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數學單元備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
一、教材簡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并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單元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并認識簡單的路線圖。本單元教材在編排上有下面幾個特點。
二、教學目標
1.通過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東北、西北、東南和西南八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的七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3.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三、教學重難點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東、南、西、北等方位概念的掌握還是比較抽象的,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支柱和豐富的表象積累。因此,在教學時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大量的活動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鼓勵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并能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學生在觀察、操作、想像、描述、表示和交流等數學活動中,豐富對方位知識的體驗。
四、課時安排
認識東西南北方向
2課時 認識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方向
3課時 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余三個方向,并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3、借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并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以4人小組為單位,根據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請各小組的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匯報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方定為什么方向,為什么這樣定?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后,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圖見單位郵箱之教案電子稿)操場 教學樓 北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說一說教室里東、南、西、北各有什么?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2
一、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主要學習任務是:
理解除法的含義;認識除法算式中各項名稱;學會列除法豎式,并會用乘法口訣計算除法;會計算有余數的除法;會用除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今后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二、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感知有余數的除法的意義。
2、 使學生能夠比較熟練地口算和筆算有余數的除法。
3、 使學生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
三、單元教材編排特點
1。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2。創設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活動和思考空間;
3。內容的設計有一定的彈性,且形式多樣。
四、單元教學建議
1、重視引導學生在具體環境中理解數學知識;
2、加強觀察、操作活動的教學;
3、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投入;
2。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自覺地關注身邊的生活現象,充分地感知事物后面隱藏的數學信息,對收到的各種數據進行合理的加工和提煉,從而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并加以綜合運用。
六.課時安排
本單元用5課時完成
七.突破方法:
1.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
2.培養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3.恰當、適時的運用合作學習方式。
4.教師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交流探索和討論。
八.課時教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材P50~~P51上的內容。和P53練習十二第1、2題。
●教學目標: 使學生會用口算和筆算計算有余數除法。
●教學重點: 1、理解除法式子中各部分的名稱。 2、掌握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1、在()里最大能填幾? 5×( )< 16 ( ) × 6 < 25 4 × ( ) < 23 13 3 × ( ) 47 > ( ) × 6 ( ) × 8 < 26
2、計算: 8 ÷ 4 = 45 ÷ 5 =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教學教材P50例1。 (1)利用情境引出計算問題。 15 ÷ 5 = [ ] (組) (2)利用學過的表內出發教學豎式,通過在豎式中注明各部各稱,幫助學生理解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 (3)自主探索,匯報結果。(結合豎式的`計算過程讓學生討論交流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和豎式的寫法。)
2、學P51例2。(有余數的除法) (1)采取例1情境的延續。 一共有23盆花,每組擺5盆,最多可以擺幾組,還多幾盆? 23 ÷ 5 = 4 (組)………… 3 (盆) (2)橫式與豎式對比,了解有余數除法的含義。 (3)注意:[1]商和余數的實際含義。 商和余數的不同單位名稱。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教材P51!白鲆蛔觥薄 (1)先填一填。 (2)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計算時要注意些什么? (3)訂正錯誤。
2、試一試自己的能力。 用豎式計算下面各題 47 ÷ 6 = 33 ÷ 8 = 小組討論 通過以上計算,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1]、[2]、[3] 略
3、作業練習。(1)找病因(并改正) (2)把橫式改寫成豎式,并注明各部分名稱。 60 ÷ 7 = ( )…………( )
4、完成教材P53第一題。
5、小組批改作業。(發現問題及時訂正錯題)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師:從這節課中你們又學會了那些本領? 在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中應該注意些什么? 你們還有什么問題要問的?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3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過程與方法
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點
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特點,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教學難點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學會跟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
教法與學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導觀察、啟發分析、發現總結。學法觀察思考、小組合作、交流、總結匯報。
教學過程
集體備課教學調整
一、復習鋪墊激情促思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學生口答,相互補充)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量總價
2、師:這些是我們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
量之間是有聯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一種量變化時,另
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一定的規律的,你想知道
其中的奧秘嗎?今天,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
二、初步感知探究規律
1、出示例1的表格。說說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
(1)引導學生觀察表中的數據,說一說這兩種量的數值分別是
怎樣變化的。(先觀察思考,再小組討論、交流。)
初步感知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得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板書:相關聯的量)引導學生觀察表中數據,尋找兩種量的變化規律。啟發學生從“變化”中國尋找“不變”。(學生可能發現一種量擴大(縮。┑皆瓉淼膸妆,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縮小)到原來的幾倍。也可能發現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不變。)
根據學生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肯定并確認這一規律,特別是有意識地從后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律。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么關系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了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賹W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趯W生分小組交流匯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賹W生匯自己的體重。
、谛〗M同學互相背一背
、壅f說自己的感受。
、芨惺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通過小組同學反復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系。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游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么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里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置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還可以應用于生活的樂趣。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課標版教材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p72--93)
【單元教材分析】
1.本單元內容是在2~6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學習的。乘法口訣是數學最基礎的知識之一,對今后的計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務必熟練掌握。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有:7的乘法口訣、8的乘法口訣、9的乘法口訣、乘法口訣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訣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具體安排如下表。2.本單元在編排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1.由具體情景引出乘法問題,結合連加結果編出乘法口訣。在具體內容的編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訣由實物圖引導學生操作,得出連加結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現;8的乘法口訣由學生熟悉的軍樂隊列隊圖,通過引導觀察得出連加結果,并用數軸的形式呈現;9的乘法口訣以賽龍舟的示意圖,通過觀察與推想得出連加結果,并用數軸的形式呈現。總體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決問題的編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訣之后,設計了3個例題:先用擺圖形的實例,說明“什么是一個數的幾倍”;再用擺物與推想,說明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該怎樣計算;最后用現實情景,結合線段圖,教學怎樣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8的口訣之后,只在練習中以情境的方式,說明條件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獨立解決包含有“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數量關系的現實問題。9的乘法口訣之后,在情境圖中,由學生自己組織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再獨立解決包含有“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數量關系的實際問題。在設計上,逐步增加思維的抽象性和獨立性。
【教學目標】
知識點目標:1、經歷編制7—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7—9的乘法口訣的來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的意義,初步記熟7—9的乘法口訣,能用乘法口訣進行簡單的計算。3、會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通過編制乘法口訣,初步學會應用類推的方法學習新知識。
能力點目標:使學生能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德育點目標: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的教育,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訣的意義,明白乘法口訣的'來源。
難點:隨著口訣句數增多和數目的增大,記憶口訣是比較困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學會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也是比較困難的。
【教學建議】
1.本單元的內容是在2~6乘法口訣學習的基礎上來學習的。要充分利用學習2~6乘法口訣的思考方法和學習經驗來學習7~9的乘法口訣。應盡量增加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擴大學生思維的空間,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礎上,自覺吸收自己喜歡的思路,學習口訣、記憶口訣。
2.為了更好地記憶口訣,在操作或推想出連加結果后,一定要記熟連加的結果,再寫乘法算式,編口訣。這樣,記憶口訣的負擔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誦”上,使難度適當分散。再是記憶口訣要把重點放在數目較大、容易混淆和比較拗口的口訣上。在訓練時,應注意變換方式,以游戲和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3.在解決問題時,一方面要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問題的含義,另一方面要用學具進行操作,為有條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書中的線段圖是為學生思考問題做幫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學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多數學生的思維,削弱每個人“再創造”的機會。要采取適當措施,有利于個性化學習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課時數】
本單元可用13課時進行教學。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適當調整)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6
單元備課方案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一個數除以小數、商的近似數、循環小數、用計算器探索規律、解決問題。
學習小數除法的必要性有三。
第一,構建完善的運算體系。小數除法是整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四則運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解決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需要,F實中需要運用小數除法計算的實際問題十分豐富。
第三,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提高計算能力,形成靈活選用合理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發展數學思維。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習了整數除法、小數乘法、商不變的性質、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學生繼續學習小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于今后學習及解決實際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
備課內容
小數除法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1課時)基本算理和算法;除到被除數的末位有余數;整數部分不夠商1。
一個數除以小數(1課時)基本算理和算法;被除數的小數位數比除數少。
商的近似數(1課時)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數。
解決問題(1課時)用“進一法”解決實際問題;用“去尾法”解決實際問題。
用計算器探索規律(1課時)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方法。
循環小數(1課時)認識循環小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備課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根據算式的特點,合理選擇計算方法。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數的近似數,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進一法”和“去尾法”截取商的近似數。
3.認識循環小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小數。
4.能借助計算器探索規律,并應用規律解決問題。
5.經歷將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的過程,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
6.經歷求商的近似數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取商的近似數是實際應用的需要。
7.經歷探究循環小數的過程,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
8.經歷用計算器探索規律的過程,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活動中獲得知識。
9.在將除數轉化為整數的過程中,體會事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的辯證觀點。
10.感受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11.感受數學的美與樂趣,激發探究的欲望。
12.體會計算器的作用,增強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備課重難點
重點
1.掌握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小數除法的筆算和簡便計算。
2.能正確應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數;能運用小數除法及其他運算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難點
1.在理解小數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礎上,掌握確定小數除法中商的小數點位置的方法。
2.會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成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7
【教學內容】
運用加法和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并學會使用小括號;運用乘法和加法(或減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學問題的基本含義。
2.學會用兩步計算的方法解決問題。
3.知道小括號的作用。
4.初步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發現法,問題教學法,研究性學習,小組合作等方法。
情感與態度: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培養學生結合生活發現數學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學習習慣。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
【教學重難點】
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不只是單純的計算題有不同的算法,對于一個實際問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較喜歡的方法。
學會使用小括號列綜合算式,并了解小括號的作用。
【教具準備】
口算卡片,課本插圖。
【課時按排】
本單元可用4課時進行教學。
1.看木偶戲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4頁例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使學生能從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情感與態度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等良好的學習習慣,初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解決具體問題,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熱愛數學的良好情感。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
【課前準備】教科書第1~3頁游樂園情境放大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同學們,休息日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么?
2.出示游樂園情境圖,談話:“我們看看畫面中的小朋友們在做什么?”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畫面上來。
3.讓學生觀察畫面,提出問題。
教師適當啟發引導: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戲?學生自由發言,提出問題。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戲場景插圖。
談話:看到這個畫面,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板書: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明確畫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談話: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組交流討論。
(1)應該怎樣計算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
。2)獨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組內交流。
(3)選派組內代表在班級交流解決問題方法。
4.把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記錄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觀察比較兩種方法的聯系。
明確兩種方法的結果都是求現在看戲的有多少人,在解決問題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問:把分步解答的兩個算式合成一個算式該怎么辦?
學生自己嘗試列綜合算式。
板書:(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結。
三、鞏固應用
1.練習一的第1題,讓學生說明圖意,明確計算的問題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然后請幾名學生說一說解決問題的方法,給有困難的學生以啟發。
2.練習一的第4題,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匯報解決問題的思路時,教師結合題目的具體內容,適當滲透思想教育。
3.讓學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類似的問題可以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來解答。學生自編題目,互相解答。
四、全課總結
1.請同學們說一說,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2.教師強調:請同學們嘗試用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去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問題。
【板書設計】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8
第一單元、
一、長度單位
1、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嗎?我們需要借助什么工具呢?
2、直尺是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一個好幫手,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二、新授
【知識點一】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1、我們現在有直尺作為測量工具,那在古代沒有直尺,人們又是如何測量物體的呢?在古時候,想知道物體的長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古代的人們經常用自己身體的某一部分作為長度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如果讓你用身體的一部分進行測量,你打算怎么測?
播放認識“庹”、“拃”以及以腳掌的長度作為長度單位。
2、同一事物,選擇測量的長度單位不同,測量結果也不同。
3、用拃作長度單位量課桌長度。
(1)學生和老師一起用拃量課桌的長。
發現:師生量得的結果不同。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量的結果不一樣呢?
。2)比較學生的拃和老師的拃的長短。
學生的拃短,老師的拃長。 發現:不同人的拃,長度可能是不同的。
。3)得出結論:
不同人的拃長短可能不同,用它作單位去量物體的長度,得到的數值不夠準確。要想得到一個準備的數值,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
通過我們一起量桌長這個實踐,我們發現:古代人用身體的某一部分作為長度單位(比如“庹”和“拃”)去量物體的長度是不夠準確的,因為測量的人不同,他的“庹”和“拃”的長度也可能不同。
歸納總結:所以在測量物體的長度時,要用統一的標準去量,才能知道物體究竟有多長。這就需要統一長度單位,就引出了我們今天使用的尺子。
【知識點二】認識厘米和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
1、 觀察直尺,認識1厘米。
尺子是我們測量長度的工具,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直尺,認真觀察,說說直尺上都有什么?
播放認識尺子
2、 借助實物感知1厘米的長度。
提問: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圓珠筆的粗細、鑰匙柄的直徑)同學們想得真好,老師也在生活中發現了一些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食指寬大約1厘米 田字格寬大約1厘米 圖釘的長大約1厘米
提問:請你在生活中認真觀察,看誰能找到我們身邊更多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的物體。
數字0-1之間的一個大格就是1厘米,(教師用拇指和食指區間比劃1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一個統一的長度單位。厘米可以用“c”來表示。直尺上每相鄰的兩個數之間的長度都是1厘米。
3、觀察上面的實物特點,發現規律。
食指的寬、田字格的寬和圖釘的長相對較短,所以在量比較短的物體時,可以用“厘米”作單位。
4、量一量教材上的紙條的長度。
把尺的刻度0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對著數字幾,紙條的長度就是幾厘米。
5、用身體量一量步、庹、拃。
6、找一找、量一量尺子上從哪到哪是1厘米。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寬約幾厘米,手掌寬約幾厘米,一拃長約幾厘米。
7、量一量。
8、作業
板書設計:
厘米和米
古代的長度單位:一庹、一拃、一個腳長
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厘米——c
教學反思:
學生之前有過用直尺測量物體長度的經歷,所以本課在教授時難度不大,學生也易于接受。
第二課時
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必須建立在長度估測的基礎上。由于學生只認識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9
【教材內容】
人教課標版教材一年級上冊總復習(p116~121)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復習包括本冊所學的主要內容。共分五個部分:20以內的數,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認識圖形,認識鐘表,用數學。
【教材分析】
“20以內的數“的復習。重點是20以內數的順序,數的序數的含義以及組成!20以內數的組成”重點是使學生熟練掌握11~20各數是由1個10和幾個1組成的。
“20以內的加法和10以內的.加減法”的復習。重點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對于每一個計算問題,學生應能根據已學知識,迅速、準確地判斷出怎樣計算,并很快說出得數,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
“認識圖形”的復習。重點是讓學生能夠形成對四種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表象,并能辨認這些圖形。
“認識鐘表”的復習。一方面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另一方面,通過練習看接近整時的鐘面,使學生進一步說出大約是幾時。
“用數學”的復習。
重在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編排特點】
注意突出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便于在復習時進行整理和比較,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如把數概念、計算和用數學分別集中起來復習。這樣好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學期分散學習的各部分知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通過復習,使學生獲得的知識更加鞏固,計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全面達到本學期規定的教學目標。
【重、難點】
重點:復習一位數的加法和10以內的減法。
難點:根據加、減法的含義和算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建議】
這部分內容可用4課時左右進行。教師可以結合本班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如平時教學中發現學生掌握得不牢固的部分要重點復習,對于有困難的學生要重點給予輔導。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類,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能判斷一個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幾邊形,能按要求圍出或剪出多邊形。
2、使學生經歷從實際中抽象出圖形,以及觀察、實踐操作等數學活動,進一步感受分類的思想,積累學習平面圖形的初步經驗;體會不同圖形邊數的特點,發展相應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逐步形成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培養獨立思考、主動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教學難點:
能根據要求把一個多邊形分成不同的圖形或者是數圖形的個數。
教具或學具準備:
師生每人準備小棒若干根,釘子板1個,四邊形紙片2張,正方形紙片1張,剪刀1把。
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
1.回顧已知圖形。
今天,老師帶大家到有趣的“圖形王國”去游一游、看一看。(出示如下圖形)請看,這里有一些我們學過的圖形。你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1)讓學生明確第(1)題的要求。
出示兩張四邊形紙片,讓學生想想怎樣剪成兩個三角形,怎樣剪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
學生操作剪圖形,教師巡視。
(2)讓學生明確第(2)題的要求。
出示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想想怎樣可以剪下一個三角形。
學生操作剪下一個三角形。
展示交流:你是怎樣剪的?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圖形?
6、做“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找一找、數一數,能找到幾個就找幾個;然后交流自己找到了幾個四邊形。
四、總結評價
交流:今天我們又去了圖形王國,你有哪些新收獲?你是怎樣學習這些知識的?
五、布置作業
《補充習題》第 頁。
板書設計:
課后筆記:
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 第2課時
主 備 人: 陳 平
備課時間:20xx年9月 5 日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教材第16-15頁例2及“想想做做”1—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操作等實踐活動,感知平行四邊形的特點,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能指出平行四邊形和圍出平行四邊形。
2.使學生經歷從直觀、操作中抽象出平行四邊形的過程,形成平行四邊形的直觀表象,并能操作再現平行四邊形的形狀,積累通過多種感官學習平面圖形的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逐步形成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培養獨立思考、主動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平行四邊形的直觀認識
教學難點:
平行四邊形的直觀表象
教具或學具準備:
三角尺、釘子板、小棒、長方形木框(教具)
教學過程:
一、直觀認識
1.觀察圖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
你準備怎樣把這些圖形分類?
說明:有四條邊的圖形是四邊形,四邊形有各種各樣的形狀,今天我們認識一種特殊的四邊形(出示例2)
2.學習例2
1.這是生活里常見的情境。你能在這些情境中找出四邊形并用手沿四條邊指一指嗎?小朋友在課本例2的圖上用筆描出這樣的四邊形。
交流:生活里一定看到過這樣的四邊形,你還在哪里看到過?
2.操作
請同學們拿出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尺。你能拼出這樣的四邊形嗎?
交流:把你的拼法介紹給大家。
說明:小朋友都拼出了生活里見到的這樣的四邊形,像這樣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板書課題)
3.抽象出圖形
引導:像這樣的圖形是平行四邊形,你能在釘子板上圍一個平行四邊形嗎?
學生操作,老師引導,讓學生交流圍法,老師適當引導(對邊的方向、長短完全一樣)。
二、練習鞏固: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哪些是平行四邊形?第一個為什么不是,說說你的理由。
2.想想做做第3題
學生畫圖,老師巡視指導。
交流所畫的平行四邊形,指出這些圖形雖然大小不同,位置形狀不一
樣,但都是平行四邊形。
3.想想做做第4題
同桌合作,動手操作,老師指導。
交流操作方法,想想平行四邊形對邊的要求。
4.想想做做第5題
演示,讓學生注意觀察,你有什么發現。
說明:一個長方形,不管怎樣拉,雖然形狀、大小會發生變化,但都是平行四邊形。
三、回顧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請你說說認識平行四邊形的過程。
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四、布置作業
《補充習題》第 頁。
板書設計:
課后筆記:
總課時編號:008
練習三
主 備 人:陳 平
備課時間:20xx年9月6日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教材第16-17頁練習三的1—6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多邊形的形狀,了解多邊形的名稱與邊數的關系。
《補充習題》第 頁。
板書設計:
課后筆記:
總課時編號:009
有趣的七巧板
主 備 人:陳 平
備課時間:20xx年9 月7 日
上課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內容:教材18—19頁實踐活動。
教學目標:
1、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和交流等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認識七巧板,通過拼圖,體會圖形的變換。
2、培養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感悟平面圖形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能用多種方法拼圖。
教具或學具準備:
七巧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們喜歡玩拼圖游戲嗎?老師拼了許多漂亮的圖形,想不想欣賞一下?
學生欣賞七巧板拼成的各種圖案。
揭示課題
你街知道這些漂亮的圖形都是用什么拼成的嗎?知道它為什么叫七巧板嗎?(它有七塊)不僅僅因為如此,更因為它有趣,能拼出許許多多美麗的圖案。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七巧板”。
介紹七巧板的由來。
七巧板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智力玩具,用它可以拼出千變萬化的圖形,也稱“七巧圖”。七巧板流傳到國外后,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被稱為“唐圖”。
二、思索探究,交流共享:
1、認識七巧板。
提問:一副七巧板有幾塊?有幾種不同的圖形?哪幾塊的形狀和大小完全相同?
在組長的帶領下合作完成探索。
提問:有沒有小朋友知道,七巧板中的“巧”是什么意思?因為七巧板會變,只要大家開動腦筋,七巧板就會不停地“變”,想不想試試?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場“魔術比賽”。
2、用兩塊拼
你會用七巧板中的兩塊來拼一個正方形嗎?拼之前先想想,你準備用哪兩塊來拼呢?
師參與小組活動,適時點撥,同桌互相交流。
拼一拼,拼完后互相檢查看看是否拼成了正方形。
追問:用這兩塊三角形還能拼成什么圖形?拼拼看。
小結:通過不同的擺放,可以拼成我們認識的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這三種不同的圖形。
三、反饋完善:
1、用三塊拼。
如果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塊,可以拼成哪些已經認識的圖形呢?請你試一試,比比哪個小組的同學拼的圖形種類最多。
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后反饋。
小結:用七巧板中的三塊可以拼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五邊形等。
2、用四、五、六塊拼。
用七巧板中的四塊、五塊、或六塊也能拼出我們認識的圖形。你想拼嗎?
活動:學生兩人一組動手操作。適時點撥。
反饋:教師對有創意的拼圖進行展示,并讓學生說說是怎么拼的。
3、用七塊拼(欣賞)。
小朋友表現得真棒,老師也想給大家變個魔術。(出示)
四、全課總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七巧板不僅能拼出我們學過的圖形,還能拼出生活中看到的各種有趣的圖形。
模仿:拼好的人、大樹、兔子圖形。
你喜歡哪一個圖案?選一個喜歡的照樣子動手拼一拼。
2、創新:你能自己動腦筋拼出一些漂亮的圖案嗎?把你拼好的圖案貼在紙上。
3、參觀、點評作品。
五、作業設計:
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拼七巧板。
板書設計:
課后筆記: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1
單元總目標:
1、認識圓柱、圓錐的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圓柱、圓錐的特征。
2、理解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體積的意義。會推導表面積、側面積、體積的公式,認識進一法取近似值,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3、掌握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能靈活解決實際問題。
4、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歸納的能力,以及空間觀念。
5、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有條理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單元重點:圓柱體體積的計算
單元難點:
(1)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
。2)圓柱體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
。2)利用圓柱體、圓錐體等底等高條件下的關系解有關復雜應用題。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充分運用直觀教具,進行割拼演示、實驗,有目的、有步驟地引導學生觀察、思考,推導出計算公式和有關概念。
單元難點的剖析:
(1)表現為:學生難于想到把一圓柱體的立體圖形轉化成什么圖形來研究。怎樣把它轉化。
原因:圓柱體和長方體在表面看來并沒有什么聯系。并且學生還很難由圓與圓柱的聯系,而想到圓能轉化成長方形來研究,圓柱就可以轉化成長方體來研究。
解決策略:首先回憶研究圓的面積計算時把圓轉化成什么圖形?如何剪拼成了這個學過的圖形?借助多媒體課件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形堆成一個圓柱體,通過這個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進行猜想:圓柱體能剪拼成什么圖形,請學生試試看。
。2)表現為:對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容易獲得,但學生對已知R或D求側面積的問題,學生轉不過,容易用底面積乘高來計算。而對表面積的計算,由于表面積公式中涉及的公式較多,學生往往不小心就弄混公式。
。3)表現為: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會用錯公式,如:求側面積的求成了表面積,求體積的求成了表面積等。
原因:學生可能對概念、公式記憶較熟,但在具體的問題環境下用錯公式。主要還是學生對概念的感知不夠。
解決策略:
。1)為新課教學做好準備,充分復習好圓的周長的計算方法、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借助實物多讓學生感知概念的意義,不能死記硬背,要能用自己話說清楚。特別對中下生應多結合實物或圖形指出問題要求的部分。
。3)公式一定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到推導過程中,不能把公式直接交給學生。
。4)學生自備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每節課的新課鋪墊、例題教學、或是練習講評都借助于具體的實物,讓學生一邊口述、一邊指著實物來說,加強感知。
單元策略:基于本單元是研究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教學中主要采用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等直觀手段輔助教學。多讓學生參與獲得公式或經驗。如:圓柱體展開圖的特征、側面積、表面積、體積及圓錐體的體積計算。
錯例的估計和采集:概念辨析題:
。1)一只鐵皮水桶能裝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
。2)做一只圓柱體的油桶,至少用多少鐵皮,是求油桶的()
。3)做一節鐵皮水管,要多少鐵皮是求水管的()
。4)給個圓柱體的花瓶包裝在盒子里,需用多大的盒子是求花瓶的()
分析及策略:這些屬于概念不清的`問題,因為這些知識點本身有聯系又有區別,所以易混,因此教學中重點在新授中注意讓學生多體驗、多感受。還要在綜合練習中加強對比,溝通它們的聯系和區別。
解決問題:
。1)一個圓錐形的沙堆,底面直徑是2米,高是0.5米,如果每立方米是800千克,這堆沙子一共多少千克?寫出基本關系式再解答
(2)有一個禮堂內有8根直徑是50厘米、高5米的圓柱形的柱子,用了8千克的紅色油漆粉刷,每平方米需用多少油漆?寫出基本關系再解答
分析及策略:此類型的錯誤主要是公式用錯,原因還是對概念不清,解題思路不明,因此,教學中在保證理解概念的前提下多讓學生講思路、強調解答步驟的書寫要有條理。
有關圓柱體和圓錐體的混合題:
(1)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體的體積的(),圓柱體體積比圓錐體體積多(),圓錐體積比圓柱體少()。
(2)一個圓柱體積是96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底高的圓錐體積是()立方厘米,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少()立方厘米。
。3)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等底等高,它們體積之和是36立方分米,圓柱體積比圓錐大()立方分米。
分析及策略:此類型題的錯因主要是對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還只是一個圓錐體積公式的獲得過程,是停在表面上的認識,并沒有真正通過實驗過程對兩者在一定條件下的關系弄清楚。因此這個推導過程中應讓學生把兩種幾何體的體積關系,能反說、正說、比多少等都能說清。
練習題的分析:重點講解的題目:39頁第10題(重點說明生活中常說的圓柱體的長也就是數學意義上的圓柱體的高)。40頁的13題(體積公式與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即利用底面積一定時體積和高成正比例的關系來確定兩個圓柱體體積的比,求出第二個圓柱體的體積,最后求出它們的差。)45頁的第6題(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了解測量圓錐的高的方法。)、第8題(訓練學生的解題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11題(由圓錐的體積: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1:3,那么現在它們的比是1:6,底是相等的那說明圓柱的高是圓錐高的2倍,于是圓柱的高是9.6。實際上是圓錐與圓柱體積關系的靈活應用。)
課時安排:
1、圓柱的認識31頁至33頁及例1
2、圓柱的表面積33頁例2--例3
3、圓柱的體積公式的推導36頁例4及補充一道已知R求V的例題。
4、認識圓柱的容積37頁例5
5、圓柱有關公式的對比練習39頁8、9(增加不同位置類型的圓柱體)39頁7、10
6、圓錐的認識41頁
7、圓錐的體積公式的推導42頁至43頁例1
8、圓錐體積的應用43頁例2
第三課時課例教案:天河區華陽小學
第三課時:計算圓柱體的體積36頁例4及補充例題(已知R求V)
目標:1、使學生知道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應用公式計算圓柱體體積。
2、再次培養學生利用轉化的思想探索新知的意識。
重點: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
難點:圓柱體體積公式的推導
教具和學具:教師準備課件一個,投影儀,學生準備圓柱形的橡皮1~2塊。
重點包含要素的分析:1、讓學生能從知識間或圖形的聯系的角度想到把圓柱體轉化為長方體來研究它的體積。逐漸培養學生科學的猜想能力。
2、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是學生重點掌握的內容,并且掌握轉化前后兩種圖形各個量間的關系,也是靈活運用公式的關鍵。
與其它教學重點的聯系:掌握V=SH是解決有關求圓柱體的體積或容積基礎,同時也是下一步學習圓錐體體積計算的基礎。
突出重點的策略:1、回憶圓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利用媒體課件演示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形堆成圓柱體的過程來啟發學生猜想:圓柱體能切拼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呢?激發學生的思維。
2、學生有前面的推測,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實物(學生自備圓柱體形狀的橡皮)操作,驗證猜想,探索體積的計算方法。
3、補充一個已知R求V的例題進一步突出求V必須先求S。突出V=SH的基礎性。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體積的概念
2、我們學過求哪些幾何圖形的體積?怎樣求?
。閷W習圓柱體的體積的意義做遷移,并為學生原有知識結構填充新知做好準備)
3、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圓柱體的體積嗎?
4、想知道怎樣計算圓柱體的體積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索圓柱體的計算方法。-----出課題
二、新課探索:
1、;以前我們所研究過的幾何圖形面積、體積的計算方法時,使用最多的是什么方法?
如:圓的面積公式是怎樣得來的呢?請看多媒體課件演示過程。接著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課件演示把一個個完全一樣的圓堆成一個圓柱體)能否也利用轉化的思想把圓柱體轉化成學過的幾何圖形?
2、轉化成什么圖形,小組討論。(猜想)
3、匯報猜想的結果。
4、動手實踐:把圓柱體切拼成近似的長方體。
5、思考討論:轉化后的長方體與原來的圓柱體各個部分有什么聯系?
6、匯報,全班交流。
長方體的體積=圓柱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高=圓柱體的高
長方體的底面積=圓柱體的底面積
7、根據以上過程請在小組內對照圖形講述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匯報如下: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圓柱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V=Sh
8小結:正方體、長方體、圓柱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
V=Sh
三、公式的應用:1、教學例題4: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1)帶領學生畫圖。(培養學生會畫圖幫助分析的能力)
。2)讓學生講方法,嘗試列式。教師板書過程。
2、補充例題:已知一個圓柱形的茶葉筒,底面半徑是5厘米,這個茶葉筒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討論方法匯報,教師板書解題過程:
3、小結:對比以上兩個題的解題過程,你覺得計算圓柱體的體積一定要根據條件先計算什么呢?(明確只要不是直接給出底面積,那就必須先由條件求出底面積。并補充V=лr2h)
四、鞏固練習:38頁1、2
五、全課總結:今天你學到了什么?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2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解答形如ax±b=c的方程。
2、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用方程解答一個量比另一個量的幾倍多(少)幾的問題,提高學生解答問題的能力。
3、通過練習,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鞏固用方程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解答下列方程。
6X+24=30 4X-10=2 3.5×2+5X=37
2、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題。
一個數的3倍加12等于27。
21比X的6倍少3。
3、實踐運用。
。1)2004年亞洲人口約39億,比歐洲人口總數的5倍還多4億,歐洲人口大約有多少?
。2)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隊共獲得32枚金牌,比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7倍少3枚,1988年中國隊共獲得多少枚金牌?
二、指導練習
1、練習十二第7題。
出示第7題的主題圖,問:“98.6度,沒發燒”這么高的溫度怎么還沒發燒,你們知道嗎?
學生試著回答后師述:中國用的`是攝氏溫度,還有一些國家用華氏溫度。華氏溫度=攝氏溫度×1.8+32。
根據書上的提示,獨立列方程解答,集體核對。
2、練習十二第8、10題。
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集體核對。
3、小結。
問:上面這幾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何解答類似的問題。
學生回答后老師簡要小結。
三、延伸拓展
1、出示練習十二第11題。
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選做,再在班上進行交流。
學生講完后老師簡要概括:(36—4a)÷8是一個除法算式,當它的結果是0時,說明被除數是0,即36—4a=0,當它的結果是1時,說明被除數與除數相等,即36—4a=8。解答這兩個方程,可以利用加減法的關系,即減數=被減數—差,把4a先看作一個整體,先求出4a等于多少,再求a等于多少。
2、課堂作業:練習十二第5、6、9題。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3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會用多種方法來比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
教學難點:
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探索多種角的大小比較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小棒、兩根硬紙條、圓形的手工紙、一根毛線
主要教學理念及選用的教學方法:
操作與思維是互不可分的,操作是前提,思維是關鍵。在本節課中通過“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促進學生思考,鼓勵學生交流。在活動時教師大膽放手,采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既加深學生對角的認識,又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學生通過有趣的探究活動,品嘗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成功和喜悅,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隨之增強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故事導入
談話:在數學王國里住著一群可愛的圖形娃娃,他們整天在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可開心啦!其中就數“角”娃娃最調皮了,這不,在圖形娃娃們玩捉迷藏游戲的時候,“角”娃娃躲到了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物體上來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2、揭示課題
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找“角”娃娃,并與“角”交朋友,好嗎?
[教學設想:這一環節創設了學生喜愛的故事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同時幫助學生找到生活與新知的鏈結點,即圖形中都藏著角。]
二、操作時間感知,自主建構
1、抽象角,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
(1)從實物中感知角
(出示多媒體畫面)調皮的角娃娃就藏在這些物體中,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比比,誰的眼睛最亮。
誰來說說,你從哪里找到了角?引導學生在物體表面找到角并指一指。
(2)抽象角
老師也從這些物體上找到了一些角,并把它們畫了下來。指出:象這樣的圖形都是角。
[教學設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實物上找角,在學生直觀認識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
2、認識角各部分的名稱
(1)請小朋友用尖尖的地方戳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覺?(尖尖的)再用手摸一摸它的兩條線,有什么感覺?(直直的)
(2)那你知道這個尖尖的地方和直直的線叫什么嗎?它們就藏在數學書的`第68頁里面,趕快去找一找吧。
(3)小結: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教學設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觀察實物到抽象出角、認識角的各部分,這個環節從直觀形象到抽象,幫助學生在厚實的感性經驗的支撐下深刻的建立起角的表象,切合兒童思維特點,同時蘊含了“數學從生活中來”的大數學觀。]
(4)你能指出這幾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3、判斷比較,深化表象
談話:聽說我們在認識角,課堂上來了一些小客人,都爭著說自己是角,誰能來判斷一下。
(1)你能指出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角?那些不是角嗎?
(2)角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找一找,在我們的周圍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也有角?
[教學設想: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后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找角過程中豐富對角的表象的積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4、制作角,感悟角有大小
(1)嘗試操作,實踐體驗
談話:角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可見,想不想親手做個角呢?趕快動手試一試吧!
老師給你們準備了一些材料(兩根小棒、兩根硬紙條、一段毛線、一張圓形的紙),請你們根據自己的需要用老師提供的材料或者身邊的物體創造一個角,比一比哪一組想出的方法的多。(小組合作,教師巡視)
(2)成果展示——以小組為單位,誰來介紹一下你做的角?(將所做的角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3)感知角有大小
師:小朋友們都有一雙巧巧手做出了各種各樣的角,老師也做了一個角,老師的這個角還會變呢?你能使這個角變大些或者變小些嗎?(同桌用自己做的角互相演示一下)怎樣使角變大些?變小些?
(4)從這里我們可以發現,要使角變大些,只要怎樣?要使角變小些,只要怎樣?因此,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
[教學設想:“聽過了,便忘記了,看過了,便記住了,做過了,真正掌握了”,通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以小組為單位做角、展示角,讓學生參與了合作與交流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生認識到做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初步體驗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5、比較角的大小
問:現在你能比較角的大小了嗎?
(1)直接比較,引導觀察
這里有四個鐘面,時針和分針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你能看出哪個角?哪個角最小嗎?
(2)自主探究,誘發思考
問:剩下的這兩個角誰大呢?你能想辦法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3)和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討論。
(4)你知道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較出角的大小嗎?
師: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這么多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設想: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充分合作,互相取長補短。學生上臺交流自己的辦法,不僅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教師和同學的肯定,使自身獲得了成功的體驗,關注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三、綜合應用,鞏固深化
師:角娃娃真調皮,現在它有躲到小朋友的課本里去了,你能把它們找出來嗎?
1、“想想做做”3題
(1)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2)引導思考,根據你看到的圖形和填出的答案,想一想,你發現了什么?你能根據自己的發現推想出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角嗎?
2、“想想做做”2
獨立完成,集體交流。
3、出示智多星,你知道這顆星星上有幾個角嗎?
四、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2、看到小朋友這么聰明,角朋友非常高興,要送給大家一把金剪子,請你回家試著把一張長方形的紙剪掉一個角,看還剩幾個角,比一比,誰的剪法多,好嗎?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4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余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余數問題,會正確的寫出商和余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有余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有余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題
(1)、17個蘋果,每5個裝一盤,可以裝()盤,還剩()個。
(2)、每盒飲料4元,19元能買()盒,還剩()元。
看來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余數的'除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例5)
師:同學們,圖上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生:劃船
師:從圖上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22人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
師: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我有點不明白,誰能幫幫老師?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師:哦,謝謝你,解釋的很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只能坐4人
師:那這里的數學問題是什么?你找到了嗎?
生:問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你找的很對,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這里的至少嗎?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師:哦,就是最少要租幾條船?現在誰能完整的說說這道題目?
生:22人去劃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如果有6人去劃船,每條船安排1人,需要幾條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發現了什么?
生:我發現每條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師:那我們這里每條船上應該安排幾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滿,也就是坐4人
現在請你用畫一畫或者寫一寫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展示:我用了4個圓來代替4個人,共用了5條船還余兩個人。
生2展示:我用一個大圓代替一條船,直接往里面寫4,就代表坐了4人,還余下2人。
生3展示:我用豎式算的,22個人,每條船坐5人,坐了20人,還余下2人。
師:謝謝你們為我們提供了這么好的解決方法!現在你們能根據她的方法來列算式嗎?
生:22÷4=5(條)……2(人)師:為什么用除法?生:因為四個四個的分,就是求22里面有幾個四,所以用除法?
現在我們已經用算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那么至少要租幾條船?生1:5條生2:6條
師:看來余下的2人是關鍵!那么余下的2人應該怎么辦?
生1:余下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生2:我也認為余下的2人要再租一條船!
師小結:余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讓你去,你樂意嗎?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條船!所以我們要用5+1=6(條)
2、運菠蘿
師:劃船劃累了,你口渴了嗎?王叔叔為我們準備了菠蘿,誰能讀一下?
生讀題。
生自由列算式!
學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師:為什么要加1?生:因為剩下的3箱還得單獨再運一次。
師小結:像這種處理余數時,給商加1,我們稱為進一法。
3、買面包
師:同學們,王叔叔還給我們準備了肉松面包?磮D你知道了什么?
生:面包3元一個。
師:出示問題。我拿10元錢最多能買幾個?請你列出算式并說說理由
生:10÷3=3(個)……1(元)因為剩下的1元買不了一個面包
師:像這樣余數對商沒有影響,直接去掉了,我們稱為去尾法。
4、對比總結
劃船和買面包這兩種情況對余數的處理相同嗎?為什么?
生:因為劃船的余下的2人也得去,而余下的1元卻買不了一個面包
師小結:也就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處理余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說明理由)
李阿姨縫制上衣,每件上衣釘7個扣子,38個扣子可以釘幾件上衣?
38÷7=5(件)……3(個)
5+1=6(件)
答:38個扣子可以釘6件上衣。()
2、下面各題是選“去尾法”還是“進一法”
(1)做一張床單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幾張床單?()
(2)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3、旋轉木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幾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談談你的收獲嗎?
生1:我知道了對余數的處理有“進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處理余數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
有余數的除法
解決問題
22÷4=5(條)……2(人)
5+1=6(條)
答:至少要租6條船。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15
單元導學
本單元的主要內容有:倍的認識、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及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倍的認識是數與代數領域“數的運算”中的重要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比率。比率這一概念在數學學習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是學生以后學習比例、一元函數的.基礎。理解兩個量的倍數關系(比率)也是學生乘法認知結構建立的重要方面。
本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乘法與除法的基礎上安排的,在此基礎上學習倍的認識,能夠準確領會教材的層次和緊密銜接的用意,把握教材例題前后的聯系。
備內容
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1課時) 倍的意義
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1課時)
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1課時)
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備目標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操作活動中,獲得“倍”的概念的直觀體驗。
2.結合具體情境,理解“幾倍”與“幾個幾”的聯系。
通過具體情境,經歷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過程。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和語言表達等能力。
2.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3.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幾何直觀,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備重難點
重點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
3.能正確解答“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
難點
1.理解“倍”的意義,并能正確運用。
2.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問題轉化成“求一個數里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問題。
3.理解兩個數量間的倍數關系。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單元備課教案01-12
教案--學期備課--單元備課04-25
第四冊第七單元 單元備課教案04-25
小學數學備課教案01-15
小學數學備課教案05-23
小學數學備課教案模板11-08
小學數學教學備課教案01-13
[通用]小學數學備課教案01-14
小學數學試講備課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