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四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2-02 18:38:59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門】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門】

四年級數學教案1

  一、 教案背景

  1、學科:數學(青島版四年級下冊)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1)預習教材第2~3頁,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初步意義。

  (2)小組合作,完成教材第4~5頁自主練習題。

  二、教學課題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用字母表示數”是代數的基礎知識,為以后學習方程打好堅實的基礎。

  1、結合“黃河掠影”圖片說明,培養學生據圖獲取簡單知識的能力。

  2、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學會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簡寫。

  3、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數的過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體會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作用和優越性。

  4、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信息窗呈現的是黃河三角洲的美麗畫面和文字說明。主要呈現的信息是黃河三角洲面積和平均每年新增陸地面積。擬引導學生通過研究黃河三角洲逐年造地面積的變化情況,引入“用字母表示數”和“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的學習。

  四、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學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黃河三角洲》的相關圖片材料作參考。通過研究教材了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相關的圖片資料,課堂放給學生觀看,加深印象。 、2、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數的含義,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數的方法。 、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自學觀察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課前先搜集一些有關黃河三角洲的資料或圖片,在課堂上上交流,。然后通過課件,資料或圖片介紹黃河三角洲的形成原因。再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讀懂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學習新知識。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1、師:哪位同學能說說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字母?(指名回答)

  生1:英語課本,學校名字的下面有英文字母。

  生2:我家的車牌號里有字母。

  生3:電腦鍵盤上。

  2、師:是的,字母在我們的生活中應用很廣泛,同樣,數學中也經常用到用字母來表示數量

  關系,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怎樣用字母表示數。(板書課題《用字母表示數》)

  3、同學們去過黃河三角洲嗎?現在老師就帶你們去領略一下那里的迤邐風光。

  【展開新課】

  (一)通過觀察,你看到了什么?從圖上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黃河三角洲目前的面積已達5450平方千米。

  生2:我知道了黃河三角洲的成因。

  生3:我知道了黃河三角洲每年新增陸地面積25平方千米。

  生4:我看到了一望無際的黃河三角洲。

  (二)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兩年造地約多少平方千米?

  生2:三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四年呢?五年呢?

  生3:多少年,黃河三角洲的面積達到了5450平方千米?

  (三)怎樣解決兩年造地多少平方千米?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

  造地時間(年)造地面積(平方千米)

  22×25=50

  33×25=75

  44×25=100

  (四)觀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1:造地面積和造地時間有關系。

  生2:我發現求幾年的造地面積,就用25乘幾。

  生3:我發現在求造地面積時,只有一個因數在變化,那就是造地時間。

  八、總結

四年級數學教案2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過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針對本節課題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我是這樣設計的。

  1. 國慶xx周年情境引入,通過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分類思想”是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思想。我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是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首先,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建立直觀表象。然后豐富拓展,歸納1萬多的近似數在什么情況下是1萬,在什么情況下是2萬。理解“四舍”和“五入”規定的合理性,了解“四舍五入”法的道理。

  3. 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同桌合作學習:在本環節中,直接選擇一個大一點的六位數,既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加深了數學理解,又在同桌合作突破難點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合作學習的能力。二是集體學習:探究把233482“四舍五入”到不同數位的近似數,歸納推理得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4. 練習鞏固,個性化講解促進個別化指導。從數的分類和求近似數兩個方面進行練習鞏固,并通過個別指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逐步清晰所學知識,最終形成技能,促進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后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借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四舍五入”法只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對于“四舍五入”法具體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況下運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小學中年級段,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與分析,了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 借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 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 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xx周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師:這么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著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 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 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么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xx,169,56,66都是以個為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為單位的。或者學生將xx、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

  師:為什么將xx、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能會說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xx、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 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里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 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了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看來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一)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里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于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后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于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xx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于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為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為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于1萬和約等于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么發現,能得到什么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了解情況。

  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為分界線,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萬,1xx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借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 舍;5、6、7、8、9 入,介紹“四舍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舍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匯報。

  教師巡視,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萬;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萬后面的尾數“33482”舍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 教師小結:四舍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 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 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 鞏固練習

  1. 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并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華山是我國的五岳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能用所學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 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四年級數學教案3

  一、學情分析

  本學期我所任教的班級,在經過了三年半的學習后,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了學習的目標,對學習數學有一定的興趣,大部分學生樂于參與學習活動。特別是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在上學期期末測試中孩子的成績都還比較好。對本班的學生,我認為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地保持,并逐步引導到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培養本班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應是本學期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

  二、教材情況

  本冊教材內容包括: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綜合運用活動等。

  小數的意義與性質,小數的加法和減法,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主要特點:

  總體上看,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教材努力體現新的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具有創新、實用、開放的特點。既注意體現新理念,又注意繼承傳統數學教育的內涵,使教材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發展性。

  1、改進四則運算的編排,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學生的思維水平的提高。

  2、認識小數的教學安排,注重學生對小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

  3、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4、加強統計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的統計知識和統計觀念得到進一步提升。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三、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展數感,掌握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掌握小數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統計圖和數據進行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初步了解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形成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措施

  1、認真備課,精心設計練習,上好每一節課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2、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建構立互動的教學模式,注重知識在實踐中的應用,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變成“要我學”為“我要學”。

  3、多和學生交流、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生活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解開他們心中的結,讓他們在快樂、輕松的氣氛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4、賞識每個層次的學生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并及時鼓勵他們,多表揚和肯定、批評、增加他們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受學習帶來的`快樂。

  5、利用各種形式幫助中下生趕隊,狠抓雙基教育,提高教學質量。

  6、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教好每一個學生。

  五、教學進度

  略

  新人教版四年級上數學教案20xx模4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它們的面積。

  教學重點:

  熟悉所學實際測量的知識,能正確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P.145頁口算(四)。

  3.5+7.6 12-6.2-3.8 7÷0.25 5.6×1.01

  1.7+0.4 3+3.3 5.4-2.5-1.47 2.8÷0.8

  (1.25+0.36)×0.2 0.99+1.8 2.56-0.37

  500×0.001 3.2÷1.6 3.9+2.03 7.5×2.5×4

  0.36÷12 0.75×4 4.9÷3.5 1.2×0.4+1.3×0.4

  2.14-0.9 6.25×0.8

  二、復習指導

  1.實際測量的有關知識

  (1)同學們已經知道在測量地面上較遠的兩點間的距離時,應先測定一條直線。怎樣做才能測定這條直線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看P.86頁的插圖及怎樣做的步驟。

  (2)在進行步測時,首先要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怎樣做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是多少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讓學生看P.87頁怎樣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長度。

  (3)學生獨立做練習二十第7題。集體訂正時讓學生講自己是怎樣想的。

  2.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

  練習二十第5題。

  (1)明確各是什么圖形?再動手量出計算它們面積所需的數據,并算出它們各自的面積。

  (2)比較它們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3)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說明,這四個圖形的形狀雖然不同,但面積相等。它們的高都等于2厘米,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而梯形上底與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底擴大了2倍,但按照它們面積的計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還要除以2,所以它們的面積與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

  三、課堂練習

  1.練習二十第6題。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2.練習二十第9題。

  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再強調:三角形的面積是由它的高和底確定的。如果兩個三角形等底、等高,它們的面積就相等;如果兩個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們的面積就不會相等。

  四、作業

  1.練習二十第8題。

  2.學有余力的學生可做練習二十第11題及思考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4

  課題:

  大數的改寫

  教學內容:

  大數的改寫課本第14——1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掌握將整萬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的方法,能正確的改寫整萬的數。

  2、掌握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法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的方法。能爭取地”略寫”非整萬的數。

  3、理解,掌握”四舍五入”的含義,并能正確運用。

  4、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增強學生的科普知識,擴大學生的視野。

  教學難點:

  將非整萬的數用”四舍五入”法改寫成以”萬”做范圍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

  大數的”改寫”和”略寫”

  教學媒體:

  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用幻燈出示下面土模。

  1、寫出下面各數

  一百二十萬二千三百寫作:

  二百零四萬五千寫作

  三千零二十萬零六百八十寫作

  五千八百萬零七百噸寫作

  三百六十四萬八千個寫作

  寫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然后幻燈補充正確寫數。

  2、讀一讀下面各數。

  2000000讀作

  3500000讀作

  10200000讀作

  86000000讀作

  學生讀數完成后,教師板書補充讀數。

  二、講授新課

  1、教學例5

  (1)出示掛圖或電腦課件展示人體血液的構造,介紹紅細胞,白細胞的作用。如圖:

  說明在一滴血液中含有多大數目的紅細胞和白細胞,教師出示板書。

  一小滴血液含有:

  紅細胞:5000000個

  白細胞:10000個

  (2)讓學生讀一讀這兩個數。再看看這兩個數有什么特點。

  學生交流后,教師說明:這兩個數都是整萬的數。什么是整萬的數呢?

  像20000 350000 1000000 1020000……都是整萬的數。

  像20035 356000 1000005 1025600……都是非整萬的數。

  (學生明確了整萬數與非整萬數后,不僅對改寫以”萬”坐單位的數有幫助而且對將非整萬數”四舍五入”到以”萬”作單位的近似數做了鋪墊。)

  (3)明確告訴學生:在生產,生活中人們為了方便讀寫,常常將萬位后面的4個0省略掉,換成一個”萬”字來代替數末尾的4個0,這樣就把整萬的.數改寫成了以”萬”作單位的數。

  (4)改寫。

  板書出示:500┆0000個=500萬個

  強調:把個級的4個0省略掉,在500后面寫上個”萬”字。這樣照樣讀作:五百萬個。

  想一想:10000個=1萬個。

  先讓學生來說,然后教師添上板書”1”

  (5)即時嘗試把下面的數改成用”萬”作單位的數。180000 300000 18000000

  學生獨立改成。老師巡視,觀察學生是否記住寫”萬”字,并當作要點進行強調。

  2、教學例6

  (1)投影展示太陽和地球圖,讓學生觀察,收集信息,了解太陽和地球的大小關系。

  (2)讓學生讀出太陽和地球的直徑分別是多少。并說一說太陽的直徑是地球的多少陪。這時學生感到直接說出這兩個大數之間的陪數關系比較困難。

  (3)啟發學生想到:用”萬”作單位的數進行比較會比較方便。

  (4)觀察這兩個數有什么特征?怎樣把這兩個數改為整萬的數?

  (5)介紹”四舍五入”法及如何用”四舍五入”法將非整萬的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

  ①找準萬位上的數。板書:12756

  ②看萬位右邊第一位上的數,是2

  ③說明:根據”四舍五入”法規定,像這樣小于5,把它和右邊的數全舍去,改寫成0。板書:12756≈10000。

  說明:因為得出的是近似數,所以必須用”≈”,不能用”=”。

  ④再把10000改寫成用”萬”作單位的數。

  板書10000=1萬(說明:這里兩數是相等的,只能用”=”)

四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景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劉翔跑步圖片

  師:同學們,圖中跑步的是誰呀?你們認識嗎?(劉翔)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飛人劉翔。

  師:同學們,劉翔跑得怎么樣?(很快)這里的快指的是劉翔的什么快?(速度) (出示成績表)

  師:從成績單中,他們都跑的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們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這些是什么?(出示:時間) 同學們,通過這個表格來看,為什么是劉翔贏了呢?(他用的時間最少)師:(出示并觀察這兩個表格),那么通過剛才的兩次比較,你發現速度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時間、路程有關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與路程和時間又有什

  么關系?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板書:路程 時間 與速度)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師:剛才呀,咱們在比快慢的時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時候,誰用的時間少,誰就快。如果路程跟時間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請看這樣一組信息:小卡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大客車3小時行駛了210千米,哪輛車跑的比較快?

  (1)師:你們能從圖中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哪輛車跑的快些?你們能試著解決嗎?

  (2)你可以通過計算,也可以借著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清楚了嗎?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開始

  (3)匯報各自的解決辦法。(指名板演)

  (4)同學們比的都不錯,那么剛才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沒有用線段圖,其實呀,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那么怎么畫線段圖呢?你們想不想學習呀?

  師:好,請看。我們先畫一段線段,用它表示小卡車行駛的路程,小卡車行駛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畫下表示120千米的線段)

  然后我們再畫一條線段,用來表示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那么在畫的時候要注意左端對齊,那么同學們,跟這條線段相比,應該畫多長呀?

  強調: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適當的長些。

  (黑板上畫了210千米長的線段)

  那么大客車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標上)

  師:小卡車的120千米是多少時間行駛的?(生反饋:2小時)

  師: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它1小時行駛的路程?

  師:恩,在一半的位置來畫,就是把線段怎么樣?

  師:平均的分成兩半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車1時行駛的路程,我們這樣來表示。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劃了不同的3段)可以嗎?怎么分?一起說。

  師: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樣,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同樣,我們取這一段來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從線段圖上來看,哪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長? 師: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長。大客車就跑的快。

  2、講解速度的讀法、寫法

  師:在剛才的`比較過程中,我們無論是通過計算,還是通過畫線段圖,都是比較兩輛車多長時間行駛的路程?

  師:對了,他們每小時或1時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那么像這樣小卡車1小時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

  (板書60千米/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用來表示速度的單位,誰來說一說這個單位是是由哪些我們學過的單位組成的?

  師: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中間用斜線隔開。讀作每60千米每時。(指名讀)

  你知道每小時60千米表示什么嗎?

  那么你能不能這樣來表示出大客車的速度?在練習本上寫一寫(指名板演)

  3、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很好,剛才呀,咱們求出了小卡車和大客車的速度,那么結合這個算式和線段圖來看一看,速度和路程還有時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開始。

  (匯報,結合120÷2=60(千米)來講解。板書:速度=路程÷時間)讓學生讀一讀。

  4、理解單位時間,理解速度的意義。

  同學們,那么通過這個關系式來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話,我們需要知道什么?(路程與時間)知道了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我們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請同學們在下面小聲的讀題,然后口答下列各題中物體的速度,開始。師:請寫出下面各物體的速度

  ①一列火車2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xx

  ②自行車3分鐘行駛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xx

  ③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xx

  師: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三個速度,它們分別是這些物體在多長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師:其實他們每時,每分,每秒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我們把這樣的像一時、一分、一秒…這樣的時間叫做單位時間。你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物體在單位時間(一時,一分,一秒…)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練習說一說。

  5、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現在咱們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那么同學們,時間該怎么求?路程又該怎么求呢?我們一起結合下面的問題來試一試。(出示題目1)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數學信息?

  那么根據這些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你能說一說求路程的關系式是怎么樣的?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通過這個關系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須知道相對應的路程和? (時間)

  師:那么求時間和求路程也是一樣的,必須要知道相對應的另兩個量,你看,路

  程,時間和速度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實際運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師:速度不僅在咱們的課堂中有,在咱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咱們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嗎?讀一讀,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讀一讀。

  2、解決問題

  小紅和小明約好到少年宮玩,如果她倆同時從家里出發,誰會先到達少年宮呢?

  (出示 只有距離沒有其它條件的題目)

  師:那么同學們,你說如果看路程的話,能不能確定誰先到少年宮? 師:還需要知道什么?

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具體數量的感知和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數的意義,建立數感。

  2.通過探究活動,經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的過程。

  3.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1億的意義、建立數感。

  難點:結合具體的量獲得直觀感受——1億有多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我們再來看看以一些用“億”作單位的數。(課件出示:有關1億的小資料生1:1億個小朋友手拉手,可以繞地球赤道3圈半。

  生2:要畫1億個點,如果每秒鐘畫1個點,一刻不停地畫,大約要畫3年2個多月。

  生3:正常人的心臟一年約跳4200萬次,那么,跳1億次要多久?

  100000000÷≈2.4(年)

  2.4年就是2年零5個月。因此,正常人的心臟跳1億次大約要2年零5個月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些較大的數,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信息,就有以“萬”、“億”作單位的大數。你能想象并描述一下“1萬”有多大?“1億”有多大嗎?這節課,我們就通過一些實踐活動來感受一下。

  二、探究教案,經歷過程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方案了解1億有多大。首先選定你們小組需要什么東西。

  學生可能會說:

  生1:我們組想看看1億張紙摞起來有多高。

  生2:我們組想看看1億個小朋友占多大地方。

  生3:我們組想知道1億粒米有多少。

  生4:我們小組想知道1億個字有多少。

  師:難道我們想知道1億張紙的厚度就要真的拿來1億張紙進行測量嗎?真的要找來1億個小朋友站一站嗎?真的需要這樣嗎?你有什么好辦法嗎?

  生:我們可以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進行試驗、測量,然后就能以此為依據進行推測,得出結果。

  師:這個辦法不錯,現在就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你們的實驗測量吧,然后討論得出結論。

  學生進行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了解情況。

  組織學生交流匯報小組活動情況:

  生:我們測量出100張紙約厚1厘米,那么1億張紙的厚度就是100000000÷100=1000000(厘米)。

  師:1億張紙折疊起來高約10000米,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它高8800多米,因此1億張紙疊起來比珠穆朗瑪峰還高。

  生:我們實際在1平方米的地方站一站,以舒服、自然為度,發現1平方米內站4個小朋友。這樣1億個小朋友需要占100000000÷4=25000000(平方米)。

  師:1億個小朋友要占25000000平方米,相當于站滿1000多所我們這樣的鄉鎮小學。

  生:我們測量了1克米,數一數發現1克米約有53粒,這樣1000克米就有53000粒,1億粒米就是100000000÷53000≈1887(千克)

  師:1億粒米大約2噸,我國有13億人口,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1天就要節約13億粒米,約26噸,用載重量為4噸的貨車運送,要運7次!因而,我們要愛惜糧食、節約糧食,積少成多、利國利民。

  師:如果以一年365天來計算,若每天讀5000個字,則1年可以讀完1825000個字,那么讀1億個字要100000000÷≈55(年)。這就是說,一個人每天看5000個字,要堅持55年才有可能讀完1億個字。

  三、課末總結,梳理提升

  師:今天,我們通過一些活動初步感知了1億有多大。把我們這節課知道的結果回去講給家人聽。簡單地說,1億是個很大的數字,如果用乘法來算,一個很小的數字乘1億,都會變成一個大數目;如果用除法來算,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我國的鐵路運輸密度居世界第一,但人均鐵路長度卻是世界上最短的,還不夠一根煙長。最后,我們可以在網上尋找一些有關“億”的數字。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教學反思】:

  1.這節課,我從廣度(1億個小朋友站多大面積)、深度(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1億個字有多少)、多維度(1億粒米的裝載)設計了四個實踐活動,這些活動的對象都是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事物,但即便如此,學生們還是對1億張紙疊起來大約有10000米高、1億個小朋友可站25平方千米的面積、1億粒米大約重2噸等概念難以獲得實在的表象。

  2.我課前從多種渠道收集了大量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建立生活周圍的實體模型,讓學生獲悉:1億張紙比珠穆朗瑪峰還高,1億個小朋友可站很大面積,1億粒米要用多輛大車來運載,1億個字要用畢生的時間來讀。這樣,就使概念由抽象到具體,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四年級數學教案7

  建議思考的問題

  1.教學中課本上的結論是否就是定論?

  2.課堂上采用小組討論形式,萬一發言一發不可收,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或課堂教學秩序混亂,教學任務完不成怎么辦?

  3.課堂上小組討論是否會流于形式,反而浪費了課堂時間?

  背景

  最近,我教《約數和倍數》這一章,感到非常頭疼。因為我教書8年來,一直認為這章概念多,難理解,要想學生學好,必須講得細,扎扎實實練好每一節。所以,我認真備課,把要學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準備講得清清楚楚。但事與愿違,上課時,許多學生覺得挺簡單,我在講解時,他們不停地插話,打斷我的思路;可讓他們做作業時,卻錯誤百出,真是“自以為是”!但是不讓他們插話,認真聽我講,結果他們興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聽課!我真是不知該怎么辦,甚至埋怨這班學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來,我停止了抱怨,開始反思:如何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嗯……對!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什么叫最大公約數?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大公約數,如能簡便,請用簡便方法計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來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學生們認真地觀察這些數字,進行著思考和計算。一會兒,有的學生喜形于色,有的學生緊鎖眉頭,此時的教室里鴉雀無聲,每個學生都在積極地思索(進入了狀態),5分鐘過去了,一個學生輕輕問:“段老師,講講吧?”我歉然一笑,說:“老師現在不會告訴你的。”接著又向大家說:“現在分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意見。”

  一句話擊起了“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學生認為4個題都可簡便,有些學生認為有三個可簡便,有些學生還認為簡便的方法不只一種。這時,我出示了一張表:

  根據工作表,小組長帶領組員思考要探究的問題,大膽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嘗試著進行實踐證明……在一番自主活動之后,師與生、生與生之間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過程——

  生:我認為第一組“11和12”可以簡便計算,它們相差是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對剛才那個學生反問)我認為你的想法是錯誤的,11和12互質,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1。

  生:(支持第一個學生)我舉了好幾個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約數就是1。

  生:我認為只要是兩個互質數,它們的公約數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約數也是1,例如:第一組中的“11和12”,第二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約數是1,也正好相差是1,這是一個巧合,也是正確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質數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鄰的兩個數的求法,又因為相鄰的兩個數一定互質,我們為何不把它歸為一類:兩個互質數,最大公約數就是1。

  同學們聽后紛紛投去贊許的目光。

  師:同學們,道理只有越辯越明,經過剛才的討論,我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兩個數是互質數,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們組認為第三組“12和18”求最大公約數也可用簡便方法,可以用公約數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還有沒有其他公有質因數,結果沒有了公有質因數,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約數是6。

  生:(反對剛才那個同學所說的)我們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時,只能用質因數去除,怎么能用公約數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質因數去除,6是一個合數,不能用6去除。(一片議論聲。)

  師(引導):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約數是求什么?

  生:是求兩個數公有的約數中最大的一個。

  師:既然這個最大公約數既是18的約數,又是12的約數,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約數去除,大家之所以習慣用公有質因數去除,是因為短除法當時從分解質因數演變過來的,但從最大公約數的意義考慮,是可以用它們的公約數去除的。

  學生聽得非常認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發現第四組“21和7”也有簡便方法,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7的約數有7,21的約數也有7,所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較小數7。

  生:我對剛才那位同學進行補充,因為21是7的倍數,所以,21的約數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約數,因此,它們的最大公約數是7。

  師:同學們剛才說得非常好,這就是第二個規律(投影出示):如果較小數是較大數的約數,那么較小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經過剛才的發言,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可有一位同學仍堅持不懈地高高舉著手,我便請他發言。

  生:我認為除了老師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簡便,還有一種可以簡便處理的方法,那就是:兩個相鄰的奇數一定互質,它們的最大公約數也是1,雖然它包含在互質數這一類中,但仍比較特殊。

  他的回答著實讓我和同學們吃了一驚,當時,我也對他的答案是否正確把握不準。于是便領著學生們進行驗證,發現果然是正確的,同學們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來,同學們又認真地看書中例題,并且積極地做了相關的練習題。

  課后反思

  上面這個案例,是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它體現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創新和轉變。

  1.由指令性活動向自主性探索轉化。

  在前段時間教學時,總是對學生不放心,結果只會束縛學生的手腳,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真正能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踐活動必須是學生自主的活動。這一節課中,學生自己在進行觀察、假設、探究等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之后,得出的結論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問答式教學向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上的合作學習轉變。

  在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狀態之中,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探究,形成獨特見解,此時的合作有了基礎。當有了不同意見時,才會產生創新的思想火花;當意見相同時,就會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現欲,那小組合作怎會流于形式呢?可能這會“浪費”些時間,但這讓我們的學生獲得了多少知識和能力啊!

  3.課本不能被當作惟一不可改變的標準。

  課本在學生學習時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進行探索和創新。例如在這節課上,學生們總結出來的規律可能被分別歸入書中幾類,但他們所發現的細微的結構特征是書上所沒有的,它是那樣有新意,我們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關鍵在于教師,一方面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樹立先進的教學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能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特別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了的舊的教學方式。只有讓學生充分從事探究學習活動,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主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們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經歷具體---抽象---概括---表示的概念學習過程

  2.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3.通過學習掌握直線、線段、射線的特征。

  4.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認識直線、線段、射線。

  教學難點;對直線的認識與理解。

  教學方法:通過觀察、討論、合作交流獲取知識。

  教具學具準備:掛圖、彩筆、線條、圖釘、小電筒、直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線的認識(板書課題),誰能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線嗎?(黑板邊、書本邊、鉛筆盒的邊......)很好,看來你們觀察的非常仔細,在我們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線,剛才同學們說的這些線中,有直的線也有彎的線,在數學中也一樣,有直的線也有彎的線,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研究直的線。

  二、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感知直線、線段和射線。

  (一)認識直線

  1、同學們知道孫悟空手里拿的武器叫什么嗎?(金箍棒)對,誰說說金箍棒有什么本事?(能變長變大)并請學生說金箍棒是向哪個方向變長的?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金箍棒在不斷變長,說一說它到底能變多長。

  2、你能用最簡單的線條來表示這種無限延伸的感覺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并用筆畫一畫。

  3、學生分組匯報,并說一說想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并介紹直線的特征: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沒有端點。

  4、介紹直線的表示方法及讀法,并請學生也給自己的直線標上名字。

  (二)認識線段

  1、出示掛圖(鐵路和人行道)請學生觀察,使學生感知:鐵路一眼望不到頭,我們說它象直線一樣,而人行道上的斑馬線,能看到兩頭。

  2、請學生也用線來表示其中的一條斑馬線的樣子,教師巡視,注意了解學生的'想法。

  3、匯報時,指導要在線的兩端加上?來限制它無限延伸,并告訴學生這兩個?就是線段的端點,同時教師板書出線段和端點

  4、介紹線段的表示方法和讀法。

  (三)認識射線

  1、用小電筒射向學生,請學生仔細觀察。

  2、讓學生獨立想辦法用線表示出剛才看到的現象,并在小組內交流想法。

  3、展示學生的作品,并在黑板上畫射線。

  4、讓學生自己討論:射線的表示方法及讀法。教師強調:射線AB和射線BA不同。

  三、進一步認識直線、線段和射線

  1、請學生自己分別畫出三種線,并用字母表示它們。

  2、做教材15試一試的第一題。進一步體會直線和線段,并知道過一點可以畫無數條直線,但過兩點只能畫一條直線。

  3、試一試的第2題。讓學生觀察討論發現: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四、鞏固練習

  P15看一看量一量第1、2題。

  讓學生先猜測,再動手量一量。猜對的給自己得一顆星,畫在這道題的旁邊。

  五、課結

  今天學到什么?(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可以給予補充)

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八冊第43頁例3。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個數除以兩個數的幾種常用算法,并能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使計算計算簡便。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一個數連續減去或除以兩個數,可以減去兩個數的和或除以兩個數的積的知識基礎上,自己探索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改為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我們學過哪些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怎樣用字母表示?

  2、簡算。

  155+264+3625×5×4(20+18)×1583×115+115×17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評講時讓學生說說各運用了哪些運算定律。

  3、簡算。

  20xx-368-1321814-378-422

  小結: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減去兩個數的和。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題:一共有25個小組,每個小組種了5棵樹苗。購買樹苗花了1250元,每棵樹苗多少錢?

  (2)學生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想一想怎樣列式?

  (3)學生列式:(要求學生說出每一種列式的理由)

  第一種:1250÷25÷5

  提問:1250÷25表示什么?(每個小組購買樹苗花了多少錢)50÷5又表示什么?(每棵樹苗多少錢)

  第二種:1250÷(25×5)

  提問:25×5表示什么?(25個小組一共種了多少棵樹苗)1250÷125又表示會么?(每棵樹苗多少錢)

  (4)談話:這兩種列式都表示每棵樹苗多少錢,那么這兩個算式有什么關系?

  1250÷25÷5=1250÷(25×5)

  (5)想一想: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我們可以怎樣算?學生分組討論。

  (一種:同級運算可以從左往右依次計算。另一種: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等于這個數除以這兩個數的和。)

  (6)談話:上面的連除算式怎樣用字母表示?a÷b÷c=a÷(b×c)

  (7)你還能舉幾個例子嗎?

  2、練習

  (1)完成課本第43頁的做一做第1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教師講評時指名說說這題是根據什么進行簡便計算的。

  (2)完成課本第43頁的做一做第2題。

  學生自己分析題目,然后列式計算。

  三、課堂小結。

  四、作業:補充習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XX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觀察比較,初步感知三角形邊的關系,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2)運用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踐操作、猜想驗證、合作探究,經歷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的活動過程,發展空間觀念,培養邏輯思維能力,體驗做數學的成功。

  3、情感與態度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美,會從美觀和實用的角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2)學會從全面、周到的角度考慮問題。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難點:

  引導探索三角形的邊的關系,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的性質。

  教學準備:

  課件、學具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今天很高興能認識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來自綠影小學的包老師。來之前,我就聽說某某學校的小朋友,聰明伶俐,愛動腦筋,是不是這樣啊?為了表揚同學們在課堂的表現,老師還特地帶來了一些小獎品,瞧,都貼黑板上了。(三張不同顏色的小笑臉)你們喜歡嗎?

  如果你能答出老師的問題,老師就讓你上來任意選一個小獎品。你們想選哪一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如果某個小朋友回答問題特別棒,老師就讓你任意選兩個。有幾種選法?(三種)

  教師:真不錯,不知不覺中,同學們已經回答出老師的兩個問題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厲,在課堂上有更好的表現。

  一、動手游戲,提出問題

  教師:請同學們拿出你的1號學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先猜。

  教師:光猜可不行,知識是科學,咱們來動手圍一圍。

  學生動手圍,集體交流:有的能圍成,有的不能圍成。

  教師請能圍成和不能圍成的同學分別上來展示一下。

  同時板貼:能圍成三角形 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小結:隨意的給你三根小棒,有的時候能圍成一個三角形,有的時候不能圍成一個三角形。看來呀,咱們考慮問題的時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問題:那么,能圍還是不能圍,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引導學生明白:跟三角形的邊有關系。

  教師:對,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同學們,你們想不想自己動手來探究這個問題呀?

  板書課題:三角形邊的關系(讓學生收拾好一號學具袋)

  設計意圖:隨意的給學生三根小棒,讓學生先猜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再通過動手圍,發現有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這不僅激活了學生的舊知,刺激了學生的思維,更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跟什么有關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圍成三角形呢?

  二、實踐操作,探究學習

  1、動手操作。

  電腦出示:現有兩根小棒,一根長3厘米,一根長6厘米,再配一根多長的小棒,就能圍成一個三角形?

  教師說明操作要求:

  (1)從2號學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兩根小棒、作業紙和實踐操作表格);

  (2)在作業紙上有不同的線段,請你用兩根小棒去圍一圍,看看是否能圍成一個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條不同的線段圍一圍);

  (3)將數據和結果填寫在表格中,能圍成的用表示,不能圍成的用表示。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2、匯報交流。

  教師:下面就請同學們來匯報一下你的操作結果。

  請不同的學生匯報,教師在課件中輸入數據和結果。如下圖:

  設計意圖:既然已經知道能否圍成一個三角形,與三角形的邊有關系,所以教師先給出學生兩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得到,當第三邊是幾厘米的時候能圍成三角形,直觀明了,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礎。

  3、集體探究。

  第一層次:發現不能圍成的原因。

  (1)教師:同學們通過動手實踐,發現1厘米的小棒不能圍,確定嗎?咱們再來驗證一下。

  課件演示:當三根小棒分別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時候,圍不成三角形。

  教師:為什么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1+36,所以圍不成。

  (2)教師:下面我們再來驗證一下2厘米。課件演示。

  教師:你發現了什么?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得出:2+36,所以圍不成。

  (3)教師:3厘米也不能圍成,是什么原因呢?課件演示。

  提問:它為什么也圍不成?你會用一個數學關系式表示出它們的關系嗎?

  引導學生說出:3+3=6,所以不能圍。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圍不成。大家觀察這三道算式,誰能用一句話說說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阿?

  板書(補上小于等于號):兩邊之和第三邊 不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有了操作的初步體驗,但是不能圍成的原因是什么,卻還沒有發現。這里,通過課件直觀、生動的演示和教師及時的啟發、點撥,學生便會很快的發現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個層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邊的性質。

  教師:兩邊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同學們猜想一下,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猜出: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板貼:兩邊之和>第三邊 能圍成三角形?

  同時,教師在旁邊畫上?

  初步驗證猜想:

  教師:這個猜想對不對呢?這需要進行驗證。看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

  教師指著4厘米,問:當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時候,誰能來說一說?

  同時課件進行演示,得出:4+36。 課件演示。

  教師指著5厘米,問: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師點擊:那么下面就依次類推了。課件依次出現算式:6+3 7+3 8+3 9+36

  設計意圖:由于有了兩邊之和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這個結論作基礎,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當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時候就能圍成三角形。這時教師及時說明,這只是猜想,要經過驗證才能判斷它是否正確。

  第三個層次:引發矛盾,突破難點。

  教師指著表格,質疑:你們有沒有發現問題啊?咱們在動手操作的時候得出9厘米不能圍,可是9+36呀,這符合我們剛剛得出的結論啊?

  先讓學生說一說,然后進行課件演示。

  教師:9和3這組的兩邊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圍成嗎?(不能)(課件演示確實不能圍成。)

  教師:我們再換一組看看,3和6這組的兩邊之和第三邊9比,什么關系?(相等)

  教師:那還要看哪一組?(6和9的和與3比)

  引導學生明確:只通過一組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全面嗎?那應該怎么說?

  引導學生得出任意兩字。

  設計意圖:9+36卻圍不成三角形,這一下就給學生制造出了矛盾沖突,學生就會立刻思索這三邊到底還存在什么樣的關系,從而發現只通過一組兩邊的和來判斷能否圍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須要看三組,這樣任意在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個層次:再次驗證,明確三角形三邊的關系。

  教師:下面我們利用這個結論再來驗證一下,這些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都具備這樣的關系?每個同學選一個你喜歡的在小組內交流。

  學生交流,集體匯報。

  教師:在同學們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兩字,通過再次驗證后,發現它就是一條正確的結論。(教師擦掉?)咱們來一起讀一遍。

  設計意圖:加上任意兩字以后,結論是不是就正確了呢?這時,讓學生回過頭來,再次驗證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是不是具備這樣的關系,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理解,也讓學生充分經歷了猜想驗證結論這一科學的學習過程。

  第五個層次:找出判斷不能圍成的簡捷方法。

  教師:在這些不能圍成三角形的三邊中,它們也應該有幾組算式?(3組)

  那我們在判斷它能不能圍成的時候,是不是要把三組算式都找出來啊?

  引導學生明確:只要找到一組不符合能圍成的條件就可以了。

  教師:誰能快速地說出10不能圍成的原因?

  設計意圖:怎樣最快的找到不能圍成的原因,在這里也應該讓學生明確。方法最優化應隨時有效地滲透在教學環節中。

  第六個層次:再次驗證任意,將結論從特殊擴大到一般;同時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簡單方法。

  (1)教師:剛剛咱們是給3厘米和6厘米尋找能圍成三角形的第三邊,得到這樣的結論的。那是不是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具備這樣的關系呢?

  教師演示課件,隨意拖拉兩次,讓學生用估算的方法說出三邊的關系。

  設計意圖:一開始的研究,是從給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兩邊著手的。在這里通過課件的直觀演示,將特殊情況推廣到一般情況,讓學生明白任意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都有這樣的性質。

  (2)提出:在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時候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計算三組啊?

  讓學生先充分地進行交流。

  引導學生發現:因為較小的兩邊的和都大于最長的邊了,那么用最長的邊加一條較短的邊,就一定大于另一條短邊了。所以呢,這要把只要把較小的兩條邊加起來這一組進行判斷,就可以代表三組了。還需要每組都判斷嗎?

  設計意圖:我以為,在全體學生都已經掌握的基礎上,肯定會有少數學生發現判斷能圍成三角形的訣竅。教師的設計應當顧及到這樣的學生。所以,在這里可以及時地引導全體學生都掌握簡單方法。

  三、深化認知,聯系實際,拓展應用

  1、輕松小游戲

  教師:同學們的表現真是棒極了,老師為了表揚大家,給你做個小游戲,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說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兩米多,你相信嗎?為什么?

  請兩個學生上來跨一步。

  先讓學生充分的交流。

  教師:你能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釋一下嗎?

  課件演示:兩腿和地面跨出的距離形成了一個三角形。

  教師:可是有個人說,我可以。你們知道是誰嗎?

  出示姚明圖片,身高:226厘米;腿長13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的形式解決問題,使學生主動地把本課的知識內容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同時熏陶學生逐步達到會學數學的境界,并再次向學生滲透看問題要全面的原則。

  2、判斷:下面哪組的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單位:厘米)(有圖)

  (1)3、4、5 (2)3、3、3 (3)3、3、5 (4)2、6、2

  設計意圖:這道基礎題的練習,既是對前面所學內容的鞏固,同時引導學生利用簡單方法快速地進行判斷。

  3、兒童樂園要建一個涼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現在已經準備了兩根三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讓學生用學習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并從美觀和講究實用的角度出發,從而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四、全課小結,從考慮問題要全面,引出第三邊的取值范圍

  設計意圖: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而言,范圍的建立的確是有一定困難的。再次呈現前面的研究表格,這些數據是具體的,教師提出:3.5厘米行嗎?3.2呢?3.1呢?3.01呢?不斷地向3逼近,學生自然會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該怎樣表述呢?比3厘米長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學生不難得出又必須比9厘米短。這樣層層遞進的啟發引導,發散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有機地滲透了無限逼近的數學思想,培養了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P39例1(減法性質)P43/例3(除法性質)

  教學目標:

  1.知道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或除以兩個數,可以改為減去兩個數的和或除以兩個數的積。

  2.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探索、研究數學的'意識與能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探索和理解一個數連續減去或除以兩個數,可以減去兩個數的和或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學難點:學生自己探索一個數連續除以兩個數,可以改為除以兩個數的積。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購物:

  一個電腦桌497元,一種電腦椅203元,另一種電腦椅235元。帶1035元買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還剩多少錢?

  學生自己選擇條件,獨立解答。

  匯報: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書: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觀察兩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幾組算式嗎?

  教師板書。

  學生發現規律,并相應進行語言描述,初步總結減法性質。

  觀察這幾組算式,你有什么發現?

  板書: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可以減去兩個數的和。

  誰能試著用字母表示?板書:

  a-b-c=a-(b+c)

  小練:

  (1)一本書一共有234頁,我昨天看到第66頁,今天又看了34頁,還剩多少頁沒有看?

  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答。匯報時對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優解法。

  在其他的運算中是否也有這樣的規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個是對的呢?請小組合作驗證。

  小組合作驗證;可以采用代入數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舉實例的方法等等。

  小組選擇自己認為可能的規律進行驗證。

  最后驗證出第三個是正確的。

  小練: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

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2.能用萬、億為單位表示大數。

  3.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重點:會正確讀、寫多位數,并能比較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能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多位數的讀、寫的練習

  練習一第1題:先回顧計數單位的順序,再根據書中的數據說說它們是幾位數,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進行讀、寫。

  二、多位數的改寫

  練習一第2題:先復習多位數的不同數位上數字的不同意義。再進行數的改寫。

  三、讀寫游戲。

  同桌間進行的游戲:第1步一個同學讀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讀的.數寫數,經過幾次讀數,兩人可交換角色;第2步一個同學寫數,另一個同學根據所寫的數讀數,然后交換角色進行。在同桌練習的基礎上,可選派代表在全班進行比賽,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四、多位數比大小

  做第4題:完成后說說比較的方法。

  (一)組數游戲:

  請每個同學準備一些數字卡片;然后請學生代表提出組數的要求,根據要求每個同學都擺一擺;接著,選擇一部分學生所擺的數,供全班觀察討論。

  (二)有關近似數的練習

  討論括號內的數字有幾種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板書設計:練習一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3820000

  計數單位一千三百八十二萬

四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用“四舍五人”法寫出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目標:

  1、能說出“四舍五人”的含義。

  2、能運用“四舍五人法”省略萬或億后面的尾數,用近似數表示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用“四舍五人法”省略萬或億后面尾數,求出近似數。

  教學過程

  (一)實例導入

  在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經常碰到一些與實際數值完全符合的數。如教室中有25張桌子,我們班24個男生,26個女生,像這些25、24、26都叫準確數。但在實際生活葉,有時我們很難得到或不需要準確數。如我國的.糧食總產量約是4149億千克,世界人口約60億,像這些都是近似數。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學習用“四舍五人法”寫出一個數的近似數。

  (二)學習新知

  1、明確“四舍五人法”

  要省略萬后面的尾數,就是省略什么數?看什么位?怎樣的情況采用五人法?四舍法呢?它們分別怎樣操作?

  2、把下面各數四舍五人到萬位。

  (1)出示182300,指名讀數。

  (2)提問:這個數要四舍五人到萬位,就是要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數?尾數的最高位是什么?

  (3)操作:保留到萬位,就是要省略尾數千位、百位、十位、個位,看尾數的最高位千位,現在千位是2,比4小,所以把2300舍去,近似數就是18萬。182300≈18萬,強調“≈”的讀寫法。

  (4)練習。784700≈( )萬 94800≈( )萬

  3、嘗試改寫2497300。

  (1)引導觀察萬后面尾數的最高位是幾?你認為該怎樣求它的近似數?

  (2)反饋評講2497300≈250萬。

  4、練習:297210≈( )萬 2376500≈( )萬

  5、想想怎樣求省略萬后面尾數的近似數?歸納方法

  (1) 看被省略尾數的最高位上的數。

  (2) 比較,選用四舍法還是五人法。

  (3) 寫出得數。

  6. 把下面各數四舍五人到億位。

  8470000000 460000000

  學生先嘗試練習,說說改寫的思路,然后自己小結求省略億后面尾數的近似數方法。

  (三)鞏固新知

  396400≈( )萬 2380000000≈( )億

  (四)課堂總結

  1、什么叫四舍五人法。

  2、用四舍五人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主要看哪一位決定“舍”還是“人”。

  3、怎樣寫一個數的近似數?

  (五)作業

四年級數學教案14

  第一課時

  一、情境引入:

  師生談話引出生活中的乘法話題。

  二、展示目標

  1.經歷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乘法計算的過程。

  2.掌握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用豎式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三、自學與交流研討

  1.出示例1。

  讓學生說一說怎樣列式,并說說為什么這樣列。

  2.學生自己試著用豎式計算,指一人板演。算完后用計算器驗算結果是否正確。

  3.完成后說說是怎樣算的。

  同桌說說后,在全班說說。

  4.用計算器驗算結果是否正確。

  四、質疑答疑

  五、專項練習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368 × 19= 292× 46= 109 × 37=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1.在自主嘗試計算、交流等活動中,經歷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簡便算法的過程。

  2.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口算整百、整十數乘整十數。

  3.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感知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培養知識遷移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設計意圖聯系生活學數學,使學生漸漸關心身邊的數學,善于用數學的眼光來審視客觀世界中的豐富多彩的現象

  一、情境的創設:

  教師談話,引出旅游團就餐問題。

  二、展示目標

  1.經歷學習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簡便算法的過程。

  2.計算乘數末尾有0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會口算整百、整十數乘整十數。

  三、自學與交流研討

  1.觀察情景圖說說了解到的信息。

  2.分別計算選擇兩種自助餐各需要多少元錢。

  3.學生試著筆算乘數末尾有零的乘法。

  找不同選擇的同學各一人板演,其余的寫在本上。

  交流計算的方法。

  重點交流乘數末尾的0的處理方法。

  四、質疑答疑

  五、專項練習:試一試。

  先估計積是幾位數再口算。

  六、課堂小結:這節課你獲得了哪些知識?

  七、綜合練習

  采用書中的練習題。

  第三課時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的過程。

  (2)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乘法估算,會解答有關乘法估算的實際問題。

  (3)估算、計算的過程中,體會估算的實際意義,培養估算的習慣,培養數感。

  設計意圖教學是一門需要不斷更新和反思的藝術,只有牢牢搭住時代發展的脈搏,與時俱進,才能教給孩子更多的東西,這朵藝術之花才會永不凋謝。

  一、情境的創設:

  談話引入(也可用其他形式引入)

  二、展示目標

  1.選擇合適的估算方法進行估算的過程。

  2.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乘法估算,會解答有關乘法估算的實際問題。

  三、自學與交流研討

  1.讓學生看圖并說出圖中的信息,再提出問題:估算這列火車大約有多少個座位。

  2.展示:說說這列火車大約有多少個座位,你是怎樣估算的。先小組內交流,再班級交流。

  四、質疑答疑

  五、專項練習

  試一試

  六、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七、綜合訓練

  采用書中練一練的習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能繪制平面示意圖,通過制作平面圖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如何根據方向和距離,在圖上標出物體的位置。

  2、通過繪制平面圖,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合作繪圖、練習鞏固

  目標:是通過看圖回答問題,復習、鞏固有關圖上方向、角度、距離等知識,為下面自己繪制平面圖作準備。

  (1)停車場在廣場的方向,距離大約是米。小紅家在廣場的偏方向,距離大約是米。

  (2)地鐵站在廣場東偏南45度方向,距離廣場100米。你能在圖上標出地鐵站的位置嗎?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1、出示學校的錄相或圖片

  問:學校中有哪些建筑?現在有一些數據,能根據這些數據將這些建筑物在平面圖上標出來嗎?出示數據:教學樓在校門的正北方向150米處。圖書館在校門的北偏東35度方向150米處。體育館在校門的`西偏北40度方向200米處。活動角在校門的東偏北15度方向50米處。

  2、小組討論:你們打算怎么完成任務?有什么問題要解決嗎?

  3、小組匯報完成平面圖繪制的計劃,教師進行梳理:

  (1)繪制平面圖的方法:

  先確定平面圖上的方向,再確定各建筑物的距離。如果學生沒有說道,老師可以進行引導:你們打算怎樣在圖上表示出150米,200米和50米?從而幫助學生確定比例尺,和圖上距離。

  (2)小組合作完成,可以怎樣分工,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又好又快地完成任務。

  4、小組活動,繪制平面圖。

  5、展示各組繪制的平面圖,集體進行評議。

  (1)評價繪制的正確性,如果平面圖有問題,說一說問題是什么,應該怎樣確定位置。

  訂正后交流:你們組認為在確定這點在圖上的位置時,應注意什么?怎樣確定?

  教師小結:繪制平面圖時,一般先確定角度,再確定圖上的距離。

  (2)比較各個平面圖,為什么有的圖大,有的圖小?

  小結:1厘米表示的大小不同,圖的大小也不同。練習:1、完成書上習題21頁3、4題并訂正。

  二、在紙上設計小區,并說明各個建建筑的位置。

  老師提供給學生一些建筑物的圖片:如醫院、學校、商店、銀行、郵局、藥店等

【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6

四年級數學教案12-30

四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05

小學數學教案四年級09-29

四年級數學教案12-17

四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8-12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教案02-27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4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02-02

【薦】四年級數學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