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四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2-02 18:17:40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

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本節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特征的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動角等工具,通過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活動中,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鼓勵學生想出多種研究方法,盡量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研究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從中發現數學規律,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五冊第37—40頁。

  教學目的: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知道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

  通過動手操作與實驗,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創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圖片;釘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邊形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覺得我們的學校漂亮嗎?今天陳老師帶大家去參觀一所漂亮的學校好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參觀這所學校。

  (出示課件)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所學校,你能找到哪些圖形朋友?

  (根據學生的發言課件出現長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圖片。)

  小朋友找的這些圖形中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現在陳老師想來考考你們,(課件)這是剛才小朋友找到的長方形,你能說說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生: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現在老師要來變個魔術,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這個長方形變成了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位圖形朋友。

  (板書課題)

  請小朋友再觀察一遍,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你還發現了什么?你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有什么變化?

  生1:我發現了長方形的一組對邊變傾斜了,它們的對邊還是相等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2: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有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

  師:剛才小朋友通過觀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點,但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準確呢?你們想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實驗要求:籃子里有一些平行四邊形,你們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動角等工具,想辦法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看能不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組想出來的方法最多?

  小組實驗。

  匯報:小組派代表說說你是用什么辦法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生1:我用筆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畫在紙上,再用它的另一條對邊去比,發現了兩條對邊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組對邊我也用相同的辦法去做,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真聰明,真是一個好辦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剪一條細線下來,再用這條細線去和它的對邊相比,發現這兩條邊重合在一起,我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另外一組對邊也用相同的方法證明相等,是嗎?(生:對)真棒,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發現了對邊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下來,變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把兩個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發現了它的對邊相等,一組對角也相等。

  師:太棒了,這種方法不僅能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誰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角的特點?

  生5:我用活動角先量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再去量另一個對角,發現它的對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剪下來,把這個角和它的'對角比,發現兩個角重合在一起,另個一組對角也用相同的方法來做,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師:能想出這么棒的辦法來,真不簡單。

  生7:我用鉛筆把一個角畫在紙上,再拿它的對角來比,它們也一樣大。

  師:這個辦法真不錯。

  (板書:對角相等)

  小結: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觀察推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再自己動手做實驗,驗證并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點,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生: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師:看來小朋友已經和平行四邊形交上朋友了,現在老師想來考考大家,請看屏幕(課件):下面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

  (老師隨意指到一個圖形)如果你認為是平行四邊形小朋友就做這個手勢,如果不是平行四邊形,小朋友就做這個手勢,比一比哪個小朋友的反應最快?

  圍平行四邊形。剛才小朋友不僅反應快,而且判斷準確,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每個小朋友在釘子板上圍出兩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邊圍邊想圍平行四邊形時要注意什么?

  哪個小朋友愿意上來展示自己圍的平行四邊形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圍的嗎?第三條邊你是怎么圍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邊形。

  小朋友喜歡玩七巧板的游戲嗎?

  教學總結:

  略

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

  教學難點: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們見到過旋轉與平移嗎?請大家說說。

  以前我們都學習過哪些角?

  二、探究新知

  1、用自己的旋轉學具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個銳角、直角、再旋轉到一個平角、周角。

  2、仔細觀察你們發現平角和周角有什么特點?

  3、小結: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角,平角和周角及它們的特點。

  三、試一試

  1、說說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2、出示P22的2,圖中是圍繞哪一點轉的?

  四、練一練

  1、讓學生做P22的1;

  2、在釘子板上做出銳角、直角、鈍角和平角。

  五、課后實踐

  回家觀察,除了鐘表外,還有別的計量表,它們是否也有和鐘表的共同點,它們都是圍繞哪點轉的。

  板書設計:

  旋轉與角;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鐘表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

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初步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和統計.

  2.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學習內容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及自主選擇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根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是合作學習還是獨立學習及選擇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第一層次

  談話:梅峰小學下個月要參加一次鼓號比賽,她們最近一直在堅持訓練,很想在這次鼓號比賽中獲勝,但是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請大家一起幫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們該為這次鼓號比賽做些什么準備工作,才能順利獲勝呢

  承接:剛才有同學提到要統一服裝,這個主意不錯,跟老師想到一塊去了.

  提問:梅峰小學準備給鼓號隊統一購買服裝,購買服裝時又要考慮什么問題呢這些信息你看得懂嗎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如果你是鼓號隊員,你應該選擇哪一種鼓號服呢為什么

  第二層次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會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合適的服裝.那怎樣才能知道梅峰小學鼓號隊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呢

  這是鼓號隊員的身高(出示學校鼓號隊員身高表格),這1號隊員,他又應該選擇哪一套服裝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呢那2號隊員呢3號呢4號呢

  追問:我們要把鼓號隊員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3段)是哪三段呢

  (設計意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不知不覺融于情境當中,參與觀察,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同時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統計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請同學們小小組合作,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中.最后,根據記錄單,完成統計表.當然,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學來報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最后,要對記錄和整理的過程進行檢驗.

  (學生同桌合作進行統計)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來交流一下

  談話:合計是多少人呢那么這個合計40人是怎么來的呢合計中的40和我們原始數據中的人數一樣嗎

  合計還能對我們統計出來的.每一段的人數進行檢驗.當然,我們還要及時地把這張統計表的日期填好.

  追問:我們已經完成了鼓號隊員身高情況的統計表,看了這張統計表,你還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理念和行為上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評價與反思,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對學生多種整理方法的展示,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策略的多樣性,真正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落到實處.)

  三,回顧交流,總結統計感受.

  回顧: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同學們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板書:收集數據,分段整理,填統計表,分析結果)

  小結:其實像這樣根據身高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的方法我們叫做分段整理數據,(同時板書課題:分段整理數據)

  這樣做有助于我們對整理的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解決問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課收獲。

  2、教師總結。

四年級數學教案5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知。

  1.學生復習條形統計圖

  師:同學們前幾天我們栽了蒜苗,還記錄了它在15天內生長情況的數據,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種蒜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制成條形統計圖,舉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學生的條形統計圖

  生匯報圖中數據

  2.提出問題,學生探究作圖

  師:如果我們還想了解它從第3天到第15天整個的生長變化的情況,該怎么畫呢?老師這有幾種統計圖,請你仔細觀察,看哪一種更合適。(師出示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生任選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條形統計圖上作一些修改或補充,把它變成這種統計圖呢?

  學生在小組內先討論,再在圖上試一試。

  學生作圖后展示,匯報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課題

  師抓住學生將條形上的點連線,對比評價,選擇優秀的作品,用多媒體演示由條形統計圖演變為折線統計圖(描點,連線)的過程

  提醒同學們:變成真正的折線統計圖還要把原有的條形統計圖擦掉

  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二、讀折線統計圖,體會特點

  1. 讀點

  師:圖中的點表示什么呢?

  生說點的意義,(課件顯示并標數量)

  2.讀趨勢,

  師:同學們都讀出了點所表示的數量(板書數量),由點連成的線呢?

  生說表示蒜苗從矮長到高的生長趨勢。

  讀局部趨勢,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快,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慢(板書趨勢)

  3.估計

  根據這一趨勢請你估計蒜苗第1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

  4.預測

  預測第2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并說說你的想法。

  三、獨立制圖。

  師:我們會讀折線統計圖了,那你會畫折線統計圖嗎?怎么畫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你能將它制成折線統計圖么?

  學生獨立繪制笑笑的蒜苗生長情況折線圖

  匯報評價

  說說圖中的信息

  對比自己與笑笑的蒜苗生長趨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運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區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統計圖

  (1)從上圖中你能說說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嗎?

  (2)你能與同學說說產生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嗎?

  2.出示小玲家室內氣溫的變化統計圖

  (1)小玲每隔( )時測量一次氣溫

  (2)這一天從8:00到16:00的氣溫從總體上說是如何變化的?

  (3)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

  3、出示百貨大樓一年銷售冰箱的總數量統計圖

  根據趨勢,作出決策

  師:如果你是銷售經理,根據今年銷售趨勢,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約進多少?為什么?

  五、課外拓展

  下課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下節課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簡便算法--教材第55頁例1-2,做一做題目及練習十二6-8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改為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簡便算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學圖書室新買來130本圖書。其中故事書46本,科技書34本,其余的是連環畫。買來連環畫多少本?

  指名學生讀題,并說一說,這道題可以用幾種方法解答,再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解答完后,指幾名學生說說是怎樣解答的,教師板書出兩種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導學生對比這兩種解法:

  這兩種解法有什么區別?(第一種解法是先從總本數中減去故事書的本數,再從減得的差中減去科技書的本數,求出連環畫的本數;第二種解法是先算出故事書與科技書的和,再從總本數中減去求出的和,求出連環畫的本數。)

  它們的結果怎樣?(兩種算法的結果相同。)

  這道題用哪種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使學生初步理解: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在這道題中用后一種解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計算295-128-72。

  先讓學生觀察題里的數目有什么特點,想一想:能不能用學過的知識使計算簡便。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例1思考:因為128與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數,從295中依次減去128和72,等于從295中減去128與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計算起來比較簡便。教師邊分析邊板書出計算步驟:

  說明虛線框中的`計算步驟初學時可以寫出來,以后可以省略不寫。

  2.做第55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說一說簡算的依據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二的第6-8題。

  1.第6題,讓學生自己填數,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第7題,計算時,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寫不寫簡算過程。

  3.第8題,這是接近整百數的簡便算法,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著重讓學生說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減了的要再減去。

四年級數學教案7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過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針對本節課題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我是這樣設計的。

  1. 國慶xx周年情境引入,通過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分類思想”是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思想。我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是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首先,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建立直觀表象。然后豐富拓展,歸納1萬多的近似數在什么情況下是1萬,在什么情況下是2萬。理解“四舍”和“五入”規定的合理性,了解“四舍五入”法的道理。

  3. 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同桌合作學習:在本環節中,直接選擇一個大一點的六位數,既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加深了數學理解,又在同桌合作突破難點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合作學習的能力。二是集體學習:探究把233482“四舍五入”到不同數位的近似數,歸納推理得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4. 練習鞏固,個性化講解促進個別化指導。從數的分類和求近似數兩個方面進行練習鞏固,并通過個別指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逐步清晰所學知識,最終形成技能,促進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后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借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四舍五入”法只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對于“四舍五入”法具體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況下運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小學中年級段,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與分析,了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 借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 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 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xx周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師:這么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著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 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 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么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xx,169,56,66都是以個為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為單位的。或者學生將xx、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

  師:為什么將xx、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能會說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xx、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 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里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 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了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看來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一)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里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于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后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于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xx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于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為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為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于1萬和約等于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么發現,能得到什么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了解情況。

  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為分界線,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萬,1xx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借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 舍;5、6、7、8、9 入,介紹“四舍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舍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匯報。

  教師巡視,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萬;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萬后面的尾數“33482”舍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 教師小結:四舍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 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 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 鞏固練習

  1. 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并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華山是我國的五岳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能用所學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 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探索活動,使學生發現乘法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練地運用乘法的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索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②、運用乘法結合律巧算乘法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發現能力和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探索和發現乘法的'結合律。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經過同學們的探索,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數學規律。這節課我們繼續去探索,看一看還能發現什么規律?

  二、探索交流,發現規律

  (教師)出示課件---探索與發現(二)。

  (學生)計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兩組算式。

  (教師)兩組算式的結果都相等嗎?

  (師生活動)比較算式特點,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三個數;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一個數,積不變。

  (教師)這就叫做乘法結合律。

  (學生反思)

  (教師)如果用a、b、c表示三個數,你能寫出表示乘法結合律的式子嗎?

  (學生)嘗試書寫關系式,并反饋嘗試的結果。

  (師生歸納)(a×b)×c=a×(b×c)。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師)出示課件---乘法結合律的運用。

  (教師激疑)你能運用乘法結合律巧算下列各題嗎?

  1、37×5×2;2、17×25×4

  (學生活動)

  (教師)上面兩題為什么要把5×2和25×4結合起來計算?

  (學生)觀察、討論,然后反饋結果。

  (師生歸納)因為分別把這兩個數結合起來相乘,所得的乘積是整十、整百數,可以使計算更為簡便;在今后的乘法計算中,我們要盡可能地運用。

  (學生反思)

  四、運用所學,鞏固練習

  學生齊練,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其樂融融。

  五、拓展運用

  (教師)比較:25×24的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

  (師生活動)

  (教師)根據上例,你能用簡便方法計算25×32×125嗎?

  (師生活動)

  六、課堂小結

  (學生反思)

  七、課后作業

  完成課本P46練一練第1、2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景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劉翔跑步圖片

  師:同學們,圖中跑步的是誰呀?你們認識嗎?(劉翔)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飛人劉翔。

  師:同學們,劉翔跑得怎么樣?(很快)這里的快指的是劉翔的什么快?(速度) (出示成績表)

  師:從成績單中,他們都跑的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們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這些是什么?(出示:時間) 同學們,通過這個表格來看,為什么是劉翔贏了呢?(他用的時間最少)師:(出示并觀察這兩個表格),那么通過剛才的兩次比較,你發現速度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時間、路程有關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與路程和時間又有什

  么關系?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板書:路程 時間 與速度)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師:剛才呀,咱們在比快慢的時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時候,誰用的時間少,誰就快。如果路程跟時間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請看這樣一組信息:小卡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大客車3小時行駛了210千米,哪輛車跑的比較快?

  (1)師:你們能從圖中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哪輛車跑的快些?你們能試著解決嗎?

  (2)你可以通過計算,也可以借著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清楚了嗎?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開始

  (3)匯報各自的解決辦法。(指名板演)

  (4)同學們比的都不錯,那么剛才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沒有用線段圖,其實呀,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那么怎么畫線段圖呢?你們想不想學習呀?

  師:好,請看。我們先畫一段線段,用它表示小卡車行駛的路程,小卡車行駛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畫下表示120千米的線段)

  然后我們再畫一條線段,用來表示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那么在畫的時候要注意左端對齊,那么同學們,跟這條線段相比,應該畫多長呀?

  強調: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適當的長些。

  (黑板上畫了210千米長的線段)

  那么大客車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標上)

  師:小卡車的120千米是多少時間行駛的?(生反饋:2小時)

  師: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它1小時行駛的路程?

  師:恩,在一半的位置來畫,就是把線段怎么樣?

  師:平均的分成兩半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車1時行駛的路程,我們這樣來表示。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劃了不同的3段)可以嗎?怎么分?一起說。

  師: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樣,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同樣,我們取這一段來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從線段圖上來看,哪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長? 師: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長。大客車就跑的快。

  2、講解速度的讀法、寫法

  師:在剛才的比較過程中,我們無論是通過計算,還是通過畫線段圖,都是比較兩輛車多長時間行駛的路程?

  師:對了,他們每小時或1時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那么像這樣小卡車1小時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

  (板書60千米/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用來表示速度的單位,誰來說一說這個單位是是由哪些我們學過的單位組成的?

  師: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中間用斜線隔開。讀作每60千米每時。(指名讀)

  你知道每小時60千米表示什么嗎?

  那么你能不能這樣來表示出大客車的速度?在練習本上寫一寫(指名板演)

  3、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很好,剛才呀,咱們求出了小卡車和大客車的速度,那么結合這個算式和線段圖來看一看,速度和路程還有時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開始。

  (匯報,結合120÷2=60(千米)來講解。板書:速度=路程÷時間)讓學生讀一讀。

  4、理解單位時間,理解速度的意義。

  同學們,那么通過這個關系式來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話,我們需要知道什么?(路程與時間)知道了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我們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請同學們在下面小聲的讀題,然后口答下列各題中物體的速度,開始。師:請寫出下面各物體的速度

  ①一列火車2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xx

  ②自行車3分鐘行駛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xx

  ③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xx

  師: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三個速度,它們分別是這些物體在多長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師:其實他們每時,每分,每秒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我們把這樣的像一時、一分、一秒…這樣的時間叫做單位時間。你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物體在單位時間(一時,一分,一秒…)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練習說一說。

  5、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現在咱們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那么同學們,時間該怎么求?路程又該怎么求呢?我們一起結合下面的問題來試一試。(出示題目1)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數學信息?

  那么根據這些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你能說一說求路程的關系式是怎么樣的?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通過這個關系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須知道相對應的路程和? (時間)

  師:那么求時間和求路程也是一樣的,必須要知道相對應的另兩個量,你看,路

  程,時間和速度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實際運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師:速度不僅在咱們的課堂中有,在咱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咱們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嗎?讀一讀,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讀一讀。

  2、解決問題

  小紅和小明約好到少年宮玩,如果她倆同時從家里出發,誰會先到達少年宮呢?

  (出示 只有距離沒有其它條件的題目)

  師:那么同學們,你說如果看路程的話,能不能確定誰先到少年宮? 師:還需要知道什么?

四年級數學教案10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112—P113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例1、例2

  二、設計理念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和前面幾冊教材一樣,在本冊中也專門安排“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時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通園片、紙片、、、等。

  五、活動設計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走進生活

  師: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王阿姨到小明家來了。(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上的圖,你了解到了什么?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多媒體出示沏茶的各項工序圖)

  2、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學習)

  師:小明需要做這么多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能盡快讓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

  小組的同學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這里課堂生成的資源可能很多,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過程。展示出各小組不同的設計方案。(學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個過程)

  4、學生比較選擇并選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案中,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認為能讓客人盡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結:剛才的方法都是通過同時做幾件事才節省時間,那么我們在做一些事時,能同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也就越短。

  (設計意圖: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的禮儀之一,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因此我調整了教材的內容例1和例2的順序,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環境中,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講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二:探究新知,研究問題1、出示例1,呈現研究問題:請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媽媽準備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餅招待她,(多媒體出示例1圖)

  (1)你從畫面上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

  (3)如果要烙兩張餅,最快要用幾分鐘?

  (4)學生回答后并共同總結:我們烙兩張餅的時候,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時間是6分鐘。(教師邊敘述,課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張、6張、8張、10張呢?

  自主設計方案(自主設計方案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A、如果媽媽、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張餅,一共需要烙幾張餅呢?

  B、請你們幫小明媽媽想一想,她應該怎樣烙“才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烙餅?”先用你們小組內準備好的卡通圓片,擺一擺,小組的同學說一說,然后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這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學資源一定很多教師要注意傾聽,同時讓學生們也要注意傾聽其他小組的不同方案。

  D、學生比較并選擇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師演示,烙三張餅的方法和最短時間。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張餅,怎樣烙才能盡快吃上餅呢?7張呢?9張呢?這里讓同學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同時把表格填完整。

  3、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數學廣角里遇到的問題,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我們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活動三:結合生活,實踐應用

  1、同學們談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2、一個小女孩遇到一個問題,看我們能不能幫她解決?出示做一做2

  3、誰來告訴大家你按照怎樣的順序呢?(也可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在課堂中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

  五、生活回歸

  回家后,請你給媽媽燒壺水,給爸爸沏杯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后反思:

  這一節課通過簡單化的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來感受數學的趣味。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由于小學生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呈現媽媽讓小明幫著給王阿姨沏茶這一數學信息時,沒有急于想去解決如何讓王阿姨盡快喝上茶,而是讓學生想想平時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處于主動思考積極動腦的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一個個具體事例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的方法及應用價值,學會優化思想,從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多次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日常的沏茶的`問題入手到探索烙餅的過程及方法,再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索是學生在操作實踐,使學生交流比較,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利用學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現烙3張餅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烙3張餅的過程,驗證了學生的發現,提升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烙多張餅的方法,在組織交流中師生相互又調整了教學的節奏,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小伙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新,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上述活動即是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由于時間上的處理前段放長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結時有些匆忙。沒有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格發現每多烙一張餅就多用3分鐘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計算餅的張數只要乘3就是烙餅的最短時間的結論。

四年級數學教案11

  課堂作業

  1.我們每天上午8:00到校11:00離校,下午1:00到校

  4:00離校。口算出我們每天的在校時間。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計算同一日內經過時間的問題,今天我們要繼

  續學習有關經過時間問題的計算。(板書課題)

  1.出示例3,學生讀題。

  提問:求經過時間的問題的計算,我們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在黑板上畫直線圖。

  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一艘輪船從南京開往南通,什么時候開出的?是什么時候到達的?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在直線圖上標出。

  提問:這艘輪船一共行駛了多少時間?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這艘輪船從第一天出發到第二天到達目的地,經過的時間是由兩部分合起來的.:從第一天22時到24時經過了2小時,又從第一天24時(也就是第二天0時)到8時經過了8小時,所以一共經過了10小時。

  追問:一共行駛了多少小時?是由哪兩部分時間合起來的?

  2.做練一練。

  提問:從第一天18時到第二天10時,經過的時間是由幾部分合起來的?是哪幾部分了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說說每一步是怎樣想的。

  1.練習十第7題。

  讀題。提問:題里20時和10時指的是什么?一共行駛多少小時是求的什么?條件中的時刻相隔幾天?誰來說一說,這道題要分工幾步做?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是怎樣想的。

  指出:求兩天間經過的時間,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時,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時。

  2.判斷下面的每一種說法對不對。

  (1)20時就是晚上10時。()

  (2)0時就是晚上12時。()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單月都是大月。()

  (5)凡是雙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練習十第8題。

  提問:?月4日起放暑假,7月4日這一天算在暑假里嗎?9月1日開學,9月1日這一天算在暑假里嗎?

  怎樣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請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訴老師。

  4.練習十第9題。

  向學生說明在生活里經常出現時間問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寫出來,然后口答每次時刻。(老師板書)

  讓學生說一說,第二、三次取信時間各是下午的幾時。

  5.練習十第10題。

  讓學生填在課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6.練習十第11題。

  讓學生填表中的數,然后口答。

  提問:這兩列火車到達的時間有什么不同?在計算運行時間時,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出:計算同一天內經過的時間,可以一次算出開始的時刻到結束的時刻所經過的時間;計算兩天間經過的時間,可以先算出開

  始的時刻到24時經過的時間,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時間。

  1.練習十第6題,直接填在書上。

  2.練習十第12、13題。

  課后感受

  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學生在練習中經常會在減不夠的時候倒過來計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經過時間計算上,還是有點問題。也許是我講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況,探究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系。初步溝通整數計算和小數計算方法,

  體會“轉化”的思想。

  教學重點:明確積的小數位數和乘數小數位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推導過程。

  教法:引導、探究法

  學法:小組合作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基礎準備復習

  1、下面的數與0.659比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0.6596.59659065.90.0659

  組內交流訂正。

  二、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觀察P38街心廣場圖:這是美麗的'街心廣場,街心廣場的中間是花壇,花壇周圍鋪滿了地磚.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

  你從圖中還能得到哪些信息?產生質疑,引入新課。

  三、探究新知

  (一)街心廣場、花壇、地磚都是長方形的。它們的長和寬.街心廣場長30米,寬20米;花壇長3米、寬2米;地磚長

  0.3米、寬0.2米.

  1、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2、花壇的面積?

  3、地磚的面積?

  4、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寬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面積之間可能有什么關系?

  (二)小組交流討論。

  以后我們計算小數乘法時,先按照()乘法計算,然后再看兩個乘數一共有()位小數,就在積中從()向

  ()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豎式計算。(教師板書乘法豎式)

  0.3

  ×0.2

  0.06

  計算時可以先算3×2=6,再看兩個乘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在積中從右向左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就可以了,0.3×

  0.2=0.06。組內交流、解疑、個別匯報、老師點撥。

  四、點撥升華

  計算小數乘法時,為了防止在積的小數位數上出錯,可以在計算之前,就正確確定出積的小數位數,等計算結果得出后,再與已確定出的小數位數相對照,看是否一致辭獨立思索小組交流總結方法教師點撥。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或者還有什么疑問?先小組內說一說,最后班上交流。

  六、當堂訓練

  1、先判斷積是幾位小數,再計算。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2、完成教材第43頁“試一試”并交流。先獨立做,最后組內交流。

  3、完成教材第43頁“練一練”

  七、拓展提高不用計算,直接填空。

  (1)0.7×0.9積是()位小數。

  (2)0.38×0.26積是()位小數。

  (3)23.8×0.6積是()位小數。

  先獨立做,最后組內交流。

  八、作業布置:教材第39頁“練一練”2、4、5題

  板書設計:

四年級數學教案13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實驗、預測、調查、訪談、比較等過程,了解預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滴水會浪費多少水的辦法。

  2.從數學的角度(如調查、計算)分析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所漏掉的水的價值,體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上網、查閱報刊、專訪等方式搜集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體驗到珍惜水,就是珍愛生活的教育。

  情感態度價值觀:經歷綜合運用知識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經歷滴水實驗的過程,初步感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習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見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件:滴水的聲音。

  教師:聽,你想到了什么?課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會聯想,說的都是關于滴水的情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于“一滴水”的'一些問題。

  二、 實驗: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見過滴水的現象吧。但是,你們有沒有調查過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課件出示問題: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實驗:請2個小朋友來做實驗給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稱重量。

  教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么?

  三、 預測:1年浪費多少水

  剛上課時小朋友們介紹了生活中有水龍頭漏水的現象。如果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漏水速度與實驗相同,也就是說1個水龍頭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時、1天、1月、1年大約各浪費多少水?(課件呈現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弄清楚什么?(進率)請具體說說這幾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每兩個時間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

  展示計算的情況。

  教師:先把這個多位數分級,再讀出來。算出的數目大不大?

  四、計算:1年漏掉的水的價值

  研究表明:1個人除了正常的飲食外,每天應飲水1400 g才能維持人體需要。

  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1個人飲多少天?

  解決這個問題,只用這一個信息1400 g行嗎?為什么?學生在本子列式,計算可借助計算器。

  教師:學校每個水龍頭都這樣漏水,1年浪費的水可供多少人飲1天?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大約可供83325人飲1天。

  教師:如果全校按20xx人計算,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多少天?

  五、 展示:調查的水資源信息,感受環保的重要

  教師:這是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如果聯想到全國,浪費就會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資源很豐富?我國的水資源很富裕?請看這些圖表和數據。

  (請一位小朋友讀出有關水資源的信息。)

  教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有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請拿出來,在小組內展示,說一說。

  六、 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數學實驗、計算器綜合運用了數學知識,解決了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觸目驚心。那么,這節課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賞動漫課件:節約一滴水。

  板書設計:

  滴水實驗

  一分鐘 一天 一年

四年級數學教案14

  一、談話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找到了什么規律?

  生:間隔排列的規律。

  師:對,答得對!大家看,秋天來了,森林王國的成員們正在為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做準備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開展了哪些活動,在活動中又遇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呢?

  師:我們能不能運用學過的規律幫助它們解決困難呢?

  生:能。

  師:我們一起去吧!

  二、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圖(暫不出現問題)。

  師:從情境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樹。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師:請閱讀題目中的文字,了解題目的數學信息 。

  師:怎樣理解"從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樹","相鄰的兩棵樹相隔3米" ?

  學生:7棵樹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學生:這里實質求6個3米是多少。

  師:林**的兩頭都栽樹,相鄰兩棵樹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樹分成的每段的長度是3米。

  2、出示第(1)個問題:林**長多少米?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利用題目中的哪些信息 ?觀察情景圖,再想一想,你會列式計算嗎 ?

  生:會

  3、學生列式解答,教師巡視,如發現不同的解法都讓學生寫在黑板上,并組織討論。

  討論題:(1)計算林**的長度,應該把每段的長度與樹的棵樹相乘,還是與林**被分成的段數相乘?

  (2)在兩頭都栽樹的情況下,林**被樹分成的段數與樹的棵樹有什么關系 ?

  (3)這道題應該分成幾步計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個問題:兔子做操的隊伍長多少米

  學生獨立解答,共同訂正。

  師:誰能說說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個兔子分成了4個間隔。

  生:4×2=8表示每兩只兔子相隔2米,4個間隔共8米。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是根據什么想到的?

  生: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的間隔排列規律想到的。

  5、做“試一試"

  師:這道題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條林**?

  生:就是例題里的那條林**。

  師:全長知道了嗎?

  生:全長是18米。

  學生獨立完成。

  師:比較(1)(2)兩題,在物體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物體的間隔長度一定。

  師: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數比物體的個數少1。

  生:每段長度與段數相乘得總長度。

  師:(板書)

  物體個數-1=段數 每段長度×段數=總長度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將運用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上節課找到的規律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三、教學“試一試"

  1、做第1題

  學生獨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訂正。

  師:走廊兩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樣嗎?

  生:不一樣

  生:兩端放花,花的盆數比分的段數多1。

  生:兩端不放花,花的盆數有可能和分的段數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數少1。

  2、做第2題。

  (1)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訂正,說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師:植樹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樹。

  生:怎樣栽。

  生:跑道兩頭栽不栽 ,草坪四個角上栽不栽 ,每隔幾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組討論植樹方案,填制下表。

  植樹方案

  植樹地點

  植樹品種

  樹苗棵數

  (3)各小組展示植樹方案,全班評議。

  評議重點:

  1)根據樹的品種考慮相鄰兩棵樹的`距離是否合適。

  2)根據設計的栽法,樹苗棵樹的計算是否正確。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解決了什么樣的實際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了什么規律 ?你還有哪些疑問?

  生:我們運用了間隔排列規律解決了植樹問題。

  師:我們今天解決的植樹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學們做有心人,發現這樣的問題,并努力解決它。

  五、板書設計:

  找規律(間隔排列)

  物體個數-1=段數 每段長度×段數=總長度

  兩端放花,花的盆數比分的段數多1

  兩端不放花,花的盆數有可能和分的段數相等或比分的段數少1

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知道素數與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會將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 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能力,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談話:同學們,今天先向大家介紹一個世界數學史上著名的猜想。

  課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國的數學家,他提出了一個偉大的猜想任何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素數的和。另一個大數學家歐拉又補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這一猜想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雖然人們知道這一猜想是正確的,但一直沒能從理論上加以證明。數學家們把這一猜想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國數學家王元、潘承洞、陳景潤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陳景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轟動了國內外數學界,被公認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創造性的,是當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證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問: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學生可能提出什么樣的數是素數等問題)

  談話:大家想知道什么樣的數是素數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素數)

  [評析:通過介紹哥德巴赫猜想的有關史料,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素數的概念上,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和發現的欲望。同時,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奇妙與魅力,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 設疑引探,自主建構

  1. 操作感受。

  談話:我們來做個實驗。請同學們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組分工合作,分別用2個、3個、4個、6個、7個、11個、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看看拼出的結果怎樣。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并指導。

  引導:仔細觀察拼出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用2個、3個、7個或11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用4個、6個或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拼法。

  提問:為什么用2個、3個、7個或11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而用4個、6個或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兩個因數,而4、6或12都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因數)

  [評析: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驗環節的設計,能引導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自主發現自然數因數個數的特點,初步感知素數和合數的概念。]

  2. 分類建構。

  談話:請同學們先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出1~20,并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然后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將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你把這些數分成了幾類?是哪幾類?(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可以把它們分成三類:一類是只有兩個因數的;一類是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1只有一個因數,分為一類)

  提問: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兩個因數分別是1和它本身)

  提問: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么特點?(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因數)

  再問:為什么把1單獨分為一類?(1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它只有1個因數)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活動把自然數分成了三類,并總結出了這三類數的不同特點,那么,它們分別叫什么數呢?打開課本第78頁,把例題認真地讀一讀,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自學課本之后,師生共同揭示素數和合數的概念(補充板書:和合數),同時明確1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提問:在2~20各數中,哪些數是素數?哪些數是合數?

  [評析:讓學生寫出1~20各數的所有因數,并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接著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素數和合數的特點。自學課本,既及時準確地揭示了素數和合數的概念,又為學生進一步清晰和修正已經形成的概念提供了機會。]

  3. 交流質疑。

  談話:關于素數和合數,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素數有多少個?最小的素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有最大的'素數或合數嗎?

  根據提出的問題,有選擇地引導學生交流和探索,同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 試一試。

  出示題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數,再寫出這三個數分別是素數還是合數。

  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判斷這三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并說明理由。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劃一劃,再說一說哪些數是素數,哪些數是合數。練習后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判斷一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

  3.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判斷,并說明理由。

  四、 全課總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 舉例檢驗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素數,再回過頭看一看哥德巴赫猜想(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你認為這個猜想正確嗎?你能舉幾個例子檢驗一下嗎?

  學生舉例檢驗。

  談話:通過檢驗,我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確的,只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從理論上完全證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人能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評析: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和檢驗哥德巴赫猜想,既鞏固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愿望。]

  [總評]

  在典型的數學背景材料中激發探索新知的興趣。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本節課的設計,教師獨具匠心地把素數與合數的教學置于數學文化的背景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課的開始,為學生呈現了有關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背景材料,這是一個200多年來諸多數學家不能解決的問題,但中國的數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數學的奇妙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這一情境中素數的概念學生還不了解,解開素數的奧秘自然地成為學生的自覺需要。課的結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舉例檢驗猜想的正確性,使課的首尾呈呼應之勢。同時,通過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樹立探索數學奧秘的理想,體現了教師對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關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動中逐步明確素數和合數的內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中,教師寓素數與合數的概念于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先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個數與拼成長方形的種數之間的關系,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數的因數上來;接著,通過寫出1~20的所有因數,并根據各個數因數的個數對這些數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逐步概括出素數和合數的共同點;最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明確素數和合數的內涵。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識和數學思考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欧美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夜夜未满十八勿进的爽爽影院 ,免费A级毛片无码视频.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四年級數學教案12-30

四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05

四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6

四年級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四年級09-29

四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4

四年級數學教案除法03-16

【薦】四年級數學教案02-02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門】02-02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四年級數學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學教案【熱】

四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設計: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探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

  本節課以“活動”為基礎,組織學生“經歷”探索平行四邊形特征的過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直尺、剪刀、活動角等工具,通過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研究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探究活動中,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成果,鼓勵學生想出多種研究方法,盡量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活動反饋,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思維過程,讓學生學會怎樣研究問題,怎樣解決問題,從中發現數學規律,使學生逐步從“學會”到“會學”,最后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五冊第37—40頁。

  教學目的: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知道平行四邊形易變形的特性。

  通過動手操作與實驗,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及初步的空間觀念。

  創設互相協作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

  課件;平行四邊形圖片;釘子板、七巧板、剪刀、平行四邊形圖片、小棒。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小朋友,你們覺得我們的學校漂亮嗎?今天陳老師帶大家去參觀一所漂亮的學校好嗎?現在我們就一起去參觀這所學校。

  (出示課件)

  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所學校,你能找到哪些圖形朋友?

  (根據學生的發言課件出現長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邊形圖片。)

  小朋友找的這些圖形中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現在陳老師想來考考你們,(課件)這是剛才小朋友找到的長方形,你能說說長方形有什么特點嗎?

  生:長方形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師:現在老師要來變個魔術,小朋友仔細觀察一下,這個長方形變成了什么圖形?(平行四邊形)

  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位圖形朋友。

  (板書課題)

  請小朋友再觀察一遍,長方形變成了平行四邊形,你還發現了什么?你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邊和角有什么變化?

  生1:我發現了長方形的一組對邊變傾斜了,它們的對邊還是相等的。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2: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有兩個鈍角和兩個銳角。

  師:剛才小朋友通過觀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點,但這是用眼睛看的,是不是準確呢?你們想通過做實驗來驗證嗎?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探索平行四邊形的特征。

  實驗要求:籃子里有一些平行四邊形,你們可以借助剪刀、直尺、三角板、活動角等工具,想辦法來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看能不能發現平行四邊形的其它秘密,比一比哪一組想出來的方法最多?

  小組實驗。

  匯報:小組派代表說說你是用什么辦法驗證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生1:我用筆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畫在紙上,再用它的另一條對邊去比,發現了兩條對邊重合在一起,另外一組對邊我也用相同的辦法去做,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真聰明,真是一個好辦法。

  生2:我用剪刀把平行四邊形的一條邊剪一條細線下來,再用這條細線去和它的對邊相比,發現這兩條邊重合在一起,我也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

  師:另外一組對邊也用相同的方法證明相等,是嗎?(生:對)真棒,誰還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用尺子量,也發現了對邊相等。

  生4:我用剪刀沿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剪下來,變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把兩個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我發現了它的對邊相等,一組對角也相等。

  師:太棒了,這種方法不僅能證明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板書:對邊相等),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誰還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角的特點?

  生5:我用活動角先量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再去量另一個對角,發現它的對角相等。

  生6:我用剪刀把平行四邊形的一個角剪下來,把這個角和它的'對角比,發現兩個角重合在一起,另個一組對角也用相同的方法來做,我們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師:能想出這么棒的辦法來,真不簡單。

  生7:我用鉛筆把一個角畫在紙上,再拿它的對角來比,它們也一樣大。

  師:這個辦法真不錯。

  (板書:對角相等)

  小結:小朋友可真了不起,先觀察推測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再自己動手做實驗,驗證并發現了平行四邊形的這些特點,現在誰能用自己的話完整地說一說平行四邊形的特點?

  生:平行四邊形的對邊相等,對角相等。

  師:看來小朋友已經和平行四邊形交上朋友了,現在老師想來考考大家,請看屏幕(課件):下面哪些圖形是平行四邊形?

  (老師隨意指到一個圖形)如果你認為是平行四邊形小朋友就做這個手勢,如果不是平行四邊形,小朋友就做這個手勢,比一比哪個小朋友的反應最快?

  圍平行四邊形。剛才小朋友不僅反應快,而且判斷準確,真了不起,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游戲,每個小朋友在釘子板上圍出兩個不同的平行四邊形,邊圍邊想圍平行四邊形時要注意什么?

  哪個小朋友愿意上來展示自己圍的平行四邊形的?你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圍的嗎?第三條邊你是怎么圍的?

  用七巧板拼出平行四邊形。

  小朋友喜歡玩七巧板的游戲嗎?

  教學總結:

  略

四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和周角;

  2、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重點:認識平角、周角。

  教學難點: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們見到過旋轉與平移嗎?請大家說說。

  以前我們都學習過哪些角?

  二、探究新知

  1、用自己的旋轉學具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一個銳角、直角、再旋轉到一個平角、周角。

  2、仔細觀察你們發現平角和周角有什么特點?

  3、小結: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角,平角和周角及它們的特點。

  三、試一試

  1、說說生活中的.周角和平角;

  2、出示P22的2,圖中是圍繞哪一點轉的?

  四、練一練

  1、讓學生做P22的1;

  2、在釘子板上做出銳角、直角、鈍角和平角。

  五、課后實踐

  回家觀察,除了鐘表外,還有別的計量表,它們是否也有和鐘表的共同點,它們都是圍繞哪點轉的。

  板書設計:

  旋轉與角;

  銳角直角鈍角平角周角;

  鐘表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

四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統計過程,初步學會根據實際情況,對一組數據進行分段整理和統計.

  2.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學習內容合作學習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及自主選擇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進一步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用統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發展統計觀念,培養學習的興趣和與人合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

  根據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是合作學習還是獨立學習及選擇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第一層次

  談話:梅峰小學下個月要參加一次鼓號比賽,她們最近一直在堅持訓練,很想在這次鼓號比賽中獲勝,但是比賽競爭的激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請大家一起幫忙出出主意,想一想她們該為這次鼓號比賽做些什么準備工作,才能順利獲勝呢

  承接:剛才有同學提到要統一服裝,這個主意不錯,跟老師想到一塊去了.

  提問:梅峰小學準備給鼓號隊統一購買服裝,購買服裝時又要考慮什么問題呢這些信息你看得懂嗎從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

  追問:如果你是鼓號隊員,你應該選擇哪一種鼓號服呢為什么

  第二層次

  談話:同學們真聰明,會根據自己的身高來選擇合適的服裝.那怎樣才能知道梅峰小學鼓號隊每種服裝各要購買多少套呢

  這是鼓號隊員的身高(出示學校鼓號隊員身高表格),這1號隊員,他又應該選擇哪一套服裝比較合適呢為什么呢那2號隊員呢3號呢4號呢

  追問:我們要把鼓號隊員的身高分成幾段來統計(3段)是哪三段呢

  (設計意圖:創設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使學生不知不覺融于情境當中,參與觀察,表達,思考等數學活動,同時為下面的探究活動提供良好的學習情境.)

  二,合作交流,探索統計方法

  探究:每一段分別有多少人呢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來收集每一段的數據呢請同學們小小組合作,用畫"正"字的方法來整理每一段的數據,填寫在記錄單中.最后,根據記錄單,完成統計表.當然,同學們在整理的時候應該注意合理分工,一位同學來報身高,再安排一位同學負責記錄和整理,最后,要對記錄和整理的過程進行檢驗.

  (學生同桌合作進行統計)

  匯報:哪一個小組愿意把你們整理的方法,以及得到的結果到上面來交流一下

  談話:合計是多少人呢那么這個合計40人是怎么來的呢合計中的40和我們原始數據中的人數一樣嗎

  合計還能對我們統計出來的.每一段的人數進行檢驗.當然,我們還要及時地把這張統計表的日期填好.

  追問:我們已經完成了鼓號隊員身高情況的統計表,看了這張統計表,你還知道了什么

  (設計意圖:在理念和行為上進行了角色的轉變,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通過學生的匯報,交流,評價與反思,進一步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通過對學生多種整理方法的展示,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策略的多樣性,真正將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落到實處.)

  三,回顧交流,總結統計感受.

  回顧:回想一下,剛才我們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同學們可以先在小組內討論一下.(板書:收集數據,分段整理,填統計表,分析結果)

  小結:其實像這樣根據身高進行分段整理,再進行統計的方法我們叫做分段整理數據,(同時板書課題:分段整理數據)

  這樣做有助于我們對整理的結果進行合理的分析,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的解決問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動中,經歷認識三角形的過程。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會畫三角形的高,了解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特征。

  3、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幾何圖形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難點: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義,會在三角形內畫高。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具、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感知三角形

  1、談話導入。

  2、學生匯報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三角形信息。

  3、教師展示三角形在生活中應用的圖片。

  談話引出課題:“你想學習有關三角形的什么知識呢?(板書課題:三角形的認識。)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動手制作三角形,概括三角形定義。

  (1)學生利用老師提供的材料動手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做一個三角形。(制作材料:小棒、釘子板、直尺、三角板。)

  (2)學生展示交流制作的三角形,并說說自己是怎么做的。

  (3)觀察思考:這些三角形有什么相同地方?

  (4)認識三角形組成,初步概括三角形定義。

  (5)教師出示有關圖形,引起學生質疑,通過學生思考討論,正確概括出三角形定義。

  (6)判斷練習。

  2、理解三角形的底和高。

  (1)情境創設。

  “美麗的南寧邕江上有一座白沙大橋,從側面看大橋的框架就是一個三角形,工程師想測量大橋從橋頂到橋面的距離,你認為怎樣去測量?”

  (2)課件出示白沙大橋實物圖和平面圖。

  (3)學生在平面圖上試畫出測量方法。

  (4)學生展示并匯報自己的測量方法。

  (5)學生閱讀課本自學三角形底和高的有關內容。

  (6)師生共同學習三角形高的畫法。

  (7)學生練習畫高。

  3、認識三角形的穩定性。

  (1)聯系實際生活,為學生初步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做準備。

  (2)動手操作學具,體驗三角形的穩定性。

  (3)利用三角形的穩定性,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4)學生聯系實際,找出三角形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5)欣賞三角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總結本課內容

  1、學生說說本節課收獲。

  2、教師總結。

四年級數學教案5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知。

  1.學生復習條形統計圖

  師:同學們前幾天我們栽了蒜苗,還記錄了它在15天內生長情況的數據,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種蒜苗的數據進行了整理,制成條形統計圖,舉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學生的條形統計圖

  生匯報圖中數據

  2.提出問題,學生探究作圖

  師:如果我們還想了解它從第3天到第15天整個的生長變化的情況,該怎么畫呢?老師這有幾種統計圖,請你仔細觀察,看哪一種更合適。(師出示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生任選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條形統計圖上作一些修改或補充,把它變成這種統計圖呢?

  學生在小組內先討論,再在圖上試一試。

  學生作圖后展示,匯報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課題

  師抓住學生將條形上的點連線,對比評價,選擇優秀的作品,用多媒體演示由條形統計圖演變為折線統計圖(描點,連線)的過程

  提醒同學們:變成真正的折線統計圖還要把原有的條形統計圖擦掉

  揭示課題:折線統計圖

  二、讀折線統計圖,體會特點

  1. 讀點

  師:圖中的點表示什么呢?

  生說點的意義,(課件顯示并標數量)

  2.讀趨勢,

  師:同學們都讀出了點所表示的數量(板書數量),由點連成的線呢?

  生說表示蒜苗從矮長到高的生長趨勢。

  讀局部趨勢,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快,從第幾天到第幾天長得慢(板書趨勢)

  3.估計

  根據這一趨勢請你估計蒜苗第1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

  4.預測

  預測第20天大約長到多少厘米,并說說你的想法。

  三、獨立制圖。

  師:我們會讀折線統計圖了,那你會畫折線統計圖嗎?怎么畫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長情況統計表,你能將它制成折線統計圖么?

  學生獨立繪制笑笑的蒜苗生長情況折線圖

  匯報評價

  說說圖中的信息

  對比自己與笑笑的蒜苗生長趨勢,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運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區20xx年5月新增病人的統計圖

  (1)從上圖中你能說說非典新增病人的變化趨勢嗎?

  (2)你能與同學說說產生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嗎?

  2.出示小玲家室內氣溫的變化統計圖

  (1)小玲每隔( )時測量一次氣溫

  (2)這一天從8:00到16:00的氣溫從總體上說是如何變化的?

  (3)請你再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嘗試解答。

  3、出示百貨大樓一年銷售冰箱的總數量統計圖

  根據趨勢,作出決策

  師:如果你是銷售經理,根據今年銷售趨勢,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約進多少?為什么?

  五、課外拓展

  下課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線統計圖,下節課交流

四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簡便算法--教材第55頁例1-2,做一做題目及練習十二6-8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改為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簡便算法。

  教學過程:

  一、教學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學圖書室新買來130本圖書。其中故事書46本,科技書34本,其余的是連環畫。買來連環畫多少本?

  指名學生讀題,并說一說,這道題可以用幾種方法解答,再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解答出來。解答完后,指幾名學生說說是怎樣解答的,教師板書出兩種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導學生對比這兩種解法:

  這兩種解法有什么區別?(第一種解法是先從總本數中減去故事書的本數,再從減得的差中減去科技書的本數,求出連環畫的本數;第二種解法是先算出故事書與科技書的和,再從總本數中減去求出的和,求出連環畫的本數。)

  它們的結果怎樣?(兩種算法的結果相同。)

  這道題用哪種方法計算比較簡便?

  使學生初步理解:從一個數里連續減去兩個數等于從這個數里減去這兩個減數的和,在這道題中用后一種解法計算比較簡便。

  二、教學例2

  1.出示例2:計算295-128-72。

  先讓學生觀察題里的數目有什么特點,想一想:能不能用學過的知識使計算簡便。然后引導學生聯系例1思考:因為128與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數,從295中依次減去128和72,等于從295中減去128與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計算起來比較簡便。教師邊分析邊板書出計算步驟:

  說明虛線框中的`計算步驟初學時可以寫出來,以后可以省略不寫。

  2.做第55頁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說一說簡算的依據是什么。

  三、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二的第6-8題。

  1.第6題,讓學生自己填數,并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2.第7題,計算時,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寫不寫簡算過程。

  3.第8題,這是接近整百數的簡便算法,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訂正時,著重讓學生說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減了的要再減去。

四年級數學教案7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注重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過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學生在理解知識的發生過程中,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針對本節課題學習內容的現實性,我是這樣設計的。

  1. 國慶xx周年情境引入,通過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分類思想”是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思想。我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是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首先,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建立直觀表象。然后豐富拓展,歸納1萬多的近似數在什么情況下是1萬,在什么情況下是2萬。理解“四舍”和“五入”規定的合理性,了解“四舍五入”法的道理。

  3. 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這部分是教學的難點,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同桌合作學習:在本環節中,直接選擇一個大一點的六位數,既尊重學生的知識基礎,加深了數學理解,又在同桌合作突破難點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合作學習的能力。二是集體學習:探究把233482“四舍五入”到不同數位的近似數,歸納推理得出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方法。

  4. 練習鞏固,個性化講解促進個別化指導。從數的分類和求近似數兩個方面進行練習鞏固,并通過個別指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逐步清晰所學知識,最終形成技能,促進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材分析:

  “近似數”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七冊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中的第五課。這部分內容既豐富了對大數的認識,又是對后續學習除法“試商”的基礎。另外,近似數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很難得到或不需要得到精確數,或是用大數描述事物時,人們經常會選擇近似數。因此,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知識的銜接上近似數都顯得至關重要。

  學生收到前面計算教學中估算的影響,以及學生自身的經驗積累,很多學生在課前已經可以憑借數感找出萬以內數的近似數,也有一部分學生了解甚至可以用“四舍五入”法來求大數的近似數。但是大部分學生對“四舍五入”法只是一個模糊的認識,對于“四舍五入”法具體是什么,它的道理是什么,什么情況下運用“四舍五入”法都不是十分清楚。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進入了小學中年級段,具有一定的學習經驗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目標:

  1. 通過閱讀與分析,了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 借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 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 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xx周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師:這么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著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 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 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么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xx,169,56,66都是以個為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為單位的。或者學生將xx、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

  師:為什么將xx、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能會說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xx、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 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里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 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了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看來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xx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一)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里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于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后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于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xx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于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為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為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于1萬和約等于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么發現,能得到什么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了解情況。

  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為分界線,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萬,1xx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借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 舍;5、6、7、8、9 入,介紹“四舍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舍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匯報。

  教師巡視,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 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萬;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萬后面的尾數“33482”舍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 教師小結:四舍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 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 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 鞏固練習

  1. 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并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 華山是我國的五岳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 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能用所學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 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 舍 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 入 233482≈200000

四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探索活動,使學生發現乘法結合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②、能熟練地運用乘法的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

  2、過程與方法

  ①、通過探索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探索的過程和方法。

  ②、運用乘法結合律巧算乘法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發現能力和運用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探索和發現乘法的'結合律。

  【教學難點】

  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經過同學們的探索,我們已經發現了一些數學規律。這節課我們繼續去探索,看一看還能發現什么規律?

  二、探索交流,發現規律

  (教師)出示課件---探索與發現(二)。

  (學生)計算(9×25)×4和9×(25×4)、(12×8)×125和12×(8×125)兩組算式。

  (教師)兩組算式的結果都相等嗎?

  (師生活動)比較算式特點,通過比較使學生明白:

  (9×25)×4=9×(25×4)、(12×8)×125=12×(8×125)

  即:三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前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三個數;也可以先把后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一個數,積不變。

  (教師)這就叫做乘法結合律。

  (學生反思)

  (教師)如果用a、b、c表示三個數,你能寫出表示乘法結合律的式子嗎?

  (學生)嘗試書寫關系式,并反饋嘗試的結果。

  (師生歸納)(a×b)×c=a×(b×c)。

  三、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教師)出示課件---乘法結合律的運用。

  (教師激疑)你能運用乘法結合律巧算下列各題嗎?

  1、37×5×2;2、17×25×4

  (學生活動)

  (教師)上面兩題為什么要把5×2和25×4結合起來計算?

  (學生)觀察、討論,然后反饋結果。

  (師生歸納)因為分別把這兩個數結合起來相乘,所得的乘積是整十、整百數,可以使計算更為簡便;在今后的乘法計算中,我們要盡可能地運用。

  (學生反思)

  四、運用所學,鞏固練習

  學生齊練,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其樂融融。

  五、拓展運用

  (教師)比較:25×24的兩種算法哪種更簡便?

  (師生活動)

  (教師)根據上例,你能用簡便方法計算25×32×125嗎?

  (師生活動)

  六、課堂小結

  (學生反思)

  七、課后作業

  完成課本P46練一練第1、2題。

四年級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在實際情景中,理解路程、時間與速度之間的關系

  2、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

  3、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根據路程、時間與速度的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出示劉翔跑步圖片

  師:同學們,圖中跑步的是誰呀?你們認識嗎?(劉翔)

  師:對了,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飛人劉翔。

  師:同學們,劉翔跑得怎么樣?(很快)這里的快指的是劉翔的什么快?(速度) (出示成績表)

  師:從成績單中,他們都跑的這110米是什么意思?(出示:路程)

  那么他們的12、91秒,13、18 秒,13、20秒這些是什么?(出示:時間) 同學們,通過這個表格來看,為什么是劉翔贏了呢?(他用的時間最少)師:(出示并觀察這兩個表格),那么通過剛才的兩次比較,你發現速度的快慢與什么有關系?(時間、路程有關系)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與路程和時間又有什

  么關系?今天這節課就一起來研究(板書:路程 時間 與速度)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1、師:剛才呀,咱們在比快慢的時候知道了如果路程相等的時候,誰用的時間少,誰就快。如果路程跟時間都不相同呢?怎么比快慢?下面請看這樣一組信息:小卡車2小時行駛了120千米,大客車3小時行駛了210千米,哪輛車跑的比較快?

  (1)師:你們能從圖中了解到哪些數學信息?

  哪輛車跑的快些?你們能試著解決嗎?

  (2)你可以通過計算,也可以借著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數量關系,解決問題,清楚了嗎?做完后可以和同桌交流,開始

  (3)匯報各自的解決辦法。(指名板演)

  (4)同學們比的都不錯,那么剛才老師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同學們都沒有用線段圖,其實呀,畫線段圖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的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那么怎么畫線段圖呢?你們想不想學習呀?

  師:好,請看。我們先畫一段線段,用它表示小卡車行駛的路程,小卡車行駛了多少千米呀?(在黑板上畫下表示120千米的線段)

  然后我們再畫一條線段,用來表示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那么在畫的時候要注意左端對齊,那么同學們,跟這條線段相比,應該畫多長呀?

  強調:應該按照一定的比例適當的長些。

  (黑板上畫了210千米長的線段)

  那么大客車行使了多少千米?(210千米 標上)

  師:小卡車的120千米是多少時間行駛的?(生反饋:2小時)

  師: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它1小時行駛的路程?

  師:恩,在一半的位置來畫,就是把線段怎么樣?

  師:平均的分成兩半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這里的每一份表示小卡車1時行駛的路程,我們這樣來表示。那么怎么樣在線段圖上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呢?

  (在黑板上比劃了不同的3段)可以嗎?怎么分?一起說。

  師:把它平均分成3份,同樣,這是每一份表示大客車1時行駛的路程,同樣,我們取這一段來表示。

  (教師在黑板上分)那么從線段圖上來看,哪輛車1時行駛的路程長? 師:大客車行駛的路程長。大客車就跑的快。

  2、講解速度的讀法、寫法

  師:在剛才的比較過程中,我們無論是通過計算,還是通過畫線段圖,都是比較兩輛車多長時間行駛的路程?

  師:對了,他們每小時或1時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那么像這樣小卡車1小時行使了60千米,也就是小卡車的速度是60千米/時,

  (板書60千米/時)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用來表示速度的單位,誰來說一說這個單位是是由哪些我們學過的單位組成的?

  師:對,速度的單位是由路程單位和時間單位組成的,中間用斜線隔開。讀作每60千米每時。(指名讀)

  你知道每小時60千米表示什么嗎?

  那么你能不能這樣來表示出大客車的速度?在練習本上寫一寫(指名板演)

  3、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師:很好,剛才呀,咱們求出了小卡車和大客車的速度,那么結合這個算式和線段圖來看一看,速度和路程還有時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和你的伙伴交流交流。好,開始。

  (匯報,結合120÷2=60(千米)來講解。板書:速度=路程÷時間)讓學生讀一讀。

  4、理解單位時間,理解速度的意義。

  同學們,那么通過這個關系式來看,如果要想求出速度的話,我們需要知道什么?(路程與時間)知道了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我們就可以求出速度了。好,請同學們在下面小聲的讀題,然后口答下列各題中物體的速度,開始。師:請寫出下面各物體的速度

  ①一列火車2時行駛180千米,這列火車的'速度是xx

  ②自行車3分鐘行駛600米,這輛自行車的速度是xx

  ③一名運動員8秒跑了80米,這名運動員的速度是xx

  師: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三個速度,它們分別是這些物體在多長時間內行駛的路程?

  師:其實他們每時,每分,每秒行駛的路程就是他們的速度,我們把這樣的像一時、一分、一秒…這樣的時間叫做單位時間。你對速度是怎樣理解的?物體在單位時間(一時,一分,一秒…)內所行駛的路程,叫做速度。自己練習說一說。

  5、經歷公式形成的過程。

  現在咱們知道了什么是速度,也知道了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時間,那么同學們,時間該怎么求?路程又該怎么求呢?我們一起結合下面的問題來試一試。(出示題目1)你能從中獲得什么數學信息?

  那么根據這些信息,你能解決這個問題嗎?

  你能說一說求路程的關系式是怎么樣的?

  時間=路程÷速度

  路程=時間×速度

  師:同學們太厲害了,通過這個關系式我們可以看出要想求出速度,就必須知道相對應的路程和? (時間)

  師:那么求時間和求路程也是一樣的,必須要知道相對應的另兩個量,你看,路

  程,時間和速度的關系是多么的密切呀。

  三、實際運用

  1、感受生活中的速度

  師:速度不僅在咱們的課堂中有,在咱們的生活中也是無處不在的,咱們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嗎?讀一讀,感受一下。出示看一看圖片讓學生看一看讀一讀。

  2、解決問題

  小紅和小明約好到少年宮玩,如果她倆同時從家里出發,誰會先到達少年宮呢?

  (出示 只有距離沒有其它條件的題目)

  師:那么同學們,你說如果看路程的話,能不能確定誰先到少年宮? 師:還需要知道什么?

四年級數學教案10

  一、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新課標人教版)四年級上冊P112—P113第七單元《數學廣角》例1、例2

  二、設計理念

  “數學廣角”(第一課時)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人教版數學新增設的一個內容,和前面幾冊教材一樣,在本冊中也專門安排“數學廣角”一單元,向學生滲透一些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標準》中指出:當學生“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著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本課時主要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事例,讓學生嘗試從優化的角度在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的方案,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對策論方法在解決問題中的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很容易找到,而且會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的策略,本課的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通過簡單的實例,初步體會運籌思想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使學生認識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形成尋找解決問題方案的意識。

  2、能力目標:

  (1)使學生理解優化的思想,形成從多種方案中尋找方案的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積累從事數學活動的經驗,逐漸養成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3、情感目標: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嘗試用數學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卡通園片、紙片、、、等。

  五、活動設計過程:

  活動一:創設情景走進生活

  師: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門鈴響了,原來是王阿姨到小明家來了。(多媒體出示)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上的圖,你了解到了什么?誰來說給大家聽一聽。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別需要多長時間?(多媒體出示沏茶的各項工序圖)

  2、學生自主設計方案(小組合作學習)

  師:小明需要做這么多事,你幫小明想一想,他應該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樣才能讓客人盡快喝上茶?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種能盡快讓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

  小組的同學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這里課堂生成的資源可能很多,教師要注意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維過程。展示出各小組不同的設計方案。(學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個過程)

  4、學生比較選擇并選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讓學生從不同的方案中,通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認為能讓客人盡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結:剛才的方法都是通過同時做幾件事才節省時間,那么我們在做一些事時,能同時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時間也就越短。

  (設計意圖:客人到了,先為客人沏杯茶,這是常見的招待客人的禮儀之一,也是孩子們熟悉的,因此我調整了教材的內容例1和例2的順序,濃郁的生活氣息把學生請進招待客人的具體環境中,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講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現熟悉的生活情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二:探究新知,研究問題1、出示例1,呈現研究問題:請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媽媽準備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餅招待她,(多媒體出示例1圖)

  (1)你從畫面上得到哪些數學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

  (3)如果要烙兩張餅,最快要用幾分鐘?

  (4)學生回答后并共同總結:我們烙兩張餅的時候,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時間是6分鐘。(教師邊敘述,課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張、6張、8張、10張呢?

  自主設計方案(自主設計方案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A、如果媽媽、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張餅,一共需要烙幾張餅呢?

  B、請你們幫小明媽媽想一想,她應該怎樣烙“才能讓大家盡快地吃上烙餅?”先用你們小組內準備好的卡通圓片,擺一擺,小組的同學說一說,然后把你們的設計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學生不同的方案這里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學資源一定很多教師要注意傾聽,同時讓學生們也要注意傾聽其他小組的不同方案。

  D、學生比較并選擇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師演示,烙三張餅的方法和最短時間。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張餅,怎樣烙才能盡快吃上餅呢?7張呢?9張呢?這里讓同學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集體交流。同時把表格填完整。

  3、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在數學廣角里遇到的問題,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我們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活動三:結合生活,實踐應用

  1、同學們談談,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過合理的安排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2、一個小女孩遇到一個問題,看我們能不能幫她解決?出示做一做2

  3、誰來告訴大家你按照怎樣的順序呢?(也可進行討論)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到生活中用,在課堂中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讓學生暢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說出來。)

  五、生活回歸

  回家后,請你給媽媽燒壺水,給爸爸沏杯茶(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后反思:

  這一節課通過簡單化的問題向學生滲透優化思想,讓學生體會運籌思想在實際解決問題中的作用,來感受數學的趣味。其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靈活運用教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由于小學生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呈現媽媽讓小明幫著給王阿姨沏茶這一數學信息時,沒有急于想去解決如何讓王阿姨盡快喝上茶,而是讓學生想想平時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生處于主動思考積極動腦的狀態,有效地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2、給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相信學生,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課堂上以一個個具體事例讓學生觀察、操作、討論和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在解決具體問題中體會數學的方法及應用價值,學會優化思想,從課堂教學中不難看出多次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從日常的沏茶的`問題入手到探索烙餅的過程及方法,再到解決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都是學生在思考、探索是學生在操作實踐,使學生交流比較,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

  3、發揮引導作用、促進學生的發展。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的基本教學理念,在教學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導學生考慮不同的方法,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認識。利用學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現烙3張餅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理解烙3張餅的過程,驗證了學生的發現,提升了學生對烙3張餅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烙多張餅的方法,在組織交流中師生相互又調整了教學的節奏,這些活動讓學生了解小伙伴的發現。學生在活動中經歷了發現過程,領悟了數學思想方法,體現了數學活動充滿探索與創新,還帶給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的啟迪。上述活動即是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數學知識,又是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對科學精神積極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本節課也存在許多的不足,由于時間上的處理前段放長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結時有些匆忙。沒有讓學生細心觀察表格發現每多烙一張餅就多用3分鐘這一問題,從而讓學生明白計算餅的張數只要乘3就是烙餅的最短時間的結論。

四年級數學教案11

  課堂作業

  1.我們每天上午8:00到校11:00離校,下午1:00到校

  4:00離校。口算出我們每天的在校時間。

  2.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會計算同一日內經過時間的問題,今天我們要繼

  續學習有關經過時間問題的計算。(板書課題)

  1.出示例3,學生讀題。

  提問:求經過時間的問題的計算,我們可以借助于什么方法?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在黑板上畫直線圖。

  提問:題里用的是什么計時法?

  一艘輪船從南京開往南通,什么時候開出的?是什么時候到達的?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在直線圖上標出。

  提問:這艘輪船一共行駛了多少時間?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這艘輪船從第一天出發到第二天到達目的地,經過的時間是由兩部分合起來的.:從第一天22時到24時經過了2小時,又從第一天24時(也就是第二天0時)到8時經過了8小時,所以一共經過了10小時。

  追問:一共行駛了多少小時?是由哪兩部分時間合起來的?

  2.做練一練。

  提問:從第一天18時到第二天10時,經過的時間是由幾部分合起來的?是哪幾部分了

  指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說說每一步是怎樣想的。

  1.練習十第7題。

  讀題。提問:題里20時和10時指的是什么?一共行駛多少小時是求的什么?條件中的時刻相隔幾天?誰來說一說,這道題要分工幾步做?

  指名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一說每一步是怎樣想的。

  指出:求兩天間經過的時間,要先算出第一天用了多少小時,再加上第二天用了多少小時。

  2.判斷下面的每一種說法對不對。

  (1)20時就是晚上10時。()

  (2)0時就是晚上12時。()

  (3)一、三、五、七、月是大月。()

  (4凡是單月都是大月。()

  (5)凡是雙月都是小月。()

  (6)8月30日的后一天是9月1日。()

  3.練習十第8題。

  提問:?月4日起放暑假,7月4日這一天算在暑假里嗎?9月1日開學,9月1日這一天算在暑假里嗎?

  怎樣算出一共放假多少天?

  請大家算一算,一共放假多少天,告訴老師。

  4.練習十第9題。

  向學生說明在生活里經常出現時間問題。

  讓學生在課本上寫出來,然后口答每次時刻。(老師板書)

  讓學生說一說,第二、三次取信時間各是下午的幾時。

  5.練習十第10題。

  讓學生填在課本上,然后口答。要求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6.練習十第11題。

  讓學生填表中的數,然后口答。

  提問:這兩列火車到達的時間有什么不同?在計算運行時間時,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指出:計算同一天內經過的時間,可以一次算出開始的時刻到結束的時刻所經過的時間;計算兩天間經過的時間,可以先算出開

  始的時刻到24時經過的時間,再加上第二天所用的時間。

  1.練習十第6題,直接填在書上。

  2.練習十第12、13題。

  課后感受

  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學生在練習中經常會在減不夠的時候倒過來計算的,尤其是在跨2天的經過時間計算上,還是有點問題。也許是我講的并不是很清楚吧。

四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結合實際情況,探究積的小數位數與乘數的小數位數的關系。初步溝通整數計算和小數計算方法,

  體會“轉化”的思想。

  教學重點:明確積的小數位數和乘數小數位數的關系。

  教學難點:理解推導過程。

  教法:引導、探究法

  學法:小組合作

  教學準備:小黑板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基礎準備復習

  1、下面的數與0.659比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或縮小到原來的幾分之幾?0.6596.59659065.90.0659

  組內交流訂正。

  二、情景導入呈現目標

  觀察P38街心廣場圖:這是美麗的'街心廣場,街心廣場的中間是花壇,花壇周圍鋪滿了地磚.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

  你從圖中還能得到哪些信息?產生質疑,引入新課。

  三、探究新知

  (一)街心廣場、花壇、地磚都是長方形的。它們的長和寬.街心廣場長30米,寬20米;花壇長3米、寬2米;地磚長

  0.3米、寬0.2米.

  1、街心廣場的占地面積是多少?

  2、花壇的面積?

  3、地磚的面積?

  4、三個長方形的長之間有什么關系?寬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的面積之間可能有什么關系?

  (二)小組交流討論。

  以后我們計算小數乘法時,先按照()乘法計算,然后再看兩個乘數一共有()位小數,就在積中從()向

  ()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就可以了。

  如“0.3×0.2”可以用豎式計算。(教師板書乘法豎式)

  0.3

  ×0.2

  0.06

  計算時可以先算3×2=6,再看兩個乘數中一共有幾位小數,就在積中從右向左數出幾位,點上小數點就可以了,0.3×

  0.2=0.06。組內交流、解疑、個別匯報、老師點撥。

  四、點撥升華

  計算小數乘法時,為了防止在積的小數位數上出錯,可以在計算之前,就正確確定出積的小數位數,等計算結果得出后,再與已確定出的小數位數相對照,看是否一致辭獨立思索小組交流總結方法教師點撥。

  五、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或者還有什么疑問?先小組內說一說,最后班上交流。

  六、當堂訓練

  1、先判斷積是幾位小數,再計算。

  0.78×0.3 1.53×2.25 16.7×18.2

  0.001×0.01 15×0.723 0.05×0.05

  2、完成教材第43頁“試一試”并交流。先獨立做,最后組內交流。

  3、完成教材第43頁“練一練”

  七、拓展提高不用計算,直接填空。

  (1)0.7×0.9積是()位小數。

  (2)0.38×0.26積是()位小數。

  (3)23.8×0.6積是()位小數。

  先獨立做,最后組內交流。

  八、作業布置:教材第39頁“練一練”2、4、5題

  板書設計:

四年級數學教案13

  知識與技能:

  1.經歷實驗、預測、調查、訪談、比較等過程,了解預測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滴水會浪費多少水的辦法。

  2.從數學的角度(如調查、計算)分析一個滴水的水龍頭所漏掉的水的價值,體驗節約用水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通過上網、查閱報刊、專訪等方式搜集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體驗到珍惜水,就是珍愛生活的教育。

  情感態度價值觀:經歷綜合運用知識和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經歷滴水實驗的過程,初步感受研究問題的基本方法,學習從數學的角度分析生活中的很多常見問題。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件:滴水的聲音。

  教師:聽,你想到了什么?課件:一滴水下滴的情形。

  小朋友很會聯想,說的都是關于滴水的情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關于“一滴水”的'一些問題。

  二、 實驗:1分滴水多少克

  小朋友,在生活中都見過滴水的現象吧。但是,你們有沒有調查過1分滴水有多少克呢?課件出示問題:1分滴水有多少克?

  漏水實驗:請2個小朋友來做實驗給大家看。

  在杯底打孔;接水1分;天平稱重量。

  教師:通過這個實驗我們知道了什么?

  三、 預測:1年浪費多少水

  剛上課時小朋友們介紹了生活中有水龍頭漏水的現象。如果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漏水速度與實驗相同,也就是說1個水龍頭1分滴漏3克水 ,那么1時、1天、1月、1年大約各浪費多少水?(課件呈現問題)

  解決這些問題,關鍵要弄清楚什么?(進率)請具體說說這幾個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出示:每兩個時間單位間的進率。

  學生計算,可以使用計算器。

  展示計算的情況。

  教師:先把這個多位數分級,再讀出來。算出的數目大不大?

  四、計算:1年漏掉的水的價值

  研究表明:1個人除了正常的飲食外,每天應飲水1400 g才能維持人體需要。

  1個沒擰緊的水龍頭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1個人飲多少天?

  解決這個問題,只用這一個信息1400 g行嗎?為什么?學生在本子列式,計算可借助計算器。

  教師:學校每個水龍頭都這樣漏水,1年浪費的水可供多少人飲1天?根據學生匯報板書:大約可供83325人飲1天。

  教師:如果全校按20xx人計算,1年漏掉的水大約可供全校師生飲多少天?

  五、 展示:調查的水資源信息,感受環保的重要

  教師:這是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如果聯想到全國,浪費就會更大。是不是地球的水資源很豐富?我國的水資源很富裕?請看這些圖表和數據。

  (請一位小朋友讀出有關水資源的信息。)

  教師:課前,同學們收集了很多有關水資源、節約用水等方面的信息。請拿出來,在小組內展示,說一說。

  六、 總結

  今天,我們通過數學實驗、計算器綜合運用了數學知識,解決了身邊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我們也體會到小小一滴水引發的數據觸目驚心。那么,這節課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欣賞動漫課件:節約一滴水。

  板書設計:

  滴水實驗

  一分鐘 一天 一年

四年級數學教案14

  一、談話引入

  師:上節課,我們找到了什么規律?

  生:間隔排列的規律。

  師:對,答得對!大家看,秋天來了,森林王國的成員們正在為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做準備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都開展了哪些活動,在活動中又遇到了哪些數學問題呢?

  師:我們能不能運用學過的規律幫助它們解決困難呢?

  生:能。

  師:我們一起去吧!

  二、教學例題

  1、出示例題的上半部分及情境圖(暫不出現問題)。

  師:從情境圖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1:林**旁的樹。

  生2:做操的兔子。

  生3:送花盆的猴子。

  師:請閱讀題目中的文字,了解題目的數學信息 。

  師:怎樣理解"從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樹","相鄰的兩棵樹相隔3米" ?

  學生:7棵樹分成了6段,每段3米。

  學生:這里實質求6個3米是多少。

  師:林**的兩頭都栽樹,相鄰兩棵樹相隔3米,也就是林**被樹分成的每段的長度是3米。

  2、出示第(1)個問題:林**長多少米?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利用題目中的哪些信息 ?觀察情景圖,再想一想,你會列式計算嗎 ?

  生:會

  3、學生列式解答,教師巡視,如發現不同的解法都讓學生寫在黑板上,并組織討論。

  討論題:(1)計算林**的長度,應該把每段的長度與樹的棵樹相乘,還是與林**被分成的段數相乘?

  (2)在兩頭都栽樹的情況下,林**被樹分成的段數與樹的棵樹有什么關系 ?

  (3)這道題應該分成幾步計算?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

  4、出示第(2)個問題:兔子做操的隊伍長多少米

  學生獨立解答,共同訂正。

  師:誰能說說每步求出的是什么?

  生:5-1=4表示5個兔子分成了4個間隔。

  生:4×2=8表示每兩只兔子相隔2米,4個間隔共8米。

  師:說得非常好!我們是根據什么想到的?

  生:根據我們上節課學的間隔排列規律想到的。

  5、做“試一試"

  師:這道題中的林**指的是哪一條林**?

  生:就是例題里的那條林**。

  師:全長知道了嗎?

  生:全長是18米。

  學生獨立完成。

  師:比較(1)(2)兩題,在物體的排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

  生:都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物體的間隔長度一定。

  師:在計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段數比物體的個數少1。

  生:每段長度與段數相乘得總長度。

  師:(板書)

  物體個數-1=段數 每段長度×段數=總長度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將運用間隔排列的物體數量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上節課找到的規律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板書課題)

  三、教學“試一試"

  1、做第1題

  學生獨立解答,一人做在小黑板上,全班共同訂正。

  師:走廊兩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樣嗎?

  生:不一樣

  生:兩端放花,花的盆數比分的段數多1。

  生:兩端不放花,花的盆數有可能和分的段數相等。

  生:也有可能比分的段數少1。

  2、做第2題。

  (1)出示題目,學生獨立完成,指明板演,集中交流訂正,說出每步算出的是什么。

  師:植樹方案包括哪些?

  生:栽什么樹。

  生:怎樣栽。

  生:跑道兩頭栽不栽 ,草坪四個角上栽不栽 ,每隔幾米栽一棵。

  生:需要多少棵

  (2)各小組討論植樹方案,填制下表。

  植樹方案

  植樹地點

  植樹品種

  樹苗棵數

  (3)各小組展示植樹方案,全班評議。

  評議重點:

  1)根據樹的品種考慮相鄰兩棵樹的`距離是否合適。

  2)根據設計的栽法,樹苗棵樹的計算是否正確。

  四、全課總結。

  師:這節課我們解決了什么樣的實際問題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了什么規律 ?你還有哪些疑問?

  生:我們運用了間隔排列規律解決了植樹問題。

  師:我們今天解決的植樹問題,類似這樣的問題在生活中很多,希望同學們做有心人,發現這樣的問題,并努力解決它。

  五、板書設計:

  找規律(間隔排列)

  物體個數-1=段數 每段長度×段數=總長度

  兩端放花,花的盆數比分的段數多1

  兩端不放花,花的盆數有可能和分的段數相等或比分的段數少1

四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知道素數與合數的意義,會判斷一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會將自然數按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

  2. 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和歸納能力,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培養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談話:同學們,今天先向大家介紹一個世界數學史上著名的猜想。

  課件播放:哥德巴赫是200多年前德國的數學家,他提出了一個偉大的猜想任何一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素數的和。另一個大數學家歐拉又補充指出:任何大于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這一猜想被稱為哥德巴赫猜想。雖然人們知道這一猜想是正確的,但一直沒能從理論上加以證明。數學家們把這一猜想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我國數學家王元、潘承洞、陳景潤先后在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上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陳景潤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轟動了國內外數學界,被公認為是最具有突破性和創造性的,是當代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和證明方面最好的成果。

  提問:看了上面的短片,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問題想問嗎?(學生可能提出什么樣的數是素數等問題)

  談話:大家想知道什么樣的數是素數嗎?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研究這一問題。(板書:素數)

  [評析:通過介紹哥德巴赫猜想的有關史料,很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素數的概念上,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和發現的欲望。同時,學生能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奇妙與魅力,產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 設疑引探,自主建構

  1. 操作感受。

  談話:我們來做個實驗。請同學們拿出信封里的小正方形,小組分工合作,分別用2個、3個、4個、6個、7個、11個、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看看拼出的結果怎樣。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并指導。

  引導:仔細觀察拼出的結果,你發現了什么?

  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用2個、3個、7個或11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用4個、6個或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拼法。

  提問:為什么用2個、3個、7個或11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只有一種拼法,而用4個、6個或12個小正方形拼長方形可以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拼法呢?(2、3、7或11只有兩個因數,而4、6或12都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因數)

  [評析:數學教學不僅要注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實驗環節的設計,能引導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自主發現自然數因數個數的特點,初步感知素數和合數的概念。]

  2. 分類建構。

  談話:請同學們先在自己的練習本上寫出1~20,并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然后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將它們進行分類。

  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反饋: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你把這些數分成了幾類?是哪幾類?(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可以把它們分成三類:一類是只有兩個因數的;一類是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1只有一個因數,分為一類)

  提問:只有兩個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么特點?(兩個因數分別是1和它本身)

  提問: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數,它們的因數有什么特點?(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因數)

  再問:為什么把1單獨分為一類?(1是一個很特殊的數,它只有1個因數)

  談話: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活動把自然數分成了三類,并總結出了這三類數的不同特點,那么,它們分別叫什么數呢?打開課本第78頁,把例題認真地讀一讀,填一填,并和同桌的同學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自學課本之后,師生共同揭示素數和合數的概念(補充板書:和合數),同時明確1既不是素數,也不是合數。

  提問:在2~20各數中,哪些數是素數?哪些數是合數?

  [評析:讓學生寫出1~20各數的所有因數,并根據每個數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接著通過對三個問題的討論,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現素數和合數的特點。自學課本,既及時準確地揭示了素數和合數的概念,又為學生進一步清晰和修正已經形成的概念提供了機會。]

  3. 交流質疑。

  談話:關于素數和合數,你還想研究哪些問題?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學生可能提出:素數有多少個?最小的素數是幾?最小的合數是幾?有最大的'素數或合數嗎?

  根據提出的問題,有選擇地引導學生交流和探索,同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三、 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 試一試。

  出示題目:先找出21、23、29的所有因數,再寫出這三個數分別是素數還是合數。

  先讓學生說一說怎樣找出每一個數的所有因數,再判斷這三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并說明理由。

  2. 做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按要求劃一劃,再說一說哪些數是素數,哪些數是合數。練習后引導學生說一說怎樣判斷一個數是素數還是合數。

  3. 做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判斷,并說明理由。

  四、 全課總結

  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有什么新的收獲?

  五、 舉例檢驗

  談話:我們已經認識了素數,再回過頭看一看哥德巴赫猜想(出示哥德巴赫猜想),你認為這個猜想正確嗎?你能舉幾個例子檢驗一下嗎?

  學生舉例檢驗。

  談話:通過檢驗,我們發現哥德巴赫猜想是正確的,只是至今還沒有人能從理論上完全證明它。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人能解開哥德巴赫猜想之謎,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評析:利用所學知識解釋和檢驗哥德巴赫猜想,既鞏固了本節課學習的內容,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愿望。]

  [總評]

  在典型的數學背景材料中激發探索新知的興趣。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本節課的設計,教師獨具匠心地把素數與合數的教學置于數學文化的背景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課的開始,為學生呈現了有關哥德巴赫猜想的數學背景材料,這是一個200多年來諸多數學家不能解決的問題,但中國的數學家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數學的奇妙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而這一情境中素數的概念學生還不了解,解開素數的奧秘自然地成為學生的自覺需要。課的結尾,再一次提出哥德巴赫猜想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舉例檢驗猜想的正確性,使課的首尾呈呼應之勢。同時,通過簡短的語言,引導學生樹立探索數學奧秘的理想,體現了教師對促進學生持續發展的關注。

  在有效的探索活動中逐步明確素數和合數的內涵。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本課中,教師寓素數與合數的概念于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中,先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受小正方形的個數與拼成長方形的種數之間的關系,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數的因數上來;接著,通過寫出1~20的所有因數,并根據各個數因數的個數對這些數進行分類,引導學生逐步概括出素數和合數的共同點;最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明確素數和合數的內涵。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了自主探索的意識和數學思考能力,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