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八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3-01-09 15:55:15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八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3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數學教案(精選13篇)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題:通過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從計算結果中總結出完全平方公式的兩種形式

  1、以教材作為出發點,依據《數學課程標準》,引導學生體會、參與科學探究過程。首先提出等號左邊的兩個相乘的多項式和等號右邊得出的三項有什么關系。通過學生自主、獨立的發現問題,對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設與猜想,并通過多次的檢驗,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收集和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方法、態度特別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發展。

  2、用標準的數學語言得出結論,使學生感受科學的嚴謹,啟迪學習態度和方法。

  學情分析

  1、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①同類項的定義。

  ②合并同類項法則

  ③多項式乘以多項式法則。

  2、學習者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已經具備的水平:

  在學習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學生已經能夠整理出公式的右邊形式。這節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從等號的左邊形式和右邊形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公式的應用方法。

  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符號感和推力能力。

  2、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并能運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二)知識與技能: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符號的過程,認識有理數、實數、代數式、;掌握必要的運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能運用代數式、、不等式、函數等進行描述。

  (四)解決問題:能結合具體情景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嘗試評價不同方法之間的差異;通過對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獲得解決問題的經驗。

  (五)情感與態度:敢于面對數學活動中的困難,并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有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并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能運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難點:會推導完全平方公式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一〉、提出問題

  [引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多項式乘多項式法則和合并同類項法則,通過運算下列四個小題,你能總結出結果與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系嗎?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問題

  1、[學生回答]分組交流、討論

  (2m+3n)2= 4m2+12mn+9n2,(-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2m+3n)2= 4m2-12mn+9n2。

  (1)原式的特點。

  (2)結果的項數特點。

  (3)三項系數的特點(特別是符號的特點)。

  (4)三項與原多項式中兩個單項式的關系。

  2、[學生回答]總結完全平方公式的語言描述:

  兩數和的平方,等于它們平方的和,加上它們乘積的兩倍;

  兩數差的平方,等于它們平方的和,減去它們乘積的兩倍。

  3、[學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數學表達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1、口答:(搶答形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 (-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 (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斷:

  ( )① (a-2b)2= a2-2ab+b2

  ( )② (2m+n)2= 2m2+4mn+n2

  ( )③ (-n-3m)2= n2-6mn+9m2

  ( )④ (5a+0.2b)2= 25a2+5ab+0.4b2

  ( )⑤ (5a-0.2b)2= 5a2-5ab+0.04b2

  ( )⑥ (-a-2b)2=(a+2b)2

  ( )⑦ (2a-4b)2=(4a-2b)2

  ( )⑧ (-5m+n)2=(-n+5m)2

  3、一現身手

  ① (x+y)2 =______________;② (-y-x)2 =_______________;

  ③ (2x+3)2 =_____________;④ (3a-2)2 =_______________;

  ⑤ (2x+3y)2 =____________;⑥ (4x-5y)2 =______________;

  ⑦ (0.5m+n)2 =___________;⑧ (a-0.6b)2 =_____________.

  〈四〉、[學生小結]

  你認為完全平方公式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那些問題?

  (1)公式右邊共有3項。

  (2)兩個平方項符號永遠為正。

  (3)中間項的符號由等號左邊的兩項符號是否相同決定。

  (4)中間項是等號左邊兩項乘積的2倍。

  〈五〉、探險之旅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設計

  完全平方公式

  兩數和的平方,等于它們平方的和,加上它們乘積的兩倍;(a+b)2=a2+2ab+b2;

  兩數差的平方,等于它們平方的和,減去它們乘積的兩倍。(a-b)2=a2-2ab+b2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2

  知識技能

  1.了解兩個圖形成軸對稱性的性質,了解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2.探究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

  過程方法

  1.經歷探索軸對稱圖形性質的過程,進一步體驗軸對稱的特點,發展空間觀察。

  2.探索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培養學生認真探究、積極思考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軸對稱圖形性質的.探索,促使學生對軸對稱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活動與探究的過程可以更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使學生具有一些初步研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軸對稱的性質。

  2.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

  教學難點體驗軸對稱的特征。

  教學方法和手段多媒體教學

  過程教學內容

  引入中垂線概念

  引出圖形對稱的性質第一張幻燈片

  上節課我們共同探討了軸對稱圖形,知道現實生活中由于有軸對稱圖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麗。那么我們今天繼續來研究軸對稱的性質。

  幻燈片二

  1、圖中的對稱點有哪些?

  2、點A和A的連線與直線MN有什么樣的關系?

  理由?:△ABC與△ABC關于直線MN對稱,點A、B、C分別是點A、B、C的對稱點,設AA交對稱軸MN于點P,將△ABC和△ABC沿MN對折后,點A與A重合,于是有AP=AP,MPA=MPA=90。所以AA、BB和CC與MN除了垂直以外,MN還經過線段AA、BB和CC的中點。

  我們把經過線段中點并且垂直于這條線段的直線,叫做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

  定義:經過線段的中點并且垂直于這條線段,就叫這條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也叫中垂線。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一個數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意義;

  2.理解根號的意義,會用根號表示一個數的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

  3.通過本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通過學習乘方和開方運算是互為逆運算,體驗各事物間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奧秘的興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學難點:平方根與算術平方根聯系與區別。

  三、教學方法

  講練結合

  四、教學手段

  幻燈片

  五、教學過程

  (一)提問

  1、已知一正方形面積為50平方米,那么它的邊長應為多少?

  2、已知一個數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這個數是多少?

  3、一只容積為0。125立方米的正方體容器,它的棱長應為多少?

  這些問題的共同特點是:已知乘方的結果,求底數的值,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就是本節內容所要學習的。下面作一個小練習:填空

  1、()2=9; 2、()2 =0、25;

  3、

  5、()2=0、0081

  學生在完成此練習時,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丟掉負數解,在教學時應注意糾正。

  由練習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那么這個數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數學語言表達即為:若x2=a,則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練習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們看到+3與—3均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這樣一道題,填空:

  ( )2=—4

  學生思考后,得到結論此題無答案。反問學生為什么?因為正數、0、負數的平方為非負數。由此我們可以得到結論,負數是沒有平方根的。下面總結一下平方根的性質(可由學生總結,教師整理)。

  (三)平方根性質

  1.一個正數有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

  2.0有一個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負數沒有平方根。

  (四)開平方

  求一個數a的平方根的運算,叫做開平方的運算。

  由練習我們看到+3與—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見平方運算與開平方運算互為逆運算。根據這種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平方運算來求一個數的平方根。與其他運算法則不同之處在于只能對非負數進行運算,而且正數的運算結果是兩個。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個正數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號“ ”表示,a叫做被開方數,2叫做根指數,正數a的負的平方根用符號“— ”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來記作 ,其中 讀作“二次根號”, 讀作“二次根號下a”。根指數為2時,通常將這個2省略不寫,所以正數a的平方根也可記作“ ”讀作“正、負根號a”。

  練習:1.用正確的符號表示下列各數的平方根:

  ①26 ②247 ③0。2 ④3 ⑤

  解:①26 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 的平方根是

  由學生說出上式的讀法。

  例1、下列各數的平方根:

  (1)81; (2) ; (3) ; (4)0.49

  解:(1)∵(±9)2=81,

  ∴81的平方根為±9。即:

  (2)

  的平方根是 ,即

  (3)

  的平方根是 ,即

  (4)∵(±0.7)2=0.49,

  ∴0.49的平方根為±0.7。

  小結:讓學生熟悉平方根的概念,掌握一個正數的平方根有兩個。

  六、總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平方根的概念、性質,以及表示方法,回去后要仔細閱讀教科書,鞏固所學知識。

  七、作業

  教材P。127練習1、2、3、4。

  八、板書設計

  平方根

  (一)概念 (四)表示方法 例1

  (二)性質

  (三)開平方

  探究活動

  求平方根近似值的一種方法

  求一個正數的平方根的近似值,通常是查表。這里研究一種筆算求法。

  例1。求 的值。

  解 ∵92102,

  兩邊平方并整理得

  ∵x1為純小數。

  18x1≈16,解得x1≈0.9,

  便可依次得到精確度

  為0.01,0.001,……的近似值,如:

  兩邊平方,舍去x2得19.8x2≈—1.01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負整數指數冪=(a≠0,n是正整數).

  2.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難點:

  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堂知識使學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能利用事物之間的類比性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1.回憶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1)同底數的冪的乘法:am?an = am+n (m,n是正整數);

  (2)冪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數);

  (3)積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數);

  (4)同底數的冪的除法:am÷an = am?n ( a≠0,m,n是正整數,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數);

  2.回憶0指數冪的規定,即當a≠0時,a0 = 1.

  3.你還記得1納米=10?9米,即1納米=米嗎?

  4.計算當a≠0時,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數,m>n)中的m>n這個條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總結: 一般地,數學中規定: 當n是正整數時,=(a≠0)(注意:適用于m、n可以是全體整數) 教師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來看這條性質是否成立. 事實上,隨著指數的取值范圍由正整數推廣到全體整數,前面提到的運算性質都可推廣到整數指數冪;am?an = am+n (m,n是整數)這條性質也是成立的.

  三、科學記數法: 我們已經知道,一些較大的數適合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有了負整數指數冪后,小于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5. 即小于1的正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數位數只有1位的正數,n是正整數. 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對于一個小于1的正數,如果小數點后到第一個非0數字前有8個0,用科學記數法表示這個數時,10的指數是?9,如果有m個0,則10的指數應該是?m?1.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5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已經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內容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百度一下的逆向思維、逆向研究的經驗,如:已知兩直線平行,有什么樣的結論?

  反之,滿足什么條件的兩直線是平行?因而,本課時由勾股定理出發逆向思考獲得逆命題,學生應該已經具備這樣的意識,但具體研究中

  可能要用到反證等思路,對現階段學生而言可能還具有一定困難,需要教師適時的引導。

  二、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北師大版數學八年級(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節。教學任務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利用該定理根據邊長判斷一個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該定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通過具體的數,增加對勾股數的直觀體驗。為此確定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體內容及勾股數的概念;

  2.能根據所給三角形三邊的條件判斷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一般規律的探索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2.經歷從實驗到驗證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歸納能力。

  ● 情感與態度目標

  1.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的應用價值,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興趣;

  2.在探索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體內容。

  三、教法學法

  1.教學方法:實驗猜想歸納論證

  本節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的參與意識較強,思維活躍,對通過實驗獲得數學結論已有一定的體驗

  但數學思維嚴謹的同學總是心存疑慮,利用邏輯推理的方式,讓同學心服口服顯得非常迫切,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力求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1)從創設問題情景入手,通過知識再現,孕育教學過程;

  (2)從學生活動出發,通過以舊引新,順勢教學過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過思維深入,領悟教學過程。

  2.課前準備

  教具:教材、電腦、多媒體課件。

  學具:教材、筆記本、課堂練習本、文具。

  四、教學過程設計

  本節課設計了七個環節。第一環節:情境引入;第二環節:合作探究;第三環節:小試牛刀;第四環節:

  登高望遠;第五環節:鞏固提高;第六環節:交流小結;第七環節: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內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邊長度之間滿足什么樣的關系?

  2.如果一個三角形中有兩邊的平方和等于第三邊的平方,那么這個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圖:

  通過情境的創設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效果:

  從勾股定理逆向思維這一情景引入,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下一環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二環節:合作探究

  內容1:探究

  下面有三組數,分別是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這樣兩個問題:

  1.這三組數都滿足 嗎?

  2.分別以每組數為三邊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們都是直角三角形嗎?學生分為4人活動小組,每個小組可以任選其中的一組數。

  意圖:

  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滿足 ,則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這一結論;在活動中體驗出數學結論的發現總是要經歷觀察、歸納、猜想和驗證的過程,同時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發展規律。

  效果:

  經過學生充分討論后,匯總各小組實驗結果發現:

  ①5,12,13滿足 ,可以構成直角三角形;

  ②7,24,25滿足 ,可以構成直角三角形;

  ③8,15,17滿足 ,可以構成直角三角形。

  從上面的分組實驗很容易得出如下結論: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滿足 ,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內容2:說理

  提問:有同學認為測量結果可能有誤差,不同意這個發現。你認為這個發現正確嗎?你能給出一個更有說服力的理由嗎?

  意圖:讓學生明確,僅僅基于測量結果得到的結論未必可靠,需要進一步通過說理等方式使學生確信結論的可靠性,同時明晰結論:

  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滿足 ,那么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滿足 的三個正整數,稱為勾股數。

  注意事項:為了讓學生確認該結論,需要進行說理,有條件的班級,還可利用幾何畫板動畫演示,讓同學有一個直觀的認識。

  活動3:反思總結

  提問:

  1.同學們還能找出哪些勾股數呢?

  2.今天的結論與前面學習勾股定理有哪些異同呢?

  3.到今天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過今天同學們合作探究,你能體驗出一個數學結論的發現要經歷哪些過程呢?

  意圖:進一步讓學生認識該定理與勾股定理之間的關系

  第三環節:小試牛刀

  內容:

  1.下列哪幾組數據能作為直角三角形的三邊長?請說明理由。

  ①9,12,15; ②15,36,39; ③12,35,36; 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是 ,則這個三角形的面積是( )

  A 250 B 150 C 200 D 不能確定

  解答:B

  3.如圖1:在 中, 于 , ,則 是( )

  A 等腰三角形 B 銳角三角形

  C 直角三角形 D 鈍角三角形

  解答:C

  4.將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擴大相同的倍數后, (圖1)

  得到的三角形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銳角三角形

  C 鈍角三角形 D 不能確定

  解答:A

  意圖:

  通過練習,加強對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認識及應用

  效果

  每題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5分鐘),并指出各題分別用了哪些知識。

  第四環節:登高望遠

  內容:

  1.一個零件的形狀如圖2所示,按規定這個零件中 都應是直角。工人師傅量得這個零件各邊尺寸如圖3所示,這個零件符合要求嗎?

  解答:符合要求 , 又 ,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輪船,航行240海里時方位儀壞了,憑經驗,船長指揮船左傳90,繼續航行70海里,則距出發地250海里,你能判斷船轉彎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題意畫出相應的圖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 = 即 △ABC是Rt△

  答:船轉彎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圖: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鞏固該定理。

  效果:

  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清楚解決問題的過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邊數量關系 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時,當遇見數據較大時,要懂得將 作適當變形( ),以便于計算。

  第五環節:鞏固提高

  內容:

  1.如圖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 圖中有幾個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斷的?與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個直角三角形,它們分別是△ABE、△DEF、△BCF、△BEF

  2.如圖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說說你的理由?

  圖4 圖5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圖:

  第一題考查學生充分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時,考慮問題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題在于考查學生如何利用網格進行計算,從而解決問題。

  效果:

  學生在對所學知識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夠快速做答并能簡要說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網格的應用。

  第六環節:交流小結

  內容:

  師生相互交流總結出:

  1、今天所學內容

  ①會利用三角形三邊數量關系 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滿足 的三個正整數,稱為勾股數;

  2、從今天所學內容及所作練習中總結出的經驗與方法:

  ①數學是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

  ②數學結論的發現總是要經歷觀察、歸納、猜想和驗證的過程,同時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發展規律;

  ③利用三角形三邊數量關系 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時,當遇見數據較大時,要懂得將 作適當變形, 便于計算。

  意圖:

  鼓勵學生結合本節課的學習談自己的收獲和感想,體會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廣泛應用及它們的悠久歷史;敢于面對數學學習中的困難,并有獨立克服困難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發展運用數學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積極參與數學活動的意識。

  效果:

  學生暢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與實際收獲,總結出利用三角形三邊數量關系 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從古至今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第七環節:布置作業

  課本習題1.4第1,2,4題。

  五、教學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維模式引入如果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 ,滿足 ,是否能得到這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問題;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現的例題和練習。

  2.注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驗活動,從中體驗任何一個數學結論的發現總是要經歷觀察、歸納、猜想和驗證的過程,同時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發展規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善于對公式變形,便于簡便計算。

  4.注重對學習新知理解應用偏困難的學生的進一步關注。

  5.對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論證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學生整體水平較高,因而本設計教學容量相對較大,教學中,應注意根據自己班級學生的狀況進行適當的刪減或調整。

  附:板書設計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嗎

  情景引入 小試牛刀: 登高望遠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會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從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會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的值

  3、會運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方法來獲得對總體的認識

  二、重點、難點:

  1、重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2、難點: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

  三、教學過程:

  1、復習

  組中值的定義:上限與下限之間的中點數值稱為組中值,它是各組上下限數值的簡單平均,即組中值=(上限+上限)/2.

  因為在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過程中要用到組中值去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所以有必要在這里復習組中值定義.

  應給學生介紹為什么可以利用組中值代替一組數據中的每個數據的值,以及這樣代替的好處、不妨舉一個例子,在一組中如果數據分布較為均勻時,比如教材P140探究問題的表格中的第三組數據,它的范圍是41≤X≤61,共有20個數據,若分布較為平均,41、42、43、44…60個出現1次,那么這組數據的和為41+42+…+60=1010.而用組中值51去乘以頻數20恰好為1020≈1010,即當數據分布較為平均時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數.所以利用組中值X頻數去代替這組數據的和還是比較合理的,而且這樣做的最大好處是簡化了計算量.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近似計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讓學生去讀統計表,體會表格的實際意義.

  2、教材P140探究欄目的意圖

  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據頻數分布表求加權平均數近似值的計算方法.

  ②、加深了對“權”意義的理解:當利用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組數據中的平均值時,頻數恰好反映這組數據的輕重程度,即權.

  這個探究欄目也可以幫助學生去回憶、復習七年級下的關于頻數分布表的一些內容,比如組、組中值及頻數在表中的具體意義.

  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圖.

  ①、使學生通過思考這兩個問題過程中體會利用統計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

  ②、幫助學生理解表中所表達出來的信息,培養學生分析數據的能力.

  4、利用計算器計算平均值

  這部分篇幅較小,與傳統教材那種詳細介紹計算器使用方法產生明顯對比.一則由于學校中學生使用計算器不同,其操作過程有差別亦不同,再者,各種計算器的使用說明書都有詳盡介紹,同時也說明在今后中考趨勢仍是不允許使用計算器.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內容不是利用計算器求加權平均數,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確實可以運算變得簡單.統計中一些數據較大、較多的計算也變得容易些了.

  5、運用樣本估計總體

  要使學生掌握在哪些情況下需要通過用樣本估計總體的方法來獲得對總體的認識;一是所要考察的對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帶有破壞性;教材P142例3,這個例子就屬于考察本身帶有破壞性的情況.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7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和函數值的意義.

  2.使學生會用描點法畫出簡單函數的圖象.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理解與認識函數圖象的意義.

  2.培養學生的看圖、識圖能力.

  難點:在畫圖的三個步驟的列表中,如何恰當地選取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問題.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函數有哪三種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圖象法.)

  2.結合函數y=x的圖象,說明什么是函數的圖象?

  3.說出下列各點所在象限或坐標軸:

  新課

  1.畫函數圖象的方法是描點法.其步驟:

  (1)列表.要注意適當選取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什么叫“適當”?——這就要求能選取表現函數圖象特征的幾個關鍵點.比如畫函數y=3x的圖象,其關鍵點是原點(0,0),只要再選取另一個點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們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分別作為點的橫坐標和縱坐標,這就要把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列出表來.

  (2)描點.我們把表中給出的有序實數對,看作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點.

  (3)用光滑曲線連線.根據函數解析式比如y=3x,我們把所描的兩個點(0,0),(3,9)連成直線.

  一般地,根據函數解析式,我們列表、描點是有限的幾個,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把這有限的幾個點連成表示函數的曲線(或直線).

  2.講解畫函數圖象的三個步驟和例.畫出函數y=x+0.5的圖象.

  小結

  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根據函數解析式畫函數圖象的三個步驟,自己動手畫圖.

  練習

  ①選用課本練習(前一節已作:列表、描點,本節要求連線)

  ②補充題:畫出函數y=5x-2的圖象.

  作業

  選用課本習題.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數形結合思想.通過研究函數的圖象,對圖象所表示的一個變量隨另一個變量的變化而變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觀的認識.把函數的解析式、列表、圖象三者結合起來,更有利于認識函數的本質特征.

  2.注意充分調動學生自己動手畫圖的積極性.

  3.認識到由于計算器和計算機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繪圖功能.故在教學中要傾向培養學生看圖、識圖的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領會運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方法,發展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的過程,感受逆向思維的意義,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良好的推理能力,體會“化歸”與“換元”的思想方法,形成靈活的應用能力.

  重、難點與關鍵

  1.重點: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學會應用.

  2.難點:靈活地應用公式法進行因式分解.

  3.關鍵:應用“化歸”、“換元”的思想方法,把問題進行形式上的轉化,達到能應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學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學方法,在教師適當指導下完成本節課內容.

  教學過程

  一、回顧交流,導入新知

  【問題牽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識遷移】

  2.計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完成下面兩道題,并運用數學“互逆”的思想,尋找因式分解的規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學生活動】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歸納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點撥】根據完全平方式的定義,解此題時應分兩種情況,即兩數和的平方或者兩數差的平方,由此相應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P170練習第1、2題.

  【探研時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課堂總結,發展潛能

  由于多項式的因式分解與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過來寫,就得到多項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個:

  a2-b2=(a+b)(a-b);

  a2±ab+b2=(a±b)2.

  在運用公式因式分解時,要注意:

  (1)每個公式的形式與特點,通過對多項式的項數、次數等的總體分析來確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個公式分解,通常是,當多項式是二項式時,考慮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當多項式是三項時,應考慮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況下,多項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進行適當的組合、變形、代換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當多項式各項有公因式時,應該首先考慮提公因式,然后再運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業,專題突破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道負整數指數冪=(a≠0,n是正整數).

  2.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3.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教學重點:

  掌握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難點:

  會用科學計數法表示小于1的數.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課堂知識使學生懂得任何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理論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能利用事物之間的類比性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1.回憶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

  (1)同底數的冪的乘法:am?an = am+n (m,n是正整數);

  (2)冪的乘方:(am)n = amn (m,n是正整數);

  (3)積的乘方:(ab)n = anbn (n是正整數);

  (4)同底數的冪的除法:am÷an = am?n ( a≠0,m,n是正整數,m>n);

  (5)商的乘方:()n = (n是正整數);

  2.回憶0指數冪的.規定,即當a≠0時,a0 = 1.

  3.你還記得1納米=10?9米,即1納米=米嗎?

  4.計算當a≠0時,a3÷a5 ===,另一方面,如果把正整數指數冪的運算性質am÷an = am?n (a≠0,m,n是正整數,m>n)中的m>n這個條件去掉,那么a3÷a5 = a3?5 = a?2,于是得到a?2 =(a≠0).

  二、總結: 一般地,數學中規定: 當n是正整數時,=(a≠0)(注意:適用于m、n可以是全體整數) 教師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來看這條性質是否成立. 事實上,隨著指數的取值范圍由正整數推廣到全體整數,前面提到的運算性質都可推廣到整數指數冪;am?an = am+n (m,n是整數)這條性質也是成立的.

  三、科學記數法: 我們已經知道,一些較大的數適合用科學記數法表示,有了負整數指數冪后,小于1的正數也可以用科學記數法來表示,例如:0.000012 = 1.2×10?5. 即小于1的正數可以用科學記數法表示為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數位數只有1位的正數,n是正整數. 啟發學生由特殊情形入手,比如0.012 = 1.2×10?2,0.0012 = 1.2×10?3,0.00012 = 1.2×10?4,以此發現其中的規律,從而有0.0000000012 = 1.2×10?9,即對于一個小于1的正數,如果小數點后到第一個非0數字前有8個0,用科學記數法表示這個數時,10的指數是?9,如果有m個0,則10的指數應該是?m?1.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中位數和眾數,并會求出一組數據中的眾數和中位數。

  2、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意義和作用。它們也是數據代表,可以反映一定的數據信息,幫助人們在實際問題中分析并做出決策。

  3、會利用中位數、眾數分析數據信息做出決策。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認識中位數、眾數這兩種數據代表

  2、難點:利用中位數、眾數分析數據信息做出決策。

  3、難點的突破方法:

  首先應交待清楚中位數和眾數意義和作用:

  中位數僅與數據的排列位置有關,某些數據的變動對中位數沒有影響,中位數可能出現在所給的數據中,當一組數據中的個別數據變動較大時,可用中位數描述其趨勢。眾數是當一組數據中某一重復出現次數較多時,人們往往關心的一個量,眾數不受極端值的影響,這是它的一個優勢,中位數的計算很少不受極端值的影響。

  教學過程中注重雙基,一定要使學生能夠很好的掌握中位數和眾數的求法,求中位數的步驟:⑴將數據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排列,⑵數清數據個數是奇數還是偶數,如果數據個數為奇數則取中間的數,如果數據個數為偶數,則取中間位置兩數的平均值作為中位數。求眾數的方法:找出頻數最多的那個數據,若幾個數據頻數都是最多且相同,此時眾數就是這多個數據。

  在利用中位數、眾數分析實際問題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課堂上教師應多舉實例,使同學在分析不同實例中有所體會。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1、教材P143的例4的意圖

  (1)、這個問題的研究對象是一個樣本,主要是反映了統計學中常用到一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對于數據較多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考察總體中的一個樣本,然后由樣本的研究結論去估計總體的情況。

  (2)、這個例題另一個意圖是交待了當數據個數為偶數時,中位數的求法和解題步驟。(因為在前面有介紹中位數求法,這里不再重述)

  (3)、問題2顯然反映學習中位數的意義:它可以估計一個數據占總體的相對位置,說明中位數是統計學中的一個重要的數據代表。

  (4)、這個例題再一次體現了統計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是緊密聯系的,所以應鼓勵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

  2、教材P145例5的意圖

  (1)、通過例5應使學生明白通常對待銷售問題我們要研究的是眾數,它代表該型號的產品銷售,以便給商家合理的建議。

  (2)、例5也交待了眾數的求法和解題步驟(由于求法在前面已介紹,這里不再重述)

  (3)、例5也反映了眾數是數據代表的一種。

  四、課堂引入

  嚴格的講教材本節課沒有引入的問題,而是在復習和延伸中位數的定義過程中拉開序幕的,本人很同意這種處理方式,教師可以一句話引入新課:前面已經和同學們研究過了平均數的這個數據代表。它在分析數據過程中擔當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們來共同研究和認識數據代表中的`新成員——中位數和眾數,看看它們在分析數據過程中又起到怎樣的作用。

  五、例習題的分析

  教材P144例4,從所給的數據可以看到并沒有按照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因此,首先應將數據重新排列,通過觀察會發現共有12個數據,偶數個可以取中間的兩個數據146、148,求其平均值,便可得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教材P145例5,由表中第二行可以查到23.5號鞋的頻數,因此這組數據的眾數可以得到,所提的建議應圍繞利于商家獲得較大利潤提出。

  六、隨堂練習

  1某公司銷售部有營銷人員15人,銷售部為了制定某種商品的銷售金額,統計了這15個人的銷售量如下(單位:件)

  1800、510、250、250、210、250、210、210、150、210、150、120、120、210、150

  求這15個銷售員該月銷量的中位數和眾數。

  假設銷售部負責人把每位營銷員的月銷售定額定為320件,你認為合理嗎?如果不合理,請你制定一個合理的銷售定額并說明理由。

  2、某商店3、4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種規格的空調,銷售臺數如表所示:

  1匹1.2匹1.5匹2匹

  3月12臺20臺8臺4臺

  4月16臺30臺14臺8臺

  根據表格回答問題:

  商店出售的各種規格空調中,眾數是多少?

  假如你是經理,現要進貨,6月份在有限的資金下進貨單位將如何決定?

  答案:1. (1)210件、210件(2)不合理。因為15人中有13人的銷售額達不到320件(320雖是原始數據的平均數,卻不能反映營銷人員的一般水平),銷售額定為210件合適,因為它既是中位數又是眾數,是大部分人能達到的額定。

  2. (1)1.2匹(2)通過觀察可知1.2匹的銷售,所以要多進1.2匹,由于資金有限就要少進2匹空調。

  七、課后練習

  1.數據8、9、9、8、10、8、99、8、10、7、9、9、8的中位數是,眾數是

  2.一組數據23、27、20、18、X、12,它的中位數是21,則X的值是.

  3.數據92、96、98、100、X的眾數是96,則其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是( )

  A.97、96 B.96、96.4 C.96、97 D.98、97

  4.如果在一組數據中,23、25、28、22出現的次數依次為2、5、3、4次,并且沒有其他的數據,則這組數據的眾數和中位數分別是( )

  A.24、25 B.23、24 C.25、25 D.23、25

  5.隨機抽取我市一年(按365天計)中的30天平均氣溫狀況如下表:

  溫度(℃) -8 -1 7 15 21 24 30

  天數3 5 5 7 6 2 2

  請你根據上述數據回答問題:

  (1).該組數據的中位數是什么?

  (2).若當氣溫在18℃~25℃為市民“滿意溫度”,則我市一年中達到市民“滿意溫度”的大約有多少天?

  答案:1. 9;2. 22; 3.B;4.C; 5.(1)15. (2)約97天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圖案最常見的構圖方式:軸對稱、平移、旋轉……,理解簡單圖案設計的意圖。認識和欣賞平移,旋轉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能夠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的組合,設計出簡單的圖案。

  2、能力目標:經歷收集、欣賞、分析、操作和設計的過程,培養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合作和交流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3、情感體驗點:經歷對典型圖案設計意圖的分析,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審美意識,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

  重點與難點:

  重點:靈活運用軸對稱、平移、旋轉……等方法及它們的組合進行的圖案設計。

  難點:分析典型圖案的`設計意圖。

  疑點:在設計的圖案中清晰地表現自己的設計意圖

  教具學具準備:

  提前一周布置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的圖案、圖標的剪貼、臨摹以及。多種常見的圖案及其形成過程的動畫演示。

  教學過程設計:

  1、情境導入:在優美的音樂中,逐個展示生活中常見的典型圖案,并讓學生試著說一說每種圖案標志的對象。(展示課本圖3—23)

  明確在欣賞了圖案后,簡單地復習了平移、旋轉的概念,為下面圖案的設計作好理論準備。對教材給出的六個圖案通過觀察、分析進行議論交流,讓學生初步了解圖案的設計中常常運用圖形變換的思想方法,為學生自己設計圖案指明方向。其中圖(1)、(2)、(3)、(4)、(5)、(6)都可以通過旋轉適合角度形成(可以讓學生自己說說每個旋轉的角度和旋轉的次數及旋轉中心的位置),另外圖(2)、(3)、(5)也可以通過軸對稱變換形成(可以讓學生指出對軸對稱及對稱軸的條數),而圖(2)可以通過平移形成。

  2、課本

  1 欣賞課本75頁圖3—24的圖案,并分析這個圖案形成過程。

  評注:圖案是密鋪圖案的代表,旨在通過對典型圖案的分析欣賞,使學生逐步能夠進行圖案設計,同時了解軸對稱、平移、旋轉變換是圖案制作的基本手段。例題解答的關鍵是確定“基本圖案”,然后再運用平移、旋轉關系加以說明,注意旋轉中心可以為圖形上某一特征的點。

  評注:可以取其中的任何一個為基本圖案,然后通過變換得到。而且變化方式也可以是:左下角的圖案通過軸對稱變換得到左上圖和右下圖。

  (二)課內練習

  (1) 以小組為單位,由每組指定一個同學展示該組搜集得到的圖案,并在全班交流。

  (2) 利用下面提供的基本圖形,用平移、旋轉、軸對稱、中心對稱等方法進行圖案設計,并簡要說明自己的設計意圖。

  (三)議一議

  生活中還有那些圖案用到了平移或旋轉?分析其中的一個,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四)課時小結

  本課時的重點是了解平移、旋轉和軸對稱變換是圖案設計的基本方法,并能運用這些變換設計出一些簡單的圖案。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圖案的設計又增加了哪些新的認識?(可以利用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多種方法來設計,而且設計的圖案要能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再就是圖案的設計一定要新穎,獨特,這樣才能使人過目不忘,達到標志的效果。)

  (五)延伸拓展

  進一步搜集身邊的各種標志性圖案,嘗試著重新設計它,并結合實際背景分析它的設計意圖。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2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中位線定理.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和梯形中位線定理不但給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線段的位置關系,而且給出了線段的數量關系,為平面幾何中證明線段平行和線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節的難點是中位線定理的證明.中位線定理的證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學生初次接觸,思維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證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條或2條以上的輔助線,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況對比有一定的難度.

  教法建議

  1. 對于中位線定理的引入和證明可采用發現法,由學生自己觀察、猜想、測量、論證,實際掌握效果比應用講授法應好些,教師可根據學生情況參考采用

  2.對于定理的證明,有條件的教師可考慮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演示知識的形成及證明過程,效果可能會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中位線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2.掌握定理“過三角形一邊中點且平行另一邊的直線平分第三邊”

  3.能夠應用三角形中位線概念及定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4.通過定理證明及一題多解,逐步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通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畫圖測量,猜想討論,啟發引導.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三角形中位線的概論與三角形中位線性質.

  2.教學難點:三角形中位線定理的證明.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教學步驟

  【復習提問】

  1.敘述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及推論的.內容(結合學生的敘述,教師畫出草圖,結合圖形,加以說明).

  2.說明定理的證明思路.

  3.如圖所示,在平行四邊形ABCD中,M、N分別為BC、DA中點,AM、CN分別交BD于點E、F,如何證明 ?

  分析:要證三條線段相等,一般情況下證兩兩線段相等即可.如要證 ,只要 即可.首先證出四邊形AMCN是平行四邊形,然后用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即可證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線?(以上復習用投影儀打出)

  【引入新課】

  1.三角形中位線:連結三角形兩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線.

  (結合三角形中線的定義,讓學生明確兩者區別,可做一練習,在 中,畫出中線、中位線)

  2.三角形中位線性質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線的定義后,我們來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線有什么性質.

  如圖所示,DE是 的一條中位線,如果過D作 ,交AC于 ,那么根據平行線等分線段定理推論2,得 是AC的中點,可見 與DE重合,所以 .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平行于第三邊.同樣,過D作 ,且DE FC,所以DE .因此,又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線等于第三邊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邊,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應注意的兩個問題:①為便于同學對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應用,可引導學生分析此定理的特點,即同一個題設下有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是表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位置關系,第二個結論是說明中位線與第三邊的數量關系,在應用時可根據需要來選用其中的結論(可以單獨用其中結論).②這個定理的證明方法很多,關鍵在于如何添加輔助線.可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來證明以活躍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思路,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也應指出,當一個命題有多種證明方法時,要選用比較簡捷的方法證明.

  由學生討論,說出幾種證明方法,然后教師總結如下圖所示(用投影儀演示).

  (l)延長DE到F,使 ,連結CF,由 可得AD FC.

  (2)延長DE到F,使 ,利用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可得AD FC.

  (3)過點C作 ,與DE延長線交于F,通過證 可得AD FC.

  上面通過三種不同方法得出AD FC,再由 得BD FC,所以四邊形DBCF是平行四邊形,DF BC,又因DE ,所以DE .

  (證明過程略)

  例 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由學生根據命題,說出已知、求證)

  已知:如圖所示,在四邊形ABCD中,E、F、G、H分別是AB、BC、CD、DA的中點.

  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分析:因為已知點分別是四邊形各邊中點,如果連結對角線就可以把四邊形分成三角形,這樣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線定理來證明出四邊形EFGH對邊的關系,從而證出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證明:連結AC.

  ∴ (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同理,

  ∴GH EF

  ∴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

  【小結】

  1.三角形中位線及三角形中位線與三角形中線的區別.

  2.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及證明思路.

  七、布置作業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級數學教案 篇13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二次根式的性質。

  2.內容解析

  本節教材是在學生學習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礎上,結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通過觀察、歸納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兩個基本性質.

  對于二次根式的性質,教材沒有直接從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得到,而是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先通過 “探究”欄目中給出四個具體問題,讓學生學生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就具體數字進行分析得出結果,再分析這些結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歸納出結論.基于以上分析,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質.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質的過程,并理解其意義;

  (2)會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

  (3)了解代數式的概念.

  2.目標解析

  (1)學生能根據具體數字分析和算術平方根的意義,由特殊到一般地歸納出二次根式的性質,會用符號表述這一性質;

  (2)學生能靈活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

  (3)學生能從已學過的各種式子中,體會其共同特點,得出代數式的概念.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質是二次根式化簡和運算的重要基礎.學生根據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術平方根的意義,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后,重在能靈活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二次根式的化簡和解決一些綜合性較強的問題.由于學生初次學習二次根式的性質,對二次根式性質的靈活運用存在一定的困難,突破這一難點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好每一道習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進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培養其靈活運用的能力.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二次根式性質的靈活運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探究性質1

  問題1 你能解釋下列式子的含義嗎?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每一個式子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式子都表示一個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的.平方.

  問題2 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填空,并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師生活動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后,讓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計算或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得出結論,為歸納二次根式的性質1作鋪墊.

  問題3 從以上的結論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個規律嗎?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 ( ≥0).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質1,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2 計算

  (1) ;(2) .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鞏固二次根式的性質1,學會靈活運用.

  2.探究性質2

  問題4 你能解釋下列式子的含義嗎?

  師生活動: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每一個式子的含義.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感知,這些式子都表示一個數的平方的算術平方根.

  問題5 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填空,并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師生活動 學生獨立完成填空后,讓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說出得到結論的依據.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計算或根據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得出結論,為歸納二次根式的性質2作鋪墊.

  問題6 從以上的結論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你能用一個式子表示這個規律嗎?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歸納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質: ( ≥0)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的過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質2,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3 計算

  (1) ;(2) .

  師生活動: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鞏固二次根式的性質2,學會靈活運用.

  3.歸納代數式的概念

  問題7 回顧我們學過的式子,如, ( ≥0),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

  師生活動:學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出代數式的概念.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數式的概念,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綜合運用

  (1)算一算:

  【設計意圖】設計有一定綜合性的題目,考查學生的靈活運用的能力,第(2)、(3)、(4)小題要特別注意結果的符號.

  (2)想一想: 中, 的取值范圍是什么?當 ≥0時, 等于多少?當 時, 又等于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此問題的設計,加深學生對 的理解,開闊學生的視野,訓練學生的思維.

  (3)談一談你對 與 的認識.

  【設計意圖】加深學生對二次根式性質的理解.

  5.總結反思

  (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質?

  (2)運用二次根式性質進行化簡需要注意什么?

  (3)請談談發現二次根式性質的思考過程?

  (4)想一想,到現在為止,你學習了哪幾類字母表示數得到的式子?說說你對代數式的認識.

  6.布置作業:教科書習題16.1第2,4題.

  五、目標檢測設計

  1. ; ; .

  【設計意圖】考查對二次根式性質的理解.

  2.下列運算正確的是( )

  A. B. C. D.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運用二次根式的性質進行化簡的能力.

  3.若 ,則 的取值范圍是 .

  【設計意圖】考查學生對一個數非負數的算術平方根的理解.

  4.計算: .

  【設計意圖】考查二次根式性質的靈活運用.

【八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有關八年級數學教案八年級數學教案全套10-03

八年級數學教案12-04

八年級上冊數學教案01-13

【薦】八年級數學教案01-17

【熱門】八年級數學教案01-31

【推薦】八年級數學教案01-31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門】01-18

【熱】八年級數學教案01-18

八年級數學教案【熱】01-20

八年級數學教案【推薦】01-20