
我們學過那些計算?分別寫出整數、小數、分數的加、減、乘、除的算式各一道,并計算出結果。小組內交流計算的結果。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回顧和整理四則運算
1、師:回想一下我們學過哪些計算?
生回答。
小組長匯報本組在課前練習中出現的問題。
2、議一議
出示問題(1)生歸納整理。
出示問題(2)生舉例說明0和1在四則運算中的一些特殊情況。
生整理匯報。(注意提示0不能做除數)
3、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加法各部分間有什么關系?
生回答。
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師歸納出加減法互為逆運算。
同樣的方法總結乘除法的關系。
說一說
師:上述關系在計算中有哪些應用?
啟發學生回答,(進行驗算、解方程等)
二、復習四則運算和運算律
1、師:我們學過的運算律有哪些?
小組討論,自主總結,并寫出字母表達式。
先說出運算順序再計算。計算后交流做法,注意能簡算的要簡算。
3、估算。
先讓生獨立思考并判斷,再回答是如何判斷的。
師生共同討論怎樣想,需要幾個步驟。
計算問題(2)時可用競賽的方式,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三、課堂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回顧了什么內容?需要注意什么?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正確判斷成反比例的量。培養學生觀察概括的能力和學習方法的遷移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反比例意義的探究過程,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合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規律,體驗觀察比較,推理歸納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問題,進一步滲透自主學習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探究精神,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反比例的意義、正反比例的比較。
難點:正確判斷兩個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出新課。
1、復述回顧: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 判定兩種量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3)、判定下面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A、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B、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C、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2、引出課題:這是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些常用的數量關系之間的一些特征。當圓柱體的體積一定時,底面積和高度又有什么態度呢? ﹙板書: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義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實驗,在實驗之前,提出實驗要求。
(1)、記錄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補充完整。
(2)、觀察水的高度是如何變化的?
教師播放實驗。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3、觀看實驗記錄單,回答三個問題。
①表格中有哪兩種量?
② 水的高度是怎樣隨著底面積的變化而變化的?
③相對應的'杯子的底面積和水的高度的乘積分別是多少?
教師據學生匯報說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積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反而縮小或擴大相同的倍數。相對應的兩個數的乘積是一定的。像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反比例關系。
4、課件展示反比例的意義,請學生回答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什么?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判斷兩種量成反比例的關鍵是有三個條件,1、兩種相關聯的量;2、變化方向相反;3、乘積一定。
3.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反比例關系?
師: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量成正比例關系誰給我們來舉個例子吧。
(1)學生自由舉例。
(2)師講述: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相關聯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關聯,但不成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這兩個量的積是否一定,只有積一定,這兩個量才成反比例
三、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1)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2)每小時織布的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3)當圓柱體的高度一定時,體積和底面積。
(1)、表格中有( )和( )兩種相關聯的量。
(2)、寫出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積,并比較大小。
(3)、這個積表示( )。
(4)、表中的相關聯的兩種量成反比例嗎?為什么?
2、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 ”,不是“×”。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 )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 )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的時間. ( )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 )
四、積極應用,拓展新知。
出示課件,正、反比例的例題,請學生比較,正、反比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把表格補充完整。
學生小組內討論,得出答案。
五、拓展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比例嗎?并說明理由。
(1)、長方形的面積一定,它的長和寬。 ( )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 )
(3)、生產電視機的總臺數一定,每天生產的臺數和所用的天數。 ( )
(4)、小麥每公頃的產量一定,小麥的公頃數和總產量。 ( )
(5)、礦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 )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 )
(7)、鋪地面積一定,方磚面積與所需塊數。 ( )
六、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想挑戰一下自我嗎?好!請同學們認真完成堂堂清練習題。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例的意義,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稱。
2.經歷探索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3.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
教學重點:
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學難點:
發現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質性。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1.什么叫做比例?
2.應用比例的意義,判斷下面的比能否組成比例。
和
和5:2
1/2:1/3 和6 : 4
和1:4
二、探索新知
1.比例各部分名稱。
(1)教師說明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
板書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兩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例如: = 60:40
內項: 6o
外項: 40
(2)學生認一認,說一說比例中的外項和內項。讓學生再寫出幾個比例。
如: : = 60:40
外 內 內 外
項 項 項 項
2.比例的基本性質。
你能發現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有什么關系嗎?
(1) 學生獨立探索其中的規律。
(2) 與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3) 匯報你的發現,全班交流。(師作適當的補充)
在比例里,兩個內項的積等于兩個外項的積。
板書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4) 舉例說明,檢驗發現。
1
兩個外項的積是
兩個內項的積是
外項的積等于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數形式呢?
如: = 60/40
3.
等號兩邊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所得的積相等。
(5) 學生歸納。
在比例里,兩外外項的積等于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填一填。
(1)1/2:1/5 =1/4:1/10
( )( )=( )( )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1-08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門)08-07
六年級數學教案下冊人教版10-13
六年級數學教案下冊模板10-17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02-11
【推薦】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15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門】02-17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薦】02-17
【熱門】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17
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